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哲学与自然科学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哲学是一自然科学为基础,哲学对自然科学有指导作用)
要点:从三个方面去回答.
1 首先解释一下"指导"一词的含义、根据.
2.哲学指导作用的领域.
3.哲学发挥作用的途径或方法
1 "指导"一词的含义,根据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产生的积极影响.这里的"指导"是指帮助,启发,服务.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能够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
从上面的引文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哲学只是为自然科学研究者提供进一步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不能从辩证法中直接推导出自然科学的结论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研究者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形式.。
2.哲学指导作用的领域
对哲学的指导作用既不能否认也不能随意夸大,认为哲学对所有领域,再研究的全过程乃至各个细节上都有指导作用,这只能是神话.事实上,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有一个领域,主要集中在:
(1)在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前沿。这是因为在科学前沿,情况比较复杂,问题较多,各种观点争论激烈,哲学可以为探索提供新思路
(2)在新的研究领域和新学科创立时期。在很多的学科,特别是一些综合性,横断性,交叉性学科的创立阶段往往又一个哲学探讨过程
(3)在科学发展的危机时期。库恩在研究了科学史的基础上总结:"特别是公认危机时期,科学家们必须转向哲学分析,作为解开他们的领域之迷的工具".
3 哲学发挥作用的途径
由于这种指导作用是间接的,它不是作为研究过程的一个独立方面发挥作用的,而是通过内化为研究人员的一种哲学素养而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因而,这种指导作用应该由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人自己从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去体验,而不应该由哲学工作者或其他什么人去传授。
其指导作用的方法或途径概述如下:
(1)哲学为自然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规律性的坚定信念,指引这科学家去从事艰苦的科研工作并得出结论.
(2)哲学对自然科学研究者给予认识论的指导科学研究是人的认识活动,它必然服从认识的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家靠近哲学,总是于解决他们科学家探索中的认识论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3)哲学给予自然科学研究以理论思维的指导科学研究要通过现象深入本质,发现事物规律,要对现象进行加工,去粗取精,除伪存真,发现事物,这个过程人们是离不开理论思维即哲学指导的.
(4)哲学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每一项重大的科学成果的取得总是伴随着科学方法上的图突破与创新,科学工作者必须面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从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上提出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哲学思考,方可减少主观盲目性,客观的完成科研任务.
大课笔记(绪论)
1.自然辩证法对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的关系
对恩格斯来说,研究自然科学问题,是为了研究哲学,发展哲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基础,而现在研究科技哲学是为了发展科学与技术,方向不同,目的变了;
国际社会哲学会愿意接纳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是因为研究对象有共同之处,他们称我们是科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自然辩证法,科学哲学,技术哲学都要以科学技术史为基础,都要依据科学史研究成果去总结,去思考,拉卡托斯说"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学习自然辩证法,要与学习科学史结合起来.
2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自然观部分:自然观的基本类型,历史发展及其与科学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解和处理不当引起自然观及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观部分:科学发展模式,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因素(政治,生产,经济,文化,军事学)的相会作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科学技术方法论部分:分科学方法与技术方法两部分.科学方法部分依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安排,科学问题,科研问题,观察与实现,科学思维,假说于理论,最后讨论科学发现是如何做的,在技术方法部分选讲了若干重要问题.
学习方法
1掌握本课程内容整体结构和各部分内容的联系
2 掌握好基本理论与概念
3 注意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4 与科学史学习结合起来第四章: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问题第一节 对自然科学基本概念的新哲学探讨自然科学前沿哲学问题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对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尤其是新科学概念基本涵义的阐释。这种阐释往往要提到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分析,进而也促进了哲学的发展。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海森堡曾经认为:“一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不只是一本单纯的实验发现的流水帐,它同时还伴随着概念的发展,或者概念的引进。……因为正是概念的不确定性迫使物理学家研究哲学问题。”
一 现代物理学的建立
1,量子力学的建立 普朗克1900年为了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提出了作用量子的概念;
爱因斯坦(1905年)运用这个概念建立起光量子假说;
玻尔、海森堡等人沿此思路建立了原子结构模型,并最终建立了量子力学理论。
2.相对论的建立
牛顿力学坚持一种绝对时空观;
爱因斯坦以绝对同时性不可能存在为突破口,创立了狭义相对 论,后来又从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关系入手,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相对论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时空观,它认为空间与时间密切相关,时空成为一个整体的四维时空,而且与物质的运动和物质的分布状态密切的几何性质由物质所产生的引力所决定,即时空曲率随引力场的强弱而变化。相对论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物质存在方式以及恩格斯“运动的本质是空间和时间的直接统一”的断言。
二 现代宇宙学的兴起和发展
1,广义相对论适用于对大尺度空间的探索,第一次让物理学家能够系统地研究宇宙的起源和结构问题,从而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
2.现代宇宙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对“宇宙”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
3.霍金提出“虚时间”概念绕开宇宙大爆炸的奇点问题
三 新的科学概念越来越渗入到哲学研究之中随着20世纪许多新兴学科的兴起,使许多新的科学概念越来越渗入到哲学研究之中,如系统、信息、控制、混沌、有序、无序等等概念,早已不再是某些专门学科的专业术语。由于这些概念的普适性,它们已成为各门学科中广泛使用,乃至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概念。
第二节 对科学理论基础的哲学分析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和与之相应的哲学观念相联系的。例如,牛顿力学哲学基础就是机械决定论。任何一次科学革命就不单纯是科学理论的变更,而一定伴随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变化。因此,一个新的科学理论诞生以后,创立这个理论科学家们,以及许多对此感兴趣的哲学家们就会对这个理论的哲学基础进行探讨,并且也往往会引起激烈的哲学争论。
一 科学理论基础的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争
1.上帝掷不掷骰子?——.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关于量子力学理论基础之争
2.生命科学中的基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之争二 辩证思维方式在科学界的确立贝塔朗菲、维纳等人创立了系统科学,尤其是普里高津等人从热力学等实证的经验科学本身得出系统演化的思想以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于科学家们来说,不再是外在的哲学教条,而是在科学中必须严格遵守的思维准则。
第三节 对科学未知领域的求索科学是一项探索未知的事业,对问题的求索是人类求知天性的表现,但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人们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条件下进行认识,所以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人们对某一物质运动领域的一种暂时的、局部的、相对的认识,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穷尽人们的认识,即使像牛顿力学、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这样伟大的科学成果,也只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漫漫长途中的一个个里程碑。
一 哲学在探索未知领域中的作用
1.科学家在寻求建立新的科学理论取代旧理论时,可能是受到某种哲学观念启发的结果。例如,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就是受到了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科学家兼哲学家马赫怀疑论思想的影响。
2.有些问题的解答已远远超出了当时科学研究所能认识的水平,或是涉及到一些有关宇宙起源,宇宙终极的大问题,这时,就需要人们从哲学上给予预测或解答。恩格斯当年就曾通过自然辩证法的思考对19世纪的一些科学家难以解答的问题给予了回答。
二 几个科学史上的著名案例
1,对热寂说的批判 ; 2.,夸克禁闭”之谜; 3.宇宙有限无限之争 。
第四节 科学技术前沿的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人类社会关系的变化,最终也将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道德观念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旧道德的消亡和新道德的诞生。
科学和技术一起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科学技术的二重性总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二重性也表现在对社会道德观的影响上。
伦理学是植根于社会的、文化的、哲学的和宗教的信念,它是衡量社会是非善恶的标尺。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自然要受到伦理的反思和批判。科学并非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评判一切的砝码,我们不能在强调科学价值的同时走向科学至上、科学主义的极端。
当今世界,没有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万万不能的,但科学技术也绝不是万能的。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应该是互动的,科学技术应该受到道德规范的制约,同时伦理道德规范也要适当的作出某些变革,使得道德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既不能单方面要求道德对科学设置种种障碍,也不能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过程中无视伦理道德的存在和意义。保持二者之间必要的张力和平衡才是人类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条件。
一,网络伦理问题
1,个人隐私由于计算机的社会化,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而使得诸如个人的姓名、性别、身体状况,家庭状况、财产状况,私生活资料等有关个人隐私的权利比过去更容易受到侵犯。
保护个人隐私是一项基本的伦理要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信息社会中,如何在人们广泛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情况下保护个人隐私?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实行必要的社会监督?
2,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制订了许多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社会舆论也普遍谴责如剽窃、假冒、仿制等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网络的出现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组织、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肯定存在着对信息占有程度不同的差异。只有信息优势地位的国家和群体可能借助知识产权的保护而保持信息垄断地位,从而带来垄断利润,由此而产生的信息社会的贫富差距远大于传统社会。
3,网络色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传输信息的加宽,网络色情信息和网络色情活动正呈现出一种愈来愈烈的趋势。
作为一种严重的网络社会问题,网络色情蔓延的严重性并不是网络色情信息的多寡,而主要在于众多网民对色情信息的旷日追求以及迷恋程度。
4,信息垃圾
如果说近现代工具文明带来全世界的环境污染,那么当代的网络文明也在滋生着无数的信息垃圾,而且正日益演变成信息污染。网络正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仓库,久而久之会不会演变为垃圾站呢?人类社会尚未摆脱原有的环境污染的困扰,现在又要面临信息污染的挑战,人类如何跳出这种文明越发展,污染越严重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呢?
5,网络信用危机在信息网络繁杂的电子商务中也可能存在着大量的虚伪信息,本以为是公平高效的交易网络可能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欺诈之地。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制假和欺诈行为将导致社会普遍的信用危机,而信用危机又将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导致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的混乱,严重的必须运用法律加以严惩。
从经济学角度说,大量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方面可以减少人力成本,但另一方面为了防范假冒和欺诈又要增加其他的社会成本,万一不慎,则将得不偿失。
6.网络黑客黑客行为广义上将是指一种试图进入未被允许进入的计算机系统的活动。“黑客”一词在60年代早期指一群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狂热者。70年代指那些沉迷于掌握计算机系统的人。80年代,“黑客”指能够打入公司和政府计算机系统的能手。
今天大多数黑客行为已发展到了故意进行数字破坏和敲诈的程度。这不仅对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且也严重扰乱了网络社会中的正常秩序,
7,网络沉溺所谓网络沉溺,是指人们进入和沉浸于虚拟化的网络空间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实现其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两个不同的生活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和行动协调问题,从而造成一种行动变异、心理错位乃至生理失调的状况。
网络的出现,无疑对现实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来看,与现实社会交往活动相比,人们在网络社会中的交往具有了交往的范围更大、关系更加平等等特征。但与此同时,由于人们是通过计算机在虚拟空间交往,这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漠和疏远,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实际接触,从而产生出了一种网络孤独状态。
二,生命科学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1.人工选择与生命客体化人类通过科技多方面征服外在自然后,现代生物技术提供了征服内在自然的可能.如产前诊断、基因增强、克隆等一系列生物技术的突破现代生物技术首次使人类有机会改变自身的自然本性以提高生命质量,步入“完美生命”时代,生命个体的出生、成长及死亡都可以照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个体依赖基因剪接技术似乎生活得越加美好,社会却因个体的追求完美而问题重重。
现代生物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帮助的同时,也使人类文明面临巨大的威胁:现代医疗、生育和基因等新技术已经和正在把神圣的人体推向唯利是图的商品化市场,
克隆人的实现,更将人置于客体化地位。要区分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
2.优生技术与人种单一化的困境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延长了人的生命,但同时也带来生命的质量问题.
透过基因改造工程,可以消除与基因有关的疾病;但负面影响是,人们可能干预自然,有意制造更聪明、更完美、更长寿的人类。
基因治疗中非医学目的的增强,基因优生学会使我们成为“进化的商业制造者”.
基因有无“好”“坏”之分?
3.改写生死观与社会退化的风险死亡是生物进化到较高阶段的产物,自然生死观使人类在设立价值尺度的同时,也确立了终极价值根源和人类自身繁衍进步的根据。
生是人的自然欲望,这种欲望使人总是怀着抗拒死的情绪,在与死亡不断激烈抗争中获取生。基因技术在疾病防治、健康保健直至延年益寿方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勾起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但个体过长的寿命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种退化,宇宙的运行需要靠正反两极的交互作用,只有生命的正极而无死亡的负极是违反宇宙法则的生是死的开始,而死是另外一个生的开始,它们是绵绵不断、无始无终的永恒生命长串中的两个极小点,是类的延续的基本因素
只有放弃个人永生的信念,才能提出生命意义这个深刻的人生课题。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生命的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
第五章: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自然界中一旦出现了人,就产生了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种对象性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1、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也不能摆脱 自然界规律的支配。
2、人对自然界的主动性:人并非消极地依赖自然界而生活,而能(或能动性)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性,按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完善自 身。这也正是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
3、自然界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在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中,自然界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打上人类烙印的自然界;于是,便出现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人化自然:人类科学认识所及从而可观测的那部分自然界。人类和人化自然构成一个通信系统,人通过对自然信息的获取、传输、加工和使用等步骤来揭示自然 界的性质和规律,实现科学研究的任务。人化自然随着人类信息手段的逐步完善而拓展,其拓展过程一般由自然科学史来表征。
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工自然包括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生态环境和人 工自然物。人类和人工自然构成一个调控系统,人凭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变革、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日 益增长的需要。人工自然随着人类控制手段的逐步进化而拓展,其拓展过程一般由技术史来表征。
3、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
从人化自然中所获得的信息是变革自然的依据。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拓展的物质条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 然的交错发展。
人化自然的扩大可以不改变自然界的自发过程,而人工自然的扩大则以自然过程的改变为条件,其结果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和重建。
二、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随着农牧业向工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环境恶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人和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就提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
1、宿命论、征服论与和谐论:
宿命论:以消极适应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受动性;
征服论:以无节制地开发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能动性;
和谐论: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征,强调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2、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作为调节器 的。具有对象性关系的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改造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会引起自然界的报复。这说明:人类的能动性受到受动性的制约。而人工自 然是调节人和自然关系的直接手段。
3、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重建人在自然界中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观念; 运用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从大的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第二节:盖亚假说――一种新的地球系统盖亚假说(Gaia hypothesis)是由英国大气学家拉伍洛克(James E.Lovelock)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后来经过他和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共同推进,逐渐受到西方科学界的重视,并对人们的地球观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盖亚假说也成为西方环境保护运动和绿党行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盖亚假说的提出和发展盖亚假说的科学内涵及其争论一种新的地球系统观盖亚假说的启示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战略化和具体化一、可持续发展定义着重于从自然属性的定义:“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学联合会)。
着重于从社会属性的定义:“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函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薯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
着重于从经济属性的定义:“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着重于从科技属性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
布伦特兰: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
江泽民:“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二、可持续发展定义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及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共同性原则: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全球要联合行动。
三、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发展自身的需要和必然选择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资源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经济技术水平不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资源浪费等。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两个根本性转变(计划到市场,粗放到集约)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表示:
污染物=人口*(产量/人口)*(污染物/产量)
分析科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量与值,西方与中国)
第六章 科学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模式描述的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它所回答的问题涉及到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科学发展的机制是什么,科学发展的表现形式是什么等许多在科学哲学上极为重要的问题。一个合理的科学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解释科学发展的历史,而且能够深刻地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具有一定的预见功能。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四种发展模式科学累积发展模式波普尔的不断革命模式库恩的范式转换模式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竞争模式根据查阅的大量资料,得出在本章最有可能出的考题有2个,下面结合考题对四种科学发展模式进行介绍。
★ 1,论述并比较几种科学发展模式(累积发展模式、波普尔、库恩和拉卡托斯)。
答案要点:㈠ 论述这四种科学发展模式科学累积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人们从经验认识开始,逐渐抛弃错误、片面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比较完全的真理性。这样,整个科学史就是科学不断进步的历史。
(然后举例子说明科学累积发展模式,牛顿的经典力学归并了开普勒定律和伽利略的自由落体等其他各种事实)
接下来说明积累模式成功和失败的方面:
积累模式成功的一面,比较好的说明了新旧理论之间的继承性。存在的主要问题,(1)科学发展不全是渐进的,中间存在着间断,不能用累积性说明。 (2) 新理论并非旧理论的逻辑扩展,包含有革命性的内容突变,积累模式否认了这种矛盾的存在。
2、波普尔的不断革命模式。波普尔摒弃了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绝对无误的知识直线式累积的模式,把猜测和反驳看作是科学知识发展过程的本质。他提出如果科学陈述或科学理论被排斥、否定的东西被经验证实,即被证伪。
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始于问题,然后提出试探性理论,各种理论间激烈竞争,得出逼真最好的新理论,然后出现新的问题,下一轮循环开始。波普尔提出了一系列应提倡的科学精神。
该模式优点在于把人们的眼光引导到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动态考察和对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然后说明波普尔模式的缺点,他强调理论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必然导致他对真理的错误看法。
3、库恩的范式转换模式。库恩提出了科学范式的概念和阶段性科学革命的科学发展模式。他所说的科学革命,实际上就是从旧范式向新范式的转换。
范式有模型、范例、模式之意。说明科学共同体和科学范式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科学共同体是在科学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对该学科领域中持有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的科学家集团。科学范式的例子,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
它的发展模式:前科学阶段――常规科学时期――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库恩模式存在的问题:(1)新范式如何产生 (2)科学革命后产生的理论是否接近了真理 (3)割断了新旧范式之间的联系
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竞争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组成,由硬核、保护带、方法论规则。硬核由最基本的理论和观点组成,保护带由许多辅助性假说构成,方法论原则由正反启示法组成。
科学纲领竞争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研究纲领证伪并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对该模式操作解决2个问题,判定研究纲领的进化和退化; 如何否定或证伪退化的研究纲领。
该模式存在的问题:
㈡ 比较四种模式科学累积模式,科学理论的建构过程与发展就是归纳的已证实的经验事实,越来越接近客观事实和真理,越来越积累更多的以真命题方式表述的知识内容,简而言之科学理论是被证实的经验的集合。积累观受到了科学哲学内部的批判。波普认为科学知识并非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理论先于经验观察,并指导经验观察,但是他把科学活动理解为对问题的尝试性猜测或创造性应答,并把理论命运的最终决定归诸检验的结果,正如拉卡托斯所说的,证伪主义仍然是强烈反理论的。库恩发展了波普的观察依赖理论的观念,认为科学理论给经验事实以解释、不依赖理论,偶然的、个别的观察和实验什么也说明不了,没有理论的参与,甚至观察与实验本身也无法成其为观察或实验。
对库恩而言,科学史以长期的、稳健的改良为特征,偶尔从一个支配性范式到另一个支配性范式的间断性跳跃所打断,两个范式之间没有沟通的桥梁。拉卡托斯对库恩的相对主义感到不安,又不满足于波普尔的非历史观点。拉卡托斯把科学研究纲领划分为刚性部分和弹性部分,在他看来,所有的科学研究纲领可能都以他们的硬核为特征,硬核由辅助性假说构成的保护带所围绕,辅助性假说承受检验的压力,硬核由它的倡导者的方法论决定而不可反驳。拉卡托斯首先对库恩的非理性主义作出回应,他仿照库恩的范式提出了研究纲领的概念,试图通过对研究纲领的内在结构的精确分析,排除范式中的非理性、非科学因素,把科学及其发展重新置于经验的理性基础上。
2,评价几种科学发展模式(累积发展模式、波普尔、库恩和拉卡托斯)。
答案要点:
评价这四种科学发展模式,先论述这四种科学发展模式的优缺点,这在第一题中已有论述。
下面对这四种科学发展模式作总的评价:
科学发展的历史是非常复杂的,想要概括出一种普遍有效的科学发展模式是很困难的。科学累积发展模式、波普尔的不断革命模式、库恩的范式转换模式、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竞争模式,这上述四种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理论,各自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科学发展的特点,都可以说明科学历史上的部分事实,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都是不充分的,存在一些片面性和错误观点。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早已指出,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抽象与具体、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逻辑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我们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为思想指导,批判地吸取这四种发展模式的合理成分,正确地分析和看待科学理论的进步,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第九章 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含义及特征:科技、经济、社会各自内部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开放性、交互性、动态性)。
一.问题的提出
1.发展观的变迁: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综合的社会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2.“科学研究无禁区”面临挑战以生物技术为例:反对“克隆人”的理由;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伦理隐忧;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
3.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实现是无条件的吗?
科学技术的社会容受能力:一个社会对某一项科学技术接受、容纳的心理能力和需要程度。
例如:古希腊的原子论、阿里斯达克的目心说、希罗发明的“蒸汽机”、淮亚特纺纱机、火车和轮船刚问世时的遭遇;协和公司超音速飞机技术生长空间被限制。
4.其它:并非圣洁的科学殿堂(“学术腐败”现象)
“市场经济宏观控制科学的综合症”
二、科技价值的“二律背反”:协调发展的一道难题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答案。
科技统治论:科技视角。协调发展被归结为科学技术的“独角戏”,过于理想化、简单化。
科技悲观论、乐观论:要么把科技“蒸发”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中,要么把科技“消融”于直接满足生产甚至直接经验的具体需要里面。片面、极端化地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效应(正、负效应各执一端)。
技术批判主义:人与社会视角的协调发展观。科学技术被视为生产力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体,而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总是消极的。
1.科技价值的“二律背反”及其表现: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由此引起观念和理论形态上的科技价值悖论,价值取向上的冲突、迷惘或偏执。科学技术既是福星又不是福星,既是祸患又不是祸患,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例如:
*马克思、恩格斯曾列举的事例(蒸馏酒精技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蒸汽机革命):科学技术产生的社会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料的。
*科学技术的多级社会后果(汽车、家用电器技术在美国社会的连锁反应)。
*信息科学技术、生物技术、自动化技术社会效应的正面和负面。
2.科技统治论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古希腊:柏拉图提出专家治国的思想。
*近代F.培根:“新大西岛”、“所罗门之宫”。
*凡勃伦的现代技术统治论:由工程技术人员阶级取代资本家对工业体系及其技术进行统治。
3.科技悲观论思想:
*古代中国的庄子:“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道之所不载也。”
*近代卢梭:科学是人类的祸患、道德的敌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科学诞生后又滋长了更大的罪恶。
*现代:罗马俱乐部的“人类困境”。
4.科技乐观论:
*卡恩的大过渡理论;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其它: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论;刘易斯的经济增长论。
5.技术批判主义:以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和以海德格尔为首的存在主义者从不同层面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
*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
*海德格尔:揭露了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对人的个性的摧毁和对大众的统治、控制、奴役,从功能和本质两方面对科学技术进行了批判。
三、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之路: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反对科学决定论
1.正确理角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内置模式:非线性关系、循环反馈机制。
线性模式:科技决定论。
2.协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对科学主义的评价:绝对化的科学观、片面的文化观、思维方式的单向性。
*单纯科学文化观(科技决定论)的危害性:
经济理性、效率至上为核心的功利主义原则;单一的理性和技术化的文明;误导发展中国家对发展道路的选择。
*萨顿认为:把科学置于社会文明之中,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
*库恩:科学知识的社会性、偶然性和集团性。
*费耶阿本德:科学技术没有理由比其他文化子系统优越。
*斯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精神生活分裂的两个相互对立面;要构建新的教育模式。
3.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适度整合
*社会整合的性质:科技社会属性的获得和完善、科技社会角色的形成和实现过程。
*社会整合的功能:显功能、潜功能、反功能(整合过度)
第十一章: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上都有哪几种观点?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二者的关系问题?
关于观察过程中是否能排除理论影响的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必须把观察和理论严格区分开来,观察不应受任何理论因素和主观想法的干扰,而保持它绝对的客观性。(只承认观察的客观性,而否定其主观性)例如:
1、17世纪的培根主张要进行不受理论制约的纯粹的观察;
2、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逻辑经验主义学派提出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中性观察;
另一种观点认为,观察渗透着理论,观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现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汉森、库恩等人,他们认为纯粹的中性观察是根本不存在的。爱因斯坦也认为:“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中推论出基本现象来”。
从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来看,观察是离不开理论指导的,观察渗透着理论,具体表现为:
① 理论对观察有定向作用。观察实验的构思与设计是在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下进行的。
② 观察者要受到背景知识影响。观察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还有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提取问题。对于同一个被观察对象,由于观察者原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不同,因而对于信息的分析和提取也可能不同。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同一张CT胸卡,病人看到的内容与医生看到的差别就很大。
③ 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任何观察结果都要通过观察语言来记录和表达,而最终进入科学理论中。观察语言是一种客观描述,但也有主观解释的成分。如:当临床医生用血栓概念来陈述其观察结果时,这时临床观察实际上已走进病理学的框架之内,要受到已有的病理学理论知识的支配和影响。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和强调观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二者在本质上一致的。正确的理论对人们的认识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硬要把观察与理论割裂开来,那这种观察只能是一种盲目的、没有科学性的观察。
谈谈历史上对于观察的几种错误观点,及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历史上有两种错误观点:
⒈否定观察的客观性
①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认为观察到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只有通过理性认识到的“理念”才是永恒不变、唯一真实绝对存在的。
②中世纪一些经院哲学家:他们只相信书中的教条,而不相信观察到的事实。
③近代唯理论者笛卡儿:他认为观察不可靠,只有理念才是可靠的。
⒉否定观察的主观性
①经验论者和一些科学家:主要代表是培根、洛克、赫胥黎;
②逻辑经验主义:他们把科学分为观察层次和理论层次,把这两个层次截然分开了,违背了可观察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察的过程实际上是主体(观察者)与客体(被观察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观察的主观性。观察的主观性是由观察的概念(即观察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主体感知的特性所决定的,主要表现为:
⒈感觉的局限性和错觉感官都有一定的感觉阀值,只能接收有限范围的信息;感官的反应速度有限,难以及时、准确地观察和记录高速运动或瞬间出现地自然现象;对运动极慢的物体也很难观察;感官的感觉灵敏度也不高,不能进行较精确的定量观察。而且感官的局限性容易产生错觉。
主要例子有:灰色的幽灵,爱宾毫斯错觉,庞佐错觉,黑灵错觉,厄任斯错觉。
⒉知觉地选择性在观察过程种,对同一现象,由于知觉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往往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主体印象。
例:人头和花瓶双关图,少女与老妇双关图,变幻立方体
⒊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决定了主体能够观察到什么。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没有必要背景知识,就往往导致观察失误,甚至视而不见。(X光片、化石、听外语)
⒋观察仪器观察仪器对观察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人的感官的延长,大大扩大了人的视野,提高了观察的精确度,克服了直接观察的局限性、主观性和模糊性;另一方面,观察仪器又会引起观察失误例:在望远镜刚发明时,由于像差和色差的缘故,使开普勒看到的火星显方形。
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客观性指: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科学事实的客观性(即这些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⒈观察必须具有可重复性从科学角度看,可重复即为真。可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严格的科学检验例:1969年韦伯经过上千次的观察和测量后才发现了引力波。
⒉观察必须以正确理论为指导观察总是渗透着理论的,在观察中如果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之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主要表现:先入为主、无意过失例:米歇尔参量ρ的测量 ρ=0.75
《严新气功现象》镅(Am)-241的衰变计算率因受气功影响上升0.28%或下降1.35%,实验误差为0.19%(没遵循双盲法则)
⒊观察必须全面、系统这就是说,应当从事物的空间分布上,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全体;从事物本身的关系及其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上,观察事物的整体特征及其在环境中的表现;从事物的时间演化上,观察事物变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或全过程。
例:竺可桢的《物候学》和《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1974-1978年,美国天文学家泰勒等;射电脉冲双星的发现(PSR1913+16)经上千次观测,发现其轨道周期减少率为万亿分之三,从而间接地验证了引力波的存在。
⒋必须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条件由于客观事物往往非常复杂,其本质常常被纷繁的现象所掩盖,所以,要想顺利揭示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暂时撇开与当前观察无关的内容,撇开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使事物的自然状态变成比较纯粹的形态,让其主要过程充分暴露出来。
例: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雷默选择木星作为观察对象,测定光速
1909年,美国的摩尔根选择了果蝇作为研究遗传学的实验材料开普勒选择火星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
⒌必须选用完备、先进的观测技术和仪器现代仪器越来越完备、先进,其精度越来越高,可观察范围越来越大,这样就能更准确、更客观地记录客观的运动状态。而且,由于先进技术、自动化设备和计算机地运用,观察者所观察到的已不是原始的图像和数据,而是经过计算机处理过的数据。这样,即扩大了观察的视野,又避免了某些主观差错。
第十二章 科学思维纳入科学思维范畴的主要是逻辑思维,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现在也承认非逻辑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科学创造性,主要是直觉和灵感。
根据老师课堂讲课内容,本章的重点应该是归纳,演绎以及类比。
因此本章最可能出的考题有下面两道:
论述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和限制,并举例说明。(答题要点如下)
1、归纳法的含义,归纳是以观察和实验结果为依据,对科学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和概括,从具体的个别事例中推导出一般性的命题或规律,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亚里士多德提出两类归纳法——简单枚举归纳法和直觉归纳法。
近代培根改进了简单枚举归纳法,提出要考虑各种条件和环境的归纳。
穆勒提出了因果关系的归纳五法——求同、求异、求同求异共用法、剩余法、共变法。
归纳法以归纳原理为根据:如果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观察过大量的S类对象,所有这些被观察到的S都毫无例外地有性质P,那么就可以断定所有S类对象都具有性质P。
古典归纳主义:只要把事实材料(观察陈述)放进这部归纳法“机器”中,就会创造出科学理论。
相应的科学观:科学始于观察;通过归纳建立理论;科学知识积累增长。
2、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见书P257)
归纳法是科学研究中非常有用的理性思维方法,归纳法有很大的创造性。它是从经验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对个别事物的认识发展到对一类事物的普遍认识,从已知推论未知,从过去推知未来。使用归纳法,人们从科学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作出科学发现所以人们称归纳是“发现的逻辑”。
归纳法不仅可用于从科学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还可用于从涵盖范围较窄的原理上升到涵盖范围更宽的原理。科学研究就是运用归纳法发现一般原理。经过一步步归纳,逐渐形成普遍性程度越来越高的科学原理。金字塔顶部的科学原理的普遍性程度最高。一个一般性的原理,在进一步的归纳中可以作为科学事实使用。
实例:1,对木星运行的观测数据是研究木星运行规律的基础,木星运行规律对开普勒三定律的提出起到了提供事实的作用,而开普勒三定律在牛顿研究万有引力定律是起到勒事实的作用。
2,发现血液不能从心脏右边直接进入左边,对发现肺循环起到了提供事实的作用;而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在气候的生理学研究中起到了事实的作用。
3、归纳法的局限性归纳问题(休谟,合理性)
①归纳原理不能在逻辑上得到证明:
在时间T1观察到天鹅W1是白色的;
在时间T2观察到天鹅W2是白色的;
在时间T3观察到天鹅W3是白色的;
……
在时间TN观察到天鹅WN是白色的;
所以,一切天鹅都是白色的。
但是终究会有一天观察有黑天鹅存在。
②归纳原理不能从经验上证明:
前提,在x1场合运用归纳原理有效,
在x2场合运用归纳原理有效,
在x3场合运用归纳原理有效,
……
在xn场合运用归纳原理有效,
结论:在任何场合运用归纳原理有效用归纳原理证明归纳原理有效吗?
事实上,归纳原理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经验上都不能被证明。由此可见,休谟对归纳法的合理性的质疑,充分暴露出归纳法在科学活动中的局限性,归纳法是具有创造性的方法,但也是包含不确定性、或然性的方法。但是不能因此否认归纳法在科学认识中的助发现作用。
二,什么是类比方法?举例说明类比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答题要点)
1、含义: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在其它方面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做类比推理。
2、类型基本类型:(简单共存类比)
A有属性a、b、c、d。
B有属性a、b、c,
则B也可能有属性d。
举例:中国古代用五行学说与八卦解释许多现象,其中不少地方就运用了简单共存类比。
其他类型,
形式类比(因果类比、对称类比):根据两个领域的因果关系或规律性进行类比,可靠性比较高。例如:水波重叠时会形成干涉现象,两束光相会时也产生干涉现象,托马斯.杨因此认为光的本性时波,这是一种因果类比,波和干涉这两个属性之间有因果关系。狄拉克发现正电子的过程,时运用对称类比作出重要科学发现的典型实例。
综合类比(协变类比):以数学模型的关系的相似性为基础进行类比。例如:描述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库仑定律与描述两个质点之间万有引力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形式相似;描述电流情况的定律与描述水流情况的定律数学形式相似;光的运动和质点的运动都服从最短路线原理,因而表明物质粒子可能像光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等等。
3、特点,类比是运用的非常广泛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尤其是在事实材料不足,知识很不充分的时候。人们常常把未知的研究对象与已经比较熟悉的对象加以比较,从而对未知的研究对象行程一定的理性知识。
类比的结论具有或然性;类比所根据的相似属性越多,类比的应用越有效;类比所根据的相似属性之间越是相关联,类比的应用越有效;类比所根据的相似数学模型越精确,类比的应用越有效。
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其基本环节是联想和比较;联想是非逻辑方法,比较是逻辑方法,关键是确定并发现用来比较的两类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可比较性。
第十三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试论述科学假说试如何发展和演化的。
1、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对说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解释吓推理。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已知的科学理论为前提,在资料不甚充足、检验条件不甚完备的情况下提出的,对于同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由于研究问题的方法吓知识背景不同,可能提出多种假设。
2、科学假说是怎样提出的:
①通过类比提出假设:当人们思考某种未知对象,却又无法运用已知的理论和假说进行解释,就会通过类比来提出一种全新的解释,由此提出新的假说。如“伽伐尼电流”概念的提出。
②通过批判提出假设:人们发现新的科学事实同旧的理论或假说相冲突,为了合理解释新的事实,就批判旧的理论或假说,形成新的假说。如岩石的火成论的提出。
③通过移植提出假设:人们在某个领域从事研究时,会发现一些本领域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而其他领域的一些发现,也许正好可以用于解决这一问题。如对太阳能源来源的问题的解释。
④通过融合提出假说:由于假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一些片面的假说逐渐融合起来,形成新的学说。如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的提出。
3、提出假设的目的是解释新实验现象,同时还必须能够经过实验复核已知的事实,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否则就失去了存在得资格。
科学假说经过检验后最终可能被摒弃或上升为理论:假说的推断与观察实验结果完全矛盾,最终被摒弃。这些假说无法对新发现得事实材料作出解释,或者对某些自然现象得解释自相矛盾,因而会被对立得假说所取代;有的假说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发展和完善,最终上升为科学理论。在许多情况下,假说得部分内容或推论与观察、实验结果一致,另一部分则与观察、嘶哑有矛盾。于是此假说便要经历一个修改修正得过程,在与经验事实得较量中逐步完善自己,如果最终得到实验验证,这可发展为科学理论。
试论述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对说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解释吓推理。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经过实验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的形式不可能一蹴而就,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是假说的不断自我完善和连续更替的过程。
当科学假说被实践证明后就可以上升为理论。一般而言,科学假说不应该与已知的科学理论相矛盾。但科学理论有其适用范围和相对性,它的正确性不能绝对化。若新事实一再支持科学假说,就表明旧的理论的局限性已经暴露出来。此时就必须突破旧的理论框架,提出新的适应范围更广的假说,当假说不断的完善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他将取代旧的理论,并将旧的理论的和合理内容作为特例或极限形式包容进来。
科学假说具有多样性。对于同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由于人们掌握的材料不同、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知识背景不同,可能提出多种假设。即使针对某种现象的一种假说,也会随着时间过程中的新发现而变化,造成假说的多样性。而科学理论具有系统性.它是安系统性原则组成的知识体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把相应的概念、原理、定律组成严格的逻辑体系科学假说是在资料不甚充足,检验条件不甚完备的情况下提出的,提出的假说必然带着假定性,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猜测。因此它有可能被实践所证伪。而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理论的根本特征。科学理论必须从事实出发,能够进行重复的实验或观测证明,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指导作用。
根据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各自的特征,它们之间的界限表现为理论的经验基础相对假说而言更为充分,理论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假说而言更为完整。
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是紧密联系的,他们是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形式,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不断推动自然科学向前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