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常见炎症性疾病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第二节 肺炎
第三节 风湿病
第四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五节 慢性胃炎
第六节 阑尾炎
第七节 肾小球肾炎
第八节 肾盂肾炎
第九节 慢性子宫颈炎
第十节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 chronic bronchitis)是指气管、支气
管粘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
临床特征:反复咳嗽、咳痰、可伴喘息、每年至少持
续 3个月,连续 2年以上。以老年人多见。
一、病因与机制
(一)理化因素
1.吸烟 为主要因素。吸烟者患病率高(为正常人 2~ 8倍)。
吸烟 烟雾 慢性支气管炎
2.空气污染 如有害气体、刺激性烟尘、粉尘等。
3.气候因素 寒冷空气的致病作用。
(二)感染因素: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病毒:常见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细菌:常见流感嗜血杆菌、奈瑟球菌、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三)过敏因素,
焦油
尼古丁

呼吸道粘膜损伤
小气道痉挛
二、病理变化
1.粘膜上皮的纤毛粘连、倒
伏、脱失,上皮细胞变性、
坏死。病情严重或持续过
久,可发生柱状上皮的鳞
状上皮化生。
2.粘液腺增生、肥大,浆液
腺粘液化和退变。
3.各层均有充血、水肿及淋
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支气管固有膜及粘液下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部分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三、并发症
(一)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
1.概念 是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及肺包持
久过度扩张,以致肺泡间隔破坏,肺组织容量增
大,弹性减弱的一种病理过程。
2.原因与机制
( 1)支气管阻塞,
致炎因素 细支气管
管壁纤维组织增生
管腔粘液栓形成
不完全阻塞
肺泡壁损伤 弹性回缩力 ↓
吸气正常
呼气受阻
肺泡储气量 ↑ 肺泡扩张 肺气肿
( 2)肺泡壁弹性回缩力 ↓
肺泡明显扩张、融合,肺泡壁变薄,毛细血管受压闭塞
1.概念 是指因慢性肺、肺血管及胸廓病变引起肺动脉高
压所致的一种心脏病。其特征为:右心室肥大、扩张、伴
右心衰竭。
2.原因与机制
( 1)肺毛细血管床破坏,
肺动脉高压
( 2)肺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酸中毒,
(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hronic cor pulmonale),
第二节 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二、小叶性肺炎
三、间质性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一)概念
大叶性肺炎( lobar pneumonia):是指肺组织的一种
急性纤维蛋白性炎症,累及肺段及整个肺炎。
(二)病因
90%以上由肺炎链球菌引起,少数由其他病原体所致。
(三)病理变化
属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病变分为四期,
充血水肿期 红色肝样变期 灰色肝样变期 溶解消散期
1.充血水肿期 病变肺叶肿大,重量增加,暗红色。镜下见,
病变肺叶弥漫性的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可见
较多的浆液
渗出。






























2,红色肝样变期 肉眼观病变肺叶肿大,重量增加,色暗
红,质实如肝脏。
肺叶肿大、色暗红、质实变如肝
镜下观: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充满大量
纤维蛋白、红细胞。
肺泡壁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充血,肺泡腔充满大量纤维蛋和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
3,灰色肝样变期 病变肺叶仍
肿大、灰白色,质实如肝脏。
肺叶肿大,色灰白,质实如肝
镜下观:肺泡腔内充满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呈网状的纤维蛋
白渗出物,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而闭塞。

















(四)并发症
4.溶解消散期 肺泡腔内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
纤维蛋白溶解。
1,感染性休克
2,肺肉质变
3,脓肿及脓胸
4,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
二、小叶性肺炎
(一)概念
小叶性肺炎 ( lobular pneumonia),也称为支气管
肺炎。是指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
(二)病因与机制
通常由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引起。
机体抵抗力 ↓ 病原体 肺组织 小叶性肺炎
常见诱因:呼吸道急性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百日咳、麻疹 ),
肺淤血性疾患(大手术后、慢性心衰、长期卧床者)、昏迷
及全身麻醉病人等。
支气管腔
(三)病理变化
病变特征为肺组织内散在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症。
肉眼观:肺内散在实变病灶,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色灰
白或浅黄色。严重时,病灶相互融合成大片病灶,
形成融合性小叶性肺炎。















镜下观,
病灶中心或周边部 细支气管
腔内有炎性渗出物,管壁充
血、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肺泡腔内充满中性粒细胞,单
核细胞,纤维蛋白;可见代偿
性肺气肿。
细支气管壁充血水肿、炎细胞
浸润,管腔及肺泡腔可见炎性
渗出物
(四)并发症
呼吸衰竭
心力衰竭
肺脓肿和脓胸
支气管扩张
三、间质性肺炎
(一)概念
间质性肺炎( interstitial pneunconia):是指发生于肺
间质的炎症。
(二)病因
肺炎支原体 支原体肺炎。
病毒 病毒性肺炎:上皮细胞内包涵体出现,是病理诊断
的重要依据。
(三)病理变化 肺间质炎症,肺泡腔内的渗出较轻。
肺间质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少有渗出
第三节 风湿病
(一)概念
风湿病( rheumatism)是一种与咽喉部 A组乙型溶血性链性
球菌感染有关产超敏反应性炎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
缔组织,最常侵犯心脏、关节、皮肤和血管等,其中以心脏
病变最为严重。
(二)基本病理变化
1,非特异性炎 发生部位:浆膜、皮肤、脑
2,肉芽肿性炎 特征性病变:形成风湿小体( Aschoff body)。
一、概念与基本病变
( 1)变质渗出期,
结缔组织粘液样变性 纤维蛋白样变性,少量浆液及炎细
胞润。
( 2)增生期:形成风湿小体。
纤维素样坏死物
风湿细胞
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成分包括
( 3)纤维化期:风湿小体 梭形小瘢痕。
心肌间质小血管旁有成簇细胞构成的
病灶
由风湿细胞、成纤维细胞、淋巴细
胞及纤维蛋白样坏死灶构成
二、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
(一)风湿性心脏病
1.风湿性心内膜炎
瓣膜闭锁缘上形成白色血栓
反复发作导致慢性心瓣膜病。 心瓣膜边缘单行排列、灰白色串珠状
粟料大小、紧密粘连的赘生物
二尖瓣增厚、变硬、卷曲、缩短
二尖瓣纤维组织增生、玻变和慢性
炎细胞浸润
2,风湿性心肌炎 心肌间质小血管附近形成风湿小体为特征。
心肌炎间质出现风湿小体及炎细胞浸润,心肌纤维有
变性及断裂。
3,风湿性心包炎
浆液渗出为主 心包炎性积液
纤维蛋白渗为主 绒毛心 缩窄性心包炎。


































(二)风湿性关节炎
常侵犯大关节、关节腔内浆液、纤维素渗出。
(三)皮肤病变
躯干及四肢皮肤形成环形红斑
风湿病活动期
四肢大关节伸侧面形成皮下结节
(四)风湿性动脉炎
(五)风湿性脑病
第四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急性感染心内膜炎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所致的炎症性疾病。
一、急性感染心内膜炎
(一)概念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是指一种经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心内膜急性化脓性炎症。
(二)病因
为致病性强的化脓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等)引起的脓毒血症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原来心内膜无
病变的心脏。
(三)病理变化
好发于二尖瓣或主动脉
瓣。坏死组织和大量细菌菌
落混在一起在瓣膜上形成疣
状赘生物。
心瓣膜上赘生物较大,轻易
脱落,由血栓、坏死组织及
菌落组成
心内膜小血管扩张,炎细
胞浸润,充满细菌菌团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概念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sub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是指主要由致病力较弱的细菌感染所致的心内膜炎性疾病。
(二)病因
约 75%由草绿色链球菌引起。
(三)病理变化
常发生于已有病变的心瓣膜上,除可形成赘生物,脱落成
为栓子而引起栓塞外,还可造成心瓣膜损害和败血症。
第五节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 ( chronic gastritis)
是指因各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
胃粘膜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长期慢性刺激 如酗酒、吸烟、吃辛辣食物等。
2,十二指肠液返流 直接损害胃粘膜屏障。
3,自身免疫损伤
4,幽门螺旋杆菌( HP)感染,其在胃内酸性环境中降
解胃粘膜表面粘液,破坏它们的屏障作用 。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慢性浅表性胃炎(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一)类型 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慢性肥厚性胃炎( chronic hypertrophic gastritis)
(二)各型病理变化
1.慢性浅表性胃炎 炎性病变限于粘膜上 1/3,呈
多灶或弥漫状,可见糜烂或点状出血,外覆炎性渗出物,
胃粘膜充血,水肿。
2.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 胃粘膜变薄
胃粘膜萎缩,皱襞变浅
幽门腺或假幽门腺化生
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 可导致胃癌
腺上皮萎缩,部分腺体肠上皮化生,固
有膜及粘膜下层炎细胞浸润
A型与 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较
A 型 B 型
我国发病情况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变部位
血中抗内因子自身抗体
血中抗壁细胞自身抗体
维生素 B12吸收
恶性贫血
较少见
与自身免疫有关
胃体部
阳性
阳性
有障碍

多见
与吸烟、酗酒、感染、滥
用药物有关
胃窦部
阴性
阴性
无障碍

3.慢性肥厚性胃炎
好发于胃底与胃体。胃粘膜肥厚、皱壁肥大、加深变宽
呈脑回状。粘膜腺体增生肥大,有的可穿过粘膜肌层。
第六节 阑尾炎
阑尾炎( appendicitis)是指因细菌
感染所引起的阑尾炎症性疾病,为临亲上
最常见的急腹症。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细菌感染,无特定病原菌
阑尾粘膜损伤 阑尾炎
(二)阑尾腔阻塞
粪石
阑尾腔阻塞 阑尾粘膜受损 大肠杆菌 阑尾炎
寄生虫
大肠杆菌
肠球菌
临床特征: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发热,呕吐和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增多。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一)急性阑尾炎
1.急性单纯阑尾炎 阑尾轻度肿胀,充血,丧失正常光
泽。阑尾粘膜一处或多处炎性坏死,形成溃疡,其壁各
层充血水肿可见炎细胞浸润。
2.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 阑尾明显肿胀,表面高度充血,
处覆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腔内有脓液。




















阑尾壁各层大量中性粒细胞侵润,伴明显水肿。
阑尾各层充血水肿,大量炎细胞浸润。
腔内有炎性渗出物
在阑尾肌层内,中性料细胞弥漫
浸润
3.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阑尾高度肿胀,呈黑褐色或暗红
色,其腔内积脓,可形成阑尾坏疽。合并症以阑尾穿孔
导致急性弥散性腹膜炎和阑尾周围脓肿最为常见。
(二)慢性阑尾炎( chronic appendicitis)
阑尾壁不同程度纤维化,伴慢性炎细胞浸润。
第七节 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 glomerulonephritis,GN),
简称肾炎,是指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超敏反
应性疾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肾小球性:肾小球基底膜抗原,
肾小球内皮细胞抗原等
非肾小球性:细胞核抗原,DNA抗
原、免疫球蛋白等
生物性:细菌、病毒、真菌,
寄生虫等
非生物性:异种血清蛋白,
药物和化学制剂
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
抗原物质
(二)发病机制
肾小球基底膜抗原
1.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植入性抗原
其它肾小球抗原
2.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内皮细胞下,
基膜内,上皮细胞下或系膜区内。
二、常见类型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病因 与 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2,机制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所致,电镜下见肾小球
毛细血管基膜表面上皮细 胞下有多数驼峰状电子
致密沉积物。
3.病理变化 肾小球毛细血管丛系膜细胞及内皮细胞增
生为主,肾小球体积增大,肉眼观呈, 大红肾, 或, 蚤

肾, 。
4.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综合征。
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 数目显著增多,肾小管上皮细胞水
肿,间质扩张充血
(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
多数肾小球囊壁层上皮
细胞增生形成新体。
肉 眼观呈, 大白肾, 。
临床表现:快速进行性肾
炎综合征。
肾小球内有新月体形成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
镜下观:病变肾小球纤维
化、玻璃样变,所属肾小
管萎缩消失,间质纤维化,
慢性炎细胞浸润。残存肾
小球代偿性肥大,肾小管
扩张。
肉眼观:颗粒性固缩肾。
临床表现,
慢性肾炎综合征。
肾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
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
大部分肾小球体积缩小,纤维化和
玻变,相应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
化及炎细胞浸润
第八节 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是指由细菌感
染引起的肾盂及肾间质的化脓性炎症。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60%~ 80%由大肠杆菌引起,常有诱因作用,
①尿路阻塞;②医源性因素;③尿液反流。
(二)发病机制
1,下行性感染:较少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
病原菌 血流 肾脏 肾盂肾炎。
2,上行性感染:常见。以大肠杆菌感染为主。
病原菌 尿道,膀胱 输尿管 肾脏 肾盂肾炎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一)、急性肾盂肾炎
( acute pyelonephritis)
病理变化:肾表面和切面
有大小不等脓肿,肾盂粘膜表
面有脓性渗出物,髓质可见黄
色条纹向皮质延质,镜下观,
肾盂粘膜,间质呈化脓性炎症。
肾体积稍增大,肾盂粘
膜充血水肿,有脓性渗
出物
肾间质化脓性炎伴有脓肿形成
(二)慢性肾盂肾炎 (chrohic pyelonephritis)
病理变化:肾间质炎症,肾组织瘢痕形成,伴明显的肾盂和
肾盏的纤维化和变形。











































第九节 慢性子宫颈炎
慢性宫颈炎( chronic cervicitis)
是指主要由致病微生物所致的子宫颈慢
性炎症性疾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致病微生物,
常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等。
(二)诱发因素,
1.分娩,流产所致的子宫颈损伤。
2.雌激素分泌增多致宫颈分泌物增加。
3.阴道激性环境改变。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一)子宫颈糜烂,
1.真性糜烂。
2.假性糜烂:如鳞状上皮化生,有异型增生时,可引起癌变。































(二)子宫颈息肉:少数可恶变。
子宫颈粘膜 过度增生向寄存颈外口
突起形成一个带蒂的肿块
由腺体和结缔组织构成,间质充血,
水肿及慢性炎细胞浸润
(三)子宫腺囊肿(那鲍氏囊肿),
常多发,一般较小,灰白色,内含无色透明或
黏液脓性渗出物。
(四)子宫颈肥大
第十节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是由致病性微生物或寄生虫侵入机体所
致的一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征的疾病。
? 流行环节:传染病,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 基本病理变化:以炎症为主。如,
病毒性肝炎 → 变质性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渗出性炎
伤寒 → 增生性炎
一、结核病
(一)概述
结核病( tuberculosis)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常见慢性
传染病,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以肺结核最多见。
1.病因 主要为人型结核杆菌,其次为牛型。致病物质为
脂质,蛋白质,多糖。
传染源:结核病患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染为主,也可通过消化道或破损的皮肤
传染。
2.发病机制 迟发型超敏反应( IV型)。
结核杆菌 致敏 TC 多种淋巴因子
结核杆菌
结核结节形成
变质、渗出炎性病变
3.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以渗出为主的病变:表现为浆液或浆液纤维蛋白性炎
以增生为主的病变:形成结核结节
以变质为主的病变:表现为干酪样坏死
干酪样坏死
郎罕巨细胞
上皮样细胞
致敏 T淋巴细胞
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和一个或几个郎罕
巨细胞组成
肺结核病灶内结核结节,其中郎罕细胞体积较
大,有多个核呈马蹄形排列在细胞周边
结核病灶内死通缉彻底崩
解,呈一片红染无结构的
颗粒状物质
4.结核病基本病理变化的转化规律
( 1)转向愈合
( 2)转向恶化
吸收消散
纤维化,纤维包裹钙化
浸润进展
溶解播散
(二)肺结核病
1.原发性肺结核 ( prin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
病理特点 ----形成原发综合征
肺原发性病灶
结核性淋巴管炎
肺门淋巴结结核
转归 98%愈合
恶化 支气管扩散
淋巴道播散
血道播散 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肺粟粒性结核病
肺外器官结核
全肺布满粟粒大小、灰白
色、大小一致的结核病灶
2.继发性肺结核 ( second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
( 1)局灶型肺结核,早期病变,多位于右肺尖部。
( 2)浸润型肺结核,属活动型肺结核,可形成急性空洞,
干酪性肺炎、自发气胸或脓气胸。


























(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称开放性肺结核。肺内有 1个或多
个厚壁空洞。
( 4)干酪性肺炎,
有小叶性和大叶性之分,患肺切面
呈黄色干酪样,可见多个边界不清
的急性空洞。
( 5)结核球,
为一个且经 2~ 5cm的球型干酪样
坏死病灶,外有纤维组织包裹。
肺上叶厚壁空洞,壁内附有干酪样
坏死物质,其他处也有结核病灶
孤立的纤维包裹的干酪样坏死灶。
直径大于 2cm
( 6)结核性胸膜炎,
① 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 浆液渗出多 胸腔积液;
纤维素渗出多 胸膜增厚、粘连;
② 增生性结核性胸膜炎:局部胸膜增厚,可发生粘连。
表 4-2 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比较
原发性肺结核病 继发性肺结核病
结核杆菌感染
好发年龄
特异性免疫
病理特征
起绐病灶
播散方式
病 程
第一次感染
儿童
缺乏,病程中产生
肺原发综合征
右肺上叶下部,下叶上
部,近胸膜处。
淋巴道,血道为主,
支气管播散少见。
较短(大多数可自愈)
再次感染
成人

病变复杂,新旧交
替趋向于增生。
肺尖部
长,呈波动性。
以支气管播散到肺内
为主,其次为淋巴道,
血道播散;
(三)肺外器官结核病
肾实质内多个空洞形成,洞壁附干酪样坏死组织
二、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
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种传染病。
(一)基本病变
1.肝细胞变性坏死
变性:肝细胞胞质疏松和气球样变,嗜酸性变。
坏死:嗜酸性坏死、点状坏死,溶解性坏死,碎片
状坏死,桥接坏死。
2.炎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3.间质反应性增生和肝细胞再生。
(二)临床病理类型
1.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轻型肝炎:肝细胞广泛变性,呈气球样变及点状坏死。





















2,慢性病毒性肝炎
(1)轻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广泛变性、点状坏死,汇管区
周围纤维增生。
(2)中度慢性肝炎:肝细胞有桥接坏死及中度碎片状坏
死,肝小叶内纤维间隔形成。







广

























(3)重度慢性肝炎:重度碎片状坏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
有假小叶形成倾向,可引起肝硬化。

















































仿




3.重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大片溶解坏死,残存肝细胞
再生不明显。
(2)亚急性重型肝炎,
肝细胞大片坏死,伴有肝细
胞结节再生,可致坏死后性
肝硬化。
三,伤 寒
? 伤寒( typhoid fever),
伤寒杆菌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一)病因,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革兰染色阴性。
(二)病理变化,
1.特点 全身单核巨
噬细胞的增生,形成
伤寒肉芽肿。
2.肠道病变
( 1) 髓样肿胀期:肠壁
淋巴组织肿胀似脑回,
形成伤寒肉肿。
肠壁淋巴组织明显肿胀,凸出于
粘膜表面,质软,似脑的沟回
肠壁淋巴组织内伤寒细胞增
生。形成伤寒肉芽肿
( 2)坏死期:肠道病灶多处灶性坏死,可逐渐扩大。
( 3)溃疡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其长轴与肠的长轴平
行。易并发肠穿孔、肠出血。
( 4)愈合期:由肉芽组织填补溃疡缺损,可完全愈合。
3.肠道外病变,
(三)并发症
1.肠出血与肠穿孔
2.支气管肺炎
四、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是由痢疾杆菌所致的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一)病因,
痢疾杆菌
(二)病理变化,结肠粘膜的纤维蛋白性炎症
1.急性细菌性痢疾
形成假膜性炎和溃疡形成,溃疡大小形状不一,浅表。





























粘膜表层坏死,粘膜下层有充血,水
肿及炎细胞浸润
由高织成网的纤维蛋白,中性粒
细胞及坏死组织成
2.慢性细菌性痢疾
新旧病变反复进行,过度增生,形成息肉。
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全身中毒症状重,肠道病变和症状轻。










使











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epidemic cerebrospinal)
是指由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的急性传染
病。
(一)病因,
? 脑膜炎双球菌
(二)病理变化,
脑脊髓膜的化脓性炎症,蛛网膜下腔形成脓液。
肉眼观:脑脊髓膜血管高度扩张,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
色脓性渗出物,使脑沟和脑回结构模糊。
























六、流行性乙型脑膜炎
? 流行性乙型脑膜炎
( epidemlic encephalitis B)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 (一)病因,
乙型脑炎病毒
(二)病理变化,
以脑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为特
点的变质性炎症。镜下见,
1.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可见
, 神经细胞卫星现象,,
,嗜神
经细胞现象,
2.炎细胞浸润:, 套袖状浸润,
3.软化灶形成:筛网状病灶
4.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细胞结
节形成 病变区神经细胞坏死,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浅的
筛状结构。血管扩张充血,淋巴细胞呈袖套状浸润
七、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性疾病
( sexually transmitted,STO),
是指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类传染
病。
(一)淋病
1.病因 淋球菌
2.病理变化
泌尿生殖系统
的化脓性炎症。
尿道口充血、水肿,
有脓性渗出物流出
脓性分沁物涂片,G染色,见
G-双球菌分布得中性粒细胞内
(二)尖锐湿疣
病因:人乳头状瘤( HPV) 6型和 11型
病理变化,
肉眼观:小而尖的乳头也可呈菜花状。




















镜下观:表皮浅层凹空细胞出现有助诊断。
表皮突增宽延长,向真皮内延伸。在表皮上部有明显的空泡
变性,真皮内血管扩张,有炎细胞浸润
(三)梅毒
1.病因 梅毒螺旋体。
2.基本病变
( 1)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小血管周围炎。
阴茎背侧有一质硬、边界清楚的无痛性溃疡,为硬下疳
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形成浅表溃疡,真皮内大量淋毁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 2)树胶样肿:似结核的肉芽肿,但韧而有弹
性。镜下观有别于结核结节。
1)坏死不彻底。
2)坏死周围肉芽肿中富含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而上
皮细胞和郎罕巨细胞较少。
3)常有闭塞性小动脉炎和血管周围炎。
3.后天性梅毒分三期
一期梅毒:硬性下疳;
二期梅毒:梅毒疹;
三期梅毒:累及心、肝、神经系统、骨等。
(四)艾滋病
AIDS是由 HIV引起的以全身性严重免疫
缺陷为主要特征的致命性传染病。
病变特点,
HIV选择性破坏 TH 细胞,引起细胞
免疫缺陷。晚期出现致命的机会感染和
恶性肿瘤。
八、阿米巴病
阿米巴病( amoebiasis),
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
(一)病因,
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
(二)肠阿米巴病,
1.急性期病变:肠壁形成特征性的口小底宽的烧瓶状溃
疡。镜下在溃疡边缘可见阿米巴滋养体。
2.慢性期病变:病变复杂,结肠粘膜坏死,溃疡与修复
性肉芽组织增生两者并存。





























肠壁溃疡处呈液化性坏死区,有少量炎细胞浸润,并可找
到阿米巴滋养体
(三)阿米巴肝脓肿:脓肿大小不等,大者可达小
儿头大,脓肿边缘呈破絮状。

























九、血吸虫病
? 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 是指血吸虫
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 血吸虫发育阶段中的尾蚴、童虫及成虫,虫卵
均可引起病变,但以虫卵引起的病变最严重。
(一)虫卵所致的损害
1.急性虫卵结节形成
嗜酸性脓肿;
2.慢性虫卵结节形成
假结核结节。
肠组织内可见血吸虫卵
(二)肝脏病变
早期 肝脏汇管区较多急性虫卵结节。
晚期 形成干线型或管道型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