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
地基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附加应力,从而引起地基 (主要是竖向变形),建筑物基础亦随之沉降。如果沉降超过容许范围,就会导致建筑物发裂或影响其正常使用,严重者还会威胁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时,必须重视地基变形问题;如果地基不均匀或上部结构荷载差异较大,还应考虑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的影响。
为了计算地基的变形量,必须了解土的压缩性。通过室内或现场试验,求出土的压缩性指标,可计算基础的最终沉降量(地基稳定后的沉降量);并可研究地基变形与时间的关系,以便了解建筑物使用期间某一时刻的的变形量。因此,研究地基的变形,对于保证建筑物的经济性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导致地基变形的因素很多.但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是建筑物荷载引起的。本章主要介绍土的压缩性、压缩性指标及由建筑物荷载引起的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
第一节 土的压缩性
一、基本概念
(一)压缩性
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缩小的特性称为土的压缩性。土体积缩小的原因,从土的三相组成来看不外乎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土颗粒本身的压缩;②土孔隙中不同形态的水和气体的压缩;③孔隙中部分水和气体被挤出,土颗粒相互移动靠拢使孔隙体积减小。试验研究表明,在一般建筑物压力100~600KPa作用下,土颗粒及水的压缩变形量不到全部土体压缩变形量的1/400,可以忽略不计。气体的压缩性较大,密闭系统中,土的压缩是气体压缩的结果,但在压力消失后,土的体积基本恢复,即土呈弹性。而自然界中土是一个开放系统,孔隙中的水和气体在压力作用下不可能被压缩而是被挤出,由此,土的压缩变形主要是由于孔隙中水和气体被挤出,致使土孔隙体积减小而引起的。
土体压缩变形的快慢与土中水渗透速度有关。对透水性大的砂土,建筑物施工完毕时,可认为压缩变形已基本结束;对于高压缩性的饱和粘性土,由于渗透速度慢,施工完毕时一般只达到总变形量的5%~20%。在相同压力条件下,不同土的压缩变形量差别很大,可通过室内压缩试验或现场载荷试验测定。
粘性与无粘性土变形与渗透性关系
(二)固结与固结度
土的压缩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对于无黏性土,压缩过程所需的时间较短。对于饱和黏性土,由于水被挤出的速度较慢,压缩过程所需的时间就相当长,需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压缩稳定。
土的压缩随时间而增长的过程称为土的固结。饱和土体在附加应力作用下,只有当土体孔隙中水排出后才可能产生压缩变形。这种排水与压缩过程称为土的渗透固结,简称固结。饱和土体中的水发生渗透排水,是由于孔隙中的水在附加应力作用下受到了相应的压力,这种压力称为孔隙水压力,用符号表示。它高于原来承受的静水压力,故又称为超静水压力。饱和土体由颗粒骨架和孔隙水两部分组成,在固结过程中,不仅孔隙水受到附加应力作用,颗粒骨架也分担一部分附加应力,后者称为有效应力。用符号表示。在固结过程中,这两部分应力的比例不断变化。当附加应力骤然施加在土体上时,在开始瞬间,孔隙水还来不及排出,土体也没有开始发生固结变形,此时的附加应力完全由孔隙水承担,即孔隙水压力=。接着开始排水,随着孔隙水的溢出,孔隙水压力逐渐降低,土体逐渐压缩,颗粒骨架的有效应力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当孔隙水压力降到零时,渗透排水停止,土体的固结变形也相应完成。此时附加应力全部由颗粒骨架承担,即有效应力=。在渗透固结过程中的任一时间(0﹤t﹤∞),附加应力由有效应力与孔隙水应力共同承担。即: = +
在固结开始瞬间,即当t=0时,=,=0;而当t趋于∞时,=0,=。
有效应力增至最大值σ,则饱和土完全固结。
土在固结过程中某一时间t的固结沉降量St与固结稳定的最终沉降量S之比称为固结度Ut,即
(3-2)
由式(3-2)可知,当t=0时,St=0,则Ut=0,即固结完成0%;当固结稳定时,St=S,则Ut=1,即固结基本上达到100%完成。固结度变化范围为0~1,它表示在某一荷载作用下经过t时间后土体所能达到的固结程度。
各种土在不同条件下的压缩特性有很大差别,可以通过室内压缩试验和现场载荷试验测定。
二、室内压缩试验与压缩性指标
(一)压缩试验与压缩曲线
为了了解土的孔隙比随压力变化规律,可在室内用压缩仪进行压缩试验。试验的顺序大致如下:先用金属环刀切取原状土样,然后将土样连同环刀一起放入压缩仪内(图3-1),再分级加载。在每级荷载作用下压至变形“稳定”,测出土样稳定变形量后,再加下一级压力。每个土样一般按p=50、100、200、300、400KPa加载,根据每级荷载下的稳定变形量,可算出相应压力下的孔隙比。在压缩过程中,土样不能侧向膨胀,这种方法称为侧限压缩试验。
试验时,逐级对土样施加分布压力,一般按P=50、100、200、300、400KPa五级加荷,待土样压缩相对稳定后(符合现行《土木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有关规定要求)测定相应变形量,而可用孔隙比的变化来表示。
设为土样初始高度,为土样受压后的高度,为压力作用下土样压缩稳定后的压缩量,则(图3-1)。
图3-3 土样侧限压缩孔隙体积变化示意图
根据土的孔隙比定义,初始孔隙比为
设土样横断面积为A,则,代入上式得
(a)
用某级压力作用下的孔隙比和稳定压缩量表示土粒体积
(b)
忽略土粒体积变形,故式(a)与式(b)相等,由此可解得某级荷载Pi作用下压缩稳定后的孔隙比ei与初始孔隙比e0、压缩量Si之间的关系:
(3-3)
式中,其中分别为土粒的相对密度、水的密度和土样的初始干密度(即试验前土样的干密度)。
根据某级荷载下的稳定变形量Si,按式(3-3)即可求出该级荷载下的孔隙比ei。然后以横坐标表示压力p、纵坐标表示孔隙比e,可绘出e-p关系曲线,此曲线称为压缩曲线,如图3-2所示。
图3-2 压缩曲线
(二)压缩指标
在图3-2所示的压缩曲线中,当压力变化范围不大时,可以将压缩曲线上的小段曲线用其割线来代替。若点压力为,相应的孔隙比为;点的压力为,相应的孔隙比为,则段的斜率可表尔示为
(3-4)
a值表示单位压力增量所引起的孔隙比的变化,称为土的压缩系数。式(3-4)
式中的负号表示随着压力p的增加,孔隙比e减小.
《地基规范》规定:和的单位用KPa表示,的单位用表示,则上式可写为:
显然,a值越大,表明曲线斜率大即曲线越陡,说明压力增量一定的情况下孔隙比增量越大,则土的压缩性就越高。因此,压缩系数a值是判断土压缩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图3-2还可以看出,同一种土的压缩系数并不是常数,而是随所取压力变化范围的不同而改变的。为了评价不同种类土的压缩性大小,必须用同一压力变化范围来比较。工程实践中,常采用P=100~200kPa压力区间相对应的压缩系数来评价土的压缩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一2002)按的大小将地基土的压缩性分为以下三类:
除了采用压缩系数作为土的压缩性指标外,工程上还采用压缩模量作为土的压缩性指标。
(三) 压缩指数Cc
根据压缩试验资料,如果横坐标采用对数值,可绘出e-logp曲线,从图可以看出,e-logp曲线的后半段接近直线。它的斜率称为压缩指数,用表示:
压缩指数愈大,土的压缩性愈高,一般﹥0.4时属高压缩性土;﹤0.2为低压缩性土;=0.2~0.4时属中等压缩性土。e-logp曲线除了用于计算之外,还用于分析研究土层固结历史对沉降计算的影响,这不作详述。
(四)压缩模量Es
土的压缩模量 是指在完全侧限条件下,土的竖向附加应力与应变增量的比值。它与一般材料的弹性模量区别在于:①土在压缩试验时,不能侧向膨胀,只能竖向变形;②土不是弹性体,当压力卸除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位置。除了部分弹性变形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可恢复的残余变形。
在压缩试验过程中,在作用下至变形稳定时,土样的高度为为,此时土样的孔隙比为,当压力增至,待土样变形稳定后,其稳定变形量为,此时土样的高度为,相应的孔隙比为,根据式可得:
根据的定义及式(3-7)可得:
式中 —土的竖向附加应力;—土的竖向应变增量。
土的压缩模量 是表示土压缩性高低的又一个指标。从上式可见,与成反比,即愈大,愈小,土愈软弱。
一般﹤4Mpa属高压缩性土;=4~15Mpa属中等压缩性土;﹥15Mpa为低压缩性土。
三、土压缩性的原位测试
土的压缩性指标除了由室内压缩试验测定外,还可以通过野外静荷载试验确定。变形模量是指土在无侧限条件下受压时,压应力与相应应变之比值,其物理意义和压缩模量一样,只不过变形模量是在无侧限条件下由现场静荷载试验确定,而压缩模量是在有侧限条件下由室内压缩试验确定的。现场原位荷载试验同时可测定地基承载力。
变形模量是在现场原位进行测定的,所以它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土在天然状态下的压缩性。
进行荷载试验前,先在现场挖一个正方形的试验坑,其深度等于基础的埋置深度,宽度一般不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3倍。承压板的面积不应小于0.25㎡,对于软土不应小于0.5㎡。
图3-3 荷载试验装置
试验开始前,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天然湿度和原状结构,并在试坑底部铺设约200mm厚的粗、中砂层找平。当测试土层为软塑、流塑状态的黏性土或饱和松散砂土时,荷载板周围应铺设200~300mm厚的原土作为保护层。当试验标高低于地下水位时,应先将水疏干或降至试验标高以下,并铺设垫层,待水位恢复后进行试验。
加载方法视具体条件采用重块或液压千斤顶。
图3-3为液压千斤顶加载装置示意图。试验的加荷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加荷等级应不小于8级,最大加载量不应少于荷载的2倍。每级加载后,按间隔10、10、10、15、15min,以后为每隔30min读一次沉降量,当连续2h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于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第一级荷载(包括设备重量)宜接近于开挖试坑所卸除土的重量(其相应的沉降量不计),其后每级荷载增量,对较松软土采用10~25KPa;对较坚硬土采用50KPa。并观测累计荷载下的稳定沉降量S(mm)。直至地基土达到极限状态,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终止加载:
(1)荷载板周围的土有明显侧向挤出;
(2)荷载P增加很小,但沉降量s却急剧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出现陡降段;
(3)在某一级荷载下,24h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标准;
(4)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之比(s/b)大于或等于0.06。
满足前三种情况之一时,其对应的前—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
图3-4 荷载试验P—S曲线
根据试验观测记录,可以绘制承压板底面应力与沉降量的关系曲线,即P—S曲线,如图3-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承压板的沉降量随应力(或称压力)的增大而增加,p-s曲线分为三个阶段:①oa为直线段,荷载较小时,p与s呈直线变化;②ab为曲线段,随着荷载增加,沉降速率也增加,地基产生局部剪切破坏;③bc为陡降段,s急剧增加,地基土达到破坏,称为破坏阶段。
在p-s曲线中,与a点对应的荷载称为比例界限荷载;与b点对应的荷载称为极限荷载。《地基规范》利用和以确定地基承载力
此外,在p-s曲线的直线段,任选一压力和它对应的沉降,利用弹性力学公式可反算地基土的变形模量,其计算公式为: (3-12)
式中 —地基土的变形模量 (MPa);
—系数,方形承压板取0.88,圆形承压板取0.79;
—地基土的泊松比,查表3-1;
b—承压板的边长或直径(mm)。
如p-s曲线曲线不出现直线段,建议对中、高压缩性土取=0.02b及其对应的荷载、对砂土及低压缩性土取=(0.01~0.015)b及其对应的荷载代入上式计算。
现场静载荷试验测定的变形模量与室内压缩试验测定的压缩模量 ,有如下关系:
式中 —与土的拨松比有关的系数,,可查表确定。
【例3-1】 某工程地基钻孔取样,进行室内压缩试验,试样高为,在作用下测得压缩量,在作用下的压缩量为。土样初始孔隙比为,试计算压力P=100~200KPa范围内土的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并评价土的压缩性。
第二节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
地基最终沉降量是指地基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最后的稳定沉降量。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目的在于确定建筑物最大沉降量、沉降差和倾斜,并将其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永久值。
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方法有多种,目前一般采用分层总和法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推荐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分层总和法
分层总和法是将地基压缩层范围以内的土层划分成若干薄层,分别计算每一薄层土的变形量,最后总和起来,即得基础的沉降量。分层总和法通常假定地基受压后不发生侧向膨胀,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假定使沉降量偏小的缺点,—般采用基础底面中心点下的附加应力计算各分层的变形量,各分层变形量之和即为地基总沉降量。
我们将基础底面下压缩层范围内的土层划分为若干分层。现分析第i分层的压缩量的计算方法(参见图3-5)。在房屋建造以前,第i分层仅受到土的自重应力作用,在房屋建造以后,该分层除受自重应力外,还受到房屋荷载所产生的附加应力的作用。
图3-5 分层总和法计算原理示意图
—般情况下,土的自重应力产生的变形过程早巳结束,而只有附加应力才会使土层产生新的变形,从而使基础发生沉降。因假定地基土受荷后不产生侧向变形,所以其受力状况与土的室内压缩试验时一样,故第i层土的沉降量参照式(3-3)可得:
(3-9)
则基础总沉降量
(3-10)
式中 Si—第i分层土的沉降量;
S—基础最终沉降量;
—第i分层土在建筑物建造前,所受平均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孔隙比;
—第i分层土在建筑物建造后,所受平均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的孔隙比;
—第i分层土的厚度;
—压缩层范围内土层分层数目。
式(3-10)是分层总和法的基本公式,它适用于采用压缩曲线计算。
土的压缩曲线
若在计算中采用压缩模量Es作为计算指标,则式(3-10)由式(3-4)与式(3-6)可变形为
(3-11)
式中 —第i分层土的压缩模量;
—第i分层土上下层面所受附加应力的平均值。
综上所述,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沉降量的具体步骤如下:
(1)按比例尺绘出地基土层分布剖面图和基础剖面图;
(2)计算地基中的自重应力σcz.土层变化处为计算点.计算结果按力的比例尺(如1cm代表100KPa),绘在基础中心线左侧.注意自重应力分布曲线横坐标只表示该点自重应力数值,应力方向都是向下;
(3)计算基础底面接触压力:
中心荷载P=(N+G)/A;偏心荷载P:
(4) 计算基础底面附加压力
P0=P—γd
(5) 计算地基中的附加压力分布
为保证精度,计算土层不能太厚,将压缩层范围内各土层划分成厚度为(b为基础宽度)的若干薄土层,不同性质的土层面和地下水位面必须作为分层的界面。
计算结果将附加应力数值按比例尺绘在基础中心线的右侧。并连成曲线(自重应力从地面计算,附加应力从基础地面计算)
(6)确定地基受压层深度Zn
如何确定地基沉降计算深度?地基愈深,土中附加应力愈小。因此,计算到一定深度后,变形量可以忽略不计。试取基底下某一深度,算出该深度处土的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σz,如果σz/σcz≤0.2(对于软弱土σz/σcz≤0.1),则Zn称为地基沉降计算深度(或称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计算地基沉降时,只需计算Zn范围内的变形量。
〔7〕按式(3-9)计算各分层的压缩量;
〔8〕按式(3-10)或式(3-11)算出基础总沉降量。
【例】 有一矩形基础,地基土的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计算结果如图所示。地基土的压缩曲线如图所示,试求第二层土的变形量。
【解】 (1)计算第二层土的平均自重应力
(2)计算第二层土的平均附加应力
(3)求
(4)由、查压缩曲线得:
(5)按式(3-14)求:
二、规范法
建国以来,全国都采用了分层总和法进行地基沉降计算。通过工程观测与理论进行对比,发现下列规律:(1)中等地基计算与实测沉降量相近;(2)软弱地基,计算沉降量小于实测沉降量,最大可相差40%;(3)坚实地基,计算地基沉降远大于实测沉降量,最多竟相差5倍。
原因:(1)分层总和法计算理论几点假设与实际不相符;(2)土的压缩性原状和现场有差别;(3)未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关系。
为此对分层总和法进行修正,出现了《建筑地基基础设汁规范》法。
根据各向同性均质线性变形体理论,《建筑地基基础设汁规范》〔GB50007—2002〕采用下式计算最终的基础沉降量
《地基规范》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公式是从分层总和法公式导出的一种简化形式。若按分层总和法须将地基按0.4b分层,计算工作量繁重,故《地基规范》法对同一天然土层采取单一的压缩性指标,并采用平均附加应力系数以简化计算,最后加以修正。现介绍如下:
按式计算第i层土的变形量为
式中代表第i层土的附加应力面积。
从图可见:
平均附加应力意义
式中 —表示cdef附加应力面积;
—表示abef附加应力面积;
—表示abcd附加应力面积。
为了便于计算,令 = (3-21) = (3-22)
式(3-21)和式(3-22)中和分别表示和范围的竖向附加应力面积的等代值,和分别为相应的竖向平均附加应力系数。从上两式可见:
可将其制成表格,以供查用。
将式(3-21)、式(3-22)代入式(3-19),可得:
(3-23)
式中 —为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地基最终沉降量。
根据大量沉降观测资料与上式计算结果比较,对较紧密的地基土,按上式计算较实测的沉降值偏大;对较软弱的地基土,按上式计算得出的沉降值偏小。这是由于公式推导作了某些近似假定,有些复杂因素在计算公式也未能反映:如地基土侧向变形及土层非均匀性对计算附加应力的影响等。因此,《地基规范》对式(3-23)乘以经验系数进行修正,即:
(3-24)
式中 s—地基最终沉降量(mm);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确定,也可采用表3-3的数值;
n—地基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
—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应力(KPa);
—基础底面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MPa);
—基础底面至第i层和第i-1层地面的距离(m);
—基础底面至第i层和第i-1层范围内的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对于均布矩形基础按及查表3-4;对于均布条形基础,可按=10及查表3-4;与分别为基础的长边与短边。
表3-4系均布矩形荷载角点下的平均竖向附加应力系数。如欲求均布矩形荷载面中点下的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值,可通过基础中点o分别作平行于基础长边和短边的辅助线,将基底划分为四等分,然后按/及/查表3-3得(与分别为基础长边与短边之半),基础中点下的值等于4。求出基础中点下每一土层分界面上的值后,绘出平均附加应力系数曲线。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表3-3
式中 —第i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即第i层土的附加应力系数面积;
—相应于该土层的压缩模量;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图3-6 规范法计算原理示意图
均布矩形荷载角点下的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表3-4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图3-6),应符合下式要求
(3-13)
式中 —在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计算变形值;
—在由计算深度向上取厚度为的土层计算变形值,见图3-6并按表3-5确定。
如确定的计算深度下部仍有较软土层时,应继续计算。
取值表 表3-5
当无相邻荷载影响,基础宽度在1~30m范围内时,基础中点的地基变形计算深度也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
(3-14)
式中 b—基础宽度(m)。
在计算深度范围内存在基岩时,可取至基岩表面;当存在较厚的坚硬黏性土层,其孔隙比小于0.5、压缩模量大于50MPa,或存在较厚的密实砂卵石层,其压缩模最大于80MPa时,可取至该层土表面。
现将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方法计算基础沉降量的步骤总结如下:
(1)沉降分层计算,按自然层划分;
(2)计算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3)计算各分层的沉降量;
(4)确定沉降计算深度Zn;
(5)计算沉降经验系数
(6)计算地基总沉降量。
【例3-2】 试按规范推荐的方法计算图3-7所示基础I的最终沉降量,并考虑基础Ⅱ的影响。已知基础I和Ⅱ各承受相应于准永久组合的总荷载值Q=1134kN,基础底面尺寸,基础埋置深度d=2m。其他条件参见图3-7。
图3-7 例3-2附图(单位:mm)
【解】(1)计算基底附加压力
基底处总压力
基底处土的自重压力
基底附加压力
(2)计算压缩层范围内各土层压缩量
计算过程参见表3-6
(3)确定压缩层下限
在基底下4m深范围内土层的总变形量,在z=4m处以上=0.3m(基础宽度b=2m,查表3-5得=0.3m)厚土层变形值。
故所取沉降计算深度满足规范要求。
(4)确定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压缩层范围内土层压缩模量平均值
查表3-3得。
(5)计算基础最终沉降量
例3-2的计算附表 表3-6
三、地基沉降与时间的关系
以上介绍的地基沉降计算量是最终沉降量,是在建筑物荷载产生的附加应力作用下,使土的孔隙发生压缩而引起的。对于饱和土体压缩,必须使孔隙中的水分排出后才能完成。孔隙中水分的排除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碎石土和砂土地基渗透性大、压缩性小,地基沉降趋于稳定的时间很短。而饱和的厚黏性土地基的孔隙小、压缩性大,沉降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达到稳定。一般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完成的沉降量,对于砂土可认为其最终沉降量已完成80%以上;对于低压缩性黏性土可以认为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50%~80%;对于中压缩性土可以认为已完成20%~50%;对于高压缩性土可以认为已完成5%~20%。因此,工程实践中一般只考虑黏性土的变形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在建筑物设计中,既要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还需要知道沉降与时间的关系,以便预留建筑物有关部分之间的净空,合理选择连接方法和施工顺序。对发生裂缝、倾斜等事故的建筑物,也需要知道沉降与时间的关系,以便对沉降计算值和实测值进行分析。
地基沉降与时间关系可采用固结理论或经验公式估算(具体应用时可参考有关资料)。
第三节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与地基允许变形值
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为了及时发现建筑物变形并防止有害变形的扩大。对于重要的、新型的、体形复杂的建筑物,或使用上对不均匀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以及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沉降观测。根据沉降观测的资料,可以预估最终沉降量,判断不均勺沉降的发展趋势,以便控制施工速度或采取相应的加固处理措施。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沉降观测首先要设置好水准基点,其位置必须稳定可靠,妥善保护。埋设地点宜靠近观测对象。但必须在建筑物所产生的压力影响范围以外。在一个观测区内,水准基点不应少于3个,埋置深度应与建筑物基础的埋深相适应。其次应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结构特点和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考虑布置观测点,一般设置在建筑物四周的角点、转角处、纵横墙的中点、沉降缝和新老建筑物连接处的两侧,或地质条件合明显变化的地方,数量不宜少于6点。观测点的间距一般为8~12m。
(二)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观测的精度为0.01m。沉降观测应从浇捣基础后立即开始,民用建筑每增高一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应在不同荷载阶段分别进行观测,施工期间的观测不应少于4次。建筑物竣工后应逐渐加大观测时间间隔,第一年不少于3~5次,第二年不少于2次,以后每年1次,直到下沉稳定为止。稳定标准为半年的沉降量不超过2mm。在正常情况下,沉降速率应逐渐减慢,如沉降速率减少到0.05m/d以下时,可认为沉降趋向稳定,这种沉降称为减速沉降;如出现等速沉降,就有导致地基丧失稳定的危险。当出现加速沉降时,表示地基巳丧失稳定,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工程事故。
二、地基允许变形值
(一)地基变形分类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对地基变形的适应性是不同的。因此,应用前述公式验算地基变形时,要考虑不同建筑物采用不同的地基变形特征来进行比较与控制。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将地基变形依其特征分为以下四种:
(1)沉降量:指单独基础中心的沉降值(图3-8)。
对于单层排架结构柱基和高耸结构基础须计算沉降量,并使其小于允许沉降值。
(2)沉降差:指两相邻单独基础沉降量之差(图3-9)。
对于建筑物地基不均勺,有相邻荷载影响和荷载差异较大的框架结构、单层排架结构,需验算基础沉降差,并把它控制在允许值以内。
(3)倾斜:指单独基础在倾斜方向上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之比(图3-10)。
当地基不均匀或有相邻荷载影响的多层和高层建筑基础及高耸结构基础,须验算基础的倾斜。
(4)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墙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之比(图3-11)。
根据调查分析,砌体结构墙身开裂,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墙身局部倾斜超过允许值所致。所以,当地基不均匀、荷载差异较大、建筑体型复杂时,就需要验算墙身的倾斜。
图3-8基础沉降量 图3-9基础沉降差
图3-10基础倾斜 图3-11墙身局部倾斜
(二)地基变形允许值
一般建筑物的地基允许变形值可按表3-7规定采用。表中数值是根据大量常见建筑物系统沉降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得出的。对于表中未包括的其他建筑物的地基允许变形值,可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变形的适应性和使用上的要求确定。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 表3-7
作业:某独立柱基基底尺寸为2.5m×2.5m,垂直荷载为1250KN,基础埋深为2m。按规范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