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现代经济增长
(二):结构方面
第一节 库兹涅茨关于发达国家结构变动趋势的研究
第二节 钱纳里关于发展中国家增长与结构转变的研究
第三节 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第 一 节 库兹涅茨关于发达国
家结构变动趋势的研究
一,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趋势
二, 总量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
三, 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长期
趋势
返回
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趋势
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定义:
A部门:农业、渔业、林业、狩猎等相关的部门。
I部门: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和水、运输、
包储及通讯。
S部门:商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住房业及各种教育
和政府服务。
? 1、部门产值结构的变化
? 2、部门劳动力结构变动
? 3、按劳动力平均的相对产值的变动
返回
1,部门产值结构的变化
? 特点:
? A部门的份额显著下降, 从 40%下降到 10%
( 60年代 ) 以下 。
? I部门份额显著上升, 从 22%— 25%上升到
40— 50%。
? S部门的份额不稳定, 上升不明显, 有些国
家明显, 有些不明显 。
返回
2,部门劳动力结构变动
A部门劳动力急剧下降,
50— 60%下降 10— 20%。
? I部门劳动力结构,
20%— 40%上升到 440%以上 。
? S部门劳动份额显著上升 。
返回
3、按劳动力平均的相对产值的变动
? 相对产值如果大于 1的话, 说明这个部门大于平均生
产率 。
? 从纵向看, A部门的劳动力平均产值明显低于 1。 而 I、
S部门以及 I+S/A,远远高于 1,A部门劳均的产值增长
速度很小, I+S部门的人均劳动增长速度高 ( 以上都
是指 60年代以前 )
? 从横向看 ( 截面 ), 将不同国家比较, 当人均收入较
低的国家转向人均国民收入较高的国家, 劳均产值的
部门间差距, 明显缩小, 比例也缩小下降, 说明农业
A部门生产率水平是不断上升的 。 ( 高速国家 )
返回
二、总量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
库兹涅茨提出三种解释:
-需求结构方面解释
-比较优势方面解释
-技术革新方面的解释
返回
1,需求结构方面解释
以恩格尔法则为基础:即随人均收入增
加, 人们用于支付非食品的消费会越来
越高, 而食品消费支付比重则会逐渐下
降 。 将其广义化, 就可以称为是描述基
本品和奢侈品的关系 。 人的需求结构有
不同层次而其展开是随收入变动而进行
的 。
返回
2,比较优势方面
每个国家在现代增长阶段的时间不同, 资源
赋予条件, 结构也不同, 每个国家肯定有自
身的比较优势 。 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及交通,
运输费用的下降的话, 那么各种结构不会有
明显变动, 大而全, 小而全 。 反之, 国际市
场不断扩大, 各国可以充分利用本国的比较
优势, 市场范围决定了分工的程度 。
返回
3,技术创新方面
? 产业发展快都与技术创新有密切关系 。
技术创新的中心是不断转移的, 从而导
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技术创新转移的机
制是什么,为什么?
? 库氏认为,假定一个部门出现了技术创新,其
效果是带来部门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价格也当
然下降,利润率上升,吸引其他部门的资本和
劳动力,引起这个部门的迅猛发展。价格的下
降使奢侈品变为必需的。必需品的特点是价格
弹性较低,这导致生产部门的增长潜力下降,
企业要失去兴趣,转向一个新的部门。
返回
三, 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
长期趋势
A,在 GNP当中, 以资本消耗, 间接税减补
贴以及税前支付个人收入之后的公司收入
形式直接流向非个人组织, 流向政府公共
以及私人公司, 非个人组织的收入上升,
而居民要素收入的份额有所下降, 下降是
从 19世纪的中叶的 85— 90%— 本世纪 60年
代的 75%,这个分配趋势说明政府, 公司,
组织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B,国民收入中财产收入的比例 ( 是包括个
体业主的收入 ) 经过很长时间的稳定和微弱
的上升, 在本世纪初已经下降, 更显而易见
的是资本收入份额的下降 。
C,与要素收入中资本份额的下降相对应劳
动份额的上升已经非常明显, 这主要归结为
劳动者培训和教育投资的增加, 实际生活费
用的增加,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原因 。
D,个人和系统之间不同水平的收入分配差
距 。
返回
第二节 钱纳里关于发展中国家增
长与结构转变的研究
一、发达与欠发达国家增长因素的差别
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多国模型
三、工业化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变动
返回
一、发达与欠发达国家增长因素的差别
? 选择 39个国家和地区(发达、欠发达)
在 50,60— 70年代中增长的比较,分为
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采取新古典均衡增长模型。
? 第二阶段在新古典模型当中加入一些对
发展中的国家至关重要的结构变量 。
第一个阶段结果是:
? 从年均水平看,
发达国家增长的因素特点是劳动投入是低速增
长 ( 1.1%), 资本是高速增长 ( 5.2%), 产出
中速增长 ( 5.4%), 全要素生产率对总增长的
贡献 ( 50%) 。
发展中国家, 劳动投入是高速增长 ( 3.3%),
全要素投入的增长快 ( 4.3%), 全要素生产率
对总增长的贡献少于 30%。 发展中国家增长主
要靠劳动, 资本的投入 。
第二阶段加入结构变量来修正
? 变量包括劳动和资本再分配, 出口增长, 资本流
入 ( 进口减出口 ), 发展水平 。 因此, 在几乎所
有发展中国家中, 关于他们增长率区别的说明显
著地改变, 说明结构变量加入更科学, 更细致 。
但对发达国家, 这种引入几乎没有作用 。 这也反
映, 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和
欠发达国家是大不一样的 。
结果:
? a.资本的增长依然是最重要的单个因素,
但它对经济增长相对的贡献的份额却减少
了。从新古典模型的 50%,降到了结构模型
30— 40%。
? b.劳动力增长的重要性也相应的减少了,
而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增长不
再具有统计意义。
? c.资源再分配(资本劳动)对整个平
均增长的贡献达到 20%。
? d.1964— 1973年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出
口增长都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60
年前则不明显。
? e.资本流入除影响投资出口外,对增
长也有影响。
结论:
? 结构变化对总量的增长率有不可忽略的影
响。但结构变化的重要性不随发展水平的
变动而变动,随人增收入的提高,结构变
化对增长的作用先是上升,然后逐渐下降,
结构因素对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多,而劳动
力的增长对发达国家的效果更为明显。资
本增长是对两类国家都重要的唯一因素。
返回
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多国模型
? 标准模式, 是试图模拟发展过程, 得到一个平均的结果 。
? 用基准的人均的国民收入来区分不同阶段, 划分为六个阶
段, 时期, 每阶段都由相继的基准人均国民收入来表示 。
? 以 1970年美元的价值, 分为 6段:
$ 140,280,560,1120,2100,3360,5040元
如,140— 280第一阶段, 280— 560为二段
? 新模式有如下特点:
当人均收入从 140—— 2000美元时, 由农业部门提
供的国民收入虽然提高了 2.5倍, 但在整个人均国民
收入构成中贡献的比重都由 37%下降 6%,而工业制造
业提供的人均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
13%上升到 36%。
? 1) 需求结构分解
? 2) 比较优势
? 3) 资本和劳动的再分配呈现出来的特征 。
1) 需求结构分解
? A,中间需求 ( 投资 ) 无论对于最终需求还是
总产出的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间需求由
50上升 82%,与最终需求相比较, 而与总产值
相比较则上升 33%— 35%。 这表明生产过程中
资本投入, 专业化加深在起作用 。
? B,最终需求当中, 消费需求比重下降了, 投
资需求比重上升了 。
2)比较优势
? 通过进口替代,发展中国家已改变了专门
生产初级产品的特征,最重要的基础是生
产的供给条件发生了变化(包括劳动技能
和实物的联系、中间投入使用量的增加以
及以制成品市场扩大为基础的规模经济的
出现)。
3)资本和劳动的再分配呈现出来的特征
? 从就业模式来看, 在结构转变的大部分时期,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都存在滞后的现象 。 与此相
适应的, 农业劳动增长速度比较缓慢 。 只有随
着剩余劳力的吸收, 到工业化的末期才会有大
的逆转 。 此外, 他发现工业就业的增加, 远远
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 。 因此, 劳动力的转移主
要发生在农业, 服务业之间 。
返回
三、工业化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变动
工业化过程中,收入差距悬殊,二元结构导致
收入悬殊,收入差距并会不断进一步扩大,推进
工业化是以农业为代价的。随工业化的进一步推
进,二元结构的结构已趋于消失,劳动力开始大
规模向工业转移,农业部门也开始得到工业的支
援,传统农业的特征已不存在了,转移的劳动力
转向了较高收入部门。社会收入的差距趋于缩小,
收入差距的缩小来自于政府收入均等化的社会福
利措施。另外职业培训加强了,人力投资可以增
加收入。
返回
第三节 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一、罗斯托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二,,起飞, 理论
三、评论
返回复习参考题
罗斯托对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
(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
?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
? 第二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
? 第三阶段:起飞阶段
? 第四阶段:成熟阶段
? 第五阶段:高额大众消费阶段
? 第六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一、罗斯托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 其一,把, 作为有机体的社会, 作为他研究的
框架,是他本人非常看重的一个根本特点。
? 其二,他强调工业化过程中现代化初期政治的
关键作用,政府发挥关键性作用。
? 其三,他发展了一种, 动态法,,即, 动态的
非总量的部门分析方法, 。
返回
二,"起飞 "理论
1、经济起飞的内涵
2、起飞的条件
3、起飞阶段的主要特征
4、促进起飞所面临的环境
5、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返回
1、经济起飞的内涵
? 起飞: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基本
经济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是突破不发
达经济的停滞状态,摆脱贫困境地,向增长
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
? 他把这一过程比作飞机摆脱地球引力和空气
阻力的起飞过程。 大约需要 20~ 30年。
? 他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阶段就是起飞阶段,
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困难的也是起飞,它是一个
社会历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是近代社会
生活的大分水岭。一个国家一旦超越了传统社
会起飞,经济就可以持续增长了。
? 判断经济是否起飞的主要标志,是技术的创新
和应用程度。重要特征是一个国家开始实行工
业化发展战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返回
2、经济起飞的条件
? ( 1)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经济起飞
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必须大规模地增
加储蓄,提高资本积累率和生产性投资
率,使资本积累率要达到 10%以上,以便
为经济增长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这是
经济起飞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 ( 2)要建立起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
门。在起飞阶段由于需要投资的产业很多,而
资金又十分有限,要实现经济起飞,就要将有
限的资金用于发展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建立
起主导产业部门。
? ( 3)要进行制度的、社会的、政治的变革。
经济起飞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体制)、
社会结构、政治法律制度及意识形态,因此必
须进行这方面的变革,使之能适应经济起飞的
要求并促进起飞顺利实现 。
返回
3、起飞阶段的主要特征
起飞阶段相当于工业化初期,是具有决定
意义的转变时期。时期并不很长,通常是 20、
30年,基本的结构,生产方法的转变是剧烈的,
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增长,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结
构本身所经历的变化,归根结底又表现在技术
的吸收和扩散。只有当工业部门引用新技术,
大大降低成本,从而引起的工业产量的上升和
增长,才是起飞的标志,这一点突出了他非总
量的部门分析方法,从部门的角度。
返回
4,促进起飞所面临的环境
? 罗斯托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起飞同工业先进国家
历史上实现起飞相比有些条件不同,既有困难也
有优势。
? 困难主要有 2个
? 人口增长率高;
? 由国内政治动荡引起的人才和资金外流。
? 有利条件也有 2个:
? 现成的技术可以利用;
? 国际援助可以加快起飞的进程。 返回
5、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 一方面是各部门率先吸收新的技术, 大规模降低了成
本, 提高利润, 扩大规模, 又获得规模经济 ( 效应 ),
此为主导部门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这是它通常比其
他部门快的原因 。
? 二方面是主导部门对其他部门有关联效应 ( 扩散效应 )
这其中又包括:
? a.后向关联, 主导部门本身的发展会带动为其提
供投入来源的基础工业部门的发展 。
? b.前向关联, 主导部门的发展, 导致市场的扩大,
贸易的发展 。
? c.旁侧效应 。 主导部门的发展引起所在地区或邻
近地区的发展 。 返回
三、评论
1、罗斯托将经济增长理解为基本经济结构的有序
变动,把增长的源泉,归结为新技术的不断创
新和扩散,是对新古典均衡静态理论的一个重
要突破。
2、由于起飞之后的持续增长,完全依赖于企业家
技术创新的条件和效果,因而罗氏特别突出地
强调了市场动态过程中企业家的极端重要性。
3、罗斯托的增长阶段理论是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
理论总结。
4、他的贡献在于他肯定了主导部门的先导条件。
返回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库兹涅茨提出关于总量增长与产业
结构变动关系的三种解释。
2、在罗斯托的起飞理论中,实现经济起飞
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二):结构方面
第一节 库兹涅茨关于发达国家结构变动趋势的研究
第二节 钱纳里关于发展中国家增长与结构转变的研究
第三节 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第 一 节 库兹涅茨关于发达国
家结构变动趋势的研究
一,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趋势
二, 总量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
三, 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长期
趋势
返回
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趋势
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定义:
A部门:农业、渔业、林业、狩猎等相关的部门。
I部门: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和水、运输、
包储及通讯。
S部门:商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住房业及各种教育
和政府服务。
? 1、部门产值结构的变化
? 2、部门劳动力结构变动
? 3、按劳动力平均的相对产值的变动
返回
1,部门产值结构的变化
? 特点:
? A部门的份额显著下降, 从 40%下降到 10%
( 60年代 ) 以下 。
? I部门份额显著上升, 从 22%— 25%上升到
40— 50%。
? S部门的份额不稳定, 上升不明显, 有些国
家明显, 有些不明显 。
返回
2,部门劳动力结构变动
A部门劳动力急剧下降,
50— 60%下降 10— 20%。
? I部门劳动力结构,
20%— 40%上升到 440%以上 。
? S部门劳动份额显著上升 。
返回
3、按劳动力平均的相对产值的变动
? 相对产值如果大于 1的话, 说明这个部门大于平均生
产率 。
? 从纵向看, A部门的劳动力平均产值明显低于 1。 而 I、
S部门以及 I+S/A,远远高于 1,A部门劳均的产值增长
速度很小, I+S部门的人均劳动增长速度高 ( 以上都
是指 60年代以前 )
? 从横向看 ( 截面 ), 将不同国家比较, 当人均收入较
低的国家转向人均国民收入较高的国家, 劳均产值的
部门间差距, 明显缩小, 比例也缩小下降, 说明农业
A部门生产率水平是不断上升的 。 ( 高速国家 )
返回
二、总量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
库兹涅茨提出三种解释:
-需求结构方面解释
-比较优势方面解释
-技术革新方面的解释
返回
1,需求结构方面解释
以恩格尔法则为基础:即随人均收入增
加, 人们用于支付非食品的消费会越来
越高, 而食品消费支付比重则会逐渐下
降 。 将其广义化, 就可以称为是描述基
本品和奢侈品的关系 。 人的需求结构有
不同层次而其展开是随收入变动而进行
的 。
返回
2,比较优势方面
每个国家在现代增长阶段的时间不同, 资源
赋予条件, 结构也不同, 每个国家肯定有自
身的比较优势 。 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及交通,
运输费用的下降的话, 那么各种结构不会有
明显变动, 大而全, 小而全 。 反之, 国际市
场不断扩大, 各国可以充分利用本国的比较
优势, 市场范围决定了分工的程度 。
返回
3,技术创新方面
? 产业发展快都与技术创新有密切关系 。
技术创新的中心是不断转移的, 从而导
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技术创新转移的机
制是什么,为什么?
? 库氏认为,假定一个部门出现了技术创新,其
效果是带来部门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价格也当
然下降,利润率上升,吸引其他部门的资本和
劳动力,引起这个部门的迅猛发展。价格的下
降使奢侈品变为必需的。必需品的特点是价格
弹性较低,这导致生产部门的增长潜力下降,
企业要失去兴趣,转向一个新的部门。
返回
三, 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
长期趋势
A,在 GNP当中, 以资本消耗, 间接税减补
贴以及税前支付个人收入之后的公司收入
形式直接流向非个人组织, 流向政府公共
以及私人公司, 非个人组织的收入上升,
而居民要素收入的份额有所下降, 下降是
从 19世纪的中叶的 85— 90%— 本世纪 60年
代的 75%,这个分配趋势说明政府, 公司,
组织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B,国民收入中财产收入的比例 ( 是包括个
体业主的收入 ) 经过很长时间的稳定和微弱
的上升, 在本世纪初已经下降, 更显而易见
的是资本收入份额的下降 。
C,与要素收入中资本份额的下降相对应劳
动份额的上升已经非常明显, 这主要归结为
劳动者培训和教育投资的增加, 实际生活费
用的增加,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原因 。
D,个人和系统之间不同水平的收入分配差
距 。
返回
第二节 钱纳里关于发展中国家增
长与结构转变的研究
一、发达与欠发达国家增长因素的差别
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多国模型
三、工业化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变动
返回
一、发达与欠发达国家增长因素的差别
? 选择 39个国家和地区(发达、欠发达)
在 50,60— 70年代中增长的比较,分为
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采取新古典均衡增长模型。
? 第二阶段在新古典模型当中加入一些对
发展中的国家至关重要的结构变量 。
第一个阶段结果是:
? 从年均水平看,
发达国家增长的因素特点是劳动投入是低速增
长 ( 1.1%), 资本是高速增长 ( 5.2%), 产出
中速增长 ( 5.4%), 全要素生产率对总增长的
贡献 ( 50%) 。
发展中国家, 劳动投入是高速增长 ( 3.3%),
全要素投入的增长快 ( 4.3%), 全要素生产率
对总增长的贡献少于 30%。 发展中国家增长主
要靠劳动, 资本的投入 。
第二阶段加入结构变量来修正
? 变量包括劳动和资本再分配, 出口增长, 资本流
入 ( 进口减出口 ), 发展水平 。 因此, 在几乎所
有发展中国家中, 关于他们增长率区别的说明显
著地改变, 说明结构变量加入更科学, 更细致 。
但对发达国家, 这种引入几乎没有作用 。 这也反
映, 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和
欠发达国家是大不一样的 。
结果:
? a.资本的增长依然是最重要的单个因素,
但它对经济增长相对的贡献的份额却减少
了。从新古典模型的 50%,降到了结构模型
30— 40%。
? b.劳动力增长的重要性也相应的减少了,
而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增长不
再具有统计意义。
? c.资源再分配(资本劳动)对整个平
均增长的贡献达到 20%。
? d.1964— 1973年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出
口增长都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60
年前则不明显。
? e.资本流入除影响投资出口外,对增
长也有影响。
结论:
? 结构变化对总量的增长率有不可忽略的影
响。但结构变化的重要性不随发展水平的
变动而变动,随人增收入的提高,结构变
化对增长的作用先是上升,然后逐渐下降,
结构因素对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多,而劳动
力的增长对发达国家的效果更为明显。资
本增长是对两类国家都重要的唯一因素。
返回
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多国模型
? 标准模式, 是试图模拟发展过程, 得到一个平均的结果 。
? 用基准的人均的国民收入来区分不同阶段, 划分为六个阶
段, 时期, 每阶段都由相继的基准人均国民收入来表示 。
? 以 1970年美元的价值, 分为 6段:
$ 140,280,560,1120,2100,3360,5040元
如,140— 280第一阶段, 280— 560为二段
? 新模式有如下特点:
当人均收入从 140—— 2000美元时, 由农业部门提
供的国民收入虽然提高了 2.5倍, 但在整个人均国民
收入构成中贡献的比重都由 37%下降 6%,而工业制造
业提供的人均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
13%上升到 36%。
? 1) 需求结构分解
? 2) 比较优势
? 3) 资本和劳动的再分配呈现出来的特征 。
1) 需求结构分解
? A,中间需求 ( 投资 ) 无论对于最终需求还是
总产出的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间需求由
50上升 82%,与最终需求相比较, 而与总产值
相比较则上升 33%— 35%。 这表明生产过程中
资本投入, 专业化加深在起作用 。
? B,最终需求当中, 消费需求比重下降了, 投
资需求比重上升了 。
2)比较优势
? 通过进口替代,发展中国家已改变了专门
生产初级产品的特征,最重要的基础是生
产的供给条件发生了变化(包括劳动技能
和实物的联系、中间投入使用量的增加以
及以制成品市场扩大为基础的规模经济的
出现)。
3)资本和劳动的再分配呈现出来的特征
? 从就业模式来看, 在结构转变的大部分时期,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都存在滞后的现象 。 与此相
适应的, 农业劳动增长速度比较缓慢 。 只有随
着剩余劳力的吸收, 到工业化的末期才会有大
的逆转 。 此外, 他发现工业就业的增加, 远远
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 。 因此, 劳动力的转移主
要发生在农业, 服务业之间 。
返回
三、工业化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变动
工业化过程中,收入差距悬殊,二元结构导致
收入悬殊,收入差距并会不断进一步扩大,推进
工业化是以农业为代价的。随工业化的进一步推
进,二元结构的结构已趋于消失,劳动力开始大
规模向工业转移,农业部门也开始得到工业的支
援,传统农业的特征已不存在了,转移的劳动力
转向了较高收入部门。社会收入的差距趋于缩小,
收入差距的缩小来自于政府收入均等化的社会福
利措施。另外职业培训加强了,人力投资可以增
加收入。
返回
第三节 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一、罗斯托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二,,起飞, 理论
三、评论
返回复习参考题
罗斯托对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
(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
?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
? 第二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
? 第三阶段:起飞阶段
? 第四阶段:成熟阶段
? 第五阶段:高额大众消费阶段
? 第六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一、罗斯托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 其一,把, 作为有机体的社会, 作为他研究的
框架,是他本人非常看重的一个根本特点。
? 其二,他强调工业化过程中现代化初期政治的
关键作用,政府发挥关键性作用。
? 其三,他发展了一种, 动态法,,即, 动态的
非总量的部门分析方法, 。
返回
二,"起飞 "理论
1、经济起飞的内涵
2、起飞的条件
3、起飞阶段的主要特征
4、促进起飞所面临的环境
5、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返回
1、经济起飞的内涵
? 起飞: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基本
经济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是突破不发
达经济的停滞状态,摆脱贫困境地,向增长
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
? 他把这一过程比作飞机摆脱地球引力和空气
阻力的起飞过程。 大约需要 20~ 30年。
? 他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阶段就是起飞阶段,
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困难的也是起飞,它是一个
社会历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是近代社会
生活的大分水岭。一个国家一旦超越了传统社
会起飞,经济就可以持续增长了。
? 判断经济是否起飞的主要标志,是技术的创新
和应用程度。重要特征是一个国家开始实行工
业化发展战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返回
2、经济起飞的条件
? ( 1)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经济起飞
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必须大规模地增
加储蓄,提高资本积累率和生产性投资
率,使资本积累率要达到 10%以上,以便
为经济增长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这是
经济起飞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 ( 2)要建立起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
门。在起飞阶段由于需要投资的产业很多,而
资金又十分有限,要实现经济起飞,就要将有
限的资金用于发展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建立
起主导产业部门。
? ( 3)要进行制度的、社会的、政治的变革。
经济起飞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体制)、
社会结构、政治法律制度及意识形态,因此必
须进行这方面的变革,使之能适应经济起飞的
要求并促进起飞顺利实现 。
返回
3、起飞阶段的主要特征
起飞阶段相当于工业化初期,是具有决定
意义的转变时期。时期并不很长,通常是 20、
30年,基本的结构,生产方法的转变是剧烈的,
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增长,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结
构本身所经历的变化,归根结底又表现在技术
的吸收和扩散。只有当工业部门引用新技术,
大大降低成本,从而引起的工业产量的上升和
增长,才是起飞的标志,这一点突出了他非总
量的部门分析方法,从部门的角度。
返回
4,促进起飞所面临的环境
? 罗斯托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起飞同工业先进国家
历史上实现起飞相比有些条件不同,既有困难也
有优势。
? 困难主要有 2个
? 人口增长率高;
? 由国内政治动荡引起的人才和资金外流。
? 有利条件也有 2个:
? 现成的技术可以利用;
? 国际援助可以加快起飞的进程。 返回
5、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 一方面是各部门率先吸收新的技术, 大规模降低了成
本, 提高利润, 扩大规模, 又获得规模经济 ( 效应 ),
此为主导部门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这是它通常比其
他部门快的原因 。
? 二方面是主导部门对其他部门有关联效应 ( 扩散效应 )
这其中又包括:
? a.后向关联, 主导部门本身的发展会带动为其提
供投入来源的基础工业部门的发展 。
? b.前向关联, 主导部门的发展, 导致市场的扩大,
贸易的发展 。
? c.旁侧效应 。 主导部门的发展引起所在地区或邻
近地区的发展 。 返回
三、评论
1、罗斯托将经济增长理解为基本经济结构的有序
变动,把增长的源泉,归结为新技术的不断创
新和扩散,是对新古典均衡静态理论的一个重
要突破。
2、由于起飞之后的持续增长,完全依赖于企业家
技术创新的条件和效果,因而罗氏特别突出地
强调了市场动态过程中企业家的极端重要性。
3、罗斯托的增长阶段理论是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
理论总结。
4、他的贡献在于他肯定了主导部门的先导条件。
返回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库兹涅茨提出关于总量增长与产业
结构变动关系的三种解释。
2、在罗斯托的起飞理论中,实现经济起飞
需要具备哪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