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它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这对动物
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复杂、完善、和发展,对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第一节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 .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 )
z 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形
式称为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
z 两侧对称的意义 ;身体有了明显的背腹、前后、左右之分。背面发展了保护功能;
腹面发展了运动功能;神经和感觉器官逐渐集中于身体前端,使得动物的运动从不
定向趋于定向。这种变化使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更准确。两侧对称的体
制是动物由适应水中漂浮生活到底栖爬行生活的结果,而这种变化是进化到陆生爬
行的先决条件。
二 . 中胚层( mesoderm)的形成
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出现了中胚层。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的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
陆生的基本条件。其意义表现在:
z 中胚层的形成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
完善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z 促进了新陈代谢。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使动物有可能在更
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肠壁上也形成有肌肉,增强了消化能力。
z 由于新陈代谢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因此促进排泄系统的形成,开始
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统。
z 由于运动机能的提高,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较集中的梯
形神经系统
z 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抵抗饥饿和干旱 ,
三. 皮肤肌肉囊(dermo-muscular sac )
z 由中胚层分化形成复杂的肌肉构造,如环肌(circular muscle )、纵肌(longitudinal
muscle)、斜肌(diagonal muscle )。
z 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成为皮肤肌肉囊。
z 除了有保护功能,还强化了运动机能,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四 . 消化系统( digestive system)
z 不完全消化系统,即有口,无肛门。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
z 自由生活种类消化道复杂,寄生生活种类的消化道趋于退化(如吸虫纲)或
完全消失(绦虫纲)。
五 . 排泄系统(( excretory system)
z 出现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管分布在身体两侧。排
泄管通常有许多分支,末端是由帽状细胞和管状细胞组成。管状细胞上有许
多小孔,帽状细胞有若干根鞭毛不停摆动,使实质中的代谢产物和水一起进
入排泄管,再由体表的排泄孔排到体外。
z 原肾管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大多
的排泄物如含氮废物是通过体表排出的。
六 .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和发育
为梯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前端形成脑,从脑发出背、腹、侧 3 对神经索,其中
腹面的 2 条神经索最发达,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形成梯形。
七 . 生殖系统(reproductive system )
z 出现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以及前列腺、卵黄腺等附属腺体。
z 由于有外生殖器,扁形动物出现了交配和体内受精的现象。这是动物从水生到
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z 大多行有性生殖,除少数单肠类是雌雄异体外,其余都是雌雄同体
z 多数经卵裂后发育为牟勒式幼虫(Mullers harva ,),幼虫呈卵形,8 个纤毛瓣
可以游动(见图),这种发育为间接发育。
第二节 扁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三角涡虫(Dugesia)
以涡虫为代表进一步说明扁形动物门的特征。
一 . 习性 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在石块的背面能找到。以蠕虫、小甲壳类及昆虫的
幼虫为食物。
二 . 形态结构
1. 外部形态 身体柔软扁平细长,背面褐色,腹面色浅密生纤毛,前端三角形,两侧各有
一耳突(auricle ),头背面有 2 个黑色眼点(eyesports )。口在腹面近体后 1/3 处,其后为生
殖孔,无肛门。靠纤毛和肌肉的运动在物体上爬行。
2. 内部构造
(1 )体壁: 见横切面图 。由皮肤肌肉囊组成,包括:
表皮: 由外胚层来的上皮细胞组成,其中有杆状体用以捕食和御敌。
基膜 :非细胞结构,有弹性。
肌肉:由中胚层形成,有 3 层,为环肌、斜肌和纵肌
无体腔,体壁与内部器官之间充满实质,可储存养分。
(2 )消化系统: 肠壁由内胚层来源的柱状上皮形成,无肌肉,其中的空腔为肠
腔。具肌肉质的咽,可以从口中伸出捕食。肠分 3 支主干,1 支向前,2 支向后,每
支主干又反复分出小支,小支末端为盲管,无肛门。不能消化的食物由口排出。
(3 )呼吸和循环: 无呼吸和循环器官,依靠扩散作用进行。
(4 )排泄系统:为原肾管型
(5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为梯型神经系统。头部有一对脑神经节,由此分出一
对腹神经索通向体后,腹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构成梯型。眼点由色素细胞和感
觉细胞构成,只能辨别光线的明暗(避强光),不能看物象;耳突有许多感觉细胞,
有味觉和嗅觉功能。
(6 )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z 雄性生殖系统:精巢、输精小管、输精管、储精囊、阴茎、前列腺、生殖腔。
z 雌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卵黄腺、阴道、受精囊
(7 )可再生。当饥饿时,内部器官(如生殖系统)被吸收消耗,惟独神经系统不受影响,
一旦有食物后,器官又可以重生。
第三节 扁形动物门的分纲
分为 3 个纲,即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表示; 3 个纲的区别
涡虫纲 吸虫纲 绦虫纲
习性 自由生活 寄生生活 高度寄生
消化道 复杂 简单 无
杆状体 有 无 无
吸盘 无 有 有吸盘 小钩
节片 无 无 有
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肝片涡虫 猪(牛)带绦虫
一 . 涡虫纲( Turbellaria)
自由生活,多数在海洋,少数在淡水中,极少在湿土中。常见如旋涡虫(Convoluta )、
微口涡虫(Microstomum )、平角涡虫(Planocera )等。
二 . 吸虫纲( Trematoda)
原始种类为体外寄生,高等种类为体内寄生,有 1—2 个吸盘,体表无纤毛、杆状体和
腺体,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常见有肝片吸虫、中华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等。
1. 中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
寄生于人、狗、猫等动物的肝脏胆管中,病症为消化不良、水肿、贫血、乏力、肝肿,
可致肝硬化。.
(1 ) 形态结构 见图。虫体柔软,扁平,透明如叶状,前窄后宽,长 10— 25 毫米,宽 3
—5 毫米。具口吸盘、腹吸盘;精巢 2 个呈树枝状。体表具有角质层(为什么?),
无纤毛,角质层下有环肌、纵肌和斜肌,但不发达。无体腔,各种器官埋藏在中胚
层形成的实质中。
(2 ) 消化系统 较简单,口——咽(肌肉质)——食道——2 肠支,无肛门。
以细胞外消化为主,取食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及胆管内的分泌物。
(3 ) 呼吸系统 无,用厌氧呼吸方式。
(4 ) 排泄系统 为典型的原肾管系统。
(5 ) 生殖系统 见图。雌雄同体,构造复杂。自体及异体受精。
z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输精小管、输精管、储精囊、生殖孔.
z 雌性生殖器官:卵巢个、劳氏管(Laurer canal )、卵黄腺、卵黄管、受精囊、成卵腔、
梅氏腺、子宫、生殖孔。其中劳氏管一端与输卵管相连,另一端开口于身体背面,
可能用于排出多余卵黄或精子或可能是退化的阴道;梅氏腺为一群单细胞腺体,参
与卵壳形成,也有一定的润滑作用。
(6 )生活史 见图
终末寄主:人、狗、猫等动物的肝脏和胆管内
寄主 第一中间寄主:沼螺(纹沼螺、中华沼螺等)
第二中间寄主;淡水鱼、虾(鲤鱼鲫鱼、沼虾等)
2. 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
z 又名羊肝蛭, 1379 年在羊肝中发现, 1960 年在人体内发现。是世界性牛、羊主
要寄生虫 ,是世界上最大的寄生虫之一,长 20— 40 毫米,宽 5— 13 毫米。
终末寄主:牛、羊及其它食草动物和人的肝脏胆管内
寄主
中间寄主:锥实螺
z 危害:肝组织破坏,引起肝炎、肝硬化、胆管堵塞;虫体分泌的毒素渗入血液,
溶解红细胞,引起贫血、消瘦、浮肿、中毒。
3.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
z 在人体内寄生的血吸虫主要有 3 种,即埃及血吸虫(S. haematobium )、曼氏血
吸虫(S. mansoni)和日本血吸虫。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引起的疾病称
为血吸虫病。
z 是危害人体的重要寄生虫,已有 2 千年的历史,遍及热带、亚热带地区,以亚
洲东部严重。世界上约 2 亿患者,我国在江南一带流行,在五十年代,患者 1
千万,受威胁者 1 亿以上。
z 形态结构如图 与其它吸虫不同,由于对血管中生活的适应,身体细长。为雌
雄异体异形,常相互合抱。
区 雌体: 细长,暗黑色,前细后圆。
别 雄体: 粗短,乳白色,向腹面弯曲,具抱雌沟。
终末寄主:人、牛、狗、猫、鼠等哺乳动物
寄主
中间寄主:钉螺
z 危害:童虫在人体内,其代谢产物引起咳嗽、咯血、发热;虫卵引起肝脾肿大,
虫卵钙化后引起肝硬化、腹水。使成人丧失劳动力,儿童不能发育(如侏儒),
妇女不能生育,可导致死亡。
三 . 绦虫纲( Cestoidea)
具有高度寄生的特征,口及消化道消失,雌雄同体,具节片,每片中有雌雄生殖系统
各一套。
1. 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
z 形态结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非常普遍。成虫长 2—8 米,有 700— 1000
个节片
头节:球形,有 2 圈小钩,下有个吸盘。
颈部:纤细, 1 节,与头节无明显界限,以横分裂产生节片,称为“生长区”。
未成熟节片:宽大于长,内部结构尚未发育。
孕节:宽小于长,几乎被子宫充满,子宫内充满虫卵。
z 生活史:
终末寄主:人的小肠内
寄主
中间寄主:猪
z 危害:成虫寿命最长达 25 年以上,每天新增 10 余节片,同时脱落 0 余片,每片含
卵 3—8 万粒。引起人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失眠、乏力、头痛;猪囊尾蚴如
寄生在人脑部,引起循环、呼吸紊乱,呕吐、昏迷等;寄生在眼部影响视力至失
明。
2. 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
虫体长 4—12 米,可有 1000—2000 个节片,头节有 4 个吸盘,无顶突和沟。中间
寄主是牛。其生活史和致病症状与猪带绦虫相似。
第四节 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
1. 关于扁形动物的起源,主要有 2 种学说:
z Lang 提出:认为扁形动物是由爬行栉水母进化而来。因为栉水母在水底爬行,丧失
游泳机能,体形扁平,口在腹面中央等特征与涡虫纲的多肠目极相似。
z Graff 提出:认为扁形动物的祖先是浮浪幼虫样的,这象浮浪幼虫的祖先适应爬行生
活后,体形扁平,神经系统移向前方,原口留在腹方,而演变为涡虫纲中的无肠目。
2. 扁形动物中,自由生活的涡虫是最原始的类群。
3. 吸虫纲是涡虫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果而演变来的。
4. 关于绦虫的起源有 2 种看法:
z 认为是吸虫对寄生生活进一步适应的结果;
z 认为绦虫源于涡虫纲中的单肠目,因为单肠目中有借无性繁殖组成链状群体的现象,
这和绦虫产生节片的能力可能有关。因此,这一种看法比较可信。
本章小结
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体壁由表皮和肌肉层共同形成皮肌囊结构;消化道与体壁之间
为实质填充;消化道有口无肛门;神经系统为梯状神经系统,出现多种感觉器官;排泄系统
为原肾,无呼吸和循环系统。分为 3 个纲,涡虫为自由生活;吸虫纲消化系统退化,寄生生
活;绦虫纲全部体内寄生生活,身体有节片,消化系统完全退化。吸虫纲和绦虫纲中有很多
是人和家畜的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