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长期资产
第一节 长期投资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长期资产是指变现期或耗用期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购买股票以及签订协议等方式,取得接受投资企业股权的投资。可以分为股票投资和其他投资。核算方法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 股票投资核算的成本法,就是将企业购买的用于长期投资的股票按实际成本记账,一般情况下不予变更;所得股利收入,作为企业当期的投资收益处理。 股票投资核算的权益法,是指企业的股票投资要反映在接受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所占的份额。也就是说,接受投资企业取得净收益时,投资企业在接受投资企业的权益应同步增长;反之,接受投资企业发生亏损时,投资企业在接受投资企业的权益也应同步减少。应收的股利作为投资返还处理。这样做,就能够使股票投资真正反映投资企业在接受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份额。 股票投资的核算 股票投资是指企业以购买股票的方式,取得接受投资企业股权的投资。 1、按成本法进行股票投资的核算。企业的股票投资数额在接受投资企业股本中所占比重不足20%且不能控制接受投资企业或对接受投资企业没有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成本法进行股票投资的核算。 (1)股票购入的核算。企业购入股票,一般应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入账,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如果企业购入股票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含有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股利,则股票实际成本应按实际支付的价款扣除已宣告发放的股利计算。企业购入股票后,应按实际成本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科目,按已宣告发放的股利借记“应收股利”科目,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股利收入的核算。采用成本法进行股票投资的核算,在接受投资企业宣告发放股利时,应根据应收股利,作为投资收益处理,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企业收到股利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股利”科目。 2、按权益法进行股票投资的核算。企业的股票投资数额在接受投资企业股本中的比重超过20%或虽不足20%但能够对其控制或具有重大影响,应采用权益法进行股票投资的核算。 采用权益法进行股票投资的核算,在“股票投资”二级科目下,应设置“投资成本”、“股权投资差额”、“损益调整”和“股权投资准备”三级科目。“投资成本”三级科目反映股票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在接受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所占有的份额,“股权投资差额”三级科目反映初始投资成本与在接受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所占有份额的差额;“损益调整”三级科目反映投资以后对接受投资企业净利润增减变动所享有的份额;“股权投资准备”三级科目反映投资以后接受投资企业资本公积增减变动所享有的份额。 (1)股票购入的核算。采用权益法进行股票购入的核算,应根据在接受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占有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投资成本)”科目;根据实际支付存款与占有份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根据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上述实际支付的价款中不包括已宣告发放但尚未支取的股利。 (2)股票投资收益的核算。采用权益法进行股票投资的核算,在接受投资企业取得净收益以后,投资企业应按持股比例计算享有的份额,作为投资收益处理,同时将其转为追加的投资,增加在接受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损益调整)”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如果接受投资企业发生亏损,投资企业也应按持股比例计算承担的份额,作为投资损失处理,同时作为减少的投资,减少在接受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份额,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损益调整)”科目。 (3)股利收入的核算。采用权益法进行股票投资的核算,投资收益是按持股比例和接受投资企业的净收益确定的,因而,收取接受投资企业派发的股利,不应再作投资收益处理,而应视为投资返还,减少长期投资。接受投资企业宣告派发股利时,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损益调整)”科目;企业在实际收到分得的股利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股利”科目。 (4)股权投资准备的核算。采用权益法进行股票投资的核算,在接受投资企业的资本公积增加时,投资企业应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作为资本公积处理,同时将其转为追加的投资,增加在接受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占有的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准备)”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 (5)股权投资差额摊销的核算。采用权益法进行股票投资的核算,股权投资差额应在一定期间内分期平均摊销。如为借方差额,应在不超过10年(含10年)的期限内摊销,摊销时应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如为贷方差额,应在不短于10年(含10年)的期限内摊销,作相反的处理。 (二)其他股权投资的核算 其他股权投资是指企业以购买股票以外的方式,取得接受投资企业股权的投资。企业用 于其他股权投资的资产,可以是货币资金,也可以是原材料、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还可以 是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其他股权投资一般是对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企业进行的投资。 企业以货币资金对其他企业进行投资时,应以货币资金的实际数额作为投资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企业以原材料对其他企业进行投资时,应以投出原材料账面价值与应交增值税之和作为 投资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股权投资”科目,按原材料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存货跌价准备”;按原材料的账面余额,贷记“原材料”等科目,同时按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金”科目。 企业以固定资产对其他企业进行投资时,应以投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投资额,借记“ 长期股权投资-其他股权投资”科目,按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按固定资产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同时注销固定资产已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企业以无形资产对其他企业进行投资时,应以投出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投资额,借 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股权投资”科目,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贷记“无形资产”科目。 企业其他股权投资收益的核算与股票投资收益的核算完全相同,应根据投资额在接受投资企业实收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核算。
二、长期债权投资的核算长期债权投资主要是指通过购买债券方式,取得接受投资企业债权的投资。 债权投资与股权投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债权投资有固定的利息收入,股权投资的股利收入不固定; 债权投资可以在债券到期收回债券本金,股权投资除了将投资转让外,不能收回投资股本; 股权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对被投资企业享有净利润的增加额或承担净利润的亏损额,债权投资者则不对被投资企业享有净利润的增加额或承担净利润的亏损额 当接受投资企业破产时,债权投资者较股权投资者优先受偿。 为了总括反映企业长期债权投资的投出、收回和结存情况,应设置“长期债权投资”科目。该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 企业购入的债券,有些是按债券面值购入的,有些是按溢价或折价后的价款购入的。债 券的溢价或折价,主要是由于金融市场利率与债券票面利率不一致造成的。当债券票面利率 高于金融市场利率时,债券发行者按债券票面利率会多付利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 折溢价(即实际价款高于票面价值),这部分溢价差额,属于债券购买者给予债券发行者的一种利息返还;反之,当债券票面利率低于金融市场利率时,债券发行者按债券票面利率会少付利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折溢价(即实际价款低于票面价值),这部分折价差额,属于债券发行者给予债券购买者的一种利息补偿。 企业如果在债券发行一段时间以后购买债券,实际支付的价款中还包含一部分债券利息。 为了反映购入债券面值、溢价、折价和应计利息情况,“长期债权投资”科目下应分别设置“债券面值”、“折溢价”、和“应计利息”二级科目,并按债券的种类设置明细账。 (一)债券购入的核算 1、按面值购入债券的核算。企业按面值购入债券,应按债券面值,借记“长期债权投 资--债券面值”科目;按支付的手续费(金额较大的例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溢价购入债券的核算。企业溢价购入债券,实际支付价款扣除手续费后的数额与债 券面值的差额为债券溢价差额。企业应按债券面值,借记“长期债权投资--债券面值”科 目;按溢价差额,借记“长期债权投资--折溢价”科目;按支付的手续费,借记“投资 收益”科目;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3、折价购入债券的核算。企业折价购入债券,实际支付价款扣除手续费后的数额与债 券面值的差额为债券折价差额。企业应按债券面值,借记“长期债权投资--债券面值”科 目;按债券折价差额,贷记“长期债权投资--折溢价”科目;按支付的手续费,借记“ 投资收益”等科目;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如果企业购入债券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含有债券利息,应区分情况进行处理:如果债券利息分期支付,应在“应收利息”科目进行核算,借记“应收利息”科目;如果债券利息在到期时一次支付,应在“长期债权投资”科目所属“应计利息”二级科目中进行核算,借记“长期债权投资--应计利息”科目;实际支付的价款扣除债券利息后的差额,再根据前述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借记“长期债权投资--债券面值”科目、“长期债权投资--折溢价”(或贷记“长期债权投资--折溢价”)科目、“投资收益”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二)债券投资收益的核算 债券投资收益主要是进行债券投资取得的利息收入。在按面值购入或溢价、折价购入等 不同方式下,利息收入的确定方法有所不同。 1、按面值购入债券的投资收益核算。企业按面值购入债券,当期的利息收入可以直接 按照债券面值和当期票面利率计算,借记“应收利息”或“长期债权投资--应计利息”科 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企业收到分期支付的利息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 “应收利息”科目。 2、溢价购入债券的投资收益核算。企业溢价购入债券,按照债券面值和当期票面利率 计算的利息额,并不是当期真正的利息收入,因为企业在购入债券时,已经多支付债券发行 者一部分价款,这部分价款属于企业利息收入的抵减额,应在债券存续期内分期冲减企业的 利息收入。债券溢价金额的摊销,一般采用直线法,即在债券存续期内平均摊销。企业结算 当期债券投资收益时,应根据当期的票面利息额,借记“应收利息”或“长期债权投资-- 应计利息”科目;根据当期应摊销的溢价金额,贷记“长期债权投资--折溢价”科目; 根据当期票面利息额与当期溢价摊销额的差额,贷记“投资收益”科目。企业收到分期支付 的利息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利息”科目。 3、折价购入债券的投资收益核算。企业折价购入债券,按照债券面值和当期票面利率 计算的利息额,也不是当期真正的利息收入,因为企业在购入债券时,已经少支付债券发行 者一部分价款,这部分价款属于企业利息收入的附加额,应在债券存续期内分期转增企业的 利息收入。债券折价金额的转销,一般也采用直线法,即在债券存续期内平均转销。企业结 算当期债券投资收益时,应根据当期的票面利息额,借记“应收利息”或“长期债权投资- -应计利息”科目;根据当期应转销的折价金额,借记“长期债权投资--折溢价”科目根据当期票面利息额与当期转销折价金额之和,贷记“投资收益”科目。企业收到分期支付的利息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利息”科目。 (三)债券到期收回本息的核算 一般来说,在债券到期时,“债券面值”二级科目的余额反映应收回的债券本金(溢价或折价的差额已在债券到期前分期摊销或转销),“应计利息”二级科目的余额反映应收回的全部利息。因此,不论是按面值购入的债券,还是溢价或折价购入的债券,在到期收回本息时,均应按实收的本息之和,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债券面值,贷记“长期债权投资--债券面值”科目;按债券利息,贷记“长期债权投资--应计利息”科目。
三、长期投资的期末计价企业应定期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至少在每年年末要检查一次。如果某 项长期投资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接受投资企业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称之为长期投资减值。 对于已发生减值的长期投资,应根据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确认为损失,冲减当期投资收益。 如果已确认减值损失的长期投资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确认的投资损失数额内转 回,增加减当期投资收益。 计提减值准备时,应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原已确 认的投资损失转回时,应作相反的处理。 企业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以后,在进行长期投资处置时,应同时考虑已计提的长期投 资减值准备。
第二节 固定资产
一、固定资产的分类与计价固定资产是指具有下列特征的资产:①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②使用年限超过1年;③单位价值较高。 对企业不符合以上条件的劳动资料,如单位价值较低或者虽然单位价值较高但使用期不超过1年的,应列为低值易耗品。 (一)固定资产的分类 企业固定资产的种类繁多,为了正确进行固定资产核算,应对固定资产加以合理分类。 在企业会计实务中,一般将固定资产分为七大类。 1、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是指参加生产经营过程或直接服务于生 产经营过程的各种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和工具器具等。 2、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是指不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 而用于职工住宅、公用事业、文化生活、卫生保健以及科研试验等方面的房屋及建筑物和器 具等。 3、租出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是指出租给外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 4、未使用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是指尚未投入生产经营过程和暂时停止使用的固 定资产。由于季节性生产和修理等原因暂停使用以及存放在车间备用的固定资产,仍属企业 生产经营所需,应列入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5、不需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是指不适合本企业的需要,准备出售处理的固定 资产。 6、土地。土地是指过去已经估价单独入账的土地。因征地而支付的补偿费,应计入 与土地有关的房屋、建筑物的价值,不单独作为土地价值入账。 7、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以融资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 赁期间视同企业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二)固定资产的计价 为了正确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减变动,应按一定的标准对固定资产进行计价。固定资 产的计价标准一般有以下三种。 1、原始价值。原始价值亦称原价,是指企业在购建某项固定资产时支出的货币总额。 固定资产原价一经确定后,没有特殊原因不得任意变动。按原值计价反映了固定资产购入的成本。 2、重置价值。是指企业在当前条件下,重新购建同样的固定资产所需的全部支出。固定资产重置价值确定后,视同固定资产原价进行核算,其构成口径应与固定资产原价的构成口径相同。按重置价值计价的原因是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会发生变化,重置价值反映了固定资产的重置成本。 3、折余价值。折余价值亦称净值,是指固定资产原价减去已提折旧额后的余额。固定资产净值反映了固定资产价值损耗后的剩余价值。
二、固定资产核算的科目设置为了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应设置“固定资产”科目和“累计折旧”科 目。其中“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减情况,“累计折旧”科目反映固定资产已经减少的价值。 (一)“固定资产”科目一般分为三级。 1、“固定资产”总账科目。该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按照固定资产原价总括反映全部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该科目借方登记增加固定资产的原价,贷方登记减少固定资产的原价,余额在借方,表示实有固定资产的原价。 2、固定资产二级账。固定资产二级账亦称固定资产登记簿,是按照固定资产的类别和 使用、保管的单位进行核算的固定资产账簿,应按照固定资产类别开设账页,账页中按照使 用和保管的单位设立专栏。月末各类固定资产登记簿余额之和,应与“固定资产”总账科目 余额核对相符。固定资产登记簿的格式及内容可参见教材表5-1。 3、固定资产明细账。固定资产明细账亦称固定资产卡片,应按照每一项独立的固定资 产设置,并按照固定资产的类别和使用、保管单位顺序排列。月末,各类固定资产卡片的原 价合计数,应与各该类固定资产登记簿余额核对相符。固定资产登记卡片的样式及内容可参见教材表5-2、表5-3。 (二)“累计折旧”科目 “累计折旧”科目属于“固定资产”科目的抵减科目。该科目贷方登记计提的折旧,借 方登记减少的旧固定资产的已提折旧,余额在贷方,表示企业全部固定资产已提折旧的累计 数。“累计折旧”科目可以只进行总分类核算,不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如果需要查明某项固 定资产已提折旧的累计数,可以根据固定资产卡片上所登记的该项固定资产原价、折旧率和 实际使用年数等资料进行计算。
三、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加,主要通过购入固定资产、自建及投资者作为投资投入固定资产等方式。企业通过不同方式取得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方法不尽相同。以下介绍企业购入和自建固定资产的核算。 (一)购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有些不需要安装即可投入使用,有些则需安装后才能使用。企业 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 1、购入不需要安装固定资产的核算。企业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固定资产买价、税金和包装运杂费等作为固定资产原价,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 “银行存款”等科目。 2、购入需要安装固定资产的核算。企业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固 定资产买价、税金、包装运杂费和安装调试费等作为固定资产原价。 由于固定资产购入后需要进行安装,因而应设置“在建工程”科目,核算购入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在建工程”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借方登记购建固定资产的实际支出,贷方登记转出的购建完工固定资产的实际支出,借方余额表示尚未购建完工的固定资产的实际支出。企业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后,应根据实际支出的固定资产买价、税金和包装运杂费等,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安装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安装调试费用,应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工资”等科目;安装工程完工后,应根据全部支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二)新建固定资产的核算 1、新建固定资产的核算。新建固定资产的原价,就是建造固定资产期间的全部支出, 包括建造固定资产耗用的各种材料、人工、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借款利息支出、外币借款汇兑损益以及其他与建造固定资产直接相关的各种费用。 企业建造固定资产耗用的材料,一般应单独保管,设置“工程物资”科目进行核算。企业购入建造固定资产所需材料时,应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借记“工程物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建造固定资产领用材料时,应按领用材料的实际成本,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工程物资”科目。 企业建造固定资产应负担的职工工资,应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应付工资”科目;应负担的职工福利费,应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应付福利费”科目。 企业的辅助生产经营部门为建造固定资产提供的水、电、设备安装、运输等劳务,应按 月根据实际成本,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 企业建造固定资产在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借款利息,应根据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金额,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长期借款”等科目。企业建造固定资产发生的其他支出,应根据实际支出额,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 “银行存款”科目。 企业建造的固定资产在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应根据“在建工程”科目登记的全部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由于损耗而减少的价值。固定资产的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 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和自然力影响而引起的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上的损耗。 无形损耗是指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固定资产在价值上的损耗。 为了使固定资产由于损耗而减少的价值得到及时补偿,应将其以折旧费项目分期计入产品成本或费用。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使用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1、使用年限法。使用年限法是指按照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算折旧的方法。 采用使用年限法计算折旧,根据固定资产应提折旧总额和预计使用年限,即可计算出固定资产的年折旧额和月折旧额。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残值收入-预计清理费用)]/预计使用年限 = 固定资产应提折旧总额/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 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折旧额一般是根据固定资产原价和折旧率计算的。 折旧率是折旧额与原价的比率。 计算固定资产月折旧额时,首先应确定固定资产的总折旧率,即固定资产应提折旧总额与固定资产原价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总折旧率=[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原价 =(1-预计净残值率)×100% 上述公式中,预计净残值率即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原价的比率,一般是由国家统一规 定的。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规定的预计净残值率,直接计算出固定资产全部使用年限内的总 折旧率。根据固定资产总折旧率和预计使用年限,就可以确定固定资产的年折旧率和月折旧 率。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总折旧率/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根据固定资产原价和月折旧率,就可以计算出月折旧额。计算公式为: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固定资产折旧率一般可以分为个别折旧率和分类折旧率。 (1)个别折旧率。个别折旧率是按照每一项固定资产的总折旧率和预计使用年限确定的折旧率。 (2)分类折旧率。分类折旧率是按照每一类固定资产的平均总折旧率和预计平均使用年限确定的该类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率。 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指按照固定资产完成的工作量计算折旧的方法。 采用工作量法计算折旧,应首先确定固定资产应提折旧总额,然后根据固定资产应提折旧总额和预计使用年限内预计完成的工作总量,确定单位工作量折旧额,最后根据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和某月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就可以计算出该月实际折旧额。计算公式为: 某项固定资产单位工作量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应提折旧总额÷该项固定资产预计完成总工作量 该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单位工作量折旧额×该月实际完成的工作量 3、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一种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法是指在固定资产 使用初期计提折旧较多而在后期计提折旧较少,相对加速计提折旧的方法。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折旧率是使用年限法折旧率的2倍,并根据期初固定资产净值和折旧率计算当期应提折旧额。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 年折旧额 =年初固定资产净值×年折旧率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时应注意,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某一年度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的折旧额小于该年度按使用年限法计提的折旧额,则该年度可以改按使用年限法计提折旧,以便进一步加速折旧。上述条件具体表达为: 固定资产年初净值×年折旧率<固定资产年初净值-预计净残值剩余使用年限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的最后两年,改按使用年限法计提折旧。 4、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也是一种加速折旧法。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首先应 确定固定资产使用期间各年度尚可使用年数之和,即年数总和。 假定某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为n年,第1年时,可以使用n年,第2年时,尚可以使用n-1年,依此类推,最后一年时,只能使用1年,因此,年数总和是一个以预计使用年限为初项,级差为1的等差数列。其次应确定年折旧率,某年的折旧率为该年尚可使用年数与年数总和的比率。最后应确定年折旧额,年折旧额为固定资产应提折旧总额与年折旧率的乘积。计算公式为: 某年折旧率=该年尚可使用年数/年数总和 =(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数)÷[预计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1)÷2] 某年折旧额=应提折旧总额×该年折旧率=(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该年折旧率 不同的折旧方法,在折旧计算的基础、各期折旧率、各期折旧额等方面各有不同。企业对同一固定资产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各期计算的折旧额是不同的。这会影响到企业某一会计期间成本费用和利润。 (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 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应根据在用固定资产完成的工作量计提折旧。采用其他方法计提折旧,一般来说,除了建设工程交付使用前的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以及过去已经估价单独入账的土地不计提折旧,其他固定资产(含未使用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均应计提折旧。此外,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补提折旧,其未提足折旧的净损失应列为营业外支出。 为了简化折旧的计算工作,月份内开始使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 折旧;月份内减少或停用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提折旧(季节性停用和修 理停用除外)。也就是说,采用使用年限法计提折旧,每月应提折旧额应根据月初固定资产 原价和规定的折旧率计算。 根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以及采用的折旧计算方法,可以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方法是根据上月计提的折旧额,加上上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应计折旧额,减去上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应计折旧额,计算当月应计提的折旧额,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总分类核算 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的使用车间、部门进行分配。一般来说,工业 企业生产车间计提的折旧额,应借记“制造费用”科目;企业管理部门计提的折旧额,应借 记“管理费用”科目;当月计提的全部折旧额,应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五、固定资产修理的核算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是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为了维护或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能而对固定资产进行维修、改扩建和改良等发生的支出。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或者为了维护或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往往对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维修、改建、扩建或者改良。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维修、改建、扩建或者改良等的目的,一是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的性能,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使产品生产数量增加或质量提高、使产品成本降低等,二是维持固定资产的原有性能或者减缓固定资产性能的降低程度。 企业通过改扩建、改良等手段提高了固定资产的性能,增强了原有固定资产的创利能力。固定资产增强的创利能力可以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在以后多个会计期间使企业产生效益。因此,根据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对于能够提高固定资产性能的后续支出,应对其采用资本化的账务处理方式,计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对于不能够提高固定资产性能的后续支出,应对其采用费用化的账务处理方式,计入当期的费用。资本化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进行资本化的账务处理,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增加固定资产原值。 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进行资本化的账务处理的前提是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增强了固定资产的性能。一般来说,对固定资产进行的改良、改扩建等,可以导致固定资产性能的提高。 为了提高固定资产性能,企业往往对原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改扩建。由于改、扩建期间固定资产停止使用,工期又比较长,因而应在固定资产改、扩建(以提高固定资产的性能为目的)之前,将改、扩建的固定资产进行核销,将净值转入在建工程,借记“在建工程”、“累计折旧”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固定资产改、扩建工程支出的核算,与固定资产新建工程支出的核算相同,应根据实际支出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各有关科目。固定资产改、扩建过程中拆除的原有固定资产的部件,将其残料计价回收时,冲减改、扩建工程支出,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固定资产改、扩建工程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以后,应根据改、扩建工程的全部支出,减去回收的残料价值后的净额,转为固定资产,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费用化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进行费用化的账务处理,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作为费用,计入当期的损益。 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进行费用化的账务处理的前提是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没有增加固定资产的性能。一般来说,对固定资产进行修理,只是为了维持固定资产使用性能,不会致使固定资产性能提高。也有些对固定资产的改建工程,虽然改变了固定资产的用途,但并没有增强固定资产原定的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因此也不属于提高固定资产的性能。 固定资产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自然损耗以及磨损等原因,往往发生部分损坏。为保 证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和使用,维护其使用效能,企业必须对固定资产进行修理。由于对固定资产的维修并不是为了提高固定资产原有的性能,因此要将此类支出计入当期费用。 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修理发生费用时,应借记“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
六、固定资产减少的核算固定资产减少的情形,主要有出售、报废和毁损等。固定资产的出售是指企业将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出售给其他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是指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使用期满不能继续使用而造成的固定资产报废。固定资产毁损是指由于意外事故或管理不善造成的固定资产提前报废。 企业固定资产出售、报废和毁损应按规定程序办理报废、转让手续,转入固定资产清理。 为了总括反映企业因出售、报废和毁损等原因转入清理过程的固定资产净值以及在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清理费用、税金和清理收入等情况,应设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该科目借方登记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净值以及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清理费用和销售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应交纳的营业税金;贷方登记清理过程中取得的转让收入、各种变价收入以及应向保险公司或有关责任者索取的赔款。 该科目贷方发生额大于借方发生额的差额,为清理过程中发生的净收益,应作为营业外收入从该科目借方转出 ;反之则为清理过程中发生的净损失,应作为营业外支出从该科目贷方转出。经过上述结转后,该科目应无余额。 (一)出售固定资产的核算 企业将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出售给其他单位时,首先应注销售出固定资产的原价和已提折旧额,并将其净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即按售出固定资产的净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已提折旧额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固定资产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还要将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注销,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的借方。 企业按双方协商确定的价格取得收入以后,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如果企业出售的固定资产是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还应按实际取得的收入和规定的税率计算交纳营业税金,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应交税金”等科目。 企业出售固定资产实际取得的收入大于其净值和税金之和的差额,即为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净收益,应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科目;反之,即为出售固定资产发生的净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二)固定资产报废和毁损的核算 固定资产报废和固定资产毁损的核算方法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固定资产报废不存在经济索赔问题,而固定资产毁损则可能获得保险公司或有关责任者的经济赔偿。 固定资产报废或毁损以后的核算步骤: 第一,应注销固定资产原价、已提折旧额和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累计折旧”科目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第二,应根据清理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清理费用,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第三,应根据清理过程中收回的残料价值或变价收入,借记“原材料”、“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第四,毁损的固定资产,应根据保险公司或有关责任者应赔偿的损失,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第五,应结转固定资产报废或毁损的净损益,固定资产净值与清理费之和大于收回的残料价值或变价收入与应收回的赔款之和的差额,为固定资产报废或损毁的净损失。 其中属于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非常损失,应借记 “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属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应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科目,全部净损失,应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反之,则为固定资产报废或毁损的净收益,应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科目。
六、固定资产减少的核算固定资产减少的情形,主要有出售、报废和毁损等。固定资产的出售是指企业将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出售给其他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是指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使用期满不能继续使用而造成的固定资产报废。固定资产毁损是指由于意外事故或管理不善造成的固定资产提前报废。 企业固定资产出售、报废和毁损应按规定程序办理报废、转让手续,转入固定资产清理。 为了总括反映企业因出售、报废和毁损等原因转入清理过程的固定资产净值以及在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清理费用、税金和清理收入等情况,应设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该科目借方登记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净值以及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清理费用和销售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应交纳的营业税金;贷方登记清理过程中取得的转让收入、各种变价收入以及应向保险公司或有关责任者索取的赔款。 该科目贷方发生额大于借方发生额的差额,为清理过程中发生的净收益,应作为营业外收入从该科目借方转出 ;反之则为清理过程中发生的净损失,应作为营业外支出从该科目贷方转出。经过上述结转后,该科目应无余额。 (一)出售固定资产的核算 企业将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出售给其他单位时,首先应注销售出固定资产的原价和已提折旧额,并将其净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即按售出固定资产的净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已提折旧额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固定资产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还要将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注销,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的借方。 企业按双方协商确定的价格取得收入以后,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如果企业出售的固定资产是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还应按实际取得的收入和规定的税率计算交纳营业税金,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应交税金”等科目。 企业出售固定资产实际取得的收入大于其净值和税金之和的差额,即为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净收益,应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科目;反之,即为出售固定资产发生的净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二)固定资产报废和毁损的核算 固定资产报废和固定资产毁损的核算方法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固定资产报废不存在经济索赔问题,而固定资产毁损则可能获得保险公司或有关责任者的经济赔偿。 固定资产报废或毁损以后的核算步骤: 第一,应注销固定资产原价、已提折旧额和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累计折旧”科目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第二,应根据清理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清理费用,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第三,应根据清理过程中收回的残料价值或变价收入,借记“原材料”、“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第四,毁损的固定资产,应根据保险公司或有关责任者应赔偿的损失,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第五,应结转固定资产报废或毁损的净损益,固定资产净值与清理费之和大于收回的残料价值或变价收入与应收回的赔款之和的差额,为固定资产报废或损毁的净损失。 其中属于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非常损失,应借记 “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属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应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科目,全部净损失,应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反之,则为固定资产报废或毁损的净收益,应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科目。
七、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核算固定资产盘盈是指通过清查,查实的固定资产实际数量多于固定资产账面数量。固定资产盘亏是指通过清查,查实的固定资产实际数量少于固定资产账面数量。 为了保证固定资产核算的真实性,企业应经常对固定资产盘点清查。一般来说,每年至 少在编制会计决算报告之前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平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轮流的局 部清查。 固定资产清查一般采用实地盘点法,即以实地盘点的固定资产实有数量与固定资产卡片进行核对。对清查过程中发现的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及时查明原因,并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表,经会计部门审核汇总后,作为调整固定资产账簿的依据。 企业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在报经有关部门审批之后,作为营业外收支处理。 在审批之前,企业只能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待处理财产损溢,不能增减营业外收支。为此,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所属“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二级科目进行核算。到会计年度末,如果还没得到审批,要将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价值先转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和“营业外支出”科目。 (一)固定资产盘盈的核算 在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发现盘盈的固定资产,经查明确属企业所有,应根据其重置价值和成新等因素,确定其入账价值,并为其开立固定资产卡片。 盘盈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在报经有关部门审批之前,不能直接转作营业外收入,而应作为待处理财产盘盈处理,即按盘盈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 待有关部门审批后,才能将盘盈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转作营业外收入,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盘盈”科目。 (二)固定资产盘亏的核算 在固定资产清查过程中发现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及时注销其原价、已提折旧额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在报经有关部门审批之前,不能将其净值直接转作营业外支出,只能先将盘亏固定资产卡片从原来的归类中抽出,另行保管,作为待处理财产盘亏处理,即按盘亏固定资产的净额,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按已提折旧额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待有关部门审批后或到年底,应按盘亏固定资产净值中应由保险公司或有关责任者赔偿的金额,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按盘亏固定资产净值扣除保险公司或有关责任者赔偿金额后的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盘亏”科目;按盘亏固定资产的净值,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
八、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企业应定期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至少在每年年末要检查一次。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由于损坏、技术陈旧或其他经济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对于已发生减值的固定资产,应根据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确认为损失。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按单项资产计提。 企业发生固定资产减值时,应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得以恢复,应在原已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转回,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应对其剩余使用年限内的月折旧额进行调整。 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后,在进行固定资产处置时,也应同时考虑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就出现了净额。某项固定资产的净额等于该固定资产的净值减去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差额。
第三节 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一、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为生产经营而持有、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一般能使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获得较高的收益,但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一)无形资产的内容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等。 1、专利权。专利权是指经国家专利管理机关审定并授予发明者在一定年限内对其发明成果的制造、使用和出售的专有权利。专利权一般包括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等。专利权受法律保护。 2、非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是指发明者未申请专利或不够申请专利的条件而未经公开 的先进技术,包括先进的生产经验,先进的技术设计资料以及先进的原料配方等。 3、商标权。商标权是指企业拥有的在某类指定的商品上使用特定名称或图案的权利。 4、著作权。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著作者或文艺作品创作者以及出版商依法享有的在一定年限内发表、制作、出版和发行其作品的专有权利。著作权受法律保护,未经著作权所有者许可或转让,他人不得占有和行使。 5、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指企业经国家土地管理机关批准享有的在一定期间内对国有土地开发、利用和经营的权利。在我国,土地归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只能拥有土地使用权,没有土地所有权。 6、商誉。商誉是指企业在产品质量、经营管理、科学技术、地理位置、财务状况等诸方面,处于同行业中较优越的地位而形成的高于同行业一般盈利水平的创利能力。按照资产的确认必须是能够以货币单位可靠计量的要求,企业通过自身经营管理而建立的商誉不能作为无形资产入账,只有企业合并时,随同净资产而购入的商誉才能作为无形资产入账。 (二) 无形资产取得的核算 为了总括反映无形资产的取得、摊销和转让的情况,应设置“无形资产”科目。该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借方登记取得无形资产的价值,贷方登记摊销和转让无形资产的价值,余额在借方,表示尚未摊销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该科目应按无形资产的类别设置明细账。企业取得的无形资产,一般包括购入的无形资产和自创的无形资产。 1、购入无形资产的核算。企业购入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和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一般均应按实际支付的买价以及与其直接相关的费用,如咨询费、公证费、鉴定费、注册登记费等计价,借记“无形资产 ”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时,实际支付的价款大于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可以作为商誉计价入账。其计算公式为: 商誉的价值=实际买价-(资产-负债) 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后,应根据购入的资产,借记有关资产类科目;根据应承担的债务,贷记有关负债类科目;根据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根据实际支付价款大于净资产的差额,借记“无形资产--商誉”科目。 2、自创无形资产的核算。自创无形资产研究开发项目在形成无形资产之前发生的费用,一般作为当期的费用处理。只有在依法申请注册登记后 ,才能按实际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计价入账,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三)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 企业的无形资产计价入账以后,应从受益之日起,在有效的使用期限内平均摊销计入管理费用。 无形资产的有效使用期限一般按以下原则确定: 1、法律和合同分别规定了法定有效期限和受益年限的,按不超过其中较短的年限确定。 2、法律没有规定有效期限,合同中规定了受益年限的,按不超过企业合同中规定的受益年限确定。 3、合同中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规定了有效期限的,按不超过法律规定了有效期限确定。 4、法律和合同均未规定法定有效期限和受益年限的,一般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确定。 企业摊销无形资产价值时,按期限平均摊销,摊完为止,不留残值。为了简化核算工作,一般不设立“无形资产摊销”这一备抵科目,而是直接冲减“无形资产”科目。各期摊销无形资产价值时,根据当期应摊销额,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为了提供无形资产原价和累计摊销额的资料,应在更换无形资产明细账时,注明各项无形资产的原价。无形资产原价减去摊余价值,即为累计摊销额。 (四)无形资产转让的核算 企业转让无形资产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转让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另一种是转让无形资产的使用权。 转让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是指在转让以后,企业不再对转让的无形资产拥有占用、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利。 转让无形资产的使用权,是指企业仅将无形资产的部分使用权让渡给其他企业,而本企业仍然对转让的无形资产拥有占用、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利 1、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企业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时,应将转让所得的价款扣除相关税费和该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后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企业应按转让无形资产所得价款,借记“银行存款”、“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应交纳的税费,贷记“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科目;按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无形资产”科目;并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盈利)或借记“营业外支出”(亏损)科目。 2、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企业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应作为其他业务收入处理。取得收入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企业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取得收入以后,还应交纳营业税等。按照配比原则,这些税费,应由取得的收入来补偿。结转应交纳的相关税费时,应借记“其他业务支出”科目,贷记 “应交税金”科目。 企业在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的过程中,还可能支付律师费、咨询费等费用。这些费用,也应由取得的收入来补偿。支付费用时,应借记“其他业务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五)无形资产的期末计价 企业应定期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至少在每年年末要检查一次。如果出现下列的某一种情况,应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 1、该项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所代替,使其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2、该项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在当期大幅下跌,在剩余摊销年限内预计不会恢复。 3、其他足以表明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已经超过可收回金额的情形。 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无形资产的销售净价,该项无形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因出售而发生的律师费用和其他相关税费后的余额;二是预期从该项无形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年限结束时的处理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收回金额的确认应以两者中较大者为准。 如果某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估计的可收回金额,应将这部分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计提的减值准备应计入营业外支出,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企业计提减值准备以后,应重新确定剩余的使用年限,并根据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和重新确定的使用年限计算摊销额。
二、其他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以外的各项资产,主要包括开办费和长期待摊费用。 开办费是指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不应计入有关财产物资价值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筹建期间的职工工资、办公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应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利息支出和其他支出。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当期发生的、应在1年以上的期间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数额很大的固定资产修理费支出等。 (一)开办费的核算 企业应将筹建期间的职工工资、办公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应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利息支出和其他支出作为开办费核算。 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用于购建固定资产的借款利息和汇兑净损失,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不应计入开办费; 筹建期间取得无形资产的支出以及筹建期间发生的应由投资者负担的费用,也不应计入开办费。 开办费一般应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开始日一次计入管理费用。 为了总括反映开办费发生、摊销的情况,应设置“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科目。 该科目借方登记发生的开办费,贷方登记摊销额,余额在借方,表示尚未摊销的开办费。企业发生开办费时,应借记“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摊销时,应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科目。 (二)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 为了总括反映长期待摊费用发生、摊销的情况,应设置“长期待摊费用”科目。 该科目借方登记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贷方登记摊销额,余额在借方,表示尚未摊销的长期待摊费用。 企业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如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数额很大的固定资产修理费支出等,其核算方法与开办费的核算方法基本相同。 发生各项长期待摊费用时,借记“长期待摊费用”科目,贷记有关科目; 将长期待摊费用在受益期内摊销时,按照费用的用途,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