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NE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Cai-Minggang
Contents
Introduction
Part One Mechanisms in marine pollution
Part two Topics in marine pollution
Part three Measurement of biological
response toxicity and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s
……
Part two Topics in marine
pollution
Chap.2 Marine oxygen-demanded organic pollution
Chap.3 Eutrophication and Red tide
Chap.4 Oil pollution of the sea
Chap.5 Marine synthetic organic pollution
Chap.6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the sea
Chap.7 Marine radioactivity pollution
Chap.8 Marine heat pollution
Chap.9 Other topics of marine polltion
Chap.3 Eutrophication and Red tide
3.1 What is Eutrophication? (definition)
3.2 Why Should We Be Concerned?
(harmful effect)
3.3 The nutrient in the coastal seawater
3.4 Eutrophication in the coastal seawater
3.5 Red tide
What is Eutrophication?
Eutrophication is a condition in an aquatic
ecosystem where high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stimulate blooms of algae (e.g.,phytoplankton).
------EPA
The other definition
"the enrichment of water by nutrients especially
compound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causing an
accelerated growth of algae and higher forms of
plant life to produce an undesirable disturbance to
the balance of organism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water concerned.“
——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Why Should We Be Concerned?
Although eutrophication is a natural process in
the aging of lakes and some estuaries,human
activities can greatly accelerate eutrophication
by increasing the rate at which nutrients and
organic substances enter aquatic ecosystems
from their surrounding watersheds,
Agricultural runoff,urban runoff,leaking septic
systems,sewage discharges,eroded streambanks,
and similar sources can increase the flow of
nutrients and organic substances into aquatic
systems,
These substances can overstimulate the growth of
algae,creating conditions that interfere with the
recreational use of lakes and estuaries,and the
health and diversity of indigenous fish,plant,and
animal populations.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al Runoff
Eutrophication
BOD and Eutrophication - rapid succession in a body of
water because of an increase in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Oligotrophic lakes and rivers have clear water and low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Algal blooms hurt the system in two ways,
First,they cloud the water and block sunlight,
causing underwater grasses to die,Because
these grasses provide food and shelter for
aquatic creatures,spawning and nursery
habitat is destroyed and waterfowl have less
to eat when grasses die off.,
Second,when the algae die and
decompose,oxygen is used up,Dissolved
oxygen in the water is essential to most
organisms living in the water,such as fish
and crabs,Increased eutrophication from
nutrient enrichment due to human activities
is one of the leading problems facing some
estuaries in the mid-Atlantic
The idea of eutrophication began with
limnologists,Early in the 20th century,
northern European limnologists distinguished
oligotrophic from eutrophic lakes,The former
were nutrient-poor,the latter,nutrient-rich.
Origin of the concept of eutrophication
in fresh waters
The UK defines 10 mg chl m-3 as a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EQS) for
coastal waters,If chlorophyll frequently exceeds
this level in summer,a water body should be
labelled 'eutrophic',This label is 'objective' and
does not necessarily imply that 'undesirable
disturbances' will result,Some coastal seas are
naturally eutrophic - for example,those in
upwelling regions.
Chap.3 Eutrophication and Red tide
3.1 What is Eutrophication? (definition)
3.2 Why Should We Be Concerned?
(harmful effect)
3.3 The nutrient in the coastal seawater
3.4 Eutrophication in the coastal seawater
3.5 Red tide
3.3 The nutrient in the coastal seawater
A,Sources
B,nitrogen in the seawater
C,phosphate in the seawater
海洋中营养物质的来源海洋中浮游植物所需的营养成分有很多,主要有氮(N)、磷(P)、硅(Si)、有机物、微量元素及各类维生素。
由于Si、有机物、微量元素及各类维生素等在海水中的量都相对比较大,一般不会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
海洋中硝酸盐和磷酸盐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发育各阶段所必需,因此,N、P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1,天然情况,海水中磷酸盐和氮化物含量非常小,受生物活动的影响非常明显,在海洋营养盐分布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2,人为来源:
来自工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大量入海 ;
农业上肥料成分流失 ;
来自在大气的氮、磷负荷 。
海洋中营养物质的来源二、海洋中的氮
海洋中溶解有机氮的降解:
水和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和生物碎屑通过氧化,分解及微生物作用而释放出生物可利用的营养盐 。
不同氧化 — 还原条件下的有机氮降解方程式
有 氧:
(CH2O)106(NH3)16H3PO4+ 138O2— → 106CO2 + 122H2O
+ 16HNO3+H3PO4
缺 氧,脱氧菌
(CH2O)106(NH3)16H3PO4+ 84.8HNO3 — →
106CO2 + 42.4N2 + 148.4H2O + 6NH3 + H3PO4
缺 氧 (NO3-,NO2-已耗尽 ):
还原菌
(CH2O)106(NH3)16H3PO4 + 53SO42- —— → 106CO2 +
53H2S + 106H2O + H3PO4
不同氧化 — 还原条件下的有机氮降解方程式
海洋中的磷主要可分为颗粒态的磷和溶解态的磷,
又可分为无机态磷和有机态磷,海水中可溶性无机磷酸盐有,HPO43-,H2PO43-,PO43-形式存在,
其中可能以 HPO42-形式为主 。 水体中可溶解的磷有限,因为这很容易与 Cd2+,Fe3+,Al3+ 等生成难溶性沉淀物沉积于底质中 。
海水中磷和氮一起参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生物体死亡分解,生物活体排泄,以及沉积物与海水的物质交换,构成磷在海洋中的循环 。
海洋中的磷
3.4 Eutrophication
A,The definition of Eutrophication
B,The effect of Eutrophication
C,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EQS)
of Eutrophication
富营养化
海水中磷,氮,磷,氧的比值基本上与藻类组成相近,P∶ N∶ O(原子比 ) =
1∶ 16∶ 106∶ 276 P∶ N∶ C(质量比 )
=1∶ 7.2∶ 41 。
但是,过量的氮,磷营养物质的存在,
使得海水过渡的,肥沃,引起藻类大量繁殖,这样的现象称为富营养化 。
B,The effect of Eutrophication
Positive effect
Negative effect
Positive effect
适度的富营养化对于当地水产养殖和渔业生产是有益的。
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
适度的富营养化对于当地水产养殖和渔业生产是有益的。
由于海水“营养度”的增加,海域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率增加从而导致次级生产率的增加。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适度的富营养化是有益的,尤其是对当地的水产养殖和渔业生产。
如在某些河口区和上升流区存在大渔场便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这种情况往往只限于某些由 自然过程 而引起的富营养化海区。因为由 人为因素 引起的富营养化往往很难“富”至“恰到好处”,一旦引起水体的过份富营养化就会产生负面结果。
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
Walsh等( 1985)认为水体富营养化有助于海水中有机物向底质转移,从而加速海水作为大气中CO2储存库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来说对地球气候进一步变暖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另外,某些能生产二四基硫化物(DMS)的藻类的大量繁殖能使大气中硫酸盐含量增高,
从而使大气中的云凝核增加,云的增加及云的的反照率增加,会导致气温下降。
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对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分布的影响
其它影响
negative effect
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富营养化的海水再加上合适的温度和光照等,浮游植物便会大量繁殖(尤其是鞭毛藻类),相应地以这些浮游植物为生的浮游动物的生产量也会大量增加(尤其是桡足类甲壳动物)。但是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也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
从而限制了生活在较深水域的褐藻和红藻的繁殖。
虽然这时也有有机物的垂直对流,但由于水体分层,这种对流量是很小的,因此,水体中的有机物就大量堆积,而无机营养物质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这种趋势一直要到某种营养物的枯竭才停止,这种营养物通常为N或P。
接着而来的是藻类的大量死亡和水体中有机物大量向底层转移。
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通常,底栖动物能很快地吃掉上层水中沉降下来的有机物,
而不至于导致多余有机物的细菌分解,从而使底层水处于厌氧状态。
但是如果上层水体过份“肥沃”,藻类大量繁殖,情况就不同了。除了多余的有机物在分解时消耗氧气以外,底栖动物的大量繁殖也要消耗大量的氧气。
在一些垂直对流差及水交换不良的海区,氧消耗量就有可能超过供应量,从而使底层水体处于厌氧环境。这时一些厌氧细菌通过消耗硫酸盐和硝酸盐来进行新陈代谢。其结果是水体中出现象H 2 S、NH 3 之类的有毒气体,最后必定引起底栖生物的大量死亡。这又给厌氧细菌提供了大量的高质量的
“食物”使其繁殖更迅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海域的第一次厌氧环境对底栖大型生物的破坏尤为严重,它可以使经过多年才建立起来的底栖生物群落毁于一旦。
对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分布的影响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在改变浮游植物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整个生态平衡。如在水体富营养化以前通常是硅藻占支配地位,这时鲑鱼等高等鱼种的生产量较高。
而在水体富营养化之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便以鞭毛藻类为主,食植动物增加,食肉动物减少,高级鱼种开始减少,
低级的普通鱼种增加,这对当地的渔业生产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在浮游植物(或动物)数量增加的同时,它们的种群数量减少(由于海域富营养化,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只适应于少数种类的生长),生物多样性变少,破坏了原先的生态平衡。
其它影响
富营养化还有可能改变海域的沉积模式(大量死亡的浮游植物在沉降过程中同时也吸附了大量的悬浮物一同沉到海底)。由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有毒藻类的大量繁殖还会造成贝类等海洋生物的中毒,间接地也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除此之外,海水富营养化引起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还会对沿岸旅游业造成不利影响(生活在表层的大量藻类很容易被带到海岸边和沙滩上,大大影响了海滨的景观),对工业用水造成影响
(大量的藻类堵塞工业冷却水管道),及加速河口、海湾、泻湖的填埋(死亡)。
C.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EQS) of Eutrophication
singal chemical index
Integrated index
水体中氮,
营养化程度 总磷 (毫克/米 3) 无机氮 (毫克/米 3)
贫 — 中 8.0(7.3~ 8.7) 312(228~ 392)
中 — 富 17.6(11.0~ 26.6) 470(342~ 618)
富 84.4(45.8~ 144) 1170(420~ 2370)
特征 腐水域 过营养域 富营养域 贫营养域深域 浅域透明度水色 3以下带臭 呈黄色赤褐色
3<黄绿色 3~ 10短时间局部着色
> 10不着色
COD(mg/L) > 10 3~ 10 1~ 3 < 1
BOD(mg/L) > 10 3~ 10 1~ 3 < 1
无机氮化物
(mgat·N/L)
> 100 10~ 100 2~ 10 < 2
溶解氧 (饱和度 ) 直至近表层 0~ 30%
0~
30%
直至中层为饱和状态数米以下为 30~ 80%
直至底层为饱和状态
H2S 接近表层可测出底层可检测出检不出 检不出初级生产力
(mgC/m2·h)
10~ 200 1~ 10 < 1
底质 黑色、表层无褐色的氧化层黑色无氧化层略带臭味有氧化层有时有带黑色的氧化层无臭味有氧化层硫化物 1.0< 0.3~ 3.0 0.03~ 0.3 0.3
COD(mg/g)? 30< 5~ 30 < 5
表 3.2.1
上述结果看出,磷的限制浓度低于氮,说明富营养化作用中磷是限制因子。
虽然磷是限制因子,但不能忽视高浓度氮的作用。研究一般认为氮为 0.2~ 0.3ppm,
磷 0.01~ 0.02ppm为富营养标准。
此外,富营养化还与水体氮、磷负荷及其比例有关。
The UK defines 10 mg chl m-3 as a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EQS) for coastal waters,If chlorophyll
frequently exceeds this level in summer,a water body
should be labelled 'eutrophic'.
This label is 'objective' and does not necessarily imply
that 'undesirable disturbances' will result.
Some coastal seas are naturally eutrophic - for example,
those in upwelling regions.
C.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EQS) of Eutrophication
1,Eutrophication index(E):
E = COD× DIN× DRP × 106 / 1500
E>1,Eutrophication
2,Nutrient Qquality Index(NQI):
NQI = CCOD /CCOD′+ CTN /CTN ′+
CTP/CTP′+CChla/CChla′
营养质量指数法评价
营养质量指数式:
NQI=ΣAi=ΣCi/Cis
NQI:营养质量指数 ;
Ai,单项营养质量指数 ;
Ci,指标监测的平均值 (mg/l);
Cis,指标评价标准 (mg/l)。
评价指标,COD,DIN,DRP和 Chla。
表 3 营养水平分级
NQI值 营 养 等 级 营 养 水 平
〈 2 I 级 贫营养水平
2~ 3 II 级 中下营养水平
3~ 4 III级 中上营养水平
〉 4 Ⅳ 级 富营养水平厦门同安湾海域营养状态评价
1,研究区域概述
2,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3,结果与讨论
4,结语案例分析
1,研究区域概述
地理特征
功能用途
主要环境问题
1,研究区域概述
同安湾海域位于厦门岛的东北部,海湾海域面积约为 91km2,为半封闭海湾,西部和北部水浅,多为滩涂,南部及东部湾口水域较深 。
同安湾海域主要以水产养殖和盐业为主,水产养殖面积 40 km2,是厦门重要养殖区 。 由于海堤的建设和滩涂的围垦,减少了纳潮量,降低了潮流冲刷能力,加剧海域的淤积,影响海域生态环境 。
周边经济的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及水产养殖规规模的扩大,给同安湾环境造成潜在的危险 。
2,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2.1 调查站位
2.2 调查时间,
1999年 1月 ( 枯水期 ) 和 1999年 5月 ( 丰水期 )
2.3 监测项目:
T,S,SS,pH,DO,COD,BOD5,DIN、
DRP,Chla和油类 。
2.4 水质评价标准:
二类水质标准 。
2,结果与讨论
2.1 水质监测结果
2.2 营养质量指数法评价
2.3 营养指数法评价
2.1 水质监测结果表 1 同安湾海域水质调查统计结果项目
1999,1
(枯水期)
1999,5
(丰水期)
1999
范围 平均值 范围 平均值范围 平均值
pH 8.09~ 8.05 8.07 8.11~ 7.84 7.99 8.11~ 7.84 8.01
DO 8.64~ 8.07 8.32 8.34~ 6.09 6.45 8.64~ 6.09 7.04
COD 1.49~ 0.89 1.17 2.14~ 0.82 1.23 2.14~ 0.82 1.21
BOD5 1.18~ 0.30 0.72 0.70~ 0.04 0.23 1.18~ 0.04 0.38
DIN 0.444~ 0.268 0.372 1.26~ 0.089 0.286 1.26~ 0.089 0.313
DRP 0.022~ 0.012 0.016 0.037~ 0.002 0.017 0.037~ 0.002 0.017
Chla 6.83~ 0.85 2.60 9.60~ 1.38 3.48 9.60~ 0.85 3.20
油类 0.058~ 0.003 0.032 0.041~ 0.003 0.027 0.058~ 0.003 0.027
NH
4
-N
18%
NO
3
-N
77%
NO
2
-N
5%
同安湾营养质量指数站 号 COD DIN DRP Chla NQI 营养等级
Ai
1 0,70 2,85 1,67 1,14 6,63 Ⅳ 级
2 0,63 1,76 1,40 0,62 4,40 Ⅳ 级
3 0,62 1,45 1,00 0,75 3,82 III级
4 0,61 1,30 1,07 0,37 3,34 III级
5 0,51 1,15 0,93 0,42 3,00 III级
6 0,59 1,23 0,87 0,70 3,38 III级同安湾 0,61 1,57 1,13 0,64 3,94 III级同安湾海域营养指数( E)
站号 COD DIN DRP E
( mg/l)
1 1.40 0.570 0.025 13.3
2 1.26 0.351 0.021 6.2
3 1.24 0.289 0.015 3.6
4 1.21 0.260 0.016 3.4
5 1.01 0.230 0.014 2.2
6 1.17 0.245 0.013 2.5
同安湾 1.21 0.313 0.017 4.3
í? 2 í? °2 í? N Q I ó? E?μ ·? 2?
0
2
4
6
8
10
12
14
í? °2 í? 1 2 3 4 5 6
o?
N
Q
I
ó?
E
μ
EQI
E
3.结语对同安湾水质监测的结果表明:
大部分监测项目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无机氮超标,系该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
应用营养质量指数( NQI)和营养指数( E)两种评价方法对同安湾海域营养状况评价,结果均表明该海域处于富营养状态,存在发生赤潮的潜在危险。
3,研究海域 N/P )R为 40.7,磷相对短缺,为该海域富营养化的控制因子。
4,关于保护同安湾海域的建议:应加强周边陆地污染源的治理,控制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业废水的排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控制海洋水产养殖规模,调整养殖结构,减少养殖污染环境;进一步加强海洋管理,防止发生赤潮。
3.结语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对 策
近海水体富营养化科学,合理对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仔细研究N,P等的来源 ( 陆地径流,工农业及生活排污和悬浮物,沉积物释放以及系统内N,P的再生等 ),归宿 ( 沉积,迁移到外海 )
及相互作用 ( N,P等与浮游植物,悬浮物及浮游植物与悬浮物及沉积物之间 )
的基础上 。
( 1 ) 加强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客观的评价 。
( 2 ) 某些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低,可能对渔业生产有一定的帮助,可不采取任何对策,但需加强监测 。
对策与方法
( 3 ) 制定相应的法令,法律来规范富营养化水域附近的排污及海水养殖,减少富营养化水域附近营养盐排放 ( 如建造污水处理厂等 ) 。
如改变排污点,增加海水交换能力,采用自然力量
( 如潮汐等 ) 或人工动能来增加海域的水交换能力及设置导流堤等 。 为减少突然增加的负荷量应充分利用海域的自净能力,把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分期分批排放 。
( 4 ) 向水中撒一些粘土矿物,一方面可以增加水的混浊度阻止藻类大量繁殖,
另一方面粘土可以吸附水体中大量的P
等营养物并沉降到底质中 。 实验证明,
这些被吸附的营养盐的再释放是微不足道的 。
( 5 ) 在水体中养殖一些大型水生植物
( 如藻类,芦苇,水葫芦等 ),证明在湖泊中是可行的 。 经过研究筛选,这种措施在浅海也是可行的 。
( 6 ) 如想让遭到破坏的水域尽快地恢复到自然状态,除减轻N,P负荷外,还需清除含有成为二次污染源的大量N,P的海底泥 。
( 7) 海水养殖的,合理密植,,投饵的科学化及科学的饵料组成等都是预防海域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行办法 。
总之,应在预防上下更多的功夫 ( 如更有效地利用各种能源和资源 ) 而不是在治理上:
治理的周期长,费用高 。
而且治理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 。 在使用一种物质来去除海域污染物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引进新的污染物,有时这种新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 。 如用来清除油污的非离子型分散剂对生物的影响就比流出的石油危害更大便是例子 。
控制近海海域富营养化的根本办法主要有两个:
一,N,P的有效利用 。 即采用废弃物,
污泥的肥料化等措施,减少在经济活动中利用N,P的绝对量,合理利用土地等 。
二,改变产品结构 。 即把洗涤剂,抑制剂等产品转换成不含N,P或含量较低的产品 。
http://ns.soa.gov.cn/chichao/j6.htm
—— thank Xiaoqiong
http://www.soa.gov.cn/bbs/report/6.htm
—— thank Xiaoqiong
3.3 海洋赤潮污染概述一、赤潮的定义二,赤潮的危害三,赤潮生物四,赤潮的类型划分五,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六,引发赤潮的主要原因七,赤潮的监测和防治措施概述习题
1,某海区发生赤潮污染,现给出下列几种赤潮生物最高细胞密度(个 /ml),试判断:
1)该海区发生了哪些藻类赤潮,赤潮生物优势种是什么?
2)该赤潮的类型?(属单相或双相型赤潮)
中肋骨条藻,2? 106;
笔尖根管藻,5.24?104;
甲藻,3.20?106。
3.3 海洋赤潮污染概述一、赤潮的定义二,赤潮的危害三,赤潮生物四,赤潮的类型划分五,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六,引发赤潮的主要原因七,赤潮的监测和防治措施概述一、赤潮的定义
定义:
赤潮 是由于 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促使某些浮游生物(如 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等 )暴发性大量增殖和高密度聚集,引起水色异常,造成海域生态破坏和人类健康受损的现象。
From huangtianchun
From penghaiping
From penghaiping
二,赤潮的危害
1,对养殖区水产资源的破坏
2,对人类健康与安全的危害
3,对沿岸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1,对养殖区水产资源的破坏
1) 分泌粘液,粘附于鱼类等海洋动物的鳃上,妨碍其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2) 产生毒素,危害甚至直接毒死养殖生物,目前我国已知有毒的就有 83种 ;
3) 导致水体缺氧或造成水体有大量硫化氢和甲烷等,
使养殖生物缺氧或中毒致死;
4) 吸收阳光,遮蔽海面,使其它海洋生物因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死亡 。
5) 赤潮破坏了基础饵料,严重地破坏整个海洋水产养殖业 。
1998年中国沿海赤潮损失概述
继1997年底福建厦门西港海域和广东铙平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之后,1998年2月底至3月底 广东珠江口海域,汕尾附近海域和南澳海域再次出现大面积赤潮,近3000km2的海域赤潮翻涌给沿海养殖业以致命的打击。这次赤潮规模为广东历年之最,
直接经济损失 4500 多万元。
下半年,我国 渤海湾 又发生了大面积的赤潮。此次赤潮持续时间为8月中旬至11月底,面积为5000
多km2,包括辽东湾、山东莱州湾、天津新港、河北唐山、秦皇岛等海域,给沿海水产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5亿多元 。这次赤潮已被证实为我国有史以来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损失最严重的一次。
1) 赤潮毒素的富集与传递 。
由于有毒赤潮生物含有剧毒,可通过直接分泌和食物链传递,
危及人类的健康与安全,甚至 引起人类中毒死亡 。
有些赤潮生物不仅分泌毒素,甚至死后还继续放毒,而且有些毒素的毒性远远超过氰化物,如链状柒沟藻分泌的石房蛤毒素,其毒性比眼镜蛇毒高出80倍,比一般可卡因麻醉剂高出10万多倍,可直接或间接地毒死海洋生物及人类 。
2) 病原体大量繁殖 。
发生赤潮的水体中,细菌,病菌生长繁殖蔓延,有的病菌可达 5× 104~ 5× 108个/ l。
2,对人类健康与安全的危害赤潮毒素对人类健康危害事例简述
此外赤潮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人们一旦食用赤潮毒害过的鱼虾,尤其是贝类就会中毒身亡。
如1986年12月我国福建东山岛村民因食用带赤潮的花哈曾发生过136人中毒的事件;
1988年上海、江苏因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至使41万人患病;
1995年4月菲律宾发生的赤潮使2万名渔民被感染麻痹性贝毒,并有4名儿童死亡。
3,对沿岸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1) 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
破坏海洋食物链的正常顺序和生产过程,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降低海洋生物多样性 。
由于少数藻类的暴发性异常增殖,会造成海水PH值升高,粘稠度增大,改变浮游生物的生态系统群落结构 。
2) 赤潮与海域污染的相互影响和加和作用 。 发生赤潮海域,
若污染源不能切断,污染物仍不断输入,海域可能加剧富营养化和不断发生赤潮 。 赤潮加重了海域污染,污染又引起赤潮,这样不断地破坏海洋的生态平衡 。
3) 对沿岸景观的破坏 。
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日趋严重和剧烈
美国:
佛罗里达沿海从1916~1948的
32年间,平均每隔16年才发生一次赤潮;可1952~1964年间,几乎每年都有赤潮发生。
日本:
濑户内海仅1975~1976年间,平均每年就有300次以上的赤潮,整个夏季几乎就未停止过。这些屡屡发生的赤潮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1969~1973的5年内日本赤潮经济损失累计高达2417亿日元,只1978年一年的赤潮经济损失就高达1158亿日元,
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日趋严重和剧烈
中国:
沿海从50~80年代有文字记载的赤潮仅30
余起;
1980年前平均每2年1次;1984~19
89年每年3次,持续时间7~10天,波及范围从几十km2到几千km2。
仅1989年8、9月份所发生的从天津到黄骅岐口的大面积赤潮,其经济损失竞高达4亿元以上。1993年我国赤潮损失高达16亿元。
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日趋严重和剧烈三、赤潮生物引发赤潮的生物称为,赤潮生物,。
(1)赤潮的潮色
(2)
(3)
(4)
(1)赤潮的潮色
引起,赤潮,的浮游生物 (主要是浮游植物 )种类很多,不同的浮游生物种类呈现不同的颜色 。
,赤潮,只是对颜色的泛指 。
赤潮的潮色可以判断赤潮生物的种类 。
(2)有毒赤潮生物
赤潮生物并非都有毒的,现已发现有毒赤潮生物有 83种,其中以 甲藻纲 居多 。
有毒赤潮生物含有许多种毒素,较重要的毒素类,麻痹性贝毒,神经性贝毒,腹泻性贝毒和西加鱼毒 等等 。
(3)赤潮生物孢囊
在生物因素中,赤潮生物,种子,群落是赤潮发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赤潮种子是在海域中已存有的赤潮生物细胞和底栖休眠孢囊,也可以是由其他区域迁移和扩散来的 。
这些孢囊在环境条件不利情况下,容易诱发暂时性孢囊,保留在沉积物中,当有利其生长的环境条件时,很快释放出浮动细胞,再多次分裂,以致可以达到形成赤潮的密度 。
(4)赤潮生物学指标
赤潮生物浓度是评价水域是否达到,赤潮,
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赤潮生物学指标,
许多研究报告采用生物个体长度和赤潮浓度来衡量。
依据不同赤潮生物的细胞大小,当水体中赤潮生物密度超过该范围时就形成赤潮。
表 3.3.2 赤潮生物细胞密度指标生长长度 (μm) 赤潮密度指标
(个/ ml)
< 10 > 104
10~ 29 > 103
30~ 99 > 3× 102
100~ 299 > 102
300~ 1000 > 3× 103
赤潮生物细胞密度指数( F)
F=细胞密度 /赤潮细胞密度指标;
当某种生物的细胞密度指数 F 接近 1时,表示此种生物赤潮出现的可能性越大;
F 值大于 1时,表示发生了该类型藻类的赤潮,F值越大,表示该类型赤潮的规模越大;
赤潮生物细胞密度指数换算
( 5)赤潮类型划分
1) 按爆发赤潮的优势种类型,如中肋骨条藻赤潮,夜光藻赤潮等;
2) 按爆发赤潮的优势种类型个数,可分为单相型赤潮或双相型赤潮等;
单双相型赤潮发生赤潮时赤潮生物只有一个种占绝对优势的称为 单相型赤潮,这是最为常见的情况 。 有时发生赤潮时有两种共存的赤潮生物占优势,就称为 双相型赤潮 。
二、赤潮发生的影响因素
1
2,
(三)、物理因素
赤潮发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查明,但从理化环境的变化分析,初步认为与气候、
海温、盐度、营养料和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化学因素
赤潮研究普遍认为:赤潮的发生与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密切相关,营养盐是形成赤潮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条件 。
其来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倾注:
2,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网箱养殖盲目发展也是造就赤潮泛滥的,温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 由于投铒中的残余铒料和鱼类排泄物沉积,使一些海域严重富营养化 。
上述两方面原因导致在内湾,浅海区中无机态氮,磷酸盐和铁,锰等微量元素增多,给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
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倾注:
依我国为例,近年来我国每年排入海洋中的污染水约90亿吨,
预计到本世纪末每年排入海内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将增至180亿吨和40亿吨。
据统计,1990年入海石油污染物约12,5万吨、有机物
(COD)748,2万吨、营养盐类11,5万吨、重金属4,
2万吨。
在大连湾沿岸70多处排污口每年排入海的3亿吨污水中仅石油含量就超标25倍,其它污染超标也达8倍以上。
上海每年排入长江口、杭州湾的20亿吨污水使该地渔场南区的大肠杆菌超标竞高达1万倍以上。目前我国内海N、P等营养盐的超标率均已超过70%。
1997年广东省生活污水排放量高达29亿t,其中经过污水处理的不足10%,形成了 1998年大规模赤潮的“温床”。
二、化学因素
赤潮研究普遍认为:赤潮的发生与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密切相关,营养盐是形成赤潮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条件 。
其来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倾注:
2,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网箱养殖盲目发展也是造就赤潮泛滥的,温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 由于投铒中的残余铒料和鱼类排泄物沉积,使一些海域严重富营养化 。
上述两方面原因导致在内湾,浅海区中无机态氮,磷酸盐和铁,锰等微量元素增多,给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
三、物理因素
1,上升流,上升流能将海底的营养物携到表层,为赤潮生物提供丰富的各种营养物,因此,赤潮常常发生有上升流的海域 。
2,海温或盐度,一般赤潮发生于水温20 ℃ ~30 ℃ 的海域中;赤潮海域的盐度一般为27 % ~37 % 。
3,气象条件,通常赤潮出现于闷热,风平浪静的夏季 。
4,水团影响,赤潮爆发与不同盐度的海水形成的锋面有关 。
由于台湾暖流北上或外海海水在浙江沿海形成的锋面,使东海多发赤潮 。 此外,水底层出现无氧和低氧水团也会引起赤潮 。
5,城市暴雨和洪水,冲刷入大量的营养盐和微量元素,
诱导海域,河口的赤潮发 。
赤潮的预防与治理
由于赤潮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目前还难以及时准确的预报。
科学的治理方法仍然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5条:
风景蓝天 -tulipga4881
Thank黄日第三章 海洋富营养化与赤潮
3.1 海洋中的营养物质
3.2
3.3 赤潮厦门同安湾海域营养状态评价
1,研究区域概述
2,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3,结果与讨论
4,结语案例分析 1
2.2 营养质量指数法评价
营养质量指数式:
NQI=ΣAi=ΣCi/Cis
NQI:营养质量指数 ;
Ai,单项营养质量指数 ;
Ci,指标监测的平均值 (mg/l);
Cis,指标评价标准 (mg/l)。
评价指标,COD,DIN,DRP和 Chla。
2.3 营养指数法评价
营养指数式表示为:
E = COD× DIN× DRP× 106/1500
3.3 海洋赤潮污染概述一、赤潮的定义二,赤潮的危害三,赤潮生物四,赤潮的类型划分五,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六,引发赤潮的主要原因七,赤潮的监测和防治措施概述习题
1,某海区发生赤潮污染,现给出下列几种赤潮生物最高细胞密度(个 /ml),试判断:
1)该海区发生了哪些藻类赤潮,赤潮生物优势种是什么?
2)该赤潮的类型?(属单相或双相型赤潮)
中肋骨条藻,2? 106;
笔尖根管藻,5.24?104;
甲藻,3.20?106。
一、赤潮的定义
定义:
赤潮 是由于 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促使某些浮游生物(如 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等 )暴发性大量增殖和高密度聚集,引起水色异常,造成海域生态破坏和人类健康受损的现象。
From penghaiping
二、主要赤潮现象概述 大鹏湾环境与赤潮的研究米氏裸甲藻赤潮二,赤潮的危害
1,对养殖区水产资源的破坏
2,对人类健康与安全的危害
3,对沿岸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三、赤潮生物引发赤潮的生物称为,赤潮生物,。
(1)赤潮的潮色
(2)
(3)
(4)
赤潮生物细胞密度指数( F)
F=细胞密度 /赤潮细胞密度指标;
当某种生物的细胞密度指数 F 接近 1时,表示此种生物赤潮出现的可能性越大;
F 值大于 1时,表示发生了该类型藻类的赤潮,F值越大,表示该类型赤潮的规模越大;
赤潮生物细胞密度指数换算
( 5)赤潮类型划分
1) 按爆发赤潮的优势种类型,如中肋骨条藻赤潮,夜光藻赤潮等;
2) 按爆发赤潮的优势种类型个数,可分为单相型赤潮或双相型赤潮等;
大鹏湾环境与赤潮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鹏湾环境与赤潮的研究一、大鹏湾及其沿岸自然环境概况二、几起主要赤潮现象概述三、赤潮多发区海洋环境与赤潮四、赤潮爆发的主要物化因素归纳五、赤潮防治对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2
1,控制海水的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大量繁殖和赤潮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赤潮的预防与治理对 策
近海水体富营养化科学,合理对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仔细研究N,P等的来源 ( 陆地径流,工农业及生活排污和悬浮物,沉积物释放以及系统内N,P的再生等 ),归宿 ( 沉积,迁移到外海 )
及相互作用 ( N,P等与浮游植物,悬浮物及浮游植物与悬浮物及沉积物之间 )
的基础上 。
( 1 ) 加强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客观的评价 。
( 2 ) 某些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低,可能对渔业生产有一定的帮助,可不采取任何对策,但需加强监测 。
对策与方法
( 3 ) 制定相应的法令,法律来规范富营养化水域附近的排污及海水养殖,减少富营养化水域附近营养盐排放 ( 如建造污水处理厂等 ) 。
如改变排污点,增加海水交换能力,采用自然力量
( 如潮汐等 ) 或人工动能来增加海域的水交换能力及设置导流堤等 。 为减少突然增加的负荷量应充分利用海域的自净能力,把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分期分批排放 。
( 4 ) 向水中撒一些粘土矿物,一方面可以增加水的混浊度阻止藻类大量繁殖,
另一方面粘土可以吸附水体中大量的P
等营养物并沉降到底质中 。 实验证明,
这些被吸附的营养盐的再释放是微不足道的 。
( 5 ) 在水体中养殖一些大型水生植物
( 如藻类,芦苇,水葫芦等 ),证明在湖泊中是可行的 。 经过研究筛选,这种措施在浅海也是可行的 。
( 6 ) 如想让遭到破坏的水域尽快地恢复到自然状态,除减轻N,P负荷外,还需清除含有成为二次污染源的大量N,P的海底泥 。
( 7) 海水养殖的,合理密植,,投饵的科学化及科学的饵料组成等都是预防海域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行办法 。
总之,应在预防上下更多的功夫 ( 如更有效地利用各种能源和资源 ) 而不是在治理上:
治理的周期长,费用高 。
而且治理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 。 在使用一种物质来去除海域污染物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引进新的污染物,有时这种新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 。
如用来清除油污的非离子型分散剂对生物的影响就比流出的石油危害更大便是例子 。
2,改善水质和底质生态环境
在赤潮多发区养殖某些 海藻,用以吸收富余的氮和磷,可以减少赤潮发生。
利用 海底耕耘机 在有机物堆积的底泥上拖曳,使底泥翻转,促进有机物分解,达到改良底质的目的等。
应用 粘土 改良土质和底质环境;
撒播 石灰 可起到促进有机物分解、改善底质、抑制磷释放、防止水体营养化、灭菌消毒和防止发生硫化氢等作用。
海洋清洁剂 也可作为净化水质和底质的改良剂。
赤潮的预防与治理
3,减缓海水养殖业自身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应选择一引起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和立体养殖,充分利用水体,合理开发。
赤潮的预防与治理
4,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通过货运船压舱水的排放,赤潮生物种类可能从一个海域被携带到另一地区的海域。
5,建设良好的海洋环境在开发建设中,应尽量减少破坏沿岸自然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至五月三日起,在浙江省的中部、南部海域及象山港、三门湾等海域连续发生赤潮事件共 14次,
From wuyida and zhengshenghua
自五月三日海监飞机在舟山渔场首次发现大面积赤潮后,在浙江省的中部、南部海域及象山港、三门湾等海域连续发生赤潮事件。一个多月时间内连续发生 14次。规模最大的一次面积为 7000多平方公里,持续时间达一周。温台地区受赤潮影响严重,渔业损失超过亿元人民币。
为将赤潮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东海分局和地方海洋机构对赤潮进行了严密的监视。
一、基本情况本次赤潮发生在浙江省的重要渔业水域和养殖区域。经济损失超过亿元人民币,
养殖业受到一定影响,养殖鱼死亡。部分滩涂养殖死亡率急剧上升。有的地区赤潮影响范围巨大,大面积水域很长时间不能进行捕捞作业。
二、赤潮监测与防范在赤潮多发季节,东海分局严格旅行职责,对东海海域的环境进行监视和监测。其间安排遥感飞行 11次,出动多条海监船舶进行了多个航次的监测,
并分析了赤潮生物的种类和毒性。
由于监控严密,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充分依据,
大大减低了损失程度 。
三、建议
1、大规模赤潮的发生,说明海洋环境污染已经对沿海经济的发展构成严重损害,修复海洋生态,采取有力措施控制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建立赤潮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提高环境保护手段的科技含量,加强国家海洋主管部门和地方海洋管理部门的配合,
共同建设海洋环境保护体系,就能抵抗突发性环境灾害。
3、由于海洋污染因子的存在,如果气象、
海况条件适合,还会再次发生赤潮。提请有关方面做好应急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