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导论  迪克&凯里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模型 教学过程,或者说教的过程,传统上认为包括教师、学习者和教材。要学的内容在教材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向学习者“教”这些内容。教学可以解释为从书中提取出内容,灌输到学习者的脑子里,灌输的方式是使学习者为了考试能够从脑袋中检索出这些信息。在这个模型下,改进教学就是改进教师(如要求教师学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将知识转换给学习者的方法)。 较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每个成分(如教师、学习者、教材和学习环境)对于成功的学习都很关键。这种认识通常叫做系统观,即提倡采用系统化方法设计教学。 下面我们先考虑什么是系统,然后考虑什么是系统化设计方法。系统这个词现在用得越来越多,说的是我们的所作与他人所为是相关的。一个系统从技术上来说是相关部分的集合,大家一起工作共同完成某个既定目标。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输入输出建立联系,整个系统使用反馈来决定是否达到了目标。如果没有,就要修改系统直至目标达到。最容易理解的系统是人工系统而非自然系统。例如,家里有一个冷暖空调系统,不同的组件一起工作,或制冷或加热,自动调温器就是反馈机制,温度计持续地检查温度,通知系统现在是冷还是热,当达到了既定的温度,系统就会自动关闭。 这与教学有什么关系?首先,教学过程本身也可以视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导致学习。这个系统的组成有学习者、教员、教学材料和学习环境,这些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实现目标。例如,老师在安静的课堂上讲解课本上的例题,指导学生,为了判断学习是否发生,就要进行考试,考试是教学系统的自动调温器,如果学习者表现不能令人满意,就必须修改系统使之更加有效,以便产生出期望的教学结果。 运用教学系统化思想,就是要认识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组成成分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就象空调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一样,为了达到期望的输出,必须有效地合作。显然教学系统不仅要有机制评价系统产生学习的有效性,还要有机制在学习失败时进行修改。 到现在为止,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讨论还只是局限于这个过程的交互环节,即老师和学习者在一起的时间,希望会产生学习。但是备课过程呢?教员如何决定要做什么,何时做?毫不奇怪,一个具有系统观的人会将教学的准备、实施、评价和修改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更广的系统观角度,各种资源是备课的输入,输出是某种产品,或者是产品和实施过程的结合。最后的结果用来判断系统是否需要改变,如果需要,如何改变。 这本书就是要介绍一种用于教学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化方法模型。它不象空调,不是物理设备,而是过程系统,我们要描述一系列的步骤,每个步骤都会从前一步骤接受输入,并对下一步骤产生输出,所有组成一起工作,以帮助用户产生有效的教学。这个模型还包括一个评价成分,用以判断什么地方出错了,如何改进。 虽然我们的模型叫做系统化方法模型,但是我们必须指出:对于教学设计,不存在唯一的系统化方法模型。有许多模型都贴着系统化方法的标签,有着几乎同样的基本组成。本书所介绍的系统化模型不算复杂,但是也囊括了其它模型的主要成分。这些设计模型以及它们描述的过程统称为教学系统开发(ISD,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典型的ISD主要阶段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我们的模型没有强调第一阶段:分析阶段。在教学创建之前,确实有必要了解对教学的需求,如组织中有什么问题需要通过运使用新技能解决,组织通过运用新技能将会抓住哪些机遇等等。这一步对于教学过程的成功十分重要,有一些很好的书(参见Kaufman,1991,Rossett,1999)介绍了绩效分析和需求评估。我们在第二章会对分析过程作一简单介绍,为模型的后续部分做一铺垫。 注意在本书中“教学设计”一词包含了ISD的所有过程,“设计”既是这个过程的统称,也是模型中一个子过程的名字。当我们使用“教学设计”一词时,我们指的是整个ISD过程。以后对此不再赘述。当你开始使用教学设计过程时,这些词的含义会很清楚的自现。 教学设计模型基于有关学习过程的多年研究成果,每个模型成分也都有相关研究证明其有效性。这个模型将众多教育环境下的许多概念集成在一个框架之中,譬如,你肯定听说过行为目标,可能自己还写过,对于“标准化考试”和“教学策略”应该也不陌生,这个模型可以说明这些术语以及与这些术语相关的过程是如何彼此关联的,这些过程如何能用以产生有效的教学。 我们模型中的教学策略模块,说明了设计者如何根据分析所得到的要教什么的信息,来形成向学习者教学的计划。这块内容原先深受罗伯特?加涅工作的影响,特别是他在1965年出版的《学习的条件》一书。加涅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早期的工作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是对学习者在老师设置的刺激环境中适当反应的强化。如果学习者学会了,那么他们在某个给定的环境下就能够表现出期望的行为。加涅的《学习的条件》第一版还揉进了认知主义的信息处理学习观,这个观点认为大多数行为是很复杂的,主要受人的内在心理过程控制,而不是外部的刺激和强化。教学可以被视为是有组织的,所提供的信息和活动能够指导、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内在心理过程。学习在学习者将新的信息融入记忆时发生,这使得他们能够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加涅在《学习的条件》后续版本(1970,1977,1984)中进一步发展了教与学的认知观点。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最新分支,对许多教学设计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构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扩展,其核心思想是:学习是个性化产物,由每个学习者通过将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而产生。当个体对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物理物质和精神的世界构建了新的解释时,就表明学习发生了。因为建构主义观点的学习观与个人体验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创建适当的学习环境,有时候叫做问题情景,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的实际操作。 读者会发现本书不仅采用了行为主义的一些观点,也采纳了认知和建构主义的思想,只要它们与所讨论的学习者类型、学习输出、学习情景和应用环境合适。迪克&凯里模型采用了折衷方法,综合引用这三个在过去50年里最主流的理论。 关于怎么看待这个教学设计模型究竟基于哪个学习理论,我还想多说两句。当你往下读各章的时候,你会发现“行为”一词在不同的场合频繁出现,因为留心到该词重复率很高,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本书主要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这是一个错误的推断,其原因可能是混淆了称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被行为心理学家用来研究学习的工具。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某个响应的概率改变,但是只能通过观察行为得出概率的变化(如学习),行为主义者所使用的工具(如行为观察法)也是所有研究学习的心理学家都采用的方法,所以本书才会多次出现“行为”一词,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本书是以早期的古典条件行为主义或后来的操作条件模型作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主要理论基础。 这里所介绍的模型,不仅基于理论和研究,也基于广泛地应用和实践。我们建议刚刚开始教学设计的新手,按照本章所介绍的模型步骤和顺序进行教学设计,因为这样做的学习者都获得了成功。另外,我们也承认,在特定的环境,随着设计经验的增长,可能需要改变模型,或不按顺序执行。我们期待着对模型中各个构成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在下面一节中,我们象提供菜谱一样给出通用系统化方法:你先做这个,再做那个,当你在厨房里使用菜谱做菜时,你会赋予它具体的内容,当你运用这个模型开发你自己的教学时,也是这样:你选择需要教的专题,开发自己的教学资源,选择自己的学习者,等等。你对模型的看法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总之,你用你自己的厨房,你自己的厨具,你自己的个人感觉做了一道独特的菜。 本章开头所示的模型在后续章节中还要详细介绍,这个模型包括十个相连的方框,从倒数第二个方框有带箭头的虚线与前面所有的方框相连,表示反馈信息。这些方框代表着教学设计师所采用的过程和技术,教学设计师就是使用这些过程和技术完成教学的设计、开发、评价和修改的。下面先依次简要地介绍各步骤的内容,在后续章节中还会详细展开。 系统化方法模型的构成 评价需求以确定教学目的 模型的第一步是要确定在学习者完成了你的教学之后你希望他们能够做什么。教学目的有多个来源,如教学目的清单、需求评估结果、对学习困难学习者实际情况的了解、对实际做这项工作人员的工作分析,以及对新教学的其他需求等。 进行教学分析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你还要确定为了实现目的人们需要按部就班做什么。教学分析过程的最后一步是确定在开始教学之前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我们称之为入门技能。我们会用一张图表示所有已确定技能之间的关系。 分析学习者和环境 除了分析教学目的之外,还要同时分析学习者、分析技能的学习环境和技能的应用环境。学习者现有技能、偏好和态度,以及教学环境和应用环境的特点这些重要信息,会影响模型后续步骤,特别是教学策略的确定。 编写绩效目标 基于教学分析和入门技能陈述,就可以具体地写出学习者完成教学后能够做什么,这些描述根据教学分析确定的技能派生而来,确定了要学的技能、实施技能的条件和成功表现的评判标准。 开发评测量表 基于所写的目标,开发出相关的评测量表,以测定学习者对于目标中所描述行为的完成能力水平。重点在于将目标中所描述的行为种类与评测类型对应。 开发教学策略 基于前面五步的结果,确定为达到最终目标在教学中要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前的活动、信息呈现、练习和反馈、考试以及延展活动几部分。教学策略要基于当前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研究的成果,以及、传递教学的媒体特点、要教的内容以及和接受教学的学习者的特点。这些数据既可以用于开发或选择教学材料,也可以用于产生课堂交互式教学策略。 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 在这一步要用教学策略产生教学,教学包括学习者手册、教学材料和考试试卷。(当我们用“教学材料”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泛指各种类型的教学,包括教师指导手册、学习者模块、投影胶片、录像带、计算机多媒体格式文件和远程学习的网页。“材料”一词在此含义广泛。)是否自己开发教学材料取决于要教的学习类型、现有的相关材料和可用的开发资源。这里还要给出从现有材料中进行挑选的原则。 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在完成了教学的初稿之后,就要开展一系列的评价活动,以收集数据,确定如何改进教学。一般有三种类型的形成性评价: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和现场评价。各种评价类型为设计者提供了不同种类的教学改进信息。类似的技术也可用于对现有材料或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修改教学 最后一步(也是循环周期的第一步)是修改教学。整理和分析形成性评价所收集的数据,确定学习者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依据这些困难找出教学方面的不足。图中从“修改教学”中划出的虚线表明从形成性评价中获得的数据不是简单地用于修改教学本身,还要用于重新复查教学分析,确定关于入门技能和学习者特点假设的合理性,还要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审查绩效目标和考试题,审核教学策略,最后所有这些复查、审核产生的教学修改将会导致一个更加有效的教学工具。 设计和进行总结性评价 尽管总结性评价是教学有效性的最终评价,但是它通常不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它是用来评估教学的价值的,必须在完成了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修改,满足了设计者的标准之后才进行。因为总结性评价通常不是由教学的设计者,而是由独立的评估员完成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这个过程也不应该算作教学设计过程的一部分。 这九个基本步骤构成了用系统化方法设计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集合之所以叫做系统化方法,是因为它是由相互作用的成分组成的,每个成分都有自己的输入和输出,在一起产生出预期的结果。由于整个过程一直在收集了系统有效性的数据,所以最终的产品能够不断修改直至达到所需要的质量水准。在教学材料的开发过程中,对数据的收集,对材料的修改,都是为了使教学尽可能地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在结束系统化方法模型的讨论之前,必须说清楚,这个模型不是课程设计模型,因为要设计一门课程,在确定教学目的之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需求分析、任务分析等。在课程设计项目中如果要用这个模型,就必须在教学目的确定之后才能用。图1.1解释了迪克&凯里模型如何运用于更大的课程开发过程。 图1.1迪克&凯里模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位置  运用系统化方法模型 现在你已经了解了这个模型,需要考虑几个有关模型使用的重要问题。下面分别讨论这些问题。 系统化设计的教学有哪些基本成分? 运用系统化方法后,总会产生一些形式的教学材料。这些材料最初叫做程序化教学材料,后来随着格式改变,又称为学习活动包(Learning Activity Packages, LAPs)和教学模块。我们简单称其为教学(instruction)。一个模块就是一个通常是纸质可以的自学的教学单元,一般是纸质的,有完整的主题,不仅提供学习者所需要掌握的信息,还可评价提供对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的考核题,是整个课程的有机组成。虽然印刷模块作为教学的形式目前还很普遍,但是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已经开始选用计算机,特别是因特网,作为教学传递的媒介,所传递的可以是几个模块,也可以是整个教学单元,或者整门课程。 系统化设计的教学要求学习者要主动地与教学内容交互互动,而不是简单地被动阅读。学习者要完成各种类型的学习任务,接受对其行为的反馈。某些考试系统还可以告诉学习者他们是否已经掌握了学习内容,如果没有掌握应该做什么。 根据上面的介绍,当给你一个模块时,你能够辨识出来吗?即使是最简单的模块,也要有一段描述,说明学习者要学的是什么,会怎么被评测。它还要提供印刷的教学材料和练习题,可能还要还有一套在期末考试前用的自测题。 复杂一些的模块不仅包括上面所列各项,还有一些可选的教学内容,学习者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有时候模块还会提供多种媒体格式的内容,如网站、录像带等。有的模块还要求学习者也许还要去上实验室去做实验,或者到学习环境之外去收集信息。 有两点要牢记,第一,没有必要去核查教学材料是否具备系统化设计教学的所有成分。有许多因素会影响设计决策,影响包含什么,不包含什么;第二,你无法判断一个教学是否是系统化设计产生的。系统化方法只是设计师所采用的一个过程,看教学材料是看不出来的,例如,简单地在教材的每章前面插入一段教学目标,并不意味着这个教材被系统化设计了。 系统化方法最适合哪种教学传递系统? 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包括教学的计划、开发、实施和评价。选择教学的传递方式是这一过程的一部分。在有些情况下,教员讲课最合适,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多种媒体方式都可以采用。近期产生的教学设计似乎都会包含计算机。在每种情况下,系统化方法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可以帮助确定要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如何评判教学是否有效。 本书所介绍的开发教学策略的过程是一个通用的过程。它既可以用于印刷材料的开发,也可以用于其它任何媒体材料的开发。印刷材料因为成本低,好携带,至今仍广受青睐。视频或多媒体材料的开发者,也可以根据教学策略陈述来创建故事板、屏幕显示、及超链交互顺序流程图。采用系统化方法可以防止设计师在完成要教什么、如何教的分析之前就开始为媒体而设计教学,众多研究揭示应该是教学分析过程、教学策略,而不是传递方式,决定教学的成功。系统化方法是一个通用的计划过程,保证了为任何传递系统开发的教学产品都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能够有效地达到所期望的学习结果。 运用系统化方法是否意味着所有教学都是个别化教学? 基于前面关于印刷模块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块的讨论,读者可能会认为系统化设计的教学就是个别化教学,可惜这种推论是错误的。为讨论之便,我们假设个别化教学指的是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步调(这可以算是个别化教学的最低要求)。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印刷模块或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块确实可以按这种方式被使用,所以系统化方法可以用来设计个别化教学。但是,它也可以被用来设计小组教学——如果我们将小组教学视为个别化教学相对的教学形式的话。正如前面所说的,系统化方法可以用来开发各种教师引导的以及小组交互的活动,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活动正是产生所期望学习结果的条件。 读者必须要仔细区分设计教学的过程与传递教学的过程。系统化方法基本上是一个设计过程,而教员、教学模块、计算机和电视机是传递机制,这些传递机制可以同时被一个或多个学习者使用。设计过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确定教学要怎样传递才最有效果。 系统化方法运用于教学设计的受益者是每个学习者。在开始教学之前,需要仔细研究学习者要学的是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就是要集中教要学的技能,并在最佳学习条件下呈现,评测学习者也是测定其是否掌握了目标中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评测结果可用于修改教学,使得教学对后继的学习者更加有效。按照这个过程,设计者必须关心学习者的需求和技能,以及有效教学创建过程中的结果。 为什么要采用系统化方法? 有关系统化方法设计教学的整体效果研究很少,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针对模型的不同成分,缺乏对整个模型的严格研究,因为这太难进行了。目前已发表的有限研究结果都很肯定这种方法,这个模型最大的支持者还是使用过这些过程、以学习者的成就为证明的教学设计师。 有几个原因决定了用系统化方法做教学设计非常有效。第一,系统化方法从一开始就很关心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习者要会什么,能做什么。如果没有这方面精确的陈述,后面的计划和实施步骤就不清楚,也不会有效了。 第二,系统化方法的成功建立在各成分之间的仔细关联上,特别是教学策略和所期望的学习结果的相关性。教学特别针对要教的技能和知识,并为产生这些学习输出提供了所需要的条件。换句话说,教学只是由那些与要学什么有关的活动组成的。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系统化方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是一个实践的可重复的过程。所设计的教学不是只用一次,而是用的次数越多越好,用的人越多越好。因为是可复用的,所以值得花时间花精力去评估它,去修改它。在系统化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用于决定哪部分教学需要修改,而且直改到满意为止。 正是由于有以上特点,系统化方法对于那些关心如何成功地向学生教授各种初级和高级能力的老师来说颇有价值。虽然,学校中也广泛采用了基于能力(competency-based)的方法,但是系统化方法用的最多的还是企业和部队。因为这些环境更在意教学的效率和学习者的表现,其回报也很明显。 谁会使用系统化方法? 在你学习教学设计模型的同时,我们希望,你能用它设计一个教学,你会发现这会很花时间,也很花精力。你可能会说:“我永远也不可能用这种方法来准备我所有的教学”,你可能是对的,一个每天都要教学的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用这个过程只能开发少量的书面教材或多媒体材料。但是这个过程也可以有效地用于从现有教学资源中选取资料,或者设计不用教材的口头教学。 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学过这个过程的教师都会有两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他们会立刻使用模型中的某些成分,虽然可能不是全部;第二种反应是他们的教学将同以往大不相同,因为他们通过运用这个过程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有些读者可能对此有所怀疑,记住体会使用过这种方法后你自己的反应。) ISD方法的第二类用户发展很快,即教学设计师,他们受训为采用系统化方法设计新的教学系统或改进已有系统。他们的全职工作就是为特定的学习者人群开发有效的可复用的教学程序。 与单独工作的教师不同,教学设计师经常要与一组专家一起开发教学。这组人包括内容专家、媒体制作专家、评估专家和管理人员。(当一位教师独自工作的时候,他必须要扮演所有这些角色)。小组的方法是汇集专家的经验产生出单个人无法完成的产品。显然,在这种环境下,人际沟通很重要,因为每个人对要做的事情怎么做最好都有自己的看法。 这本书既是为教师所作,他们需要了解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也是为准备成为教学设计师的新入门者所写。无论是中学老师、大学教授、企业培训师还是部队教员,都是本书的写作对象。我们确信这个模型和过程不仅可以运用于学校环境,也可以运用于非学校环境。 在介绍系统化设计过程应用的方方面面时我们选用了一些例子,这些例子包含了对各个年龄层的教学,从儿童到成年人都有。在这本书中,“教师”、“教员”和“设计师”这三个词经常混用,因为我们认为它们是可以互换的。 在你读到后续章节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教学设计例子贯穿设计模型的每个步骤,即关于“邻里犯罪监控组织”领导的培训。附录A到K则是一个在学校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例子,也是根据模型的每一步展开的(段落文字的写作风格不同)。 阅读 在每章的最后都给出了经过精心挑选的参考文献,这些书籍和文章或者是对所在章节内容的补充,或者是对那一章某个重要概念的深入。 但是这第一章的参考文献清单有些不同,它们是教学设计领域的专著,对教学设计的实践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本书所论及的内容在这些书中也都有所介绍,虽然各书所涵盖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不一样,但是阅读这些书籍,无疑会加深你对教学设计领域的认识,扩展知识面。 Anglin,G.J.(Ed.).(1991).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Englewood, Colo. : Libraries Unlimited,涉及教学技术整个领域,面广,信息量大 Banathy,Bela H.(1968). Instructional systems. Palo Alto, CA:Fearon Publishers Banathy,Bela H.(1992).Comprehensive systems design in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32(1),33-35 Briggs,L.J.,Gustafson,K.L., & Tillman, M.H.(Eds.).(1991).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是对老的古典模型的修改,与本书的章节顺序很类似。 Dills,C.R.& Romiszowski, A.J.(1997).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paradigms.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介绍了各种教学设计的模型和方法 Driscoll, Marcy P.(1994).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Boston: Allyn &Bacon. 从教的角度介绍当代学习理论 Duffy,T.M., & Jonassen, D.H.(Eds.).(1992).Constructivism and the technology of instruc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对各种建构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入地阐述。 Ertmer,P.A., & Newby, T.J.(1993). Behaviorism, cognitivism, constructivism: Comparing critical features from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perspectiv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6)4,50-72.比较了三种理论,为教学设计师提供了一些指导原则 Fleming,Malcolm L., & Levie, W. Howard(1993). Instructional message desig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Gagne,Robert M.(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4th ed.). 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Gagne,Robert M. (Ed.). (1987).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undation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Gagne,Robert M., Briggs,Leslie.J.& Wager,Walter W.(1992).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redler, Margaret E.(1997). Leaning and instru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关于行为、认知和建构学习理论的综述,并有教学应用实例 Hannum,W., & Hansen, C.(1989).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in large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将教学设计过程运用到大型项目的实例。 Kaufman,R.(1991). Strategic planning plus: An organizational guide. Indianapolis, IN:Circle City Press. Kemp,J.E., Morrison, G.R., & Ross, S.M.(1998).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2nd ed.). New York: Merrill Publishing. 这是对老版本的修改版,这一版中有许多新的教学设计概念。 Knirk, Frederick G., & Gustafson, Kent L.(1986).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education. 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Mager,Robert F.(1988). Making instruction work. Belmont, CA: Lake Publishing Co. Mager,Robert F.(1992). What every manager should know about training. Belmont, CA:Lake Publishing Co. Merrill, M.D., Drake, L.,Lacy,M.J., & Pratt,J.(1996). Reclaim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36(5),5-7 Reiser, R.A., & Dick, W.(1996). Instructional planning: A guide for teachers(2nd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on. 为教师和培训人员所写的有关教学设计过程的小册子。 Richey,R.(1992). Designing instruction for the adult learner. London: Kogan Page Limited. 基于培训研究的实验数据和文献而形成的教学理论 Romiszowski,A.J.(1981). Designing instructional systems. London:Kogan Page. Romiszowski,A.J.(1984). Producing instructional systems. London:Kogan Page. Rossett, A.(1999).First Things Fast. San Francisco, CAL Jossey-Bass Publishers. 将绩效分析对比培训需求分析。 Rothwell,W.J.,&Kazanas,H.C.(1997).Mastering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A systematic approach.(2nd ed.).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Publishers.对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性描述。 Saettler, Paul(1990).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nglewood, CO:Libraries Unlimited. 非常完全的电化教育发展史,以及教学设计领域成长史 Seels, Barbara, (Ed.).(1995). Instructional design fundamentals: A reconsider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过程所基于的理论原理 Seels, B.,& Glasgow, Z.(1990). Exercis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Columbus, OH:Merrill.很好的练习集,可用于练习本书所介绍的众多技能。 Seels, B.,& Richey,R.(1994).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he definition and domains of the field.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Smith, P.L., & Ragan,T.J.(1999). Instructional design(2nd ed.). New York: Wiley.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输出应采用的教学策略有非常好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