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哲学与自然科学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哲学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哲学对自然科学有指导作用要点:从三个方面去回答
1.“指导”一词的含义,根据: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产生的积极影响。这里的“指导”是指帮助,启发,服务。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能够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
从上面的引文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1)哲学只是为自然科学研究者提供进一步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2)不能从辩证法中直接推导出自然科学的结论;
(3)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研究者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形式。
2.哲学指导作用的领域:
对哲学的指导作用既不能否认也不能随意夸大,认为哲学对所有领域,再研究的全过程乃至各个细节上都有指导作用,这只能是神话。事实上,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有一个领域,主要集中在:
(1)在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前沿
这是因为在科学前沿,情况比较复杂,问题较多,各种观点争论激烈,哲学可以为探索提供新思路;(2)在新的研究领域和新学科创立时期在很多的学科,特别是一些综合性、横断性、交叉性学科的创立阶段往往又一个哲学探讨过程;
(3)在科学发展的危机时期库恩在研究了科学史的基础上总结:“特别是公认危机时期,科学家们必须转向哲学分析,作为解开他们的领域之迷的工具”。
3.哲学发挥作用的途径:
由于这种指导作用是间接的,它不是作为研究过程的一个独立方面发挥作用的,而是通过内化为研究人员的一种哲学素养而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因而,这种指导作用应该由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人自己从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去体验,而不应该由哲学工作者或其他什么人去传授,其指导作用的方法或途径概述如下:
(1)哲学为自然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规律性的坚定信念,指引这科学家去从事艰苦的科研工作并得出结论;
(2)哲学对自然科学研究者给予认识论的指导科学研究是人的认识活动,它必然服从认识的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家靠近哲学,总是于解决他们科学家探索中的认识论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3)哲学给予自然科学研究以理论思维的指导科学研究要通过现象深入本质,发现事物规律,要对现象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现事物,这个过程人们是离不开理论思维即哲学指导的;
(4)哲学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每一项重大的科学成果的取得总是伴随着科学方法上的突破与创新,科学工作者必须面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从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上提出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哲学思考,方可减少主观盲目性,客观的完成科研任务。
█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上都有哪几种观点?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二者的关系问题?
1.关于观察过程中是否能排除理论影响的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必须把观察和理论严格区分开来,观察不应受任何理论因素和主观想法的干扰,而保持它绝对的客观性。(只承认观察的客观性,而否定其主观性)
17世纪的培根主张要进行不受理论制约的纯粹的观察;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逻辑经验主义学派提出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中性观察;
另一种观点认为,观察渗透着理论,观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现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汉森、库恩等人,他们认为纯粹的中性观察是根本不存在的,爱因斯坦也认为:“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中推论出基本现象来。”
2.从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来看,观察是离不开理论指导的,观察渗透着理论,具体表现为:
①理论对观察有定向作用。观察实验的构思与设计是在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下进行的;
②观察者要受到背景知识影响。观察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还有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提取问题。对于同一个被观察对象,由于观察者原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不同,因而对于信息的分析和提取也可能不同。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同一张CT胸卡,病人看到的内容与医生看到的差别就很大。
③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任何观察结果都要通过观察语言来记录和表达,而最终进入科学理论中。观察语言是一种客观描述,但也有主观解释的成分。如:当临床医生用血栓概念来陈述其观察结果时,这时临床观察实际上已走进病理学的框架之内,要受到已有的病理学理论知识的支配和影响。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和强调观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二者在本质上一致的。正确的理论对人们的认识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硬要把观察与理论割裂开来,那这种观察只能是一种盲目的、没有科学性的观察。
█谈谈历史上对于观察的几种错误观点,及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1.历史上有两种错误观点
1)否定观察的客观性
①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认为观察到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只有通过理性认识到的“理念”才是永恒不变、唯一真实绝对存在的
②中世纪一些经院哲学家他们只相信书中的教条,而不相信观察到的事实
③近代唯理论者笛卡儿他认为观察不可靠,只有理念才是可靠的
2)否定观察的主观性
①经验论者和一些科学家主要代表是培根、洛克、赫胥黎
②逻辑经验主义他们把科学分为观察层次和理论层次,把这两个层次截然分开了,违背了可观察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察的过程实际上是主体(观察者)与客体(被观察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2.观察的主观性观察的主观性是由观察的概念(即观察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主体感知的特性所决定的,主要表现为:
感觉的局限性和错觉感官都有一定的感觉阀值,只能接收有限范围的信息;感官的反应速度有限,难以及时、准确地观察和记录高速运动或瞬间出现地自然现象;对运动极慢的物体也很难观察;感官的感觉灵敏度也不高,不能进行较精确的定量观察。而且感官的局限性容易产生错觉。
主要例子有:灰色的幽灵,爱宾毫斯错觉,庞佐错觉,黑灵错觉,厄任斯错觉知觉地选择性在观察过程种,对同一现象,由于知觉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往往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主体印象例:人头和花瓶双关图,少女与老妇双关图,变幻立方体
3)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决定了主体能够观察到什么。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没有必要背景知识,就往往导致观察失误,甚至视而不见。(X光片、化石、听外语)
4)观察仪器观察仪器对观察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人的感官的延长,大大扩大了人的视野,提高了观察的精确度,克服了直接观察的局限性、主观性和模糊性;另一方面,观察仪器又会引起观察失误。例:在望远镜刚发明时,由于像差和色差的缘故,使开普勒看到的火星显方形
3.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客观性指: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科学事实的客观性(即这些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1)观察必须具有可重复性从科学角度看,可重复即为真。可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严格的科学检验。例:1969年韦伯经过上千次的观察和测量后才发现了引力波
2)观察必须以正确理论为指导观察总是渗透着理论的,在观察中如果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之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主要表现:先入为主、无意过失。例::米歇尔参量ρ的测量 ρ=0.75,《严新气功现象》镅(Am)-241的衰变计算率因受气功影响上升0.28%或下降1.35%,实验误差为0.19%(没遵循双盲法则)
3)观察必须全面、系统这就是说,应当从事物的空间分布上,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全体;从事物本身的关系及其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上,观察事物的整体特征及其在环境中的表现;从事物的时间演化上,观察事物变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或全过程。例:竺可桢的《物候学》和《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4-1978年,美国天文学家泰勒等;射电脉冲双星的发现(PSR1913)经上千次观测,发现其轨道周期减少率为万亿分之三,从而间接地验证了引力波的存在
4)必须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条件由于客观事物往往非常复杂,其本质常常被纷繁的现象所掩盖,所以,要想顺利揭示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暂时撇开与当前观察无关的内容,撇开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使事物的自然状态变成比较纯粹的形态,让其主要过程充分暴露出来。例: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雷默选择木星作为观察对象,测定光速;1909年,美国的摩尔根选择了果蝇作为研究遗传学的实验材料;开普勒选择火星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
5)必须选用完备、先进的观测技术和仪器现代仪器越来越完备、先进,其精度越来越高,可观察范围越来越大,这样就能更准确、更客观地记录客观的运动状态。而且,由于先进技术、自动化设备和计算机地运用,观察者所观察到的已不是原始的图像和数据,而是经过计算机处理过的数据。这样,即扩大了观察的视野,又避免了某些主观差错。
█论述并比较几种科学发展模式(累积发展模式、波普尔、库恩和拉卡托斯)。
1.论述这四种科学发展模式
1)科学累积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人们从经验认识开始,逐渐抛弃错误、片面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比较完全的真理性。这样,整个科学史就是科学不断进步的历史。
然后举例子说明科学累积发展模式,牛顿的经典力学归并了开普勒定律和伽利略的自由落体等其他各种事实积累模式成功的一面,比较好的说明了新旧理论之间的继承性。存在的主要问题:(1)科学发展不全是渐进的,中间存在着间断,不能用累积性说明。(2) 新理论并非旧理论的逻辑扩展,包含有革命性的内容突变,积累模式否认了这种矛盾的存在。
2)波普尔的不断革命模式波普尔摒弃了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绝对无误的知识直线式累积的模式,把猜测和反驳看作是科学知识发展过程的本质。他提出如果科学陈述或科学理论被排斥、否定的东西被经验证实,即被证伪。
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始于问题,然后提出试探性理论,各种理论间激烈竞争,得出逼真最好的新理论,然后出现新的问题,下一轮循环开始。
波普尔提出了一系列应提倡的科学精神。
该模式优点在于把人们的眼光引导到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动态考察和对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然后说明波普尔模式的缺点,他强调理论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必然导致他对真理的错误看法。
3)库恩的范式转换模式库恩提出了科学范式的概念和阶段性科学革命的科学发展模式。他所说的科学革命,实际上就是从旧范式向新范式的转换。
范式有模型、范例、模式之意。说明科学共同体和科学范式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科学共同体是在科学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对该学科领域中持有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的科学家集团。科学范式的例子,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
它的发展模式:前科学阶段——常规科学时期——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库恩模式存在的问题:(1)新范式如何产生,(2)科学革命后产生的理论是否接近了真理,(3)割断了新旧范式之间的联系。
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竞争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组成,由硬核、保护带、方法论规则。硬核由最基本的理论和观点组成,保护带由许多辅助性假说构成,方法论原则由正反启示法组成。
科学纲领竞争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研究纲领证伪并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对该模式操作解决2个问题,判定研究纲领的进化和退化; 如何否定或证伪退化的研究纲领。
该模式存在的问题……
2.比较四种模式科学累积模式,科学理论的建构过程与发展就是归纳的已证实的经验事实,越来越接近客观事实和真理,越来越积累更多的以真命题方式表述的知识内容,简而言之科学理论是被证实的经验的集合。积累观受到了科学哲学内部的批判。
波普认为科学知识并非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理论先于经验观察,并指导经验观察,但是他把科学活动理解为对问题的尝试性猜测或创造性应答,并把理论命运的最终决定归诸检验的结果,正如拉卡托斯所说的,证伪主义仍然是强烈反理论的。库恩发展了波普的观察依赖理论的观念,认为科学理论给经验事实以解释、不依赖理论,偶然的、个别的观察和实验什么也说明不了,没有理论的参与,甚至观察与实验本身也无法成其为观察或实验。
对库恩而言,科学史以长期的、稳健的改良为特征,偶尔从一个支配性范式到另一个支配性范式的间断性跳跃所打断,两个范式之间没有沟通的桥梁。
拉卡托斯对库恩的相对主义感到不安,又不满足于波普尔的非历史观点。拉卡托斯把科学研究纲领划分为刚性部分和弹性部分,在他看来,所有的科学研究纲领可能都以他们的硬核为特征,硬核由辅助性假说构成的保护带所围绕,辅助性假说承受检验的压力,硬核由它的倡导者的方法论决定而不可反驳。拉卡托斯首先对库恩的非理性主义作出回应,他仿照库恩的范式提出了研究纲领的概念,试图通过对研究纲领的内在结构的精确分析,排除范式中的非理性、非科学因素,把科学及其发展重新置于经验的理性基础上。
█评价几种科学发展模式(累积发展模式、波普尔、库恩和拉卡托斯)。
答案要点:评价这四种科学发展模式,先论述这四种科学发展模式的优缺点,这在前一题中已有论述。
科学发展的历史是非常复杂的,想要概括出一种普遍有效的科学发展模式是很困难的。科学累积发展模式、波普尔的不断革命模式、库恩的范式转换模式、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竞争模式,这上述四种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理论,各自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科学发展的特点,都可以说明科学历史上的部分事实,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都是不充分的,存在一些片面性和错误观点。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早已指出,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抽象与具体、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逻辑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我们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为思想指导,批判地吸取这四种发展模式的合理成分,正确地分析和看待科学理论的进步,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试论述科学假说是如何发展和演化的。
1、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对说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解释吓推理。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已知的科学理论为前提,在资料不甚充足、检验条件不甚完备的情况下提出的,对于同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由于研究问题的方法吓知识背景不同,可能提出多种假设。
2、科学假说是怎样提出的:
通过类比提出假设:当人们思考某种未知对象,却又无法运用已知的理论和假说进行解释,就会通过类比来提出一种全新的解释,由此提出新的假说。如“伽伐尼电流”概念的提出。
通过批判提出假设:人们发现新的科学事实同旧的理论或假说相冲突,为了合理解释新的事实,就批判旧的理论或假说,形成新的假说。如岩石的火成论的提出。
通过移植提出假设:人们在某个领域从事研究时,会发现一些本领域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而其他领域的一些发现,也许正好可以用于解决这一问题。如对太阳能源来源的问题的解释。
通过融合提出假说:由于假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一些片面的假说逐渐融合起来,形成新的学说。如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的提出。
3、提出假设的目的是解释新实验现象,同时还必须能够经过实验复核已知的事实,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否则就失去了存在得资格。
科学假说经过检验后最终可能被摒弃或上升为理论:假说的推断与观察实验结果完全矛盾,最终被摒弃。这些假说无法对新发现得事实材料作出解释,或者对某些自然现象得解释自相矛盾,因而会被对立得假说所取代;有的假说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发展和完善,最终上升为科学理论。在许多情况下,假说得部分内容或推论与观察、实验结果一致,另一部分则与观察、嘶哑有矛盾。于是此假说便要经历一个修改修正得过程,在与经验事实得较量中逐步完善自己,如果最终得到实验验证,这可发展为科学理论。
█试论述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对说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解释吓推理。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经过实验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的形式不可能一蹴而就,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是假说的不断自我完善和连续更替的过程。
当科学假说被实践证明后就可以上升为理论。一般而言,科学假说不应该与已知的科学理论相矛盾。但科学理论有其适用范围和相对性,它的正确性不能绝对化。若新事实一再支持科学假说,就表明旧的理论的局限性已经暴露出来。此时就必须突破旧的理论框架,提出新的适应范围更广的假说,当假说不断的完善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他将取代旧的理论,并将旧的理论的和合理内容作为特例或极限形式包容进来。
科学假说具有多样性。对于同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由于人们掌握的材料不同、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知识背景不同,可能提出多种假设。即使针对某种现象的一种假说,也会随着时间过程中的新发现而变化,造成假说的多样性。而科学理论具有系统性.它是安系统性原则组成的知识体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把相应的概念、原理、定律组成严格的逻辑体系科学假说实在资料不甚充足,检验条件不甚完备的情况下提出的,提出的假说必然带着假定性,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猜测。因此它有可能被实践所证伪。而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理论的根本特征。科学理论必须从事实出发,能够进行重复的实验或观测证明,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指导作用。
根据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各自的特征,它们之间的界限表现为理论的经验基础相对假说而言更为充分,理论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假说而言更为完整。
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是紧密联系的,他们是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形式,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不断推动自然科学向前发展的动力。
█“自然观首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科学发展的产物。在自然观与科学的逻辑关系中,科学是自然观形成的基础,科学在自然观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请你分析一下这段话的哲学含义。
答案要点:1.总体概括给出基本论据;2.给出例子;3.总结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但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制约;科学的发展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恩格斯讲过:“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自然科学的进步决定哲学家前进的隐喻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决定着哲学的发展。自然观是与自然科学直接联系的哲学思想,理应受到科学的制约。
在人类历史上与科学史紧密联系的自然观存在的四种基本形态:古希腊朴素自然观、机械自然观、进化自然观以及系统自然观等。其中每一种自然观的发展都是以科学发展为基础的。
在发生科学革命的天文学领域,哥白尼的学说否定了地心说,并用日心说假设解释行星的运动。不同于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哥白尼学说最终把人与自然界割裂开来,打破了传统的自然界有机论,从此人与自然的类比有了相应的自然科学基础。由此形成的近代自然科学数学化是机械自然观产生的最直接动力。
随后从18世纪后半期起,自然科学的发展接二连三地打击了旧的自然观。对于自然科学新成果对自然观发展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就进行了研究和思考。他们首先推崇的是三大发现,即物理学领域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学领域的进化论和细胞学说,并认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同样,在化学领域,从拉瓦锡以后,特别是从道尔顿以后,化学的惊人迅速的发展从另一方面向旧的自然观进行攻击。
1828年尿素的合成,使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鸿沟开始消失。这期间,“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正是在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新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开始逐步形成,而这一形成是与马克思、恩格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认识分不开的。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马克思在1860年迅即作出反应,在致恩格斯的信中,兴奋地谈到了达尔文的这一巨著,认为该著作“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基础。”恩格斯则早在对康德的“星云假说”作出研究之后,就对进化观点持肯定态度。他说:“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而进化论的创立既肯定了他的认识,又为他的认识提供了最直接的自然科学基础。同时他还将这一认识贯彻到整个物质世界,认为“自从按进化论的观点来从事生物学的研究以来有机界领域的分类界线一一消失了。”从而阐明了新的自然观对自然科学的巨大反作用。在打碎旧的机械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中,恩格斯更直接指出:“首先就应当指出达尔文,”因为“他极其有力地打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作为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既保留了进化自然观的合理内核,又深化了进化自然观 ;并认为系统是物质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坚持差异中更广泛和深层的同一与综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范畴。以系统自然观为导向,自然科学也将更加突飞猛进
█请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分析一下可持续发展问题。
答案要点:1.阐述原理;2.给出实际例子及现状自然界首先具有客观实在性。这首先表现为自然对人的优先地位。自然界早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已存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也在人的身上延续自己的存在即自然界存在于人之中。因此人和自然的关系既有外在关系也有内在关系。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无法摆脱自己的血肉之躯,无法摆脱对自然的内外依存关系。人和自然是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生活,人要生存就必须和自然不断交往。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和自然界紧密相连。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人就应该把自然视为自己的机体,象爱护自身一样爱护自然,而不是巧取豪夺,危害自然。危害自然也就是危害人类自己。
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还表现在自然是人类实践的前提。它不仅仅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还提供实践的条件,指导实践的目的,制约实践的结果。因此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条件。我们现在所处的人化自然,既是我们前人和我们自己实践的结果,又是我们后人实践的前提。我们后人的生存发展的条件,取决于我们实践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图眼前利益,对自然盲目索取,那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后代人的发展 ;如果我们滥用自然资源,后代人必然会面临资源的匮乏。因此为了我们的后代,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真正使我们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在我国大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大破坏,导致大气污染、气候变暖、土地荒芜、江湖河海严重污染、自然灾害频仍、水旱虫害肆虐。更令人堪忧的是国人麻木的环境意识以及在经济利益驱动下那极为扭曲的自然观。一个人在公众场合下可以随意丢弃果皮、纸屑、废弃物;随意喷云吐雾、张口吐痰以成为中国人独有的“国粹”;浓烟滚滚的有害烟尘随意向天空中排放;数十亿的生活、工业垃圾、有害物质无顾忌的向江河湖海排放;尽管“上游砍掉一棵树,下游毁掉一个家”的道理不少人都懂,但四川的原始森林仍在刀砍斧伐、毁林不止;尽管黄土高原的土壤流失已致使每生产一吨粮食,就可流失157吨表土,但黄河源头的青海仍在毁林毁草不止。
自然是有固有价值的。以往人们对自然环境持有错误的认识和态度,以为人类永远是自然的主宰;地球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可供人类随意开采、无偿使用;以为地球是一个永远接纳、消化垃圾的清洁器。这种观念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不仅矿藏资源短缺,就是水和空气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财富,需要珍惜和保护。世界性的水危机已经呈现在人们面前。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有效地规划自己地活动和控制自身的行为,避免破坏自然整体的平衡,才能保证人类发展的健康、安全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