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平衡
与肾脏排泄
酸碱物质的来源
一、酸、碱与 PH值
体液 PH值 体液 PH值
血浆 7.35~7.45 脑脊液 7.35~7.45
唾液 6.30~7.10 乳 6.60~6.90
胰液 7.50~7.80 泪 7.40左右
小肠液 7.60左右 尿 4.80~7.50
人体各种体液的 PH值
二、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
? 除食物、饮料和药物中的酸性物质外,体
内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主要有三类,
? 1、碳酸
? 2、固定酸
? 3、外源酸性物质
三、体内碱性物质的来源
? 体内碱性物质主要来自含有大量有机酸盐
和无机盐的食物如蔬菜、瓜果等。
酸碱平衡的调节
一、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
? 人体主要依靠血液缓冲作用、肺呼吸作用
和肾脏的排泄和重吸收等的调节,维持体
液 PH值的恒定。
? 缓冲体系和缓冲作用的概念
? 缓冲机理
二、血液缓冲体系及其作用
? (一)血浆缓冲体系
? 血浆缓冲体系包括,
? 碱储
? (二)红细胞缓冲体系
? 红细胞缓冲体系包括,
? (三)血液缓冲体系的相对作用
? 以碳酸盐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作为参照( 1.0),
其余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以碳酸盐缓冲能力相对
值表示。
三、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 肺通过 CO2排出量的增减,控制体内
H2CO3浓度,以维持 NaHCO3/ H2CO3的
正常比值,调节体内酸碱平衡。
四、肾脏排泄及其对机体酸碱平衡
和水平衡的调节作用
? (一)肾脏的排泄
功能
? 1、肾小球滤过作

? 2、肾小管与集合
管的重吸收
? 3、肾小管和集合
管的分泌或者排泄
肾的血液循环
特点,
? 血流量较大:占 20~ 30%CO
?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高 达 6OmmHg → 利于
滤过
? 肾小管毛细血管压 低 → 利于 重吸收
? 血液经过 两次小动脉 (入球和出球小动
脉 )和形成 两套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和
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网 )
滤过,指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小
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
过程 。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原尿生成
滤过三要素,
屏障、动力、阻力
影响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
⑵ 面积
⑴ 通透性 机械屏障作用 ↓→血尿
静电屏障作用 ↓→蛋白尿
正常时肾小球滤过面积 1.5m2
急性肾炎 → 滤过面积 ↓→ GFR↓→ 尿量 ↓
2.有效滤过压 (动力 )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 –(20+10)
=15mmHg
> 0有滤液生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 –(35+10)
= 0mmHg
≤0 无滤液生

3.肾血流量
? 肾血流量 ↑,滤过率 ↑
? 肾脏在血压变动于 80-18OmmHg范围内时,
依靠其自身调节可使血流量保持稳定。
正常人安静时两侧肾脏血流量每分钟为
1.2升,每昼夜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
量可达 170-180升,约为体重的 3倍。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重吸收,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
些成分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
? ① 被动重吸收 滤液中的溶质通过肾小管上皮
细胞时, 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引起被动扩散 (或弥
散 ),将溶质扩散到小管外的血液中, 这种现象称
为被动重吸收 。
? ② 主动重吸收 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逆着浓度差,
将滤液中的溶质转运到血液内 。 转运是依靠管膜
的载体和酶组成的, 泵, 来进行的 。 在转运过程
中需消耗一定的能量 。 这种重吸收过程称为主动
重吸收 。
方式
? 从量上看,原尿约为 180升,而每天由膀胱经
尿道排出的尿量 (即终尿 )约 1.5升,只占滤液
的 1%。
? 从成分上看,滤液的成分与去蛋白质的血浆
相似,而尿成分与血浆有很大差别。如滤液
中有葡萄糖而尿中没有;尿素、肌酐及氨在
尿中的浓度却比滤液中的浓度增加许多倍。
滤液(原尿)与尿比较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1.分 泌,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
产物排入管腔的过程。
2.分泌的物质
( 1)近曲小管,
H +,肌酐、马尿酸等
( 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H +, K +, NH3
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 (g/L)
成 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浓缩倍数
水 900 980 960 1.1
蛋白质 80 微量 0 -
葡萄糖 1 1 0 -
Na+ 3.3 3.3 3.5 1.1
Cl- 3.7 3.7 6.0 1.6
K+ 0.2 0.2 1.5 7.5
尿酸 0.02 0.02 0.5 25.0
尿素 0.3 0.3 20.0 67.0
肌酐 0.01 0.01 1.5 150.0
氨 0.001 0.001 0.4 400.0
(二) 肾脏在维持机体酸碱平
衡中的作用
?1、分泌 H+,回收 Na+。
?2、磷酸盐酸化
?3、分泌 NH3
?4、排出多余的碱
? 肾小管分泌的 H+与小管液中的 Na+进行
交换
即 H+--Na+交换或 排酸保碱
H +-Na +交换方式有三种表现,
? 1.肾小球滤液中 NaHCO
3的重吸收
① CO2+H2O H2CO3 H + + HCO3-
② Na + + HCO3- NaHCO3
(重吸收入血)
③ H + + HCO3- H2CO3
H2O + CO2
(随尿排出)
? 2.改变尿液磷酸盐浓度比值,使尿液
? 酸化
Na2HPO4/NaH2PO4=4/1
1/99
? 3.氨的分泌和铵盐的排出
H + +NH3→NH4+
(三)肾脏在维持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
? 维持体内水平衡的途径,
(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 2)循环血量的改变
(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 缺水时 → 血浆渗透压 ↑→ 下丘脑渗透
压感受器( +) → 垂体后叶( +) → 抗
利尿激素 ↑→ 水重吸收 ↑→ 尿量 ↓
? 大量饮水 → 血浆渗透压 ↓→ 下丘脑渗
透压感受器( -) → 垂体后叶( -) →
抗利尿激素 ↓→ 水重吸收 ↓→ 尿量 ↑
(水利尿)
( 2)循环血量的改变
? 饮水量 ↑ → 循环血量 ↑→ 心房、胸腔
大 V容量感受器( +) → 抗利尿素 ↓→
尿量 ↑
? 饮水量 ↓ → 循环血量 ↓→ 心房、胸
腔大 V容量感受器( -) → 抗利尿素
↑→ 尿量 ↓
(四)运动对肾脏泌尿机能的影响
? 1、运动对尿量及其成分的影响
? 2、运动性尿蛋白
? 3、尿蛋白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尿量
? 运动后尿量主要受气温、运动强度、运
动持续时间、泌汗和饮水量等因素影响。
如果在夏季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
长的运动,或强度虽不大但时间长的运
动时,由于大量泌汗,故尿量减少。
运动性蛋白尿
? 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
一过性蛋白尿。
? 特点,暂时性,休息 → 消除
? 产生原因,一般公认是由于运动负荷使
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
影响运动性蛋白尿有如下几个主要因素,
? 1.运动项目
长距离跑、游泳、自行车、足球和赛艇等
运动后,运动员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高;而
体操、举重和射箭等项目在运动后,运动员
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低。
? 2.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 3.个体差异
? 4.机能状况
? 5.年龄与环境
运动性血尿
? 概念,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
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 。
? 原因,可能是由于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
上腺素的分泌增加, 造成肾血管收缩, 肾血
量减少, 出现暂时性肾脏缺血, 缺氧和血管
壁的营养障碍, 从而使肾的通透性提高, 使
原来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红细胞也发生了外溢,
形成运动性血尿 。
? 另外, 运动时肾脏受到挤压, 打击, 肾脏
下垂, 造成肾静脉压力增高, 也能导致红
细胞渗出, 产生血尿 。 也有研究表明, 运
动引起的自由基含量增加也可以造成运动
性血尿 。 因此, 运动性血尿可能是综合因
素作用的结果 。
? 运动性血尿多出现在激烈运动后, 人并无
其他症状和不适 。 血尿持续时间一般不超
过 3天, 最长不超过 7天 。 出现血尿时, 可
适当调整运动量, 服用一些止血药或中药,
通常预后情况均良好 。
五、酸碱平衡紊乱
? 酸碱平衡紊乱或酸碱失衡的概念及分类,
? 1、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
? 2、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
? 3、代偿性酸中毒或碱中毒
? 4、失偿性酸中毒或碱中毒
六、酸碱平衡检测的主要指标
? 1,PH值
? 2,CO2总量和 CO2结合力
? 3,CO2分压
? 4、真实碳酸氢盐和标准碳酸氢盐
? 5、缓冲碱
? 6、碱过剩
运动时机体
酸碱平衡调节的特点
一、运动时骨骼肌和血液 PH的变化规律
? 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 PH均随运动强度的增
加表现出一致下降的趋势,但骨骼肌细胞
内的 PH总是较血液低 0.4~0.6PH单位。
? 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高于血
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低于血液所致。
二、运动时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
? 运动时,体内酸性代谢产物主要来自 4个方
面,
? 1,ATP水解
? 2,6-磷酸葡萄糖和 1-磷酸甘油的生成
? 3、乳酸的生成
? 4、不完全和完全氧化
三、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的缓冲作用
? 骨骼肌的酸性物质缓冲能力,主要是通过
三种方式实现的,
? 1、化学缓冲作用
? 2、代谢缓冲作用:磷酸肌酸分解、次黄
嘌呤核苷酸的生成、氨基酸的氧化
? 3,H+和 HCO3-的跨膜流动
? 运动训练能够提高人体的酸碱缓冲能
力吗?
四、口服 NaHCO3对体内酸碱平衡
和运动成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