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种类, 习性, 形态虽然复杂多样, 但与任何千差
万别的事物一样, 总是存在特殊性与共同性的对立统一
关系 。 其进化是由低等到高等, 由简单到复杂, 起源于
共同祖先, 相互之间存在或近或远的血缘联系, 在进化
里程上有着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
第一节 分类原理
昆虫分类的基本概念 命名原则
昆虫分类的历史及发展 昆虫纲的分类特征
一 昆虫分类的基本概念
1,基本原理
? 因此, 可以通过对其特殊性的对比与分析, 对
其共性的归纳与综合, 并依据其血缘关系的远近, 确定
能反映进化规律和自然属性的物种间的系统关系 。
? 这种对比分析与归纳综合的方法就是分类的方
法,所有昆虫所具有的反映其血缘关系的共性、与反映
其种类特征的特性就是进行分类的科学依据。
? 分类是适应人类生活与生产实践的要求而产生
的科学,认识世界上任何事物最基本的方法是对其进行
分类,应用分类的方法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各种事物进行
分门别类的分析研究,从中得出具有归纳性的综合结论,
并确定其内在关系。
分类的基本目的 一是
鉴定、鉴别、对物种进行
描述,以利于生产中进行
区别和利用; 二是 在鉴定
种类的基础上按物种血缘
关系的远近,建立符合自
然属性的物种间的关系
谱 ——系统关系; 其次是 研
究和阐明物种的形成、进
化和系统发育过程。
分类阶元就是按照物
种所具有的 共性 (祖征)、
共性性质 (进化上出现的
早晚,决定物种形成及进
化方向的权重或主次)、
各自的 特性,建立涵义与
名称不同的、层次分明并
能正确反映物种自然归属、
能够区分物种与物种群的
等级系统。
2,目的和任务 3,分类阶元
? 种是基本阶元。
? 种上阶元是高级阶元。
? 界、门、纲、目、科属是主要阶元。
? 亚种、亚属、族、亚科、总科、亚目、总
目、亚纲、亚门是次要阶元。
? 从进化角度讲,门、纲是复化阶元;目、
科是特化阶元,属、种、亚种是分化阶元。
阶元的类别
? 物种 Species是由可以相互配育的自然居群组成
的繁殖群体,与其它群体有着生殖隔离,占有一定的生
态空间,具备特有的遗传特征,是生物进化历程和分类
上客观存在的实体单元。 种下的单元包括亚种、生态型、
变种。
? 亚种 Subspecies:是种内具有地理分化特征的
种群,与同一种内其它亚种有不显著的形态或生物学区
别、但无生殖上的隔离,是物种继续分化和形成过程中
一个未成熟的种。
4, 种及亚种
? 生态型 Phase & Ecotype:是同一种在不同生
态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表型,形态上虽具有明显差异但
不稳定。
? 变种 Variety:是与模式标本或原记载特征不
完全相符合的个体或类型,在动物分类中已不再使用。
? 变型 Forma:是同种内外形、颜色、斑纹等具
有显著差异的类型。
种上分类阶元的设立常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任意性, 对
其客观存在性也常产生争议, 但 稳定的阶元有属, 科,
目等 。
5,种上分类阶元
? 目 Order:是
一群科的集合,性
状稳定易于鉴别,
是进化系统树上间
断明显的支系。
? 科 Family:包括
一个或若干个属, 科
内的属具有相近的生
态或生物学习性, 科
之间具有稳定而明确
的形态区别, 但不同
学者划分科的标准常
不一致 。
? 属 Genus: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一群种的概括,
具有相似的生态习性或食性;在进化的时间上反映
物种间血缘关系的亲疏,空间上反映物种间的相似
性和特性。一个属内包括 1至多个种,每个种均有其
独特的性状。
听说有的权
威将昆虫分
了 33个目。
我给他分 38
目,也就成
更大的权威
了?
二、命名原则
1,物种的命名
命名 nominate: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给予一个物种或
分类阶元一定的名称, 名称是构成一个分类阶元的科学
指定的一个词或几个词 。
为规范化, 对生物的命名有一致性, 使其名称有稳
定性和通用性, 保证每个生物名称都有唯一的和明确的
意义, 昆虫的命名以 1958年第十五界国际动物学会通过,
1961年由 N.P.Stoll编著, 1963和 1972年修订的, 国际动
物命名法规, 第三版 ( 1985) 为准, 其基本原则如下 。
? 所有昆虫的学名名称 ——必须由拉丁或拉丁化的
词构成,并以第一个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的符合动物
命名法规的可用学名为有效名、即优先原则或优先律,
一个分类单元只能有一个有效名。
? 种级以上分类单元的名称由一个词构成, 第一
个字母必须大写, 此即单名法 nomen,新建有效属时必
须指定模式种 。
? 种名的学名由两个词构成, 前面的词为属名,
后面的词为种名, 定名人置于种名之后, 属名和定名人
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刊印时用斜体字, 书写时在这
属名和种名的词下划横线, 此即双名法 binomen。
? 在种名中表示亚属名时, 将第一个字母大写
的 亚 属 名 置 于属 名 后 的 括号 内 ; 表示 种 团 名
species-group的词, 小写置于属名后的括号内 。 亚
种名按属名, 种名, 亚种名依此排列, 此即三名法
trinomen。 种名修订后则在表示原命名人的词上加
括号 。
? 在世界范围内常由于信息、资料交换不及
时等原因,多出现一个以上的分类单元采用了相同
的名称即异物同名 homonym,或同一分类单元采用了
不同的名称即同物异名 synonym,如此等等均以优先
原则进行处置。
要使一个种有明确的意义,仅靠文字描述是不够的,
将文字描述与代表该种的实物即模式标本联系起来,才能
固定地表达一个学名所代表的种,使模式标本所代表的种
有一个固定的名称,这种方法即 模式方法 。
? 第一次发表新种时所根据的标本为模式标本 type。
? 原始发表时所用的单一标本为正模标本 holotype。
同时所用的另一个异性标本为配模标本 allotype,所参
考的其余同种标本称副模标本 paratype。
2,模式标本
模式标本的标签应注明产地、采集日期、
寄主、采集者等。正模、配模、副模等模式标
本分别用便区别的红、蓝、黄色标签标注。
三、昆虫分类的历史及发展
分类学是从博物学发展来的一门理论生物学科,从
我国 3000年前的, 尔雅,, 1590年李时珍的, 本草纲
目,, 1758年林奈的, Systema Naturae》,到 1940年 Huxley
的, New Systematics》, 1942年 Mayr的, Systematics
and Origin of Species》,几经改革和发展、不断汲取
相关领域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技术,其理论和实践体系已
日益完善。其发展历史有四个阶段。
1,地区性动物区系研究(或形态描述)阶段
从我国 3000年前的著作, 尔雅,,到 1758年瑞典博
物学家 C,Linnaeus,Systema Naturae,第十版的发表,
形态分类学从最初的博物学已发展到了顶峰。
该阶段林奈确立了生物的双名法、物种
的概念,及属、目和纲等分类阶元。缺陷是
林奈认为物种是上帝创造的,是恒定不变的。
这种局限于种的形态描述与命名的分类水平,
一般称为 α 分类学或甲级分类学。
2, 进化论的创立与自然分类系统确立阶段
1855年布劳尔将比较形态学、比较胚胎学、化石学与
分类研究相结合,建立了较为正确的昆虫纲的分类系统。
1859年 C,Darwin出版的,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以分类为基础阐明了物种间具有血缘关系、是可变和进化
的生物学规律,创立了进化论。 1866年黑格尔提出了以系
统树表示生物系统发育和各分类阶元间的关系。
这一时期进行的是将物种安排在不同的
自然分类系统范畴的种上水平的分类、建立
了大量的新目、新科和新属,这种分类学水
平被称为 β 分类学或乙级分类学。
3, 种群与种下分类阶段
19世纪的末期,首先对鸟类、软体动物和少数昆
虫进行了种群分类学的研究。
研究表明,物种是一个多型性的集群,包括许多
亚种及许多地方性种群;亚种间、种间的差异是由许
多微小的变异所组成;多数地方性和地理性变异与环
境有关 。所以物种不再被认为是本质一致、特征固定
不变的群体。
孟德尔定律也被重新发现,遗传学的成果也引入
了分类学的范畴。
这一时期,以探讨各分类
单元的生物学问题,分析种内
的种群组成,新种形成与演化
速度和趋向为主。
由于以生态、生物、形态
等特征为主进行种下水平的分
类,被称为 Υ 分类学或丙级分
类学。
现在的分类是在 1940年 Huxley 的, New Systematics》
与 1942年 Mayr的, Systematics and Origin of Species,等著
作的影响下形成的,是 19世纪发展起来的分类方法和概念
的继续提高,所以称为, 新系统学, 。
4.新系统学确立阶段
该阶段以生物学上的物种定义取代了纯形态学定义,分
类容纳了生态学、地理学、遗传学、细胞学、以及生理学
等特征。以足够的标本为代表的种群成为了基
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工作者都在使用先进的科
学技术和手段对物种进行细分,分类学家和生
物学家注意的都是物种的生物学特征。
形态特征 外形, 内部形态, 及体内外器官的超微结构 。
幼期特征 胚胎期, 卵期, 幼虫期, 和蛹期的各种特征 。
行为特征 各种行为性状, 如鸣声, 气味信息物质等 。
生态特征 生境性状如生态位, 食性, 取食, 寄生物等 。
地理分布特征 地理形态差异, 生殖隔离, 同域或异域分
布等 。
细胞学特征 组织 生殖细胞结构, 染色体组配特征等 。
生物化学特征 各类初级, 次级代谢, 蛋白质, 核酸等 。
遗传特征 遗传特征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才开始起步 。
四、昆虫纲的分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