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鲁忠义主编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及其本质
第二节 心理学的体系结构与意义
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
方法
第二章 中学生的生理特征
与心理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生理特征
第二节 中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
第三章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与心理教育(上)
第一节 中学生注意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第二节 中学生观察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第三节 中学生记忆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第四章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与心理教育(下)
第一节 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与心理教育
第二节 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与心理教育
第三节 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与心理教育
第五章 中学生个性心理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自我意识教育
第二节 中学生气质教育
第六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二节 中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
与非智力因素
第三节 中学生学习心理指导
第四节 中学生学习困难
第七章 中学生品德心理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过错行为及其矫正
第三节 品德不良心理及其矫治
第八章 中学生群体心理教育
第一节 群体心理对中学生行为
的影响
第二节 中学生班集体建设
第三节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
第九章 中学生人际关系指导
第一节 中学生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 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
条 件与途径
第三节 中学生交往的心理障碍
及其克服
第十章 中学生心理卫生
第一节 心理卫生概述
第二节 中学生的心理异常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第十一章 中学生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角色心理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品质
第三节 教师的威信
第十二章 中学领导心理
第一节 中学领导心理概述
第二节 中学领导人的影响力
第三节 中学领导方式与领导
艺术
第十三章 心理测量
第一节 心理测量概述
第二节 常用的心理测验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 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
哪些内容?
?怎样正确认识心理的实质?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是什么?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 哪
些?根据教育心理实验法的一般程序,设
计一心理实验方案。
第一节 心理及其实质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人的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多样,但我们研
究它,一般是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
方面来进行的。
第一节 心理及其实质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
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
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它反映了人们的个
别差异,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
性倾向性两个方面。
第一节 心理及其实质
?二、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
动的反映。
?(一 )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2、社会实践活动制约着人的心理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4、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第二节 心理学的体系结构与意义
?一、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二、心理学的意义
(一 )有助于提高辩证唯物主义的水平
(二 )有助于认识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规
律,提高教育质量
(三 )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领导
的管理水平
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
(二 )系统性原则
(三 )发展性原则
(四 )教育性原则
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被试
者的外部行为,以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二 )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引起某种心
理现象,以研究其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心理实验法有两种主要形式: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三 )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有关材料,
从而了解被试者心理的一种方法。
?(四 )测验法
测验法又叫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
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定被试者的心理品质的一种方法。
?(五 )个案法
个案法是对某一 (或某些 )被试者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
行了解以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
纵向研究方法。
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三、教育心理实验法的一般程序
1、提出研究课题和建立假设
2、确定被试者
3、设计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
4、实施实验研究
5、分析实验结果,引出实验结论
第二章 中学生的生理特征与
心理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生理特征
与心理教育
?中学生生理发育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学生性意识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怎样对学生进行初潮和经期的心理卫生教育?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遗精及手淫现象?
?如何正确对待中学生的早恋现象?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生理特征
?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之间
? 初中阶段系少年期 (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 );
? 高中阶段为青年初期 (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 )。
? 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生理上正在发生着急剧
的变化,进入了人生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
? 第一次生长高峰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即在乳儿

第一节 中学生的生理特征 胎






























图 2- 1人生的两次“生长高峰”
一、形态发育
?身体迅速地长高,体重迅速地增加,是青
春发育期形态发育最明显的特征。在青春
发育期,学生身高每年平均长高 6~ 7厘米,
体重增加 4~ 5
?中学生身高和体重的增加存在着性别差异,
这表现在快速增长时期开始的早晚以及增
二、内部机能的变化
?(一 )心脏的成长与发育
?青春发育期,心脏的重量大大增加。心脏
重量增加到新生儿的 10倍,十七八岁的高
中生心脏重量接近成人水平。同时,血压
和脉搏的发展也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
19~ 20
?中学生在 15~ 18岁阶段,会出现暂时的高
血压现象。
(二 )肺和呼吸系统的发育
?肺的发育经过两次“飞跃”,第一次在出
生后的第二个月,第二次在 12
?男女中学生肺活量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
如图 2- 2所示。
(二 )肺和呼吸系统的发育








年龄(岁)0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5
2.0
2.5
3.0
3.5
4.0
4.5
图 2- 2男女学生肺活量的发展
(三 )肌肉和脂肪的变化
? 青春发育期,中学生的肌肉和脂肪有了很大的变
化。表 2-2儿童和青少年的肌肉增长情况。
? 中学生肌肉的生长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这表现
为男生的肌肉细胞增长比女生快,而且力量也比
? 图 2-3 男女学生握力发展对比曲线
? 在中学生肌肉增长的同时,其身体的脂肪也有了
很大的变化。在青春发育期,男女生脂肪的变化
是不相同的。
? 肌肉力量的增长,为中学生体力的增强提供了可
能性。但是,中学生的肌肉力量比起成人来更容
易疲劳,还不能适应长期的紧张状态。
(三 )肌肉和脂肪的变化



8
岁 12岁 15岁 18岁 成年
肌肉占
体重的

25.0 27.2 29.4 32.6 44.2 44~45
表 2- 2儿童和青少年的肌肉增长情况
(三 )肌肉和脂肪的变化
年龄(岁)
80
10
20
30
40
50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图 2- 3男女学生握力发展对比曲线
(四 )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 1
?
? 其次,中学生的大脑在复杂的不断分化的过程中,
沟回增多、加深,表面积扩展,机能显著发展,
趋于成熟。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平衡,特别
是内抑制机能逐步发育完善,到十六七岁后,兴
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能够协调一致。第二信号系统
逐步占据优势地位,并且在概括和调节作用上也
? 2
? 在青春发育期,中学生神经系统的结构基本上和
? 青春发育期,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有了进
一步的发展。但是,脑和神经系统要发育到成人
水平,还得到 20~ 25
? 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成熟,为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三、第二性征和性成熟
?(一 )第二性征的出现
?第二性征是指在青春发育期表现出的身体
形态上的性别特征,也称副特征。第二性
征是相对第一性征而言的,第一性征是指
生殖器 (男性的睾丸、阴茎、阴囊等,女性
的卵巢、子宫等 )的特征。第二性征是性发
育的外部表现。
? 1
? 男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喉结突起,声音变粗而低沉,
上唇出现密实茸毛或唇部有胡须,额两鬓向后移,全身长
出多而密的汗毛,长出阴毛和腋毛,肌肉和骨骼发育坚实,
? 2
? 女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音调变尖而且细润,乳房隆
起,骨盆逐渐长得宽大,臀部变大,阴毛和腋毛先后出现,
? 第二性征的出现过程经历了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两个年龄阶
段,它的先后顺序大体如表 2-3。
年龄 女 性 男 性
8~ 9岁 骨盆架开始增大,臀部变圆 全身
10~ 11岁 乳房开始增大, 胸部隆起 全身
11~ 12岁 阴毛出现 睾丸开始增大
12~ 13

月经初潮, 无排卵
现象
喉头结增大, 声音
变哑
13~ 14

乳房进一步增大,
腋毛出现 阴毛出现14~ 15

骨盆显著增大, 月
经正常, 有排卵 腋毛和胡子出现15~ 18

脸上长出粉刺, 骨
骺闭合
汗毛出现, 遗精出

表 2- 3男女第二性征发育顺序表
? (二 )性器官与性功能的成熟
? 1
? 从十一二岁开始,女性的生殖器官进入发育时期,
先是外生殖器的改变,继而阴道、子宫、卵巢快
速发育,13岁左右月经初潮。月经初潮是指女孩
第一次来的月经,它是女性青春期来临的信号,
它标志着性发育即将成熟。月经初潮的出现多半
是在身高增长开始下降后的半年到一年。月经初
潮时,卵巢还未达到成熟时重量的 30%,因此初
潮后的半年到一年内,月经还不能有规律地按月
来潮,而且也没有正常的排卵现象,到 18岁时卵
巢才达到成熟时的重量。
?2
?男性生殖器官的成熟比女性要晚。
?青春发育期的飞速变化,形成了人的一生
中迅猛发育的“第二高峰”。处于这一时
期的中学生的形态、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
急剧变化,特别是性成熟这一“突变”,
促进了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性觉醒。
第二节 中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
?按我国的习惯,一般把性教育叫做青春期
教育,那么对中学生进行就是进行性教育。
?青春期教育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
性道德教育和性法律教育等内容。
? 一、中学生性意识的发展
? 性意识是指随生理发育、社会成长而逐渐形成的
对有关性别、性征、性角色及性行为等方面的心
理认识活动。进入青春期后,性腺开始成熟,第
二性征日益明显,主管性意识的大脑神经细胞迅
速活跃起来。于是他们感到了自己与异性的差异,
进而对异性产生好奇心和神秘感。这种对异性的
差异感、好奇心和神秘感,就是青春期的性意识。
? 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有个过程,国内心理学家一般认为,
? (1)疏远异性期。一般从 12岁到 14岁 (女性比男性早一两年,
以下各阶段亦如此 )。
? (2)接近异性期。一般从 14岁到 16岁。性机能的不断成熟导
致了性意识的发展,在男女同学之间开始出现了一种情感
上的吸引,逐渐从疏远发展为接近。
? (3)向往异性期。一般从 16岁到 18岁。由少年期正式进入
青年初期后,男女学生表现出对异性的向往和倾慕,互相
产生了特殊好感。
? (4)恋爱期。一般 18岁以后。经过前面几个发展过程,青年
男女的性心理和性意识的发展基本成熟,具有较强烈的性
情绪,加上丰富的社交活动,促使他们把对异性的情思逐
步导向恋爱的轨道。
二、中学生性心理教育
? 青春期中学生性心理的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
? (一 )正确对待月经初潮,讲究经期生理心理卫生
? (二 )遗精的心理卫生
? 遗精是男子在无性交活动时的射精现象。一般有
两种形式:梦遗和滑精。
? (三 )正确对待手淫
? 手淫是一种在性冲动时通过抚弄或刺激性器官,
借以达到性满足的行为,又称自慰行为。手淫是
未婚男女青年中比较常见的现象。
? (四 )正确对待中学生的早恋现象
三、中学生的性道德教育
?性道德是指两性关系和交往活动中必须遵
守的行为规范。即衡量人们的性观念、性
选择、性交往和性行为的是非善恶标准。
性道德受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经济、政治、
文化、思想、历史的制约,不同的社会,
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性道德标准。
? (一 )提高中学生性道德认识水平
? (二 )培养学生健康的性道德情感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性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章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上 )
第三章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与心理教育 (上 )
?什么是注意?如何根据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
点培养他们的注意力?
?怎样优化学生的注意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中学生记忆力有什么特点?如何培养中学生
的记忆力?
第一节 中学生注意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一、中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注意是对事物的定向活动,是心理活
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开端。没有注
意的参与,就不可能有对事物的感知、记
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任何学习和工作也
就不可能进行。注意一般可以分为无意注
意和有意注意。
第一节 中学生注意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
?第一,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地发展。
?第二,中学生的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
?第三,中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的注意经常会
受到兴趣、需要的影响。
第一节 中学生注意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一)在中学教学中,应该怎样利用中学
生的无意注意呢?
1、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产生的规律。
2、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充分考虑学生的情绪状态。
第一节 中学生注意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二)在中学教学中,应该怎样发展学生
的有意注意呢?
1、加强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
生的有意注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使有意注意和
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互相轮换。
第一节 中学生注意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三、中学生注意品质的发展与优化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稳定性、注意
的范围、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一 )中学生注意稳定性的发展与优化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
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
第一节 中学生注意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要优化注意的稳定性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内容的难易、深浅适当。
第二,良好的教学方法是稳定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
第三,了解每位学生注意的表现对培养学生注意稳定性是
十分必要的。
第四,为了保持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应该设法消除一切分
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第一节 中学生注意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二 )中学生注意范围的发展与优化
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所能知觉的
客体的数量。
?优化学生注意的范围,使之加大,要做到
以下几点:
1、把学习材料加以精确的组织,使之系统
化;
2、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教材;
3、观察的条件要适宜。
第一节 中学生注意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三)注意分配和转移的发展与优化
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
两种或几种不同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的转移是有目的地把注意从一种对
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种对象或活动上。
第二节 中学生观察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一、中学生观察和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觉过程,是认识
事物的开端,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积累
经验的重要途径。
?二、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第一,在进行观察之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
观察目的和任务。
第二,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第二节 中学生观察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第三,按照感知规律,实行直观教学是发
展学生观察力的重要条件。
?(1)适当的刺激强度,有利于引起清晰的观
察。
?(2)增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突出被观察的
对象。
?(3)利用感知的理解性,提高观察效果
第三节 中学生记忆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一、中学生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
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
基本环节。
记忆对学习活动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本身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是利用已
有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
第三节 中学生记忆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是:
? 1、从记忆的目的性来说,中学生在教学要求下,
识记的有意性更加发展起来。
? 2、从识记的方法来说,中学生意义识记的能力发
展较快。
? 3、从识记的内容来说,从以具体材料为主转变为
以抽象材料为主,这是中学生记忆发展的一个质
的变化。
第三节 中学生记忆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二、中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一)提高记忆的容量
根据信息保持的时间长短,可分为短时记忆和
长时记忆。
要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就必须对材料进行组
块化。
对材料进行组织加工,使材料间形成规律性的
联系,是提高长时记忆容量的有效方法。
第三节 中学生记忆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二)增强识记的效果
?1、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加强对识记材料的理解
?3、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影响识记的效果
?4、实际操作有助于提高识记效果
?5、多种感官参与识记过程,能促进识记效
果的提高
第三节 中学生记忆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三)提高再认和回忆的质量
再认是指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被
识别和确认的过程。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
可以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联想在回忆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中学生记忆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四)有效地防止遗忘
?1、复习要及时
?2、采用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的方法进行复

?3、安排不同性质材料交替进行复习
?4、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第四章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与心理教育 (下 )
?怎样根据中学生思维的特点,培养他们良好
的思维能力?
?创造型学生有什么心理特征?怎样培养和开
发中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中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措施有哪些?怎样
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
第一节 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括
的、间接的反映。它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
两个基本特征。
?思维的概括性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
事物的本质特征。思维的间接性是指通过
一定的媒介 (如知识经验、感性材料、工具
等 )来反映客观事物。
一、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 (一 )
?
? 1、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
? 2、从少年期开始,已有可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
? 3、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
年级开始,少年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
? 4、初中生逻辑思维三种形式的发展呈迅速上升趋势。概
念和演绎推理到初三已发展到占优势水平;归纳推理到初
三发展到基本成熟水平。
?(二 )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其一是抽象与具体得到了较高的统一。
?其二是辩证思维获得了明显的发展。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
?(一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中学生的思维
?(二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 (三 )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

? (四 )提高言语表达水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
发展
第二节 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
? (一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重新组合已有的信息,产生出新颖、独
?研究和事实都表明,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创
造力不仅与人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有关,还与
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信念等个性心理品质有
关。
?创造力是一种产生新思想、新事物的综合能力。
? (二 )创造型学生
?从心理学家对创造型学生的研究发现,凡
有创造力的学生都具有下列共同的心理特
? (1)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发现问题。
?(2)具有优良的个性品质。
? (3)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 (4)具有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
?(5)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二、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一 )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创造性思维能力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强
?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结构日趋完整
?(二 )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
?
?中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有很大发展
?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有所发展
表 4- 1测验总成绩(标准分数)
初 中 高 中
年级
均数 标准差 均数 标准差
一 102 12 1 1 0 14
二 109 11 1 1 5 10
三 111 8 1 1 7 10
三、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根据国内外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
究,一般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 )激发学生主动解惑的内在动机,培养学
?(二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 )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
?(四 )
?(五 )
四、中学生创造力开发方法
? (一 )
?头脑风暴法 (Brain Storming),又译智力激励法,
是指通过一种特殊的会议形式,使参加人员积极
思考、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为解决问题提供出
一系列创造性的设想的创造方法。头脑风暴法是
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发明的,以后各国的创造学
家又根据具体情况对此法进行了修改,发展了许
多种头脑风暴法,如默写式头脑风暴法、卡片式
头脑风暴法等。
?
?
?自由畅想原则。
?以量求质原则。
?综合改善原则。
?(二 )
?核查表法 (Check List Technique)也是奥斯本
创造的。核查表法是列出一张与要解决的
问题有关的提问表,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对
问题进行周密系统的思考,以获取新的构
思或新的发明创造。
?核查表法的主要特点是借助表中的提问,
从各个层面对要创新的事物进行分析和探
索,这就突破了旧经验的框框和习惯性思
维的束缚,使思维更具灵活性和多变性。
因此,核查表法被誉为“创造技法之母”。
?奥斯本的核查表有 75个问题,可归纳为 8组提问。
? 改变 扩增
?缩减 替代 变换与颠倒 组合
?核查表法不仅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中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中也越来
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国创造学者结合青
少年儿童的特点,经过实验,提出了青少年创造
力开发核查表 ——,聪明的办法 12
? (1)加一加 (2)减一减 (3)扩一扩
? (4)缩一缩 (5)变一变 (6)
? (7)联一联 (8)学一学 (9)代一代
? (10) (11) (12)定一定
第三节 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心理教育
?
?想象力是指对头脑中的表象加工、改造,重新组
合成新形象的能力。创造想象所形成的新形象具
有新颖、独创、奇特的特点。一般来说,创造想
象比再造想象要艰苦得多、复杂得多。
?
?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 (2)
? (3)想象的现实性增强。
?二、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 )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
?(二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 )丰富学生的情感
?(四 )激发学生的灵感
?三、中学生想象力开发方法
?粘合法 综合法
?具象法 联想法 二元坐标法
手摇



流动
三角
笔筒


玻璃 扇 气 梯 瓶滑行 日历 清凉 照明
——无意义的联想
——已实现的联想
——有意义的联想
空白——有疑问的联想
二元坐标联想图
第五章 中学生个性心理教育
学习要点
?什么是自我意识?中学生自我意识有哪些特
点?如何对中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
?气质类型有哪些?怎样对学生进行气质教育?
?影响中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中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哪些?
?如何预防中学生人格障碍的发生?
第一节 中学生自我意识教育
?
? (一 )
? 自我意识是指人意识自我以及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并通过自身改造以达到自我实现或完善的过程。
? (二 )
?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自我意识发
生变化的一般规律。国外有人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划分为
?
?
? 主观化时期
?
?中学时期,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渐发育成熟,社
会、成人对其态度的逐渐改变,中学生越来越
把注意力指向自身。他们不仅自我意识的能力
和水平提高了,而且自我意识的内容进一步丰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教育
?(一 )引导中学生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
?(二 )
?(三 )
第二节 中学生气质教育
? (一 )
?
? 气质能影响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它使一个人整个的心理
活动都涂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气质是相当稳定的心理特征,
但是气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
气质是能够发生缓慢变化的,它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 (二 )
? 气质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早在公元前 5世纪时,古希腊
的医生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就提出,每个人身上都有
四种不同的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
? (三 )
?
?
?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通过记录一个人的行为特
征、言语特征以及情绪特征,并对他们进行分析
判断,以确定一个人气质类型的方法。例如,教
?问卷法
?问卷法是要求被试者对一系列的经过标准化的问
题作出回答,然后分析被试者的气质特征的方法。
?
? (一 )
?人的气质是各种各样的。气质只表明一个人心
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气
? (二 )
?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因
此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针对每一种气质类型
第三节 中学生性格的培养
?
? (一 )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构成物,它包括四个方面的特
征:
? 1
? 2
? 3
? 4
? (二 )
?性格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
特结合。这种结合使得一类人的性格明显区别
?
? 1
势的情况,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
? 2
于内部,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 3
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二, 中学生性格的形成
?影响中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很多, 具体说来,
以下各因素对中学生性格的形成起着特别重要
的作用 。
? (一 )
? (二 )家庭环境
?
? (三 )
?
? (四 )主观因素
?三、中学生性格的培养
表 5- 1母亲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的关系
母亲的态度 孩子的性格
支配 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
干涉 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
娇宠 任性、幼稚、神经质、温和
拒绝 反抗、冷漠、自高自大
不关心 攻击、情绪不稳定、冷酷、自立
专制 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
民主 合作、独立、温顺、社交
表 5- 2教师管教方式和学生的性格特征
管教方式 学生的性格特征
民主的 情绪稳定、积极、态度友好、有领导能力
专制的
情绪紧张,冷漠或带有攻击性,教师在场
毕恭毕敬,不在场秩序混乱,缺乏自制性
放任的 无团体目标、无组织、无纪律、放任
?四,
? (一 )
?人格障碍一般有三种含义:
? (1)泛指一切心理障碍 。 这时, 它成了精神症状
或精神疾病的代用词 。
? (2)文艺, 影视界所称人格障碍, 一般是指双重
人格或者多重人格, 这主要是自我意识分离的
问题 。
? (3)严格意义的人格障碍, 是指一种介于精神疾
病与正常人格之间的行为特征 。
?本文指的是第三种意义 。
?中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如下:
?1
?2
?3
?4
?5
? (二 )
?人格障碍是由于生活, 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
造成的, 其中家庭, 学校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 。
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 预防中学生人格障碍的
发生主要从家庭, 学校两方面着手 。
?对家庭来讲, 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美好
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育方式合理, 禁止采用
专制, 放任等不良的教育方式, 父母不仅关心
孩子的生理健康, 也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给孩子以必要的关心和爱 。 父母还应采用一定
的方法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增强他们抗
御挫折的能力 。
?对学校来讲,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
一视同仁。教师要端正并丰富学生的情绪经验,
对后进生等一些特殊的学生要特别关心和爱护。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建
第六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教育
第六章中学生学习心理教育
学习要点
?什么是学习?中学生学习活动具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它对学习有什么作用?
?怎样正确认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
作用?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困难有哪些类型?它是如何产生的?
?造成考试焦虑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预防调节
考试焦虑?
第一节 中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学习的概念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
得个体经验及行为持久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人类间接经验的过
程。
第一节 中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一)学习的主动性增强
(二)学习的内容增加,学习方法多样化
(三)学习的策略更加完善
(四)学习兴趣更为强烈和广泛
(五)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一节 中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中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制订计划--动机
(二)课前学习--了解
(三)专心上课--获得
(四)及时复习--保持
(五)独立作业--回忆
(六)解决疑难--作业
(七)系统小结--概括
(八)课外学习--反馈
第二节 中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
因素
?一、影响中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
?(一)智力的概念
智力是指认识方面各种能力的综合,即
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
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思维能力。
?(二)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
?(三)中学生智力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中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
因素
?二、影响中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一)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那些对心理过程起
着起动、导向、维持与强化作用,又不属
于智力成分的心理因素。
第二节 中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
因素
?(二)非智力因素的层次和结构
1、非智力因素的层次
? 第一层次属于高层次。它具有最广泛的制约调节作用,对
学习活动有持久影响。
? 第二层次属于中间层次。它一方面接受第一层次的调节,
同时又制约和调节着更低层次的心理成分。
? 第三层次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它往往
是第二层次中某种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派生成分。
第二节 中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
因素
?2、非智力因素的结构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是指不同成分的非智力
因素的整体构成。这种结构可用图 6-1表示。
第二节 中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
因素





























意志
品质
情绪
情感
特点
需要
兴趣
动机
性格
气质
特征
理想、信念、世界观
学生
学习
活动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第二节 中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
因素
?(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
第一,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第二,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维持作用。
第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督促作用。
第二节 中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
因素
?三、正确认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
互作用
(一)智力作用必须建立在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
(二)非智力因素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三)智力的发展也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良好的智力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自信心
2、良好的智力有利于中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
目标
第三节 中学生学习的心理指导
?一、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途径
和程序。
?(一)制订计划
在制订计划时,应优先保证学习内容的预习和复
习时间;妥善安排大块时间和零散时间;文理科
交叉搭配,提高学习兴趣;计划要留有余地,每
天应留出休息时间,计划一旦制订,就要坚持执
行。
第三节 中学生学习的心理指导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集中注意的习惯
2、培养听课、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3、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
第三节 中学生学习的心理指导
?(三)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环节
1
2
3
第三节 中学生学习的心理指导
?(四)辅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1
2
3
4
5
第三节 中学生学习的心理指导
?二、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可以自己进行独立
而有效学习的能力。
?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 自学态度的形成与学习自觉性的加强,即了解并体会到只
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就,以及由此而产生学习自
信心、责任心及主动性的不断加强;
② 自学方法与技能的掌握,即不仅掌握某门学科的学习方法
与技能,也掌握了一般的并适合自己的特点的学习方法与
技能,因而能对新材料的学习产生方法和技能的迁移;
③ 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自学习惯的养成。
第三节 中学生学习的心理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很多,其中关键的一
环是教给学生以学习方法,并使他们对自
己运用的学习方法具有反省和改进的能力,
从而达到不完全依赖教师也能把功课学好
的目标。
?(一) SQ3R学习法
?(二)四环式学习方法
第四节 中学生学习困难
?一、中学生学习困难的类型及特点
学习困难一般是指并非严重的智力因素
造成的学习成绩落后或学习能力的缺乏。
(一)生理缺陷型与心理障碍型
(二)单一型和综合型
(三)暂时型与持续型
(四)兴奋型与安静型
第四节 中学生学习困难
?二、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一)对待学习的不良态度
(二)缺乏某些良好的性格特点
(三)在心智活动或认识活动上存在着某
些缺点
(四)某些局部缺陷或智力落后
第四节 中学生学习困难
?三、中学生学习困难的教育策略
每个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各种问题,教师应根
据学生学习中的具体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四、中学生考试焦虑及预防与调节
(一)考试焦虑的概念
考试焦虑是一种特殊的由整个考试情境所引起的神经紧
张状态。考试焦虑高的人往往把考试视为对个人的威胁,
因而产生紧张、忧虑、神经过敏和情绪冲动。
第四节 中学生学习困难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
1
2
3
4
5、个人的身体状况欠佳
1
2
第四节 中学生学习困难
?(三)考试焦虑的预防与调节
? 1
( 1)提高认识,减轻压力。
( 2)系统复习,加强训练。
( 3)肯定自己、相信自己。
( 4)劳逸结合,精力充沛。
? 2
( 1)运用心理调节手段,恢复良好的考试状态。
( 2)转移注意,抑制紧张。
第七章 中学生品德心理教育
第七章 中学生品德心理教育
学习要点
?什么是品德?品德的心理结构如何?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哪些特点?
?中学生道德情感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形
成的?
?中学生的道德意志特点如何?
?什么是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
?矫正学生过错行为的心理策略有哪些?
怎样矫治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品德及其心理结构
?(一)道德与品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处理人与人、
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关系对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
则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种个体现象,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的
道德规范去行动时,在态度、言论和行为方面,经常表现
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倾向与特征。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品德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它们
又是有区别的两种现象。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第一,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
具体表现,离开了一定的社会道德,就无从谈起
个人品德。
第二,个体品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道德面貌
和风气。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属于个体意识形态,它的存在依赖于个体
的生存。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存在与发
展依赖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第二,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道德具有唯
一性。而品德作为个体对道德规范的反映,是因人而异的,品德具有
多样性。
第三,道德反映社会生活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完
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表现的是个体心理特征,其发展变
化既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第四,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则是教育学、心理学
研究的对象。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任何一种品德都是由: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四种基本心理因素构成的。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二、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
(一)对道德知识的理解逐渐达到“理解行
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实质”的水平
(二)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
(三)道德评价能力出现独立性、批判性、
全面性的特征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道德评价能力有了很大发展,主要
有以下几个特点:
1
2
3
4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三、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一)从道德情感形式看,逐步由直觉的情感体验向论理的
情感体验过渡。
道德情感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直觉的情感体验;第二种是由道德
形象而引起的情感体验;第三种是论理道德的情感体验。
(二)从道德情感的社会内容看,高级情感逐渐得到发展。
中学生道德情感的社会性发展趋势呈现三级水平:第一级是利己的情
趣;第二级是重感情讲义气,但意识不到情感的社会意义;第三级是
能自觉热爱班集体,对集体有较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义务感。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四、中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
在正常情况下,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坚持性、自我
控制能力随年级的增高而提高。
?五、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
中学时期是形成学生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学生
的品德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道德行为习
惯。
第二节 过错行为及其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行为
过错行为是指学生在品行方面经常出现的一些不
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品德不良则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或犯有
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第二节 过错行为及其矫正
?二、中学生过错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过错行为形成的外部条件
1、社会上存在的不良诱因
2、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当
一是重养轻教、二是重智轻德、三是宽严失度、四是要求不一、
五是方法简单 。
3、学校教育的失误
第一,素质教育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第二,部分教师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第三,学校不注意取得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第二节 过错行为及其矫正
?(二)学生过错行为形成的内部条件
1、认识的片面性
2、情感的冲动性
3、行动的盲目性
4、道德意志薄弱
第二节 过错行为及其矫正
?三、矫正过错行为的心理策略
1、预防为主
2、动之以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3、晓之以理,提高辨别力
4、发现“闪光点”激发自尊心
5、抓住时机,选好突破口
6、利用舆论,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
7、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节 品德不良心理及其矫治
?一、品德不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1、认识特点
2、情感特点
3、意志特点
4、行为特点
第三节 品德不良心理及其矫治
?二、品德不良心理的诊断与矫治
发生品德不良问题的征兆有:
① 上课常心不在焉,学习成绩突然下降;
② 喜欢上街游荡,甚至夜不归宿;
③ 结交坏朋友并与之来往密切;
④ 在服饰上标新立异,刻意追求,或不修边幅,衣帽不整;
⑤ 花钱大手大脚,喜欢到饭馆吃喝;
⑥ 与异性交往异常;
⑦ 情趣低下,对色情东西异常感兴趣;
⑧ 言行突然粗暴,常与师生发生冲突;
⑨ 行动怪异,不热心集体活动,等等。
第三节 品德不良心理及其矫治
?在诊断学生是否属于品德不良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切忌轻率下结论,只有当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表现出经常性、倾
向性和有意性特点的时候,才属于品德不良。偶尔出现的不道德行为,
只是一般的道德过错行为。
第二,注意区分品德不良与性格缺陷。因倔强、急躁而导致的对抗、迁
怒、报复等攻击行为,或因怯弱、沉郁而导致的逃避学习、自暴自弃
等行为,应视为情绪性格问题,而不能看做是品德纪律问题。
第三,注意行为的后果。若行为不仅对集体或他人有损害,而且还可能
导致行为当事人的违法犯罪,那么这种行为属于品德不良行为;若行
为虽对集体或他人有影响,但只是妨碍行为当事人健康个性的发展,
这种行为就不能视为品德不良行为。
第三节 品德不良心理及其矫治
?(二)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治
1、隔离调整法
2、活动矫正法
3、行为强化法
4、榜样引导法
5、行为考验法
第八章 中学生群体心理教育
第八章中学生群体心理教育
?什么是群体和集体?
?群体心理对中学生的行为有哪些影响?
?建设班集体要考虑哪些群体心理现象?
?怎样认识和引导中学生非正式群体?
第一节 群体心理对中学生行为的影响
?一、群体、集体的心理特征
群体 (group)又称团体。它是指人们为了某些特定
的目标而以特定方式组合起来共同活动且交往互
动的集合体或共同体。
?群体具有它自己的一些特征:
( 1)目标一致。
( 2)具有某种组织结构。
( 3)交往互动。
第一节 群体心理对中学生行为的影响
?(二)集体及其心理特征
集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集
体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有社会价值的目标,借助共同活动把
群体成员严密组织起来,形成有纪律、有凝聚力的群体。
?集体的心理特征主要有:
( 1)集体成员对集体的目标达成共识。
( 2)集体具有良好的心理气氛。
( 3
( 4)集体成员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第一节 群体心理对中学生行为的影响
?二、群体对中学生行为的影响
(一)社会助长作用
?1、什么是社会助长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有人在场或许多人一起
共做,可以促进个体的活动效率,出现增
量或增质的社会心理现象。
与这种结果相反,出现减量或减质的社会
心理现象,叫做社会干扰作用。
第一节 群体心理对中学生行为的影响
?2
许多研究认为社会助长作用与活动的性质 —— 活
动的机械性与复杂性有关。
一般说来,从事简单的机械性操作或容易的工作,
有他人在场或参与,会产生社会助长作用;从事
比较复杂的困难的工作,特别是需要一系列判断
推理的思维活动时,他人在场或参与可能起干扰
作用。
第一节 群体心理对中学生行为的影响
?(二)从众行为
?1、从众及其类型
从众是个体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与
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
?按照表里是否一致可以把从众分为四种。
( 1)表里皆从。
( 2
( 3
( 4)表里均不从。
第一节 群体心理对中学生行为的影响
?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影响从众行为的情境因素主要有:
( 1)群体的凝聚性和一致性。
( 2)群体的权威性。
( 3)群体的情绪气氛。
( 4)事情的性质。
?影响从众行为的主观因素主要有:
( 1)智力水平。 ( 2)自我概念。
( 3)性格特征。 ( 4)情绪特征。
( 5)社会评价与价值观。 ( 6)性别差异。
第一节 群体心理对中学生行为的影响
?3、教育中的从众心理分析
在学校教育中也要认真分析从众行为。
首先,要在保证集体意见正确的前提下创造个人
从众的条件;
其次,在群体威力不当的情况下,则要支持个人
意见,防止从众的产生;
最后,为反从众者创造条件,允许发表不同的见
解。
第二节 中学生班集体建设
?一、班集体的心理特征
( 1)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相近。
( 2
( 3)主导性活动一致。
第二节 中学生班集体建设
?二、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及成熟的标志
?(一 )
班集体的形成过程虽然非常复杂,但也有一定的
规律可循,它的基本发展过程,通常可分为:
1、松散阶段
2、凝聚阶段
3、形成阶段
4、优化阶段。
第二节 中学生班集体建设
?(二)班集体成熟的标志
1、班集体成员对班集体的目标达成共识
2、班集体成员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3、班集体具有良好的心理气氛
4、班集体有一个团结合作而又有权威的领
导核心
第二节 中学生班集体建设
?三、中学生班集体的建设
?(一)形成班集体目标
确立班集体的目标经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 1
( 2)间接法。
( 1
( 2
( 3)目标既要尽可能满足学生个人的需要,又要能有
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第二节 中学生班集体建设
?(二)培养班集体规范
学校中有两种类型的社会规范:一种是由宏观社会移植进
来并由学校明文规定的各种守则,另一种是在自己的群体
交往中形成的为大家所认同的潜在规范。
?集体规范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
( 1)集体规范是集体维持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它能使成
员的认识标准化和行为一致;
( 2)为集体成员的行为提供了评价的标准;
( 3)制约和限定了成员活动的方向和程度。
第二节 中学生班集体建设
?教师在培养班集体的规范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1)事前让班集体成员了解学校的守则,并通过各种方
式方法如说理教育、展开讨论、亲自实践等,使学校守则
( 2)遵循由模仿、暗示、顺从,到同化而内化的心理规
律,对班集体成员进行严格的常规训练和细致的教育工作,
( 3)扶植班集体中自发产生的良好规范,纠正其不良规
范。
第二节 中学生班集体建设
?(三)引导班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是指集体中占优势的意见和评价。集体
舆论往往是大多数人以至全体成员的共同信念,
其实质是集体成员经过沟通后的一种共鸣,并且
有心理上的整合功能。
?(四)增强班集体凝聚力
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及集体成员
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第二节 中学生班集体建设
?(五)利用模仿与暗示
?1
模仿是指个体有意或无意仿效他人的言行而引起的与之相
类似的行为的活动。
?2
暗示是指用含蓄或间接的方法,使某种信息在他人的心理
与行为方面产生影响,从而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某
种信念与意见。
第三节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及其特征
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没有明文规定或不需组织认可,由情
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群体。学校中的自学小组、业余球队、
友群等都是非正式群体。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一般说来有如下特点:
( 1)成员不多,能量却很大,每个成员都能充分发挥他
( 2)心理协调,情投意合,有良好的心理气氛和人际关
系。
( 3
( 4)凝聚力强,自然形成核心人物。
第三节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
?二、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按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可以将
其划分为情感型、利益型、爱好型、信仰
型、亲缘型五种。
按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和作用,可以
将其划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破坏型三种。
第三节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
?三、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
(一)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作用
(二)正确区分和对待不同的非正式群体
(三)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第九章 中学生人际关系指导
第九章 中学生人际关系指导
学习要点
?为什么要研究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怎样
进行研究?
?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哪几种?怎样克服它?
第一节 中学生人际关系概述
?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心理成分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直接
的心理关系。
? 人际关系包含三种基本的心理成分,即认
知、情感和行为。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需要认知上的统一,也需要
情感上的融洽和行动上的协调一致。
第一节 中学生人际关系概述
?二、研究人际关系的意义
第一,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学校群体的存
第二,人际关系对活动效率有重要影响。
第三,人际关系影响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学生人际关系概述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使用社会测量法的一般程序是:
( 1)确定问卷题目。
( 2)由群体成员如实填写问题调查表,指出自己选择的喜
欢或不喜欢的对象,选择人员可限定也可以不限定,但一
般选择三次就能相当精确地确定被试在群体中的地位及其
与他人的关系。
( 3)根据选择结果作出人际关系矩阵表及相应的人际关系
图(见表 9- 1,图 9- 1)。
第一节 中学生人际关系概述
? 表 9- 1人际关系矩阵表
?表示互相选择 +表示肯定选择 -表示否定选择
被选择者
选择者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赵 ? ?
钱 ? ?
孙 ? ?
李 +
周 + ?
吴 ? + -
郑 + + + -
王 +
第一节 中学生人际关系概述
?图 9- 1人际关系图








表示选择方向 表示肯定的选择 表示否定的选择
第一节 中学生人际关系概述
? 从矩阵表和人际关系图可以看出下面几个
问题:
? ( 1)谁是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本例中为钱)
和受孤立者(本例中为王);
? ( 2)哪些人是心理相容的非正式群体(本例中
的赵、钱、孙组成一 个有凝聚力的小群体);
? ( 3)哪些人之间互不关心(本例中的周和李、
吴和李)。
第二节 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与途径
? 人际关系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心理上的
距离越近,说明彼此之间越吸引,即人际关系越密切。
? 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
(一)空间上的接近性
(二)彼此间的相似性
相似性在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个人方面的相似性;
二是,社会方面的相似性。
第二节 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与途径
? (三)彼此间的互补性
互补是指人的表面的差异可以由彼此内在的需要
或期待来弥补的现象。
? (四)交往的频率和水平
一般说来,交往频率越高,越易形成共同的感受
和经验,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 (五)个性特点
表 9- 2个性特点受到喜欢的程度
值得高度喜欢的
既有积极作用
又有消极作用的
最不值得喜欢的
真 诚 固 执 作风不正
诚 实 循规蹈矩 不友好
理 解 大 胆 敌 意
忠 诚 谨 慎 多嘴多舌
真 实 追求尽善 自 私
信得过 易激动 眼光短浅
理 智 文 静 粗 鲁
可 靠 好冲动 自高自大
有思想 好 斗 贪 婪
体 贴 腼 腆 不真诚
可信赖 猜不透 不友善
热 情 好动感情 信不过
友 善 害 羞 恶 毒
友 好 天 真 讨厌的
快 乐 闲不住 虚 假
不自私 空想家 不老实
幽 默 追求享受 冷 酷
负责任 反 叛 邪 恶
开 朗 孤 独 装 假
信任别人 依赖性 说 谎
表 9- 3人缘型的个性特质
次序 个 性 特 质 人数 %
1 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于同情心 39 100
2 热心班集体活动、对工作负责任 37 94,9
3 持重、耐心、忠厚老实 37 94,9
4 热情、开朗、喜欢交往、待人真诚 36 92,3
5 聪颖、爱独立思考、成绩优良且乐于助人 35 89,7
6 重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治,并且有谦逊品质 35 89,7
7 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20 51,3
8 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但不尖酸刻薄) 15 38,5
9 文雅端庄、仪表美 5 12,8
表 9- 4嫌弃型的个性特质
次序 个 性 特 质 人数 %
1
以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有极强的嫉妒心,缺乏
同情心
55 100
2 对班集体的工作缺乏责任感,或置身于集体之外 55 100
3 虚伪、固执、爱吹毛求疵 50 90.9
4 不尊重他人,操纵欲和支配欲强 45 81.8
5 对人淡漠、孤僻、不合群 45 81.8
6 有敌对、猜疑和报复的性格 43 79.2
7 行为古怪,喜怒无常,粗暴、神经质 39 70.9
8 狂妄自大, 自命不凡 38 69.1
9 学习成绩好,但不肯帮助他人,甚至藐视 他人 35 63.6
10 自我期望很高,小气,对人际关系过分敏感 30 54.5
11 势利眼,巴结领导 30 54.5
12 学习不努力,无组织、无纪律,不求上进 24 43.6
13 兴趣贫乏 18 32.7
14 生活放荡 8 14.5
第二节 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与途径
?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一)积极发展同学间的人际交往
?1、引导学生认识人际交往的意义
首先,人际交往具有信息沟通的作用。
其次,人际交往具有行为协调的作用。
最后,人际交往还具有心理保健的作用。
第二节 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与途径
? 2、提高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品位
( 1)要把崇高的目标作为调节人际交往的价值原
则。
( 2)要发展学生的高层次交往。
( 3)要帮助学生分清真正的友谊与“哥们义气”
的界限。
第二节 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与途径
? (二)正确运用交往手段
1
言语交往就是利用语言符号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互通
言语交往的心理过程既有言语信息的发送,又有言语信
息的接受,即包含着说和听两个方面。
( 1)言语信息的发送
( 2)言语信息的接受
第二节 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与途径
? 2
非言语交往是指人们凭借动作、表情、声调变化等手段
所进行的信息传递过程。非言语交往具有多通道性和可
靠性的特点,往往能起到言语交往起不到的作用。
? ( 1
? ( 2
? ( 3
? ( 4)个体空间与人际距离
第三节 中学生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 一、羞怯心理及其克服
(一)羞怯心理的类型
羞怯心理是指在交往过程中,羞怯的情绪体验到达了一
定的程度,以致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
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 1、气质性羞怯心理
? 2、认识性羞怯心理
? 3、挫折性羞怯心理
第三节 中学生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二 )羞怯心理的克服
?第一,要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第二,要让学生树立信心。
?第三,要让学生鼓起勇气。
?第四,要让学生掌握交往的技巧。
第三节 中学生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 二、自卑心理及其消除
? (一)自卑心理及其表现
按照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看法,自卑心理是人在幼年时期由于
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体验。现在一般指自己过低评价自己
的一种心理。
自卑心理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不愿与群体的其他成员进行社会交往。
有自卑感的人总觉得自己在相貌、智力和才干等方面无法与他人相
比;不仅自己瞧不起自己,更怕与人交往时遭到人家的拒绝和耻笑,
使自己当众出丑。因此,一遇抛头露面之事,他们便退避三舍。
第三节 中学生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二)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第一,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
?第二,遭受挫折。
?第三,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第三节 中学生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三)自卑心理的消除
?第一,要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第二,要让学生悦纳自己。
?第三,要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
示。
第三节 中学生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 三、嫉妒心理及其矫正
(一)嫉妒心理及其特征
嫉妒心理是指对比自己优越的人心怀憎恨的一种
不良心理状态。
?
一是,潜隐性与行为性并存。
二是,等同性与变化性并存。
第三节 中学生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二)嫉妒心理的矫正
?第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
我。
?第二,教育学生学会羡慕别人。
?第三,教育学生要有宽阔的胸怀。
第十章 中学生心理卫生
第十章 中学生心理卫生
?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中学生心理异常有哪些表现?
?怎样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
第一节 心理卫生概述
?一、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是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心
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
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
的心理学原则和方法。
心理卫生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维护、保持和增
进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是积极治疗
异常心理,改变适应不良行为。
第一节 心理卫生概述
?二、心理卫生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身
心健康发展
(二)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有利于学生优良品
德形成
(三)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
智力发展
第一节 心理卫生概述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二)心理特点与年龄阶段相符合
(三)悦纳自己,自尊自爱
(四)情绪正常,乐于交往
(五)心理协调,人格健全
(六)奋发向上,自强自制
第二节 中学生的心理异常
中学生的心理异常是指中学生心理活动偏离了正常状态。
根据心理异常的程度,可将其划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
障碍和心理疾病三种情况。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
(一)认识异常
?1
( 1)感觉过敏。感觉过敏是指对刺激物的感受性异常增高。
( 2)幻觉。幻觉是指在不存在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
虚幻感知。
第二节 中学生的心理异常
?2、思维异常
? ( 1)思维紊乱。思维紊乱主要表现为头脑中的各种思想、
观念互不连贯,缺乏逻辑性、组织性和条理性。
思维紊乱的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四种形式。一是随意, 脱
轨,,二是, 取代,,三是, 脱漏,,四是, 融合, 。
? ( 2)妄想。妄想是指一个人总是毫无事实根据地、不合
逻辑地对事物进行判断。
中学生常见的妄想有 ① 自卑妄想。 ② 自大妄想。 ③ 被议及
逼迫妄想。 ④ 疑病妄想。
第二节 中学生的心理异常
?3
?( 1)想象贫乏。
想象贫乏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想象内容狭窄。
二是想象缺乏感情。
三是想象缺乏流畅性。
?( 2)沉溺于幻想。
第二节 中学生的心理异常
?(二)情绪情感异常
1、情感脆弱
2、情绪低落
3、焦虑过度
4、情感倒错
第二节 中学生的心理异常
?
1、意志缺乏
2、依赖过度
3、违拗症
违拗症在这里是指学生对外界有益的建议和劝告所持的
对立态度。违拗症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概不接受他人的
正确意见和善意帮助,有意不按要求去做;二是采取与正
确意见完全相反的态度,作出与要求相对立的行为。
第二节 中学生的心理异常
?
?1、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遭受挫折后对一定对象所采取的过激举动。中学生的攻
击行为可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两种形式。
?2、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是指在某种心理冲动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反复去做一些无
意义的不必要的行为和动作,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由外力启动、控制
的,自身似乎是旁观者。
?3
外逃行为是指学生离家出走,弃学游荡的行为。
第二节 中学生的心理异常
?二、中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及鉴别
1
( 1)遗传。
( 2)生理变化。
2
( 1)人格特征。
( 2)心理矛盾与冲突。
第二节 中学生的心理异常
?3、环境因素
( 1)家庭因素。
( 2)学校因素。
?
中学生心理异常的鉴别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
法、个案法、测验法、活动产品分析法、神经心
理学检测法。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
态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三)引导学生善处人际关系
首先,要帮助学生处理好与家庭成员,特别是与父母的
关系。
其次,建立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最后,学生要把自己臵于集体之中,善于与人交往。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四)正确对待挫折与成绩
?(五)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
?(六)有节奏地生活,重视用脑卫生
1、起居要有规律。
2、学习和休息要交替进行。
3、注意用脑卫生。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二、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的途径
(一)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指按照辅导对象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给其
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其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健全
发展,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偏差心理的发生,保障
心理的健康。
? 1、心理辅导的原则
( 1)全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 2)发展与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 3)尊重与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2、心理辅导的过程
( 1)全面了解学生
( 2)深入分析资料
( 3)实施心理辅导
( 4)跟踪观察查访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3、心理辅导的方法
① 开设心理辅导课。
② 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心理训练。
③ 情境陶冶。
④ 角色扮演。
⑤ 个别辅导。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一般是指通过与咨询对象的交谈接触的过程,给
咨询对象以心理卫生的指导和帮助,从而缓解其心理紧张
和冲突,提高其适应能力,维护其心理健康,同时对心理
异常起预防和矫治作用。
?1、心理咨询的形式
( 1)个别咨询是指咨询者与来访者一对一的咨询活动。
( 2)团体咨询是咨询者把具有同类问题的来访者分成若
干小组或较大团体,进行商讨、指导或矫治的咨询形式。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2、心理咨询的原则
( 1)关系平等原则
( 2)来访自愿原则
( 3)价值中立原则
( 4)方案守法原则
( 5)内容保密原则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3、心理咨询的方法
?( 1)会谈法
会谈法是咨询者和来访者为某种特定目的进行面对面交谈
的一种方法。
? 一般把会谈分成结构式会谈和自由式会谈两种形式。
结构式会谈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谈话提纲或问卷进行的一
种交谈。
自由式会谈是事先无预定问卷或谈话程序,双方自由自在
地交谈。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 ( 2
疏导法是指运用一定的心理诱导的策略和方法,使来访者
发挥内在潜力,校正主观意识,消除心理障碍,明确前进
方向的一种咨询方法。
疏导的方法有,宣泄、转移、劝慰、合理认知等。
? ( 3
测验法是凭借标准化测量工具对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
比较客观的测定的一种方法。
心理测验的方法很多,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能力倾向
测验、诊断性测验等。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三)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受过专业训练的
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帮助病人消除或缓解
心理障碍,改造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方式。
?1、心理分析疗法
心理分析疗法 (或称精神分析疗法、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疗法 )是最早诞生的专门的心理疗法。
心理分析治疗的方法主要有自由联想、释梦和移情等。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2
行为疗法 (又称行为矫正疗法 )是以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操
作条件反射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为理论基础的。
? ( 1)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治疗
技术,它可以用以治疗各种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神
经性厌食症等。
? ( 2)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使用一种令人厌恶的、惩罚
性刺激与患者的某种适应不良行为联系起来,形成条件反
射。厌恶疗法可用以治疗烟瘾、酒瘾、同性恋、手淫、异
装癖等心理障碍。
第十一章 中学教师心理
第十一章 中学教师心理
?教师角色的职责有哪些?
?如何调适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
?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是什么?
?中学教师怎样树立威信?
第一节 教师角色心理
?一、教师角色的概念和分类
?(一)教师角色的概念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
行为模式的总和。
?(二)教师角色的分类
教师角色可分为三类,即期待角色、主观角色和实际角色。
教师的期待角色体现了社会对教师的理想化要求;教师的主观角色
反映了教师对其身份、职责、权力和义务的理解;教师的实际角色则
表现了其努力实现角色知觉、贴近角色期待的结果。
第一节 教师角色心理
?二、教师角色的职责
?(一)文化传递的角色职责
1、知识的传播者
2、学习的指导者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是教师角色的首要职责。
第一节 教师角色心理
?(二)塑造学生心灵的角色职责
用一定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塑造学生的心灵,教
会学生做人,培养良好的个性,是教师角色的重
要职责。教师要做到:
1、朋友和知己
2、学生的榜样
3、心理保健医生
第一节 教师角色心理
?(三)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职责
1、团体的领导者
2、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四)家长代理人的角色职责
第一节 教师角色心理
?
角色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扮演两个或更多不同角
色,并要进行相互矛盾的角色扮演时而引起的角
色与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
?
1、不同的角色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
2、多种角色之间的冲突
第一节 教师角色心理
?(二)教师角色的心理调适
所谓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心理压力,保持
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1、确立适度的目标期望
2、提高角色的适应性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保持乐观的情绪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品质
?一、教师的智力
教师的智力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
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一)敏锐的观察力
(二)良好的记忆力
(三)丰富的想象力
(四)立体的思维能力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的情感
?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是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
它是教师无私奉献、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原动力。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基础。
?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教师道德
评价的重要指标。教师对学生爱的本身就是一种巨大
的教育力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促使其刻苦钻研,不断探求
新知,而课堂上富有情感的讲述,又能激发学生相应
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感知教材,
更加深地理解教材。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品质
?三、教师的意志
教师的意志是教师克服一切工作困难的内部条件,
也是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内在力量,它直接关系到
教育工作的成效。
(一)果断、坚定
(二)沉着、自制
(三)耐心、毅力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品质
?四、教师的兴趣
(一)浓厚的事业兴趣
(二)强烈的求知兴趣
?1、对所授学科的求知兴趣
?2、对教育科学的求知兴趣
?3、对相关学科的广泛的求知兴趣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品质
?五、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是与顺利地完成教育活动相关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本领。
(一)教育预见能力
(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良好的表达能力
?1、口头表达
?2、书面表达能力
?3、声像表达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品质
?(四)教育组织能力
1、组织教材的能力
2、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 1)用多种技巧组织好课的开端
?( 2)遵循注意规律,组织好整堂课的教学
?( 3)妥善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3、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品质
?(五)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要创造优异的工作成绩,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
成为, 科研型, 的教师。
?(六)教育应变能力
优秀教师常常能够巧妙地利用突发情境,创设新的情境,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教育教学活动引向深入,使之
更加生动活泼。
?(七)控制教育环境的能力
优雅愉悦的教育环境,会使教育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品质
?六、教师的创新精神
教师要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必须具备不断创新的精
神。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寻求、探索更有效的方法,因
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总是精益求精,
永不满足。他们不倦地充实知识,提高教育修养,增长教
育才干,从而开创出生动活泼的教育局面,创造出一流的
工作成绩。
第三节 教师的威信
?一、教师威信及其作用
(一)教师威信的概念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
使学生感到尊严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教师威信的作用在于,它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是有
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威信直接影响着教育教
学的效果。
第三节 教师的威信
?
(一)影响教师威信的因素
? 品格因素,良好的品德是形成威信的基本条件。品行端正又富有
人格魅力的教师会使学生产生敬爱感。
? 才能因素,多才多艺且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会使学生产生敬佩感。
? 情感因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教师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
? 成就因素,有较为出色的工作成绩和较高学术成就的教师会使学
生产生敬重感。
第三节 教师的威信
?
1、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初步建立教师威

2、利用“自然威信”,形成教师的个人威

3、加强自身修养,自觉树立威信
第十二章 中学领导心理
第十二章 中学领导心理
学习要点
?心理学是如何揭示领导的本质的?
?影响中学领导效能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中学领导者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中学领导者应具有哪些领导意识?
?什么是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构
成各影响力的基础是什么?如何提高领导者
的影响力?
?什么是领导方式?如何选择领导方式?
?何谓领导艺术?领导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节 中学领导心理概述
?一、领导概念的心理学含义
领导是一种通过一定的人际关系,对被领导的个人或组
织施加心理影响,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能力并引导
其方向,使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为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而
努力的行动过程。
(一)领导是一种施加心理影响的活动过程
(二)领导是通过一定的人际关系来实现的活动过程
(三)领导是一种调动下属积极性,发挥下属能力的过程
(四)领导是一个致力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第一节 中学领导心理概述
?二、影响中学领导效能的基本因素
(一)中学领导人的心理品质
(二)教职工的心理品质
(三)中学领导体制
(四)学校的环境
(五)目标
第一节 中学领导心理概述
?三、中学领导者的基本职能
(一)目标职能
? 要实现目标职能,离不开目标设臵,目标设臵需注意:
① 目标必须与教职工需要相联系;
② 目标设置必须注意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远景目
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
③ 目标必须具有一定难度;
④ 目标设置应尽可能让教职工亲身参与。
第一节 中学领导心理概述
?(二)组织职能
领导者的组织职能即指对组织机构的建立和运用。组织
职能具体体现在角色分配、目标协调、信息沟通、心理动
力等方面。
?(三)激励职能
激励职能就是领导者根据激励理论,通过运用行政的、
经济的、思想工作的形式,交替地采用物质和精神两种手
段,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
现。
第一节 中学领导心理概述
?四、中学领导意识
领导意识是指担任领导工作的人,在其地位、作用、处
境及行为规范的制约下产生的自觉心理活动。领导意识包
括:
?(一)角色意识
角色理论主要包括角色认知、角色期待、角色实现等内
容。
第一节 中学领导心理概述
?1
角色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我行为和地位的认识。角色认知
是角色期待与角色实现的基础。
?2
角色期待是指人们对在组织中占有一定职位的人的行为的
期望。
?3
角色实现也称作角色行为,角色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主体对
环境的适应过程。
第一节 中学领导心理概述
?(二)素质意识
1、政治思想品质
2、道德品质
3、多维的知识结构
4、工作能力
5、性格、仪表
第一节 中学领导心理概述
?(三)领导对象意识
领导对象是构成领导活动的客体,领导对象意识就学校
而言主要是指学校领导人要有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四)目标成就意识
学校的领导者要想做好领导工作,必须对本学校的发展
前景作出规划。目标成就意识要求领导者要进行组织诊断。
组织诊断包括目标诊断、结构诊断、成员诊断、物质诊
断四个方面。
第二节 中学领导人的影响力
影响力就是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
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影响力就其性质可划分为权力性影响
?一、中学领导人的权力性影响力
?(一)权力性影响力的含义
权力是一种控制和影响他人或组织的一种特殊的力量。
控制力和影响力是权力的实质特征。随着领导人所担任的
职务而来的影响力就是权力性影响力。
第二节 中学领导人的影响力
?(二)构成中学领导人权力性影响力的基础
1、强制权,强制权是建立在惧怕之上的权力。
2、奖励权,奖励权是强制权的相对物,是指领
导者有奖赏下属的权力。
3、法定权力,法定权力是指在正式组织中,居
于某种领导地位的个人所拥有的权力。
第二节 中学领导人的影响力
?二、中学领导人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一)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含义
非权力性影响力也叫自然性影响力,它与权力性影响力的不同在于它
不是产生于外界赋予的权力,而是产生于个人的自身因素,也就是人
们常说的个人, 威信, 。
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在于,它对别人所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
自然的,是建立在信服和敬佩的基础上的,它使人在心理上并不感到
是一种压力,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自然过程变为他人的内驱力,并在
行为上表现为自愿、主动。因此,它能对人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
第二节 中学领导人的影响力
?(二)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基础
?品格-- 领导者的品格因素主要是指领导者的道德、品行、人
格、作风等对人的影响,它反映在领导者的一切言论和行为之中。
?能力-- 能力因素是体现一个领导者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
?知识-- 知识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是科学赋予的力量。
?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表现,它对一个人的
心理和行为具有调节与推动作用。
第二节 中学领导人的影响力
?三、提高影响力的途径
?(一)正确使用权力性影响力
?1、正确认识权力
?2、正确使用权力
?(二)不断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
第二节 中学领导人的影响力
?(三)正确认识教职工接受影响力的条件
1、教职工的需要
? 首先要正确评价教师的需要,不能一味否定个人的需要。
? 其次,要正确认识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个人需要与集体需要的关系。
? 再次,要了解教职工需要的特点。
2、教职工的认同作用
认同是指某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使自己被别人同化或使别人被
自己同化的过程。
3、社会心理现象的影响
第三节 中学领导方式与领导艺术
?一、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指领导者看待领导对象,及处理领导者与被领
导者关系的方式。
?
1
所谓权力集散,是指权力的集中或分散,依集散程度不
同可将领导方式分为, 集权式,,, 参与式,,, 放权式,
三种类型。
第三节 中学领导方式与领导艺术
?2、以领导人的基本态度取向为标准的领导方式
领导者在基本态度上有倡导与关怀两个取向,倡导是指
领导者注意划分与界定团体成员的工作职责,建立明确的
组织体系及信息沟通网络与工作程序,强调工作及组织目
标的实现,是重事不重人的领导行为。
所谓关怀是指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相互信任,彼此尊重,
建立亲密的关系,并强调满足成员个人需求,是重人不重
事的领导行为。
第三节 中学领导方式与领导艺术
?把这两种主要的领导态度取向,分为高低
两个层次,即可形成四种领导方式。
?高关怀高倡导式
?低关怀高倡导式
?高关怀低倡导式
?低关怀低倡导式
第三节 中学领导方式与领导艺术
?(二)领导方式的选择
任何一种方式都有它的利弊之处,如何选择领导方式要考
虑两个因素:
?一是,学校教职工的成熟度。
教职工的成熟度是指教职工在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品
质方面所达到的对本职工作的适应程度。
?二是,领导环境及领导人的具体条件。
第三节 中学领导方式与领导艺术
?二、领导艺术
?1、领导艺术的含义
在一定的知识、经验、才能等因素的基础
上,领导者在进行创造性领导活动中,灵
活运用领导科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
为最佳地实现领导系统目标而采用的各种
高超技巧和特殊方法。
第三节 中学领导方式与领导艺术
?2、领导艺术特点
?( 1)经验性与理论性的统一。
?( 2)创造性。(这是领导艺术的基本特征)
?( 3)特异性。
?( 4)灵活性。
?( 5)多样性。(一是纵向多层次,二是横向多
侧面)
第三节 中学领导方式与领导艺术
?三、几种主要的领导艺术
?1、决策艺术
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除注意决策的可行性、预
见性、合法性等一般问题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 1)决策时要果断。
?( 2)决策时要勇于承担风险。
?( 3)决策时要理智。
第三节 中学领导方式与领导艺术
?2、激励艺术
?( 1)善于识别人才、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
?( 2)满足教职工的正当需要。
?3、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艺术
?( 1)要有平易近人、廉洁为政、发扬民主的工作作风。
?( 2)保证领导班子的团结。
?( 3)协调教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第十三章 心理测量
第十三章 心理测量
学习要点
?心理量表应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实施心理测量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常用的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临床测
验及职业测验的量表有哪些?
第一节 心理测量概述
心理测量,或称心理测验,是对行为样本
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一、心理量表的基本要求
一个合格的心理量表具有一些共性:那就
是要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并有适当的难
度和一定的区分度。
第一节 心理测量概述
?(一)信度
任何一种测量都必须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所谓
客观性和可靠性,就是说测量结果不能随测量者、
测量时间、测量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在心理测量中,人们将反映测验的可靠性和客观
性的指标称为信度。信度是反映测验分数在不同
条件下的一致性程度的指标。信度反映了测验受
随机误差影响的程度。
第一节 心理测量概述
?(二)效度
? 所谓效度就是测验实现测验目的的程度,是测验对于
所要了解的心理特征进行评定的有效程度。换句话说,
效度就是在多大程度上测出你所要测的心理特征。
?我们将反映测验目的的、独立于测验表现的行为变
量称为效度标准,简称效标。
?我们将测验对效标行为进行预测和代表的有效性称
为效标关联效度。
第一节 心理测量概述
?(三)难度
量表是由一组项目组成的。项目是构成量表的元素。
量表的项目需要有适当的难度。适当的难度是高信度
和高效度的条件之一。
如果这项测验过难,所有的人都未能得分,出现所谓
的, 地板效应,,或者这项测验很容易,所有的人都
得了满分,出现所谓的, 天花板效应,,这项测验便
失去了区别受测者水平的意义,也谈不到高信度和高
效度。
第一节 心理测量概述
?(四)区分度
区分度是反映题目对受测者的心理特征的区分能力的
指标。当测验被用于鉴别受测者的某种心理特征时,
区分度就是测验的效度指标。
区分度高的题目,对受测者的水平有较好的鉴别能力。
区分度低的题目,对受测者的水平不能很好地鉴别,
水平高的受测者和水平低的受测者的得分差不多。
第一节 心理测量概述
?二、实施心理测量应注意的事项
在进行心理测量之前,施测者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心理量
表。
选择心理量表还要考虑量表的信度、效度如何,是否已
经标准化。
标准化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有确定的测验程序。
?二是有可供比较的常模。
第一节 心理测量概述
施测者在使用量表实施测验的过程中,要
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测验的保密
这里所说的测验保密有两层意思:
?一是对心理量表的保密;
?二是对测验结果的保密。
第一节 心理测量概述
?(二)测验的解释
施测者一方面应对所做的测验熟悉;
另一方面应对受测者的情况有所了解;
此外还要结合当时测验的具体情况来作分
析。
?(三)测验的误用
第二节 常用的心理测验
? 心理测验有多种多样,依据测验功能,可分为能力测
验 (包括一般的智力水平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 )和个性
(人格 )测验;
? 依据测验方式,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 依据测验材料,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 (操作 )测验;
? 依据测验的应用,可分为教育测验、职业测验和临床
测验;
? 依据受测者的特点,可分为婴幼儿测验、成人测验、
老年人测验。
第二节 常用的心理测验
?一、智力测验
?(一)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特点是包括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两部分。智力测
验可以同时提供三个智商分数;总智商分数、言语智商分数和操作智
商分数,甚至还可提供 11个分测验分数,因而能较好地反映智力的整
体和各个测面。
它不但能够评价一个人一般智力的高低,而且还能了解他在不同能力
方面的差异,这是它的独特之处,也是它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
一。
第二节 常用的心理测验
?(二)瑞文推理测验
瑞文推理测验之所以广泛使用,主要在于
它是非文字测验,这样测验结果较少受特
殊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使用不同语言、
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都可得到较准
确的测验结果。另外,瑞文测验可以作团
体施测,使用方便,效率较高。
第二节 常用的心理测验
?二、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从方法上看,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结构不明确的投射测验,如罗夏墨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等,所用的项目为意义不明确的
各种图画或墨迹,让受测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境
下,自由地作出他的反应,从而推断其个性。
?另一类人格测验则是结构明确的问卷测验。
第二节 常用的心理测验
?(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即 MMPI)
MMPI包括 10个临床量表和 4个效度量表。 10个临床量表
分别为:疑病 Hs、抑郁 O、癔病 Hy、精神病态 Pd、男子
气-女子气 Mf、妄想 Pa、神经衰弱 Pt、精神分裂 Sc、
轻躁狂 Ma、社会内向 Si。
4
? 无法回答 Q
? 测谎分数 L
? 诈病分数 F
? 校正分数 K:分数高表示一种自卫反应。
第二节 常用的心理测验
?(二)卡特尔 16项人格因素量表(即 16PF)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确定了 16种人格特质,认为正是它们
构成了人格,并据此编制了量表。
? 这 16种人格特质是:
A-乐群性; B-聪慧性; C-稳定性; E-恃强性;
F-兴奋性; G-有恒性; H-敢为性; I-敏感性;
L-怀疑性; M-幻想性; N-世故性; O-忧虑性;
Q1-实验性; Q2-独立性; Q3-自律性; Q4-紧张性。
第二节 常用的心理测验
?(三)艾森克人格问卷(即 EPQ)
EPQ用 E,N,P,L四个量表分别计分。其中 E,N,P分别
代表了艾林克人格理论中关于人格结构三个维度。 L是效
度量表,但也代表了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
E
N神经质 (又称情绪性 )
P精神质 (又称倔强性 )
L测定受测者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等情况。
第二节 常用的心理测验
?三、临床测验
临床测验,又称诊断测验,主要以鉴别精神病、
神经症状为目的。它包括测量大脑损伤病人心理
能力的神经心理学测验,还包括一些人格测验和
智力测验。
?(一)康乃尔健康问卷(即 CMI)
?(二)症状自评量表 90项(即 SCL-90)
第二节 常用的心理测验
?四、职业测验
职业测验可以分为职业能力测验和职业兴
趣测验。
?
职业能力测验可分为成套职业能力测验和
专门职业能力测验。
第二节 常用的心理测验
? 成套职业能力测验的作用在于从众多种可能性中发现
人的职业潜力,它主要用于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
? 专门职业能力测验的作用则在于考察一个人是否具有
从事某种职业的潜力,它主要用于人员的选拔和录用。
? 现在我国常用的成套职业能力测验有 BEC职业能力测验
(Ⅰ 型 )和 BEC职业能力测验 (Ⅱ 型 )。常用的专门职业能
力测验有飞行员素质测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教师
能力测验、医生能力测验、文秘测验等。
第二节 常用的心理测验
?(二)职业兴趣测验
一个人职业上的成功,不仅受其能力的制约,
而且与其兴趣和爱好有密切关系。
常用的职业兴趣量表有关于教育与就业的自
我指导、斯特朗 · 坎贝尔兴趣问卷,BEC职业
兴趣测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