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面的发生
一、鳃器官
鳃弓 胚体头部两侧柱状隆起 6对
鳃沟 相邻鳃弓之间的沟 5对
咽囊 咽壁内胚层向外凸出 5对
鳃膜 鳃沟底的外胚层和咽囊顶的内胚层相贴
二、颜面的发生
1、额鼻突:额、鼻梁、鼻尖、鼻中隔
左 左 一对内侧鼻突:人中、上唇的正中
鼻板 → 鼻窝 → 原始鼻腔、外鼻孔
右 右 一对外侧鼻突:鼻翼、鼻外侧部分
第 1 对鳃弓
上颌突 1 对,与同侧内侧鼻突愈合,形成上颌和上唇外侧部分
下颌突 1 对,愈合形成下颌、下唇
三、腭的发生
1 对外侧腭突:左右上颌突向原始口腔长出两个水平方向的中胚层突起
1 对正中腭突:左右内侧鼻突向内生长
外侧腭突 形成腭的大部
正中腭突 形成腭前部的一小部分(门齿孔)
前部—硬腭 后部—软腭 软腭后端—悬雍垂
四、畸形
1、唇裂:上颌突未与同侧的内侧鼻突相并合
2、腭裂:左右外侧腭突未能愈合,常伴唇裂
3、面斜裂:上颌突与同侧外侧鼻突未融合,鼻泪管往往暴露在表面
五、咽的形成和咽囊的衍化
(一)咽:前肠头端的膨大部分,背腹扁平,前端较宽,后端较狭窄
(二)咽囊的衍化
I 中耳、咽鼓管
II 扁桃体的隐窝及其上皮
III 腹侧- 胸腺;背侧- 下一对甲状旁腺
IV 腹侧- 退化,形成后鳃体;背侧- 上一对甲状旁腺
V 小,后鳃体,部分 N 嵴细胞迁入,再至甲状腺 →滤泡旁细胞
六、甲状腺的发生
咽底部,内胚层上皮增生→甲状腺憩室→甲状舌管(盲管)→甲状腺
盲孔:甲状舌管退化,起始处留有一前凹。
畸形
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退化不全或未退化
消化系统的发生
一、原始消化管
1、前肠:咽、食管、胃、总胆管开口处以上的十二指肠、肝、胆、胰
2、中肠:总胆管以下的小肠、盲肠、阑尾、升结肠、右 2/3 横结肠
3、后肠:左 1/3 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上段
二、食管的发生
增长:心脏位置下降,颈部伸长
上皮:单层柱状→复层
管腔;闭塞→重新出现
畸形:食管闭锁或狭窄
三、胃的发生
梭形膨大背侧→胃大弯,背系膜→网膜囊、大网膜
腹侧→胃小弯,腹系膜→小网膜
长轴旋转 90 °顺时针方向
胃大弯→左侧,胃小弯→右侧
长轴倾斜 垂直方向→左上斜向右下
四、肠的发生
(一)十二指肠:前肠尾端 + 中肠头端
“C ”形十二指肠袢:凸向腹侧 → 凸向右侧,背系膜在中线右侧与背侧壁融
合,固定于右侧,贴附于腹后壁。
(二)十二指肠以下的中肠:
⑴ “U ”字形中肠襻:顶与卵黄管相连,头段—头支,尾段—尾支
⑵ 第 6 周,肠襻突入脐带的胚外体腔—生理性脐疝
头支—空肠、回肠大部
尾支—盲肠突:盲肠、阑尾的原基,大肠、小肠的分界
⑶ 90°逆时针旋转,肠系膜上 A 为轴,头支→右侧,尾支→左侧
⑷ 第 10 周,脐腔内肠襻退回腹腔,头支在先,尾支在后
⑸ 180°逆时针旋转
空肠、回肠曲居于腹腔中部,后肠被推向左侧→降结肠,尾支返回腹腔→横结
肠
⑹ 盲肠突从肝右叶降至右髂窝,升结肠形成
盲肠突近侧份膨大→盲肠
盲肠突远侧份缩小→阑尾
降结肠尾端移向中线→乙状结肠
卵黄管退化闭锁,肠和卵黄囊分离
五、泄殖腔的分隔
泄殖腔;后肠末端的膨大部分
第 6-7 周,尿直肠隔纵分泄殖腔
背侧 原始直肠 ↗ 直肠
↘ 肛管上段(肛膜)↖泄殖腔膜
腹侧 尿生殖窦 (尿生殖窦膜)↙
肛凹:肛膜外方、肛管下部
第 8 周,肛膜破裂,肠腔与外界相通
肛管上 2/3 的上皮—后肠的内胚层↘
齿状线
下 1/3 的上皮—肛凹的外胚层↗
六、畸形
1、消化管狭窄或闭锁:食管与十二指肠多见,发生过程中上皮过度增生后未
退化吸收,使管腔狭小或不通。
2、回肠憩室:卵黄管近侧端退化不全,3-5 ㎝的盲管连于肠壁上。
3、脐瘘:卵黄管未退化,肠管与脐之间保留一管道。
4、先天性脐疝:肠襻未能退回腹腔或退回后脐腔不消失,肠管突入脐部而膨
出。
5、肛门闭锁(不通肛):肛膜未破或直肠与肛凹未接通。
6、肠襻转位异常:肠襻退回腹腔时,未转位,转位不足或顺时针方向旋转,
可引起肠管解剖位置的各种异常。
7、先天性巨结肠:某段结肠壁内的肌间神经丛发育不良,缺少副交感神经节
细胞,肠壁的肌肉失去收缩力,肠内容物贮留,肠腔扩大。
8、直肠瘘:泄殖腔分隔不全及直肠下端与肛门不发育而产生瘘管,如直肠阴
道瘘和直肠尿道瘘,伴肛门畸形。
消化管
一、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黏膜 上皮:两端复层扁平上皮,其余为单层柱状上皮
固有层:细密结缔组织,腺体,淋巴组织
黏膜肌层:平滑肌
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有黏膜下神经丛;食管与十二指肠有黏液腺,回肠有
集合淋巴小结
肌层:两端骨骼肌,其余平滑肌,有肌间神经丛
外膜:纤维膜(疏松结缔组织)或浆膜(间皮+ 少量结缔组织)
二、 食管
纵行皱襞
(一)黏膜 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层:细密结缔组织,淋巴组织
黏膜肌层:一层纵行平滑肌
(二)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食管腺(黏液腺)
(三)肌层:上 1/3 骨骼肌
中 1/3 骨骼肌、平滑肌混合
下 1/3 内环形外纵行平滑肌
(四)外膜:纤维膜
三、胃
分为 4 个部分:贲门、胃底、胃体、幽门
(一)黏膜 胃小凹
1、上皮:单层柱状上皮
2、固有层:结缔组织,腺体
贲门腺(贲门部):单管或分支管状腺,分泌黏液和溶菌酶,有少量壁细胞。
幽门腺(幽门部) :胃小凹较长,腺短而弯曲,以黏液性细胞为主,分泌黏液、
溶菌酶及少量蛋白分解酶。有少量内分泌细胞。
胃底腺(胃底、胃体部): 分为颈、体、底三部分
A、壁细胞(parietal cell)又称泌酸细胞
分布:腺的上半部
LM:细胞大,圆形或锥体形,核圆位中央,常见双核,胞质强嗜酸性。
EM: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绒毛,微管泡系统,大量线粒体
功能:分泌盐酸(HCl )
碳酸酐酶
CO
2
+H
2
O → H
2
CO
3
→ H
+
+ HCO
3
-
+
Cl
-
(血液中)
→
Cl
-
↓
HCl
↓
盐酸的作用: ⑴ 胃蛋白酶原 → 胃蛋白酶
↓
蛋白质 → 多肽
⑵ 杀菌
⑶ 刺激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促进胰腺分泌。
分泌内因子:与 B12 结合,在回肠被吸收
分泌少量组胺
B、主细胞(chief cell)
分布:主要在胃底腺的下半段
LM:细胞柱状,核圆形位于基底部,胞质基部强嗜碱性,核上方含酶原颗
粒。
EM:表面短而不规则的微绒毛,基部 RER,核上高尔基复合体,顶部酶原
颗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C、颈黏液细胞(neck mucous cell) 数量少
分布:腺颈部
LM:形态不规则,核扁圆位基部,胞质中大量黏原颗粒。
功能:分泌酸性糖蛋白,保护黏膜
D、未分化细胞
分布:腺颈部、胃小凹底部
LM:细胞较小,柱状,HE 切片中不易辨认。
功能;分化为胃黏膜上皮细胞,胃腺的各种细胞
E、内分泌细胞:后述
3、黏膜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二)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
(三)肌层:较厚,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
(四)外膜:浆膜
四、小肠
(一)黏膜
环行皱襞:黏膜 + 黏膜下层的突起
绒毛:上皮 + 固有层的突起
(十二指肠呈叶片状,空肠呈圆锥状,回肠呈指状)
微绒毛:柱状细胞表面细胞膜和胞质的突起
扩大表面积,达 200-400m
2
1、单层柱状上皮:吸收细胞 + 杯状细胞 + 内分泌细胞
(1)吸收细胞:多,高柱状,核卵圆形位基部,丰富的线粒体、SER ;细胞间
有连接复合体;游离面密集的微绒毛(纹状缘),表面覆有细胞衣,含磷酸酶、
胰淀粉酶、双糖酶、氨基肽酶等,某些特殊受体(如回肠内因子受体)
(2)杯状细胞:十二指肠 → 回肠,逐渐增多
EM:微绒毛短而稀疏,核周和基部较多 RER、线粒体,核上高尔基复合体,
顶部黏原颗粒。
功能:分泌黏液,润滑、保护肠道黏膜
2、固有层:细密结缔组织,淋巴组织;有孔 Cap.,中央乳糜管,少量纵行平滑
肌
小肠腺:吸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未分化细胞、内分泌细胞
潘氏细胞
LM:肠腺基部,三五成群;细胞大,圆锥状;顶部嗜酸性颗粒,基部嗜碱
性
EM:RER ,高尔基复合体,酶原颗粒
功能:分泌溶菌酶、防御素
3、黏膜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二)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腺(复管泡状黏液腺)
回肠:集合淋巴小结
(三)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四)外膜:浆膜
五、大肠
(一)黏膜 半月形皱襞,无绒毛
1、单层柱状上皮:单层柱状细胞+ 大量杯状细胞
2、固有层:富有淋巴组织;大肠腺,直而长,含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未分化
细胞、内分泌细胞
3、黏膜肌层
(二)黏膜下层:淋巴组织
(三)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外纵肌形成三条结肠带
(四)外膜:部分浆膜,部分纤维膜
六、阑尾 腔小,不规则,壁薄
(一)黏膜
1、单层柱状上皮:夹有杯状细胞
2、固有层:富含淋巴组织,肠腺短少
3、黏膜肌层;不完整
(二)黏膜下层:富含淋巴组织
(三)肌层:较薄,内环外纵平滑肌
(四)外膜:浆膜
七、肠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GALT )
(一)定义:消化道黏膜中的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和集合淋巴小结,统称为
肠相关淋巴组织。
(二)M 细胞(微皱褶细胞,microfold cell )
1、结构:游离面- 微皱褶、短小微绒毛;基底面- 质膜内陷,形似钟罩,内有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侧面- 紧密连接、桥粒和嵌合连接。胞质内- 大量吞饮小泡、
线粒体
2、功能:选择性摄取肠腔内的抗原物质,转运给凹陷内的淋巴细胞→B 细胞
→浆细胞→Ig A
2 Ig A + 分泌片(糖蛋白,上皮分泌)→S Ig A
八、胃肠道内分泌细胞
(一)分布于胃肠道上皮和腺上皮,数量﹥其他内分泌细胞的总和
(二)形态:圆锥形或扁圆形;基部胞质含分泌颗粒,称基底颗粒细胞;能被银
或铬盐染色,称嗜银细胞或嗜铬细胞。
(三)分类
1、开放型:细胞较高,顶端较细,少量微绒毛,伸向管腔。感受管腔内刺激,
释放某种激素。
2、闭合型:细胞扁圆形,顶端不暴露于腔面。感受局部内环境的变化。
(三)作用方式
1、内分泌作用: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
2、神经递质作用:分泌物作为神经递质传递信息
3、旁分泌作用:以扩散的方式作用于邻近的组织或细胞
九、舌
(一)组织结构
黏膜:舌背部粗糙,形成乳头
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层—结缔组织
肌层—骨骼肌
(二)乳头
1、丝状乳头
2、菌状乳头
3、轮廓乳头
(三)味蕾:味觉感受器(卵圆形小体)
1、味细胞:柱状,顶部有味毛,基底部有神经末梢
2、支持细胞:数量多,呈梭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