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礼仪的涵义及性质
一、礼仪的涵义
礼仪作为人类交际的表现形式之一,同其他诸如文字、绘画等文明形式一样,是人类不断摆脱愚昧、野蛮,逐渐走向文明、开化的标志和见证。 礼仪是人类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礼仪器物等。
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
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致意、问候、祝愿等惯用形式。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如衣帽、服饰、姿态等。
仪式:是指特定的场合举行的专门化、规范化的活动。
礼仪器物是指为表达敬意,寄托情意的一些物品。例如过去的礼器、少数民族的哈达、锦旗、奖杯、纪念勋章,以及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物品。
在汉语里,“礼”和“仪”最早是分开使用的。在古代典籍中,“礼”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政治制度,二是礼貌、礼节,三是礼物。“仪”也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容貌和外表,二是指仪式和礼节,三是指准则和法度。中国古代的“礼仪”从本质上更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化。
在西方,礼仪(ceremony,rites)的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的法庭为了保证法庭秩序,把各种规则写在进入法庭的通行证上,让人们去遵守。后来,“礼仪”一词进入英语,演变成“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它同样有三种含义:一是谦恭有礼的言谈举止;二是指教养和规矩,也就是礼节;三是指仪式、典礼、习俗等。
纵观中外对“礼仪”含义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意思:其一,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见了面不自觉地要伸出手,临走时下意识地要说声“再见”。没有人非逼着你这样做,但是你却觉得只有这样才算合适和正确。
其二,礼仪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当然,不可能全世界每个人都遵从同一礼仪,但相对于偶然性的行为,礼仪却是普遍的。比如,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见面打招呼是“你好”。
其三,礼仪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如约束人类欲望,保证社会秩序,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礼仪的特点
礼仪的本质特点是文化性,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由经济基础制约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一般说来,礼仪具有以下特点:时代性、地域性、具体性、操作性、理智性。
时代性:
西藏在和平解放前基本上是农奴制度,那时,农奴主外出,农奴既要备马,又要跪伏在马的一侧,供主人当“阶梯”。这对当时所有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礼节。而农奴制被推翻以后,就不可能再有这样的礼节,如果有,在法律上被视为违法,在礼仪上将被视为无礼。
20世纪初,在欧美如果有一位少妇外出遛狗将被视为有失风度,有辱礼节。但是,二十年以后,欧美遛狗成风,成为最有风度的少妇最有风度的行为。
由此可见,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地域性: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国家、民族,同一国家的不同地方,也有着不同的礼仪,甚至截然相反。
如关于“老”的理解,中西方之间差异很大。在中国人看来,“老”象征着经验丰富,是对人的一种尊重。而在西方人却适得其反。如美国一所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欢迎他的大学校长的母亲时,尊称她为“老夫人”,结果,“老夫人”却拂袖而去。因为“老”对她而言,是“魅力丧失,风韵不存”之意。
在宴请方面,中国人请客时桌子上的食物如果被客人一扫而光,主人的面子会很不好过。因为这表明饭菜不够丰盛;而在西方女主人见此情景定会欢欣鼓舞。如果看见盘子里剩下不少菜,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剩菜说明其烹调水平有待提高。
礼仪的这一特点,要求在社交和礼仪活动中,我们既要注意各民族、国家、区域文化的共同共通之处,又应十分注意谨慎地处理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既要保持自尊,又要尊重别人,把地域差别作为交流、互补的条件。
具体性:
也称为礼仪的阶级性,即礼仪并非都是符合人们所设定的美好理想,人类所追求的东西并非都能在礼仪中反映出来。
特权社会必然以掌握稀缺资源的阶级为核心,礼仪很大程度上包含着他们的利益和需求。如《礼记曲礼上》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但是,我们不能由此断言,“礼仪都有阶级性”。有许多礼仪是不带有阶级色彩的。
因此,对礼仪的阶级属性问题应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要慎重对待,准确把握,绝不能把一切都打上阶级的烙印。
操作性:
切实有效,实用可行,规则简明,易学易会,便于操作,是礼仪的一大特点。“礼者,敬人也”。
要促使礼仪简便易行、容易操作,言之有物、行之有礼是最佳的选择。
理智性:
礼仪,实际上是以真善美的人性追求为基础的,它将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加以概括提炼,然后规范化而成为行为活动的模式。它体现着对人性的关怀,是做人做事的自觉和理智。
如果不懂装懂,就会闹出笑话,如:
李鸿章第一次请几位法国客人。那几位法国人从来没有吃过中国餐,于是他们就想,李鸿章怎么吃,他们就怎么吃。李鸿章先用筷子夹了一个饺子,一不小心,饺子掉在酒杯里,李鸿章夹起来放在嘴里。法国客人看了,都学着李鸿章的样子,用筷子把饺子夹起来,然后掉到酒杯里,再夹起来吃。李鸿章接着吃面条,他想到刚才法国客人学他吃饺子的样子,心里觉得好笑,忍不住笑,半根面条从鼻孔里喷出来,法国客人看了,连声赞叹道,中国餐的吃法太奇妙了,这一招他们学不来。假如这些法国客人懂得吃中国餐的礼节的话,大概就不会有这个笑话了。可见礼仪是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知道怎么做是有礼的、规范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从而才能在实践中更加自觉、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很好地符合礼仪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