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病害的
危害一直严重影响水稻的生产,如不进行有
效地防治,年均损失产量可达 300亿公斤,
即使在现行防治的条件下,年均损失可能达
200亿公斤。
?水稻病害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近百种,我
国正式记载的达 70余种,有经济重要性的有
20余种,其中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
生面积大、流行性强、危害严重,是水稻上
的, 三大重要病害, 。
第一章 水稻病害
Rice diseases
第一节
水稻稻瘟病 第二节水稻白叶枯病
第三节
水稻纹枯病 第四节
水稻病毒病
第一节 水稻稻瘟病
Rice blast
一、症状 (symptom)
?稻瘟病在水稻的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
可发生。根据其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
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
瘟等。
1.苗瘟:
三叶期前发病,
主要由种子带
菌引起;叶基
灰黑色,叶片
变褐卷缩枯死,
成片死亡,称
发地火;
2.叶瘟,秧苗和成株叶片,本田分孽盛期发病
最重。叶片上病斑表现有四种类型:
白点型 褐点型 急性型 普通型


白色圆或
近圆或短
梭斑
褐色小点 椭圆或大斑
暗绿色水渍

梭形


无 无 灰绿色霉层 无




抗病品种
的反应,
易变为急
性斑
抗病品种的
反应,一般
不变为急性

持续天晴可
转为慢性斑
雨水多
可转急
性斑
3.节瘟:
抽穗后发病;初
在稻节上产小褐
点 → 绕节扩大 →
节变黑腐、凹陷、
缢缩,造成稻穗
折断和白穗;
4.穗颈瘟:
穗颈,枝梗发病
初为褐色小点 →
绕轴扩展 → 轴变
褐坏死,造成白
穗;
5.谷粒瘟:
椭圆或不规
斑,中间灰
白,有褐色
边缘,早期
发病,成暗
灰色秕谷;
二、病原物( Pathogen)
?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 /丝胞纲 /丝胞目 /梨形
孢属 /灰梨孢菌 Pyricularia grisae;有性世代
属子囊菌亚门 Magnaporthe grisea,不常见 ;
1、形态,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无色,
成熟后 1~ 2分隔,分隔处常缢缩。孢子梗不分
枝,2~ 4个隔膜,基部较粗,色淡,顶端呈曲
折状,孢子脱落后留有疤痕,常数根丛生,从
气孔或表皮抽出;
2、病菌生理特性
( 1) 病菌发育适温 26~ 28℃,要求 93%以
上的湿度,孢子在水膜包裹条件下萌发
最好;
( 2) 病菌可产生多种毒素,抑制稻株的呼
吸和生长。例如:稻瘟菌素、薄层酸、
吡啶羧酸、香豆素、稻瘟醇。
(3) 生理分化,稻瘟菌易发生变异,表现
在培养性状,生理特性,对杀菌剂的抗性,
对水稻品种的致病力等方面;根据在 7个
鉴别品种上的致病表现( TTP,珍龙 13、
四丰 43、东农 363、关东 51、合江 18、丽
江新团黑谷),长江流域籼稻品种上以
ZB,ZC群小种为主,粳稻上以 ZF,ZG群
小种居多;
( 4) 寄主范围,在自然条件下,可侵染水
稻、壮羊茅、秕壳草、马唐,人工接种可
侵染小麦、大麦、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
物和杂草(狗尾草、稗草);
稻瘟菌分生孢子形态图
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谷、
病残体上越冬
本田叶瘟
再侵染 反复侵染流行 (气流)分生孢子 节瘟、穗瘟、
谷粒瘟
苗瘟
气流
再侵

三、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3月下~ 4月上开始产孢,5~ 6月最多,
孢子气流传播。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
可活半年~一年,菌丝在病组织内可活 1
年以上。潮湿时,2~ 3年即可死亡。
四、发病因素 (Epidemic factors)
(一)气象因素,气温在 20~ 30℃,相对湿度
90%以上在这个范围内,温度越高,湿度越
大,潜育期越短。
湖北省:第一发病高峰 第二发病高峰
6月 /上中~ 7月 /中、下 9月 /上~ 10月 /上
中稻叶瘟早稻穗颈瘟 一季晚穗颈瘟
双晚叶瘟穗颈瘟
?该病在湖北省的流行程度,与 6~ 7月和 9
月的雨量密切相关;
年 月 降雨 均温 发病情况
1976 7 234.8毫米 30.2℃ 早稻穗颈瘟 重
1971 7 90毫米 28℃ 早稻穗颈瘟 轻
1972 9 81.5毫米 22.1℃ 晚稻穗颈瘟 轻
1973 9 190.4毫米 21.5℃ 晚稻穗颈瘟 重
(二)栽培管理
? 长期灌深水,偏施 N肥,冷浸田发病重 ;
(三)水稻生育期
? 四叶期 —— 分列盛期(叶 40%展开到完
全展开后 2天内最惑病),抽穗期是穗颈
瘟感病期(始抽穗到抽出 6天内最惑病)。
(四)品种抗病性
?籼稻 >粳稻 >糯稻
? 垂直抗性品种 >水平抗性品种
? 抗性基因:多为显性遗传和独立基因
4,抗性机制
(1) 形态结构抗病,表皮硅化细胞多,叶厚、
窄挺;
(2) 保卫反应,病菌入侵,稻株体内多元酚
→ 醌 → 与氨基酸缩合 → 黑色素 → 能杀死
被菌入侵的细胞和病菌。
(五)菌源数量和生理小种的变化
1、菌源数量
?适宜条件下,一个病斑可持续产孢 14天,
达 2000~ 6000个分生孢子。
2、稻瘟病菌具有高度的异核和异质现象,
极易发生变异。
五、预测预报
?根据越冬菌源、气候条件、寄主生育期
三者关系,预测病害的发展趋势。
1,长期预报
?历年的气候与发病的关系,对照当年的
天气预报,作出病害流行程度的估计。
2,短期预报
(1) 从越冬病草上查产孢始期,预测叶瘟始见期,
? 将病节、病穗颈干燥贮存,第二年春播前取
200根病组织,捆扎后置室外,均温 15℃ 时,
逐日检查产生分生孢子的情况,病草见孢后 —
— 30~ 40天田间出现零星病株。
(2) 由发病中心预测虽瘟大田发病进度,
? 稻分列盛期,气温达 20℃,查村旁生长旺盛苗
田,若有中心病株,且预报有连阴雨 —— 7~ 9
天大田可能普遍发病,10~ 14天盛发。
(3) 从病斑型预测叶稻瘟发病程度,
?分列期出现急性病斑,若此种斑成倍增
长,3~ 5天可能会大发生(说明苗情和
气候均有利发病)。
(4) 孕穗期叶稻瘟预测穗颈稻瘟,
?孕穗期剑叶瘟 10%左右,急性病斑急增,
气象预报:
早稻抽穗期多雨
二晚抽穗有寒潮 穗颈瘟即可大发生
20℃ 以下低温
六、防治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推广抗病品种
? 采用, 引,,试,,繁, 三步骤,就地鉴
定,评选和推广优抗品种;
? 合理利用抗病品种,进行基因布置和基因
轮换;
? 杂交稻的抗病力,与恢复系和不育系抗病
谱紧密相关;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管水施肥 。
(二)药剂防治
1,种子处理
10% 401 1000倍浸种 2天,有杀菌催芽作用;
2,叶面施药
叶瘟防治,叶瘟 3%左右,喷药控制发病中
心;
穗颈瘟,破口至始穗期各施药一次;
每公顷可用 75%三环唑 375g,2%加收米
(春雷霉素) 1350g,40%稻瘟灵 1500g、
40%异稻瘟净 2000g对水 900gk喷雾。
?稻白叶枯病最早于 1884年在日本发现,目前
已成为亚州和太平洋稻区的重要病害。
?在我国 1950年首先在南京郊区发现,现在除
新疆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生,但以华东、
华中、华南稻区危害最重,一般减少 10-40%,
严重可减产 50%以上。
?细条病主要分布在亚州热带、亚热带稻区,
现在在华东、华中、华南稻区已都有发生,
局部地区其发病面积已超过了白叶枯病(例
如福建,湖南、广西)。
水稻白叶枯病(附细条病)
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一、症状 (symptoms)
( 一)白叶枯
1,普通型,在分裂期以后出现,发病从
叶尖叶缘开始,初为黄绿色或暗绿色条
斑 —— 沿叶脉迅速上下扩加宽;病健交界
明显,呈波纹状,病斑最后灰白枯死,其
上有少量黄色鱼籽状菌胶;
2,急性型,在环境和寄主生育状态适于
发病的条件下,叶片病斑从叶尖叶缘开始,
迅速扩展,病斑灰绿色,呈开水烫伤状,
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密黄色菌胶;
水稻白叶枯病
1.病株 2.病叶前期 3.病叶(粳稻)
4.病叶(籼稻) 5.病部菌胶 6.病原细菌
水稻白叶枯病
3,凋萎型, kresek型;多在秧田后期 ——
拨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 1-2叶先呈
失水状,青卷,随后萎蔫,其它叶片相继
青枯,最后整丛枯死,折断病株,挤压基部,可见大量黄色菌脓溢出;
4,黄叶型,仅在广东发现,新出叶呈均匀
褪绿或黄色宽条斑,病株生长受阻,从病
叶上一般查不到细菌,但在病株茎基和节间,有大量细菌存在;
(二)白叶枯与细条病病状区别
白叶枯 细条病
入侵 伤口、水孔 伤口、气孔
病斑
扩展
从叶尖、叶缘开
始,沿叶脉上下
左右扩展成大块
黄白色条斑
从任何部都可表现病斑,初始为针头状
暗绿色水浸状小斑 → 沿叶脉扩展成中间
褐色两端暗绿色的细条斑,病斑可以互
相愈合,严重时叶片呈红褐色枯死
透光 不透光 半透光(叶肉组织结构受到破坏)
菌脓 较少,鱼籽大小
密黄色
叶背面沿叶脉成条排列,菌脓尖
头大小,腊黄色
病原 X,pv,oryzae
黄单胞杆菌稻白叶
枯致病变种
Xanthomona oryzae pv,oryzicola
黄单胞杆菌稻细条病致病变种
(三)稻白叶与生理性黄叶的区别:
?叶片喷菌试验,红墨水染色试验( 1:2水)
白叶病斑不着色,生理性黄叶变红色;
二、病原物( Pathogen)
Xathomonas oryzae pv.oryzae(Ishiyama) Swings
属假单胞菌目,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一)形态与生理
?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钝园,极生鞭毛,
G-; 培养黄落黄色,光滑发亮,最适生长
温度 26-30℃ ;白叶枯病菌在 3%葡萄糖或
20ppm青霉素培养基上,不能不长,细条病
菌能生长;
水稻白叶枯病菌
(二)致病力分化
?用鉴别品种可把病菌划分成不同致病型,其
田间群体毒力,主要以数量差异为主;
(三)寄主
?水稻、茭白、李氏禾、野生稻;
三、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四、发病因素 (Epidemic factors)
1.气候条件:
白叶枯病 细条病
适温 25-30℃, 20℃ >受抑制
> 33℃ ;台风暴雨、洪涝有
利发病 ;
高温、高湿、气温 28℃,
台风暴风、洪涝有利发
病;
2、栽培管理,N过多、灌深水、漫、串灌;
3、品种抗性,糯>粳>籼
4、预测预报:
( 1)噬菌体数量预测预报
噬菌体 /ml 环境适合
早、中稻,500个 10-15天发病;
1000个 3-5天发病;
( 2)白叶枯病流行趋势流行趋势预测:
早稻病害流

6月 /下雨日 8

中稻病害流

7-8/中阴雨
20天均温 30
℃ 以下
晚稻病害流

7-8月雨日台
风多,暴雨 6
天以上
五、防治
1,种子消毒,强氯精 500倍,20%叶青双
500倍浸种 2天;
2,选用抗病品种,
3,培育无病壮秧,种苗三叶期和移栽前 3-5
天各喷药一次
4,加强水肥管理,
5,药剂防治,
? 20%叶枯唑可湿粉剂(叶青双、噻枯唑、川
化 018) 500-600倍;
? 85%强氯精( TCCA,三氯异氰尿酸);
10%叶枯净( 5氧吩嗪) 300-500;
? 14%络氨铜水剂 300-400倍;
? 10%氯霉素可湿粉剂 800- 1000倍液;
? 50%代森铵水剂 800- 1000倍液;间隔 7天,
据病情施药 2- 3次。
第三节 水稻纹枯病
Rice sheath blight
?稻纹枯病是世界性广泛分布的病害,是我国
水稻上的三大病害之一,一般减产 10~ 20%,
严重造成植株倒伏、枯死,损失可达 50%以
上。
一, 症状 (symptoms)
(一)危害部位,叶鞘、叶片,严重时也危
害稻穗和茎杆。
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
色小点 → 扩大成椭圆形斑,边缘褐色,中
央暗绿至灰白色,不同病斑愈合,形成云
纹状大斑,叶鞘发病坏死,导致叶片枯黄。
叶片发病,病菌可从叶鞘向叶片发展,也
可因叶片与病斑接触而发病,病状与叶鞘
发病相似,叶片严重发病,可使稻株不能
正常抽穗。
(二)病症:
?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至灰白色菌丝
和不规则形白至暗褐色菌核,后期在病
部可见白粉状霉层 —— 为病菌担子和担
孢子。
二、病原:
? 无性态,半知菌亚门 /无孢菌目 /丝核菌属
/瓜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 有性态,担子菌亚门 /非褶菌目 /瓜亡革菌
属 Thanatephorus cucameris
1,形态和生理,
? 菌丝 幼嫩时无色,老熟呈褐色,较粗,
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格;
? 菌核,由菌丝体交织而成,白至暗褐色,
表面粗糙,不规则形;菌核由内外两层
构成,外层为 10~ 30层死细胞,约占菌
核半径的 1/2左右,内层为活细胞;浮核:
外层厚;沉核:外层薄;
? 担子,倒卵形或园筒形,顶生 2-4个小梗,
其上各生一个卵园形、无色、单细胞的
担孢子;
? 发育最适温、湿度, 28-32℃, 96%以上
的相对湿度;
2,寄主范围,自然条件下可浸染 15科近 50
种植物,
?人工接种可使 54科 210种植物发病;
3,生理分化,
?依据菌丝彼此能否融合,茄丝核菌划分
出了 12个融合群,稻纹枯菌为 AG- 1群,
AG- 1群又可分 A,B,C三型,其毒力 A
> B> C;
水稻纹枯病
1,形态:
营养菌丝多核 ;直角
分枝 ;能产生念珠状
细胞 ;形成菌核。
2,菌核的致病性,
菌核具“浮水性”,
“沉水性”,“转变性”
三特点 ;形成“水上
病斑”,,水下病
斑”,,跨越型病
斑”。
3,生物型特性,
? 菌丝生长温度, 10~38℃,适温 28~32℃
? 菌核形成,12~15℃ 开始形成,30~32℃ 最多
pH:2.5~9.8,最适为 5.4~6.7
? 光照可抑制菌丝生长,但促进菌核萌发
4.寄主范围:
?茄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发病的
寄主有 15科近 50种植物,人工接种的发
病寄主可达 54科 210种植物。
5.生理分化:
? Parmeter(1969)、生越( 1972)等用菌丝
融合法将茄丝核菌区分为 7个融合群
( AG,Anastomosis-Grop),水稻纹枯病菌为
AG-1。
三, 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 菌核存留土中 10万粒 /亩,稻株发病轻;
60-80万粒 /亩,稻株发病重; 200万粒 /亩,
稻株将严重发病;
? 在干燥条件下,菌核保存 8-20个月,萌
发率 80%,11年后仍有 27.5%萌发率;
? 在土面或水层中越冬均可有活( 96%以
上),土表下 9-25cm,也有 87%的存活
率;
四、发病因素 (Epidemic factors)
1,菌源数量,越冬菌核数量大,病害可能
更重;
?例如菌核 1万粒 /亩与 120万粒 /亩,稻株始病
期相差 5-7天;
2,气候条件,纹枯喜高温、高湿;
?长江流域:早稻发病高峰 —— 6/中 -7/上
晚稻发病高峰 —— 8/下 -9/下
3,品种和生育期,孕穗 —— 抽穗期最易惑
病;
?品种抗性有差别,但未发现免疫品种;
4,栽培技术,
?N肥过多,稻分裂期后灌深水,有利发病;
五、防治方法( Control methods)
?消灭菌核、减少菌源、合理施肥、适时晒田
勤灌成灌、干干湿湿、药剂防治、控制蔓延;
(一)消灭菌源:
? 秧田和本田翻耕耙平时,打捞浪渣,烧毁或
深埋;
? 铲除田边杂草;
? 未腐熟稻草:不返还到水田 ;
返回
(二)合理管水施肥
用水,前浅、中晒、后湿润;
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NPK配合使
用、避免中后期大量施用 N肥;
(三)药剂防治,喷药要及时,过迟过早,
防效均不理想;
1,制定防治对象田的标准,
?早稻分裂末期,丛病率 10%;孕穗中期,
15%;始穗期,20%;中、晚稻上各加 5
%;
2,药剂种类,
? 井岗霉素:内吸,保护治疗作用 40-
60ppm 75-100kg药液 /亩
? 50%多菌灵可湿粉剂,30%纹枯利,50%
托布津 100g/亩,75kg液 /亩。
第四节 水稻病毒病
Rice viral diseases
全世界报道的水稻病毒病有 10多种,
我国已知的有 7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
各省水稻种植区,黄矮病和普矮病发生较
为普遍。
一, 症状 (symptoms)比较
黄矮 普矮 黑条 条纹叶枯 黄萎
株型 矮 矮 矮 正常 矮
分蘖 不增多 增多 增多 不增多 增多
叶色 黄绿相间 浓绿 浓绿 黄绿 黄化
症状 叶平摆、
错位,黑

叶鞘 叶鞘有腊,
白黑短线

心叶下垂,
枯心,黄
角斑
叶呈
竹叶











水稻黄萎病
二, 病毒特性
黄矮 普矮 黑条 条纹叶枯 黄萎
形态 弹状 球状 球状 球状 多形
介体 黑尾大斑,
二点叶蝉
黑尾大斑,
电光叶蝉
灰飞虱,
白飞虱
灰稻虱 黑尾大斑,
二点叶蝉
介体带毒 终生
不经卵传
终生卵传 终生不经
卵传
终生卵传 终生
潜育期 10~30天 10~30天 20~30天 25天 27~90天
早稻本田
早稻秧田 晚稻秧田
本田 7-8月
越冬介体:成虫、
若虫(看麦娘等)
虫媒
再生稻
再侵染
三, 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四, 发病规律 (Epidemic factors)
1,介体与发病
发病程度与介体出现时间及田间传播关系密
切。
2,与气候的关系
高温干旱时病重。
3,与品种的关系
一般矮杆品种比高杆感病
4,栽培与发病
氮肥过多,叶色浓绿,生长过旺,加重病害。
五, 防治措施 (Control methods)
1,清除毒源:铲除田间、沟边杂草
2,治虫防病:设诱杀虫;治迁飞高峰
3,栽培防病: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合理
施肥
4,选用抗病(虫)品种
5,抢救措施:排水晒田,施 P,K肥
6,搞好虫情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