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第一节 分离定律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一)豌豆杂交试验
P 亲本 红花 × 白花 → F1红花 → F2 红花:白花= 3,1
(二)基本概念
性状 相对性状 亲本(父本,母本) 子一代( F1)
子二代( F2)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分离现象
2
(三)试验结果
1,F1 表现出双亲中一个亲本的性状
2,F2 既表现出显性性状,又表现出隐性性状
3,F2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分离比为 3,1
其它性状的分离比,见表 5-1
3
二、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一)分离现象的解释 —— 遗传因子(基因)假说
1.相对性状由相对基因控制;
2.体细胞中基因成对,配子中只含其中一个
3.两性配子结合后,其基因各自独立,不相
融合
4,F1产生配子时,来自双亲的基因各自分离,
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5.两种配子数量相等、随机结合。
4
图 5-1 分离现
象的解释
5
(二)基本概念
等位基因 —— 在体细胞内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
置上的基因( R,r)
基因型 —— 控制性状的基因组成 ( R R,R r,r r,)
表现型 —— 生物表现出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理生
化特性
基因座 ——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纯合体 —— 组成基因型的两个基因是相同的 (R R,
r r )
杂合体 —— 组成基因型的两个基因是不同的 ( R r )
6
(三)分离定律的验证
1.测交 —— 杂合体与隐性纯合体交配,使杂
合体所带的基因和数量得以表现
R r × r r → R r 和 r r 比例为 1,1
2.自交 —— 本株植物自花授粉
R R × R R → R R
R r × R r → R R, R r, r r = 1,2,1
r r × r r → r r
7
三、分离定律的扩展
(一)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1.完全显性 —— 杂合体表型与显性纯合体相同
果蝇 正常翅 × 残翅 → F1正常翅 → F2 正常翅:残翅= 3,1
家鸡 光腿 × 毛腿 →F1光腿 → F2 光腿:毛腿= 3,1
2.不完全显性 —— 杂合体表型为双亲的中间型
金鱼 透明 × 不透明 →F1半透明(中间型) → F2透明:半透明:不透
明= 1,2,1
牛 红毛 × 白毛 →F1沙毛 → F2红毛:沙毛:白毛= 1,2,1
8
3.共显性 —— 杂合体表现出双亲的性状 (镶嵌型)
人类的 MN血型有三种,M型,N型和 MN型,依红细
胞表面抗原而定。
M型( LMLM)产生 M抗原;
N型( LNLN)产生 N抗原;
MN型( LMLN)产生 M抗原和 N抗原。
9
(二)复等位基因 —— 群体中,同源染色
体同一座位上有两个以上的基因
1.家兔的毛色遗传
黑( C) 青紫蓝( cch) 喜马拉雅( ch) 白化( c)
等级显性关系 C > cch > ch > c
黑( C C,C cch,C ch, C c)
青紫蓝( cch cch, cch ch, cch c)
喜马拉雅( chch, ch c)
白化( c c)
10
2.人类的 ABO血型
表型 —— A型,B型,AB型和 O型
由 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备,IA IB i
A型的基因型 —— IA IA IA i
B型的基因型 —— IB IB IB i
AB型的基因型 —— IA IB
O型的基因型 —— i i
显性关系,完全显性 IA > i IB > i
共显性 IA = IB
11
(三)一因多效与多因一效
1.一因多效 —— 一对基因控制多种性状
小鼠黄色基因的显性作用和致死作用
灰 × 灰 → 灰 yy× yy → yy
黄 × 灰 → 1黄, 1灰 Yy× yy → 1 Yy, 1yy
黄 × 黄 → 2黄, 1灰 Yy× Yy → 1YY(致死), 2
Yy, 1yy
2.多因一效 —— 多对基因控制一对性状(内容
见下一节)
12
(四)环境对表型的影响
基因是性状的遗传基础,环境是性状表现的外部条件,
性状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表现度 —— 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某一基因
型其表型表现的程度
红花金雨草与象牙色金鱼草杂交的后代,在光线充足且低温
环境下花为红色;在避光且温暖环境下花为象牙色。
□ 外显率 —— 群体中某一基因型显示出其预期
表型的比率。取决于基因型和内外环境
果蝇中,变型腹突变型的个体中只有 15%表现出变型腹的表
型。外显率为 15%。
13
四、意义与启示
(一)分离定律的意义
· 否定遗传融合理论
· 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三大定律最基本定律
· 提出从表型判断基因型的方法。
(二)孟德尔试验的启示
· 材料的选择 ·单一性状分析 ·亲子间性状传递
·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
14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亲本 黄色子叶 园形种子 / 绿色子叶 皱形种子
F1 黄色子叶 园形种子 (黄园)
F2 黄园 315 黄皱 101 绿园 108 绿皱 32
556/315 556/101 556/108 556/32 ( 9,3,3,1)
黄:绿=( 315+ 101):( 108+ 32) ≈3,1
园:皱=( 315+ 108):( 101+ 32) ≈3,1
F2 中,黄园、绿皱为亲本型;黄皱、绿园为重组型。
亲本中每对性状的相对分离,后代中性状间自由组合。
15
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一) 解释 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在体细胞
中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在形成配子时各自分离,独
立分配到配子中;在受精时各种配子随机组合(自由
组合)。 因此,有 16种组合,9种基因型,4种表型,
F2 为 9,3,3,1。
(二)验证
1.测交法
F1与双隐性亲本交配,后代有 4种类型,比例为 1:
1,1,1。
16
从测交后代的表型判断其基因型的方法
·根据显隐性关系写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基因型 (黄
圆 Y-R- 黄皱 Y-rr 绿园 yyR- 绿皱 yyrr)
·双隐性亲本只产生 1种配子 yr, yr在所有的后代中都
应存在,所以,F2 基因型为 YyRr Yyrr yyRr yyrr
·F 1产生 4种配子 YR Yr yR yr,测交后代的比例为 1:
1,1,1,所以,这 4种配子的比例亦为 1,1,1,1。
·从配子的类型和比例,可判定 F1的基因型为 YyRr 。
17
18
2.自交法
F1种子播种,得到 F2; F2 4种类型的植株自花授粉,得到
F3 。
F3 的表型及分离比见表 5-6 。
F2基因型的推测方法:
19
三、自由组合的普遍性
(一)自由组合定律得到广泛认同
(二)多对基因的后代性状自由组合规律见表 5-7
(三) 分离比是否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
组合定律,要进行好适度测验,χ2测验是常
用方法之一
20
第三节 基因互作
自由组合定律是在两对基因各自决定性状、不存在两对
基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才成立的。但是,普遍存在两对基因
相互作用的情况,亦即两对(或多对)基因共同作用于某一
性状,这就是 基因互作。
一,互补作用 —— 两对基因相互作用共同
决定一个性状的发育
·鸡的冠形 ·豌豆冠 由显性基因 P决定 P-rr
·蔷薇冠 由显性基因 R决定 ppR-
·胡桃冠 由 P与 R互作决定 P- R-
·单 冠 由 p与 r互作决定 pp rr
21
图 5-2 鸡的冠形
22
图 5-3 鸡的冠形遗传 — 互补作用
23
二、显性上位作用
· 两对基因共同影响一对性状发育,其中一
对基因能抑制另一对基因的表现,这种作用称
为上位作用。
· 起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为上位基因。被抑制
的基因称为下位基因。
· 上位基因是显性时,只有一个上位基因就
可以发挥上位作用,称为显性上位作用。
· 上位基因是隐性时,必须纯合时才能发挥
上位作用,称为隐性上位作用。
24
狗的毛色遗传 —— 显性上位作用
褐色 × 白色 → F1白色 → F2 白色,黑色:褐色 = 12,3,1
bbii BBII BbIi B-I-,bbIi B-ii bbii
基因 I为上位基因
基因 I和 i分别控制白色与非白色
基因 B和 b分别控制黑色与褐色(在不存在基因 I时才有此
作用)
25
图 5-4 狗的毛色遗传 — 显性上位作用
26
三、隐性上位作用
家鼠毛色遗传 ——
黑色( CCaa)× 白化( ccAA) → F1 鼠灰( CcAa) → F2鼠灰
( C-A-):黑色( C-aa):白化( ccA-,ccaa) = 9,3,4
C可能决定黑色素的生成,A决定色素分布(不在毛的端部)。
cc为隐性上位基因,cc抑制 C形成黑色素;没有黑色素,A的存
在也就没有意义了。
27图 5-5 家鼠的色遗传 —— 隐性上位作用
28
四、重叠作用
两对基因决定一个性状,只要其中一对基因有
一个显性基因,性状就表现出来。这两对基因的显
性作用是相同的,作用是重叠的。
猪的阴囊疝遗传 —— 由两对基因 S1s1, S2s2 决
定的
S1- S2-, S1- s2s2, s1s1S2- 正常; s1s1 s2s2 阴囊疝
♂ s1s1 s2s2 ×♀ S1S1S2S2 → F1 S1s1S2s2 → F2 ………s 1s1
s2s2 ( 1/16)
s1s1 s2s2 ♀ 正常;♂ 阴囊疝 ( 1/32)
29
第三节 连锁与交换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F2出现 9,3,3:
1的结果,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决定这两对性
状的两对基因不存在相互作用;二是这两对基
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
上。如果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30
一、连锁现象及其解释
香豌豆 紫花( P)对红花( p)为显性,长花
粉( L)对园花粉( l)为显性
试验 1 互引组(相引组)两个显性性状在一起、两个
隐性性状在一起
紫长( PPLL) × 红园( ppll)
试验 2 互斥组(相斥组)一个显性性状和一个隐性性
状在一起
紫园( PPll) × 红长( ppLL)
31
图 5-6 香豌豆杂交试验(相引组)
32
图 5-7 香豌豆杂交试验(相斥组)
33
两个试验的结果表明,子二代中亲组合
类型实际数大于理论数,重组合类型实际数
少于理论数。
亲本组合中的两个性状连在一起传给后代的现
象称为 连锁遗传 。
○ 摩尔根的果蝇试验
果蝇的灰身( B)对黑身( b)为显性,长翅( V)对
残翅( v)为显性。
灰长( BBVV) × 黑残( bbvv) → F1灰长( BbVv)
将雄蝇和雌蝇分别与双隐性黑残( bbvv)交配,结果看下
图。
34图 5-8 果蝇的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35图 5-9 果蝇完全连锁解释
36图 5-10 果蝇不完全连锁解释
37
○ 摩尔根提出的连锁遗传的主要内容:
·若干个基因线性排列在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
上的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
·一对同源染色体有两条染色体,一条染色体有两
条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称为姊妹染色体,一
条染色体与另一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互称为非姊妹
染色体;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姊妹染色体发生
片段交换,基因发生重新组合;
·一对同源染色体的 4条染色单体中只有 2条发生了
交换,产生 2种重组型配子;另 2条染色单体未发生
了交换,产生 2种亲本型配子。
38图 5-11 交换模式图
39
二、交换率测定及基因定位
(一)交换率的概念
· 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无法直接测定,只
有通过基因之间的重组来估计交换发生的频率。
· 有时虽然发生了交换(如双交换,但没有导致重
组,因此,重组率不全等于交换率,而是重组率 ≤交
换率。
· 重组率 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重组型配子数难以测定,常用重组型个体数代表。
40
(二)基因定位
· 基因定位是指确定基因在哪一条染色体的哪一个座位上。
· 本节主要学习根据重组率进行基因定位的方法。
· 基因距离大,交换率大;基因距离小,交换率小。交换率反映
出基因的距离。
· 以 1% 的交换率作为两基因间的图距单位,用摩( Morgan)、
分摩来表示。
· 根据重组率进行基因定位有两点测验法和三点测验法。
41
□ 两点测验法
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就可得出两个基因
的距离。
AABB× aabb
↓
AaBb × aabb
↓
亲本型 AaBb aabb 重组型 Aabb aaBb
重组型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百分率就是交换率,
交换率 × 100 就是这两基因间的距离。但不能定
出它们的顺序
42
要求出 Aa,Bb,Cc三对基因的顺序和距离,
就要做 3次杂交和 3次测交
AABB× aabb → AaBb× aabb → AaBb aabb Aabb aaBb
AACC× aacc → AaCc× aacc → AaCc aacc Aacc aaCc
BBCC× bbcc → BbCc× bbcc → BbCc bbcc Bbcc bbCc
分别求出之间的距离,这三个基因就能定
位。
假如,Aa与 Bb距离 2.5 Aa与 Cc距离 3.6
Bb与 Cc距离 6.1.则,Aa,Bb,Cc三对基因的顺
序为 Bb— Aa— Cc或 Cc— Aa— Bb
43
□ 三点测验法
·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就可得出三个基因的距
离和顺序
·♀ 黄体白眼短翅 ( y w m / y w m) ×♂ 灰体红眼
长翅(+++ /+++)
F1♀ 灰体红眼长翅(+++ / y w m) ×♂ 黄体白
眼短翅( y w m / y w m)
测交后代有有 8种表型,其中 2种亲本型,4种单
交换(两种类型),2中双交换。亲本型数量最多,
双交换最少。
44
表型 基因型 交换类型 观察数 所占 %
灰体红眼长翅 +++ / y w m 亲本组合 1574 63.96
黄体白眼短翅 y w m / y w m 1382
灰体白眼短翅 + w m / y w m 单交换 1 27 1.26
黄体红眼长翅 y++ / y w m 39
灰体红眼短翅 ++ m / y w m 单交换 2 768 34.39
黄体白眼长翅 y w+ / y w m 826
灰体白眼长翅 + w+ / y w m 双交换 10 0.39
黄体红眼短翅 y+ m / y w m 8
表 5-8的说明 — 测交后代的表型和数目
45
双交换率=双交换类型在后代中占的比例= 0.39%
y与 w的交换率=单交换 1占的比例+双交换率
= 1.26%+ 0.39%= 1.65%
w与 m的交换率=单交换 2占的比例+双交换率
= 34.39 %+ 0.39%= 34.78%
※ y与 w的距离为 1.65 w与 m的距离为 34.78
※ 以双交换类型与亲本类型相比,看哪个基因改变了
连锁关系,这个基因则处在中间,
y w m
1.65 34.78
46
□ 干涉与并发系数
· 如果两个单交换是独立的,则双交换的概率等于两个单
交换概率的乘积。上例中,1.65%× 34.78%= 0.57%,大
于双交换率 0.39%
·干涉 —— 一个单交换发生后,使其邻近发生单交换的机会
减少。
· 并发系数 —— 实际双交换率与理论双交换率的比值。
上例的并发系数 = 0.39% / ( 1.65%*34.78%)= 0.68
· 干涉率= 1-并发系数= 1- 0.68 = 0.32
47
第五节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一)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在多数二倍体生物中,不同性别有一对染色体
差异,这对有决定性别关键基因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
体。除此之外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 XY型性别决定
人类,哺乳动物,大部分的两栖类、爬行类,部
分的鱼类和昆虫都属于此类决定性别。
48图 5-12 人的 XY型决定性别
49
图 5-15 Y染色体的重要性
50
□ XO型性别决定
某些双翅目、直翅目、鳞翅目的昆虫,如蝗虫、蟑
螂等属此类。
没有异形的性染色体,由性染色体数目决定性别。
蝗虫 ♀ 2n= 24(XX) ♂ 2n= 23(XO)
□ ZW型性别决定
鸟类、家蚕、两栖类(青蛙)、爬行类(蛇)等属
此类。
51
图 5-16 ZW型性别决定
52
(二)环境决定性别
□ 蜜蜂
性别与染色体的倍数有关,可育的雌蜂(蜂皇)
和不育的雌蜂(工蜂) 2n= 32,雄蜂 2n= 16。工蜂所
吃蜂皇浆的数量和质量远比蜂皇差。
□ 后螠
幼虫在海中自由游泳,没有性别分化。如果落入
海底,就发育为雌虫,长约 2英寸,有很长的吻部;如
果落入成年雌虫的口吻上,则发育成雄虫。
53图 5-17 蜜蜂的性别决定
54
图 5-18 后螠的性别决定
55
(三)环境对性别的影响
□ 温度的影响
蜥蜴 27℃ 以下全是雌性,28℃ 或是 32℃ 以上全是
雄性。
龟 28℃ 以下全是雄性,32℃ 以上全是雌性。
□ 激素的影响 牛的双生间雌
□ 性反转
·黄鳝 2龄前为雄性,3龄为雌雄间体,
卵巢逐渐退化,精巢逐渐形成,6龄全为
雄性。
56
图 5-19(1) 温度影响爬行类性别
57
图 5-19(2) 温度影响爬行类性别
58
二、伴性遗传
·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伴随性别而遗
传的现象。
· 产生伴性遗传的原因是由于,X与 Y( Z与 W)大小
相差显著,有小部分是同源的,大部分是不同源的。
· 位于不同源部分的基因往往仅存在于两个不同性染色
体中的一个,仅存在于 X染色体差别部分的基因表现为
X连锁遗传;仅存在于 Y染色体差别部分的基因表现为
Y连锁遗传。
59
图 5-20 人类 XY染色体的差异
60
□ X连锁遗传
人类的色盲遗传 抗维生素 D佝偻病遗传
□ Y连锁遗传
人类的长毛耳遗传
□ Z连锁遗传
芦花鸡伴性遗传
61
图 5-21 人类的色盲遗传
62图 5-23 芦花鸡伴性遗传
63
三、限性遗传
只出现在某一性别的性状称为限性性状,限性性状
的遗传方式称为限性遗传。限性遗传的性状常与第二性
征或性激素有关。
· 母鸡下蛋、男人长胡子 ……
· 控制限性性状的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
上。
· 限性基因在两种性别中都存在。
64
四、从性遗传
决定从性性状的基因一般位于常染色体上,在两性
中均可表达,但同一基因的表达在不同性别中其显隐
性关系不同。
人的秃顶由从性基因控制。 BB在男、女性都为秃顶,
bb在男、女性都不秃顶,Bb男性表现秃顶、女性则正
常。
65
图 5-25 人的秃发遗传
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第一节 分离定律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一)豌豆杂交试验
P 亲本 红花 × 白花 → F1红花 → F2 红花:白花= 3,1
(二)基本概念
性状 相对性状 亲本(父本,母本) 子一代( F1)
子二代( F2)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分离现象
2
(三)试验结果
1,F1 表现出双亲中一个亲本的性状
2,F2 既表现出显性性状,又表现出隐性性状
3,F2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分离比为 3,1
其它性状的分离比,见表 5-1
3
二、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一)分离现象的解释 —— 遗传因子(基因)假说
1.相对性状由相对基因控制;
2.体细胞中基因成对,配子中只含其中一个
3.两性配子结合后,其基因各自独立,不相
融合
4,F1产生配子时,来自双亲的基因各自分离,
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5.两种配子数量相等、随机结合。
4
图 5-1 分离现
象的解释
5
(二)基本概念
等位基因 —— 在体细胞内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
置上的基因( R,r)
基因型 —— 控制性状的基因组成 ( R R,R r,r r,)
表现型 —— 生物表现出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理生
化特性
基因座 ——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纯合体 —— 组成基因型的两个基因是相同的 (R R,
r r )
杂合体 —— 组成基因型的两个基因是不同的 ( R r )
6
(三)分离定律的验证
1.测交 —— 杂合体与隐性纯合体交配,使杂
合体所带的基因和数量得以表现
R r × r r → R r 和 r r 比例为 1,1
2.自交 —— 本株植物自花授粉
R R × R R → R R
R r × R r → R R, R r, r r = 1,2,1
r r × r r → r r
7
三、分离定律的扩展
(一)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1.完全显性 —— 杂合体表型与显性纯合体相同
果蝇 正常翅 × 残翅 → F1正常翅 → F2 正常翅:残翅= 3,1
家鸡 光腿 × 毛腿 →F1光腿 → F2 光腿:毛腿= 3,1
2.不完全显性 —— 杂合体表型为双亲的中间型
金鱼 透明 × 不透明 →F1半透明(中间型) → F2透明:半透明:不透
明= 1,2,1
牛 红毛 × 白毛 →F1沙毛 → F2红毛:沙毛:白毛= 1,2,1
8
3.共显性 —— 杂合体表现出双亲的性状 (镶嵌型)
人类的 MN血型有三种,M型,N型和 MN型,依红细
胞表面抗原而定。
M型( LMLM)产生 M抗原;
N型( LNLN)产生 N抗原;
MN型( LMLN)产生 M抗原和 N抗原。
9
(二)复等位基因 —— 群体中,同源染色
体同一座位上有两个以上的基因
1.家兔的毛色遗传
黑( C) 青紫蓝( cch) 喜马拉雅( ch) 白化( c)
等级显性关系 C > cch > ch > c
黑( C C,C cch,C ch, C c)
青紫蓝( cch cch, cch ch, cch c)
喜马拉雅( chch, ch c)
白化( c c)
10
2.人类的 ABO血型
表型 —— A型,B型,AB型和 O型
由 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备,IA IB i
A型的基因型 —— IA IA IA i
B型的基因型 —— IB IB IB i
AB型的基因型 —— IA IB
O型的基因型 —— i i
显性关系,完全显性 IA > i IB > i
共显性 IA = IB
11
(三)一因多效与多因一效
1.一因多效 —— 一对基因控制多种性状
小鼠黄色基因的显性作用和致死作用
灰 × 灰 → 灰 yy× yy → yy
黄 × 灰 → 1黄, 1灰 Yy× yy → 1 Yy, 1yy
黄 × 黄 → 2黄, 1灰 Yy× Yy → 1YY(致死), 2
Yy, 1yy
2.多因一效 —— 多对基因控制一对性状(内容
见下一节)
12
(四)环境对表型的影响
基因是性状的遗传基础,环境是性状表现的外部条件,
性状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表现度 —— 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某一基因
型其表型表现的程度
红花金雨草与象牙色金鱼草杂交的后代,在光线充足且低温
环境下花为红色;在避光且温暖环境下花为象牙色。
□ 外显率 —— 群体中某一基因型显示出其预期
表型的比率。取决于基因型和内外环境
果蝇中,变型腹突变型的个体中只有 15%表现出变型腹的表
型。外显率为 15%。
13
四、意义与启示
(一)分离定律的意义
· 否定遗传融合理论
· 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三大定律最基本定律
· 提出从表型判断基因型的方法。
(二)孟德尔试验的启示
· 材料的选择 ·单一性状分析 ·亲子间性状传递
·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
14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亲本 黄色子叶 园形种子 / 绿色子叶 皱形种子
F1 黄色子叶 园形种子 (黄园)
F2 黄园 315 黄皱 101 绿园 108 绿皱 32
556/315 556/101 556/108 556/32 ( 9,3,3,1)
黄:绿=( 315+ 101):( 108+ 32) ≈3,1
园:皱=( 315+ 108):( 101+ 32) ≈3,1
F2 中,黄园、绿皱为亲本型;黄皱、绿园为重组型。
亲本中每对性状的相对分离,后代中性状间自由组合。
15
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一) 解释 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在体细胞
中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在形成配子时各自分离,独
立分配到配子中;在受精时各种配子随机组合(自由
组合)。 因此,有 16种组合,9种基因型,4种表型,
F2 为 9,3,3,1。
(二)验证
1.测交法
F1与双隐性亲本交配,后代有 4种类型,比例为 1:
1,1,1。
16
从测交后代的表型判断其基因型的方法
·根据显隐性关系写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基因型 (黄
圆 Y-R- 黄皱 Y-rr 绿园 yyR- 绿皱 yyrr)
·双隐性亲本只产生 1种配子 yr, yr在所有的后代中都
应存在,所以,F2 基因型为 YyRr Yyrr yyRr yyrr
·F 1产生 4种配子 YR Yr yR yr,测交后代的比例为 1:
1,1,1,所以,这 4种配子的比例亦为 1,1,1,1。
·从配子的类型和比例,可判定 F1的基因型为 YyRr 。
17
18
2.自交法
F1种子播种,得到 F2; F2 4种类型的植株自花授粉,得到
F3 。
F3 的表型及分离比见表 5-6 。
F2基因型的推测方法:
19
三、自由组合的普遍性
(一)自由组合定律得到广泛认同
(二)多对基因的后代性状自由组合规律见表 5-7
(三) 分离比是否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
组合定律,要进行好适度测验,χ2测验是常
用方法之一
20
第三节 基因互作
自由组合定律是在两对基因各自决定性状、不存在两对
基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才成立的。但是,普遍存在两对基因
相互作用的情况,亦即两对(或多对)基因共同作用于某一
性状,这就是 基因互作。
一,互补作用 —— 两对基因相互作用共同
决定一个性状的发育
·鸡的冠形 ·豌豆冠 由显性基因 P决定 P-rr
·蔷薇冠 由显性基因 R决定 ppR-
·胡桃冠 由 P与 R互作决定 P- R-
·单 冠 由 p与 r互作决定 pp rr
21
图 5-2 鸡的冠形
22
图 5-3 鸡的冠形遗传 — 互补作用
23
二、显性上位作用
· 两对基因共同影响一对性状发育,其中一
对基因能抑制另一对基因的表现,这种作用称
为上位作用。
· 起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为上位基因。被抑制
的基因称为下位基因。
· 上位基因是显性时,只有一个上位基因就
可以发挥上位作用,称为显性上位作用。
· 上位基因是隐性时,必须纯合时才能发挥
上位作用,称为隐性上位作用。
24
狗的毛色遗传 —— 显性上位作用
褐色 × 白色 → F1白色 → F2 白色,黑色:褐色 = 12,3,1
bbii BBII BbIi B-I-,bbIi B-ii bbii
基因 I为上位基因
基因 I和 i分别控制白色与非白色
基因 B和 b分别控制黑色与褐色(在不存在基因 I时才有此
作用)
25
图 5-4 狗的毛色遗传 — 显性上位作用
26
三、隐性上位作用
家鼠毛色遗传 ——
黑色( CCaa)× 白化( ccAA) → F1 鼠灰( CcAa) → F2鼠灰
( C-A-):黑色( C-aa):白化( ccA-,ccaa) = 9,3,4
C可能决定黑色素的生成,A决定色素分布(不在毛的端部)。
cc为隐性上位基因,cc抑制 C形成黑色素;没有黑色素,A的存
在也就没有意义了。
27图 5-5 家鼠的色遗传 —— 隐性上位作用
28
四、重叠作用
两对基因决定一个性状,只要其中一对基因有
一个显性基因,性状就表现出来。这两对基因的显
性作用是相同的,作用是重叠的。
猪的阴囊疝遗传 —— 由两对基因 S1s1, S2s2 决
定的
S1- S2-, S1- s2s2, s1s1S2- 正常; s1s1 s2s2 阴囊疝
♂ s1s1 s2s2 ×♀ S1S1S2S2 → F1 S1s1S2s2 → F2 ………s 1s1
s2s2 ( 1/16)
s1s1 s2s2 ♀ 正常;♂ 阴囊疝 ( 1/32)
29
第三节 连锁与交换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F2出现 9,3,3:
1的结果,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决定这两对性
状的两对基因不存在相互作用;二是这两对基
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
上。如果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30
一、连锁现象及其解释
香豌豆 紫花( P)对红花( p)为显性,长花
粉( L)对园花粉( l)为显性
试验 1 互引组(相引组)两个显性性状在一起、两个
隐性性状在一起
紫长( PPLL) × 红园( ppll)
试验 2 互斥组(相斥组)一个显性性状和一个隐性性
状在一起
紫园( PPll) × 红长( ppLL)
31
图 5-6 香豌豆杂交试验(相引组)
32
图 5-7 香豌豆杂交试验(相斥组)
33
两个试验的结果表明,子二代中亲组合
类型实际数大于理论数,重组合类型实际数
少于理论数。
亲本组合中的两个性状连在一起传给后代的现
象称为 连锁遗传 。
○ 摩尔根的果蝇试验
果蝇的灰身( B)对黑身( b)为显性,长翅( V)对
残翅( v)为显性。
灰长( BBVV) × 黑残( bbvv) → F1灰长( BbVv)
将雄蝇和雌蝇分别与双隐性黑残( bbvv)交配,结果看下
图。
34图 5-8 果蝇的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35图 5-9 果蝇完全连锁解释
36图 5-10 果蝇不完全连锁解释
37
○ 摩尔根提出的连锁遗传的主要内容:
·若干个基因线性排列在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
上的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
·一对同源染色体有两条染色体,一条染色体有两
条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称为姊妹染色体,一
条染色体与另一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互称为非姊妹
染色体;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姊妹染色体发生
片段交换,基因发生重新组合;
·一对同源染色体的 4条染色单体中只有 2条发生了
交换,产生 2种重组型配子;另 2条染色单体未发生
了交换,产生 2种亲本型配子。
38图 5-11 交换模式图
39
二、交换率测定及基因定位
(一)交换率的概念
· 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无法直接测定,只
有通过基因之间的重组来估计交换发生的频率。
· 有时虽然发生了交换(如双交换,但没有导致重
组,因此,重组率不全等于交换率,而是重组率 ≤交
换率。
· 重组率 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重组型配子数难以测定,常用重组型个体数代表。
40
(二)基因定位
· 基因定位是指确定基因在哪一条染色体的哪一个座位上。
· 本节主要学习根据重组率进行基因定位的方法。
· 基因距离大,交换率大;基因距离小,交换率小。交换率反映
出基因的距离。
· 以 1% 的交换率作为两基因间的图距单位,用摩( Morgan)、
分摩来表示。
· 根据重组率进行基因定位有两点测验法和三点测验法。
41
□ 两点测验法
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就可得出两个基因
的距离。
AABB× aabb
↓
AaBb × aabb
↓
亲本型 AaBb aabb 重组型 Aabb aaBb
重组型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百分率就是交换率,
交换率 × 100 就是这两基因间的距离。但不能定
出它们的顺序
42
要求出 Aa,Bb,Cc三对基因的顺序和距离,
就要做 3次杂交和 3次测交
AABB× aabb → AaBb× aabb → AaBb aabb Aabb aaBb
AACC× aacc → AaCc× aacc → AaCc aacc Aacc aaCc
BBCC× bbcc → BbCc× bbcc → BbCc bbcc Bbcc bbCc
分别求出之间的距离,这三个基因就能定
位。
假如,Aa与 Bb距离 2.5 Aa与 Cc距离 3.6
Bb与 Cc距离 6.1.则,Aa,Bb,Cc三对基因的顺
序为 Bb— Aa— Cc或 Cc— Aa— Bb
43
□ 三点测验法
·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就可得出三个基因的距
离和顺序
·♀ 黄体白眼短翅 ( y w m / y w m) ×♂ 灰体红眼
长翅(+++ /+++)
F1♀ 灰体红眼长翅(+++ / y w m) ×♂ 黄体白
眼短翅( y w m / y w m)
测交后代有有 8种表型,其中 2种亲本型,4种单
交换(两种类型),2中双交换。亲本型数量最多,
双交换最少。
44
表型 基因型 交换类型 观察数 所占 %
灰体红眼长翅 +++ / y w m 亲本组合 1574 63.96
黄体白眼短翅 y w m / y w m 1382
灰体白眼短翅 + w m / y w m 单交换 1 27 1.26
黄体红眼长翅 y++ / y w m 39
灰体红眼短翅 ++ m / y w m 单交换 2 768 34.39
黄体白眼长翅 y w+ / y w m 826
灰体白眼长翅 + w+ / y w m 双交换 10 0.39
黄体红眼短翅 y+ m / y w m 8
表 5-8的说明 — 测交后代的表型和数目
45
双交换率=双交换类型在后代中占的比例= 0.39%
y与 w的交换率=单交换 1占的比例+双交换率
= 1.26%+ 0.39%= 1.65%
w与 m的交换率=单交换 2占的比例+双交换率
= 34.39 %+ 0.39%= 34.78%
※ y与 w的距离为 1.65 w与 m的距离为 34.78
※ 以双交换类型与亲本类型相比,看哪个基因改变了
连锁关系,这个基因则处在中间,
y w m
1.65 34.78
46
□ 干涉与并发系数
· 如果两个单交换是独立的,则双交换的概率等于两个单
交换概率的乘积。上例中,1.65%× 34.78%= 0.57%,大
于双交换率 0.39%
·干涉 —— 一个单交换发生后,使其邻近发生单交换的机会
减少。
· 并发系数 —— 实际双交换率与理论双交换率的比值。
上例的并发系数 = 0.39% / ( 1.65%*34.78%)= 0.68
· 干涉率= 1-并发系数= 1- 0.68 = 0.32
47
第五节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一)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在多数二倍体生物中,不同性别有一对染色体
差异,这对有决定性别关键基因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
体。除此之外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 XY型性别决定
人类,哺乳动物,大部分的两栖类、爬行类,部
分的鱼类和昆虫都属于此类决定性别。
48图 5-12 人的 XY型决定性别
49
图 5-15 Y染色体的重要性
50
□ XO型性别决定
某些双翅目、直翅目、鳞翅目的昆虫,如蝗虫、蟑
螂等属此类。
没有异形的性染色体,由性染色体数目决定性别。
蝗虫 ♀ 2n= 24(XX) ♂ 2n= 23(XO)
□ ZW型性别决定
鸟类、家蚕、两栖类(青蛙)、爬行类(蛇)等属
此类。
51
图 5-16 ZW型性别决定
52
(二)环境决定性别
□ 蜜蜂
性别与染色体的倍数有关,可育的雌蜂(蜂皇)
和不育的雌蜂(工蜂) 2n= 32,雄蜂 2n= 16。工蜂所
吃蜂皇浆的数量和质量远比蜂皇差。
□ 后螠
幼虫在海中自由游泳,没有性别分化。如果落入
海底,就发育为雌虫,长约 2英寸,有很长的吻部;如
果落入成年雌虫的口吻上,则发育成雄虫。
53图 5-17 蜜蜂的性别决定
54
图 5-18 后螠的性别决定
55
(三)环境对性别的影响
□ 温度的影响
蜥蜴 27℃ 以下全是雌性,28℃ 或是 32℃ 以上全是
雄性。
龟 28℃ 以下全是雄性,32℃ 以上全是雌性。
□ 激素的影响 牛的双生间雌
□ 性反转
·黄鳝 2龄前为雄性,3龄为雌雄间体,
卵巢逐渐退化,精巢逐渐形成,6龄全为
雄性。
56
图 5-19(1) 温度影响爬行类性别
57
图 5-19(2) 温度影响爬行类性别
58
二、伴性遗传
·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伴随性别而遗
传的现象。
· 产生伴性遗传的原因是由于,X与 Y( Z与 W)大小
相差显著,有小部分是同源的,大部分是不同源的。
· 位于不同源部分的基因往往仅存在于两个不同性染色
体中的一个,仅存在于 X染色体差别部分的基因表现为
X连锁遗传;仅存在于 Y染色体差别部分的基因表现为
Y连锁遗传。
59
图 5-20 人类 XY染色体的差异
60
□ X连锁遗传
人类的色盲遗传 抗维生素 D佝偻病遗传
□ Y连锁遗传
人类的长毛耳遗传
□ Z连锁遗传
芦花鸡伴性遗传
61
图 5-21 人类的色盲遗传
62图 5-23 芦花鸡伴性遗传
63
三、限性遗传
只出现在某一性别的性状称为限性性状,限性性状
的遗传方式称为限性遗传。限性遗传的性状常与第二性
征或性激素有关。
· 母鸡下蛋、男人长胡子 ……
· 控制限性性状的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
上。
· 限性基因在两种性别中都存在。
64
四、从性遗传
决定从性性状的基因一般位于常染色体上,在两性
中均可表达,但同一基因的表达在不同性别中其显隐
性关系不同。
人的秃顶由从性基因控制。 BB在男、女性都为秃顶,
bb在男、女性都不秃顶,Bb男性表现秃顶、女性则正
常。
65
图 5-25 人的秃发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