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心理的研究方法,理解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辩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择的科学依据。
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整体架构问题
1.普通心理学不应以患者或天才为样本,而应以一般正常人为研究对象。这样才能发现人的普遍的心理规律,否则难以涵盖人的心理内容。
2.心理学既要研究个体心理,自我心理,又要研究群体心理和超自我心理。从而使心理学由狭小的个体研究范围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心理的研究领域,由传统的追求心理适应的低层次的研究上升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生活质量的高层次的研究。
3.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意识,又要研究人的潜意识,既要研究心理又要研究行为。
这样我们才能吸收各种研究取向的长处,避免其片面性,收到全方位,多视角研究心理学的实效。
因此,可以把把心理学规定为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
三、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而认识心理的本质和揭示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则是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具体来讲,心理学的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心理和脑的关系。
2、 研究心理现象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 揭示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4、 揭示个性心理的特点和形成规律。
5、 探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6、 探讨心理和实践活动的关系。
(二)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它的重要理论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2、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
列宁:“心理学所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们不得不拒绝主观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
3、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
(三)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而且是一门应用学科。今天,它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
1、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有重要意义。
2、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3、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
4、心理学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第二节 心理科学的发展
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一)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但只有一个短暂的现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的《灵魂论》一书, 是人类文明史上较早的有关心理现象研究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他把人的灵魂看作是生活的动力和生命的原理,是身体存在的形式。认为灵魂支配身体活动,有自己的活动规律。他还对感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类似、对比、接近等记忆的原理。
法国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是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的身体是由物质实体构成,而灵魂是由精神实体构成的,身体和灵魂这两个实体互相作用。互为因果,这就是所谓的“心身交感论”。他还首先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人的部分心理活动,为发展科学的心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笛卡尔还专门写了《情绪论》一书,对情绪的本质、种类和机制作了研究。
贝克莱(1685—1753)和休漠(1711—1776年)可以视为19世纪欧州联想主义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莱的《视觉新论》和休漠的《人性论》,虽然属于哲学著作,但对以后的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从亚里斯多德起,在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时期内,心理现象大多是由哲学家作为哲学问题加以研究的。
1825年,德国哲学心理学家赫尔巴特(1766—1841年)的巨作《作为科学的心理学》问世,第一次庄严宣布心理学是科学,同时,他还主张将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区别开来。
1876年,英国心理学家培因(1818—1903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心理学杂志《心理》,为发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提供了一个专门场所。培因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在他之前的所有心理问题,都是以思辨的方式论述的,所以称之为“思辨心理学”。
19世纪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德国感觉生理学家韦伯(1795—1878年)首先确立了感觉的差别阈限定律。稍后,费希勒(1801—1887年)发展了韦伯的研究,运用心理物理法确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他们的研究方法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楷模。
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学家冯特(1832—1920年)完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冯特反对用哲学思辨的方式去探讨心理问题,坚持用观察、用实验以及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过程的规律,因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冯特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体系的心理学专著。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家。
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由于人们对心理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不同,加之各种哲学思潮的影响,心理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流派,它们研究的重点不同,观点各异、争论不休。直到本世纪30年代以后,各个学派之间才开始形成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积极发展的局面。
50年代以来,认识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心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的推动下,心理学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其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应用性研究蓬勃发展。据统计,现代心理学已经有20多个学术学派,100多个分支,形成了庞大的心理科学体系。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不仅应用于教育、医疗、工程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而且渗透到仿生学、人类学、控制论、人工智能、系统工程等许多尖端科学技术部门,愈来愈显示出科学心理学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许多心理学思想和观点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孔子(公元前551—479年)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和部分先秦思想家关于人性问题的理解,比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还要早。中国古代哲学中,很早就有关于身心关系的论述。
荀况(公元前298—238)认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
王充:“人之精神藏于形体之内”
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谢”
总之,他们都认为先有物质的身体后有心理现象,物质和心理密不可分,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关于心理与脑的关系 中国古代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已经断言:“诸髓者,皆属于脑。”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认为脑是神经活动的中枢,它聚集着人的精神。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1768—1831)根据对大脑的临床研究和尸体解剖,于1830年完成《医林改错》一书,其中明确指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他提出的“脑髓说”比俄国谢切诺夫的“反射论”还要早30多年,这是中国古代对心理学基础理论的重大贡献。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心理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1889年颜永京(1838—1898)翻译出版了美国海文的《心灵学》
1907年王国维(1887—1927)翻译出版了丹麦雷普斯丁的《心理学概论》
1917年陈大齐(1886—1983)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并于次年编写出版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大纲》
1920年南京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1921年中国成立了心理学会。此后心理学的专业人员,研究机构和出版物都有很大的发展,研究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并在教育心理,医学心理,神经心理和心理测量等方面取多较多的研究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心理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1951年中科院设立心理研究室,后改为心理研究所。在北京大学成立了心理学专业;在全国师范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主要是借鉴苏联,希望改造原有的心理学,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同时,他们联系实际开展了一些心理学研究,并在教育心理、生理心理、工程心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路程。1958年的“批判心理学资产阶级方向”的运动,错误地把心理学打成“伪科学”,严重影响了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心理学又遭受更大的摧残。这期间,中国心理学会被迫停止活动,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机构被撤销,心理学刊物和书籍停止出版发行,心理学课程停止开设,心理学工作者被迫改行和被下放劳动改造。中国的心理科学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1976年粉碎“***”,特别是党的11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心理学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这期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重新建立,全国高校的心理学教研室得以恢复,并在很多大学建立心理学系。很多全国性心理学杂志相继问世,大量的心理学教材、专著和译著得以出版发行,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都获得较为丰硕的成果。
二、心理学的体系和结构
(一)心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构成现代科学体系有三块基石,这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人即是一个自然实体,又是一个社会的实体。因此,人的心理活动即要服从于生物、物理等自然规律,又要受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群体等社会规律的制约。此外,人还是一个思维的存在物,必然受制于思维活动的规律。
前苏联著名科学家凯德洛夫在本世纪50年代提出的“科学的三角形”理论,他认为,如果用一个等边三角形来比喻整个科学体系的话,即么,自然科学,社会性科学和哲学就是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而心理学则处于三角形的中心,它紧紧与三种科学相联系。
心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也可以从研究过程中得到体现。在分析心理现象的现象的生理基础时,必然性及生物学,生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在分析人的心理的社会基础时,必然探讨政治,经济教育等学科的内容,而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有同哲学的以识论交叉在一起。
科学体系的三角形理论表明,现代心理学处于一系列科学的结合点上,它即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性科学,是一门多种学科内容的边缘学科。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学虽然与其它学科紧密联系,但丝毫没有削弱它的独立性。心理学在与其它学科共同发展中,仍然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保持着自己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心理学的结构体系
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也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后,理论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应用也十分广泛。今天,在普通心理学这个主干的基础上,已经派生出许许多多的分支,形成一个分支繁茂的心理科学结构体系。
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人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它即对各个分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又是各个分支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的分支包括四个方面:
1、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分支
2、研究不同主体心理活动规律的分支
3、研究不同社会实践领域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分之
4、研究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的分支
心理学分支的迅速发展标志着心理学结构体系的逐步形成。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由于心理现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思想,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常用的具体方法
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有:
(一)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心理学的实验法也有两种主要形式:
实验室实验法
这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例如,当我们需要知道室内光亮度对学生视觉阅读效果有什么影响时,即可选择正常同等视度的若干学生作被试,在实验室的设备条件下,一面控制室内光亮度的不同变化(自变量),一面测量被试在不同亮度下阅读的速度(因变量),然后通过实验所获得的各项数据,加以处理和分析,即可得到某种光亮度对视觉阅读最适宜的实验结果。
实验室实验法,便于严格控制各种因素,并通过专门仪器进行测试和记录实验数据,一般具有较高的信度。通常多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和某些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但对研究个性心理和其他较复杂的心理现象,这种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自然实验法
这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例如,研究评价(表扬或批评)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问题,即可以采用自然实验进行。如有一个实验,选择100名条件相当的学生作被试,把他们随机分成四个不同评价性质的实验组。然后令所有被试“做算术”加法练习五天,每天练习十五分钟,在评定时,表扬组只给予正确评价;批评组只给予批评;忽视组只可以间接了解评价,控制组则不给予了解任何评价。最后检查学习效果,发现表扬组最好,批评组次之,控制组最差。这说明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扬和批评都是必要的,而应以表扬为主,不作任何评价反而会降低学习积极性。
自然实验法比较接近人的生活实际,易于实施,又兼有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研究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大量课题。
(二)观察法
客观观察法
这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研究者通过观察被试在自然情境中的表情、动作、行为和言语等外部表现,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录音录象等辅助手段进行。例如,教师经常通过学生的劳动、学习、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考试或竞赛中的表现,以及通过学生日常交往情况等等的观察,便能了解学生的许多心理特点和变化,即是采用的客观观察法。
但是,作为科学研究的方法,必须要有严格的要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要较系统地、长期地进行,对观察的具体情境和被试的各种表现要作详细的记录,对系统观察获得的材料要能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使其具有理论认识的价值。如达尔文的《一个婴孩的生活概述》和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陈鹤琴的《一个儿童发展的程序》等著作,主要就是采用客观观察法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2.自我观察法
人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也能进行观察和分析,这通常叫做自我观察法。人在实践中的认识活动,自我体验,动机的意识,或对某些心理特点和行为的感受与评价等等,都可以进行自我观察和分析。这是由于心理学对象的特殊性而采用的一种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特殊方法。不过,自我观察时需要按照客观的指标,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观察技能,才能更有效地实施。
自我观察法和客观观察法可以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如研究者对其他被试进行客观观察时,必要时亦可要求被试本人作出自我观察的口头陈述,以进行比较验证,这样更能提高观察研究的效果。
(三)访谈法
访谈法也可以叫口头调查。它是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口头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的调查方法。要使晤谈法富有成效,首先应创造坦率和信任的良好气氛,使被调查者做到知无不言;同时,研究者应该有良好的准备和训练,尽量使谈话标准化,记录指标的含义保持一致性。这样才有可能对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概括。
(四)问卷法
问卷法是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问题表格和相应内容让被调查者自行陈述的方法。它可以同时向许多人搜集同类型的资料,加以分析、处理和研究。
问卷法的正确实施还应注意:首先要尽可能消除被试的各种顾虑,便于说出真实的想法,为此常需要足够量的被试,以减少可能出现的误差。其次,提出的问题要简单明确,易于作答,而又能反映出某种心理状况。最后,还要注意某些技术性问题,如设问的策略、要求的一致性、问题的量和质的关系、所获答案便于处理和统计等等。
晤谈法与问卷法相比,其优点是,如研究者可以直接控制晤谈进程,可以不同的方式考察被调查者对问题回答的真实程度,并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反应即时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等等。但是晤谈法较费时间,调查的数量有限。
(五)测量法
这是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如测验量表),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一种方法。目前,心理测验名目繁多,如按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智力测验、才能测验、人格测验、诊断测验等等;如按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文字性测验和非文字性测验两种;如按实施方式不同,可分为个体测验、团体测验等。关于心理测验法的实例将在以后有关章节中介绍。
不过,对人进行心理测验涉及的因素较复杂,测验量表的制定也较困难,实施的精确性和可信性还需要在测定之后的较长时期才能看出。但这种方法如能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仍不失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具体方法。
(六)文献历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