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5-14 1
第八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
可持续发展
2010-5-14 2
? 人类终于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
? 是一个发展问题,
? 是一个社会问题,
? 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社会文明衍进的问题。
? 当可持续发展论被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之后,生
物多样性保护出现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2010-5-14 3
一、人类在自然进化中的地位
人类除了仍具有动物的一些属性外,最显的特
点是人有了意识,有意识的劳动,有意识的创造,有
意识的改造世界,从此地球上大自然的正常进化被
人类所干扰。
人类在发展中,逐步建立起以人类的生存、享
受、发展为中心的全球体系。
地球上的万物,都被人的意识分为两类,即有益
于人类和有害于人类。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演进及可持续
发展的由来
2010-5-14 4
? 一方面人工选择使生物变异的保存率增加了,培养
了很多动植物品系, 品种,使生物的进化偏离原有
的轨道,偏向有利于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
?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改变了生态系统中原有的生存
空间 。 而系统中原有的各种生物物种,在与人类的
竞争中先后失败,有的消失, 有的种群在人的胁迫
下变弱,濒临灭绝 。
其结果:
2010-5-14 5
二、人类文明的演进
2010-5-14 6
? 一、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可更新资源 )
? 可耗竭资源,指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
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 。 例如铁, 铜, 铝
等金属矿产资源和煤, 石油, 天然气等 。
?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
量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 例如太阳能、大
气、森林、鱼类、农作物以及一切自然生物等。
第二节 生物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010-5-14 7
?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
? 最初在人类对森林和鱼类的生产管理中,出现一种管
理战略:森林的采伐量或渔业的捞捕量,控制在什么
数值,可使新成长的资源数足以弥补人们收获的数量 。
由此生态学家与经济学家的合作研究,找出了例如一
定区域内的鱼类年自然繁殖量,最后由经济学家提出
了可持续产量 (低于自然繁殖量 )的概念 。 这一新概
念,很快在与生物学相关的生物应用科学中被应用,
如农业, 畜牧业和整个生物圈 。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010-5-14 8
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 (WECD),在发表
的, 我们共同的未来, 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
展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
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
? 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
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
人的发展。
2010-5-14 9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 UNCED〉 的
,里约宣言, 中对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阐述为 "人
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
的生活的权利, 并公平地满足今世与后代在发
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
我国学者叶文虎, 栾胜基等认为,可持续发展
一词的比较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
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 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
害子孙后代需求, 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
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需求的
发展 。 "
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
出:,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
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2010-5-14 10
?可持续发展同传统发展观主要有五个不同点
(王宏广,1995):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在生产上把生产成本与其造成的环境后果同
时考虑 ;
?(2)在经济上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
来综合考虑,把环境损害计算到成本里 ;
?(3)在哲学上在 "人定胜天 "与 "人是自然的奴
隶 "之间,选择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
想,类似于中国古代的 "天人合一 ";
2010-5-14 11
?(4)在社会学上认为生态环境意识是一种高层次的
文明,要通过公约, 法规, 文化, 道德等多种途径,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 ;
(5)在生产目标上不是单纯以生产的高速增长为目标,
而是谋求平衡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
2010-5-14 12
① 少破坏, 不破坏, 乃至改善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
境和生产条件 ;
在实践操作上,它包括 三个基本要素,
② 技术要不断革新,对于稀有资源, 短缺资源能够经济
有效地取得替代品 ;
③ 对产品或服务的供求平衡能实现有效的调控 (王宏
广,1995)。
2010-5-14 13
?① 人与自然界共同进化思想 ;
从思想实质看,可持续发展应包括三个方面的
含义,
② 当代与后代兼顾的伦理思想 ;
③ 效率与公平目标兼容的思想。
即这种发展不能只求眼前利益而损害长期发展
的基础,必须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绝不能 "吃祖
宗饭,断子孙路 "(刘东辉,1994)。
2010-5-14 14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在生物多样性保
护中的实施
? 一, 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意义
? 在过去 100年里,人类公共卫生及医疗水平的迅速
提高,及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刺激了世界人口的迅
速膨胀 。
? 与此同时,人类已逐步意识到大自然的脆弱性,许多
国家政府制定了旨在保护野生资源的一系列明确政
策,绝大多数国家都先后建立了各种国家公园和自
然保护区,绝大多数国家政府都加入了各国际保护
公约,而且将环境问题列入了国民教育制度中 。 许
多民间组织从多方面积极提高保护工作研究水平,
并开展了对许多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 。
2010-5-14 15
? 但时至今日,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仍在继
续面甚至还在加速进行,动植物物种空前
大量灭绝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 。
问题的根源在何处,能否找到一条行之有
效的道路?
2010-5-14 16
? 数十年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使人类逐步
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律,
? 1.保护制度尚不健全
? 2.地方社会合法利益与保护利益之间的协调
? 3.保护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
2010-5-14 17
– 3.公众参与是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
– 我国学者张建平 (1996)提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
的三位一体的 "可持续发展实施系统工程 ",基本上
可以代表中外学者的观点 。 这就是,
– 1.政府调控
– 政府是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是实
现项目的首要社会力量 ;
– 2,科技是关键
– 科学技术的引入是实现发展的要素,因此是可
持续发展项目的关键 ;
2010-5-14 18
三、可持续发展与公众参与
?, 21世纪议程, 明确指出 "要实现可持续
发展,基本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公众的广泛
参与。 ",中国 21世纪议程, 进一指出,"
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
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
"
2010-5-14 19
(一)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成功的
关键
?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目的
?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改善人们
的生活质量,在建立人类生活与大自然和
谐相处的前提下,更充分地满足今世和后
代人的需求,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
2010-5-14 20
2.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的特点
? 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更深刻、更广泛,它不
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
关行动或有关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
己的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
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自行的行为方式。
2010-5-14 21
图 7- 1 可持续发展与公众参与具有相同的内容
2010-5-14 22
3.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场变革
? 实施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
式的变革,是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者
关系处理方法的变革 (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
心,1994)。
? 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这是实施这
些变革的必要条件。
? 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建立
人类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么一种模式。
? 多年来中外专家学者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得
出一条宝贵的经验,如果没有当地广大公众的参与,
我们的自然保护项目是不可能成功的。从这个意义
上讲,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
2010-5-14 23
(二 )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必须是公众参
与的过程
?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
如意识形态、法律、工业、农业、商业、科技、
资源、环境、贸易、国际合作等。
? 公众的参与的群组也是全方位的,包括以上所
列各个领域的人员,或者说,包括每个参与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
? 公众参与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实
施的进程。
2010-5-14 24
(三 )促进公众积极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
手段
1.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
? (1)教育 (education) 教育包括对少年儿童的学龄
前教育,小学, 中学的基础教育和进入大学后的学历
教育 。 特别要提出的是师范教育尤为重要 。
? (2)培训 (training)这是对已经完成基础教育和学
历教育的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再教育 。 其中包括
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的再教育 。
? ( 3) 参与 (participation)指公众直接参与, 宣传
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活动 。
? (4)宣传 (communication)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
传播媒介、宣传、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意识。
2010-5-14 25
2.可持续发展教育
? ( 1)教育的重新定向
? 1996年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
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文件, 促进教育、公
众意识和培训, 中指出,"过去的教育体
制主要是传播现有的知识、技术和价值
观,这种体制已不能满足今天社会的需要。
当今的教育体制应从如何使人们为生活
作好准备的角度来重新定向和设计。
2010-5-14 26
( 2)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点
? 应该人人参与 。
? 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 受 ·强调学科联系 。
? 注重实践 。
? 终生教育 。
2010-5-14 27
? (3)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优先对象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第四次
会议文件认为,决策者、青年人、妇女以
及非政府组织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优先
对象。
2010-5-14 28
3.可持续发展培训
? 根据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经验,各个级
别的培训至关重要。要想改变生产和消
费模式,开发和转让新科学技术,尽快地
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机会,改革正规的和
非正规的教育,上述这些具体目标的实现,
关键是人的素质的提高,都需要对相关的
人的群体进行大量的培训。
2010-5-14 29
四、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思想
已被举世公认,并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
? 宗旨,如何以最小的生态环境损失换取最大的
经济、环境、社会发展,或在创建人类生产生
活与大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的经济、环
境、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2010-5-14 30
(一)关于指标和指标体系
? 1.指标的定义和特征
? 指标 (indicator) 这一术语来自于拉丁文
"indicare",具有揭示, 指明, 宣布或者使公众了
解等涵义 。 它是帮助人们观察, 认识事物,如何随
时间发生变化的定量化信息 。 是人们从一般性的
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分析的量化因子 。
2010-5-14 31
? 指标事实上起到了把浓缩的指标数据,与
复杂的现象联系起来的模型和假设的作
用 。 包括关于某种现象的发展趋势, 某
种政策的作用和效果等 。
? 指标还必须以比较复杂的统计数据以及
其它形式的社会经济数据更简洁的方式
来为公众和决策者提供信息。因此指标
通常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 ① 定量化
? ②简化。
2010-5-14 32
图 7- 3 信息金字塔
2010-5-14 33
2.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模型
? 可持续发展包括
三个关键要素已
被普遍认同,它
们是经济、环境
和社会。三者之
间的相互作用,
其关系如图 7-4
所示。
环境
图 7- 4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社会与环境关系要素
2010-5-14 34
图 7- 5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压力-状态-响应概念
框架图
2010-5-14 35
? 但许多环境学家, 生态学家已先后提出一些数学
公式,并在进行初步运用 。 下面介绍几个影响较大
的 。
? (1)环境影响方程 由埃利希和霍尔郡 1972年提
出,即,I=P× A× T
? 其中,I一环境影响 (Impact),
? P一人口 (Population)
? A一人均富裕程度 (Affluence)
? T一技术影响 (Technolog)
? 目前该方程被各国经济学家和环境学家普遍采用。
结果表明,进行社会改革,使经济从数量上的增长
转变为质量上的发展,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能源
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倡导高质量的生活模式。
可以得到最佳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2010-5-14 36
? (2)损害方程
? 损害 =人口 × 人均经济活动 × 每次活动使
用的资源 × 每种资源利用对环境的压力
× 每种压力的危害 。
? 损害,对当代人和后代的寿命和生活质量
的降低影响 。
2010-5-14 37
? (3)生物物理可持续指数
? 由希勒 (Shearer)1992年提出
? 其中 BSI=生物物理可持续指数
? NPPF=净初级产量因子
? BDF=生物多样性因子
? 该方程根据地球上一切生命,都是在第一性生
产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
化为生命有机质的 "净初级产量 "为基础,并把
生物多样性作为重要参数推论而来 。 对生态环
境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
2010-5-14 38
? (4)可持续发展评估标准
? 生态学家戈登 R.康韦 (Gorden R Conway)90年
代提出四条可持续发展评估标准,
? ① 生产力 (以收获量或收入来衡量 );
? ② 稳定性 (经济收入, 生态环境, 社会生活 );
? ③ 可持续性 (有机生态系统或可再生资源在其
可再生能力的范围内 );
? ④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
? 可持续性可通过干扰和重建的能力来衡量,而
发展可由增长和生产的特征来衡量。
2010-5-14 39
? (5)可持续发展政策评估标准该评估标准比较全面,
更易于操作 。 90年代由莱斯特 ·布朗 (Lester
Brown)和帕内拉 ·肖 (Panela Shaw)提出,
? ① 稳定人口 (控制人口增长 );
? ② 保护耕地免遭侵蚀 ;
? ③ 植树造林 ;
? ④ 环利用资源 ;
? ⑤ 节约能源 ;
? ⑥ 更多依靠可再生能源 。
2010-5-14 40
一、濒危物种栖息地区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濒危物种栖息地区的
社区教育
栖息着珍稀濒危物种,该物种正面临人类活动的胁迫,存
在趋于灭绝的危险性 ;如大熊猫栖息地, 朱鹮栖息地,还
有长臂猿, 扬子鳄, 银杉, 金花茶等濒危物种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 ;
·不少是少数民族居住区 ;
·多属地广人稀、经济文化落后的贫困山区,信息闭塞、
文盲和半文盲比例偏高,村民环境知识贫乏,社区公众
尚未具备生态环境意识。
2010-5-14 41
Img_2268.jpg
2010-5-14 42
2010-5-14 43
2010-5-14 44
2010-5-14 45
2010-5-14 46
2010-5-14 47
2010-5-14 48
2010-5-14 49
1.濒危物种栖息地区的生态环境教育现状
二、一般性的环境教育不能解决濒危物种栖息地区紧迫
的社会需求
濒危物种栖息地地区由于有着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
性,按理应该实行更深入有效的生态环境教育。
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贫穷和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缺
乏合格师资和设备,使常规的教育水准都难以达标,所
以生态环境教育也处于鞭长莫及、十分薄弱的状况。
2010-5-14 50
2010-5-14 51
2010-5-14 52
2010-5-14 53
2010-5-14 54
2010-5-14 55
2010-5-14 56
2010-5-14 57
2010-5-14 58
2.特殊生态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状况
? 对于濒危物种栖息地区的社区教育,国内
已有一些研究报导如,云南无量山小坝河地区
对黑长臂猿及其栖息地进行的调查研究 (兰道
英,1995),市场对基诺族庭园生物多样性的影
响 (王洁如,1995) 。
近期,针对濒危物种栖息地公众保护意识的
研究,如人类活动对平武大熊猫栖息地影响的研
究 (傅之屏等,1998)等,使濒危物种栖息地生物
多样性保护研究得以拓宽,向着综合全面的方向
发展。
2010-5-14 59
?当前珍稀濒危物种走向灭绝的压力,主要来自人类,这
已是学术界和广大公众的共识。
3.濒危物种栖息地需要贴切有效的环境教育
最直接的胁迫来自当地社区的公众。
一些学者提出,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 根本出
路 在于减轻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由于栖息地公
众的保护意识还未能确立,使保护法规 (野生动物保护
法和野生植物保护法 )还远未成为栖息地村民自觉遵循
的行为准则。特别是濒危物种栖息地区村民环境知识
贫乏,保护意识还远远低于全国公众的平均水平。所以
濒危物种栖息地只有采取特殊方式 ―― 给以力度更大、
方法更贴切的生态环境教育,才能适应紧迫的保护需求。
2010-5-14 60
?近年来建立 "保护大熊猫三级辐射教育系
统 "(傅之屏,1998)的提出和实施,为我国特
殊生态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教育提出
了新的思路和信息 (马建章,1996,甄仁
德,1996)。
2010-5-14 61
?三、保护大熊猫三级辐射教育系统
1."系统, 产生背景,
岷山是我国分布大熊猫最多的地区,大熊猫在人类的
胁迫下其生境已片断化,生存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
著名动物学家胡锦矗教授指出 "影响大熊猫生存的关
键因素还是人 ";
绵阳师专位居岷山南麓,紧挨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大熊
猫及其栖息地是当地一项紧迫的社会需求 ;
2010-5-14 62
– 绵阳师专生物系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川西北
山区,毕业后又回到山乡中学任教。他们是均匀
分布在山乡又受过高等教育的生物学工作者 ;
熊猫栖息地山高谷深,经济文化落后,一般性的环境
教育很难影响到那里 ;.
通过山乡教师,强化对山乡青少年的生态环境教育,
并影响他们的家庭,是一条贴切而有效自的环境教育
渠道。
2010-5-14 63
2."系统 "的创建与实施
2010-5-14 64
?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