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4 中海:完善的物流信息化系统
在中海物流分管营销和信息化业务的总经理助理肖国梁看来,中海物流能在与中远物流、中外运、招商局、宝供物流等公司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先人一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化系统。
转型:实现三级管理?
中海集团与中远集团、中外运被称为中国航运市场的三巨头,在集装箱运量取得突飞猛进的2002年,中海物流应运而生。按照中海集团的发展规划,物流业是发展重点和支柱性产业,并形成了以航运为核心、船代、货代、仓储堆场、集卡、驳船、空运、海铁联运等业务并举的大物流发展框架。
肖国梁介绍说,调整后的中海物流采用三级管理的业务模式,总部管片区、片区管口岸。总部代表集团领导、管理、计划、协调中海的物流业务,加强对整个物流业务的总成本的控制,建立物流供应链;片区公司在总部的领导和管理下,经营各所属片区的配送业务、仓储业务、车队业务、揽货业务等,建立所属各地区的销售网点以及对该地区的成本控制;口岸公司在片区公司的管理下,进行揽货、配送的具体业务操作,并负责业务数据采集。
而要实现这一点,没有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是不可能的。中海物流总经理茅士家在公司成立初期就指出,要做一流的物流企业首先要有一流的IT。为实施集团制订的“大物流”战略,中海物流最终选择了招商迪辰为软件供应商。
模式:“一个心脏跳动”
虽说招商迪辰是首家在国内将地理信息(GIS)、卫星定位(GPS)、无线通讯(Wireless)与互联网技术(WEB)集成一体,应用于物流、交通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的软件供应商。但为中海物流这样规模的企业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化系统,在国内并无先例可循。招商迪辰上海公司总经理曾辉军说:“现在不是一个点上看单个物流系统,而是要在整个物流网络的高度,从供应链衔接的角度设计整套系统。”
经过反复论证,双方一致认定,要在全国范围内应用一套企业级集成的系统,能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并保持数据的一致。曾辉军介绍说,该系统的核心就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以计划调度为核心,使物流各环节协同运作。它需要集成管理企业的计划、指标、报表、结算等,可层层细化与监控,并有统一的企业单证、报表、台账格式,而且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开放结构。而更为关键的是,系统建成后应当是一套面向订单流的信息系统,从接受客户委托订单开始,到订单管理,围绕订单制定物流方案、落实相关运力或仓储等物流资源、调度直至物流作业、质量监控等环节,都要有一个平滑共享的信息流。
曾辉军坦言,软件项目最大的困难在于业务变更。中海物流的业务繁杂、需求众多且不断变化,信息系统也必须随之改进。他清楚地记得,项目开始时做调研主要是为了海运业务,关注的主要是货物从这个港拖到那个港,真正涉及的项目物流非常少,在经过去年的战略转型后,中海物流已经将海运、货代业务剥离出去,专做第三方物流。
“一个心脏跳动”,曾辉军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中海现有的业务模式。他解释说:“中海物流集团总部是一个利润中心,底下八大片区视为成本中心,资源统一调配,全国一盘棋。现在拿到第三方物流单子,多少货发到什么城市、什么仓库,完全由中海物流自己来决策。仓储资源、运输资源、人力资源统一调配。当前中海物流完全按这种模式运作,第三方物流强调一个心脏跳动,集中式管理、集中式调度,统一核算,客户进来不是面对你单个分公司,而是面对你整个物流体系,整个体系通过一套信息系统协同作业。”
令肖国梁自豪的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同类物流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
海信:初战告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海之所以要做战略调整,就是因为签了海信这样的项目物流大单。2002年年底,海信电器进行首次第三方物流的招标,中海集团物流在经过为期一个月的投标、调研、实施方案制定后,凭借着“中海”的强势品牌和完善的物流方案,一举击败国内数家知名物流企业,中标海信电器股份电视机产品的全国配送物流服务项目。
肖国梁不无得意地说:“我们之所以能拿下海信将近45%份额,超过中远、中外运,关键就是IT系统。目前这套系统全部无纸化操作,海信所有的客户需求,发送到当地销售公司,再到总部的销售中心,再转到总部的物流部,接着到我们的物流中心,继而到我们的操作点,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全部无纸化,实现无缝连接。从他们的系统到我们的系统,整个过程是非常完美的。我们给海信的承诺是2小时,但实际上最快只需几分钟,而过去从客户指令发出到我们单子打出来,都是传真操作,几个来回半天时间就过去了。”
与此同时,招商迪辰作为中海物流的战略伙伴,也不时出现在中海的客户那里,为他们打单完成IT部分的“亲密接触”。而招商迪辰,又不失时机地将中海物流请到一些物流信息化的研讨会上“现身说法”。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就是很多客户选择中海物流做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又选择招商迪辰做物流系统供应商,比如健力宝、椰树集团。
扩张:以柔克刚
海信项目的运作成功增强了中海人的信心,目前中海物流正尝试以一流的网络服务和先进的电子商务为手段,积极发展国内、国外物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构筑供应链一体化经营模式。
肖国梁介绍说,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中海将逐步向客户提供通过Internet订单操作、货物追踪以及其他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并能根据VIP客户的需要,建立和客户自身管理系统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确保信息交换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业务扩张带来的是对系统柔性要求越来越强,由物流层面提升到对供应链层面,成为客户业务模式的一部分。曾辉军说:“这当然需要优化,其中包括物流运输的优化、仓储的优化、人力的优化。系统最高层面的信息库,更要上升到决策分析层面,通过数据比较我做什么类型的货物配送最赚钱,做什么样的货物是合理的,单车利润率、仓储周转率等等数据,都要成为决策层参考的重要依据。”
肖国梁也认为中海目前应用的系统具备了较好的柔性,整套系统通用性比较强,饮料类企业能使用,家电类企业也能使用,系统的平台能力很强,只不过要和客户系统搭一座桥接起来。
应当说,中海物流的系统到现在来说还并不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从去年开发至今,已经有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系统、集卡管理系统、GPS跟踪系统等陆续投入使用。肖国梁透露说,目前中海物流的IT项目已经投入2000多万,接下来还会源源不断地投入,近期要开发的有集团总部管理模块、集装箱运作模块、财务商务增强性模块、自动配载系统等等。就在前不久,中海物流新开发的GPS系统已经在全国投入运营。
CIO之痛
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不是一朝一夕的,要立足长远,就中海而言,整个过程是相当痛苦的,我们的需求再改变,开发商也要跟着改变。大的物流企业必须开发自己的信息系统,而规模稍小的公司,可以采用租赁的形式,例如租用GPS系统或者可以跟大物流公司合作。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应该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开发商的能力等具体情况,一步步地走。选择物流开发商的过程尤为重要,千万不要选择资金实力小、人员流动频繁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