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类作物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
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
?麦类病害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小麦
病害约 200种,我国发生较重的有 20余种,其
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有小麦赤霉病、小麦
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等。
第二章 小麦病害
Wheat diseases
第一节
小麦赤霉病
第二节
小麦锈病
第三节
小麦白粉病
第一节 小麦赤霉病
Wheat head blight
?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重要的麦病之一,特别在江湖
沿江地区常年严重发生,减产 40 ~50 %。
? 病菌侵害穗部,造成子粒干秕皱缩,影响产量,
而且病粒带有 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毒素,人过量食
用,引起头昏、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家畜
饲料中含 10%的病粒,也出现中毒症,甚至导致
流产。
一、症状
1,发病部位,可造成苗腐、基腐、杆
腐、穗腐;
2,病害症状,
⑴ 苗、基、杆腐 发生时,病部变褐色,
节上产生红霉,严重时全株枯死;
⑵ 穗腐,乳熟期盛发,病菌初期侵害小
穗颕壳,出现水浸状淡褐色不规则斑
→ 小穗枯黄 → 穗轴变褐色 -→ 枯穗或半
枯穗,子粒干秕;
⑶ 病症,在病穗颕片边缘或小穗基部与
穗轴交接处,有一层 粉红色胶粘霉
层 —— 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座 -—— 穗
成熟后期,病部出现 黑色小颗粒 -——
子囊壳;
1.健穗; 2.初期病穗;
3~ 5.病害在麦穗上的发展情况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二, 病原物( Pathogen)
1,有性态, 玉蜀黍赤霉 Gibberella zeae,子
囊菌亚门赤霉属;
? 子囊壳卵园形,兰紫色,表面光滑,顶部
孔口处呈瘤状突起; 子囊棒状,无色,内
生螺旋状排列的 8个子囊孢子,
? 子囊孢子无色, 弯纺锤形,多为三个隔膜 ;
2,无性时期,
?禾谷鎌孢菌 Fusarium graminearum,半知菌亚
门 /丝孢纲 /瘤座孢目 /鎌孢属,此外其他多种
鎌孢菌也可引致赤霉病(如燕麦、黄色、
串珠、弯角等镰刀菌种);
? 禾谷鎌孢菌,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座
上,分大、小型分生孢子;
? 大型孢子,鎌刀形,多数 3~ 6个隔膜,单
孢无色,但堆聚一起时呈粉红粘稠状;
? 小型分生孢子,单孢无色椭园形,较少产
生 ;
1.子囊壳 2.子囊壳纵剖面 3.子囊及子囊孢子
4.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5.分生孢子
病原真菌的子囊壳
3,生理,该菌生长发育对营养要求不严,
但需高温、高湿的条件;
? 病菌的生长发育,适温为 22~ 28℃ ;
? 致病力分化,不同来源的病菌,对小麦
品种的致病力可分为强、中、弱三类,
但没能划分出稳定的生理小种;
4,寄主范围,
?我国已发现 60多种寄主 (麦类、水稻玉
米、棉花、甘蔗、甜菜、茄子、豌豆、
紫云英、苜蓿等);
三, 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1,越冬,病菌可在多种作物的残体上腐生,
病残体中的菌丝在土表能活一年,翻埋
土下,活 1-2月;子囊壳在土温 -20℃ 以上,
即可顺利越冬;
2,子囊孢子形成和初侵染,春天,旬平均
气温 10℃,相对湿度 80%以上,子囊壳
开始形成,4月初~ 5月上是子囊孢子形
成和释放盛期 ;子囊孢子自麦穗花药和
颕片直接穿透表皮侵入;
3,再侵染,在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是田间
主要的再侵染源;
四, 发病因素( Epidemic factors)
?足够的菌源,适宜的发病气候条件,与小
麦最易感病期 —— 抽穗至扬花阶段 相吻合,
即会病害流行;
1,菌源,病菌寄主范围宽,能在多种作物残
体上腐生越冬、越夏,所以菌源总是充裕
的;
2,品种抗病和生育期,不同品种抗病性有差
异,但未发现免疫品种;
?抽穗 —— 扬花期是最易感病期,因为子囊
孢子最易从花药和颕片入侵;
3,气候条件,
?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长期处于 85%相对
湿度,3天或 3天以上的连阴雨天,病害
极可能流行;
4,栽培管理,
?地势低洼潮湿,排水不良田块易发病;
麦收后,长期堆垛,遇阴雨,会造成烂
垛;
六, 防治方法( Control methods)
(一)农业防治
? 建立排灌系统,麦地开深沟、直沟、腰沟配套,
作到雨住田干;
? 翻耕灭茬,减少田间菌源,稻麦两熟地尤其重
要;
?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适期早播;
? 选育和利用抗、耐病的品种,可因地制宜选
用宁 8026、镇 7495、早丰 1号、鄂麦 6号、万年 2
号 等中抗品种
返回
(二)药剂保护
?防治效果主要取决于首次施药的时间,小
麦齐穗或杨花 10~ 50%时施药;若气温高,
应在齐穗时第一次喷药,一般情况喷施一
次,若药后持续高温高湿,杨花期 应再喷
一次 ;
? 50%多菌灵可湿粉 1500g/公顷;
? 7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剂 750~ 1200g/公顷;
? 12.5g治萎灵(水杨酸多菌灵) 200g/亩;
? 33%纹霉净可湿粉剂 50g/亩;
处理稻桩减少菌源,清沟排渍雨住田干;
花期喷药防治侵染,快打快收干燥入库 。
第二节 小麦锈病
Wheat Rust
?小麦锈病是世界性病害,共分条、叶、杆三
种锈病,近年来我国以条锈、叶锈为主,杆
锈较轻。
一、症状
条 锈 叶 锈 杆 锈
发病部位 叶、叶鞘、
茎杆上少
叶、叶鞘 杆、叶鞘、
叶片上少




排列 条锈成行 叶锈乱 杆锈是个大红斑
鲜色 蛋黄 桔红 锈褐
破裂 后期破裂 破裂轻微 表皮外翻




排列 叶背 叶背 在夏孢子堆
中产生
颜色 黑色、扁平孢子堆
表皮 不破 后期破裂
小麦“三锈”症状比

小麦条锈病
1,病叶前期
(夏孢子堆) ;2.
病秆后期(冬孢
子堆) ;3.夏孢
子 ; 4.冬孢子
小麦叶锈病
5,病叶前期
(夏孢子堆) ;6.
病叶后期(冬孢
子堆) ;7.夏孢
子 ;8.冬孢子
小麦秆锈病
9.病秆前期(夏
孢子堆) ;10.病
秆后期(冬孢子
堆) ;11.夏孢
子 ;12.冬孢子
小麦, 三锈, 症状

小麦叶锈病










小麦秆锈病茎杆和叶片受害状
小麦“三锈”发生期
比较
病名 条锈 叶锈 秆锈
发生时期
3/下 ~4/中 4/中 ~5/上 4/下 ~5/中
早 (年前 ) 较晚 迟 (5月 )
菌丝发育 10~15℃ 17~22℃ 20~25℃
三种锈病症状的共同特点
?在受侵染的叶片或秆上出现鲜红色或红褐
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孢子飞散,呈铁锈状,
后期病部还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病可根据其冬孢子堆和夏孢子堆的
形状、大小、颜色、着生部位和排列来区
分。
二、病原,担子菌亚门 /锈菌目 /柄锈菌属
条 锈 叶 锈 杆 锈
病原
条形柄锈菌 隐匿柄锈菌 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Puccinia
striiformis
Puccinia
recondita
P,graminis Pers.
f,sp,tritici
夏孢

球形或卵圆形
单孢、淡黄色
圆或近圆形
单孢黄褐色
椭圆形、单孢、红
褐色



梭形或棒形,横
隔处缢缩,顶端
平或略圆,褐色、
下端色浅, 具短

椭圆呈棍棒形,
双胞,顶平截或
稍倾斜,暗褐色
椭圆或棍棒形,褐色
双胞,上宽下窄,横
隔处稍缢缩,顶圆或
圆锥形,柄较长,上
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
叶锈病原菌的夏孢子
小麦秆锈病冬孢子( 左 ) 夏孢子(右)
三锈病菌相同点,
?锈菌均为 专性寄生菌 ;
?转主寄生;
?孢子多型, 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
性 孢子、锈孢子
?高空、远程传播 (洲际性病害 );
远程传播条件:
?菌源地有大量孢子;
?适宜的气流、水平风力、降雨条件;
?孢子降落时有无感病寄主;
三,侵染循环( Disease cycle )
?锈菌的生活史可分为越夏存活、秋苗传染、
越冬和春季流行 四个阶段 。
?三种锈菌都是转主寄生菌,以孢子或菌丝
与寄主共存。由于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同,
各自的侵染循环稍有不同。
锈菌的生活史
(一)条锈
1,病菌侵染过程,
?夏孢子在 2-3小时内萌发,产生侵染丝,
从气孔入侵寄主,菌丝在细胞间隙中分枝
蔓延 → 4~ 5天形成菌落 → 产生夏孢子堆;
在适宜条件下,从夏孢子萌发 → 下一代夏
孢子产生,约需 10~ 20天 ;孢子堆外缘菌
丝继续扩展 → 形成新菌落 → 新孢子堆 ……
2、病害循环,条锈喜凉不耐热,其越夏
的临界温度是 20~ 22℃,当旬平均气温
超过 22℃,即不能侵染寄主;
① 越夏场所,四川、甘肃、青海,2000公
尺的山区晚熟春麦上越夏(自生苗、晚
熟冬麦和春麦最迟可在 9月以后成熟);
② 越冬场所,病菌可侵染低海拨平原区的
冬麦秋苗,以菌丝潜伏越冬;其越冬临
界温度为 -6~ -7℃,当气温下降至旬平
均气温 2℃ 以下后,病菌进入越冬;
③ 春季流行,小麦返青,菌丝复苏,旬平
均温度上升至 5℃ 时,开始产生孢子;
由 远程菌源 传播造成病害流行的特点:
? 大面积普遍发生;
? 病情发发展十分迅速;
? 田间分布均匀,发病部位为倒 1-2叶,
无, 由下向上, 蔓延的过程;
点片发生
大面积
流行
中心病株
春季
夏孢子 以菌丝体为
害秋苗越冬
西北、西南海拔高
气温低的春麦(晚
熟冬麦)自生苗上
越夏
小麦条锈侵染循环图
(二) 叶锈,夏孢子 耐低温又耐高温,一
般能在当地越夏越冬;
1,越夏,附近的高山地区晚熟和自生麦苗
上越夏;
2,越冬,在平原冬麦秋苗上以菌丝潜伏越
冬;
3,春季流行, 10℃ 是叶锈病菌侵入的临界
温度,春季临界温度回升的早晚和雨量,
是叶锈病能否流行的决定因素;
点片发生
大面积
流行
中心病株
春季
夏孢子或菌丝体
在小麦体内越冬
越夏在高山
(自生苗)
秋苗
小麦叶锈侵染循环图
(三) 杆锈,夏孢子 既怕冷也怕热,一般
不能在当地越冬、越夏;
1,越冬,主要在福建、广东沿海和云南南
部;
2,越夏,在东北、西北、内蒙的春麦上;
3,春季流行,春、夏季越冬菌源随风从南
向北、向西逐步传播;
?在长江淮河流域,4月中下旬的平均气温
上升到 16℃ 以上,外来菌源早、量大,
病害会流行;
?东北内蒙春麦区,如果华北地区发病重,
空中夏孢子始见期早、量大( 5~ 6月气
温偏低),小麦迟发,6~ 7月降雨日数
较多,杆锈可能流行;
点发
大面积
流行
中心病株
春季从南方
至北移
南方冬麦
上越冬 秋季南移
至冬麦区
北方春麦
越夏(夏孢子)
冬麦区
自生苗
小麦秆锈侵染循环图
四,发病因素 (Epidemic factors)
(一)气候
条锈 叶锈 杆锈
入侵产
孢临界
温度
旬均 5℃ 旬均 10℃ 旬均 10℃
发病最
适温、
湿度
13~ 16℃ 15~ 22℃ 20~ 25℃
孢子与雨滴接触,表面为水膜包裹下发芽最好,所
以多雨露,春季温度回升早,雨水偏多,有利病害
流行;
潜育期 10天 5~ 7天 7天
(二)病菌生理分化:
条锈 叶锈 杆锈
发现
小种
国外报导 100个生理小
种,我国分出 29个小

有明显
生理分

16个生理小

?病害流行,与 优势生理小种发生变异,品
种抗性下降或丧失有关;
(三)栽培管理
? 品种单一化;
? 田间湿度大;
? N肥过多或施用不当;
四,防治方法( Control methods)
(一)农业防治
? 选用不同遗传背景的抗病品种,合理布局
和轮换(基因部署和基因轮换);
? 适期播种,开沟排渍,合理施肥,提高植
株抗病力;
(二)药剂防治
拌种:
? 三唑酮(粉锈宁):内吸,长效药,种量
0.03%(有效成份);
? 叶锈特( RH124 ),种量 0.03~ 0.04%,
50~ 60天效果 90%,兼治黑穗病、白粉病;
喷雾:
? 苗期发病率 5- 10%时,三唑酮 120~ 180g
有效成份 /公顷喷雾,叶锈特 100- 200㎎ /升
喷雾,药效 40~ 50天;
? 20%萎锈灵乳剂 200倍液、敌锈钠,200~
250倍液,防三种锈病;效很好;
第三节 小麦白粉病
Wheat powdery mildew
?小麦白粉病分布于世界各产麦区,危害小
麦、大麦、燕麦,是我国各产麦区的常见
病害; 1991年是白粉病大流行年,全国发
病面积达 1.8亿亩,成为近年发病面积最大
的病害之一;小麦受害后,使叶片早枯,
成穗率降低,一般减产 5~ 10%,严重达
20%以上。
一、症状
1,危害部位,叶、
茎、鞘、穗均可
危害,以叶为主;
2,症状,叶面初
为圆形或椭圆形
白色绒絮状霉斑,
逐渐成灰色霉层,
厚度可达 2mm,
上面散生黑色颗
粒,病叶变成枯
黄而死 ;
病叶前期 病叶后期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
二、病原,
?有性态为禾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
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子囊菌亚门
球壳目 ; 闭囊果球形、黑色,内含椭圆形子
囊 1~ 28个,子囊内含 8个无色的、单细孢
的、卵圆形子囊孢子;
?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 Oidium moniliodes
半知菌亚门粉孢属 ;
?本菌为表面寄生菌,仅以 吸器伸入寄主
表皮细胞内吸取养份 ; 表生菌丝垂直分化
形成分生孢子梗,其上 串生 无色、椭圆
形,单细胞的分生孢子 ;
?病菌存在明显的 生理分化和寄生专化现
象,即可依据对大麦、小麦、黑麦、燕
麦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的致病性不同,
而分为若干专化型;还因对小麦不同品
种的毒力差异分为若干生理小种;
形态特征,
菌丝体表生,有
暗色的链形刚毛;
分生孢子串生于
分生孢子梗顶端,
闭囊壳暗褐色,
聚生或散生;附
属丝不分枝,子
囊有柄,含 8个
子囊孢子 (单胞 )。 1.分生孢子梗及串生的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 3.闭囊壳;
4.子囊及子囊孢子
小麦白粉病
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夏
菌丝体在自生苗上越夏
菌丝在麦
苗上越冬
分生孢子
病害流行
分生孢子再侵染
分生孢子
(气流传)
三, 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白粉病菌主要以 菌丝 在冬麦秋苗上 越冬,
春季以 分生孢 子借气流传播,造成病害
流行 ;
? 南方,病菌可一直处于生长繁育条件,
无明显越冬越夏;
? 北方,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晚熟春
麦区越夏,而成为秋苗的初侵染源;
? 在华中地区,夏季前期梅雨,后期伏旱,
田间自生麦苗死亡,白粉病菌很难越夏,
初侵染菌源主要来自外地 ;
四、病害的发生发展
?在适宜条件下,病害潜育期短,如 21℃ ~
25℃,潜育期 3天,病菌繁殖一代只需 6天;
1,气象条件,
?温度 15~ 20℃,相对湿度 70%以上,特别
是 3月份气温偏高,降雨适中或较常年偏少,
有利病害流行;
2,栽培管理,
?施肥水平过高或不足,会加重病害;
3,品种抗性,
?叶片窄长、含糖量低的品种抗病;
?病菌与寄主间存在基因对基因的关系;
?抗病类型有小种专化型、非小种专化型
及耐病型;
五、防治:
?自生麦苗带病菌,清洁田园应抓紧,
?粉锈灵拌种喷雾防效好,抗病品种是关键。
1,抗病育种,
? 采用 高抗或免疫 的亲本;
? 用黑麦、小黑麦与小麦杂交;
? 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有显性和隐性遗传,
故杂交后代材料应从子二代开始选择;
2,栽培管理,
?N,P,K合理使用,减少倒伏,降低田
间湿度;
3,药剂防治,
? 在秋苗发病时,可于冬前喷药防治;
? 在小麦 孕穗至抽穗前后 施药 2~ 3次;
? 拌种,
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粉 30g /100kg,
兼治条锈、黑穗病、纹枯病;
? 叶面喷雾:
三唑酮有效成分 120- 150g/公顷,喷雾一次
即可;
石硫合剂、硫磺粉、胶体硫、多菌灵等需
喷雾 2~ 3次。
第四节 麦类黑穗病
Wheat smut
症状 小麦散黑穗 小麦腥黑穗
株型 较矮 较矮,分列增多
抽穗
时间
略早于健穗 抽穗时间与健穗无显著差异
病穗
形态
病穗黑色,刚抽出时
外裹一层灰色薄膜,
冬孢子成熟后,外膜
破裂,冬孢子随风吹
散;
病麦穗颕壳外张,麦芒横展,呈
,刺猬, 状;病粒短、粗,外披一
层灰褐色薄膜,内部充满黑色冬孢
子,病菌产生挥发性的三甲胺,呈
鱼腥味;
小麦散黑穗病
小 麦 腥
黑 穗 病
小麦秆黑粉病
病原 担子菌亚门
黑粉菌属
小麦散黑粉菌
Ustilago tritici
腥黑粉菌属
网腥黑粉菌
Tilletia caries
光腥黑粉菌
T.foetida



球形、褐色、表
面有微刺、直径
5~ 9微米;
球形褐色直径
14~ 24微米,
表面有 网状纹
卵或球形褐
色 11.4~
28.5微米,
表面 光滑
散黑穗 腥黑穗





最适萌发温度 20~ 25℃ 16~ 20℃
萌发产生四分隔先菌丝,
每隔产生丝状单胞菌丝,
+、-性的单胞菌丝融
合 → 形成双核侵染菌丝;
萌发产生不分隔担子,顶端
产生线状担孢子达 4~ 20个,
不同性别的担孢子常呈, H”
状结合 → 形成双核侵染菌丝;
有时从双核侵染丝上再生 肾
脏形次生担孢子 ;



寿

在田间只能存活几周,
但在种子中,可存活 5年;
在干燥条件下,网腥可存活
18年,光腥可存活 25年 ;在
干土中可存活 7年,在湿土中,
只活几个月,若在水田中,
一个夏季可全部死亡;
散黑穗 腥黑穗
2.小麦杆黑粉病冬孢子
1.小麦网黑穗病冬孢子(上:网腥 下:矮腥)
3.小麦散黑腥冬孢子




14个生理 网腥 4个,光腥 6个




散黑穗 腥黑穗




1、病害严重度,
与种子带菌直接
相关;
2、小麦杨花期、
温暖、高温、多
雨露的,种子带
菌率高;
3、种植感病品
种 。
1、病菌在幼苗出土期入
侵芽鞘,故不利于幼苗出
土的环境条件,都有利于
病菌的入侵,如迟播、整
地粗放、播种过深、连作
田等均有利于发病;
2、种植感病品种;
散黑穗 腥黑穗
防治 ①建立无病留种田;
②种子消毒:冷浸热
晒; 1%碳水 50~ 60
斤种 /100斤液,浸 1
~ 3天 → 摊晒,防效
95~ 100%;
③引用抗病品种
④农业防治
①同左
②用内吸性杀菌剂:
50%禾穗胺,25%粉
锈宁 50%萎锈宁、种
子量的 0.3%药量拌种;
③用抗病品种。
④农业防治
散黑穗 腥黑穗
小麦纹枯病
附:麦类其它病害症状图
小麦纹枯病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






小麦叶斑病、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