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含义及特征:科技、经济、社会各自内部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开放性、交互性、动态性)。
一.问题的提出
1.发展观的变迁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综合的社会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2.“科学研究无禁区”面临挑战以生物技术为例:反对“克隆人”的理由;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伦理隐忧;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
3.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实现是无条件的吗?
*科学技术的社会容受能力:一个社会对某一项科学技术接受、容纳的心理能力和需要程度。
例如:
古希腊的原子论、阿里斯达克的目心说、希罗发明的“蒸汽机”、淮亚特纺纱机、火车和轮船刚问世时的遭遇;协和公司超音速飞机技术生长空间被限制。
4.其它:*并非圣洁的科学殿堂(“学术腐败”现象)
*“市场经济宏观控制科学的综合症”
二、科技价值的“二律背反”:协调发展的一道难题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答案。
*科技统治论:科技视角。协调发展被归结为科学技术的“独角戏”,过于理想化、简单化。
*科技悲观论、乐观论:要么把科技“蒸发”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中,要么把科技“消融”于直接满足生产甚至直接经验的具体需要里面。片面、极端化地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效应(正、负效应各执一端)。
*技术批判主义:人与社会视角的协调发展观。科学技术被视为生产力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体,而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总是消极的。
1.科技价值的“二律背反”及其表现: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由此引起观念和理论形态上的科技价值悖论,价值取向上的冲突、迷惘或偏执。科学技术既是福星又不是福星,既是祸患又不是祸患,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
例如:
*马克思、恩格斯曾列举的事例(蒸馏酒精技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蒸汽机革命):科学技术产生的社会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料的。
*科学技术的多级社会后果(汽车、家用电器技术在美国社会的连锁反应)。
*信息科学技术、生物技术、自动化技术社会效应的正面和负面。
2.科技统治论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古希腊:柏拉图提出专家治国的思想。
*近代F.培根:“新大西岛”、“所罗门之宫”。
*凡勃伦的现代技术统治论:由工程技术人员阶级取代资本家对工业体系及其技术进行统治。
3.科技悲观论思想:
*古代中国的庄子:“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道之所不载也。”
*近代卢梭:科学是人类的祸患、道德的敌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科学诞生后又滋长了更大的罪恶。
*现代:罗马俱乐部的“人类困境”。
4.科技乐观论:
*卡恩的大过渡理论;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其它: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论;刘易斯的经济增长论。
5.技术批判主义:以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和以海德格尔为首的存在主义者从不同层面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
*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
*海德格尔:揭露了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对人的个性的摧毁和对大众的统治、控制、奴役,从功能和本质两方面对科学技术进行了批判。
三、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之路: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反对科学决定论
1.正确理角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内置模式:非线性关系、循环反馈机制。
线性模式:科技决定论。
2.协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对科学主义的评价:绝对化的科学观、片面的文化观、思维方式的单向性。
*单纯科学文化观(科技决定论)的危害性:
经济理性、效率至上为核心的功利主义原则;单一的理性和技术化的文明;误导发展中国家对发展道路的选择。
*萨顿认为:把科学置于社会文明之中,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
*库恩:科学知识的社会性、偶然性和集团性。
*费耶阿本德:科学技术没有理由比其他文化子系统优越。
*斯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精神生活分裂的两个相互对立面;要构建新的教育模式。
3.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适度整合
*社会整合的性质:科技社会属性的获得和完善、科技社会角色的形成和实现过程。
*社会整合的功能:显功能、潜功能、反功能(整合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