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D 5.C 6.A 7.B 8.A 9.C 10.D 11.D
二、多项选择题
1.CE 2.AC 3.ABCDE 4.ABCD 5.BCD 6.ABCDE 7.ACD
8.ABCD 9.ABCD 10.ABC 11.ABCD 12.ABC 13.A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四、名词解释
1.重要性 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2.固定比率法 即在选定判断基础后,乘上一个固定百分比,求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3.审计风险 当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4.固有风险 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5.控制风险 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
6.检查风险 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五、简答题
1.答:(1)判断基础和计算方法
审计人员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审计人员应当合理选用。例如,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接近于零时,不应将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波动幅度较大时,不应将当年的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而应选择近几年的平均净利润;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时,不应将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
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法与变动比率法两种。
固定比率法,即在选定判断基础后,乘上一个固定百分比,求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但这个百分比是多少,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都没有做出规定,也无法做出规定。以下是实务中用来判断重要性水平的一些参考数值:①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用10%,较大时用5%);②资产总额的0.5%—1%;③净资产的1%;④营业收入的0.5%—1%。
变动比率法的基本原理是:规模越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因而采用“金额累进,比率递减”的方法来计算确定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一般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2)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
如果同一期间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审计人员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当先对每张会计报表确定一个重要性水平。例如,将损益表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100万元,将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0万元。但由于会计报表彼此相互关联,并且许多审计程序经常涉及到两个以上的报表,比如对年底赊销是否在适当期间正确记录的审计程序,不仅为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提供审计证据,而且还为损益表中的销售收入提供审计证据,因此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使用会计报表中最小的错报或漏报总体水平。也就是说,审计人员应当选择最低的重要性水平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3)会计报表尚未编制完成时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如果被审计单位尚未完成会计报表的编制,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期中会计报表推算出年度会计报表,或者根据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和经营情况变动对上年度会计报表做出必要修正,以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水平。
2.答:(1)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
所谓重要性的初步判断,是指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中可以出现而又不至于影响有理性的人员作决策的最大错报数额(从理论上说,是比重要性金额要小1元的金额)。这样定义初步重要性,是为了应用的方便,确定这个估计数是审计人员最重要的决策之一,需要相当多的职业判断。
(2)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分配于各账户(可容忍错误)
之所以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分配于各账户,是因为证据是针对每个账户收集,而不是针对整个会计报表收集的。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验证各账户的余额,才能得出有关会计报表合法性、公允性的总体结论。
(3)估计错误并作比较
重要性运用的前两步是规划问题,而后三步是执行审计测试的结果。执行各账户的审计程序时,审计人员都要记录已发现的错误。例如,假设审计人员在抽样函证应收账款时(样本量为200),发现有6个客户错误,这些错误就要用来估计应收账款总体中错误的总数(第三步),这个错误总数被称作“估计数”或者“推测数”,因为审核的仅是样本而不是总体。
(4)报告阶段的重要性考虑
审计人员在完成外勤审计工作后,应汇总所有在审计过程中发出的审计差异而形成审计结果,并对其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这些审计差异在性质上是否重要,即是否为舞弊或违法行为;二是这些审计差异在金额上是否重要,即是否已经超过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评价审计结果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以与编制审计计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数不同,如前者大大低于后者,审计人员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3.答: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固有风险(IR)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CR),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DR),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在审计风险的三个构成要素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是否有效有关,审计人员对此无能为力。但审计人员通过研究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可以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作出评估。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便可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4.答:从定性角度看,审计风险三要素的相互关系详见下表:
审计风险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审计人员对固有风险的评估
审计人员对控制风险的评估
高
中
低
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高
最低
较低
中等
中
较低
中等
较高
低
中等
较高
最高
上表说明,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反之亦然。换言之,当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较高时,审计人员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尽量降低检查风险,以便使整个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反之,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较低,则审计人员即使冒较大检查风险,但总体审计风险仍然较低。
5.答:审计人员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时,应当考虑的因素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因素与会计报表层次有关,第二类因素与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有关。
评估与会计报表层次有关的固有风险时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1)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管理人员诚信度越高,因有风险越小;反之,固有风险越大。管理人员的阅历、经验越丰富,素质和能力越高,固有风险越小;反之,固有风险越大。
(2)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的变动情况。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的变动越频繁,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小。
(3)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如被审计单位负债率太高,银行威胁收回贷款;上市公司已连续两年遭受严重亏损,面临着被摘牌的危险)越大,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小。
(4)业务性质。业务性质(如从事衍生金融工具的买卖业务)越复杂,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小。
(5)影响被单位所在行业的环境因素。例如,银根紧缩、竞争加剧、需求萎缩等不利环境因素,可以导致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增大。
评估与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有关的固有风险时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1)容易产生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例如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预提费用、主营业务成本、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会计报表项目较易产生错报,与之相关的固有风险通常也较大。
(2)需要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予以佐证的重要交易或事项的复杂程度。例如,需要精算师进行估价的退休金计划、需要地质工程师估算储油量的油田开采、需要鉴赏家鉴定的宝石、油画买卖等具有很高不确定性的交易事项,其固有风险通常较大。
(3)确定账户金额时,需要运用估计和判断的程度。例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存货跌价损失准备、坏账准备、材料成本差异、或有损失等账户金额的确定,需要会计人员大量运用估计做出判断,出错的概率较大,固有风险也相应较大。
(4)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例如,现金、有价证券、存货等资产具有普遍的吸引力,若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因而固有风险相对较大。
(5)会计期间,尤其是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及复杂交易。例如,会计年度即将结束时确认异常多的销售收入,发生大量的关联交易,可能意味着被审计单位有粉饰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之嫌,相应地讲,固有风险较大。
(6)在正常的会计处理程序中容易被漏记的交易和事项,例如,销售退回及折让、购货退回及折让、应收及应付利息的计提、按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核算的有价证券、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投资及其投资损益等,在正常的会计处理程序中被漏记的可能性较大,固有风险也较大。
6.答:(1)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
审计人员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后,应当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相关认定(主要包括资产等是否存在、记录是否完整、余额或金额的计价是否正确、披露是否充分)所涉及的控制风险作出初步评估。之所以是初步评估,是因为审计人员在实施控制测试之前,还无法最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即能否及时防止、发现和纠正重大错报或漏报)作出肯定的或否定的结论。
在对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时,审计人员应当遵循稳健原则,宁可高估控制风险,不可低估控制风险。
(2)控制测试与控制的进一步评估
审计人员如拟信赖内部控制,应当实施控制测试程序,以评估控制风险。初步评估的控制风险水平越低,审计人员应获取越多的关于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和运行有效的证据。这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实施控制测试是信赖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当然,如果不准备信赖内部控制,审计人员便可不实施控制测试;二是说明了控制风险初步评估结果与审计证据的关系。如前所述,基于稳健原则,审计人员宁可高估控制风险,不可低估控制风险。为此,在实施控制测试之前,如果审计人员要将控制风险评估为低水平,则他必须获取尽可能多的证据以表明内部控制设计合理、运行有效。
(3)实质性测试与控制风险的最终评估
审计人员在终结审计之前,应当根据实质性测试的结果和其他审计证据,对控制风险进行最终评估,并检查其是否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结论相一致。如果不一致,如实质性测试结果表明,控制风险水平高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水平,可能意味着根据对控制风险初步评估结论而设计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不能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应当考虑是否追加相应的审计程序。例如,通过发函询证,审计人员发现回函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录普遍存在着重大差异,这表明被审计单位未能有效地与客户定期核对应收账款。为此,审计人员可能决定全面、详细地审查所有销货交易、扩大应收账款的函证范围。
7.答:不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如何,审计人员都应当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进行实质性测试。然而,审计人员实施的实质性测试,其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决定,最终取决于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关系详见下表
检查风险与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关系
实质性测试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性 质
时 间
范 围
高
分析性复核和交易测试为主
资产负债表日前审计为主
较小样本
较少证据
中
分析性复核、交易测试以及余额测试结合运用
资产负债表日前审计、期末资产负债表日审计和资产负债表日后审计结合运用
适中样本
适量证据
低
余额测试为主
资产负债表日审计和资产负债表日后审计为主
较大样本
较多证据
8.答:(1)白桦林降低短期投资项目重要性水平的决策将导致本项目审计风险的提高,因为重要性水平面与审计风险之间呈反向变动的关系。按照审计风险的理论,审计风险在数量上等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之积,其中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属于黄金叶公司的客观现状,注册会计师的决策并不影响这两种风险,而是通过增大检查风险影响审计风险。
(2)针对上述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增加相关的实物证据、外部书面证据的数量, 这将导致所耗费的审计时间,体现在审计程序上,白桦林应着重增加监盘、函证明两种审计程序的实施范围,具体地说,对于黄金叶公司自行保管的有价证券,应实施更为广泛的监盘程序,这将增加实物证据的数量,对由专门的外部机构代管的证券,应增加函证的数量,这将增加外部书面证据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