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与开发 教 案 第一章 旅游资源概述 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丰度、分布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状况,因此,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一、旅游资源含义的历史演变: 1、旅游的起源和发展: ①旅游起源于公元前3千多年的部落联盟时期的原始宗教活动。 ②近代旅游业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的旅游团。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金的积累,使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资源的范畴也逐渐扩展。 不同的历史时期,旅游资源所包含的内容和范畴不同。 2、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①旅游的主体——旅游者。 ②旅游的客体——旅游的目的地,即通常说的旅游资源。 ③旅游的媒体——旅游业,它是联系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的媒介体。 旅游的三要素相互联系、制约、构成旅游的统一体,三者缺一不可。 二、旅游资源概念的现代定义: 旅游资源这一概念是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而出现和变化的。旅游资源的内涵非常丰富,目前在旅游学界尚无统一的定义,看法上也存在分歧。 ㈠旅游资源常见的几种定义: 1、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均统称旅游资源。(《旅游概论》编写组1982) 2、旅游资源是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陈传康1990) 3、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并由此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自然和社会的实在物。(孙文昌1989) 4、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开发司 1992) 5、旅游资源是指通过开发后能够吸引旅游者的客观存在物。就是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可以引起旅游者的兴趣并可加以利用的物质条件。(钱今昔.1993) 6、凡是自然力和人类社会造成的,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物质或精神的诸多因素,都可以视作旅游资源。(杨时进,1996) 7、凡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们之间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郭未喜,1985) ㈡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研究的定义: 旅游资源是旅游地资源、旅游服务及其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客源市场三大要素相互吸引、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是有关这三大要素相互间吸引向性的总和。 这种观点认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不是单向的,是三向的。旅游资源除了双向吸引外,还有中介吸引。 ㈢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争议: 1、旅游资源是物质的,还是物质和精神的组合。 2、旅游资源是原始状态的资源,还是经过人们认识、开发后成为旅游资源的。 3、劳务算不算旅游资源。 ㈣、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含义: 1、概念:旅游资源为凡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并能进行旅游活动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 2、含义: 旅游资源最核心的是其吸引功能,吸引功能是旅游资源区别于一切其它资源的最重要的特征。 第二节 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旅游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旅游资源学是专门研究旅游资源的类型、形成机制、开发功能、合理保护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二、旅游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与历史背景。 2、研究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3、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功能。 4、研究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对策。 三、旅游资源学的相关学科: 主要有:旅游学、资源学、地学、历史学、文化学、经济学等。 其次有:环境学、建筑学、园林学、美学、考古学、社会学、生物学等。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特性 一、形式的复杂性: 1、是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决定的。 2、受旅游需求多样性的影响。 二、分布的区域性: 1、形成旅游资源分布区域性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旅游资源具有其存在的特殊条件和相应的地理环境。 2、区域性是旅游资源最本质的特征。 三、生态的整体性: 1、旅游资源的各组成要素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形成资源体。 2、整体性强,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大。 3、生态的整体性意味着组成旅游资源的要素一旦被破坏,会影响整个旅游资源的质量,甚至使其消失。 四、地域的固定性: 1、自然旅游资源是在一定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因而不可移置。 2、历史古迹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为过去历史的见证,它们在地域上也是固定的。 3、在现代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其他地方仿制的一些旅游景观由于脱离了当地的历史和环境,景观生态关系不完整,仿制品已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意义。 五、季节的变化性: 影响旅游资源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季节变化,其次是人为因素。 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性表现在三方面: 1、有些自然风景只在特定的季节或时期里出现。 2、同样的自然景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展现出不同的风姿。 3、一些人文景象或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季节或时间里出现。 六、吸引力的定向性: 1、任何一种旅游资源的吸引力都有定向性,它只能吸引旅游市场的某一部分,而不可能对全部旅游市场都具有同样强度的吸引力。 2、在不同时期,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强弱和定向性是不同的。 七、价值的不确定性和时代性: 影响旅游资源价值不确定的原因: 1、是由于其价值是随着人类的认识水平、审美需要、发现迟早、开发能力、宣传促销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同种旅游资源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2、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评估旅游资源的价值;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开发利用的外部条件不同也会使同种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价值。 八、开发的多样性: 1、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进行多目标、多途径的开发利用。 2、由于旅游资源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对旅游资源需求形势的要求,不同的旅游开发者可对同样的旅游资源采用不同的开发战略和利用方式,产生不同的社会经济效应。 九、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 1、旅游资源在开发得当、保护得力的情况下,一般都可以长期反复利用。 2、旅游资源如果利用和保护不当,是很容易遭到破坏的,一经破坏,也难以恢复。 十、美学的观赏性: 1、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有美学特征,具有观赏性。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旅游内容丰富多彩,但观赏活动几乎是一切旅游过程都不可缺少的内容,有时更是全部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 2、由于旅游者性格、气质及审美能力、水平的差异以及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美感不同,旅游欣赏也是多层次和多样性的。 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 1、分类应以旅游资源的定义作为出发点,确定分类的范围和内容。 2、分类应以旅游资源的属性为主要标准。 3、分类应考虑资源的成因、特点、形式、年代等特征。 4、分类应尽可能系统化、规范化。 二、旅游资源类型的划分: 旅游资源分类的关键点是如何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保护。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目前常用的是按旅游资源的属性和成因分类。 ㈠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分类——共三级145类。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三级类型  自然风光 山 岳 雪峰 冰川 名山 火山 怪石   岩 溶 石林 峰林 峰丛 溶洞 地下河   江 河 峡 谷 瀑布 急流 险滩 江岸石矶 江心洲 岛屿   湖 泊 湖滩 湖心岛 湖堤   泉 水 冷泉 温泉 热泉 沸泉   海 洋 海滩 海岸 礁石 海岛 海港 海湾   黄 土 黄土塬 黄土沟壑 黄土丘   生 物 森林 草原 花卉 动物   沙 漠 沙丘 响沙 戈壁   奇 观 日出 日落 日蚀 月蚀 海市蜃楼 佛光 圣灯   自然保护区 植物保护区 动物保护区 地质剖面保护区 典型地貌保护区   气 候 日照 气温 积雪 风力 降水  人文景观 历史古迹 古人类遗址 古文化遗址 古城遗址 古冶窑遗址 皇帝陵墓 古代墓群 宫殿建筑 寺庙建筑 园林建筑 纪念性建筑 亭台楼阁 书院学堂 名人故居 碑坊 宫阙 长城关隘 古代道路 古运河 古堰塘 古桥梁 石窟 古塔 碑刻 壁画 影壁 造像 经幢   近代史迹 革命遗址 烈士陵园 纪念性建筑   园林艺术 帝宫园林 第宅园林 公共园林   社会风情 民族节日 民族服饰 民族习俗   文化艺术 绘画 书法 音乐 文学 戏剧 曲艺 电影 杂志 体育 博物馆   城乡风貌 街道 大楼 商场 乡村 田园 牧场 梯田 农场   现代工程 水库 水坝 隧道 船闸 潮闸 大堤 桥梁 矿井 钻井台 大型企业 铁塔   科学技术 试验场地 科技成果   旅游设施 饭店 酒店 车队 购物中心 索道 游船   交通设施 地铁 码头 机场 车站 停车场   游乐场所 公园 游乐场 文化宫 俱乐部 动物园 植物园 主题公园(仿古建筑 微缩园等)   运动场地 体育场 体育馆 海滨浴场 滑雪场 狩猎场 高尔夫球场 跑马场   工艺产品 雕刻 景泰蓝 瓷器 漆器 刺绣 织锦 编织 地毯 剪纸 泥塑 手工艺品   土特产品 茶叶 名酒 药材 果品 土产   名菜佳肴 小吃 名菜 名点   ㈡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分类——共6类74种类型。 1、地文景观美:13种基本类型 2、水域风光类:7种基本类型 自然旅游资源 3、生物景观类:6种基本类型 4、古迹与建筑类:32种基本类型 5、消闲、求知健身类:11种基本类型 人文旅游资源 6、购物类:5种基本型 ㈢本教材的分类: 1、自然旅游资源系列: ①概念。 ②主要类型: a、地貌类;b、水文类;c、气象类;d、生物类。 2、人文旅游资源系列: ①概念。 ②主要类型: a、历史古迹类;b、民俗风情类;c、建筑园林类;d、文化与宗教类;e、康乐购物类;f、其他人文旅游资源类。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形成 一、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 ㈠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1、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基本因素: ①太阳辐射按纬度分布不均,引起地理环境产生纬度地带性差异,形成不同的自然带。 ②水分按海陆位置不同而变化,引起地理环境产生经度地带性差异,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 ③由于地表组成和结构不均,地势起伏不同,引起地理环境产生非地带性差异,形成千姿百态的自然旅游景观。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旅游资源形成的影响。 因为基调景观差异的存在,才有旅游者从一种基调景观地到另一种基调景观地的流动,才有旅游现象的产生。这些景观自身也因其有差异性的特点才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 实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形成自然资源的基本条件。 ㈡自然地理环境及要素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物质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要素。 自然旅游资源是地理环境的一部分,是由这些自然要素和综合体发育而形成的。如岩石圈的表层可形成各种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生物圈内可形成丰富的生物旅游资源,水圈内可形成江河、泉瀑等水体旅游资源等。即自然旅游资源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及要素形成的。 ㈢地球自然演化的历史决定于自然景观资源的基本内容。 1、地球演化史与自然景观: 2、第四纪以来的地球演化,控制着现代自然旅游资源所能展示的内容。 ㈣地质作用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本底。 1、地质作用的概念: 2、地质作用的类型及影响: ①内营力地质作用及其影响。 ②外营力地质作用及其影响。 ㈤气候条件对水域风光和生物景观等旅游资源的形成有特殊意义。 1、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水域风光和生物景观不同。 2、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由气象、气候本身构成的风景不同。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 ㈠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着人文旅游景观的形成。 1、影响古文化、古人类遗址的丰度: 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常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古文化和古人类遗址等人文旅游资源就十分丰富。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人迹稀少,人类生存尚且困难,其活动的产物——人文旅游资源就很难出现。 2、影响生活习惯、风土民情、建筑等人文景观的形成。 ㈡社会文化的地域差异是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重要原因。 1、社会文化的含义: 2、社会文化的地域差异对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影响 ——是重要的原因和永恒的动力。 3、社会文化差异的空间分布: ㈢历史遗存铸造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1、任何一个历史的产物都记载着那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人类的审美意识,反映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通过活动遗迹、遗物、建筑、雕塑、壁画、文化艺术、伟大工程、陵寝、碑碣雕像等各种形式遗存下来,成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2、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变更,都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文化景观、历史遗物和遗迹。 ㈣人文旅游资源也可因社会需要而人为创造。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因此,它不同于自然旅游资源,可以随着旅游需求的扩大和多样化,创造新的人文旅游资源。 第六节 旅游资源的地位与作用 一、旅游资源是现代旅游活动的客体: 1、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三大组成要素之一,离开任何一个环节,旅游活动都难以进行。 2、旅游资源是实现旅游活动的必备条件,没有旅游资源的存在,人们的旅游愿望就不能满足,就不可能有旅游活动的进行。 二、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1、旅游业的含义。 2、没有旅游资源,就不会有旅游者,旅游业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三、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创收的凭借基础。 1、旅游业创收的六大要素: 游(览)、购(物)、娱(乐)、食、住、行。 2、旅游业通过游、购、娱三个环节直接利用旅游资源而创收。 3、旅游业通过食、住、行三个环节间接利用旅游资源而创收。 4、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地理位置影响旅游业创收的多少。 本质上,旅游业各种形式的创收都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基础的。 四、旅游资源决定着旅游业发展的规模: 旅游资源的数量、丰度、分布和地域组合,直接影响旅游业发展的规模。(举例说明) 五、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带动力很强的产业,它的发展可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举例说明) 六、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关系到旅游业发展的持续性。 旅游资源生命周期的长短,取决于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变化。 1、影响旅游资源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①因环境污染、旅游服务质量下降,接待能力不足等,使旅游资源吸引力减弱。 ②因旅游者的兴趣发生转移,使旅游资源吸引力减弱。 2、通过不断的开发,更新和再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延长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保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3、在旅游资源开发、更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才能使旅游业永续发展。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旅游资源,其核心是什么,为什么说旅游资源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2、旅游资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简述旅游资源的特点。 4、简述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条件。 5、按基本属性分类,旅游资源可分为哪几类。 6、简述旅游资源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 旅游资源审美 旅游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欣赏活动,就是对旅游资源的审美。 旅游资源审美:是指作为主体的旅游者对作为客体的旅游资源进行美学意义上的关照(感知和体验)、鉴赏和探求等,从而得到感官上、情绪上和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 第一节 旅游资源审美因素分析 一、感觉: 1、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通过感觉器官(如眼、耳、口、鼻、舌等)的活动,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2、美感的形成: ①形成美感的两个前提:A、人的感觉是美感的前提;B、客观世界是人的感觉的源泉。 ②形成美感的过程:客观世界(旅游资源)——人的感觉(如视、听、嗅)——美感。 二、知觉: 知觉——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和表面联系的心理过程,是由感觉经过分析、综合、联想而转化来的,它比感觉复杂、完整,是多种感觉的结合。 三、思维: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从“感觉”、“知觉”到“思维”,旅游者对旅游资源产生了“想象”和“理解”。这样,对旅游资源的欣赏就更深刻、全面,“想象”和“理解”越丰富、越多,从旅游中获得的美感就越多。 四、情绪: 情绪是从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一种主观经验。情绪发生时,往往随着一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具有情景性、短暂性的特点。 五、情感: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它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与人的立场、观点有关,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情感与情绪的联系:外部表现都是喜、怒、哀、乐等。 情感与情绪的区别: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的特点,而情绪具有情景性、短暂性的特点。 第二节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一、形象美: 旅游资源的形象,泛指地象、天象之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综合美。可概括为雄、奇、险、秀、幽、奥、旷、野等价值特征。 ㈠“雄”美的旅游资源。(含义及典型景观)。 ㈡“奇”美的旅游资源。(含义及典型景观) ㈢“险”美的旅游资源。(含义及典型景观) ㈣“秀”美的旅游资源。(含义及典型景观) ㈤“幽”美的旅游资源。(含义及典型景观) ㈥“奥”美的旅游资源。(含义及典型景观,并注意与“幽”美的差别) ㈦“旷”美的旅游资源。(含义及典型景观) ㈧“野”美的旅游资源。(含义及典型景观) 二、色彩美: 旅游资源的色彩极其丰富,五彩缤纷。这些色彩主要是树木花草、江河湖海、烟雾云霞及阳光构成,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 色彩美主要包括:山色、石色、天色、水色、植物色等。 三、听觉美: 1、含义。 2、类型:鸟语、风声、钟声、水声等。 四、嗅觉美: 1、含义。 2、类型:花的芳香、陈酿、丰美的肴馔、水果、清新的空气等。 五、协调美: 1、含义。 2、类型: ①物态协调美: 是指人类为了审美的需要,对自然风景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如修建亭、台、楼、阁),以协调和强化整体旅游资源的审美效应. ②心理协调美: 是指通过自然风景联系到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来反映崇高的风尚、道德、伦理、情操、美好的心灵等,给人以心理上美的享受,进而对游人产生更大的感染力。 六、风情美: 1、含义: 2、特点: ①独特性;②神秘性;③、真实性;④体验性。 第三节 旅游资源审美方法 一、定点——散点法。 ㈠定点透视法——静态观赏。 在欣赏旅游资源时,找到一个准确的审美视角,选择最佳欣赏点。 ㈡散点透视法——动态观赏。 在运动中观察旅游资源,表现出旅游资源观赏的流动性。 二、分离欣赏法: 在旅游资源审美中,将特定的对象从周围的现实背景中抽取、剥离出来。被当作一个独立的相对封闭的系统来观赏,从而获得满意的效果。 三、联想——想象法: 联想——想象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方法,它可使旅游者享受到一种“活化”的形象,使美感得到深化。 ㈠联想欣赏法。 主要指旅游资源以一种“感性魅力”来触动观赏者的生活积累,这种触动唤醒了观赏者所直接感受的对象(旅游资源)与自身的审美经验记忆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产生出新的审美对象。 ㈡想象欣赏法。 想象主要表现为,不仅感知直接作用于观赏者的旅游资源,而且还能在观赏者的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四、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对旅游资源的高质量的欣赏,是旅游资源审美中令人陶醉的境界。 ㈠触景生情 观赏者在旅游资源审美中,由于各种不同的旅游资源的触发,而引起的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其特点为“因物起兴”:一是不同情感对应于不同的对象形式结构;一是不同的美感有着不同的心理基础。 ㈡缘情择景。 是指旅游者,根据不同的情感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特定情感需要的旅游资源,寓情于景,把内在的情感投射于外在的旅游资源上。 触景生情与缘情择景的区别: 触景生情使旅游资源得到了情感形式,而缘情择景却使情感得到了自然形式。 复习思考题: 旅游资源审美因素有哪些?并简述其含义。 旅游资源美包括哪些类型,并简述旅游资源的形象美。 简要列举旅游资源的不同审美方法。 第三章 地貌旅游资源 第一节 地貌与旅游 一、地貌的概念及类型: 1、地貌的概念: 2、陆地地貌类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 3、地貌旅游资源: 二、地貌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㈠地貌是风景的骨架——决定着风景的构架、意境和气势等主要特征。 1、山地:不同地质地貌条件的山地,表现出雄、奇、险、秀、幽等不同的意境。 2、平原、高原:表现出视野开阔、矿美的意境。 3、丘陵:给人多姿多彩,陂陀起伏之感。 ㈡地貌对自然风景的间接影响——地貌的变化,引起其它自然要素的变化,从而导致自然景观的变化。 1、貌的变化,引起气温、降水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景观。 2、地貌通过影响气候而影响生物,从而形成不同的生物景观。 3、地貌可影响地表水,形成不同的水景分布体系。 ㈢地貌本身就是引人入胜的风景资源——形态独特。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风景地貌,本身极具吸引力。 ㈣地貌对人文景观形成的影响——地貌通过影响人的思维、性格、审美意识而影响人文景观的形成。(举例说明) 三、地貌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不同的地貌条件为旅游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地域空间,因而开展的旅游活动也不同。(掌握不同的地形,适合开展哪些旅游活动,并了解其原因。) 第二节 地貌旅游资源类型的划分 一、影响地貌景观观赏性的因素: 1、地貌成因,它决定了地貌景观的总体特征。 2、地貌形态,它展示了不同的形象美。 3、地貌动力过程,它形成不同的地貌景观。 4、物质组成,它使地貌景观具有不同的特征。 二、地貌旅游资源分类原则: 1、地貌旅游资源的成因条件和美学特色。 2、地貌的形态、形成过程和物质组成特征及其在构成风景中的功能。 三、地貌旅游资源的类型: 1、按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态分类: 山岳旅游资源、平原旅游资源、高原旅游资源、盆地旅游资源等。 2、按地貌旅游资源的岩石性质分类: 花岗岩地貌、丹霞地貌、流纹岩地貌、溶岩地貌、岩溶地貌等。 3、按地貌旅游资源的规模分类: 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地貌旅游资源 4、本书的分类: 冰山雪峰、风景名山、喀斯特地貌、沙漠戈壁、海岸岛屿五大类。 第三节 冰山雪峰旅游资源 一、概述。 1、冰山雪峰旅游资源的含义: 2、冰山雪峰旅游资源的特点: 地势高峻,终年冰雪覆盖,自然景观垂直地带性明显,拥有独特的冰川、冰川地貌和造型地貌景观,呈现出以山为骨架的冰雪奇峰世界。 3、冰山雪峰旅游资源的分布: 二、冰山雪峰旅游资源的形成: 1、地壳运动活跃,使地壳强烈抬升,形成高大的山体。 2、山体迎风坡的降水丰沛,造成强烈的流水侵蚀切割,使山体沟壑纵横。 3、由于地势高,气温低,故发育生长出现代冰川和冰川地貌景观。 三、冰山雪峰旅游资源的欣赏和利用: 1、欣赏价值: 给人高大险峻、气势雄伟的感觉和果敢无畏、奋发向上的鼓舞,领略到冰雪世界晶莹、玉洁、朴实、纯真和奇特的美感。 2、利用现状; 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空气稀薄,一般游人难以抵达,目前主要作为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 我国已向国内外登山爱好者开放的著名山峰: 第四节 风景名山旅游资源 一、概述 1、风景名山的含义: 2、风景名山的特点: ①风景名山是富有综合美的自然景观实体,是一个地域范围较大的空间综合体。 综合美的体现:不同的风景名山富有雄、奇、险、秀、幽、奥、旷、野等美学形象特征,还具有不同的色彩美,协调美等特征。 地域范围较大的体现:包括地下的基岩、地表的地形、土壤、植被、流水、人类遗址等,还包括天上的雨雾风云、日月光辉等气象、气候要素。 ②风景名山的形成是自然造化和人文化综合的产物。 ③风景名山分布广泛。 a、我国的五岳:东岳泰山(山东)——雄;西岳华山(陕西)——险;北岳恒山(山西)——幽;南岳衡山(湖南)——秀;中岳嵩山(河南)——峻。 b、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山西)——文殊菩萨的道场;峨眉山(四川)——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安徽)——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浙江)——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二、风景名山的主要类型: ㈠风景名山的分类方法: 1、按高度分类:有极高名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名山,海拔3500米—5000米;中名山,海拔1000米—3500米;低名山,海拔500—1000米;极低名山,海拔500米以下。 2、按景观形态分类:有孤峰型、双峰型、多峰型 3、按形成时代分类:有历史名山、现代名山 4、按级别分类:有国家级、省市级、县级等名山 5、按岩石性质分类:有花岗岩地貌、丹霞地貌、火山熔岩地貌,变质岩地貌、砂岩地貌、岩溶地貌等 ㈡风景名山的类型: 1、花岗岩山地: ①花岗岩的特点; ②花岗岩地貌的特点: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气势宏伟,多奇峰、悬崖、深壑、怪石、石柱林立、雄伟壮观。 ③我国花岗岩山地的分布:我国的花岗岩山地主要发育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著名的花岗石风景名山有:黄山、华山、泰山、九华山、天柱山、衡山、崂山、千山、普陀山、天台山、莫干山、三清山等。 典型山:黄山。 2、丹霞地貌: ①含义: ②特点:形态上以顶平、身陡、麓缓、山形奇特、赤壁丹崖为其显著特征。 ③成因:丹霞地貌的形成发育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a、在低洼盆地中形成了透水性良好,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水平砂砾岩层。b、红色水平砂砾岩形成后,盆地随周围地区一起整体抬升,不再有其他堆积物覆盖。c、在湿热气候下,岩体经强烈的流水侵蚀、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形成了种种地形奇观。 ④分布:我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广泛,著名的丹霞地貌有广东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福建的武夷山,湖南的武陵源,河北承德的磬锤峰、僧帽山和双塔山、安徽的齐云山、江西的龙虎山、甘肃的麦积山、四川的青城山、重庆的四面山、乐山凌云山等。 3、火山熔岩地貌: ①含义(包括火山和熔岩两种地貌): ②主要地貌类型:火山锥、火口湖、堰塞湖、温泉、熔岩洞穴、熔岩流台地等 ③分布(包括世界和我国): ④我国主要火山熔岩景观:长白山火山群;镜泊湖;五大连池;腾冲火山区。 4、其他岩石的风景名山:雁荡山;庐山;武当山;峨眉山;钟山。 三、风景名山的欣赏与利用: 1、风景名山的美学特征: ①不同山体类型给人们以不同的美感,高山给人以勇敢无畏、奋发向上的鼓舞;中低山给人以优雅、秀丽、峻美的快慰。 ②山体和山石的形态造型美,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给游人增添更多的乐趣,获得特殊的美的享受。 ③山体与水、植被、大气等自然因素相结合,形成众多的自然美的形象。 ④山体与人文构景物和神话传说相结合,形成自然美与人工美的交融,使山体更加优美。 2、欣赏风景名山的方法: ①首先要了解山岳的类型和成因,才可能对山岳的美景有深刻的理解。 ②对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应选取不同的观赏位置。 ③在山岳景观中,对形态各异的峰峦,采取动态的观赏方式,可获得内容丰富的美的感受。 ④对某些特殊的峰峦景观,应采取多角度观赏,才会得到多样的美感体验。 3、风景名山的利用: 可提供多种旅游开发利用功能,主要有:观赏游览、避暑、度假疗养、登山探险、滑雪、体育锻炼、科学考察以及供人们从事历史、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旅游活动。 4、风景名山的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①突出风景的特色。 ②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③维护生态平衡,使其持续发展。 第五节 喀斯特地貌旅游资 一、概述 ㈠喀斯特地貌的含义: ㈡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因素。 1、地质因素: 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岩性、地质构造等方面,它们影响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 ①岩石性质:要具可溶性,主要是碳酸盐类岩石。 ②地质构造:一般断层,节理发育的地区,两组节理交叉部位,裂隙度大,透水性好,有利于岩溶地貌发育。 2、气候因素: ①降水: a、降水量多的地区,径流量大,在利于水循环,水的溶蚀力强。 b、水中CO2的含量越高,溶蚀力就越强。 ②温度: a、温度高,水中CO2含量就少,溶蚀作用会减弱。 b、温度高,水的电离度大,水中H+离子增多,溶蚀力增强。 总的看,温度高,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形成。 ③气压:气压高,水中CO2的含量就增多,溶蚀力增强。 3、生物因素: 因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可供给土壤大量有机质,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可产生大量CO2,促进石灰岩的溶解。 二、地表喀斯特景观: 地表喀斯特景观形态多样,主要有: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岩溶平原、盲谷、干谷、天生桥、岩溶湖、峰丛、峰林、孤峰等,其中旅游观赏价值大的有:石林、峰丛、孤峰、天生桥、边石堤等。 1、石林: 2、峰丛、峰林: (画示意图讲解其形成过程,并了解典型景观) 3、孤峰: 4、天生桥:天生桥是古地下河道随地壳上升后崩塌所残存的遗迹,它看起来就像一座跨越峡谷的石桥。 5、边石堤:边石提是指发育在溶洞底部或山坡、谷底的堤状石灰华,由碳酸钙沉积所形成。 三、地下喀斯特景观: 由地下水的溶蚀,冲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主要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和各种洞内的化学沉淀物。 1、溶洞: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2、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等化学沉淀物:在溶洞中,由于洞内空气中CO2含量较低,或水分蒸发,渗出的地下水,会使水中溶解的碳酸钙部分淀积下来,形成形状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等化学沉积景观。 3、地下河、湖:地下河湖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各种构造面,特别是各种构造面相互交叉的地方,又有隔水层底板存在时,逐渐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 四、中国喀斯特风光的地域分布: 我国喀斯特地貌广布于全国南北。其中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地区有大面积连片分布。这里,气候炎热、降水丰富,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风光区。 五、喀斯特风景的欣赏与利用。 ㈠洞穴喀斯特景观的美学价值: 1、内部空间变化美。 2、内部形象美。 3、动态美和声音美。 ㈡喀斯特风景的利用: 可开展多种旅游活动,主要发展观光旅游,洞穴探险,峡谷漂流,悬崖攀登,科学考察和考古,以及洞穴医疗和疗养旅游等。 ㈢我国著名的喀斯特风景名胜区: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黄果树瀑布;九寨沟黄龙;瑶琳仙景等。 第六节 海岸岛屿旅游资源 一、概述: ㈠海岸的含义:海岸是海洋与陆地交互作用的地带。包括沿岸陆地、潮间带、水下岸坡三部分。 ㈡海岸的类型: 1、平源海岸: 是指沿海滨平原发育的海岸。 特点:海岸线平直,地势低平,岸坡平缓。 ①淤泥质海岸:(分布、利用) ②砂砾质海岸:(分布、利用) 2、生物海岸: ①红树林海岸:(分布、利用) ②珊瑚海岸:(含义、分布、利用) 3、山地丘陵海岸:(岩石海岸) 是指较陡峭,并同陆地山丘相连,岬角与海湾相间分布的海岸。 特点:海岸线曲折、岛屿罗列,多海蚀景观 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南端、山东半岛、浙江、福建一带。 ㈢岛屿:(含义、分布) 二、海蚀景观的形成 1、海蚀景观的含义: 2、海蚀景观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画示意图讲解) 三、中国海岸岛屿旅游资源概况: 1、具有丰富多彩的海岸岛屿旅游资源。(海岸线长度、岛屿数、多种海岸地貌) 2、我国海岸类型分布大势:我国大陆海岸线以杭州湾为界,北方除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为山地丘陵海岸外,其余都为平原海岸。杭州湾以南主要为山地丘陵海岸,在热带、亚热带的福建、广东、海南还分布有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碓海岸。 3、我国主要的海滨风景名胜区:大连金石滩,北戴河海滨,青岛海滨,普陀岛、万石岩和鼓浪屿,海南岛的天涯海角等。 四、海岸岛屿风光的欣赏与利用: 着重掌握海岸岛屿风光在旅游中的利用价值有哪些:主要有发展海上观光游览、开辟海滨浴场、发展海上运动,开展度假疗养旅游等。 第七节 沙漠戈壁旅游资源 一、概述:(沙漠、戈壁的含义) 二、荒漠的成因和地域分布: 1、热带、亚热带荒漠的成因和分布: ①分布:南北纬15°~35°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②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常年干旱少雨。(海边也能形成沙漠) 2、温带荒漠的成因和分布: ①分布:温带内陆地区。 ②成因: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地形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于伸入,气候终年干燥。 3、我国荒漠的分布:(属温带荒漠) 我国的沙漠和戈壁面积有128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乌鞘岭和贺兰山以西的大陆腹地。新疆是荒漠分布最广的省区。 三、主要景观类型: ㈠风积地貌:(主要由风力沉积作用而形成) 1、沙丘: 沙丘是沙漠中分布最广的地貌景观,有各种形态,其中最典型的是新月形沙丘,(画图讲解其形成过程及特点) 2、沙垄: 是指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沙质高地。包括纵向沙垄(与风向一致)和横向沙垄(与风向垂直)。 ㈡风蚀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 1、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愿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 风蚀雅丹是第四纪河湖相堆积物经风蚀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垄脊”和“沟槽”组成的地表形态。垄脊顺盛行风向延伸,长者可达数百米,高十余米,蔚为壮观。 2、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柱等: 四、沙漠戈壁旅游资源的利用: 沙漠、戈壁等干旱地貌景观,以其独特性和神秘性吸引着旅游者,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所处自然环境较差,这种旅游还不被广大游客所接纳。 1、目前利用方式:主要建立各种沙漠公园、沙漠植物园和沙漠旅游专线等。 2、我国对沙漠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开辟了沿戈壁滩和沙漠西行的古代“丝绸之路”。 ②观赏沙漠地貌景观。 ③建立沙漠公园和鸣沙观赏点。 鸣沙形成的原因:a、电荷说;b、共鸣说;c、碰撞说;d、鸣沙同沙漠风暴有密切关系,是沙漠风暴的前秦。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冰山雪峰旅游资源、风景名山、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珊瑚海岸、新月形沙丘。 2、简述地貌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3、试述风景名山的主要类型及旅游功能。 4、列举主要喀斯特景观,并简析石林、峰丛、峰林、溶洞、钟乳石的形成。 5、比较平原海岸和山地丘陵海岸的特点和分布。 6、举例说明花岗岩地貌的特点。 7、简述海蚀景观的形成及我国海岸类型的分布大势。 第四章 水体旅游资源 第一节 水环境与旅游、 一、水环境与水体旅游资源: ㈠水体(即水环境): 1、水体的含义: 2、水体的种类: ①按存在形式分类;②按存在区域分类;③按水的用途分类。 ㈡水体与水旅游资源: 水体成为旅游资源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 1、水体的卫生环境质量:(即水质) ①水质的含义:(注意水质与水体的区别) ②影响水质的因素: ③水质对旅游的影响: 2、水体自身的优美度: ①形态美;②色彩美(着重明确影响水体颜色的4种因素);③光影美(含义:影响光影清晰度的3个因素);④声音美;⑤奇趣美。 二、水体是风景的血脉 1、水体自身就是重要的风景——不同形式的水体,构成了不同的美学特征。 2、水体是重要的构景要素——水体与山、生物、气候、人文景观等共同组合构成风景名胜。 3、水体可养育花木、动物——使风景区更加秀丽、充满活力。 三、水体使周边气候更加舒适: ①减小气温变化幅度(水的热容量大于陆地);②在水陆交界地区形成水陆风(水、陆温度差);③增加空气湿度(水汽蒸发、丰富);④负离子浓度高、空气清新。 四、利用水体,可以开展多种旅游活动: 第二节 海洋旅游资源 自学,了解海洋旅游资源包含的主要内容及旅游价值 第三节 湖泊旅游资源 一、中国湖泊简况: 1、湖泊的含义: 2、中国湖泊的特点: ①数量多(天然湖泊大小2万多);②分布范围广,而又相对集中;③类型多样。 二、湖泊旅游资源的价值: 1、是自然风光的重要构景要素。 2、与人文景观联系紧密、交相辉映。 3、方便人类就近旅游。 三、湖泊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按湖盆成因分类) 1、河迹湖:①含义;②分布;③特点;④典型湖泊。 2、构造湖:①含义;②特点;③典型湖泊。 3、堰塞湖:①含义;②典型湖泊。 4、海迹湖( 湖):①含义;②典型湖泊。 5、火口湖:①含义;②特点;③典型湖泊。 6、冰川湖:①含义;②分布;③典型湖泊。 7、风蚀湖:①含义;②分布。 8、岩溶湖(溶蚀湖):①含义;②分布。 9、人工湖:著名的人工湖。 第四节 江河旅游资源 一、概述: 1、河流的定义: 2、我国河流概况: ①江河众多,许多大河源远流长,分属太平洋(最多),印度洋、北冰洋(一条)水系。我国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79条,在1千平方千米以上的有1600多条,1百平方千米以上的多达5万多条。河流长度超过1千千米的大河有20多条。 ②水文特征:一般北方河流水位变化大,流量小,含沙量大,有冰期;南方河流水位变化小,流量大,含沙量小,无冰期。 二、江河的旅游价值: 1、江河沿岸常是生产发达、人口集中的地方,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四大文明发祥地)。 2、江河与沿岸景观共同构成美丽风景,最适合观赏游览。 3、走廊式观光,景观富于变化,能够欣赏更多的与水景有关的综合美。 适宜开展多种旅游活动,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三、江河旅游资源的类型: ㈠风景河段: 风景河段是指风景优美,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河流的某个区段。它不是河流的自然地理分段。 1、风景河段的选择: ①水质:水质的好坏主要表现在含沙量和含有机质的多少,以及受污染的程度。 ②河岸景色:包括两岸的山峰、奇石、植被、名胜古迹等方面。 水质与河岸景色是风景河段选择的基本条件,水质越好,越清澈,两岸景色越多越奇特,吸引力就越大。 ②我国列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河流: ㈡漂流河段: 1、漂流河段的选择: ①水流速度快:漂流不同于泛舟游览,需要有一定的水流速度支撑,要滩多浪急,有惊无险,才会让游客得到刺激。 ②安全系数大:a、水不宜深,以0.5-1.2米为宜。b、暗礁险滩少;c、水温适中。 2、我国主要漂流河段: 四、著名的江河旅游资源: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中国第二长河——黄河;钱塘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 第五节 涌泉旅游资源 一、概述: ㈠泉的含义: ㈡泉的类型: 1、按泉水出露状况分类——上升泉和下降泉。(含义、特点) 2、按泉水温度分类——冷水泉、温泉、热泉、沸泉。(含义) 影响泉水温度的因素:①地下水循环的深度。②地壳活动。 3、按泉水的矿化度分类——淡水泉和矿泉。(含义) 二、涌泉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 1、观赏价值: 不同形态、不同情趣的泉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举例说明) 2、医疗功效: 由于泉水是地下水出露而成,泉水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再加上温度、压力,使其有较强的医疗功效,这是涌泉旅游资源区别于其他水体旅游的重要特色。 不同的泉水,因所含不同元素,所发挥的医疗功效不同。(举例) 3、与我国传统的茶文化、酒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涌泉旅游资源: ①我国四大名泉;②王天连池;③汤岗子温泉;④阿尔山温泉 第六节 瀑布旅游资源 一、概述: ㈠瀑布的含义: ㈡瀑布的成因类型: 1、构造型瀑布: 是指由构造运动使地层发生断层所形成的瀑布。 2、岩溶型瀑布: 是指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区,由于水流溶蚀、冲蚀作用,落水洞坍塌,或钙华层在河道中不断堆积等原因,形成的瀑布。 3、堰塞型瀑布: 是指火山喷发的熔岩流堵塞河道,或山崩、泥石流等堆积物堵塞河道而形成的瀑布。 4、差异侵蚀型瀑布: 是指当河流流经两种不同性质的岩层时,对不同岩层的差异锓蚀,较软的岩层受河水的冲击而形成深谭,使高差加大,形成瀑布。(此类较多,画示意图讲解)。 5、冰川型瀑布: 是指由冰川的侵蚀、堆积作用而形成的瀑布。 二、瀑布的旅游价值: 瀑布以它从天而落的气势,奔放勇猛的风貌和千姿百态的形态,具有形、色、声之美,是别具一格的水体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三、主要瀑布旅游资源:(着重各瀑布的特点) 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吊水楼瀑布;雁荡十八瀑;九寨沟的诺日朗瀑布和树正瀑布,黄山的人字瀑、百丈瀑、九龙瀑。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水体、湖泊、河流、泉、瀑布。 2、水体成为旅游资源应具备哪些条件。 3、根据云南滇池和长白山天池的成因,分析它们的景观特点与差异。 4、综述江河的旅游价值。 5、简析风景河段、漂流河段开发选择的条件。 6、简述泉和瀑布的类型。 第五章 气象、气候旅游资源 第一节 气象、气候与旅游 一、大气环境与气象、气候旅游资源: ㈠大气环境的组成影响: 1、大气的组成: 大气由气体、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三部分组成。其中不含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的空气为干洁空气,主要成份有氮(78.09%)、氧(20.95%)、氩、二氧化碳、臭氧等;固体杂质包括烟尘、盐粒、灰尘、细菌、微生物、植物孢子、花粉等;液体微粒包括水滴、冰晶等。 2、大气主要成份的影响: ①二氧化碳:使大气温度增高。 ②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但近地面的臭氧是污染物,会损害生物。 ③水汽:影响空气的干湿度和降水的多少,并形成云、雾、雨、雪等多种天气现象和大气景观。 ④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影响大气的温度和能见度。 ㈡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概念: 包括气象、气候和气象、气候旅游资源三个概念。 ㈢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特点: 1、多变性及动态性: 大气景观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飘忽不定、变化万千。体现了多变性及动态性的特点。(包括二类变化,一类是有规律的变化,另一类是瞬息万变。) 2、借景性和背景性: 借景性是指气象景观需要借助其它景观相配合,才更富魅力或才能欣赏。如海上日出,佛光等。 背景性是指有些景观需借助气象、气候为背景,才更完美。如在蒙蒙薄雾中欣赏秀美的山峰,蓝天白云下的草原等。 3、地域性: 由于各地的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气候的因素各不相同,这就促使各地的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二、气象、气候与旅游: ㈠气象、气候的地域差异决定地域景观和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1、各地气象、气候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自然旅游景观。(分东部季风区、西部非季风区、东北地区、江南地区讲述。) 2、气象、气候的地域差异影响各地的建筑、民族服饰等人文景观和地域文化。 3、特殊的气候条件,可开展独特的旅游活动。(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哈尔滨的冰灯节、吉林的雾淞节等) ㈡影响自然景观的季相变化: 由于气候的季节变化,影响到其它景观也相应的发生季相变化,使同一风景区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景观。(如北京香山四季不同的景色、杭州西湖等。) ㈢气候条件是旅游区开发的基础条件之一: 在旅游区开发规划时,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气候条件,开发相应的旅游项目和设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举例说明) ㈣气象、气候条件影响客流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 1、对客流空间分布的影响:①气候条件优越并且持续时间长的地区成为旅游热点、热线地区;②夏季,我国的气温普遍较高,沿海海滨、湖滨和山区,气候相对凉爽宜人,成为旅游热点地区。③冬季气候寒冷,我国低纬地区成为居住在北方的游客向往的地方,而生活在温暖地带的游人则喜爱到北方去欣赏北国风光。 2、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导致旅游业淡季、平季和旺季更替的变化节律。 春季、秋季,气候温和、宜人,是旅游的最好季节,夏季的炎热和冬季的寒冷,降低了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形成旅游平季或淡季。(暑假学生多,也能形成小旺季,但不是气候的影响) 第二节 气象旅游资源 气象旅游资源主要是指奇妙的气象景观 一、云、雾、雨奇景: 1、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2、云、雾、雨的形成: 3、云、雾、雨的旅游价值: 云、雾、雨作为旅游资源,贵在与山水、植被、古建筑等其它旅游景观相组合,给人美的享受。(云海除外)。 二、冰与雪: 1、含义: 2、冰、雪的旅游价值: ①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冰雪以它的洁白给人纯洁无瑕、冰清玉洁的美感。同时,冰雪借助于地形、树木、建筑等因素,形成许多造型生动别致的奇妙景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②可开展滑雪、冰上运动等活动。(世界和我国著名的滑雪场和冰场) ③可发展冰雪雕塑。(世界三大冰雪雕塑艺术区) 三、雾淞、雨淞: 1、雾淞的含义: 2、吉林雾淞(树挂)形成的有利条件: ①气温低、多偏南风,空气湿度大。 ②受丰满水电站的影响,江水永不冻结,且水温高于地面物体的温度,大量蒸发的水汽在沿江两岸的树枝上,结成洁白、晶莹的雾淞奇观。 3、雨淞的含义:(注意雾淞、雨淞的区别) 四、旭日、夕阳: 1、旭日、夕阳现象: 2、观旭日、夕阳的最佳位置: ①山顶:特别是风景名山的山顶,优美的风景与旭日、夕阳交相辉映,更具美感。 ②海滨或海上。 五、大气中光与影的奇景: 1、霞: ①含义: ②霞的成因:因早、晚太阳高度角低,阳光通过的大气层距离最长,光波较短的紫、蓝、绿等各色光几乎全被水汽、尘埃等大气微粒散射掉,剩下光波较长的红、橙、黄等色光映照在天空或云层上,所以,朝霞、晚霞多呈红、橙、黄等颜色,而且,云量越大,红色越浓。 2、佛光(宝光): 佛光是太阳光通过云层或雾区时,云中或雾中的小水滴对光线的折射和衍射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光学现象。宝光发生的条件是:a、空气潮湿、薄雾或云层弥漫;b、天空中晴朗无风;c、阳光、云层和人体(或物体)三者同处于一条直线上。当人背太阳而立时,在太阳相对方向上的云屏雾墙上可能出现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这就是“宝光”。 ①佛光的含义和成因:(画图讲解) ②峨眉佛光形成的条件: 除上述三个条件外,峨眉山由于云雾天数多,湿度条件高,风速小,因此,佛光现象出现的次数最多,色彩也最鲜艳。 3、蜃景(海市蜃楼): ①蜃景的含义和形成条件: 蜃景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一种气象景观。形成条件:a、无风和微风空气层结构较稳定;b、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剧烈变化,使空气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出现很大差异,从而引起远处的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于是在空中或地面显现出远方的影像 ②蜃景的类型: a、上现蜃景:主要出现在海边,远处景物呈正像,直立于空中。 成因:春夏季的白天,海面上的空气温度比陆地低,使贴近海面的低层空气密度大,高层空气密度小,当光线穿过上下密度不同的空气层时,下层密度大的空气像镜子似的将远处地面景物(山、树、楼阁、建筑、街道等)折射、反射到半空中,形成上现蜃景。 b、下现蜃景:主要出现在沙漠地区,远处景物呈倒像,倒立于地面。 成因:沙漠、干旱草原烈日当空,贴近地面的低层空气温度高,密度小,高层空气密度大,当光线穿过时,便向下折射、反射,地面上会出现远处物体的倒影。 第三节 舒适优良的气候条件 气候舒适的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是旅游地开发的先决条件,也是旅游季节长短的决定条件。 一、宜人气候: 1、宜人气候的含义: 宜人气候是指人们无需借助任何消寒、避暑的装备和设施,就能保证一切生理过程正常进行的气候条件。 气候是否宜人是根据一定气压条件下皮肤的温度、出汗量、热感和人体热量调节系统所承受的负担来确定的。它主要取决于气温、湿度与风效三个指标。 2、影响宜人气候的主要指标——气温、湿度、风效。 ①气温:是判断气候舒适度的主要指标。 ②湿度:对人体健康最佳的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 ③风效:对人体适宜的风速为2米/秒。 二、宜人气候的测定: ㈠舒适指数: 1、舒适指数的含义: 舒适指数是指人们对周围空气环境感觉舒服的程度。用气温和相对湿度的不同组合来表示。 2、舒适指数的应用: ①根据多数人的感觉,把气温和相对湿度的不同组合分为11类(表1), 表1 舒适指数分级表 代号 -6 -5 -4 -3 -2 -1 0 +1 +2a +2b +3  大多数人的感觉 极冷 非常冷 很冷 冷 稍冷 凉 舒适 暖 热 闷热 极热  ②根据气温和相对湿度,查舒适指数列线图,获得舒适指数。  ③通常采用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月平均最小相对湿度(表示白昼)以及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表示夜间)四个指标,在舒适指数列线图上查得昼、夜的舒适指数,再从(表2)中查出涵盖昼夜状况的舒适指数。 表2 舒适指数 昼夜 +3 +2b +2a 1 0 -1 -2 -3 -4 -5 -6  +2b EH1 S1 - - - - - - - -   +2a EH2 S2 H1 - - - - - - - -  +1 EH3 S3 H2 W1 - - - - - - -  0 EH4 S4 H3 W2 M1 - - - - - -  -1 EH5 S5 H4 W3 M2 C1 - - - - -  -2 - - H5 W4 M3 C2 K1 - - - -  -3 - - - - M4 C3 K2 CD1 - - -  -4 - - - - - - K3 CD2 VC1 - -  -5 - - - - - - - CD3 VC2 EC1   -6 - - - - - - - - VC3 EC2 UC1  符号 EHi Si Hi Wi Mi Ci Ki CDi VCi ECi Uci  意义 极热 闷热 热 暖 舒适 凉 稍冷 冷 稍冷 非常冷 极冷  例:如某地月均最高气温为26℃,月均最低气温为18℃,月均最小相对湿度为30%;月均最大相对湿度为50%,测定该地的舒适指数。 查图表得该地该月的舒适指数为0。 以此类推,可得某地全年各月的舒适指数,从而确定该地适合旅游的季节长短。 ④如昼夜温度、湿度变幅不大的地区或气候资料不详的情况下,可通过月均气温和月均相对湿度两个指标直接从舒适指数列线图上获得各月舒适指数。 3、适于旅游的舒适指数范围:+1 ~ -1之间,其中“0”区持续的日期为最佳旅游季节。 ㈡风效指数: 1、风效指数的含义: 风效指数是指人们的裸露皮肤在气温和风速的不同组合作用下感觉冷暖的程度。 2、风效指数的应用: ①根据多数人的感觉,将气温与风速的组合分为12类(表3) 表3 风效指数分级表 符号 4.18KJ/(m2·h) 大多数人的感觉 符号 4.18KJ/(m2·h) 大多数人的感觉  -h <-1400 外露皮肤冻伤 -b -200~-300 舒适风  -g -1200~-1400 极冷风 -a -50~-200 暖 风  -f -1000~-1200 很冷风 n +80~-50 不明显风  -e -800~-1000 冷 风 a +160~+80① 热 风  -d -600~-800 稍冷风 b +160~+80② 不舒适热风  -c -300~-600 凉 风 c >+160③ 非常不舒适热风   注:①气温30~32.7℃;②气温>32.8℃;③气温>35.6℃; ②根据气温和风速,查风效指数列线图,获得风效指数。  ③通过月平均的最高气温(表示白昼)和最低气温(表示夜间)及风速三项指标,从风效指数列线图上查出风效指数的昼、夜值,再从(表4)中得出涵盖昼夜的风效指数。 表4 风效指数 昼夜 c b a n -a -b -c -d -e -f -g -h  -a c1 b1 A1 n1 -a1 - - - - - - -  -b c2 b2 A2 n2 -a2 -b1 - - - - - -  -c c3 b3 a3 n3 -a3 -b2 -c1 - - - - -  -d - b4 a4 n4 -a4 -b3 -c2 -d1 - - - -  -e - - - - -a5 -b4 -c3 -d2 -e1 - - -  -f - - - - - - -c4 -d3 -e2 -f1 - -  -g - - - - - - - -d4 -e3 -f2 -g1 -  -h - - - - - - - - - -f3 -g2 -h1  符号 ci bi ai ni -ai -bi -ci -di -ei -fi -gi -hi   非常 不舒 热 不明 暖 舒 凉 稍 冷 很 极 冻  意义 不舒 适 风 显风  适  冷  冷 冷    适热风 热风   风 风 风 懈 风 风 风 伤  例:如某地月均最高气温21℃,月均最低气温为9℃,月均风速5米/秒。测定该地的风效指数。 查图表得该地该月综合风效指数为C2(凉风) 以此类推,可得某地全年各月的风效指数。 ④如昼夜温差和风速变化不大的地区或气候资料不祥的情况下,可通过月均气温和月均风速两个指标,直接从风效指数列线图和表3上获得各月风效指数。 3、适于旅游的风效指数范围:-a~-c之间,而风效指数“-b”的舒适风期为最佳旅游季节。 ㈢适合旅游季节的综合指标范围:以舒适指数为主,风效指数为辅,若二者分别在“-1”至“+1”间和“-C”至“-a”间,则属于旅游旺季,二者分别为“0”和“-b”便是最佳旅游期。 ㈣实例: 大连1999年各月舒适指数和风效指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舒适指数 -3 -3 -2 -2 0 0 +1 +1 0 -1 -2 -2  风效指数 -c2 -d3 -d2 -c2 -b3 -a3 -a3 -n3 -a3 -b3 -c3 -d3   从表中可看出,大连一年中5、6、7、8、9、10六个月的舒适指数在+1~-1之间,风效指数在-a~-b之间(8月是n,为感觉不明显风),这六个月都是适于旅游的季节,其中5月是最佳旅游季节,而4月和11月虽然风效指数为-c,还可以旅游,但舒适指数为-2,多数人感觉稍冷,已不适于旅游。 三、宜人气候的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规律: 水平地带中,宜人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湿润气候与半湿润气候区内,以海滨、岛屿地区最佳,其次是山地。 2、垂直分布规律: 山区宜人气候中纬度以中、低山地为主,在低纬可达到中山以上。 除此之外,局部地区受特殊因素的影响,可形成宜人的小气候(如承德、昆明)。 四、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 1、大气环境质量对旅游的影响: ①污浊的空气,破坏旅游者的兴趣,造成疲劳、厌烦的情绪。 ②大气污染使大气能见度下降,影响旅游观赏效果。 ③大气污染能改变大气中光的折射、反射,影响大气中光影景的观赏。 ④大气污染产生的酸雨会大面积危害植物,毁坏人文旅游资源,从而大大降低林象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的价值。 2、改善和提高空气质量的方法: ①防治污染。 ②大面积的植物栽培。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它具有哪些特点。 2、气象、气候的地域差异如何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3、气象、气候条件怎样影响客流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 4、云、雾、雨的形成及旅游价值。 5、简析吉林雾淞、峨眉佛光的形成条件。 6、如何测定宜人气候(会运用图表进行测定) 第六章 生物旅游资源 第一节 生物与旅游 一、生物与旅游活动: 1、生物的概念: 2、生物与旅游活动的关系: ①动、植物,是自然界中最活跃、最有生机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各地自然景观富有生气的组成部分,使得环境生机勃勃。 ②生物具有净化、美化和活化环境的作用,是旅游区景观和园林构成的要素之一。 ③丰富多样的动植物是观赏、采集、垂钓、狩猎等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 二、生物旅游资源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1、生物旅游资源的概念: 2、生物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 ①丰富性:指生物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②特色性:指的是生物受地域分异规律控制而形成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生物景观的特点。 ③季节性:指生物随季节变化而发生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变换而形成季节性旅游景观的特点。 ④再生性:指由于生物的繁殖功能、可驯化功能和空间移置性,由人与自然共同创造形成的生物旅游景观。 ⑤脆弱性:指生物及自然生态系统在抗干扰的能力上较为脆弱的特点。 ⑥观赏性:是由生物的色彩、形态、发声、习性、运动等特征引起人们美感的特性。 ⑦冶情性:生物的某些特征中蕴藏着某种备受人们推崇的精神,能够启迪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这是生物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所在。 第二节 生物旅游资源的造景特色 生物旅游资源具有构景、成景、造景三方面的功能,这是生物的旅游意义所在。 一、植物的造景特色: 植物旅游资源造景要素较多,以形、色、意为主。 ①形:植物的形指植物形成的体形和轮廓。植物的形态复杂,不同属种不同形,仪态万千。 ②色:植物的色主要指植物的颜色,包括植物的茎、叶、花。植物界的本色是绿色,绿色体现生机勃勃,代表生命之色。植物的花色五彩缤纷,是植物最美的部分,也是人们欣赏的主要对象。 ③意:植物的意指其意境、寓意。这些意境只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通过观察植物的生态习性而形成的一种意念。 二、动物的造景特色: 动物的造景特色比植物灵活、复杂,最基本的特色是形、态、声、色、稀。 ①形:主要指动物的形体特征。动物由于生活的地域或地理位置、气候带不同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显示出特有的形体造型吸引旅游者。 ②态:主要指动物的行为动作和动态。一些动物幼稚而滑稽的动作和表情,富有情趣,常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一大特色。 ③声:动物大多会发声,如果没有鸟鸣、禽语,地球上会显得冷清。 ④色:是动物旅游资源的又一重要造景特色。各类动物五颜六色,艳丽夺目,吸引着旅游者。 ⑤稀:有些动物吸引旅游者在于它的珍和稀。濒临灭绝的珍贵而稀有的动物是游人必然观赏的对象。 第三节 生物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一、生物旅游资源的分类: 植物 自然生物旅游资源 动物 自然保护区 生物旅游资源 植物园 人工生物旅游资源 动物园 田园风光 二、生物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按照生物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将其分为六种类型:①森林景观;②草原景观;③古树名木;④奇花异卉;⑤佳果名茶;⑥珍奇动物。(掌握各类的特点及分布或著名的品种。)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 一、自然保护区的含义: 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①保存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本底”条件,为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并预测人类目前活动对未来世界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②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素养,以及发展国际贸易和当代旅游事业,增进国际交往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我国主要的自然保护区: 1、发展概况: 2、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森林及其他植被类型、野生动物类型、自然历史遗迹类型。 3、我国纳入国际生物图保护区网的十大自然保护区: ①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三县交界处的白头山附近地区,是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②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汶川县,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及大熊猫、小熊猫等珍稀动物。 ③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地区,主要保护亚热带常绿季雨林。 ④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主要保护灰金丝猴和珙桐等珍稀动植物。 ⑤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的建阳、崇安、光泽县境,以保护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为主。 ⑥锡林郭勒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锡林浩特市,主要保护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⑦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西部神农架林区,主要保护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 ⑧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东段,主要保护濒危动物、荒漠、森林、草原、天池风景区和荒漠绿洲。 ⑨盐城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黄海沿岸,以保护丹顶鹤为主的珍禽自然保护区。 ⑩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和多种珍稀动物的综合自然保护区。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 2、简述植物、动物的造景特色。 3、简述说明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的特点以及在我国的分布。 4、列举我国的“十大名花”、“四君子”、“花草四雅”、“园中三杰”、著名的茶叶以及著名的赏花胜地。 5、简要说明我国纳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的十大自然保护区的位置和主要保护对象。 第七章 历史古迹旅游资源 第一节 历史古迹与旅游 一、历史古迹的含义: 二、历史古迹的旅游价值: 1、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2、是反映古代科学技术的镜子。 3、是耐人寻味的景观。 4、寻求历史文化遗存是当前旅游的一种风尚。 第二节 古人类遗址 一、古人类遗址的含义: 二、古人类遗址的历史分类: ㈠旧石器时代: 1、年代:距今1万年至距今250万年之间。 2、特点: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过着原始的采集与守猎的生活,生产技术条件极端落后,缺乏修建居住场所的能力,主要是洞穴群居,能用火。 3、著名的遗址:云南元谋猿人遗址;陕西蓝田猿人遗址;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北京山顶洞人遗址等。 ㈡新石器时代: 1、年代:距今4000多年至距今1万年之间。 2、特点:广泛使用磨制石器,能制造陶器和纺织。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有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能建造简单的房屋,人们开始定居生活。 3、著名遗址:西安半坡遗址;河南仰韶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 第三节 古文化遗址 一、古文化遗址的含义: 二、古文化遗址的主要类型: ㈠古城和古城遗址: 1、古城和古城遗址的含义: 2、旅游价值:可通过对古城和古城遗址的考查来研究历史的发展,展示历史的真实面貌。特别是选择历史地位高、保存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古城和古都遗址进行旅游开发,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3、我国主要古都遗址:著名的有殷商王朝都城遗址“殷墟”,周朝都城遗址“丰镐遗址”,秦都“咸阳遗址”,汉代都城“长安遗址”,西域古国楼兰都城“楼兰遗址”等。 ㈡古道路遗迹: 1、含义: 2、旅游价值:古道路沿途形成了众多的城镇、关隘和风景名胜,还修建了许多寺庙、石窟等,沿途这些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有关历史故事、传说,吸引着旅游者沿古道探古寻幽揽胜。 3、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汉代开创的将中国的丝织品从长安经康居、安息、叙利亚运往地中海各国的一条通道。它是一条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陆上交通线。它穿过欧亚大陆腹地,通过沙漠、戈壁,跨越无数的高山峻岭、渡过了不少河流,联系各文明古国。旅行在这条路上,可以浏览风光壮丽的高山、大河、沙漠、戈壁、探访长城古道、烽燧,还可欣赏艺术荟萃的石窟、佛龛和文物。 ㈢古战场遗址: 1、古战场遗址的含义: 2、世界和我国著名的古战场遗址: ①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滑铁卢古战场;②法国的马其诺防线;③我国的赤壁之战古战场遗址;④重庆合川的钓鱼城遗址等。 ㈣古代伟大工程: 1、长城: ①中国长城的修筑历史: ②中国长城的特点: a、长: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全长6000多千米,东西延伸,蜿蜒万里。(现存的多属明代建造,汉代长城长达2万多里。) b、雄伟壮观:长城沿山脊依山随势,连绵起伏,长城与山脊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壮观。 c、结构周密复杂,布局合理:由关隘、城墙和烽火台组成。 ③长城的旅游价值: 长城高超的建筑艺术,科学的设计,周密的结构以及合理的布局,是中华民族大智大勇的历史见证,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展示了雄伟美、险竣美和开阔美,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与历史研究价值。 2、水利工程: ①都江堰:(位置、结构组成、作用) 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境内,是战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所领导修建。都江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是江心分水岭,把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内江导入平原为灌溉水源,宝瓶口和飞沙堰共同调节内江水量,飞沙堰还起了减少内江泥沙淤积的作用。水过宝瓶口由总灌渠入各支渠,灌溉田地,使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②灵渠:(位置、作用) ③坎儿井:是我国干旱地区别具一格的水利工程。 a、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鲁番、哈密、木垒等地区。 b、建造原理:(画图讲解) c、作用:利用自然地形,将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引出地面灌溉农田以及用于生产和生活,使沙漠地区形成片片绿洲。 ④京杭大运河:(概况、作用) 3、桥梁工程:(了解赵州桥和安平桥的特点) 第四节 皇陵庙坛 一、陵墓旅游资源的特点: 1、建筑雄伟、辉煌: 2、具有丰富的珍贵文物: 3、优美的自然环境: 4、名人的魅力: 二、中国皇陵的结构: ㈠封土: 1、方上式:覆斗形为坟,陵墓呈方形。 2、山陵式:是利用山峰作为陵墓的坟头。既能体现帝王的气魄,又可防盗。 3、宝城宝顶式:由宝城、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在结构上较以前复杂得多,艺术性也加强了,更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㈡墓室(地宫): 地宫采用“前朝后寝”的形式,极力模仿生前的情景。包括前、中、后三殿和左右两配殿。 ㈢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区:主要有祭殿,两旁有配殿。 2、神道:又称“御路”,是通向祭殿、方城的宽广笔直的大道。两侧有石坊、门、石像、华表等,增强肃穆气氛。 3、护陵监:保护陵墓的人员住所。 三、中外著名陵墓: 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 四、庙坛: ㈠坛: 1、含义:(包括发展过程) 2、北京天坛: 北京的天坛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突出、保存最完好的庙坛。天坛是中国帝王祈谷、祈雨和祭天的场所,天坛全部建筑有两层围墙,都呈北圆南方的形状。天坛建筑分为四部分:有舞乐人员居住及练习的神乐署和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皇帝斋戒的斋宫,祈祷丰年的祈年殿和祭祀皇天的圜丘。 ㈡庙: 1、含义: 2、世界著名的庙: 希腊雅典的马特浓神庙、阿波罗神殿、奥林匹克的宙斯神庙等。 3、中国庙的类型: ①祭祀神先的宗庙:典型的两类:太庙、宗庙。 ②奉祀圣贤的庙:山东曲阜孔庙。 ③祭祀山川神灵的庙:泰山的岱庙。 ④寺庙:遍布全国各地。 第五节 名人的故居和遗迹 一、世界著名的名人遗迹和故居: 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的斯特拉特福: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二、中国著名的名人故居和遗迹: 孔庙、孔府、孔林: 鲁迅故居: 孙中山纪念堂: 杜甫草堂、三苏祠: 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堂: 第六节 革命纪念地 一、太平天国革命纪念地: 广西桂平金田村的太平天国起义陈列馆,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等。 二、辛亥革命纪念地: 北京的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塔,南京的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原址,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等。 三、北伐战争纪念地: 广州北伐誓师大会会场遗址,广东肇庆叶挺独立团团部纪念馆等。 四、土地革命纪念地: 南昌“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旧址,秋收起义第三团团部旧址,广西百色红七军军部旧址等。 五、抗日战争革命纪念地: 平型关战役遗址,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延安等。 六、解放战争革命纪念地: 辽沈战役纪念馆,南京渡江胜利纪念碑,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等。 第七节 历史古迹的保护 一、保护历史古迹的重要性: 1、历史古迹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历史的遗存。 2、人们通过历史古迹,可以了解历史,了解社会,认识人类自身的发展。 3、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历史古迹正走向衰败,面临消失的威胁。 二、如何保护历史古迹: 1、必须建立并完善保护历史古迹的法规。 2、严格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制度。 3、古城保护与建设应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制订出一个操作规范。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古人类遗址、古文化遗址、古代伟大工程。 2、简述新、旧石器时代的特点。 3、简述丝绸之路概况及其旅游价值。 4、说明都江堰的位置、结构组成及作用。 5、简述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6、简要说明中国皇陵的结构。 7、简述中国长城的特点及旅游价值。 8、简要列举我国主要的革命纪念地。 第八章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含义: 第一节 民俗风情与旅游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的区别的关键是强调旅游活动的体验性。这种体验表现在: 一、民俗风情旅游与生活方式体验: 由于各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水体等)存在差异,他们的风俗习惯、居住条件和环境,衣着服饰、饮食习惯、节日、礼仪等都存在着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吸引着人们去观光、体验那些不同的生活方式,满足好奇的心理。这种体验性一般通过一些简单的活动和娱乐方式进行。如傣族的泼水节、凉山彝族的火把节、坐花轿的婚礼程序吸引海外度密月的旅游青年等。 二、民俗风情旅游与生活背景的体验: 民俗风情的形成是在特定的自然背景和历史背景条件下形成的,是自然与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结合的产物,只有在当地特定的背景条件下,才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如果离开了它存在的环境,就会失去特有的吸引力。因此,更高层次的民俗风情旅游注重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的体验,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体验特有的民俗风情,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美的满足。 第二节 民谷风情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一、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历史社会生活的遗存,它发展演变至今,仍然保持着各种社会形态的原始风貌,具有浓厚的原始社会性,从中可寻觅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二、衣着服饰: ①衣着服饰特征的形成受到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影响。 ②服饰是民族审美观念的反映。 ③衣着装饰是社会地位与身份的象征。 三、饮食习惯: 1、饮食文化过程的主要内涵:①炊;②品;③文化背景;④生活的自然条件。 2、我国四大菜系的特色: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四、民居: 民居是指除宫殿、官署和寺观(院)以外的居住建筑。受气候、地形、土质、民族文化和生产力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因此,民居可从一个侧面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家庭关系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 ㈠自然因素: ㈡家庭观念和防卫观念: ㈢审美情趣: 五、婚姻嫁娶: 婚恋习俗、婚嫁仪式永远都是民风民俗旅游的一大主题,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六、节庆: 各种节日庆典活动是民族特征的综合反映,从服饰穿戴到人际交流、生产、生活都表现于此,是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宗教信仰类节日;农事节庆;人生历程节日和礼俗;时序节日。 七、礼仪、礼节: ①社会礼节;②交谈礼节;③聚会礼节;④忌讳。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2、简要说明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体验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中国四大菜系的主要特点。 4、简要说明民居可反映哪三方面的特点。 第九章 建筑、园林旅游资源 第一节 中国古建筑 一、古建筑的旅游价值: 古建筑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发达的科学技术与建筑技术,而且为今天的新建筑和新艺术的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游览观赏价值。 二、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 ㈠古城建筑: 1、古城的组成: 中国古城一般都筑有城墙、城门楼、护城河,有的城内还有皇城、宫城、内城,有的还有外城。 2、典型的古城建筑:淹城、西安城墙、南京城与北京城。 ㈡宫廷建筑: 1、含义: 2、宫殿建筑的特征: 宫殿建筑最大的特征是硕大的斗拱、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绚丽的彩画、高大的盘龙金柱、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以显示宫殿的豪华富贵。 3、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按照“外朝内廷”、“五门三朝”、“三宫”的形制和严格对称的院落式布局。规模宏大,建筑辉煌,陈设豪华,体现出皇权至高无上的意识形态。 主要建筑摆在中轴线上,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前部分为“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五门三朝”:大清门(现已改造成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两侧是文化殿和武英殿。“外朝”后面部分是“内廷”,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御花园。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4、沈阳故宫: ㈢亭、台、楼、阁: 1、亭: ①含义: ②特点:亭子一般小而集中,有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建筑形象。结构较简单,造型、比例关系,比其它建筑物更自由地按设计意图来确定,富有独立、轻巧、玲珑的韵味,为风景区观景和点景不可缺的建筑。常在园林建筑整体布局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类型: a、亭子按平面可分:正多边形亭、圆亭、蘑菇亭、扇面形亭、组合式亭、与墙、廊、等结合起来的亭。 b、亭的立体造型:有单层、双层、三层之分。 c、亭的立面有单檐、重檐、三重檐。 ④亭的位置选择: a、山上建亭:(位置、作用) b、临水建亭:(位置、作用) c、平地建亭:(位置) 2、台: ①含义: ②类型:(掌握特点、作用) a、天台;b、叠落台;c、挑台;d、飘台;e、月台。 3、楼阁: ①含义: ②类型:按功能分,有观景楼、藏经楼、钟楼、鼓楼、箭楼、城楼、戏楼、茶楼、酒楼、过街楼等。其中以建筑艺术高超和观景的楼阁旅游价值高。 ③江南三大名楼:a、黄鹤楼;b、腾王阁;c、岳阳楼。 除此之外,古建筑还有厅、堂、轩、斋、榭、舫、廊等。 三、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㈠组群布局的主次分明,富有节奏感。 在中轴线上采取横向构图,把重要的建筑物布置在中轴线上,次要的建筑则对称地列于中轴线两侧。结构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㈡以木结构为普遍采用的建筑形式。 ㈢具有时代与地域特点的色彩。 ㈣装饰多样,具有高度艺术性。 ㈤等级森严,体现封建伦理观念: 1、屋顶式样和屋檐重数是区别等级的标志。 最高级是庑殿式,皇家重要建筑、宫殿或大殿才使用。其次是歇山式,第三是攒尖式,第四是悬山式,一般民居的屋顶用此式。 2、“间”的多少是等级的标志。 3、台基的高低级数、式样是等级的标志。 4、门前石狮是等级 的标志 5、色彩也是等级的标志。 第二节 外国古建筑 一、外国古建筑遗存概况: 1、希腊雅典卫城;秘鲁昌昌生士城;津巴布韦的“石头城”。 2、欧洲古城堡概况: 二、西式建筑的主要形式及风格特点: 1、罗马式建筑是欧洲基督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罗马式建筑线条简单、浑园、明确、造型厚重、敦实、稳重。 2、哥特式建筑以动势取胜,直刺苍穹的垂直线条,锋利的尖顶是主要特征。 3、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对称、和谐显示出庄重、华贵、典雅的审美趣味。 4、巴罗克建筑风格,追求在建筑空间组合中产生复杂明暗变化的效果。圆形屋顶,柱子多,色彩以红色与白色为主调,窗子式样多且呈现波浪式曲线,整个建筑物充满活力。 三、外国古建筑举例: 巴比伦城及“空中花园”;罗马大斗兽场;凡尔赛宫。 第三节 中国园林 世界上的园林,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西方园林,以18世纪以前的欧洲园林为代表;二是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 一、园林的含义: 二、中国园林的特点和组成要素: ㈠中国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再观自然山水,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㈡园林组成要素:(中国园林主要由山、水、花木、建筑四大要素组成) 1、园林地貌的创作和叠石: 园林地貌是指园林用地范围内的山水地形地貌。它是园林骨架,是整个园林赖以存在的基础。园林地貌的创作就是按园林设计的要求,对原有地形地物进行改造。因地制宜,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使山势更高耸,使水域更曲折深阔,形成山环水抱之势。叠石是指人工堆叠的石山,称假山,它是渲染山林气氛的重要手段。 2、理水: 按水体运动规律,经人工改造、整理,艺术再现湖面,河流、溪涧,泉瀑等各种水景。 3、配置花木: 根据园林生态环境和植物的特点,经过人工的剪裁、培植和组织各种花木,使其成为园林中造景要素。 4、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指在园林中有造景作用,同时供人游览、观赏、休息、居住的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厅、堂、斋、轩、榭、桥等,园林建筑是整个园林的主体,它集中表现了造园家的艺术构思,不同的园林,其建筑风格不同。 三、中国园林的主要类别: ㈠皇家园林: 1、皇家园林的特点:规模宏大,豪华富贵,建筑丰富多样,宫殿式建筑金碧辉煌、绚丽多彩,表现出帝王的显赫和富有,园内风景优美壮观,融会了我国南北造园艺术的特色。 2、典型的皇家园林: 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圆明园。 ㈡私家园林: 1、私家园林(江南园林)的特点: 追求一种精巧素雅,玲珑多姿的风格,讲究山林野趣,朴实的自然美,善于把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色。利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的美景,把山水、花木、建筑融为一体,把自然美、人工美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少胜多,小中见大,以精取胜。 2、江南园林荟萃苏州的历史地理原因: ①苏州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经济繁荣,吸引众多官僚地主,文人墨客前来定居,营建宅第园林。 ②苏州建造园林,具有得天独厚,就地取材的优越条件。 ③苏州的秀丽山水为形成苏州秀丽淡雅的园林风格提供了原型。 ④历史上,苏州自古就有造园的素养,在园林设计和造园技术方面,产生了一批有经验的造园专家,为造园在技艺上提供了必要条件。 ⑤苏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具备造园的文学和艺术基础。 3、苏州园林基本布局方式: 以厅堂作为全园的活动中心,面对厅堂设置山池、花木等对景,厅堂周围和山池之间缀以亭榭楼阁,或环以庭院和其它小景区,并用蹊径和回廊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 ㈢寺观园林: 1、地处山巅的寺观: 2、地处山坳、山麓的寺观: 3、据山而设的寺观: 四、园林景观审美: 1、景观线: ①含义: ②设计要求:景观线要曲折迂回,有“曲径通幽”之感。观赏线上的风景点要步移景异,步步引人入胜。 ③作用:通过景观线把风景点连接起来,以引导游人有秩序、有步骤地观赏园内景物。 2、观赏点: ①含义: ②设计要求:观赏点要看到风景点的近景、远景、中景、有的还可以看侧景和全景,看到风景既要有层次感,又要有主体感。 3、特写景: ①含义: ②作用:将大面积的景物与特写景结合,有利于游人观赏,以丰富游人的视觉。 4、引景: ①含义: ②作用:通过引景引起游人的好奇,吸引游人继续向前游览。 5、点景: 含义和作用:点景主要是用一词一语点出景物的特征和意境,以增加风景的魅力和色彩。 6、借景: 含义和作用:借景就是把园外的景物巧妙地组合到园内来,以充实园内的空间,丰富园内的景色,使园内外的景色融汇成一个整体。游人会感到园内景色层次丰富,造成极目心舒的效果。 7、藏景: ①含义: ②作用:藏景更富有艺术特色,容易引起游人的神秘感,更能吸引游人。 第四节 西式园林 一、西方园林的主要特点: 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其显著特点是: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再配以笔直的林荫道,规整的水池,华丽的雕像和喷泉,以及壮丽的建筑物等,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关系中去,强调人工美。 二、典型的西式园林: 1、法国凡尔赛花园: 2、上海的中山公园: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宫廷建筑、亭、园林。 2、简述北京故宫的建筑布局特点。 3、简要说明亭的特点和作用。 4、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5、简述西式建筑的主要形式和风格特点。 6、简要说明园林审美中各景观因素的含义和作用。 7、比较东、西方园林的主要差异和特点。 8、分析江南园林荟萃苏州的历史地理原因。 第十章 文化艺术与宗教旅游资源 第一节 文化艺术、宗教和旅游 一、基本概念: 文化、文化艺术、宗教 二、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 1、是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形成的重要动力。 2、文化艺术修养是旅游业从业人员必备的条件。 3、文化艺术是旅游宣传的重要手段。 三、宗教在旅游中的作用。 1、宗教建筑是旅游者乐于欣赏的一种人文旅游景观。 2、宗教艺术对旅游者有巨大的吸引力。 第二节 文化艺术旅游资源 一、文化艺术品旅游资源: 1、含义: 2、典型的文化艺术品旅游资源: 雕塑、匾额、楹联、书画、题刻、影视片等。(举例说明) 二、著名文化艺术家故居旅游资源: 杜甫草堂;三苏祠;鲁迅故居;郭沫若故居等。 三、文学名著主题旅游资源: 模拟《红楼梦》意境建造的大观园;中华水浒城;聊斋大观园;中国名著博览城等。 四、其它文化艺术旅游资源: 1、文学名著专题旅游:(强调与文学名著主题旅游资源的区别) 2、雕塑艺术旅游: 3、京剧艺术旅游: 4、精品艺术旅游: 5、陶瓷艺术旅游: 6、文化艺术节旅游: 7、博物展览旅游: 第三节 宗教旅游资源 一、宗教建筑旅游资源: ㈠基督教宗教建筑: 教堂是基督教宗教建筑的主体,是基督教教徒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教堂建筑风格经历了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和洛可可等几个阶段。其中以哥特式统治时间最长。 1、世界著名的教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圣彼得教堂;圣保罗大教堂。 2、我国著名的教堂:北京宣武门教堂;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广州石室堂。 ㈡伊斯兰教宗教建筑: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代表建筑。清真寺的建筑特点:结构严整、质朴,较常见的建筑形式是圆形拱顶的正殿和尖塔式的宣礼楼。清真寺中没有任何神像,只在清真寺建筑细部上加强装饰性。 ㈢佛教宗教建筑: 佛教建筑主要有寺院、石窟、石塔、经幢。 1、中国佛教建筑的特点:第一,具有明显三部结构。第二,是典型的木构架结构;第三,具有轴心的建筑组群。第四,优美的装饰,鲜明的色彩。 2、寺院: ⑴寺院建筑的演化: ⑵寺院的基本布局和主要建筑: 建在寺院的南北中心线上的是寺院的主体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是山门殿(其左右为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建在正殿前后与两侧的是配殿、配屋。 ⑶寺院中的佛像: ①释加牟尼和谐佛: ②菩萨: ③罗汉: ④四大天王: 3、石窟: ①含义: ②选址: a、地形:多为丘陵性山地,有一定的相对高度。 b、石质:应为石灰岩或砂岩。 c、朝向:应在向阳,但又避免太阳直射的地方。 d、交通条件:应在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 e、周围景色:石窟周围自然景色好,能够烘托石窟艺术的气氛,衬托出佛的尊严,也适宜于僧侣们居住。 ③我国四大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的莫高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4、塔: 中国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地宫内安放舍利,塔的下层是基座,塔身是塔的主体,塔级多为奇数,多为七级,塔顶上为塔刹。 5、经幢:是指立于寺院大殿前的庭院内,刻有经文的石柱。 ㈣道教宗教建筑: 1、宫观的建筑格局: 仿照宫廷布局,在南北中轴线上摆放主要建筑,在东西两侧安置附属设施,形成前、中、后一进一进依次伸展,每一进整体配合又相对独立的营造格局,高脊飞檐,正大侧小,红楼绿瓦,绕以松柏。 2、宫观的主要殿堂和神像: 宫观的主要殿堂为三清殿,内供三神像:居中者为元始天尊,手持拂尘;其右为灵宝天尊,手持浑圆球;其左为道德天尊(亦称太上老君)手持太极图。 二、宗教艺术旅游资源: 雕塑、石刻、壁画、楹联、书画、碑碣,以及宗教音乐、宗教舞蹈等。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文化艺术、宗教、石窟 2、简述文化艺术和宗教在旅游中的作用。 3、简要说明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宗教建筑。 4、简述佛教的主要建筑和寺院的基本布局。 第十一章 康乐购物旅游资源 第一节 康乐与旅游 一、康乐旅游资源的含义: 二、康乐旅游资源的重要性: ㈠康乐是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 ㈡新颖的康乐项目是吸引客源的重要手段。 ㈢是增加旅游消费、扩大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 ㈣康乐项目的建设是深度、综合开发旅游区的手段之一。 ㈤康乐旅游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第二节 人造主题公园 一、主题公园的含义: 二、主题公园的演化和发展: 三、中国主题公园概况: 1、我国主题公园的种类: ⑴世界风光微缩;⑵中国景观微缩;⑶中国或世界民俗文化微缩;⑷仿古城建筑;⑸复制古典名著或神话传说;⑹吸取历史故事或历史典故题材加以复制。 2、我国主题公园概况: 地区 名 称 地区 名 称  深 圳 锦绣中华 中国民俗文化村 野生动物园 东方神曲娱乐天地 世界之窗 龙园 渐 江 杭州太子湾乐园 杭州金沙江旅游文化村 金华观 富阳新沙岛农家乐 瑶林神仙世界 莫干山生肖园  珠海 华夏五千年旅游城 四 川 成都三国蜀汉城 都江堰亚细亚游乐城 都江堰蜡像馆 成都世界乐园 双流封神榜艺术宫 新都西游记宫 温江公园白帝城 成都马蜀文化微缩园 郫县西游记宫  北 京 世界公园 明清老北京微缩景观 圆明园微缩盛景公园 中国民著博览城 秦始皇艺术宫 箫太后城 昌平成吉思汗乐园 太兴县团河行宫文化村    吉林 兴城神话大世界 重庆 酉阳桃花源 丰都鬼城  山 东 临淄齐国秘史宫 八仙幻宫 青岛中国神话洞 淄博西游记宫 泰山西游记艺术馆 上 海 世界山庄 南汇五洲风采 浦东华夏名珠园 红楼梦大观园  广 西 漓江四美园 漓江民俗风情园 贵 州 红枫湖侗、苗民族村  甘肃 敦煌电影城 辽 宁 大连华夏乐园 大连山海经探险乐园 大连碧海山庄古典名著荟萃宫 沈阳大清兴记宫 鞍山惊险世界宫 沈阳大唐西游记宫 涿州汉城 沈阳封神榜、西游记宫  山西 太原三晋揽胜微缩景区 三国城    河 北 秦皇宫 荣国府 幽燕民族旅游城 封神演义宫 秦皇岛中国万博文化城 北戴河梦幻宫 北戴河哪吒宫 正定西游记宫 邯郸中国梦幻文化城 正定大观园 易县燕下都模拟城 福 建 厦门浩月园 福州中华民族文化大观园 古海公园    安 徽  屯溪南宋园 黄山微州文化集萃园    湖 北 武汉东湖梦文化旅游区 三国城  天津 武清县杨村小世界 陕 西 秦陵迷宫 西安影城 华西民族文化村 西安西游记宫  河 南 天波杨府 安阳杜康酒庄 中州庄园 清明上河图宋城 洛阳西游记宫 三国城 海 南 三亚中华民族文化城 东方明珠 三亚热带风情旅游  江 苏 鼋头渚惊奇世界 芦荡村 无锡唐城 世界奇观 淀东镇国际大观园 无锡吴文化公园 扬州西游记幻宫 香 港 香港公园 海洋公园 水上乐园 集古村 宋城 尖东海滨公园 沙田马场 彭福公园    台 湾 亚可公园 小人国 八仙乐园 剑山湖乐园   第三节 游乐场 一、游乐场的含义: 二、游乐场的类型: ㈠健身康体场馆: 1、含义: 2、康体项目的特点: ⑴借助现代化的设施和场所。 ⑵具有特定的锻炼目的。 ⑶运动量适中,以身体承受能力为限。 3、种类: ①康体运动项目:(含义、要求) ②戏水运动项目:(含义、作用、类型) ③球类运动:(含义、类型) ㈡消闲康体场地: 1、含义: 2、种类: ①主动式消闲康体项目:(含义、类型) ②参与式清闲康体项目:(含义、类型) ㈢娱乐美容中心: 1、含义: 2、种类: ①歌舞类娱乐项目:(含义、特点、类型) ②游戏类娱乐项目:(含义、类型) ③文化艺术娱乐项目:(含义、类型) 第四节 旅游商品资源 一、基本概念: 1、旅游商品: 2、购物旅游: 二、旅游商品资源的类别: ㈠购物环境: 1、含义: 2、典型的购物地: ①香港;②上海南京路商业街;③重庆大都会广场。 ㈡中国的风物特产: ①刺绣;②景泰蓝;③瓷器;④陶器;⑤漆器;⑥雕刻;⑦文房四宝。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康乐旅游资源、主题公园、游乐场、购物旅游。 2、举例论述建设康乐旅游项目的重要性。 3、列举健身康体项目的种类。 4、列举我国著名的风物特产。 第十二章 旅游资源调查 第一节 旅游资源调查的意义 一、旅游资源调查的涵义 旅游资源调查: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记录、整理、分析和总结旅游资源及其相关因素的信息与资料,以确定旅游资源的存量状况,并为旅游经营管理者提供客观决策依据的活动。 ①旅游资源调查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资料的搜集方法、资料整理方法和分析方法。 ②旅游资源调查的范围,既包括旅游资源本身,又包括相关的影响因素。 ③旅游资源调查的过程,系统地收集、记录、整理、分析和总结旅游资源信息资料。 ④旅游资源调查现实的目的就是确定某一区域旅游资源的存量状况,最终为旅游经营、管理、规划、开发、决策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二、旅游资源调查的作用 (一)描述作用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调查,可以了解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存量状况,摸清旅游资源的家底,对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诊断作用 通过旅游资源调查,可以认清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时间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等,以及各种特性形成环境和成因,旅游资源的功能价值,尤其是旅游资源的时代变异性。 (三)预测作用 通过旅游资源调查,能够充实和完善旅游资源信息系统,为旅游预测、决策奠定基础。 (四)管理作用 通过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现状,有利于推动区域旅游资源的管理工作,借鉴其他地方的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五)效益作用 通过旅游资源调查,了解利用旅游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旅游资源效益功能的体现。 三、旅游资源调查的要求 (一)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 良好的旅游资源对客源市场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特殊的旅游资源对特定层面的游客产生特种吸引力。 (二)贯彻为旅游业服务的思想 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调查旅游资源,是为开发旅游资源提供客观科学的决策依据,最终让其形成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旅游服务,旅游资源调查也应贯彻为旅游业服务的思想,根据客源市场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筛选出那些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即对游客产生游前的吸引度,游中的兴奋度。 (三)调查应重点突出 结合某一区域当前开发的需要和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决定调查内容的多少、调查规模的大小和重点调查区域。 (四)树立综合调查的观念 一方面要尽量吸收各学科已有的成果和积累的资料,取得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要对调查区的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以及旅游区依托城市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交通条件、客源状况和地理背景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以获取综合系统的资料,便于客观地认识问题。 (五)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 一方面获取可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应该尽可能地美化、优化和保护环境资源,避免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杜绝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防止环境污染和灾害性事件的发生,取得有利于营造旅游氛围的生态效益。 第二节 旅游资源调查类型与内容 一、旅游资源调查类型 (一)按旅游资源调查需解决的问题划分 1、旅游资源概查 旅游资源概查是指对旅游资源的概略性调查或探测性调查。这种调查是为了发现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初步调查。它主要是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问题的症结所在,为进一步调查作准备。 2、旅游资源普查 这种调查类型是对一个旅游资源开发区或远景规划区内的各种旅游资源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调查。其主要目的是要取得有关总体比较全面系统的总量资料。 3、旅游资源详查 详查一般在概查和普查的基础上进行,将普查提出的结果,经过筛选,确定一定数量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景观作为开发对象,针对这些开发对象进行更详细的实地勘查。 (二)按旅游资源调查的不同对象划分 1、典型调查 根据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个或若干具有典型意义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借以认识同类现象总体情况的调查方式。 2、重点调查 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对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掌握调查总体基本情况的调查方式。 3、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按照调查任务确定的对象和范围,从全体调查总体中抽选部分对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用所得样本结果推断总体结果的调查方式。 二、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 (一)旅游资源环境调查 1、自然环境调查 (1)调查区概况:包括调查区名称、所在行政归属与区划、范围和面积、中心位置与依托城市等。 (2)地质地貌要素:岩石、地层、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是形成自然景观的物质基础。调查记载调查区岩石、地层、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的分布特征、发育规律和活动强度,对调查范围的总体地质地貌特征有一全面概括了解。 (3)水体要素:调查区冰川、河流、湖泊、瀑布、涌泉、海洋等在地质地貌、气候、植被等因素配合下,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水体景观,构成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调查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类型和分布,季节性水量变化规律和特征,可供开采的水资源,已发生和可能发生的水灾害及其对旅游资源的不利影响等。 (4)气象气候要素:气象气候条件对自然景观的形成和破坏都不能不产生影响。作为气象和气候本身与其它自然地理要素配合可形成具有特色的吸引物,也能产生具有观赏价值的旅游景观,但恶劣的气象气候环境可能导致对景观的破坏,成为旅游的阻障。调查包括:调查区的年降雨量及其分布,气温、光照、湿度及其变化,大气成分及其污染情况,气候类型、特色及其变化规律等。 (5)动植物要素:调查区内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种群,与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组合,可以形成独具吸引力的重要旅游资源。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区总体的动物和植物原特征与分布,具有观赏价值的动物和植物的类型和数量,特定生存环境下存在的珍稀动物和稀罕植物,调查其分布数量、生长特性和活动规律,并兼顾了解可供游人观赏的客观条件和防护措施等等。 2、人文环境调查 (1)历史沿革:主要了解调查区的发展历史。包括建制的形成,行政区划的调整,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重要名人及其活动、经历对当地历史景物的影响。 (2)经济环境:主要了解调查区的经济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经济简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口与居民、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物价指数与物价水平、就业率与劳动力价格范畴等。 (3)社会文化环境:主要了解调查区学校、邮电通讯、医疗环卫、安全保卫、民族分布、职业构成、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审美观念、价值观念、文化禁忌以及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情况等。同时还应调查当地的旅游氛围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3、政策法规环境调查 主要了解调查区内影响和制约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包括:地区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对外政策的调整变化,旅游机构的设置变动,以及资源法、旅游法、环境保护法、旅游管理条例和旅游管理措施等的执行情况。 (二)旅游资源存量调查 1、类型调查 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将调查区内的旅游资源分类归并,以便更加明晰地认识旅游资源。 2、特征调查 (1)峰、崖、石、洞、峡和特殊的火山、名山、雪等的数量、造型特征、分布状况、组合形成、成因、年代和遗迹等。 (2)河、湖、井、泉、瀑等的位置、源头、面积、深度、高差、流量、蓄水量、水质、水色、形态、水温、季节变化、观赏特征、成因、环境特征、利用状况等。 (3)气温、光照、温度、降水、风、云、雾、雪、日出、日落、佛光等出现季节、持续时间、形态、观赏位置、年均舒适旅游日数、浴疗价值等。 (4)观赏植物的种类、分布范围、数量、花期、果期、观赏部位;古树名木的位置、生境、树种、年龄、树高、胸径、冠幅、冠形及分布特点;森林景观中有观赏价值的树木、林分、垂直分布、规模、面积、景观特征、林特产品、林副产品种类、数量和特征;野生动物和珍稀动物的种类、栖息环境、活动规律、生活习性等。 (5)名胜古迹种类、建筑风格、艺术价值、建筑年代、历史、建筑保存状况、建筑数量、分布情况、占地面积、有关建筑的传说、故事、目前利用状况等。 (6)宗教文化类别、建筑、雕塑、绘画、石刻、影响范围及历史;革命纪念地的文献记载、革命活动、文物位置、保护现状等。 (7)各民族民风民俗、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文化名人情况;民族生活习惯、服饰、村寨建筑风格、信仰、传统食品;当地婚丧嫁聚及各种禁忌、礼仪等风俗习惯;各种纪念活动、节庆活动、庆典活动等。 (8)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景观,具有特殊功能的景观,适合科学考察和教学实习的景观,唯我独有或名列世界前矛的旅游景观。 3、成因调查 调查区内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在开展资源调查时,要了解其形成原因,发展历史,存在时限、利用的可能价值,自然与人文相互依存的因果关系。 4、规模调查 调查包括资源类型的数量、分布范围和面积、各级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5、组合结构调查 了解调查区旅游资源的组合结构,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组合,自然景观内部的组合,人文景观内部的组合。资源组合的形式与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水与其它旅游资源要素的组合有:山水组合、水峡组合、水洞组合、水瀑组合、水树组合、水与鱼船组合、水与船工民风组合等等。 6、开发现状调查 旅游资源包含已开发态、待开发态和潜在态三种形态。调查开发现状包括:旅游资源现在的开发状况、项目、类型、时间、季节、旅游人次、旅游收入、消费水平以及周边地区同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比较、开发计划等等。 (三)旅游要素调查 1、交通调查 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交通状况,旅游汽车、出租车、景点缆车、高架索道、观光游船等设施,车站、码头、港口的数量和质量,交通工具与景区的距离、行程时间、路面质量、运输承受能力等。 2、住宿调查 包括饭店、旅馆、汽车旅馆、供膳寄宿旅馆、别墅、农舍式小屋、度假村、野营帐蓬、游船旅馆等多种住宿设施的规模、数量、档次、功能、分布情况、接待能力、床位数、房间数、客房出租率、营业收入、固定资产、利润总额等。 3、餐饮调查 包括餐馆的规模、数量、档次、分布情况、名特小吃、特色菜品、卫生状况和服务质量等。 4、其他服务设施调查 包括零售商店、购物中心、购物广场、旅游商品专卖商与专柜、高尔夫球场、影剧院、影视厅、音乐厅、娱乐中心、艺术中心、理发美容厅、咨询服务中心、会议中心、邮电通讯、医疗服务、保险业务等的数量、分布、服务效率、服务人员素质、服务频率等。 (四)旅游客源市场调查 1、旅游者数量调查 调查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国内本土游客和外地游客的数量、国籍、年龄、性别、职业、入境方式、分布地区与民族类别等。了解最大和最小日客流量、月客流数、季客流量和年游各数量。了解游客滞留时间、过夜人数、自费与公务旅游的比例、团队与散客旅游的比例等。 2、旅游收入调查 调查统计旅游者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消费构成,人均天消费,最高与最低消费比例,调查日、月、季、年的旅游收入,海外游客创汇收入,国内游客旅游收入,以及旅游收入在当地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产生的社会贡献率等。 3、旅游动机调查 调查包括健康运动消除紧张与不安的欲求,满足求知欲望的文化动机,探亲访友的交际动机,体现自尊、获取个人成就和为人类贡献的地位和声望动机等。 例: 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游憩资源调查明细表 1.名称和保护区所属类别  2.地理位置(国家、经纬度、海拨高度、附地图)  3.园区范围(面积大小)  4.进入园区的入口、途径  5.运输线路   5.1 车道和停车场位置   5.2 人行步道   5.3 骑马专用道   5.4 自车和吉普车线路   5.5 水路   6.景观资源简述   6.1 基本地形变化(险峻地势、坡度平缓、平坦)   6.2 地形景观变化(独立山头、群峰、白雪覆盖的高山、丘陵、峡谷、平原、壶穴)   6.3 水文景观变化(海洋、海岸、河流、湖泊、池沼、水库、瀑布、温泉)   6.4 植被景观的变化(单一林相、垂直分布)   6.5 土地利用影响(存在哪些正面或负面的利用方式,可能改善之道)  7.气候条件   7.1 温度   7.2 降水(下雨、下雪、冰雹)   7.3 风力和风向   7.4 湿度   7.5 大气压力   7.6 能见度(时常雾气朦胧或者晴空万里)  8.舒适指数:各季节的冷热程度、湿度大小等  9.自然条件   9.1 地形和地质景观   9.1.1 山岳和火山   9.1.2 山中的谷地、盆地、平原   9.1.3 峡谷   9.1.4 峭壁   9.1.5 矿石   9.1.6 洞穴   9.1.7 沙丘   9.1.8 化石   9.1.9 小岛   9.1.10 珊瑚礁   9.1.11 海峡   9.1.12 海湾   9.1.13 海滨   9.2 水文景观   9.2.1 海洋   9.2.2 河川、溪流、地下水文、冰川   9.2.3 湖泊、池塘、水库   9.2.4 河口景观(湿地)   9.2.5 温泉(冷泉)   9.2.6 瀑布   9.3 生物资源   9.3.1 植物   9.3.1.1 主要植被带(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沙漠)   9.3.1.2 优势物种、珍稀物种   9.3.1.3 特殊个体(神木)   9.3.2 动物   9.3.2.1 昆虫   9.3.2.2 鱼类   9.3.2.3 两栖类和爬行类   9.3.2.4 鸟类   9.3.2.5 哺乳类  10.文化遗产   10.1 考古现址   10.2 当地民俗   10.3 历史性或建筑特色的地标  11.提供游客的硬件环境   11.1 解说设施与服务:游客中心、自然步道、带团解说   第三节 旅游资源调查程序与方法 一、调查程序 (一)调查准备阶段 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目标→调查方案设计→制订调查工作计划 (二)调查实施阶段 1、收集第二手资料 第二手资料是指为其他目的和用途而制作、收集的证据、数字、图件和其他现成的信息资料,但能为目前的旅游调查项目所利用。收集渠道可以是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内部的各种相关材料;可以是各种已经公开发表的旅游刊物、年鉴、报纸、杂志、专辑、学术研究资料;可以是有关国际或区域旅游组织和专业旅游资源调查研究机构的年报及其他相关资料;还可以是国际、国内、区域、局域计算机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资料等。 2、收集第一手资料(实地调查资料) 包括:概略调查、系统调查、详细勘查 (三)旅游资源调查整理分析阶段 1、整理资料 ①对资料进行鉴别、核对和修正,审查资料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剔除有错误的资料,并补充、修正资料,使其达到完整、准确、客观、前后一致。 ②应用科学的编码、分类方法对资料进行编码与分类,以便于分析利用。 ③采用常规的资料储存方法或计算机储存方法,将资料归卷存储,以利于今后查阅和再利用。 2、分析资料 经过整理后的资料、数据和图件,应能表示某种意义,只有通过调查人员的分析解释,才能对资源调查项目产生作用。一般需要借助一定的统计分析技术,才能测定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某种现象与某个变化产生的原因,把握其动向与发展变化规律,并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该项调查结果提出合理的行动建议。 3、编写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由标题、目录、概要、正文、结论与建议、附件几个部分组成。 标题包括该调查的题目、调查单位、报告日期等;目录通常是报告部分的主要章节及附录的索引;概要中要扼要说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式与方法等;正文是报告的主体部分,必须准确阐明全部有关论据,包括问题提出、论证过程、结论引出、分析研究方法等;结论与建议是撰写分析报告的主要目的,包括对正文内容的总结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建议;附件是对正文报告的补充或详尽说明,包括数据汇总表、背景材料、资源分布图件和资源分析图表等等。 二、旅游资源调查方法 (一)文案调查法(间接调查法) 通过收集旅游资源的各种现有信息数据和情报资料,从中摘取与资源调查项目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 (二)询问调查法 是调查者用访谈询问的方式了解旅游资源情况的一种方法。 (三)观察调查法 是调查者在现场对被调查事物和现象进行直接观察或借助仪器设备进行记录,以获得旅游资源信息资料的调查方法。 (四)综合考察法(野外综合考察) 旅游资源总是分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对其分布位置、变化规律、数量、特色、类型、结构、功能、价值等的了解和认识,只有通过对调查区的综合考察,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得到。 (五)遥感调查法 采用遥感技术调查方式,收集多种比例尺、多种类型的遥感图像和与之相匹配的地形图、地质图、地理图等,解译图像中旅游资源信息,不仅能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定性,而且能为旅游资源的定量标志,还能发现一些野外综合考察等不易发现的潜在旅游资源。 (六)统计分析法 任何一个旅游区都是由多种旅游景观类型和环境要素组成的。对各种景观类型和环境要素的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对确定一个旅游资源区的旅游特色和旅游价值具有重大意义,也是设计旅游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基本依据。 (七)分类分区法 把调查区的旅游资源,按其形态特征、内在属性、美感、吸引性等加以分类,并进行研究调查,与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区域加以比较、评价,得出该区旅游资源种类、一般特征与独特特征、质量与区内的差异,以便于制定开发规划和建立旅游资源信息库,以及有助于区内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是选择某些因子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的价值作出评判和鉴定。 第一节 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评价旅游资源,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科学评价它的价值高低、大小、好坏和功能,充分应用地学、美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认识旅游资源的价值,做到既不任意夸大,也不无限缩小,力求进行客观评价。 二、科学性原则 开展旅游资源评价时,要有科学的态度,符合客观科学的标准,对旅游资源的形成、本质、属性、价值等核心内容,做出科学的解释和恰如其分的评价。 三、系统性原则 旅游资源评价时,要求综合衡量、全面完整地进行系统评价,准确地反映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 四、效益性原则 旅游资源评价时,要考虑投入资金后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以确定适宜的开发程序。 五、市场性原则 建立最适宜的旅游作用空间体系,必须同时考虑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两个方面,才能达到旅游作用体系的动态平衡,取得旅游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的最佳组合状态。 六、动态性原则 评价旅游资源不仅要以静态认识,而且要考察旅游资源呈现的动态属型,才能发现其变化的规律性,为调节和控制旅游组织的空间格局指明方向。 七、可达性原则 交通可达性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潜在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旅游资源的主要捷径,又是开发旅游资源,争取客源市场,提高旅游资源吸引向性的重要条件。 八、稀缺性原则 针对同一客源市场,旅游资源的同构与泛化,是旅游资源价值与使用价值难以体现和延伸的重要问题。在评价旅游资源时,对于那些区域独有的,并能反映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应遵循稀缺性原则进行评价。 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包括: 第一,评价旅游资源的特性与特色、价值与功能,以及节律性变化,反映旅游资源本身的质量品质; 第二,鉴定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密度和承载容量,说明旅游资源的类别数量构成与丰富程度,反映旅游资源的规模水平; 第三,评价旅游资源的区位、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投资施工和客源市场等开发利用环境条件,排列旅游资源的开发先后顺序。 一、旅游资源质量 1、旅游资源特性与特色 任何类型的旅游资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即使完全同类的旅游资源,由于分布的地域场境差异,往往也各具特色。 2、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功能 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体现出不同的主体价值,旅游资源的价值往往与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休戚相关,通常是旅游资源质量和水平的反映。旅游资源的功能是旅游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特殊功用,它是旅游资源价值的具体体现。 3、旅游资源的节律变化 旅游资源在一定时期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所发生的有节奏的变化。旅游资源的节律变化必须影响到旅游活动,使之产生同样周期性的变动。 二、旅游资源规模 旅游资源的规模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旅游资源密度 2、旅游资源容量(旅游资源的极限日客量C=T/T0·A/A0) T:旅游资源的每个的开放时间。 T0:人均每次利用时间。 A:旅游资源空间规模。 A0:每人最低空间标准 一般而论,旅游资源密度与旅游资源容量之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在关系,旅游资源密度展现出旅游发展现实的或可能的区域资源现象,旅游资源容量展示旅游接待的限制性图景。 1、旅游资源密度是指景区内可供观赏的景观资源的数量多少与集中程度,它可以用单位面积内的景观数量来衡量。 2、旅游资源容量系指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条件 1、旅游资源的区位环境条件 旅游资源的区位环境还体现在邻近关系上,包括旅游资源区与客源地的空间关系,与其他旅游资源区的相邻作用。旅游资源区与客源地的空间关系表现在二者之间的地理距离,包括交通方式和交通通道,以及旅行所用的时间、费用和里程。旅游资源区与其他旅游资源区的相邻作用表现在相互间的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 2、旅游资源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自然生态环境是构成旅游资源区整体感知形象的一个因素,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条件之一。自然生态环境包括:①旅游景区内旅游资源以外的自然生态环境。②旅游地及其周围受旅游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环境,可以说是旅游活动的大环境。 3、旅游资源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一个地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有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作后盾。影响旅游资源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因素很多,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社会开化程度、地区国民总收入、总消费水平、居民平均收入、主要经济部门的收入渠道、基础设施和旅游专用设施的容纳能力、投资和接受投资用于旅游开发的能力、当地产业中与旅游产业所能满足旅游需要的程度及区域外调人的可行性、区域所能投入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等。 4、旅游资源的投资施工环境条件 投资环境包括:包括国家政治局势、地区社会治安状态、地区政策、经济发展战略、给予投资者的优惠条件等。 开发旅游资源还要考虑建设施工环境,因为施工场地的地质、地形、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供水、供电、设备、材料、食品等条件影响着施工进度、投资大小及受益早晚。 5、旅游客源市场环境条件 客源市场决定着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开发价值。 第三节 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一种描述性评价方法,标准: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环境质量、组合状况、区位条件、适应范围、旅游客量、开发条件。 一、一般体验评价 旅游者对评价对象是体验性认识得出的结果。旅游者亲身体验,对评价对象的整体认识作出定性的结果。 例:1985年 中国十大名胜(《中国旅游报》) 1991年 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旅游局) 二、美感质量评价 对旅游资源的美感评估,突出旅游资源的美感特征,通过旅游者或专家的体验的分析建立规范模型(评价),评价的结果多是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或数量值。 (一)专家学派 认为风景是作为独立于人的客体而存在的,人在风景欣赏中和自然风景的关系只是一种简单的单向作用关系,人只是风景的欣赏者。 制定出不同风景评价的系统,通过系统分析,制定出不同的评价值进行评价。 强调、形式美、多样性、奇特性、协调统一性。 例:美国林务局风景管理系统中对于自然风景质量的评价。 (二)心理物理学派 把人的普遍审美观作为风景价值的衡量标准。把心理物理学中的信号检测方法引入到风景质量评价中来,具体做法是通过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态度获得一个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风景的各组成成分之间建立起确定的数学关系。 基本思想: 1)人类具有普遍一致的风景审美观,可以将这种普遍的平均的审美观作为风景质量的衡量标准。 2)人们对于自然风景质量的评估(审美评估),是可以通过风景的自然要素来定量表达的。 3)风景审美是风景(客体)和人(主体)之间的一种作用过程,风景质量评估实质是指在建立反映这一作用关系的定量模型。 工作: 1)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获得公众对所展示的风景的美感评价(照片、幻灯片)。 2)确定构成所展示的风景的基本成分(自然风景要素)。 3)建立风景质量与风景的基本成分(自然风景要素)之间的相关模型。 4)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用于同种类型风景的风景质量评估之中。 专家学派与心理物理学派的共同点:二者都是通过量测风景的各构成成分来评价风景的整体质量的,只是在对测量的风景要素的选取上测量的方法上以及研究的空间尺度上不同。 (三)心理学派(认知学派) 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来解释人的风景审美过程,侧重研究如何解释人对风景的审美过程,它把(自然)风景作为人的生存空间、认识空间来研究,强调风景对人的认识作用在情感上的影响,人们总是从人的生存需要来解释、评价风景的。 (四)现象学派(经验学派) 研究方法:一般是考证文学艺术家们关于风景审美的文学、艺术作品,考察名人的日记等,以之来分析人与风景的相互作用及某种审美评判所产生的背景;另外,也通过心理测量、调查、询问等形式、记叙现代人对具体风景的感受和评价。 如:祖国山河秀,处处有胜景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把人在风景审美评判中的主观作用提高到了绝对高度,它把人对风景的审美评判看作是人的个性和其文化历史背景、志向与情趣的表现。 三、美学评分法 美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审美结构系统,要受人口与周围景观地理分布、审美素质差异、社会文化因素、心理特征个性四个因素控制。 例:俞孔坚的平衡不完全区组比较评判法(BIB-LCJ) 四、三三六评价法 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六大条件: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客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 第四节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是指评价者在掌握大量的数据资料基础上,根据给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数学评价模型,揭示评价对象的数量变化程度及其结构关系之后,给予旅游资源的量化测算评价。 一、地形适宜性评价 地形对旅游的影响: 1)作为环境因素之一:对旅游环境有影响,平原有利于交通、宾馆选址、山区灾害影响旅游。 2)作为各种景点(自然风景)的基础(载体)(有关旅游活动的场所):可以提供不同的印象,有些旅游活动必须有一定的地形场所(条件):滑雪35°坡度,登山要有一定的山峰。 3)作为资源:可以直接造景。 二、气候适宜性评价 各气候要素对人体的生理影响是综合性的,不同气候要素状况的组合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影响,同一气温状况下,只要空气的相对湿度变化,人体的温度感觉就不一样,同一温度下,风速不同,人体的温度感觉也不相同。气候对旅游的影响: 1)作为旅游资源:对旅游有影响,影响旅游区的布局。 2)作为环境条件:对旅游的影响表现在影响旅游流的分布和时间,影响旅游者的观赏效果,影响旅游者的舒适程度。 提出:温度-湿度指数值(舒适指数),风-温度指数值(风寒指数) 1、舒适指数(温室)指数:THI=Td-0.55(1-RH)(Td-58)舒适指数与干球温度Td(°F),相对温度RH有关,THI在60~65使多数人感觉舒适,75多数人不舒适(半数),78°不舒适。 2、风寒指数:K0=(100V+10.45-V)(33-ta),V风速,ta温度(℃),指在一定温度、风速影响下,人体暴露的皮肤、单位面积损失的热量。K0是考虑到风加速人体皮肤与周围空气的热交换而提出来的,K0为不考虑人体皮肤蒸发,完全遮荫情况下空气的总冷却率(Kcal/m2.h)。 _特吉旺在美国大陆生理气候的评估中,设计两个评价指数: 舒适指数:通过用月均最高温、月均最小相对湿度、月均最低温、月均最大相对湿度四个指标查图可得。 风效指数:用月均最高、最低气温、风速查风效指标图可得。 三、海滩及海水浴场评价 海水浴场评价标准(乔戈拉斯) 序号 资源项目 符合要求的条件  附 注  1 海滨宽度 30~60m 实际总利用宽度 50~100m左右  2 海底倾斜 1/10~1/60 倾斜度愈低愈好  3 海滩倾斜  1/10~1/50 倾斜度愈低愈好  4 流速 游泳对流速要求在0.2~0.3m/s,极流速0.5m/s 无离岸流之类局部性海流  5  波高 〈0.6m 符合游泳要求之高为0.3m以下  6 水温  〉23℃ 不超过30℃,但愈近30℃愈好  7 气温  〉23℃  -  8 风速 〈5m/s  -  9 水质 透明度0.3m以上,COD2×10-6以下,大肠菌 群数,100个/100ml以下,油膜肉眼难以辩  -  10 地质粒径 没有泥和岩石  愈细愈好  11 有害生物  不能辩认程度  -  12 藻类 在游泳区域中不接触身体  -  13 危险物  无  -  14 浮游物  无  -   海水浴场适宜性评估 决定因素 评估标准及计分 水质 清澈 (5) 混浊 (4) 污染 (1) 危险性 无 (5) 有一点 (4) 有一些 (1) 水温 〉22.2℃ (5) 19.4~22.2℃ (4) 〈19.4℃ (1) 颜色与混浊度 清明 (3) 稍混浊 (2) 混浊 (1) 风 全季适宜 (3) 〉1/2季适宜 (2) 〈1/2季适宜 (1) 1.5m深水域 〉30.5m (3) 15.25~30.5m (2) 9.15~15.25m (1) (距海岸线) 海滩状况* 良好 (5) 一般经 (4) 差 (1)  分等:A=26~29,B=21~25,C=13~20 *包括坡度、平滑、稳定性、障碍性。 良好级:坡度低于10%,海岸平滑,稳定性,障碍物少且易于移除。 一般级与差级,依此类推。 四、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现代数学提供的一件简易决策方法。 步骤:①对旅游资源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和层次划分,确定出属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组织水平的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构建成旅游资源的多目标决策树。②对决策树中各层次,分别建立反映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判断矩阵。通常是应用特尔菲法,邀请专家以填表方式,按同等重要、稍重要、重要、明显重要、极端重要等判断级别,各自以1、3、5、7、9,或其倒数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中的各因素间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项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获得判断矩阵的取值。③在计算机上进行整理、综合、计算和检验,得到旅游资源评价综合层、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的排序权重及位次。 O 总目标层 评价 综合层 评价 项目层 评价 因子层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树 五、观赏型旅游地评价模型(旅游地综合性评估模型) n 模型:E=ΣQiPi z=1 E:旅游地综合性评估结果值;Qi: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P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评价值。 该模型可用于一个旅游地评估,也可评价某个因子,对综合性评估的结果,最后还给一个定名量表,可以将定量的结果转化为确定的定性结论,以便于决策者使用评估结果。 评价因子权重值的获得一般是来源于专家征询: ①对专家就评价因子的权重进行征答; ②要求就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给出定性的结论,然后将这些结论量化。 评估的基本内容、方法: 1、确定评价的因子(内容),建立评价体系。 目前没有规范化,大体可分为:1)旅游资源;2)区域条件;3)区位。 2、确定权重(通过层次法和专家意见获得) 3、给评价因子赋值:(与同类比较得分(百分数)与权重的乘积是所得分) n E=Σ(Qi)(Pi) i=1 在全面分析各因子的基础上,相对其它附近旅游地方分析比较赋值。 4、分析:对每一个景点进行分析,提出定名量表。 说明: 1)评价因子的选择没有统一标准,作为观赏性的旅游地的评价因子分三个方面(资源、区域条件、区位条件),进一步分几个层次,具体根据评价对象的复杂程度。 2)对权重的确定,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征求专家意见获得,都是建立在专家体验性评价和技术性评价的基础上,定性→定量的基础是专家意见。 3)楚义芳的旅游地评价因子模型,目的在于提出一个通用的模型,但(1)作为旅游地的评价不是单一的,有多种功能,其仅对观赏型的旅游地,而对那些有科学性、参与性的旅游地不适用,旅游地的评价应包括其它功能。(2)权重不见得合理规模太小。 第十四章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第一节 旅游资源开发的含义、原因及内容 一、含义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在旅游规划的基础上,为了完善旅游系统的结构功能,使潜在的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从而进一步地发挥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所进行的总体规划布署和建议活动。 二、原因 以某项旅游资源为核心而形成的一个旅游点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阶段。 只有不断地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才能不断更新和再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三、内容 旅游资源开发同旅游开发以及旅游资源规划在内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于1987年所制定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内容。其具体内容如下: (1)现状(包括历史沿革、景物与环境评价、接待服务条件、管理现状等)。 (2)总体布局规划(包括明确风景名胜区的性质与特点、功能分区、景区划分与游览路线组织、确定风景名胜区管理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总容量与分区容量分析)。 (3)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规划。 (4)天然植被抚育和绿化规划。 (5)人文景物维护和利用规划。 (6)交通规划。 (7)基础工程设施规划。 (8)旅游服务、生产、生活和管理设施规划。 (9)近期建设规划(包括重要景区、服务基地以及大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技术经济论证和投资估算等)。 (10)管理规划(包括实施规划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立法执法措施等)。 与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的内容可概括为: (1)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 (2)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3)景区、景点的具体设计与修建,以及对旅游资源进行必要的整修和管理。 (4)培训服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一、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也称区域分异,指的是地区的差异性,也就是指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或人文区域的现象。主要表现: (一)寻求差异,突出特色,发现优势 即应用地域分异规律,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做到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二)旅游资源区划 旅游资源区划就是应用地域分异规律,寻求具有相对一致性的旅游资源区域,包括大范围的旅游资源区的划分和旅游地景区的划分。 二、持续发展理论 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生态旅游是指对环境和旅游地文化影响较少,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和保存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并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感受的带有责任感的旅游。这就要求开发商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把商业性旅游和生态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保护旅游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多样性及容量,又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 (2)要求开发商,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相互尊重、和睦共处,共同发展,保持并支持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设施建设,维系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 (3)通过购买当地土特产品和服务以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促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并有意识地组织起来保护它。 (4)为建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生态环境研究计划提供支持和赞助,并协助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二)旅游资源开发应是健康、持续、合理的动态过程 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和发挥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一个动态过程。但是必须满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协调统一这一总原则。 (三)旅游资源开发应分期实施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这就要求处于不同阶段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应采取相应不同的开发策略和开发模式。 三、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主要体现在经济活动上,具有代表性的区位理论有: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威尔逊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序位 从旅游区位因素看,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着一定的顺序──旅游资源开发序位。开发序位包括开发时间先后秩序、开发建设规模和功能体系。旅游资源开发序位是根据旅游资源的质量、地区集散程度。 (二)发挥集聚效应 要求在开发旅游资源和进行旅游业布局时,发挥集聚效应。 (三)有利于旅游接待设施的选址 四、系统理论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和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其基本思想是:①要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上考虑问题;②特别注重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具体来讲就是: (一)全盘考虑,合理配置旅游资源 涉及到同种资源何时、何地、何部门、使用多少的问题,以及不同种资源之间的配置效益。 (二)以旅游地域综合体为条件,开发旅游资源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当地条件紧密结合的国民经济诸部门的有机组合而成的地域单位,这种思想体现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就是旅游地域综合体,其含义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旅游业各部门的有机结合,即由专门的旅游经营部门和与其协作配合的其它部门(如交通、通信、水电等)组成。 (三)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反馈作用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分析、决策和实施的过程。 反馈 ┌──────────┐ ↓ │ 现状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方案设计──→评审──→实施─┐ ↑ │ └────────────────┘ 反馈 旅游资源开发的反馈过程 第三节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与特点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统筹兼顾,分工协作的原则 应将旅游资源开发纳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去考虑,列入区域开发计划,依旅游业在开发区域中的地位,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及协作产业群,合理地开发规划旅游地域综合体。 (二)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要着眼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单纯地片面强调开发而不顾对环境的破坏。 (三)突出独特性原则 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众不同的独特程度。 (1)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 (2)尽量选择利用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项目,以突出自己的优越地位,即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3)努力反映当地的文化特点,以突出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格调。 (四)经济效益原则 首先应当注重成本──效益分析。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有关开发项目的投资效益原则,分期分批和有重点地优先开发某些项目,不能不加选择盲目开发,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开发。要尽量利用当地或本国的原材料、技术力量和人员以降低开发成本。旅游资源开发的总原则就是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统一。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 (一)地域性 由于旅游资源总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其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二)系统性、阶段性和层次性 旅游资源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是由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子系统构成的,子系统又是由低一级的子系统或要素构成。 (三)综合性 主要体现在:(1)开发内容是多个子系统或要素的综合;(2)开发思维方法、强调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以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3)开发方案的产生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较选择的结果;(4)开发工作队伍一般是由多学科、多专业、多部门的成员综合组成的。 (四)基础性 (1)开发工作本身,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2)开发工作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工作,没有旅游资源的开发就谈不上发展旅游业。 (五)技术性 第四节 旅游资源保护的对策 一、减缓旅游资源自然风化的对策 二、杜绝人为破坏旅游资源的对策 (一)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和知识的宣传教育 (二)健全旅游资源保护法制管理体系 (三)大力开展旅游资源保护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四)进一步完善风景名胜区多级保护系统 三、已被破坏的旅游资源的恢复对策 (一)培修复原、修整如故 (二)仿古重建 第十五章 旅游资源规划 第一节 旅游景点规划 旅游景点开发是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基础部分,一般在数平方公里范围内,景点的开发要力求尽量体现美的特征,并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高度统一,我国一些风景名胜景(区),一般都是以具有美感的自然景观为基础,渗透以人文景美,既有大自然的美,又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或优美的建筑,或健康的文化娱乐,杜牧《江南春绝句》所描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封山廓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种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写照,谢灵运更指出:“山水籍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也道出了二者依存的真谛。但由于自然旅游景观与人文旅游景观各自的特性不同,在开发旅游景点时不可不予以注意。 一、自然风光景点的开发 自然风光景点的开发要注意自然景观的审美特性: 1、突出自然美的属性:自然以其色彩,形状、声音、气息、质感等作用于人的感观,引起人的美的感受。 形:开发时要力求要使人有雄、险、奇、秀、幽、旷、坦的多种感受。所谓雄,是要有平地突起,雄壮气势,一般采取仰视,或登顶俯视众低小景物,使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奇则要从奇山、奇石、奇泉、奇……中去探求,有时一片山岩,一屏山丘,一弯流水……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有“奇”存在,奇山奇石亦来自不同的视角所看到的形态,还要从不同角度、方向去观察。险的发掘,多与悬崖、深峡、危石、峻岭有关,开辟临崖栈道、观景台等多可使旅游者获得“险”的刺激,但要重视安全,要使游客能临险而不险。秀则有赖于培植植被,善引流水。幽者有林幽、谷幽,开辟景点时要注意保有与培植森林,布局谷底游道,并使之蜿蜒曲折,使游客能领略“曲径通幽”。奥是比幽更封闭的景观,多见于洞穴、“天坑”。在洞穴景观的开发中要使游线上下起伏,曲折多变,使游客能体会有“奥妙”之感。旷是开阔之感,“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正是一个旷的描写和感受,景点能登高运眺就可收到这一效果。坦则是一望无际的平地景观,“浩浩乎平沙无垠”,在沙漠、戈壁、草原、平原开辟景点。坦是要重视的景观。 色:山、林、水、石、云、霞、花卉等皆有色,开发景点要重视保存与培植。丹霞景观以岩石鲜红,“色渥如丹,灿若明霞”见长,开发丹霞旅游景点时要重视突出这种色彩,协调这种色彩。其它色的景观也应如此去考虑。 质:山之粗犷,水之柔美,悬瀑之轻飘,春天绿树的柔嫩……都是景观的质感。开发景点时,要力求质感突出,并能多样化。 光:峨眉光、高山日出、海市蜃楼……都是光现象,开发景点时要重视发掘光现象。 态:态是景观的动态、气势、声色。钱塘观潮有“千军万马”之态,山林松涛有狂涛汹涌的气势。静态的景观一般不及动态景观的吸引游客,但有时也别有一番情趣,“象池夜月”就是静态的,它给人静寂,空明的感受,开发景点要多在动态上去发掘。 2、发掘景点自然美的特色:九寨黄龙以奇水胜,湘西武陵以奇峰胜,云南路南石林以奇石胜,黄山以奇松怪石胜,黄果树以瀑布胜,天池以雪山平湖胜,青城山以林木清幽胜……,同是山,“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郭熙《山川训》)开发景点应重视体现其独有的或少有的自然美的特色。 3、要注意自然以形式美为主,且多宜动静结合:山应有水,水也应有山。 4、要重视自然美的多样性与多意性:自然景观形、色、声、光、质、态是多样的,同时自然形象是非确定的,人们在审美时会有多种不同的感受,有人把所有的奇石都归之为“西游取经”“王母蟠桃会”等,实则有悖于“多意性”。 上述自然景观的特殊性是景点规划的基础,自然景观好似一块玉石,如何开发好比对它进行雕刻,没有一定的艺术水平断难取得良好效果。我国对自然景观的艺术创造有数千年经验积累的园林艺术,在开发自然景点中应有“大园林观”的意识。具体有以下一些方面: 1、创其奇:如在黄果树瀑布下开辟水帘洞。 2、求其险:如凌云山九曲栈道,一些游览地的空中索道。 3、探其幽:如峨眉山黑龙江栈道,雁荡山宝掌峰(两峰间有观音阁)。 4、旷其视:张家界黄狮寨观景台,峨眉山金顶金刚嘴观景台。 5、增其奥:凌云山大佛侧的洞天。 6、延其曲:云南石林中的曲径,江湖水面上的曲桥。 7、借其景:要善于巧用地形,充分借景,凌云山上山山道即重视借景。 8、立其特:体现景点景观的特色,凌云山是丹霞山,门洞、石栏一律以红色为主,玉屏山庄以人工柳杉林见长,房屋建筑以体现树木为特色。 9、保其朴实:要保持大自然的朴实无华,不可人工造景,喧宾夺主。 10、组其交融:山与水,林与瀑,动与静要协调组合,顺应自然的如九寨沟珍珠滩是水流急滩与杜鹃灌丛组合;凌云山雨华台是人工引来“悬泉”滴水与崖壁、丛林组合。 11、画龙点睛:善于用石刻、雕塑等点出景点的意景,乌尤山崖壁山石刻有“中流砥柱”四个大字,点出了乌尤山屹立中流的气势。 12、善于把景点内游览线变成一幅艺术的长长画卷,使之有序曲、有高潮、有尾声。 总之,开发自然景点时,要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发挥景点的长处,善于把景物(具体的奇峰异石等)、景观(与景物并存的画面),环境(景物所在的空间环境)和意境(环境气氛给人的感受)高度统一起来。 二、人文景点的开发: 人文景观具有以下特点: 1、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除了城市交通线、水利工程、桥梁等是尽人皆知的具有实用性外,有一些人文景观似乎没有实用性,但实际还是有的,如佛塔具有宗教上的作用。 2、形体结构的造型美: 我国古代建筑许多具有轴对称造型美的特点。罗马时代的维持鲁威早提出了建筑要遵循“坚固、实用、美观”之原则。人文景观一般常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如对称、比例、对比、节奏等,同时要和周围环境协调,就拿佛塔来说,他直指蓝天,上小下大,上窄下宽,符合视觉规律,从上看到下具有稳定性,从下看到上,具有无限延伸的感觉,与平面景观起到强烈的对比作用。 3、深层的文化底蕴: 在我国常用对联、匾额来体现。如武候祠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武候治蜀成功的颂扬,也对后人从政者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又如峨眉山万年寺砖殿建筑艺术反映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层次背影。 4、文化景观是不同文化圈中审美意识的折射。就以西洋建筑来说,古希腊以大理石为材料开朗明快为特点的建筑;古罗马的水泥石头为材料的具有豪华、雄伟风格的多拱圈建筑;拜占庭的以大园顶为代表的外形粗糙,内部五彩缤纷的强调王权与神权的超人气势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筑;中世纪宗教黑暗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高直建筑),及其以后的马洛克式建筑、洛可可式建筑等,它们都是拉丁文化圈,日尔耳文化圈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审美意识的反映。 5、文化景观正面表达社会的审美理想、愿望、要求: 中国的“龙”,过去是帝王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而在人民群众是民族的象征。凉山彝族每年要举行火把节,这一文化现象反映了彝族人民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6、美的感受比自然景观直接: 人文景观给予人美的感受是直接的,不似自然景观美那样潜在、不确定。它是各时期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它给予人们以历史文明的薰陶,体现人类的力量,激发人们参加社会实践的勇气,信心和责任感。在当今则能引导人们交流思想,了解世界,关心世界。 由于人文景观具有上述特点,在开发人文景点时,要注意: 1、对古人文景观应以保护为主,应整旧如故,不可整旧如新:这点很重要,在开发古人文景观的石窟、宫殿、陵墓、古园林等时,一定要保持原状,不然开发就成为破坏! 2、突出民族性和地方文化特色:应当杜绝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的破坏性开发。 3、保持和创造“名、特、奇、绝、美”的人文景观,古人类遗址,古文化价值高的建筑等都应保持好,英国中世纪古堡多,一座古堡而今就是一座“宝库”。现代创造一个区域的最高建筑,有特殊风格的工程,开辟世界少有的标准地质剖面,建立典型的自然保护区等,都可收到“名、特、奇、绝、美”的效果。 4、建筑园林景观的要求: 园林景观应作到以小见大,藏而不露,曲径通幽。“景贵乎深,不曲不深也。”明清对园林的要求主要有三点: ①“全身心”要求:园林建筑要符合目、足、口、身体等全身心要求,使游客能充分运用他的全部感官。 ②“全年候”要求:要四季皆宜,宜花、宜月、宜雨、宜雪…… ③“全景观”要求:曲中见奥,小中见大,近中见远…… 处理景观应因地制宜:峰峦宜远观,丘壑应近观,江河以回环取胜,湖泊以盈旷为佳,面积小的湖沼池塘,观景建筑不宜高,处理水景,水面阔,宜作“见小”处理,如滇池之大观楼前草海;水面小,宜作“见大”处理,如江南池塘岸、桥多作曲折处理,给人以深远意景。 5、建筑景观的要求: 景点的建筑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建筑应与自然环境、地方特色、文化氛围、游客情趣相协调:要“因物造景”,“宜亭斯亭”,“宜阁斯阁”。“阁主高旷,亭主邃幽。”楼、阁、榭、厅、堂、馆、斋、轩、廓、台、桥、假山、栏杆、曲径、石阶、喷池、花坛等都应安排得妥当。 ②在以自然风景为主的风景区,建筑一般只宜起点景生辉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 ③一切服务性和保护性设施、建筑,一般应在景区外,或景区内隐藏处,以免伤害景观和游客的情趣。 三、景点的景观的命名艺术 对景点的景观的命名十分考究,命雅趣之名,对游人会有强烈的吸引力。命名原则应精炼而意深: 精炼──用字要精炼,简明扼要,一般以二、三、四字为佳,如“白水秋风”、“平湖秋月”、“神女峰”等。 意深──命名要耐人寻味,对游客有启迪性。如迎客松、回心石(在华山)、黄鹤楼等。 四、景点的开发规划 旅游景点的开发规划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①景点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自然条件; ②旅游资源评价; ③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包括区位、交通、景点组合、景点容量、投资条件、施工条件等; ④旅游景点开发布局规划; ⑤开发效益评价及可行性论证。 景点开发规划应有详细的规划图: 景点是独立的风景点,比它高一级的景区(小区),是由若干景点构成的,其规划与景点规划近似,但应重视景点的分布与组合、协调。同一小区的景点一般性质上应是相近的,而且也要进行具体的设计。 第二节 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规划 风景名胜区是由若干景区(点)构成的。一般有若干景区,而且风景名胜区又是高一级旅游区的组成部分。风景名胜区多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复合而成。但各自多有侧重,峨眉山即以自然风光为主,人文景观为辅;明十三陵即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风光为辅。 一、风景名胜区开发旅游资源要注意的问题: 1、要因地制宜划分内容各小景区:由于风景名胜区范围较大,面积常在200~300km2 左右(有的小一些,有的大一些些),一般要包含若干景区(小区),因此开发时首先要因地制宜,宜山则山,宜水就水,宜宗教体现宗教……划出不同的景区,如槽鱼滩旅游区域,划分了宗教小区(有金山寺、桫椤峡、千塔佛国等景点),古文化小区(有恢复洪雅古名胜、古建筑的雅雨楼、碑林等景点),现代文化小区(有映湖山庄、湖心岛等景点)三个小区。 2、要围绕风景名胜增美:不同风景名胜区有不同的景观特色,在开发时要发挥其优势,围绕优势做文章,不要喧宾夺主。 3、要有全局观念:景点、服务设施、交通运输等要配套成龙,统一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4、要坚持建设与保护相结合,无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要重视保护,防止“建设性破坏”。因为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这类教训实在不少。所以要划定风景名胜区范围,不准在景区内乱建房屋。 5、要搞好风景名胜区的绿化:绿化是一切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特别是森林(但也要注意个别景观不宜林,如石林,树林多了反而影响游客视线),有林才有泉、云气,才有珍禽异兽栖息之地,山水才有生气,风景才会秀丽。 二、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内容 风景名胜区开发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规划的指导思想:理论、政策与区域资源条件等的依据。 2、规划区域的范围、性质、特点、总体开发目标、容量。 3、区域内景区划分的原则、空间分布状况,各自的特点与含有的景点。 4、区域内外交通规划。 5、旅游服务设施、工程建设规划。 6、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7、旅游业服务人员培训规划。 8、分阶段投资与开发目标。 9、开发效益(包括客源)与可行性论证。 10、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措施等。 第三节 旅游城市规划 一、旅游城市的概念:旅游城市是指有条件接待国外旅游者的城市。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应具备以下条件: 1、城市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和建设成就等旅游资源对多数国外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 2、旅游交通、旅游宾馆、旅游餐饮、旅游商品等已形成足够的接待国外游客的能力。 3、对外交通方便,形成了较为经济合理的旅游交通系统。 4、市政状况、卫生条件、群众素养、精神文明等均有较好的基础。 旅游城市中特别突出者可以批准成为重点旅游城市,如杭州、桂林、西安等。 我国有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一般也是旅游城市,但也有不是的。 二、旅游城市进行开发规划的意义 1、旅游城市的旅游景点,经规划后,可以通过开发发挥更大的旅游效益。 2、旅游城市通过开发(发展)规划,市容风貌会变得更好,给旅游者留下美好的回忆,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新加坡城。 3、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搞好保护建设规划,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而且也对历史文化名城加强保护。 4、对于当地居民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三、旅游城市开发(发展)规划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有总体规划和分项城市建设实施详细规划,它们都是以土地利用为基础,协调城市与环境的关系。 旅游城市开发规划应贯彻的原则: 1、继承和发扬旅游城市的独特风貌的原则: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发展历史、人文景观等不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规划要保护城市发展的连续性、明确城市发展方向、特点与重点保护区。 2、经济建设、工业布局、市政建设等要服从于、服务于旅游城市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原则,要处理好生产建设投资与旅游业投资的比例关系,生产力合理布局与旅游城市建设的关系,生产条件改善和环境条件改善的关系,保持城市风貌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等。 3、装点城市、美化环境、造福人民的原则: ①城市绿化水平要高: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生态环境组织要求城市绿化面积达到人均60m2 绿地,一般城市绿化复盖率应达到30%,才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建筑区应与绿化的旷地交错分布,旷地可以是林地、草地、水面或菜地。要选择好城市的市树与市花,使城市绿化具有特色,乐山是一处绿心城市。 ②城市中心建筑要具有本城市特色。它可以是广场,四周环以壮丽的建筑物,可以是名胜古迹和商业中心,可以是美丽的公园,也可以是大型雕塑。有的城市中心建有本城市徽。 ③城市轴要选择好,建设好。它可以是道路轴、河流轴、绿化轴、历史文化轴等,城市的建设应体现城市特点,丰富城市内容。其它建筑应与城市轴固有风貌协调和谐。 ④建设好城市大门景:城市大门景是城市主要干道的进出城市处(如机场、车站、码头等)的建筑景观,它易对游客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大门景一般为壮丽的建筑景观,也可是小型建筑或雕塑,但都要体现城市特点。 ⑤布局好城市雕塑景观:城市雕塑景观历来对旅游者有强烈的吸引力,有的城市雕塑就是市徽。如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敦煌的反弹琵琶等。设立城市雕塑除雕塑本身应美以外,应注意:(1)与城市建筑、园林、广场、车站、码头、机场等环境要协调。(2)要考虑城市雕塑的比例、造型、色形、光线和质地,以及视觉规律,达到与整个城市风貌和谐统一。(3)注意雕塑的美学和心理效果,能引起旅游者的喜爱和暇想。 旅游城市开发规划内容: 1、城市发展的历史。 2、城市自然条件、现有规模、经济水平、环境状况。 3、城市特点与旅游资源评价。 4、城市发展(开发)规划的原则。 5、城市建设目标与分阶段任务;人口、用地、市政建设水平等。 6、城市功能分区。 7、城市综合基础设施:交通体系、电力与电信、供水与排水、煤气、绿化、城市中心、城市轴、城市大门景、城市雕塑等的建设,城市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措施等。 8、城市建设投资估算与对策。 第四节 旅游交通与旅游线路规划 旅游交通是发展旅游业,开发旅游资源的必要条件,它包括景区外的交通,以及航空、铁路、水运、公路、畜力、步行等多种形式。旅游路线是利用旅游交通线将景点(区)串起来的措施,一条旅游路线就是一项旅游产品。 一、旅游交通规划 交通运输是一种生产过程,旅游交通属于交通运输中的客运部分。它有以下特点: 1、旅游交通生产的成果,不是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而是使旅游者发生位置或场所的变动,它要求运输量要大到能满足旅游者的要求,效率上要快,节约旅游者时间与费用。(有的景区内交通为适应游客观赏要求则要慢,如用畜力。) 2、生产的连续性产品的同一性,旅游者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常要求不同交通方式的连续运输。其运输量计算都是客运量(人次)、客运周转量(人公里)。因此有必要合理布局旅游交通网络。 3、产品不能贮存。旅游运输产品不能贮存,只能在运输过程中消费掉。生产与消费同时。这一点决定了旅游交通运输能力要大于客流量,才能保证运输正常运转。在建设上交通要超前于客流量。 4、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旅游者。因而要求服务项目上要有导游内容,线路要加密,车次要增多,各种交通工具要实施联运。 旅游交通布局的原则: 1、旅游交通运输现状及存在问题。 2、对未来国内外客流量与客流方向的预测。 3、旅游交通发展的总体战略与分阶段任务。 4、景区内交通发展规划:景区内交通有公路、索道、水运、步行道、畜力运输线等。其布局应形成网络,开成一个或多个环形线,有效地串联各景点(区),并要重视不可因布局交通线破坏景观,影响游客的游兴。 5、景区外交通发展规划:包括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内河和海洋运输等,同时要在景区外或景区依托的城市建设为旅游交通枢纽,其形式有航空──公路──铁路──公路,铁路──水运──公路,水运──公路等。不论何种类以能方便游客、综合时间、节省费用为原则。 6、对交通规划的可行性论证。其中主要是经济效益。对运输线路布局的经济效果评价,先要从未来客流量预测,得以运量(人次)、周转量(人公里)、运输工具需要三个指标,然后可用利润率(P)进行评价。 △P运+△P经+△P旅 P=─────────── A 式中,△P运──比较期间运输业由于运量增长和降低成本而增加的利润;△P经──比较期间和运输业有关经济部门(工、农、商等)增加的利润;△P旅──比较期间与运输业有关的旅游业部门增加的利润;A──运输线路的基本建设投资。 对于两个以上方案要比较其效益时,可用最小费用法;先将基建投资(A)与资金利润率(P)相乘,折算成与年运营相似的费用,然后与年运营费用(支出费用)相加,费用少的方案,经济上比较合理。 F换=PA+E 在交通线路规划中要注意以下一些标准的概念: 铁路标准 等 级 用 途 年运输能力(万t) 最高时速 最小曲线半径 限制坡度   一 保证全国运输 〉800 120km 800~400m 6‰~12‰  二 沟通省、区联系 500~800 100km 800~400m 12‰  三 地方铁路 300 80km  600~350m 15‰   公路标准 等级 年平均昼夜交通量(辆) 计算行车速度(km/时) 路基宽度(m) 路面宽度(m) 最小曲线半径(m) 停车视距(m) 会车视距(m) 最大纵坡度(%) 桥面净宽(m)  一 5000 120 23 15 600  150  4 15十分车带  二 三 2000- 5000〈2000 80-40 60-30 10或 12-8.5 8.5-7.5 7或 9-6 7-6 250-50 125-25 100-50 75-30 200、100 150-60 5-7 16-8 7或9 7  四  200 40-20 4.5-6.5  150-15 50-20 100-40 8 7或4.5   机场等级 等 级 用 途 主要机型 飞机最大起重 全重(t) 跑道长度(m) 跑道宽度(m)  一 二 供国际国内远程航线 供国际国内中程航线 波音701 伊尔62 波音747 伊尔、三叉戟│ 151 161 320 61,? 3000-3800 2000-3000  45-60  三 供近程航线 安24,伊尔14 21,? 1000-2200 30-40  四 供短途地方航线 运五 5.5 400-1000 16-50   二、旅游路线规划 1、旅游路线的概念: 旅游路线是旅游部门为旅游者设计的进行旅游活动的路线,是由交通线把若干景点(区)或旅游城市合理贯串起来的路线。 旅游路线不同于景点(区)内的游览路线,游览路线是景点(区)内为游客设计的最佳路线,一般由环形路线构成,贯连的景点(区)应尽量多,且高潮迭起,其构成好似一个完美的乐章。 旅游路线的形成受旅游点、交通条件、旅游市场、旅游时间等因素的制约。 2、设计规划旅游路线的意义: ①便于旅游者有目的地选择、安排自己的旅游活动,避免“漫游”。 ②有利于发挥各旅游点的功能。 ③有利于旅游者合理利用时间。 ④便于旅游者有计划地支配旅游费用。 ⑤有利于旅游部门组织接待。 3、旅游路线的种类: 按时间分为:一日游、二日游……七日游等,天数多的一般要包游客的食宿。 按旅游活动内容和性质分为: ①普通观光旅游路线:如桂林的漓江风光游。 ②主题旅游路线:如“丝绸之路”游、黄河游、长江三峡、西南少数民族风情游、七大古都游、三国游等。 ③专项旅游线: (1)宗教旅游:如佛教四大名山游、伊斯兰教朝圣游、妈祖朝圣游、道教朝圣游等。 (2)保健康复旅游:如白求恩医科大学举办的针灸研修班游、国旅社组织的中医保健旅游(含气功等)。 (3)教育旅游:如浙江省面向美国组织的教育旅游、江西省面向日本55-75岁老人组织的老年修学旅游。 按旅游交通工具分为:徒步旅游路线、自行车旅游路线、水上旅游路线、飞机旅游路线、豪华特别快车旅游路线(如“东方快车”)、汽车旅游路线等。有时几种交通工具并用。 4、旅游路线设计的原则: ①旅游路线应具特色,旅游内容应丰富多彩。如乌鲁木齐──达板城──白杨沟──葡萄沟──交河古城──苏公塔──坎儿井──吐鲁番,地方色彩十分浓郁。 ②旅游路线上景点、旅游项目也应丰富多彩,切忌彼此雷同,使旅游者游兴始终饱满。 ③对国外游客,旅游路线起点和终点应是不同的口岸为好。 ④路线上旅游活动安排应有声有色,富于节奏感。有人认为旅游路线一般应三个高潮:开头一个,中间一个,结尾一个。开头提高游兴,中间增加游兴,结尾加深印象。 ⑤“热点”与“冷点”相互兼顾,保持客流平衡。使旅游热线不衰,冷线变热。 近年我国兴起旅游路线还有边境跨国旅游路线,如黑龙江黑河与俄罗斯布位戈维申斯克间1988年8月开始边境一日游。 第五节 旅游设施建设规划 旅游设施包括旅游饭店、娱乐、体育、文化,乃至交通等,范围很广,是旅游业发展的硬件,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它显得十分重要。由于专用的旅游交通较少,因而旅游饭店的建设显得最为突出,放在设施建设中首位。本节主要阐明旅游饭店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一、旅游饭店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饭店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接待能力的主要标志。世界旅游业收入中,客房收入占37.4-54.7%,1978年世界旅游收入650亿美元,其中客房收入占270亿美元之多。我国每增加一间客房,旅游业有1.5人直接就业的岗位。 二、旅游饭店的种类和等级 根据饭店规模、特征和游客不同需要,旅游饭店可分为:宾馆、公寓式旅馆、简易客栈、节假日村庄农舍、住宿处等类型。另外根据旅游形式,还可分为观光旅游馆、疗养别墅、会议饭店、帐蓬旅馆、汽车旅馆、野营地等。 从60年代起,世界形成统一的旅馆等级,以“星”来表示。从一星到五星,设施从简单到豪华,服务项目从少到多,服务质量从低到高。 三、旅游饭店布局和建设规划 (一)一般原则: 1、综合平衡保证布局合理:防止多方建设,遍地开花,打乱布局。 2、适应旅游者心理需要、生活需要:以较安静的环境,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或风景区为好。 3、建设要突出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以满足旅游者追求异国情调、民族风情等需要。 4、保证必要的经济效益:一般要做好客源预测,一般以客房利用率应在70%以上方可兴建。 5、建筑要因地制宜,因景制宜,使建筑风格与景区(点)造型、色调等和谐一致。在高度上也要注意,不可以高过景点主要建筑物。 (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旅游饭店选址应与风景保持一定距离,不可过近风景点,冲淡游客游兴,伤害风景。 2、旅游饭店选址还注意向阳、避风等自然条件要求。防止自然灾害的产生。 3、等级类型要多样化,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类型的旅游者的需求。 第六节 旅游商品规划 一、旅游商品的含义 广义的旅游商品包括旅游资源、劳务服务等。狭义的旅游商品是指专门供应游客在旅游中购买的一切商品。它包括游客的基本物质消费,如主食、副食、饮料、日用品等;非基本的物质消费,如土特产品、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其中旅游纪念品等要求具有国家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精细、轻小为主。本节的阐述的是狭义旅游商品。 二、开发旅游商品的意义: 1、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香港被称为“购物天堂”,许多旅游者抱着购物目的去香港旅游。 2、开发旅游商品可以吸取更多的外汇。香港出售旅游商品占整个旅游业收入的70%左右。我国这部分收入大体也占有1/3左右,其中上海占60%。 3、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又比外贸出口商品更为有利。因为它不受外国关税影响,换取外汇率比一般外贸出口商品要高。 4、发展旅游商品可以扩大就业。 三、开发旅游商品规划的内容 1、旅游区域旅游商品资源现状评价。 2、旅游商品开发方向──力求多题材、多样式、多规格、多色彩,具有国家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使旅游商品 优──质量最优; 异──风格特异 珍──成为珍品; 绝──具有纪念性; 多──适应多层次旅游者的需求,旅游活动多方的需要。 3、旅游商品生产基地规划:工艺品、土特产品等要规划生产基地,有的就基地可开展旅游活动,如旅游农园、旅游渔业等。 4、旅游商品销售网点的合理布局:多布局在旅游饭店、进出口岸等地,并要开展代办业务(代购、代邮)。 5、沟通旅游商品流通渠道的措施。 第七节 旅游“软件”资源规划 一、旅游“软件”的意义: 旅游“硬件”是指饭店、机场、公路、景点等;而旅游“软件”则是指旅游业队伍的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而且“软件”资源的开发实质是旅游业人材资源的开发。没有一支素质高、作风好的旅游业队伍,开发旅游资源,实现“硬件”价值是难于实现的。 当前国际、国内旅游业竞争激烈,除了要积极改善旅游设施,新增旅游项目等之外,要特别重视培养和选拨旅游工作人材,使之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都很强。 二、旅游“软件”资源开发规划的内容 1、旅游“软件”现状评价。 2、开发目标。 3、旅游专业人材培养规划。 ①未来人材需求预测:数量、质量与结构。 ②各项专业人材培养规划:饭店管理与服务人员培养;客房管理与服务人员培养;旅行社管理与经营人材培养;导游培养;旅游商品与服务人员培养等。 ③培养方式:正规院校、短期培训、在职培训、讲习班、委托培养等。 4、旅游业管理方案: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有关政策、法令的实施,饭店、旅行社的具体管理方案。 5、有关旅游景区、景点的文艺材料、科学资料的开发、包括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文艺作品、游记散文、科学报告等。 6、有关旅游景区、景点导游材料、宣传材料的开发、一般至少应有一幅导游图,一本以上的导游书。 第八节 旅游客源规划 一、客源开发与组织的重要意义 旅游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经营部门是“卖方”,游客则是“买方”。客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客源在某种意义上去观察,也可以当成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要开发它,旅游业才会兴盛。 二、客源开发规划的准备工作 事先要调查研究了解国内外客源状况和特点: 目前世界旅游支出总计1982.19亿美元,前15位国家分别如下表 成都1990年接待外国旅游者国籍统计表(人次数) 国别 日本 菲律宾 新加坡 泰国 美国 加拿大 英国 法国 德国 独联体 澳大利亚  人次 11052 247 1646 892 4679 1057 2554 3575 3543 185 1161  序次 1 10 6 9 2 8 5 3 4 11 7   亚太地区随经济发展出国旅游崭露头角,但最多仍为欧美,第三世界旅游业发展很快,对客源市场影响大。 我国1989年──1990年,有组织来华旅游者人数如下表(人次数): 总人数 其 中    外国人 华 侨 港澳台同胞  全 国 1989年 24501394 1460970 68556 22971868   1990年 27461821  1747315 91090 25623416  成 都 1989年 62763      1990年  131349 44162 269 86918   可见成都区域接待入境游各以港澳台同胞为最多,其次是日本人、欧美人、东南亚人。 近年国际旅游市场有以下特点: 1、去邻近国家旅游形成热潮。 2、中上层人士远程旅游进一步持续发展,旅游者趋于年青化。 3、国际旅游向个体化、家庭化发展,组团旅游有所下降。 4、观光旅游人数增多,公务、商务旅游人数下降,欧美80%游客是为度假娱乐和观光。游客心理注重经历,渴望参与,旅游形式多样化。 三、客源开发规划内容 1、旅游景区或风景名胜区客源状况评价(现状与未来预测)。 2、开发客源的方向:国内客源是基础,争取发展国外客源。 3、从旅游设施条件出发确定开发客源的目标。 4、开发客源的主要措施: ①搞好旅游宣传:通过电台、电视台播出旅游广告,印刷赠旅游画册、手册,利用电影、报纸、杂志宣传,邀请旅行社经理、记者、作家参观游览等。据墨西哥统计:一美元宣传费可获得40美元的收入。 ②有计划地不断推出旅游产品,我国计划:1993年全国山水风光游、1994年文物古迹游、1995年民族民俗风情游,要不断推出新的主题旅游、专项旅游、节庆活动等,产品要有新意。英国为吸引日本女游客,推出“女士们的英国”旅游项目,购物内容有深受女客欢迎的现代厨房用具,用传统苏格兰花呢制作的现代时装等。 ③要积极推销旅游产品,有条件的要积极参加或举办旅游交易会(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创办于1967年,规模最大,有国际旅游界的“奥林匹克”之称。)、展销会(大板有世界旅游展销会,创于1987年,隔年举行一次)、博览会,东京世界旅游博览会始创于1984年,两年举行一次,香港、新加坡也有博览会,香港的创办于1986年,一年一届。 ④建立国内外旅游产品销售网络,一般通过旅行社联网进行。 ⑤合理确定旅游产品价格,价格对旅游市场影响极大,合理的价格对开发客源有利。 ⑥客源组织要注意客源的季节平衡及热线和冷线的平衡,要注意“依托热线,带动新线”。 第九节 旅游资源综合规划 区域旅游资源综合开发规划,它是对上述单项旅游资源单项开发规划基础上进行的。它具有宏观性和战略性。对指导一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任何一个旅游区(点),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具有吸引游客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这是形成任何旅游区(点)的基础; 2、具有令人愉快的环境和方便的宿食、娱乐、购物等设施,这是使旅游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 3、具有必要的可进入性,包括接待的管理体制(如签证、海关手续等)、交通运输、安定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环境,以及热情友好的人民,这是旅游进行的首要前提。三项缺一、二都不可能开展旅游。 区域旅游资源综合开发规划是一种总体规划、战略规划,它应依据下述一些原则: 1、与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计划协调的原则。根据经济情况,接待能力制订总体规划。 2、综合发展的原则:景区(点)建设交通运输、食宿、娱乐、通讯、购物、人材培训等要综合全盘考虑。 3、因地制宜的原则:体现特色,利用优势,克服劣势,以各种不同的旅游内容和旅游方式吸引游客。 4、重点建设的原则:突出重点,分批进行建设。 5、注重经济效益的原则。 6、加强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原则。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内容有以下一些主要方面: 1、区域旅游资源评价: ①区位条件;②自然景观旅游资源;③人文景观旅游资源;④主要旅游区(点)概况。 2、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①区域发展旅游经济的战略意义;②区域发展旅游的有利条件;③区域旅游事业发展战略;④战略目标预测。 3、旅游资源开发 ①旅游资源利用分区;②旅游线路、项目的开发;③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类别(将已有资源分类,分出近、中、远期开发不同层次);④旅游商品资源开发。 4、旅游设施建设 ①交通运输与通讯;②旅游饭店建设;③其它旅游设施建设。 5、重点风景旅游区建设:分别列出各重点风景旅游区建设要求布局。 6、环境保护与减灾防灾措施。 7、投资概算与可行性论证。 8、其它对策与措施。 第十节 区域旅游规划编制 一、区域旅游规划的含义: 1、它是一个组合的概念:区域、规划、旅游。 A、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综合体,在我国一般以四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或景区、城市为规划空间,国家、省(市)自治区、地市州、县域及景区。 B、“规划”的含义,规──规律、规则、规矩、方法。规律是客观的,先有规律而后有规则,规则是根据客观规律而由人制定的原则,如区域是综合的整体,于是就有了规划的综合性原则或整体性原则;区域环境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有机体,是可持续发展的,于是有了“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区域之间总是有其差异、有自身特色,于是才有“规划的特色性原则”等。这些原则,也就是方法。“划”──即发展的计划、谋划、策划。 C、“旅游”就是指旅游活动。它包括旅游者、旅游载体、旅游资源三大要素。从社会经济角度研究三要素则:市场、企业、目的地。 2、定义:对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基础)、旅游企业及市场作出长远的发展计划或谋划。 二、区域规划内容──根据需求决定──本地要求及市场要求,它是一种宏观规划(政府、居民、游客三方利益要求) 1、总体规划──包括对区域旅游活动的全局性规划。 A、旅游目的地资源规划──景区、景点的确定、空间范围划分、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发展中的时、空内容,于是产生了短、中、长期规划。 B、旅游企业规划──对“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发展规模、数量及发展前景规划,也叫旅游产业规划(狭义“旅游产业”)。 C、旅游市场规划──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规划,包括目标市场确定、规模预测以及促销手段、形象策划等内容。 D、A、B、C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制约、依赖的。对一方规划,都必须以另外两方为前提条件、背景条件。 2、部门行业规划与项目、专项规划(可以是微观规划)──根据地方及市场需求而定。──法无定式。 含义:非总体性规划就是部门或行业、专项规划,它可以是一个旅游要素或两个旅游要素的规划,还可以是旅游要素下的次一级单一要素规划。规划根据需求而在形式与内容上有调整、变化。“发无定式”,但要符合基本规矩。 3、小结: 区域旅游规划编制程序及内容   三、典型区域旅游规划编制举例─── 《乐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纲》 《马边彝族自治县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文本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乐山师范学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吴必虎 陈兴中 第一部分 关于《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篇 马边彝族自治县概貌 第二部分 目的发展的总体战略 第一章 马边彝族自治县历史沿革、社会变迁、经济文化综述 遇与挑战 第二章 边彝族自治县自然环境总述 二、战略目标 第二篇 马边彝族自治县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三、指标体系 第一章 总则 四、总体战略 第二章 旅游发展指导思想与定位 第三部分 目的地发展的产品战略 第三章 旅游发展的制约条件分析与优势旅游资源评价 第一章 目的地产品规划 一、产品规划战略 第四章 旅游市场评估 二、旅游分区 第五章 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 三、优先发展区 第六章 旅游生产力总体布局 四、区域旅游产品的组织 第七章 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第二章 新产品开发与旅游产品的包装 第八章 旅游行业与服务发展规划 一、新产品的开发 第九章 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规划 二、产品的包装 第十章 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第四部分 目的地市场战略 第十一章 旅游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章 目标市场 第十二章 附则 一、国内市场 三篇 彝族自治县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图件 二、入境市场 第三章 旅游目的地产品营销 第四篇 边彝族自治县旅游开发研究论文集 一、总体品牌设计 二、细分市场品牌设计 第四章 促销方案 一、广告宣传 二、促销材料 三、渠道策略 四、公共关系 五、互联网营销 六、行动计划 七、促销方案:国内市场 八、促销方案:入境市场 九、促销方案:内部市场 第五部分 目的地发展的支持系统 第一章 旅游产业的政府管理 一、服务型政府与全面质量管理 二、政府建议 三、优先行动计划 第二章 旅游企业环境与战略管理 一、企业环境培育 二、企业战略管理 三、有限行动计划 第三章 游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第四章 旅游业交通规划 一、航空交通 二、铁路交通 三、公路交通 第五章 旅游业接待/服务规划 一、酒店服务 二、旅行社 三、餐饮、休闲、娱乐服务 四、旅游购物 第六部分 总体规划的影响评估 一、经济影响 二、社会文化影响 三、环境影响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