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病的概况:
棉花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受多种病害的
侵袭。
? 苗期,根病:立枯、炭疽、红腐病
? 叶病:疫病、黑斑病、茎枯、角斑病
? 定苗至开花期:枯、黄萎病、角斑病
? 各种铃病,黑果病、红腐病、红粉病、炭
疽、角斑病
第四章 棉花病害
Cotton diseases
?在三类病害中,苗病和铃病分布虽广,
但其发生发展,主要受气候条件和耕作
条件的制约,而枯、黄萎病是土传病害,
很难治愈,重病田发病率可高达 70-90%,
死苗率在 50%以上,因此枯萎病是我国棉
花生产的大敌;
第一节 棉苗病害
Cotton seedling diseases
?棉花苗期病害的种类较多,主要的一类是引
起烂种、烂芽、茎基腐和根腐,常见的有立
枯病、红腐病、猝倒病等 ;另一类病害主要
危害苗叶和茎,如炭疽病、黑斑病、褐斑病、
茎枯病等。南方病区以炭疽病、立枯病常见;
北方病区以立枯病、红腐病危害严重。
棉苗根部病害
立枯病 炭疽病 红腐病




根、茎、
子叶
茎基、茎杆、
叶、桃
根、茎基、
子叶, 青铃




子叶期发病,早期造成烂籽、烂芽;


近地面的茎基,
初为淡黄水浸状
斑 → 烧嫩茎扩展
→ 成蜂腰状黑褐
色凹陷
茎基初为紫色
条斑 → 扩展呈
梭形凹陷褐色
斑,组织硬化,
开裂;
从根尖入侵呈褐色
坏死斑 → 向上扩展
至全根,病部呈黄
褐色坏死,病健交
界部,略显肿大;
子叶上为黄
褐色不规则
斑,常脱落
穿孔;
子叶上呈
园或半园
斑,边缘
紫红色,
中间灰褐
色;
在子叶边缘产
生半园、园形
或不规则褐斑,
易破;


菌丝或菌核 桔红色霉层 粉红、粉白色霉



半知菌亚门
无孢菌目、
丝核菌属、
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黑盘孢目、刺
盘孢属、棉刺
盘孢菌
Colletotrichum
gissypii
镰刀孢属、
串珠或禾谷
镰菌
Fusarium
moniliform
/graminearu


菌丝白色、浅
褐或褐色,分
枝夹角近 90度,
分枝基部缢缩,
无孢子;
分生孢生椭圆形,
无色单胞,孢子
梗短,有褐色刚
毛;
大孢子镰刀形,
3-5隔,无色;小
孢子无色、单孢、
卵园形,还可产
生灰黄色厚垣孢
子 ;


菌丝、菌核
在土中越冬;
菌丝入侵种皮或孢子附着种
外或在病残体中越冬;




病土 病种、病残




菌丝 分生孢子
棉苗叶病


茎枯病 轮纹病 角斑病 疫病




叶、茎 以叶为
主茎也
发病
叶为主、

子叶、



叶斑园形或
不规则形,边
缘紫红,中间
淡褐色,有同
心轮纹并散生
黑色小点;长
期阴雨产生灰
绿色不规急性
病斑 → 萎蔫变
黑,垮杆;
茎杆呈褐色
梭斑,中间凹
陷;
叶上产
生近园
形褐斑,
上有不
清轮纹,
边缘和
中间颜
色均为
褐色;
茎上生
黑褐色
梭形凹
陷斑;
沿叶脉产
生多角深
褐色角斑;
或呈代大
块黄色晕
圈的中央
褐色斑型;
铃病:初
为深绿色
水渍状小
园斑 → 凹
陷褐色坏
死斑;
从子叶边
缘发病,
初为暗绿
色水渍状
不规斑 →
迅速扩展
→ 软腐萎
蔫并成窝
死苗;
病名 茎枯病 轮纹病 角斑病 疫病
病症 分生孢子器 黑色霉层 黄色菌脓
菌膜
孢子囊
病原 半知菌亚门 细菌 鞭毛菌亚

球壳孢目
棉壳二孢菌
Ascochyta
gossypii
菌丝孢目
大孢链隔

Alternaria
Macrospo
ra
黄单孢
杆菌属
X.cam,
pv
malvacea
- rum
霜霉目
苎麻疫霉
Phytophtor-
a
boehmer
- iae
病名 茎枯病 轮纹病 角斑病 疫病
病原 分生孢子器球形有
孔口,分
生孢子无
色、卵形、
双胞;
分生孢子梗
和分生孢子
褐色、分生
孢子有 6-10
个横隔 3-10
个纵隔,嘴
长,单生 ;
菌体短
杆状 1-3
根极生
鞭毛 G-
孢囊梗短,
顶生园形
有乳状突
起的孢子
囊,卵孢
子壁厚球
形、黄色、
单个卵球
越冬 病种、病

病残、土中 病种、
病残
土中卵孢子
传播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 风雨流
水、昆

孢子囊
病名 茎枯病 轮纹病 角斑病 疫病
棉立枯病
炭疽病
有性态:
围小从壳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
无性态:
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Penz.&Sacc.
病原物 (Pathogen):
棉炭疽病菌
棉花红腐病
串生镰孢
F,moniliforme
Sheld
小孢子卵圆、单
孢,偶有一隔,
无色串生。大孢
子镰刀形,3-5隔,
足孢明显或不明
显 。
病原物( Pathogen):
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 (苎麻疫霉菌)
棉疫病菌
棉花茎枯病
棉花茎枯病
分生孢子球形,
黑褐色,有孔口,
埋生;分生孢子椭
圆形,初为单胞,
成熟时为双胞。棉
壳二孢,Ascochyta
gossypii Syd
病原物( Pathogen )
棉茎枯病菌
?发病条件,
? 温、湿度,春季多雨低温,是发病的重要
因素,例如 12-15℃ 以下的低温,90%以上
的湿度,连续降雨刮风达两周,病害定会
流行;
? 栽培管理,整地粗放,地下水位高,排水
不畅;
? 种子,质量差,未经药剂处理,播种过早、
复盖过深;
?防治:
(一)农业防治:
1,适期播种,过早播种,若遇寒潮,会严
重发病;
2,加强栽培管理,
? 注意整地质量;
? 连续阴雨及时排水防渍;
(二)种子处理:
1,选种,晒种 (播前晒 2-3天),促进种
子后熟,提高发芽率;
2,药剂处理,
? 用种子重量的 0.5%的 40%拌种双(福美
双和拌种灵复配剂)可湿性粉剂拌种;
或用种重的 2-10%灵福种衣剂拌种:②
10% 401抗菌剂 800倍浸种 20小时或 402抗
菌剂 2000倍液 55-60℃ 下浸闷 30分钟,晾
干后播种;
?5406抗生肥盖种 200- 300斤 /亩。
(三)、田间喷药:
低温多雨、寒潮袭击后,必须用药保护;
? 波尔多液, CuS04,生石灰:水= 1,
1, 200
?40%多福混剂 600-800倍防根病。
?50%多菌灵或托布津 800-1000倍防叶病;
第二节 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
Cotton Fusarium Wilt and Verticillium Wilt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世界棉花种植区的主
要病害,中国大部分棉区均有发生,枯萎病
发生较为普遍,黄萎病目前仍是内检对象。
一、症状( Symptom )
枯萎病 黄萎病
美国斯字棉种传入 1934首见 美斯字棉种 4B传入 1935年
首见
1982年调查 19省市、自治区 640个县,除北京、江西为单
纯枯萎病外,其它均为枯、黄萎混发区,其中枯萎面积
62%,与黄萎混发占 30%;
枯萎病 黄萎病
发病始期 子叶期 3-5片真叶期
发病盛期 现蕾前后 6/上
至 7/下
现蕾后 7-8月
枯萎病 黄萎病
苗期症状 青枯型, 全株或半边
植株叶片萎蔫下垂 ;
黄色网质型,叶肉绿
色,叶脉呈黄色网纹

黄化型,子、真叶出
现黄色斑块 → 变褐枯

紫红型,子、真叶出
现紫红斑块 → 叶片萎
蔫 ;
真叶边缘或主
脉间叶肉变黄,
呈黄色掌状斑
纹,叶脉绿色 ;
枯萎病 黄萎病
成株期 叶,顶叶皱缩、黄化、紫红、网

株型,矮缩、半边黄、早期落叶
成光杆、急性萎蔫
剖杆,叶柄、茎杆维管束呈深褐

太阳花、西瓜

一般正常、后
期落叶、急性
萎蔫
黄褐色
病症 落叶茎杆上产生粉红色霉层 白色霉层
将病株木质部切片 → 番红苯胺兰双重染色镜检
枯萎病菌丝,深兰色,较粗,并可
见大孢子和小孢子;
黄萎病菌丝,浅兰
色,较细,有不
完整的轮换及少
量孢子 ;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
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
二、病原:
枯萎病 黄萎病
病原 半知菌亚门、丝胞纲、丝孢
目、尖镰孢萎蔫专化型
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
半知菌亚门、丝胞目轮
枝菌属、大丽轮枝菌
Verticillium dahliae




产三种孢子
小孢子,单胞或双胞、卵园
形、无色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型或纺
缍形,3分隔,少数 4-5分隔;
原壁孢子,淡黄色近圆形,
由菌丝及大型分生孢子的细
胞形成 ;
分生孢子梗呈轮状分枝
,分生孢子无色,单胞,
椭圆形;
菌核 培养基上为白色菌丝
→ 黑色微菌核,由厚
壁细胞结合而成,近
球形;
土中
存活
厚坦孢子在土中存在:
6-7年以上;
菌核在土中存活 8-10
年;
寄主
范围
为害棉、秋葵、大豆、
烟草,有的表现症状,
有的不表现症状;
除棉花外,还可为害
茄科、葫芦科、豆科
等 38科 250种植物;




以国际通用的亚州棉、
陆地棉、大豆、烟草、
秋葵和紫红苜蓿作鉴别
寄主,我国的 9个代表菌
系被划分为 3个小种,3
号局限于新疆; 8号分布
于湖北; 7号分布于黄河
和长江流域棉区,是优
势小种;
根据在 3大棉种 9个
品种上的毒力差异分
为三个生理型:
陕泾阳菌最强,为
Ⅰ 型;新疆和田及车
排子菌最弱,Ⅱ 为型;
河南安阳菌中强,
为 Ⅲ 型;
棉花枯萎病病原形态图
1.小型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小型分生孢子 3.大型分生孢子梗
4.大型分生孢子 5.厚垣孢子
三、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1,病种,
?病菌粘附在短绒上,少数侵入种内越冬;
2,病肥,
?冷榨棉饼带菌率高;
病残呕肥,枯萎需 77℃ 10 分
黄萎需 80℃ 10 分
达不到此温度,病残中病菌不死;
3,新鲜病残落入土中,引起健株发病,
?鲜病叶渗入土中、盆栽,发病率达 72%;
1.越冬 2.病菌萌发侵入
3.病菌进入维管束 4.发病
棉花黄萎病(右)棉花枯萎病(左)
四、发病条件
1,病原,
?病 种、病肥、病土越多,发病越重,连
作田发病重;
2,棉田线虫的影响,
?线虫的为害造成生理紊乱,降低抗病性,
更重要是在根尖幼嫩组织造成伤口,有
利病菌侵入。美国一些研究者认为,此
病实质是病原菌和线虫共同为害所致的
复合病,用杀线虫剂处理棉田土壤,有
明显的防病效果。
3,棉株生育期,
枯萎病 黄萎病
4-5月或 6-8月播种,总是现蕾期
出现发病高峰,可能前期抗性弱,
后期抗性逐步加强;
分期播种,总是蕾期后发病,7-8
月盛花期大发生,可能现蕾前抗病,
现苗后抗性下降;
4,温、湿度影响
25-30℃ 枯萎发病高峰,超过 33-
35℃,病情停止,出现隐症现象;
多雨发病重,干旱发病轻;
25-28℃ 为发病适期,低于 25℃,
高于 30℃,发病缓慢。
五、防治:
?目前枯、黄萎病发病特点:是老病区病
情重,损失大;新病区范围广、蔓延快,
大部分为枯、黄萎病混发区;
?1972年,综防协作研究组提出了, 改造
重病区,控制轻病区,消灭零星病区,
保护无病区, 的防治策略,实践证明,
此防治策略对控制病害的发展和危害是
有效的。
1,保护无病区,
( 1) 植物检疫,不准擅自从病区调种(病
菌存在不同生理型和生理小种的问题);
( 2) 种子消毒,
? 棉籽硫酸脱绒后,清水去余酸,在用 55-
60℃ 温度的 70% 402 2000倍液浸闷半小
时,现在河北、江苏先后制成棉籽硫酸
脱绒和烘干设备,为大量的种子消毒提
供了条件;
?0.5%多菌灵(有效成份)盐酸液 +0.03%
平平加,常温下浸种 24小时,( 10%稀盐
酸 1250ml+250g多菌灵 +50公斤水,放
12.5-14公斤种子);
?0.75%多菌灵胶悬剂常温浸种 14小时;
2,控制轻病区,
?在轻病区采取轮作为主,辅之以抗病品
种;
?在南方水旱轮作防效理想,一般种 3-4年
棉花 → 种 2-3年水稻,病菌在长期淹水条
件下,菌核和原垣孢子会窒息死亡;但
在北方,与什么作物轮作合适,尚待研
究。
3,消灭零星病区,
?在零星病区以消灭零星病株、病点为主
要综防措施;
? 采用无病种;
? 水旱轮作;
? 零星病田:药剂处理病点或搬去病土;
? 对零星病株、病点,每平方米土面可用
300倍强氯精药液 7kg,70% 二溴乙烷
81ml加水 40kg或 DD乳剂 216ml加水 40kg浇
灌;力求做到当年发病,当年消灭;
4,改造重病区,
? 采取以种植高抗品种为主的综防措施,目前推
广面积较大的品种有 86-1、泗棉 3号、盐棉 48、
苏棉 1,3号。最近新品种 86-6具双抗作用,中
植 372抗虫、还兼抗枯、黄萎;
? 选育抗病丰产品种,
? 合理轮作,
植棉 3年 —— 种水稻 2年(南方);
植棉 3年 —— 种小麦、玉米、水稻 3-4年;
? 改善棉田生态条件,
挖渠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深翻改土平整棉田;
? 无病土育苗移栽,推迟发病期,减轻死
苗和病情;
? 严格处理病残体,
A,将整枝杈的棉株残体挖沟深埋或烧毁;
B,严格防止收花后清园的病残混入土杂肥;
C,冷榨的棉饼不下到棉田;
⑥ 加强栽培管理,棉田增施 P,K肥,有缓
解作用;
A,2-3片真叶时,根外喷施 1%尿素液;
B,发病田,10斤碳酸铵 /亩,5斤尿素 /亩;
⑦ 药剂灌根,对轻病株 12.5%治萎灵(水
洋酸多菌灵) 200-300倍,10ml-20ml株,
可减轻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