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光泵磁共振实验
光磁共振,是把光频跃迁和射频磁共振跃迁结合起来的一种物理过程, 是利用光抽运效应来研究原子超精细结构塞曼子能级间的磁共振。所研究的对象是碱金属原子铷Rb。天然铷中含量大的同位素有两种:87Rb占27.85 %,85Rb占72.15%。
气体原子塞曼子能级间的磁共振信号非常弱,用磁共振的方法难于观察。本实验中应用了光探测的方法,既保持了磁共振分辨率高的优点,同时将探测灵敏度提高了几个以至十几个数量级。此方法一方面可用于基础物理研究,另一方面在量子频标、精确测定磁场等问题上也都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实验可加深对原子超精细结构、光跃迁及磁共振的理解。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泵磁共振的原理,观察光磁共振现象。
2、测量铷(Rb)原子的因子及地磁场的大小。
二.实验原理:
1、铷原子基态和最低激发态的能级
铷(Z=37)是一价金属元素,天然铷有两种稳定的同位素: 85Rb和87Rb,二者的比例接近2比1。它们的激态都是52S1/2, 即电子的主量子数n=5,轨道量子数L=0,自旋量子数S=1/2,总角动量量子数J=1/2(L—S 耦合)。
在L—S耦合下,铷原子的最低激发态仅由价电子的激发所形成,其轨道量子数L=1,自旋量子数S=1/2,电子的总角动量J=L+S和L-S,即J=3/2和1/2,形成双重态:52P1/2和52P3/2,这两个状态的能量不相等,产生精细分裂。因此,从5P到5S的跃迁产生双线,分别称为D1和D2线,它们的波长分别是794.8nm和780.0nm(见图7-7-1)。
通过L—S耦合形成了电子的总角动量PJ,与此相联系的核外电子的总磁矩(J为:
其中
就是著名的Longde因子,m是电子质量,e是电子电量。
原子核也有自旋和磁矩,核自旋量子数用I表示。核角动量PI和核外电子的角动量PJ耦合成一个更大的角动量,用符号 PF表示,其量子数用F表示,则
与此角动量相关的原子总磁矩为
其中
在有外静磁场B的情况下,总磁矩将与外场相互作用,使原子产生附加的能量
其中称为玻尔磁子,MF是PF的第三分量的量子数,MF=-F,-F+1,…F-1,F,共有2F+1个值。我们看到,原子在磁场中的附加能量E随MF变化,原来对MF简并的能级发生分裂,称为超精细结构,一个F能级分裂成2F+1个子能级,相邻的子能级的能量差为
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分裂情况。87Rb的核自旋,85Rb的核自璇,因此,两种原子的超精细分裂将不同。我们以87Rb为例,介绍超精细分裂的情况,可以对照理解85Rb的分裂(如图7-7-1所示)。
图7-7-1 87Rb原子能级超精细分裂
对于电子态52S1/2,角动量PJ与角动量PI耦合成的角动量PF有两个量子数:F=I+J和I-J,即F=2和1。
同样,对于电子态52P1/2,耦合成的角动量PF也有两个量子数:F=2和1。对于电子态52P3/2,耦合后的角动量PF有四个量子数:F=3,2,1,0。
我们可以画出原子在磁场中的超精细分裂情况,如图7-7-1所示。由于实验中D2线被滤掉,所涉及的52P3/2态的耦合分裂也就不用考虑。
实验中,我们要对铷光源进行滤光和变换,只让D1σ+(左旋圆偏振光)光通过并照射到铷原子蒸气上,观察铷蒸气D1σ+对光的吸收情况。
我们要指出的是:
1)从常温对应的能量kBT来衡量,超精细分裂和之后的塞曼分裂的裂距都是很小的,根据玻尔兹曼分布:
由52S1/2分列出的8条子能级上的原子数应接近均匀分布;同样,由52P1/2分裂出的8条子能级上的原子数也接近均匀分布。
2)如果考虑到热运动造成的多普勒效应,铷光源发出的D1σ+光实际包含了连续频率的光,这些光使得D1线有一定的宽度,同时也为铷蒸气可能进行的各种吸收提供了丰富的谱线。
2、光磁共振跃迁
处于磁场环境中的铷原子对D1σ+光的吸收遵守如下的选择定则
;
根据这一选择定则可以画出吸收跃迁图,如图7-7-2所示。
图7-7-2 87Rb原子对D1σ+光的吸收和退激跃迁
我们看到,5S能级中的8条子能级除了MF=+2的子能级外,都可以吸收D1σ+光而跃迁到5P的有关子能级,MF=+2的子能级上的原子既不能往高能级跃迁也没有条件往低能级跃迁,所以这些原子数是不变的;另一方面,跃迁到高能级的原子通过自发辐射等途径很快又跃迁回5S低能级,发出自然光,跃迁选择定则是:
;
相应的跃迁见图7-7-2的右半部分。我们注意到,退激跃迁中有一部分的状态变成了5S能级中的MF=+2的状态,而这一部分原子是不会吸收光再跃迁到5P去的,那些回到其它7个子能级的原子都可以再吸收光重新跃迁到5P能级。当光连续照着,跃迁5S5P5S5P…这样的过程就会持续下去。这样,5S态中子能级上的原子数就会越积越多,而其余7个子能级上的原子数越来越少,相应地,对D1σ+光的吸收越来越弱,最后,差不多所有的原子都跃迁到了5S态的MF=+2的子能级上,其余7个子能级上的原子数少到如此程度,以至于没有几率吸收光,光强测量值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以上的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没有D1σ+光照射时,5S态上的8个子能级几乎均匀分布着原子,而当D1σ+光持续照着时,较低的7个子能级上的原子逐步被“抽运”到MF=+2的子能级上,出现了“粒子数反转”的现象。
在“粒子数反转”后,如果在垂直于静磁场B和垂直于光传播方向上加一射频振荡的磁场,并且调整射频频率ν,使之满足
(1)
这时将出现“射频受激辐射”,在射频场的扰动下,处于MF=+2子能级上的原子会放出一个频率为ν、方向和偏振态与入射量子完全一样的量子而跃迁到MF=+1的子能级,MF=+2上的原子数就会减少;同样,MF=+1子能级上的原子也会通过“射频受激辐射”跃迁到MF=0的子能级上……如此下去,5S态的上面5个子能级很快就都有了原子,于是光吸收过程重又开始,光强测量值又降低;跃迁到5P态的原子在退激过程中可以跃迁到5S态的最下面的3个子能级上,所以,用不了多久,5S态的8个子能级上全有了原子。由于此时MF=+2子能级上的原子不再能久留,所以,光跃迁不会造成新的“粒子数反转”。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到了如下的结论:
处于静磁场中的铷原子对偏振光D1σ+的吸收过程能够受到一个射频信号的控制,当没有射频信号时,铷原子对D1σ+光的吸收很快趋于零,而当加上一个能量等于相邻子能级的能量差的射频信号(即公式(1)成立)时又引起强烈吸收。根据这一事实,如果能让公式(1)周期性成立,则可以观察到铷原子对D1σ+光的周期性吸收的现象。实验中是固定频率ν而采用周期性的磁场B来实现这一要求的,称为“扫场法”。
3、光磁共振的观察
“扫场法”采用的周期性信号一般有两种:方波信号和三角波信号。方波信号用于观察“光抽运”过程,三角波信号用于测量有关参数。在加入了周期性的“扫描场”以后,总磁场为:
Btotal=BDC+BS+Be∕∕
其中BDC是一个由通有稳定的直流电流的线圈所产生的磁场,方向在水平方向,Be∕∕是地球磁场的水平分量,这两部分在实验中不变;BS 是周期性的扫描场,也是水平方向的。地球磁场的垂直分量被一对线圈的磁场所抵消。
1)用方波观察“光抽运”
将直流磁场BDC调到零,加上方波扫场信号,其波形见图7-7-3,它是关于零点对称的。
图7-7-3 “光抽运”的形成和波形
在方波刚加上的瞬间,样品泡内铷原子5S态的8个子能级上的原子数近似相等,即每个子能级上的原子数各占总原子数的1/8,因此,将有7/8的原子能够吸收D1σ+光,此时对光的吸收最强,探测器上接受的光信号最弱。随着原子逐步被“抽运”到MF=+2的子能级上,能够吸收D1σ+光的原子数逐渐减少,透过样品泡的光逐渐增强。当“抽运”到MF=+2子能级上的原子数达到饱和,透过样品泡的光强达到最大而不再发生变化。当“扫场”过零并反向时,各子能级简并,原来是MF=+2的原子,通过碰撞,自旋方向混杂而使各个自旋方向上的原子数又接近相等,当“扫场”反向、铷原子各子能级重新分裂以后,对D1σ+光的吸收又达到了最大。
2、三角波观察光磁共振
调节直流磁场BDC至某个值,加上三角波“扫场”信号和射频信号,通过调节“扫场”幅度和射频信号的频率,可以观察到如图7-7-4所示的光磁共振信号。
图7-7-4 光磁共振的信号图像Ⅰ
在光磁共振实验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测量gF因子,为此提出如下方法:
在某个射频ν1下调出光磁共振信号(类似于图7-7-4),通过交替调节BDC和“扫场”信号,使共振信号的谷点对应“扫场”信号的峰点或谷点 ,如图7-7-5所示。
图7-7-5 光磁共振的信号图像Ⅱ
当光磁共振发生时,满足量子条件:
e??) (2)
通过仪器上的换向开关将直流磁场的方向倒转,此时可能观察不到共振信号。调节射频的频率,又可以看到共振信号,并调到如图7-7-6所示的状态,记下射频的频率ν2,则有如下的量子条件成立:
e??) (3)
图7-7-6 光磁共振信号图像Ⅲ
由(2)、(3)式得:
(4)
直流磁场BDC可以通过读出两个并联线圈的电流之和I来计算(亥姆霍兹线圈公式)
(T)
式中N和r是两个水平线圈的匝数和有效半径,因为两个线圈是并联的,数字表显示的I值是流过两个线圈的电流之和。
以上介绍的是针对样品只存在一种原子的情况,事实上,样品中同时存在87Rb和85Rb,所以,一般在示波器上能先后看到两种原子造成的光磁共振信号,当改变射频信号频率时二者是交替出现的。对每一种原子造成的共振信号都可以用上面介绍的方法测量其gF因子。我们要注意,gF因子的值不仅与原子有关,而且还与量子数F的值有关。不难看出,我们测量的是87Rb的5S态中F=2的gF因子,而对于85Rb来讲,我们测量的是F=3的gF因子。我们能依据gF因子的值来判断共振信号是哪一种原子引起的,因为两种原子的gF因子之比为:
在光磁共振实验中,我们还能测量到地球磁场的水平分量Be??的值,这为光磁共振提供了另一个应用,方法如下:在测量出gF因子之后,在(2)式的基础上,同时将BDC和BS倒向,调节射频的频率至ν3,出现如图7-7-7所示的信号,则有如下量子条件成立
e??) (6)
图7-7-7 测量地磁场水平分量时光磁共振信号图像
由(2)式加(6)式得:
Be??= (7)
三.实验装置:
本实验系统由主体单元、主电源、辅助源、射频信号发生器及示波器五部分组成。见图7-7-8:
图7-7-8 光磁共振实验装置方框图
其中射频信号发生器提供频率和幅度可调的射频(功率)信号;主电源提供水平磁场线圈和垂直磁场线圈的励磁电源;辅助源提供水平磁场调制信号(10HZ方波和20HZ三角波,调制电流的方向可颠倒)以及对样品室的温度进行控制等;主体单元的各组成部分装在一光具座上,包括铷光源、光学变换器件、光探测器、样品室和水平及垂直磁场线圈等。样品室是一个封装了铷原子饱和气体的玻璃泡,其中还混有浓度比铷蒸气浓度高几个数量级的所谓“缓冲气体”,例如N2或Ne等无分子磁矩的气体,以减缓极化的铷的退极化过程。现只将主体单元画在图7-7-9中。
图7-7-9 主体单元示意图
四.实验内容与方法:
1、观测光抽运信号:
1)将“垂直场”、“水平场”、“扫场幅度”旋钮调至最小,接通主电源开关和池温开关,约30分钟后,灯温、池温指示灯点亮,实验装置进入工作状态。
2)扫场方式选择“方波”,调大扫场幅度。再将指南针置于吸收池上边,改变扫场的方向,设置扫场方向与地磁场水平分量方向相反,然后将指南针拿开。
3)预置垂直场电流为0.07A左右,用来抵消地磁场垂直分量,然后调节扫场幅度、垂直场大小和方向,使光抽运信号幅度最大。记下垂直场电流的数值。
2、观测光磁共振信号
1)扫场方式选择“三角波”,将水平场电流预置为0.16A,并使水平磁场方向、地磁场水平分量和扫场方向相同(由指南针来判断),垂直场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一)状态。调节射频信号发生器频率,可观察到共振信号,读出频率ν1及对应的水平场电流I。
2)按动水平场方向开关,使水平场方向、与地磁场水平分量和扫场方向相反。仍用上述方法,可得到ν2,则利用公式(4)可求出gF因子。
3、测量地磁场
1)同测gF因子方法类似,先使扫场和水平场与地磁场水平分量方向相同,测得ν1;
2)再按动扫场及水平场方向开关,使扫场、水平场方向与地磁场水平分量方向相反,又得到ν3。这样由(7)式可得地磁场水平分量,并根据=(2+2)1/2可得到地磁场的大小。
3)垂直磁场由下式计算
(T)
式中N和r是两个垂直磁场线圈的匝数和有效半径。因为两个垂直场线圈是串联的,数字表显示的I值是流过单个线圈的电流。
五.注意事项:
1.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区分87Rb、85Rb的共振信号,当水平磁场不变时,频率高的为87Rb共振谱线,频率低的为85Rb的共振谱线。当射频频率不变时,水平磁场大的为85Rb的共振谱线,水平磁场小的为87Rb的共振谱线。
2.在精确测量时,为避免吸收池加热丝所产生的剩余磁场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可短时间断掉池温电源。
3.为避免杂散光影响信号的幅度及波形,主体单元应当罩上遮光罩。
4.在实验过程中,本装置主体单元一定要避开其它铁磁性物体,强电磁场及大功率电源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