2009-7-251
第二章 信用与金融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第三节 融资方式及渠道返回目录
2009-7-252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一、信用是现代金融的基石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纽带和灵魂。
在一个发达的商品交换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信用。信用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
2009-7-253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二、信用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一 )信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使用“信用”的含义通常包含着信托、恪守诺言、实践成约等内容。
2009-7-254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前期授予
A B
授予价值 偿还价值
(二 )信用的经济学定义
所谓信用,是指以偿本付息为前提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让渡或转移。
信用具有以下本质特征:
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
而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即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先决条件。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它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或运动。
信用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
后期偿还思考:
给学生提供的无息助学贷款属不属于信用?
2009-7-255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三 )信用的构成要素
1,信用的主体即经济活动中的赤字部门和盈余部门,它们具体包括企业、机构、政府、个人以及在信用活动中起媒介作用的金融中介,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2,信用关系即信用主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资金和实物的融通形成的债权和债务关系。提供信用者为债权方,
接受信用者为债务方。
2009-7-256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3,信用条件主要指期限和利率。期限是信用关系开始到其终结的时间。利息是债权人因让渡实物和货币使用权所得到的报酬。
4,信用标的即信用关系的对象。它可以是实物形式,主要表现为商业信用;也可以是货币形式,主要表现为银行信用。
5,信用载体即信用工具,它是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
2009-7-257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信用 —— 古老的范畴中国的货币和信用起源很早。早在夏代(公元前
2100年 — 公元前 1600年),贝就成为交换的媒介。相传西周(公元前 11世纪 — 公元前 771年)就已出现了信用行为。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年 — 公元前 221年),
货币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使用金、银、铜等秤量货币的同时,还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铜铸币,有布币、刀币、圈钱等。
2009-7-258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三、信用的历史演变
(一 )信用产生的原因
首先,信用产生的前提是私有制的出现。
其次,信用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换言之,信用产生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即商品买卖中的延期支付。
最后,信用产生的现实根源在于商品或货币占有的不均衡。
2009-7-259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二 )信用的发展过程
尚未工具化的信用。指借贷活动虽已发生,但尚未具体化为工具,即借贷的书面凭证。
尚未流通化的信用。指信用虽已发生,且已具体化为工具,但还没有供信用工具流通转让的市场。
流通化的信用。指借贷活动已经发生,并具体化为工具,而且这些信用工具可以在市场上转让、流通,从而使得资金得以灵活运用。它是信用逐渐发展的结果,
是信用发展的高级阶段。
2009-7-2510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三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信用: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信用是指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以获取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它是最初的信用形式,是最古老的生息资本形式,也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信用的基本形式。
高利贷信用特点:
1,利息率极高
2,非生产性
3,保守性
2009-7-2511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高利贷信用存在的基础:
(1)简单商品经济。前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是简单商品经济,是一种小生产、自耕农、小手工业占优势的社会生产方式。
(2)金属货币制度。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制度是金属货币制度,货币的数量是有限的,面对比较强大的货币需求,货币的供给必然严重不足,从而也导致了高利贷利率的高水平。
(3)信用不发达。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货币获得较为困难。与简单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是单一的信用形式,在高利贷以外没有其他的信用形式和融资方式。同时,
农民和小生产者在面临生计和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的时候,也没有非信用方式可以寻求,从而只能借高利贷。
高利贷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仍然广泛存在,原因何在呢?
2009-7-2512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高利贷信用的历史作用,具有双重性: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它一方面对社会生产力起阻碍和破坏作用及解体作用,这是由于高利贷利率特别高,
一般不再用于发展生产力,加之它的高利盘剥,使小生产者的再生产条件每况愈下,社会生产力日益萎缩;
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末期,它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提条件的形成,即货币资本的积累和雇佣劳动后备军的形成,成为促使资本主义前提条件形成的有力杠杆;另一方面,其寄生性又阻碍着高利贷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障碍。
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表利 率项 目六个月以下
(含六个月) 4.2 5.04
六个月至一年(含一年) 4.425 5.31
一年至三年
(含三年) 4.575 5.49
三年至五年
(含五年) 4.65 5.58
五年以上 4.8 5.76
三、贴现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按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加点四、罚息日利率万分之二点一(折年利率7,56 %)
日利率万分之五月利率
(‰) 年利率(%)
一、短期贷款二、中长期贷款农民冉某向一退休人员借款 130元用于儿子婚事,约期 2个月,月利率 20%。冉无力履约还债,利息由开初的每月 26元滚到 100元,130元并计算复利。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冉节衣缩食归还了近 2 000元,而债务却由 130元滚至 6 000多元,成了还不清的“阎王债”。
2009-7-2513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四 )资本主义社会的信用
1,借贷资本的含义及形成
(1)含义:
借贷资本是指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2)形成: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会游离出一部分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在经营过程中,为维持资本循环的连续性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范围,会需要补充资本。
从产业资本中游离并独立出来的闲置资本就转化成了借贷资本。
2009-7-2514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2,借贷资本与高利贷资本的异同
(1)区别:
借贷关系人不同。
用途不同。
利率水平与利息来源不同。
反映的生产关系不同。
(2)相同点:
借贷资本与高利贷资本都是为了获取利息的生息资本,都是不变更所有权而只暂时转让使用权的借贷,
都必须有借有还。
2009-7-2515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3,借贷资本的特点
(1)它是一种资本商品。即借贷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
(2)它是一种所有权资本。即借贷资本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所有权资本。
(3)它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是 G—
G′,始终表现为货币形态。
(4)它有特殊的转化形式。借贷资本的转让不是通过买卖的形式,而是通过借贷来实现。
2009-7-2516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4,资本主义信用的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
对资本转移有中介作用。
加速资本周转。
促进了资本集中,是加速资本积累与积聚的重要因素。
(2)消极作用:
信用能够使生产扩大到极限,从而加重生产过剩,使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信用由于其刚性,加强了资本主义各经济部门之间的不平衡。
信用刺激投机,并制造虚假的繁荣。
2009-7-2517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五 )社会主义信用
所谓社会主义信用,是指社会主义经济中借贷资金的运动形式。
社会主义信用仍然是一种借贷关系,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形式。
社会主义条件下信用关系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多元化的所有制经济结构之间及部门、企业、家庭、
个人之间的需要,此外对外经济联系与交流也必须借助于信用关系来实现。
2009-7-2518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四、信用的作用
(一 )使社会闲置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二 )丰富信用流通工具,节约流通费用
(三 )推动了资本集中与积聚
(四 )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 )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
2009-7-2519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一、商业信用
(一 )商业信用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信用。
商业信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各个企业相互依赖,但它们在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上往往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脱节。而通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商业信用,则可满足企业对资本的需要,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2009-7-2520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二 )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工商企业
2,商业信用的客体主要是商品资本,因此,它是一种实物信用
3,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商业信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工业生产、商品流通的数量、规模是相适应的,在动态趋向上是一致的。
2009-7-2521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三 )商业信用的优缺点
商业作用的优点在于方便和及时。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商业信用规模的局限性。受个别企业商品数量和规模的影响。
(2)商业信用方向的局限性。一般是由卖方提供给买方,
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3)商业信用期限的局限性。受生产和商品流转周期的限制,一般只能是短期信用。
(4)商业信用授信对象的局限性。一般局限在企业之间。
(5)此外,它还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等缺点。
2009-7-2522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四 )我国的商业信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商业信用具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曾较好地发挥过商业信用的积极作用。
从第二个五年计划至 1978年前,除只准对采购农副产品和制造长期的大型设备可预付定金外,其余一律禁止运用商业信用。
从改革开放至今,商业信用在我国逐步放开,范围逐步扩大,并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2009-7-2523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二、银行信用
(一 )银行信用的含义及地位
银行信用是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给政府、企业或个人的信用。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现代商品货币经济下,银行信用无论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期限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2009-7-2524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二 )银行信用的特点
1,银行信用的主体与商业信用不同
2,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它可用以任何方面
3,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不一致总之,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在时间、
空间、规模、对象上的限制。
2009-7-2525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三 )我国的银行信用
改革开放前,与“大一统”的金融体制相适应,
我国长期实行单一的银行信用,并把全部银行信用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只能在一个银行的某一分支机构开设账户,并与之发生信用关系。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单一银行信用逐渐转化为多种信用形式。但是尽管信用形式多样化了,银行信用仍然是我国信用形式的主体。
2009-7-2526
企业银行 财政个人个人的极大储蓄与瞬时间的高负债:中国人的储蓄、贷款动机与目的由于不同生产周期的企业具有资金的盈余与短缺我国从 1979
年到现在,
只有 1985年盈余,其余年份皆负债现代银行金融体系承担了聚集、分散资金的任务我国信用关系
2009-7-2527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三、国家信用
(一 )国家信用的含义及形式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的借贷活动,其实质是国家举债。
国家信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发行国库券
2,发行国家公债
3,发行专项债券
4,向银行透支或借款
5,向国外借款,或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政府债券
2009-7-2528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二 )国家信用的特点
1,国家信用的主体是政府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出现,债权人则是国内外的经济实体和居民。
2,安全性较强,风险较小
3,通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4,交易性、流动性较强由于国家债券的信誉高、安全性好,在证券市场上是优良的交易对象,交易量大,流动性非常强。
2009-7-2529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三 )我国的国家信用
我国自 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的发行一直呈增长态势。
第一阶段( 1981— 1990年),年均发行额不足 40亿元,
年均递增 7.5%;
第二阶段( 1991— 1993年),年均发行额超过了 300亿元,年均递增 25.7%;
第三阶段( 1994— 1997年),年均发行额达到 1 699.8
亿元,年均递增 53.1%;
第四阶段( 1998年至今),由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国债发行规模更是日益扩大,年均发行额增至 4 036.7
亿元,年均递增 15.7%。
2009-7-2530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四、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商品形态或货币形态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消费信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赊销,即延期付款,它是零售商对消费者提供的短期信用。
(2)分期付款,指零售商对消费者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提供的中长期信用。
(3)消费信贷,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4)消费信用卡,多由银行和信用卡公司发出。
2009-7-2531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五、民间信用
(一 )民间信用的含义及形式
民间信用,亦称“民间借贷”,或个人信用。西方国家指相对于国家之外的一切信用,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在我国,民间信用主要指居民个人之间以货币或实物的形式所提供的直接信贷。
民间信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私人之间直接的货币借贷。
(2)私人之间通过中介人进行的间接的货币借贷。
(3)通过一定组织程序的货币“合会”、“标会”、
“搭会”等进行的货币借贷。
(4)以实物作为抵押的“典当”形式的货币借贷。
2009-7-2532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二 )民间信用的特点
1,数量有限,期限较短
2,范围有限
3,利率较高,且具有较大的弹性
4,主体主要是自然人
2009-7-2533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三 )民间信用的优缺点
民间信用的优点:
扩大了社会融资的范围,其较高的灵活性对社会信用形式发挥了拾遗补阙的作用。
满足了居民的筹集资金、解决收不抵支困难和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等方面的需求。
民间信用的局限性:
存在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增加了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难度,其借贷过程中存在的金融投机、高利盘剥不利于货币流通的稳定和人们生活的安定,增加金融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其他信用形式产生“挤出”效应。
2009-7-2534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六、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亦称“国际信贷”,它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国与国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国际信用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出口信贷,指一国出口商或出口商往来银行直接或间接地向另一国进口商或进口商往来银行所提供的信贷。
银行信贷,指进口商为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而从外国银行(或银团)取得的贷款。
政府信贷,指一国政府向另一国政府提供的贷款。
2009-7-2535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国际金融机构信贷,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开发协会、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国际金融机构所提供 的 信用。
国际债券,指一国政府、金融机构或公司、企业为筹措资金而在国外或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的有价证券。
补偿贸易,指一国厂商以赊销方式向另一国企业项目提供生产设备和专利技术,待该项目建成投产后以产品还本付息的借贷行为。
2009-7-2536
第三节 融资方式及渠道一、金融与金融体系
金融,一般是指金融资产的融通,也可以说是与金融资产流通和信用有关的各种活动。严格的金融定义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金融资产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金融的内容包括金融关系、金融活动、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等一切与金融资产信用相关的经济关系和活动。
2009-7-2537
第三节 融资方式及渠道
所谓金融体系,就是指一国金融机构的设置,各自的性质、任务和主要职能,以及它们在金融、
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银行与非银行中介机构并存,构成现代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的一般特征。
2009-7-2538
第三节 融资方式及渠道二、直接融资
(一 )概念
直接融资。也称直接金融,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
其中,资金供给者是直接贷款人,资金需求者是直接借款人。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是发行股票或债券。
(二 )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
1,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比的优点
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在融资时间、期限、利率、数量、资金用途等方面有较多的选择自由。
有利于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有利于筹集长期投资资金。
2009-7-2539
第三节 融资方式及渠道
2,直接融资的局限性
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
对资金供给者来讲,由于缺乏中介的缓冲,
直接融资风险比间接融资风险大,需要直接承担投资风险。
直接融资的便利程度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制约。
2009-7-2540
第三节 融资方式及渠道三、间接融资
(一 )概念
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并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发生信用关系,从而成为金融机构的债权人或债务人。
(二 )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
1,与直接融资相比,间接融资的优点
筹资上可以积少成多。
安全性较高。
2009-7-2541
第三节 融资方式及渠道
2,间接融资的局限性
由于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加入了金融机构为中介,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债权人对债务人的约束,如对投资对象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与约束。
金融机构要从经营服务中获取收益,从而增加了筹资者的成本,减少了投资者的收益。
第二章 信用与金融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第三节 融资方式及渠道返回目录
2009-7-252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一、信用是现代金融的基石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纽带和灵魂。
在一个发达的商品交换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信用。信用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
2009-7-253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二、信用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一 )信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使用“信用”的含义通常包含着信托、恪守诺言、实践成约等内容。
2009-7-254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前期授予
A B
授予价值 偿还价值
(二 )信用的经济学定义
所谓信用,是指以偿本付息为前提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让渡或转移。
信用具有以下本质特征:
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
而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即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先决条件。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它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或运动。
信用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
后期偿还思考:
给学生提供的无息助学贷款属不属于信用?
2009-7-255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三 )信用的构成要素
1,信用的主体即经济活动中的赤字部门和盈余部门,它们具体包括企业、机构、政府、个人以及在信用活动中起媒介作用的金融中介,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2,信用关系即信用主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资金和实物的融通形成的债权和债务关系。提供信用者为债权方,
接受信用者为债务方。
2009-7-256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3,信用条件主要指期限和利率。期限是信用关系开始到其终结的时间。利息是债权人因让渡实物和货币使用权所得到的报酬。
4,信用标的即信用关系的对象。它可以是实物形式,主要表现为商业信用;也可以是货币形式,主要表现为银行信用。
5,信用载体即信用工具,它是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
2009-7-257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信用 —— 古老的范畴中国的货币和信用起源很早。早在夏代(公元前
2100年 — 公元前 1600年),贝就成为交换的媒介。相传西周(公元前 11世纪 — 公元前 771年)就已出现了信用行为。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年 — 公元前 221年),
货币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使用金、银、铜等秤量货币的同时,还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铜铸币,有布币、刀币、圈钱等。
2009-7-258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三、信用的历史演变
(一 )信用产生的原因
首先,信用产生的前提是私有制的出现。
其次,信用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换言之,信用产生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即商品买卖中的延期支付。
最后,信用产生的现实根源在于商品或货币占有的不均衡。
2009-7-259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二 )信用的发展过程
尚未工具化的信用。指借贷活动虽已发生,但尚未具体化为工具,即借贷的书面凭证。
尚未流通化的信用。指信用虽已发生,且已具体化为工具,但还没有供信用工具流通转让的市场。
流通化的信用。指借贷活动已经发生,并具体化为工具,而且这些信用工具可以在市场上转让、流通,从而使得资金得以灵活运用。它是信用逐渐发展的结果,
是信用发展的高级阶段。
2009-7-2510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三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信用: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信用是指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以获取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它是最初的信用形式,是最古老的生息资本形式,也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信用的基本形式。
高利贷信用特点:
1,利息率极高
2,非生产性
3,保守性
2009-7-2511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高利贷信用存在的基础:
(1)简单商品经济。前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是简单商品经济,是一种小生产、自耕农、小手工业占优势的社会生产方式。
(2)金属货币制度。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制度是金属货币制度,货币的数量是有限的,面对比较强大的货币需求,货币的供给必然严重不足,从而也导致了高利贷利率的高水平。
(3)信用不发达。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货币获得较为困难。与简单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是单一的信用形式,在高利贷以外没有其他的信用形式和融资方式。同时,
农民和小生产者在面临生计和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的时候,也没有非信用方式可以寻求,从而只能借高利贷。
高利贷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仍然广泛存在,原因何在呢?
2009-7-2512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高利贷信用的历史作用,具有双重性: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它一方面对社会生产力起阻碍和破坏作用及解体作用,这是由于高利贷利率特别高,
一般不再用于发展生产力,加之它的高利盘剥,使小生产者的再生产条件每况愈下,社会生产力日益萎缩;
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末期,它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提条件的形成,即货币资本的积累和雇佣劳动后备军的形成,成为促使资本主义前提条件形成的有力杠杆;另一方面,其寄生性又阻碍着高利贷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障碍。
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表利 率项 目六个月以下
(含六个月) 4.2 5.04
六个月至一年(含一年) 4.425 5.31
一年至三年
(含三年) 4.575 5.49
三年至五年
(含五年) 4.65 5.58
五年以上 4.8 5.76
三、贴现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按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加点四、罚息日利率万分之二点一(折年利率7,56 %)
日利率万分之五月利率
(‰) 年利率(%)
一、短期贷款二、中长期贷款农民冉某向一退休人员借款 130元用于儿子婚事,约期 2个月,月利率 20%。冉无力履约还债,利息由开初的每月 26元滚到 100元,130元并计算复利。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冉节衣缩食归还了近 2 000元,而债务却由 130元滚至 6 000多元,成了还不清的“阎王债”。
2009-7-2513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四 )资本主义社会的信用
1,借贷资本的含义及形成
(1)含义:
借贷资本是指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2)形成: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会游离出一部分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在经营过程中,为维持资本循环的连续性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范围,会需要补充资本。
从产业资本中游离并独立出来的闲置资本就转化成了借贷资本。
2009-7-2514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2,借贷资本与高利贷资本的异同
(1)区别:
借贷关系人不同。
用途不同。
利率水平与利息来源不同。
反映的生产关系不同。
(2)相同点:
借贷资本与高利贷资本都是为了获取利息的生息资本,都是不变更所有权而只暂时转让使用权的借贷,
都必须有借有还。
2009-7-2515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3,借贷资本的特点
(1)它是一种资本商品。即借贷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
(2)它是一种所有权资本。即借贷资本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所有权资本。
(3)它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是 G—
G′,始终表现为货币形态。
(4)它有特殊的转化形式。借贷资本的转让不是通过买卖的形式,而是通过借贷来实现。
2009-7-2516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4,资本主义信用的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
对资本转移有中介作用。
加速资本周转。
促进了资本集中,是加速资本积累与积聚的重要因素。
(2)消极作用:
信用能够使生产扩大到极限,从而加重生产过剩,使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信用由于其刚性,加强了资本主义各经济部门之间的不平衡。
信用刺激投机,并制造虚假的繁荣。
2009-7-2517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五 )社会主义信用
所谓社会主义信用,是指社会主义经济中借贷资金的运动形式。
社会主义信用仍然是一种借贷关系,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形式。
社会主义条件下信用关系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多元化的所有制经济结构之间及部门、企业、家庭、
个人之间的需要,此外对外经济联系与交流也必须借助于信用关系来实现。
2009-7-2518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四、信用的作用
(一 )使社会闲置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二 )丰富信用流通工具,节约流通费用
(三 )推动了资本集中与积聚
(四 )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 )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
2009-7-2519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一、商业信用
(一 )商业信用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信用。
商业信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各个企业相互依赖,但它们在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上往往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脱节。而通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商业信用,则可满足企业对资本的需要,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2009-7-2520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二 )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工商企业
2,商业信用的客体主要是商品资本,因此,它是一种实物信用
3,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商业信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工业生产、商品流通的数量、规模是相适应的,在动态趋向上是一致的。
2009-7-2521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三 )商业信用的优缺点
商业作用的优点在于方便和及时。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商业信用规模的局限性。受个别企业商品数量和规模的影响。
(2)商业信用方向的局限性。一般是由卖方提供给买方,
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3)商业信用期限的局限性。受生产和商品流转周期的限制,一般只能是短期信用。
(4)商业信用授信对象的局限性。一般局限在企业之间。
(5)此外,它还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等缺点。
2009-7-2522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四 )我国的商业信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商业信用具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曾较好地发挥过商业信用的积极作用。
从第二个五年计划至 1978年前,除只准对采购农副产品和制造长期的大型设备可预付定金外,其余一律禁止运用商业信用。
从改革开放至今,商业信用在我国逐步放开,范围逐步扩大,并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2009-7-2523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二、银行信用
(一 )银行信用的含义及地位
银行信用是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给政府、企业或个人的信用。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现代商品货币经济下,银行信用无论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期限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2009-7-2524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二 )银行信用的特点
1,银行信用的主体与商业信用不同
2,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它可用以任何方面
3,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不一致总之,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在时间、
空间、规模、对象上的限制。
2009-7-2525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三 )我国的银行信用
改革开放前,与“大一统”的金融体制相适应,
我国长期实行单一的银行信用,并把全部银行信用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只能在一个银行的某一分支机构开设账户,并与之发生信用关系。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单一银行信用逐渐转化为多种信用形式。但是尽管信用形式多样化了,银行信用仍然是我国信用形式的主体。
2009-7-2526
企业银行 财政个人个人的极大储蓄与瞬时间的高负债:中国人的储蓄、贷款动机与目的由于不同生产周期的企业具有资金的盈余与短缺我国从 1979
年到现在,
只有 1985年盈余,其余年份皆负债现代银行金融体系承担了聚集、分散资金的任务我国信用关系
2009-7-2527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三、国家信用
(一 )国家信用的含义及形式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的借贷活动,其实质是国家举债。
国家信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发行国库券
2,发行国家公债
3,发行专项债券
4,向银行透支或借款
5,向国外借款,或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政府债券
2009-7-2528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二 )国家信用的特点
1,国家信用的主体是政府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出现,债权人则是国内外的经济实体和居民。
2,安全性较强,风险较小
3,通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4,交易性、流动性较强由于国家债券的信誉高、安全性好,在证券市场上是优良的交易对象,交易量大,流动性非常强。
2009-7-2529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三 )我国的国家信用
我国自 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的发行一直呈增长态势。
第一阶段( 1981— 1990年),年均发行额不足 40亿元,
年均递增 7.5%;
第二阶段( 1991— 1993年),年均发行额超过了 300亿元,年均递增 25.7%;
第三阶段( 1994— 1997年),年均发行额达到 1 699.8
亿元,年均递增 53.1%;
第四阶段( 1998年至今),由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国债发行规模更是日益扩大,年均发行额增至 4 036.7
亿元,年均递增 15.7%。
2009-7-2530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四、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商品形态或货币形态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消费信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赊销,即延期付款,它是零售商对消费者提供的短期信用。
(2)分期付款,指零售商对消费者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提供的中长期信用。
(3)消费信贷,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4)消费信用卡,多由银行和信用卡公司发出。
2009-7-2531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五、民间信用
(一 )民间信用的含义及形式
民间信用,亦称“民间借贷”,或个人信用。西方国家指相对于国家之外的一切信用,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在我国,民间信用主要指居民个人之间以货币或实物的形式所提供的直接信贷。
民间信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私人之间直接的货币借贷。
(2)私人之间通过中介人进行的间接的货币借贷。
(3)通过一定组织程序的货币“合会”、“标会”、
“搭会”等进行的货币借贷。
(4)以实物作为抵押的“典当”形式的货币借贷。
2009-7-2532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二 )民间信用的特点
1,数量有限,期限较短
2,范围有限
3,利率较高,且具有较大的弹性
4,主体主要是自然人
2009-7-2533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三 )民间信用的优缺点
民间信用的优点:
扩大了社会融资的范围,其较高的灵活性对社会信用形式发挥了拾遗补阙的作用。
满足了居民的筹集资金、解决收不抵支困难和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等方面的需求。
民间信用的局限性:
存在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增加了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难度,其借贷过程中存在的金融投机、高利盘剥不利于货币流通的稳定和人们生活的安定,增加金融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其他信用形式产生“挤出”效应。
2009-7-2534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六、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亦称“国际信贷”,它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国与国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国际信用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出口信贷,指一国出口商或出口商往来银行直接或间接地向另一国进口商或进口商往来银行所提供的信贷。
银行信贷,指进口商为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而从外国银行(或银团)取得的贷款。
政府信贷,指一国政府向另一国政府提供的贷款。
2009-7-2535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
国际金融机构信贷,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开发协会、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国际金融机构所提供 的 信用。
国际债券,指一国政府、金融机构或公司、企业为筹措资金而在国外或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的有价证券。
补偿贸易,指一国厂商以赊销方式向另一国企业项目提供生产设备和专利技术,待该项目建成投产后以产品还本付息的借贷行为。
2009-7-2536
第三节 融资方式及渠道一、金融与金融体系
金融,一般是指金融资产的融通,也可以说是与金融资产流通和信用有关的各种活动。严格的金融定义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金融资产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金融的内容包括金融关系、金融活动、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等一切与金融资产信用相关的经济关系和活动。
2009-7-2537
第三节 融资方式及渠道
所谓金融体系,就是指一国金融机构的设置,各自的性质、任务和主要职能,以及它们在金融、
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银行与非银行中介机构并存,构成现代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的一般特征。
2009-7-2538
第三节 融资方式及渠道二、直接融资
(一 )概念
直接融资。也称直接金融,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
其中,资金供给者是直接贷款人,资金需求者是直接借款人。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是发行股票或债券。
(二 )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
1,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比的优点
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在融资时间、期限、利率、数量、资金用途等方面有较多的选择自由。
有利于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有利于筹集长期投资资金。
2009-7-2539
第三节 融资方式及渠道
2,直接融资的局限性
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
对资金供给者来讲,由于缺乏中介的缓冲,
直接融资风险比间接融资风险大,需要直接承担投资风险。
直接融资的便利程度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制约。
2009-7-2540
第三节 融资方式及渠道三、间接融资
(一 )概念
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并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发生信用关系,从而成为金融机构的债权人或债务人。
(二 )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
1,与直接融资相比,间接融资的优点
筹资上可以积少成多。
安全性较高。
2009-7-2541
第三节 融资方式及渠道
2,间接融资的局限性
由于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加入了金融机构为中介,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债权人对债务人的约束,如对投资对象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与约束。
金融机构要从经营服务中获取收益,从而增加了筹资者的成本,减少了投资者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