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四章 保护贸易理论及其发展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
第一章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1 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分析
1-2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
1-3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1.3.1 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3.2 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发展
1.3.3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测度
回目录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一,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 -绝对优势理
论
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三、约翰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四、赫克歇尔 -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五、古典贸易理论的现代分析
六、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回目录
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
一, 新要素理论
二,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理论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四、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五, 新贸易理论
六、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理论
回目录
第四章 保护贸易理论及其发展
一、贸易差额论
二、保护关税论
三、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四、超保护贸易政策理论
五、保护贸易新论
回目录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
一, 局部均衡条件下的关税效应
二, 关税的负担比例
三, 一般均衡条件下的关税效应
四, 最优关税率
五, 关税的有效保护理论
六、进口配额的经济效应
七、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
回目录
导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 )研究什么?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部分
基础是微观经济学
二、研究范围
1,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
2,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
知识的国际传递
三、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
1、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原因和
方向,如价格差、运输成本
2、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结果,
包括对各国生产、消费、商品价格、社会各集
团利益的影响
3、与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及技
术知识国际传递有关的各种商业、贸易、产业
和消费政策
? 商业或贸易政策直接影响贸易的数量、价格;
? 产业、消费政策通过对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干
预间接影响贸易
4、经济增长、技术变动对贸易的影响,即动
态分析国际贸易的变动原因和结果
四、研究性质
国际贸易理论是实证和规范的统一
1,实证 ( Positive) 理论 ( 分析 ),
2,规范 ( Normative) 理论,
在任何一项具体研究中,两者密切相连,
不可分割:实证分析为规范理论提供基
础,否则规范理论将失去说服力;无规
范分析,实证分析将失去经济学的社会
意义。
例,分析进口关税结果时,实证贸易理
论揭示这一政策所造成的消费者、生产
者和整个国家的损失,而规范理论则研
究怎样看待这些利益与损失,这些得失
的重要性怎样。
五、国际贸易理论的具体内容
(一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 1、国际贸易的基础 —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基本问题,
·各国之间为何发生贸易
·各国在什么情况下才发生国际贸易
·为什么一国出口纺织品而另一国出口电视
·是什么因素决定一国的进出口模式
总之, 只有当产品在国家之间存在价格
差异时才会发生国际贸易
? 国内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不同 各国物价水
平不同 国际贸易
从供给方面即生产成本上解释国际贸易
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
?1)斯密, 李嘉图模型 ——从技术的差
异方面来解释 ( 认为劳动是最主要的
生产投入 )
生产技术 劳动生产率 产品成本
?2)H-O模型 ——用资源的不同配置来解
释(要素配置模型)
?产品成本中要素种类、丰裕程度及使用的
要素比例影响产品成本或价格
?3) ―规模经济, 贸易模型 ——用市场和
生产规模的不同来解释
?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不同要素
在不同阶段的作用来解释
从需求方面解释国际贸易基础的理论,
? 1)用偏好不同解释贸易模式的需求模型
给定相同技术、相同的要素配置、相同的生产规
模,但各国的消费者偏好不同,导致不同的产品价格
? 2) 用收入不同解释贸易模式的林德模型
在偏好相似条件下,收入不同会造成不同的需求
曲线。一般来说,若偏好和成本相同,同样的产品在
发达国家的绝对价格会比发展中国家高。
问题,
为什么发达国家产品主要向发达国家出
口?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产品也更愿意进入欧
美市场而不是其他发展中国家?
2、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 1)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考察指标主要包括:国内市场价格(或相
对价格);本国进、出口产品的生产量和消费
量等
? 2)对本国社会福利的影响:生产者利益、消
费者利益、社会净利益
? 3)对国际市场和外国贸易伙伴利益的影响
3、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动 ——包括贸
易模式、贸易量等
(二 ) 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 1、贸易政策的影响:主要是对各种贸易政
策以及影响贸易的其他经济政策(包括产业
政策、消费政策等)的实证分析,还包括区
域性经济合作的研究
? 2、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即贸易政策
制定过程中的政治与经济利益
(三 )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国际金融
理论
?研究的是:在开放条件下的宏观问题
第一章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 1-1 国际贸易及其国际贸易分析
一,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 (International Trade)
跨国界的商品、服务以及生产要素的流动
2.对外贸易 (Foreign Trade),
指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
的活动 (这是从一个国家来看这种活动, 即以一个国
家或地区为主体, 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活动 )
二,国际贸易分类
? 按货物的移动方向
进口贸易( Import trade)
出口贸易( Export trade)
过境贸易( Transit trade)
? 按商品的存在形态
有形贸易( Tangible goods trade,Goods trade)
无形贸易( Intangible goods trade,Service trade)
? 按贸易是否有第三者参加
直接贸易( Direct trade )
间接贸易( Indirect trade )
转口贸易( Entrepot trade)
? 按国境和关境
总贸易( General trade)
专门贸易( Special trade)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 1974年修订本) 10大类商品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
的活动物
饮料及烟类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
粗原料
矿物燃料、润滑油
及有关原料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
制成品
机械及运输设备
杂项制品
没有分类的其他商
品
GAST中服务贸易的形式
1、跨境交付 (Cross-border supply),从一成员境内向
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
2、境外消费 Consumption abroad),在一成员境内向
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3、商业存在( Commercial presence,跨境设立商业
或专业机构):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
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 (Movement of personnel),一成员的服
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服
务,即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境内提供服务
GAST中的“服务部门参考清单”
商
业
性
服
务
销
售
服
务
金
融
服
务
娱
乐
服
务
通
讯
服
务
教
育
服
务
卫
生
服
务
运
输
服
务
建
筑
服
务
环
境
服
务
旅
游
服
务
其
他
服
务
三、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
? 1.对外贸易额 (Value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表示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额与
进口额总和。
? 进口贸易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货
? 出口贸易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货
? 国际货物贸易额 (世界进口 /出口总额 ),世界上
所有国家的进口 /出口总额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
后加总。
? 2.对外贸易量 (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思考问题
在双边贸易中,一方向另一方的出
口值应该等于另一方从它进口的进口值,
但双方在统计时存在着偏差,产生原因?
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
差额称贸易差额 (Balance of Trade)。
? 贸易顺差 (出超,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以正数表示
? 贸易逆差 (入超,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出口总额 <
? 贸易平衡,出口总额 =
? 贸易差额状况对一国的国际收支有重大的影
五, 贸易结构
1.对外贸易结构:一国进出口货物与
服务的组成情况
2.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国进出口有
形商品的组成情况, 即一国一定时
期内各类或各种商品的进出口值在
该国进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例
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某国对外贸易总
值, 出口值, 进口值的地区分布和国别
分布情况
2,国际贸易地区分布:世界各洲, 各国
或各经济集团通过其对外贸易额所显示
的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六、市场结构 (地理方向或分布 )
七、对外贸易依存度
? 也叫对外贸易系数,是一国对外贸易额在
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
占的比例。它反映的是一国国民生产总值中
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国际市场实现的
? 出口依存度,一国出口额在该国国民生产
总值中所占的比例
? 进口依存度,一国进口额在该国国民生产
总值中所占的比例
八、贸易条件 (Terms of Trade),
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
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或者说是指国
际商品交换比例
计算方法,
T = ( PX / PM ) × 100
其中 T表示该国某一时期的贸易条件;
PX为该时期的出口价格指数; PM为该时
期的进口价格指数
§ 1-2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
共同点
都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运动过程的相同(从生产者
到消费者)
交易过程大同小异
经营的目的相同
不同点
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
所使用的货币不同
贸易的基础条件不同
所承担的风险不同
对经营管理者的要求不
同
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
国际贸易是涉及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
交易活动。国际贸易的这种跨国、跨地
区性,决定了它的经营环境具有跨体制
特性
第一、国际贸易是在不同的政
治经济体制下进行的
表现在各国的税收、物价管理,国内市
场营销特点,外贸管理体制和政策,外
汇和汇率管制及政策,国内金融市场的
,自由化, 程度及其市场发达程度等方
面的差异
第二,国际贸易是在跨法律体
系下进行的
国际贸易中法律渊源的不同往往给国际
贸易造成一定的矛盾和纠纷。如属普通
法系的法律将影响按期交货的罢工不作
为, 不可抗力, ;而属大陆法系的法律
则相反,把它视为, 不可抗力,,违约
一方可以免除违约责任
第三,国际贸易是在跨文化体
系下进行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语言、生活
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标准、道德规范、
生活水平等方面各不相同。这种不同文
化体系往往对人们的交易行为产生深刻
的影响。霍夫斯塔德教授实验:出示一
幅似少女又似老太婆的模糊照片
第四,国际贸易是在不同地理、
气候环境下进行的
它决定了国际贸易中的运输问题、商品
仓储问题、交货的时间问题都要比国内
贸易复杂得多
基础条件不同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国际的生产条件、国际之间
的分工和专业化。世界各国之间由于各自的生
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组成的情况各不相同,生产
成本和产品价格也各异
对经营管理者的要求不同
语言
对外贸易规章、货运、报关、检验等手续
以及国际上通行的规则和贸易惯例
国际汇兑:各国货币汇率、外汇银行功能、
国际金融组织的规章等
国际保险、运输、存储等
国际贸易的特殊性
更困难
更复杂
风险大
更困难
语言
法律,风俗习惯
贸易障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市场调查
交易接洽、技术困难多,贸易纠纷不易
解决
更复杂
各国的货币与度量衡差别大
商业习惯复杂
海关制度及其他贸易法规的不同
国际汇兑复杂
货物的运输与保险
风险大
资信风险
商业风险:货,单,时间
汇率风险
运输风险
价格风险
政治风险:经济贸易政策受国内政治经
济状况的影响。如国有化、剥夺外来资
本、美伊战争
§ 1-3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制约和影响
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经济发展的内涵
发展经济学曾有过的三种观点,
1、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其数量指标就是国
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
2、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体制变
革
3、经济发展应从它的最终效果出发。如 Hagen
Everett 采用加权办法,把必需品的消费量、
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
平和就业状况合成一种综合指标
经济发展是一种过程性概念
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在于,经济发展是
一个持续永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
具有一些, 内在要求,,这些内在要求
不满足,经济就谈不上发展。作为过程
性概念,经济发展的基本含义是:经济
增长;经济成长;经济稳定;经济效率
经济发展是一种结果性概念
经济发展的根本属性在于,经济发展是
由劳动者参与其中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劳动者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总是要获
得一定的结果。作为结果性概念,经济
发展的涵义是经济进步
经济发展的涵义是经济增
长、经济成长、经济效率、
经济稳定、经济进步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机体内各种生长因素在量上
能不断增长,财富不断丰富。它反映了经济发展
量的规模大小
经济成长,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能顺利转
换,并不断优化。它反映了经济发展机能的改进
程度。产业结构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内容
经济稳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和振荡不能过
大。它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
经济效率,经济发展应能有效地使用稀缺的资源
。它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
一、对外贸易可以带来静态利益:在资源
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该国的经济福利
1、从交换中可以获得利益。即通过对外贸易活动
可以获得本国不能生产或国内生产成本太高的产
品,使消费者得到更高水平的满足
2、从专业化分工中可以获得利益。即通过参与国
际分工专门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
提高本国的资源利用效率
二、对外贸易可以带来动态利益,
改善资源利用环境,促进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
经济结构的改善
1,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
? 通过对外贸易,一国可以发现并围绕自己的比较
优势发展自己的产业,产业结构随着比较优势的变
动不断趋于高级化
? 对外贸易可以为新兴产业的建立提供市场条件
? 对外贸易带来的国际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产
业演进的效率
2,对外贸易可以促进技术进步
对外贸易是一国技术进步所需技术的主要供给
渠道
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技术外溢效应”
( Technology spillovers)和“边干边学效应”
( Learning by doing)
对外贸易为技术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
3、对外贸易促进制度创新
许多制度如专利保护制度等作为商品可
以引进,从而节省制度创新成本
对外贸易通过“外溢效应”和“边干边
学效应”促进整个国家的制度创新
对外贸易可以从需求方面拉动制度创新
关于国际贸易促进经
济发展的理论
一、理论学说的演变和发展
(一)古典经济学家斯密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
,剩余物出口, 理论
1、动态生产率理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
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
市场范围的约束。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
显著标志,因而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
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
2、“剩余物出口”理论
这一理论假设贸易前一国处于不均衡状态,存
在闲置的资源或过剩的产品,因此,该国由封
闭转向贸易后,出口其剩余产品或由闲置资源
生产的产品,就不用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
不必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出口所带来的收
益或由此而增加的进口也没有机会成本,因而
必然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
3、“大宗产品”理论
在“剩余物出口”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
来的。大宗产品(主要指原材料或自然资源密
集型产品)的开发和新发现,常常导致大量的
国内剩余;这些剩余由大批量的出口吸收,便
可减少国内资源的闲置和失业,增加国民收入
和消费,提高储蓄和投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
的增长
(二)对外贸易是, 经济增长的发动
机,
30年代经济学家罗伯特逊提出这一学说,50年代诺克
斯补充和发展了这一命题。该学说认为,
1、对外贸易的直接利益,
各国按比较成本规律进行国贸,通过两优取其更优、
两劣取其次劣的办法进行专业化分工,资源得到更有效
的配置,增加产量。并通过交换,各国都得到了多于自
己生产的消费量。
2、间接的动态利益,
随着外贸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
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
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补
60年代以后,随着亚洲一些国家和
地区通过出口导向型而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后,
这一学说再度流行。
60年代以来, 经济增长发动机, 学说的补
充
1、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这个国家有了其提高进口水平
的手段,资本货物的进口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
量,有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
2、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国内的投资流向发生变化,资本会
集中在优势的领域
3、世界市场的竞争会给一国的出口工业造成压力,降低
成本,提高质量,淘汰低效工业
4、出口使一国得到规模经济利益,生产增长,成本降低,
就业增加,取得, 乘数效果, 。如美国汽车工业
5、出口的不断扩大会鼓励外资流入,解决国内投资不足
的难题,促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的传播
70年代,克拉维斯提出 对外贸易不是增
长的, 发动机,,而只是增长的, 侍
女, 。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其
国内因素决定,外部需求只构成对增长
的额外刺激,这种刺激在不同国家的不
同时期有不同的重要性;外贸既不是增
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而且还
不一定必然对经济增长有益
(三 )―出口导向, 贸易发展模式 (70年代未 )
1、出口导向: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以制成品
和半制成品出口逐步代替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利用
扩大出口来积累资金,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2、实践表明,对外贸易发展较快,实行外向型战略的国
家和地区,也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3、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如巴拉萨等利用跨国家的横截
面数据或单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出口和经济增
长之间的关系作回归分析,得出, 对外贸易有利于促
进经济增长,
(四)贸易和增长关系新理论( 80年
代中期,以罗默为代表)
新增长理论 把创新作为推动生产率增长的核心
因素,对外贸易能够刺激一国的创新活动,从
而促进该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中更为广阔的
市场、更为频繁的信息交流、更为激烈的竞争
对创新活动产生刺激。同时,构造了一系列的
模型,将创新活动内生化视为有目的的研究与
开发投资的结果
二、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测定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
(二)进口收入弹性 ( ?)表示国民收入增加 1%时进口增加百分之
几的比率
▲ 如果进口增长率高于国民收入增长率,则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增加
▲ 若 ? >1(顺贸易偏向增长),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增进,
即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若 ? <1(逆贸易偏向增长),国际贸易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作
用在递减
▲若 ? = 1(平行贸易增长),此时不能认为贸易的作用已消失,
这是一种国内外生产要素都得到有效利用的状态(小岛清,
,对外贸易论, )
? ?
? ?)(/
/
G D PG N PM
YM
进口依存度
边际进口倾向进口收入弹性 ???
(三)净出口分析法
用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恒等式,
GDP = I + C + X – M
I:投资; C:消费; X:出口; M:进口; X-M:
净出口
△ GDP = △ I + △ C + △ X – △ M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d),净出口增
长占 GDP增量的比重(百分数)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GDP增长速度乘
以 d
表 几种方法测算的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
年份 GDP增长
速度 %
拉动度(百分点)
净出口法 出口总量法 进口分解法
1993 13.5 -1.6 1.0 0.2
1994 12.6 1.2 5.3 3.0
1995 10.5 0.8 1.8 0.6
1996 9.6 -0.4 0.1 -1.0
1997 8.8 3.1 3.5 2.3
1998 7.8 0.5 0.1 0.6
1999 7.1 -2.3 1.9 -1.3
2000 8.0 -0.5 4.8 1.3
净出口分析法的局限性
1、净出口分析法将进口完全视作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负作
用,将进口与出口对立起来,认为进口纯粹是对国内
需求的抵消,没有反映进口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没有考虑进口的目的和结构
2、净出口法只能从需求的角度考察即期静态的经济增长
构成,无法说明供给方面的情况和中长期动态经济发
展的比例关系。按照此法,只有当贸易顺差逐年递增
时,才能保证对外贸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而长期保
持逐年增加的外贸顺差是不可能的
3、从统计学角度看,净出口与 GDP的相关关系相当微弱,
用它来反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很不可靠
一组统计数据
●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提供的数据,1950-1999年,全球 GDP
增长了 6.3倍,年均增长 3.8%,出口额增长 19倍,年均增
长 6.2%,GDP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 0.5,GDP
规模与出口量的相关系数为 0.97,而净出口与 GDP之间不
存在类似的相关规律
● 在全球贸易中排名第一的美国和第三的日本是两个极端
的例子。 1978-1998年间美国的对外贸易和 GDP都在正增长,
但净出口一直为负数,而日本的净出口却一直为正数
● 从国别数据看,尽管各国的 GDP与贸易规模相差悬殊,但
净出口额却相差不大,基本在 -250和 500亿美元之间
(四)出口总量分析法 (只考虑出口总量
增长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d),出口增量
占 GDP增量的比重(百分数)
?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GDP增长速
度乘以 d
例如,1997年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35.5%,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39.4%,按净出口
法和出口总量法,对经济拉动度分别为 3.1和 3.5个百分
点;而 20年来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 2000年,对外贸易
对经济的贡献率为 -5.7%,出口的贡献率为 59.9%,按
两种方法计算的拉动度分别为 -0.5和 4.8个百分点
进口分解分析法
进口的分解:按照广义经济分类,进口品分为资本品
(资本品进口是国内投资的实现)、消费品(消费品
进口是国内消费的实现)和中间产品。在假设资本品
和消费品为国内不可替代产品、中间产品(半成品)
为国内可替代产品前提下,国民经济恒等式为,
GDP = I + C + X – M
= I + C + X -( Mi + Mc+ Mm)
= ( I - Mi ) +( C - Mc ) +( X - Mm)
Mi,Mc,Mm 分别表示资本品、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进
口
进口分解法模型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d),出口与
中间产品进口差额的增量占 GDP增量的
比重(百分数)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GDP增
长速度乘以 d
表 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与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
年份 GDP增长
速度 %
对外贸易增长速度( %)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1993 13.5 18.2 8.0 29.0
1994 12.6 20.9 31.9 11,2
1995 10.5 18.7 23.0 14.2
1996 9.6 3.2 1.5 5.1
1997 8.8 12.2 21.0 2.5
1998 7.8 -0.4 0.5 -1.5
1999 7.1 11.3 6.1 18.2
2000 8.0 31.5 27.8 35.8
对外贸易
拉动度
(百分点)
0.2
3.0
0.6
-1.0
2.3
0.6
-1.3
1.3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先行案例 ——贸易的好处:加纳与韩国
● 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是有利的 。 国际贸易可以使一
个国家专门制造和出口那些本国的生产效率最高
的产品, 而进口那些在别国生产效率绝对或相对
较高的产品
● 在世界经济中的国际贸易模式
国际贸易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1、国际贸易的原因 。要说明一国为什么要参与
国际贸易,动力是什么?
2、国际贸易的结构 。国际贸易的生产结构或分
工结构,即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出口或进口的商
品结构是什么?
3、国际贸易的结果 。国际贸易能否给参加国带
来经济利益?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伴随着现实经济和经济学理
论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
贸易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阶段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理论核心,比较利益理论。它以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
价格或成本差别作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动力
基本前提,企业是完全竞争的;在生产要素转移时,
增加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生产要素在各国
之间不流动;各国对商品贸易不加干预
主要内容,
1、比较成本理论 。即比较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的劳动
生产率(生产劳动生产率较高或机会成本比较低的商
品)
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即比较各国各种生产要素(劳动
和资本)的相对丰裕程度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基本思想:放松了古典贸易理论各个次要假设前提后形成的国际贸
易理论
主要内容
1、两国 多种产品 的国际贸易比较利益原理
2,多种生产要素 下生产多种产品的比较利益原理
3,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各种生产要素都有各自最适合生产的产品,
当生产要素发生生产转移时,其机会成本会发生变化。因为擅长于
生产 A产品的生产要素用于生产 B产品时,其生产效率很难达到擅
长于生产 B产品的生产要素。一般而言,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4、古典贸易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静态分析基础上的,但 从动态的角
度看,一国各种生产要素总量会发生变化,该国的要素丰裕度将发
生变化
5、如果生产要素的流动能给企业带来较多的收益,要素的流动 是可
能的
1857年罗伯特,蒙德尔发表的论文,商品流动与资本流
动的关系”,从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角度说明了商品流
动与资本流动对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相互替代作用,
当商品的自由流动遇到障碍时,资本流动将代替商品
流动实现各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美国经济学家王凯峪( 1963年)提出了商品流动与生
产要素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补充作用,即在考虑
生产要素可以在各国间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国际贸易
可能只是部分地起到促进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作用。 商
品流动和生产要素流动可以分别也可以同时起作用,
实现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新古典贸易理论都无法改变 古典贸易理论的两
个基本方面,
1、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是建立在比较成本差
别基础上的商品价格差异
2、国际贸易的分析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结构之下的
新贸易理论
基本思想,打破原有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建立
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之上。
基本观点,市场表现出不完全竞争特点的两个方面:
一是规模经济排除了企业自由进入某些部门的可能
性;二是差异产品意味着企业追求控制产品价格的
可能性。在一国市场上,追求规模经济效果和追求
差异产品是矛盾的,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是开展国
际贸易。国际贸易可以解决各国生产者的某个层次
的产品的生产上达到规模经济和满足不同收入消费
者消费需要的矛盾
主要内容
1,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贸易理论 。在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条件下,
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对
规模经济效果的追求(对获取超额利润的追求)是贸易产生的
动力。如产业内贸易
2,相互倾销理论 。各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
断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国际贸易结构既不受产品成本差异和
要素禀赋差异的限制,也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追求
的限制
3,外部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经营
规模的优势给企业带来的额外报酬或外在优势。企业是否有贸
易优势的一个原因不在于各国之间绝对的要素优势差异,而在
于有关行业在某个时点上的发展规模,一定的行业规模有利于
资源或生产要素的共享,从而能够取得在自身企业规模不变条
件下的经济利益
一,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 -绝对
优势理论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该理论创立于 1776年, 国民财富的性质
和原因的研究,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
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
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
利的
积极意义,
1、指出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
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意义
2、阐述了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绝对优
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获得利益
局限性 ——在解决下列问题时面临两难困境,
按照绝对成本理论,在商品同样成本
低或成本高的国家之间无法进行国际贸易
二、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 Comparative Cost Doctrine)
———— 1817年,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产生背景,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
由贸易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比较成本定义,一个国家中来年各种商
品的单位成本比,或两个国家同一商品的单位
成本比。即 a1/b1, a2/b2 或 a1/a2, b1/b2,
其中字母表示商品,数字表示国家
比较成本理论的中心内容
每个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其利益较大或
不利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获
得比较利益。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
弊相权取其轻”
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命题
国家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国家之间比较成
本差异的存在;充分条件是国际贸易价格位
于有差异的比较成本之间。当两个条件都满
足时,专门生产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将使每个
国家都获益
商品 单位成本(劳动力)
英国 葡萄牙
布匹 4 6
红酒 8 10
英国和葡萄牙的比较成本分别是,
4/8=0.5 6/10=0.6
如果国际价格 P=0.55(即一单位布匹换 0.55单位红酒),国际贸
易使两个国家都获益
同样,比较两国的生产成本得出:通过国际贸易两国都节约了生
产成本。
在国际市场上,英国用 4单位劳动力可获得 0.55单位红酒,而这些
红酒在本国生产需要 0.55 x 8=4.4单位的劳动力;同样,葡萄牙用
0.55 x 10=5.5单位的劳动成本获得了 1单位的布匹
积极意义,
1、阐明了只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才能获得按比较成本进行分工
和交换而带来的利益
2、科学地揭示了一个规律 ——比较成本法则,指出了一个国家
应按相对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即进行贸易的基础是产品的相对
成本
3、部分解释了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从实
证经济学的角度证明,无论生产水平高低与否的国家,按照比较成
本的思想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
局限性,
1、影响对外贸易政策的因素不单单只是产品的相对成本
2、未涉及贸易参与国的获利大小和获利范围
3、简化了现实中的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关系,将复杂的经济情
况简化。这表现在该理论的一系列前提假设条件上
比较成本理论的前提条件
2 x 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它是以单位劳动时间来表示产品的真实劳
动成本差异的
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即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
加而变化
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在国际之间是
不能流动的
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不存在运输费用
国际贸易不影响一国公民的相对收入水平,即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贸易按物物交易方式进行,货币和价格不是该理论的组成部分
国际经济是静态的,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约翰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Mutual Requirement Theory)
——1848年, 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中的应用,
背景,李嘉图理论暗含了互利的交换幅度,但它没有也不能解
决这些交易商品将按什么样的实际比例进行交换,以及什么机制
决定了这一机制等国际贸易中的核心问题
主要内容,
1、确定对双方都有利的国际交换比例 ——国际交换比例上下限
2、贸易条件的确定和变动 —— 国际需求方程式。 贸易条件及其
变动是由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所谓 国际需求方程式
就是两种产品的交换比例,必须等于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的比,
才能使两国贸易达到均衡
3、在互利的贸易条件范围内,贸易利益的分配
一个例子
国别
投入既定劳动量后产品生产量
棉布 亚麻布
英国 10 15
德国 10 20
在不存在国际贸易下,两国国内棉布和亚麻布的交换
比例为,
英国,10∶ 15
德国,10 ∶ 20
对相互需求理论的评价
补充了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 ——国际商品交换上下限。
贸易条件的上下限还意味着,所谓贸易利益是超过本国国内交换
比例的部分,这个超出的部分是由国际分工和贸易带来的比国内
生产和交换多出的产品量
补充了贸易利益是如何进行分配的。贸易条件越接近于本国国内
的交换比例,其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少;反之就越多
国际需求方程式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它的假设前提是物物交换下
供给等于需求,但实际上进口和出口不是以物易物同时进行的,
用相互需求强度决定贸易条件有很大的缺陷。即使它有一定的合
理性,那也只能适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的需求对市场价格有
显著影响的两个国家
马歇尔的提供曲线(供应条件
曲线)
——1879年主要代表作, 国际贸易纯理论,
核心,用提供曲线对相互需求理
论作几何的图解分析
互利的国际交换比率上下限的几何表示
互利贸易条件,从原点引出的、通过开区间线段 AB的任意
点的射线的斜率
提供曲线,一国想交换进口产品的数量与所愿
出口本国产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OJ,德国提供曲线 。随着贸易量的增加,德国交换同样数量棉
布所用本国亚麻布的数量越来越少;或者用同样数量本国亚麻布
可以交换越来越多的棉布数量
OK,英国提供曲线
均衡贸易条件,双方的出口正好等于对方的进口
在 TF 贸易条件下,德国出口亚麻布的数量 OC1小于英国进口需求量
OC2;英国出口棉布的数量 OW2超出德国进口需求量 OW1。这样亚麻
布的相对价格将上涨,棉布的相对价格将下跌。 TF逐渐移向 TE,直
到达到均衡点 TE,
提供曲线变化所产生的效应
T0,英德两国原来的均衡贸易条件
假定:英国对亚麻布的需求减少,德国的供求不变
WC1,由于英国对亚麻布的需求减少,英国变化后的提供曲线(由
WC0→WC 1)
T1,变化后的贸易条件
提供曲线的上述变化产生的两种效应,
1、贸易数量减少。由 E点减少到 G点
2、贸易条件的改善(英国)。由 T0→T 1
四、赫克歇尔 -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1933年, 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
H-O理论是 Ohlin在 E.Heckscher理论基础上系
统提出的。 1919年 E.Heckscher发表了论文
,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认为两国之
间产生比较成本差异(国际贸易)必须有两个
前提条件:两国要素拥有量和分布量不同;不
同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初
步提出了资源赋予论的基本思想
基本假设
1、无运输成本;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完全竞争;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但在国内不同部门间可自
由流动
2、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函数(即不存在规模经济);在同一国
家内不同产品的生产函数不同(显而易见),但同一产品在
不同国家生产函数相同(排除了国际间的技术差异)
3、两国间的需求结构相同;商品需求的相对比例与收入多少无
关(表明国际间的品味相同,而且可以用一类需求收入弹性
为常数 1的效用函数来表达)
4、不存在要素密集互反( No Factor-Intensity Reversals)
要素密集互反
给定两个要素( K和 L),两种商品 A和 B,
如果 A商品中 K/L投入比比商品 B中的 K/L投入比
大,就称 A商品是资本密集型的,B商品是劳动
密集型的。
当要素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时,生产
部门的要素密集也将随之变化,这样就有可能
发生在某一要素价格比下某一商品为资本密集
型的,而在另一要素价格比下该商品变成劳动
密集型的情形,这种情形称为 要素密集互反
要素密集互反
(a):非要素密集互反情形 (b):要素密集互反情形
AA,BB:分别为商品 A和 B的单位等产量线; tanα, tanβ:不同的要素价格比;
E,E’:在该点 A,B部门达到最优投入组合比
OE,OE’的斜率,A,B两商品在 tanα 的要素价格比下的要素投入比
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国家应根据本国的要素
禀赋进行国际分工。即每个国家应生产并出口运用本
国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进口运用本国短
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上述贸易的结果将缓和各地
要素配置的不均衡,使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
价格均等化定理
例,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成本表
国别 单位价格 (美元 ) 单位成本 (美元 )
土地 劳动 小麦 纺织品
美国 1,00 2,00 7,00 21,00
英国 4,00 1,00 21,00 14,00
小麦在两国的生产函数,5T+L
纺织品在两国的生产函数,T+10L
? 美国出口小麦,进口纺织品,使土地价格上涨,
使劳动价格下跌;
? 英国出口纺织品,进口小麦,使土地价格下跌,
使劳动价格上涨。
要素价格均等化
要素价格,不是要素的资产价格,是指对要素提供的劳务或服
务所支付的租金额( rental)
开放经济中,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两条途径,
1、要素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
2、商品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
Ohlin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包含,
1、国内不同要素的价格均等化
2、国际同种要素的价格均等化
Ohlin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不可能完全相等。
(萨缪尔森在他 1949年论文, 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 中,用
数学方法论证了在特定条件下,国际要素价格均等是一种必然,
而不是一种趋势)
积极意义,
1、在各国参加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依据
上,H-O理论比李嘉图理论更为深入和全面
2、正确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
重要地位
严重缺陷,
1、忽视了科学技术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
的重要作用
2,H-O理论与当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实
际情况不符
五、国际贸易理论的几何表述
——以边际分析为基础,以机会成本为核心,以
无差异曲线为主要手段的几何分析方法
1933年,美国经济学家 G.V.Haberler 在, 国际
贸易理论, 中提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并结合
几何方法来解释和证明比较成本论。后来这种
分析方法又用于描述和分析要素禀赋论
机会成本
本义,为做某事而牺牲做其他事的机会,这种被
牺牲掉的机会或被牺牲的其他事情成为机会成
本
经济学含义,一定的生产资源用于生产 1单位某
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数量
Haberler的比较成本论解释,比较成本不同就等
于机会成本不同,按李嘉图理论,机会成本不
同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生产可能性曲线(转移曲线、生产无
差异曲线)
——给出了固定一种商品的产量后另一种商品的最大产
出
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直线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直线
U1,U2,U3, 消费无差异曲线,表示该国所有社会成员的不同消费水平
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国际贸易
甲国:生产 1单位 B商品的机会成本为 1/3单位 A商品
乙国:生产 1单位 B商品的机会成本为 1/2单位 A商品
甲国:生产 1单位 A商品的机会成本为 3单位 B 商品
乙国:生产 1单位 A商品的机会成本为 2单位 B商品
结论:甲国专门生产 B商品;乙国专门生产 A商品
A商品(单位) B商品(单位)
甲国 1 3
乙国 1 2
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两国贸易
甲国的贸易利益 乙国的贸易利益
NK:大于甲国国内交换比率的贸易条件
M’K’:大于乙国国内交换比率的贸易条件
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国际贸易
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两国贸易
甲国 乙国
M1:甲国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均衡,AB与 U1的切点
M1’:乙国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均衡,A’B’与 U1’的切点
甲国在 B商品生产上有优势,乙国在 A商品生产上有优势
简评
几何分析方法为国际贸易理论提供了新的描述
工具和验证手段。用机会成本分析等实证数学
分析把文字语言变成几何图形,使理论表述更
加清晰、简练和精确
几何分析方法所说明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不可能
超过传统理论的范围。它基本上是对传统理论
的再论证和再表述
六、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的扩展
战后初期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1、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基础上的古典贸易
理论结论是不是正确
2、如果逐一放弃这些假设条件,古典贸易理
论会有什么变化
里昂惕夫反论 (The Leontief Paradox)
——1953年发表的, 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美国资本状况再考察,
里昂惕夫利用投入 -产出分析方法, 用统计数据分
析美国的对外贸易, 但验证结论正好与赫 -俄原理
相反, 即美国出口商品与进口替代商品相比, 前
者更为劳动密集型, 后者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
也就是说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
生产专业化基础上, 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
产专业化基础上 --也称为 里昂惕夫之迷
出口商品 竞争性进口替代品 出口 进口
资本(美元) 2,550,780 3,091,339
劳动(人 /年) 182 170
资本 /劳动 14015 18184 0.771
每百万美元进口、出口商品对国内资本、劳动的需求状况
1956年,Leontief利用美国 1951年统计数据,对美国贸易结构进行了
第二次验证,得到进口竞争商品的资本 /劳动( 13726)和出口商品的
资本 /劳动( 12977)之比为 1.06,与 1953年结论基本相同。发表了论
文, 生产要素比例和美国贸易结构:进一步的理论和检验分析,
对里昂惕夫反论的解释
1,关于劳动力不同质论,由里昂惕夫自己提出,
后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加以发展。 里昂惕夫认为,美
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其它国家工人的 3倍。因此在劳
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
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
基辛研究结论为,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
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
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实证分析)
这种解释违背了 H-O理论中劳动同一性假定,也夸
大了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有人已证明最多为 1.2-1.25
倍)
2、关于人力资本论,
由美国经济学者凯南等人提出的。认为劳动是不同质的,表
现为劳动效率的差异,高劳动效率和熟练劳动归根到底是一种投
资的结果,是资本支出的产物。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应
包括有形资本(物质资本)和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 如果把熟
练技术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并同有形资本相
加 (熟练劳动资本化),经过这样处理之后,美国仍然是出口资
本密集型产品
用对人力投资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符合赫
-俄原理的学说。但困难在于难以具体衡量人力资本的真正价值,
而且现实中存在受教育程度和所得报酬之间的不协调现象
3、关于贸易壁垒的存在
4、关于需求偏向论。 美国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大于
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偏向有可能正好
颠倒美国在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它指出了 H-O理
论忽视需求的缺陷
5、关于要素密集反向论。 某种商品在某个国家既定的生
产要素价格条件下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但在另一国家
的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却可能是资本密集型,同
一种商品的产出可以存在, 要素密集反向,
里昂惕夫之迷引起的思考
推动国际贸易理论在战后的迅速发展,是国际贸易理
论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开创了用统计数据全面验证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提
供了检验理论的工具
解释增强了 H-O理论的现实性和解释战后国际贸易实
践的能力,同时构成了饿一系列贸易新理论的逻辑起
点,丰富了国际贸易的理论体系
里昂惕夫之迷与 H-O理论之间不存在理论原则上的对立,
而只是表明理论和实践的矛盾
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
国际贸易新理论产生背景
20世纪 60,7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进入一个
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传统国际贸易理
论所没有也不可能说明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与此同时,Leontief之谜之后的国际贸易理
论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整合时期。国际贸易新
理论顺应了这样的历史需要而逐渐产生和发
展的
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特点
理论假设前提趋于贴近现实
研究方法强调动态性和多维思维
理论研究注重实用性
把实证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虽然不像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那样具有各自完整
而严密的逻辑体系,但贴近于现实国际贸易的
一系列具体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独立性
一、新要素理论
生产要素的非同一性
资源赋予的变动性
要素外延的扩展
要素密集性的变换(要素密集反向)
要素的国际流动
(一)要素的非同一性与国际贸易
要素的非同一性,各国在生产要素的量和质上都有区别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假设各国生产要素质相同而量不同,
从而要素生产率相同而要素投入不同。质的差别可以改
变量的比例,量上的相对优势可以因为质的相对劣势而
抵消,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要素赋予的性质。 生
产要素的非同一性是通过其对各国比较优势地位的影响
而作用于国际贸易流向、结构、规模和利益的
考虑生产要素非同一性虽然可能会改变传统国际贸易理
论的个别的具体的结论,但 并不损害这些理论的实质
(二)资源禀赋的变动性与国际贸易
从短期的静态分析看,各国资源赋予状况可
以假设是不变的,但是从长期的动态分析看,
必须充分考虑资源赋予的变动性及其对国际
贸易的影响。实际上,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
不断提高,各种生产要素一直处在变化之中
资源赋予的变动对国贸影响具代表性观点
之一,雷布钦斯基( Rybczynski T.M.)
主要内容
( 1) 在商品价格、生产要素价格及产品要素比例不变的条件下,
如果生产过程中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当一种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而
另一种生产要素保持不变时,密集使用数量增加了的生产要素的
产品的绝对量将会增加,而密集使用了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
绝对量将会减少 ——雷布钦斯基定理( 1955年, 经济学,,生产
要素比例和 H-O原理,
( 2)当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是,如果密集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产品
是优势产品,那么该国的对外贸易量将会增加,反之将会减少 —
— 两要素两产品模型
资源赋予的变动对国贸影响具代表性观点之一,
林德特 (P.Lindert)和金德尔伯格 (C.Kindleberger)
生产要素供应量增长对贸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这种增长是出现在
趋向于集中生产可进口商品的生产要素还是趋向于集中生产可出
口商品的生产要素上。如果所有生产要素都按同样的比率增长,
或者正在增长的某一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用于所有工业,生产
规模的均衡扩展只会增加贸易量而不会影响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占
生产的比重;如果一国的生产要素增长是由于扩大了出口贸易,
那么贸易与生产相比就会扩展,贸易条件可能会变得对该国不利;
如果生产要素增长是替代进口的,它会减少贸易并可能使贸易条
件变得对该国有利
——林德特和金德尔伯格:, 国际经济学,
罗特( Root)的观点
生产要素变动与贸易变动关系,
1、各生产要素同步增长,要素比例不变,比较成本优
势不变,对贸易不产生影响
2、充裕要素增长,该要素密集商品比较利益较前加大,
专业化程度更高,对贸易有利
3、稀缺要素增长,进口替代生产增加,充裕要素移至
进口替代部门,减少了充裕要素密集商品的比较利益,
对贸易不利
(三)要素外延扩展
基本思想,
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内涵,扩展生产要素外
延。生产要素不仅包括土地、劳动、资本,而
且还包括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
规模经济与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
1、技术差距说 (技术间隔说 )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 (Posner M.A.)和赫夫鲍尔 (Hufbauer G.C.)
主要思想,
技术领先的国家, 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 这样
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 从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
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 。 随着技术向国外的转移, 国际间
的技术差距将逐步消失, 这种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也会由于各
国自给能力的增强而减少直至停止
人力资本是过去对教育和培训进行投资的结果, 而技术是过去对研究与
发展进行投资的结果, 因此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 。
这样各国技术上的差距就使得技术资源相对丰裕的或者在技术发展中处
于领先的国家, 有可能享有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
在某种意义上 ( 将技术作为生产要素 ), 技术差距论完全可以与 H-O原
理相衔接 。
赫夫鲍尔的 技术差距的贸易模式
t1 t3之间两国贸易的基础是技术差距。只要技术创新国能有效
地反模仿(如采取专利、专有技术保护等),贸易利益就会扩
大;两国收入水平差距越小,需求滞后就越短,贸易发生就越
早,发展速度就越快;模仿国的出口优势在于低工资成本
2、研究与开发要素论
——格鲁伯 (W.H.Gruber)、梅达 (D.Mehta)、弗农 (R.Vernon)
提出背景,在注重技术要素作用的同时,进一步研究推动技术进步
的形式和途径及其与贸易的关系
核心思想,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新生产要素 (研究与开发要素是
指研制和开发某项产品所投入的费用),占有研究与开发的多少
可以改变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
研发要素衡量指标:研发费用占销售额比重;从事研发的各类科
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占整个就业热源的比例;研发费用占 GDP或
出口总值的比重等
实证表明: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该产品的研发要
素密集度之间存在很高的正相关关系
基辛,以美国不同部门在 10个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出口总额中的比
重代表竞争能力,分析研发要素与出口竞争力的关系。结果表明,
从事 研发 活动的高质量劳动力比重大的部门,国际竞争力越强,
出口比率越高
—— 基辛:“劳动技能与国际贸易”,,经济统计周报, 1965年 8月
格鲁伯,1962年美国 19个产业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比较,按照研发
费用占整个销售额的百分比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整个产业全部
雇佣人员的比重进行排列。实证结果,19个行业中,从事研发最
好的 5个行业 —— 运输、电器、仪器、化学(包括制药)和非电
器机械是美国制造业出口的核心和美国工业研究的重心 (研发费
用占 19个产业的 78.2%,科学家和工程师占 85.3%,销售额占 39.1%,
出口量占 72%)
—— 格鲁伯等:国际贸易中的研究和开发因素与美国产业的国外投资,,政治经济
学杂志, 1967年 2月
特殊要素
——1942年哈罗德 (R.F.Harrod),国际经济学,
特殊要素对于比较优势的形成具有重要性
特殊要素包括,
1、自然资源的差异
2、工人人数相对多少的程度
3、劳动者质量的差异(灵巧性、研发能力、企业家精
神等)
4、从过去继承或得来的物质资本、特殊知识和其他类
似遗产等的差异
要素密集性的变换 ( 要素密集反向)
要素密集反向,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要素密集
性特征是不同的
技术进步是导致生产商品的要素密集型特征发
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技术进步表现为要素生产
率的提高,即技术进步可近似地看成生产要素
供应量的增加
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国际贸易
(一)劳动力要素的国际流动
1、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产生原因
( 1)劳动力移动的收益与成本比较。如果移动的收益明显大于成
本,就构成了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现实基础
( 2)经济周期的变化是劳动力国际流动的重要促成因素。处在经
济周期不同阶段的国际对劳动力的需求强度存在明显差异
( 3)劳动力赋予状况是劳动力流动的深层原因
2、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结果
( 1)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后果是改变了相关国家的劳动力要素赋予
状况
( 2)劳动力要素价格趋于均等。但现实中存在各种阻碍劳动力要
素自由流动的因素,各国劳动力要素价格完全均等是不可能的
(二)资本的国际流动
(三)要素流动与商品流动的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
1、研究的主要问题,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表明,商品贸易可以替代
要素流动,并使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现代生产要素移动理论则
试图说明相反问题,即要素流动替代国际贸易
2、要素流动可替代商品贸易,并有“反贸易偏向”。 要素流动直
接改变了各国要素赋予状况,从而使各国相同要素价格和成本差
异缩小
—— 蒙代尔,两国生产函数相同,资本流动便替代了商品贸易;如果资
本流动起因于贸易障碍,那么资本流动本身没有什么特殊好处,只是起
着替代贸易的作用;资本流动替代贸易的结果是缩小了贸易规模,即是
有反贸易偏向
3、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之间的相互替代不可能是完全的。 无论商
品贸易还是要素流动,总存在种种障碍,其价格都不可能真正达
到一致,两者共同存在的基础存在
4、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之间有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的关系 。如我
国外资流入与出口扩大
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理论
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绝对规模,到 99年底, 全球跨国公司达 53000家, 在海
外的子公司约为 450000家, 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的全
球销售额约为 95000亿美元, 国外子公司的出口额达到
20000亿美元, 国外子公司的资产达到 130000亿美元
相对规模,
跨国公司占全球生产总量的约 40%
跨国公司占全球研发的 90%
跨国公司占全球贸易的 60%
跨国公司占全球技术转移的 85%
大型跨国公司的产值约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产值,相
当于后 40位国家的总产值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 Intra-
industry Trade)
学说的提出,美国经济学家 格鲁贝尔 (Grubel)
等人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时,
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赫 -俄原理
进行,即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
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因而对产业
内贸易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
增长特点和原因的理论
产业内贸易及其特点
产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 Trade),同一产
业内的产品(同类产品)在两国间相互进口和出口的贸
易活动 。即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活动。
? 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是不同的
?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特点
?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在消费上
能 相互替代和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
入 。即同类产品是指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产品
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发展
第一阶段( 2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前):对产业内贸易的
经验性的统计和直观推断 。如
——佛丹恩,对, 比荷卢经济同盟, 的集团内贸易格局变化的统计分析表
明,和集团内贸易相关的生产专业化形成于同类贸易类型之间
——密契里,对 36个国家 5大类商品的进出口差异指数的计算表明,高收入
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明显的相似性,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巴拉萨,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体系对欧共体贸易商品结构的分析表明,
欧共体制成品贸易的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分类标准体系划分的商品组内,
而不是在商品组间 ( 1983年萨拉坎, 产业内贸易, 论文集)
第二阶段( 2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后):对统计现象的理
论解释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制约因素
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
易的重要基础。 异质可以表现为产品的商标、
牌号、款式、包装、规格等方面的差异,也可
以是信贷条件、交货时间、售后服务和广告宣
传等方面的差异
——格雷 (Gray),相对要素价格越相似,长期边际成本越接近,产
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兰卡斯特 (Lancaster),在所有方面一致的经济体之间,产业内
贸易更容易发展
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 生产要
素比例相近或相似国家之间能进行有效的国际分工和
获得贸易利益,其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经济的差异。
由于规模经济收益递增,同一产业部门内的不同生产
厂商之间的比较优势状况发生变化
—— 戴维斯 (Davies),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的成因,指出
规模经济可以在产业内形成互有竞争力的价格,从而导致产业内贸易的
发生
一个实证研究,
哈韦里逊 (O.Havry lyshyn)和 赛文 (E.Civan)在对 62个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的有关贸易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的经济规模越大,
规模经济的可能性也越大,但是一国的经济规模的大小对产业内贸易几
乎没有影响,因为规模经济的重要性已经被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较强的
自我供给能力所缩小了的贸易量所抵消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经济
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内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内部分
工发达与否(异质产品的供给市场),同时决定了消
费者对异质产品的需求状况(异质产品的消费市场)
—— 林德,贸易国之间收入水平和国内需求结构越相似,相互
贸易的倾向就越强
—— 哈韦里逊和赛文,经济发展水平和产品差异化是影响产业内贸
易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它们可以解释 60%的产业内贸易;关税同盟
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可以解释 20%的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发达的
产业内贸易和这些国家之间较少的贸易壁垒有密切关系,而发展中国
家之间相反
两国之间产业内贸易比重的影响因素
异质产品的生产能力。 一般包括较高的和相近的技术
水平,生产要素禀赋较为接近,产业内部分工细化和
复杂化等。 异质产品生产能力越强,两国产业内贸易
比重越高
消费水平的层次和差距。 消费水平越高,消费需求的
差异性越大,异质产品需求就越旺盛;各国之间消费
水平的差距越小,相互需求异质产品的强度就越大,
两国产业内贸易比重就越高
影响国际贸易的其他因素。 如贸易限制、两国间经济
距离即运输成本等
决定产业或产品组之间产业内贸易
比重的 因素
产品的差异程度。 产业内产品的差异程度越大,差异
性所刺激的消费需求越旺盛,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交叉
弹性也较低,产业内贸易比重就越高
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高低及其差异性。 工艺技术水平越
高,而且所使用的工艺技术差异越大,生产异质产品
的能力越强,产业内贸易比重就越高
依赖规模经济发展的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比其他产
业要高
产业内贸易的科学测定
1、格鲁贝尔 — 劳艾德公式
产品 (i)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Ai,
ii
ii
i MX
MXA
?
??? 1
??
?
??
?
?
?
?? n
i
i
n
i
i
n
i
ii
MX
MX
A
11
11
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 A,
Xi,Mi,一国 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n:产品的种类数
Ai值越大,产业内贸易越发达;反之越不发达
?
??
?
??
???
n
i
n
i
i
i
n
i
i
i
M
M
X
X
Q
1
11
2
1
1
2、艾奎诺 (Aquino)的修正公式
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 Q,
四、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动态理论是以静态分析和短期分
析为特征,具有极大的片面性,难以准确解释
当今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很多现象。国际贸易动
态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但仍
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
1、产品周期理论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1966年弗农 (Vernon)”国际投资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
主要思想,
在技术差距说基础上,将市场营销学的产品生命周期引入国际贸
易理论。 认为许多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产品创新、产品成熟和
产品标准化三个时期,从产品的要素密集性上看,产品在创新时
期表现为技术密集型;在成熟时期表现为资本密集型;在标准化
时期产品要素密集型将随之改变。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
产品的特征、技术先进程度、价格都有所不同,因而各种不同类
型国家在产品处于不同时期时所具有的比较利益不同,产品的出
口国也随之转移
这种理论使得 H-O静态要素比例学说变成一种动态要素比例学说。
制成品贸易流向的演变
——威尔士 (Wells)等人在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研究制成品贸易
创新国成为
创新国
t1t2,创新阶段 t2t4,成熟阶段 >t4,标准阶段
在成熟阶段,创新国又开始其他产品的创新和生产,一个新的
周期又开始了
制成品贸易周期与各国贸易地位
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简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从刹那派要素密集性看,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产品生产要素比例会发生规律性变
化;从不同国家看,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其比较利益将
发生转移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国际贸易模式的一种较为准确的解释。很多
产品国际贸易模式的演变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预言完全一致,
如复印机等
生命周期理论与世界的关联性很有限。如跨国公司一种产品要在
全球很多国家生产完成,这种贸易模式很难用生命周期理论加以
解释
2、动态优势说
从生产投入看,生产要素的外延不断扩展,资源禀赋
具有变动性;从经济成长过程看,部门之间的发展不
平衡,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比较成本的构成变化;
从世界经济发展看,各国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将改变各
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决定比较利益结构的比
较成本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因素
( 1)经济成长理论
核心思想:强调经济成长的阶段性对各国比较优势的影响
重要结论,
1、犹石威 (H.Uzawa)和奥涅克 (H.Oniki),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
密集特征不同以及劳动和资本禀赋状态的差别,一国的比较优势
也就不断变化,一国的生产过程表现为, 贸易形态的逆转,,即
总是经由农产品的生产状态发展到农工产品并存的过渡生产状态,
最后发展到工业产品的生产状态
2、巴拉萨,贸易利益分为显露的和潜在的两种,显露的比较利益
通过贸易实绩来表示。但随着一国经济增长,出口品中的劳动密
集度将下降,即一国的劳动密集型优势会随着经济增长而削弱
3、哈罗德 (B.E.Harrod),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大于其他国家,该
国贸易有逆差倾向;如果一国比较优势产业的生产率增长超过国
民收入增长,该国有贸易顺差倾向;如果一国工资增长率小于人
均生产率的增长率,该国有贸易顺差倾向
( 2)动态比较成本说(产业 —贸易结构论)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
核心思想,强调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协调,认为
保护手段可以形成比较利益
主要内容,比较成本具有动态性。如果一个国家要
改变比较成本的不利地位,可以通过政府政策干预、
开发要素资源等方法来实现。但是改变比较成本的不
利地位更主要的是必须与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相联系,
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相互适应及其动态的合理化是
增强一国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
( 3)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
中心思想,对日本棉纺工业发展史的研究中发现了 19世纪 60年
代末 70年代初开始,日本棉纺工业发展经历了从进口、国内生产
到出口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好象 3只飞翔的大雁:第一只雁为
进口浪潮,第二只雁为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为出口浪潮。强
调技术要素的引进在形成本国产业优势和贸易优势中的重要作用
雁行模式
( 4)小岛清的国际互补原理
主要思想,生产要素的移动不仅可以改变一国的资
源禀赋状况,而且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更
重要的是,生产要素的移动可以在自由贸易下实现,
而不必采取阻止竞争商品进入的反自由贸易措施。
国际互补的途径主要有,与贸易有关的生产投入
品的贸易;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开发性援助等。
各途径都包含着双方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比较优势
的变动
3、代表性需求理论
——1961年瑞典经济学家林德 (S.B.Linder),论贸易和转变,
核心思想,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只适用于初级产品,不能用于解
释工业品贸易。强调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用随经济发展产生
的需求动态来说明工业品贸易
基本论点,
1、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必须是一种在本国
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国内需求是产品出口的可能性条件
2、需求结构是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重要因素。 两个国家的需求
结构越相似,它们之间的贸易量也就越大 ——偏好相似理论
3、影响一个国家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 人均
收入水平的差异是贸易发展的潜在障碍,即使一个国家拥有比较
优势产品,但由于其他国家的收入水平的差异,这种比较优势产
品就不能成为贸易商品
4、国际贸易弹性理论
1、国际贸易弹性
( 1)进口需求价格弹性 dm,进口需求变动率与进口价格变动率之比
m
m
m P
P
M
Md ???
公式中 M,进口需求量 Pm:进口价格
( 2)出口需求价格弹性 dx,出口需求变动率与出口价格变动率之比
x
x
x P
P
X
Xd ???
公式中 X,出口需求量 Px,出口价格
( 3)进口供给价格弹性 Sm,进口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
m
m
m P
P
M
MS ???
公式中 M,进口供给量 Pm,进口价格
( 4)出口供给价格弹性 Sx,出口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
x
x
x P
P
X
XS ???
公式中 X,出口供给量 Px,出口价格
(5)进口需求收入弹性 dm,进口变动率与国民收入变动率之比
Y
Y
M
Md
m
???
公式中 M,进口需求量 Y,国民收入
( 6)出口需求收入弹性 dx,出口变动率与国民收入变动率之比
Y
Y
X
Xd
x
???
公式中 X,出口需求量 Y,国民收入
弹性分析的应用
1、分析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如果一国货币贬值同时满足, 马歇尔 —勒纳条
件,, 1??
mx dd
那么,贬值能够改善国际收支
主要结论,进出口供求弹性直接影响着用两种货币表示的
进出口商品比价。具体而言,
( 1)如果 dm*dx >Sm*Sx,货币贬值会改善贸易条件
( 2)如果 dm*dx=Sm*Sx,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没有影响
( 3)如果 dm*dx <Sm*Sx,货币贬值会使贸易条件恶化
2、分析国民收入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梅基和霍撒克等人的
研究),如果进口需求收入弹性高于出口需求收入弹
性,即 dm>dx,则国民收入的增长将导致贸易逆差;
反之,如果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小于出口需求收入弹性,
即 dm<dx,则国民收入的增长将导致贸易顺差
3、分析关税对贸易影响(最优关税率)
4、分析对外贸易利益分配。 发展经济学家把弹性“和
贸易条件恶化的增长”相联系。如果一国进出口需求
弹性不足,特别是严重缺乏出口需求弹性,那么出口
供给的扩大将导致出口价格的下跌,在这种情况下,
贸易增长将伴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
五、新贸易理论 (Neotrade Theory)
——20世纪 80年代以 P.Krugman为代表
1、核心思想,以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为前提,改变了在规模经济
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自由贸易政策的最优性,论证了政府对贸易
干预的合理性
2、主要内容,由于存在较大的规模经济,在一些产业内世界需求只
需要几家企业支撑。先入者(第一进入者)因规模经济所获得的
能力形成了一种有效阻止新来者进入的障碍(先发优势)
——E.Helpman and P.Krugman,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
Increasing Returns,Imperfect Competition,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Boston:MIT Press,1985
——P.Krugman,Does the New Trade Theory Require a New Trade
Policy?World Economy 15.no.(4),1992
——阿尔弗雷德 ?钱德勒 (A.D.Chandler),Scale and Scope,New York:Free
Press,1990
理论评价,
1、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并不抵触。 它确定了相对
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规模经济导致要素利用效
率的提高,促使生产力的提高
2、这个理论对政府干预和战略贸易政策的肯定 (这也是
具有争议的一个地方)。它主张通过精心和明智的政
府补贴,可能增加国内企业成为新产业第一进入者的
机会
政府干预 → 机会 → 第一进入者(先发优势)
六、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理论
Machael E.Porter在其, 国家竞争优势,
中提出了该全新理论。该模式是通过对
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丹
麦、瑞士、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经济
发展过程的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的,引
起西方经济学界的轰动,受到高度评价
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来源
为什么日本
的汽车工业
那么有实力
呢?
为什么德国和美国拥有世界
领先的化学工
业?
要素禀赋
需求状况
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
公司的策略, 结构和竞争
两个辅助因素:机遇和政
府作用
1,要素禀赋
一个国家在生产要素方面所处的地位
基础要素
? 自然资源
? 气候
? 地理位置
? 人口
高级要素
? 通信设施
? 掌握高技术的劳动
力
? 科研设施
? 技术诀窍
基础要素可以提供最初优
势,而这种优势则通过对
高级要素的投资得以加强
和扩展。
一个国家在基础要素方面
的劣势可以给它带来压力,
促使其在高级要素上进行
投资。如日本
2,需求状况
国内市场对该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特点
公司往往对与它们最接近的顾客的需求最敏感,因此,
国内需求的特点对国内产品特征的形成和促进创新及
质量提高尤为重要。如果某中产品的国内需求较大,
就会促进国内竞争,产生规模经济。
如果一个国家的消费者精明而挑剔,就会有利于企业
不断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服务水平,则这
个国家的公司能够获得竞争优势。
? 日本的照相机
? 芬兰的诺基亚公司
? 荷兰的花卉
3,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
国内是否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供货行业和相关产业
相关产业或辅助产业对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所
产生的效益可以波及到另一个行业,从而帮助
该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确立竞争地位。
是否具有发达的、完善的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
关系到主导产业能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
品质、交流产品信息,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优势。
一个国家内部的成功行业往往是由很多相关行
业构成的行业, 群, (集群)。
4,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
有关公司的创立、组织和管理的规定以及国内的竞争状况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 管理观念,,这些观念对建立
国家竞争优势可能有利有弊。
? 日本和德国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在高层管理中占主
导地位;美国公司往往是有财力的人占主导地位。
在某个行业里,国内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国家竞争优势
的创立和保持是密切相关的。激烈的国内竞争会迫使
企业不断更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以取得一种持久
的、独特的优势地位。而且激烈的国内竞争会迫使企
业走出国门,去世界市场上一决雌雄
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 钻石系统
公司的策略,
结构和竞争
相关产业和
辅助产业
需求状况 要素禀赋
机遇,
创新等
偶然性
政府
公司的策略、
结构和竞争
相关产业和
辅助产业
需求状况 要素禀赋
消费者能力提高
新的需求的形成
本
国
企
业
国
际
化
跨
国
公
司
本
地
化
供
应
链
全
球
重
组
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人才流动
国际科技合作
政
府
管
制
的
放
松
国
外
竞
争
者
涌
入
管
理
思
想
的
引
进
第四章 保护贸易理论及其发展
和自由贸易理论一样,每一个保护贸易理论的提
出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维护某些国家一定时期的对外经
济贸易利益的基础上的。作为自由贸易的对抗力量,
保护贸易一直影响国际贸易的格局、规模、流向、结
构、利益等方面
和自由贸易理论相比,保护贸易理论更强调其实
用性,表现在保护贸易理论往往都有一套针对性很强
的政策体系,而战后保护贸易理论更注重政策效应的
研究
一、贸易差额论
——重商主义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15-18世纪 )
为了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 西欧各国广
泛实行重商主义下的强制性的贸易保护
政策, 通过限制货币 (贵重金属 )出口和
扩大贸易顺差的办法扩大货币的积累,
以英国实行得最为彻底
理论观点
贸易差额论的理论基础是重商主义的财富
观。 即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货币的唯一
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得
金银,金银多少是国家富裕程度的象征
早期贸易差额论(货币差额论),对外贸易活动中必
须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使金银流
入本国;为了增强国力,应阻止本国金银货币外流,
禁止金银输出 ——英国的斯塔福特 (Stafford)和法国的孟克
列钦 (Montchrestien)
晚期贸易差额论,主张将金银投入流通,,货币产生
贸易,贸易增加货币, ;一国追求贸易顺差的办法
应是保持本国对外贸易总额的顺产,而不必使对每
一个国家的每笔交易中都保持顺差 ——英国的托马
斯 ·孟 (Thomas Mun)
政策主张
基本点,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具体政策主张,
1、早期贸易差额论主张国家采取行政立法手段,直
接控制货币流动,严禁金银外流
2、积极鼓吹政府管制对外贸易的好处,力主国家垄
断对外贸易
3、政府管制对外贸易的重要措施是奖出限入。在限
入方面,主张对制成品的进口课征高关税,对出口制
成品减免关税
4、保持贸易顺差的关键在于本国能够生产和出口具
有很强竞争力的工业制成品,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
支持和鼓励本国工业发展
理论简评
贸易差额论是西方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促进了当时资本的原
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进步意
义
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不仅具有历史上的进步意义,而且还有
现实的借鉴意义。贸易差额论的许多政策主张至今仍然影响着
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贸易差额论在理论上是不成熟的,有些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具
体表现在,
1、理论基础是脆弱的 ——建立在财富观基础上
2、理论方法是肤浅的 ——停留在对国际贸易活动的表象描述
上
3、理论体系是破碎的 ——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逻辑混乱
4、理论观点基本上是不科学的
二、保护关税论
——汉密尔顿 (Humiltan)1791年向国会递交报告, 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提出背景,1776年独立后的美国面临发展经济方面的
严重困难,应选择哪种经济发展道路
主要内容,
1、保护和发展制造业对维护美国经济和政治上的独
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
工业发展,就等于失去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其结果不仅不能使
国家强大,而且还可能因此而丧失已经获得的独立地位,
2、保护和发展制造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国家干预,实
行保护关税制度
1,关税保护论标志着从重商主义分离出来的两大西方国
际贸易理论体系 ( 一个是斯密和李嘉图开创的自由贸
易理论体系;一个是汉密尔顿和李斯特建立的保护贸
易理论体系 ) 已经基本形成,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关税保护论对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
影响, 促进了美国的发展, 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3,关税保护论对于落后国家寻求经济发展和维护经济独
立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4,没有能够进一步分析其保护措施的经济效应和经济后
果, 没有注意到保护贸易措施也有其制约本国经济发
展的消极作用
三、李斯特 (Friedrich List)的保护幼稚工业理
论
——1841年,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 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
理论核心,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经济发展阶段理
论为依据,以英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的兴衰史为
佐证,建立起的一套以保护关税为核心,以阶段保护
为特点的为落后国家提供保护贸易政策依据的国际贸
易理论体系
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
1、对古典学派国际贸易理论的批评
2、提出保护贸易政策
―一个国家没有工业,只经营农业,就等于一个人在物
质生产中少了一只膀子。一个国家只用农产品向国外交
换工业品,就等于一个人只有一个膀子,还有一个膀子
是借助于外人的。借助于外人的那只膀子也许很有用,
但总不及自己有两只膀子的好,因为外人之心是难以捉
摸的。国家自己有了工业,食物和原料就可以尽量按照
工业的需要来生产;如果依存于国外工业。那就要受到
牵制,只能按照外国自己不想生产而不得不向另一国家
采购的那个限度来生产剩余产品,
,尽量利用本国资源的同时,也要利用国际分工,
对古典学派贸易理论的批评
1、反对不加区别的自由竞争,主张一定条件的
保护制度
, 自由竞争可以形成合理的国际分工, 没有考虑各个国家的性质以及
它们各自的特有利益,保护制度是使落后国家取得与那些优势国家
同等地位的唯一方法。序中写道:, 我清楚地看到两个同样具有高
度文化的国家,要在彼此自由竞争下双方共同有利,只有当两者在
工业发展上处于大体上相等的地位时才能实现。如果一个国家,不
幸在工业上、商业上还远远落后于别国,那么即使它具有发展这些
事业的精神与物质条件,也必须首先加强它自己的力量,然后才能
使它具备条件与比较先进的各国进行自由竞争,
2、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固然,经验告诉我们风力会把种子从这个地方带到那
个地方,因此荒芜原野会变成稠密森林,但是要培养森
林因此就静等着风力作用,让它在若干世纪的过程中来
完成这样的转变,世上岂有这样愚蠢的办法吗?如果一
个植树者选择树秧,主动栽培,在几十年内达到同样的
目的,这不算是一个可取的办法吗?历史告诉我们,有
许多国家,就是由于采用了那个植树者的办法,胜利实
现了他们的目标,
3、反对, 比较成本论,,主张发展生产力
, 财富的生产力较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
多少倍, ;, 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
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消损失而有余,由
此使国家不但在物质财富的量上获得无限增进,而
且一旦发生战争,可以保护工业的独立地位。工业
独立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内发展,使国家获得了力量,
中心内涵,提高进口商品关税,保护本国幼稚
工业
政策主张,
①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②对外贸易政策取决于该国该时期的经济发
展水平 (经济发展阶段论)。李斯特把根据国
民经济完成程度,把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五
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高牧时期、农业
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阶段保
护论 ——保护幼稚工业)
③主张国家通过关税干预对外贸易
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积极意义
它的保护对象以将来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为限,
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也予以承认。
或者说,李斯特主张以保护贸易为过渡时期,
而以自由贸易为最后目的,其保护程度也是
有限度的,不是无限的。
李斯特的理论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是有重大参
考价值的
理论的启发意义
国家综合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一切
经济活动应以提高生产力为目的
建立本国高度发达的工业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关键,
要对本国工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应选择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在同
一发展阶段中对不同的工业部门的保护要因其与国民
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而有所区别
保护制度的实施是有条件的和渐进的,也是暂时的和
过渡性的,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它将被自由贸易制
度所取代
灵活运用关税税种和适时调整关税税率
四,超保护贸易政策理论
超保护贸易的特点,
① 保护对象扩大了, 不但保护幼稚工业, 且更多地保护
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 。
② 保护的目的变了, 不再培养自由竞争能力, 而是加强
对国内外市场垄断
③ 保护转入进攻性, 原贸保主义防御性限制进口;超保
护主义对国内外市场, 进行进攻性扩张 。
④ 保护的措施多样化 。 不仅在关税, 还有各种各样的奖
出限入措施
1、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学说(新重商主义)
——1936年,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和 1932年, 劝说集,
基本思想,
主张国家干预对外经济, 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
就业 。 凯恩斯 (J.M.Keynes)认为贸易顺差能增加国民
收入, 扩大就业, 而贸易逆差则会减少国民收入, 加
重失业 。 并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
a)投资乘数理论,反映投资增长和国民收入扩
大之间的依存关系
新增加的投资 → 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 → 从事生产资料的
人们的收入增加 → 对消费品需求增加 → 从事消费品生产的
人们收入增加 → 推演下去, 国民收入的增量 ΔY 是原投资增加
量的 K倍 。
ΔY= 乘数 ( K) ╳ 投资的增加量 ( ΔI )
S
Y
Y
S
Y
CK ?
??
?
??
?
???
1
1
1
式中 K为乘数,△ C/△ Y是边际消费倾向,△ S/△ Y是边际储蓄倾向
b)外贸乘数理论,认为一国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 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 一国的进口, 则与国内储蓄一样, 有减少
国民收入的作用 。 因此, 当贸易顺差, 外贸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
提高国民的收入
商品劳务出口得到货币收入 → 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 →
消费增加 → 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 → 就业增加 → 收入增加,
收入增加量 ΔY 是出口增加量 ΔX 的 K倍
商品劳务进口向国外支付货币 → 收入减少 → 消费减少, 从
而减少国民收入
即,ΔY=[ΔI+ ( ΔX -ΔM ) ]*K
ΔY -国民收入增加额; ΔI -投资的增加额; ΔX -
出口的增加额; ΔM -进口的增加额; K-乘数
2、新保护主义理论
——20世纪 70年代以后
理论基础,凯恩斯的一般就业理论
理论核心,研究保持国内充分就业及其维
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其政策目标是通
过推行保护主义措施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促进经济繁荣
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模型
——英国剑桥经济政策团体的主要代表高德莱 (Wynne ?Godlly)
理论的提出,
新古典贸易理论更注重对贸易本身的研究,在一定程
度上忽视了对外贸易对一国主要宏观经济因素和变量
的影响或相互影响。而对外贸易直接影响一国的总需
求、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一国的总需求、国民收入
和就业水平同时也制约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运用凯恩
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模型,有效地
说明了对外贸易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德莱保护贸易理论模型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
PESGY ????
式中 Y:国民收入; G:政府支出;△ S:存货变量; PE:私人支
出(包括个人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
考虑对外贸易,
MXPESGY ??????
)()( XMPESTYTG ????????
T:政府税收,T = tY ; M:进口值,M = mY; X:出口值
t:税率; m:进口倾向
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经济变量
如果一国财政收支平衡,即 G = T,则有 T= tY= G
mt
XGY
?
??
tGY ?
m
XY ?
m
X
t
GY ??
如果一国经常项目国际收支平衡,即 X = M,则有 M= mY= X
一国财政收支平衡和经常项目国际收支平衡条件下的国民收
入可以表述为,
政策结论
一国保持对外贸易顺差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必须采
取贸易保护,实行奖出限入政策。尤其在 X/m值太
低以至失业大量存在、国民收入状况恶化情况下,
应提高 X/m的比率。但在短期内迅速提高生产以增
加出口往往是相当困难的;下调本国货币汇率,在
浮动汇率制度下,也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快
速有效的方法是实施紧急进口限制措施
超贸易保护理论的意义
超保护贸易理论是传统保护贸易理论在当代的新
发展。它的许多具体论点仍然有其理论上的研究
价值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的。如对外贸易乘数理
论分析了贸易量与一国宏观经济各主要变量之间
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对外贸易
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某些内在的规律性,值得
重视和进一步研究;高德莱的保护贸易理论模式
及其政策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经济
活动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外贸乘数理论的局限性,
在国内已处在充分就业状态, 出口继续增加将出现
过度需求, 引起通货膨胀;故应相应增加进口
从世界市场角度出发, 若世界总进口价值不变, 除
非降低出口商品价格, 否则无法继续增加出口 。 只
有世界总进口值增加了, 一国才能连续扩大出口
容易导致各种贸易战, 阻碍国贸的发展
五、保护贸易新论
——二战后以普雷维什 (R.Prebisch)为代表提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要求的保护贸易理论
核心思想,世界是一个由中心国家(发达国家)
和外围国家(发展中国家)构成的结合体系。
由于两个体系存在很多差异,处于外围的发展
中国家只有采取保护贸易政策,才能求得经济
的自主发展和稳定性
两个体系的差异性,
? 1、经济发展的自主性的差别
? 2、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的差别
? 3、技术进步及其利益分割的差别
普雷维什命题
在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秩序中,中心国家长
期地和大量地侵吞外围国家的利益,造成中心
国家和外围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拉越
大
贸易条件恶化论
——1950年普雷维什首次提出:, 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
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 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
期恶化论是保护贸易新论提出的重要依据
普雷维什以 1876-1938年英国进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
指数分别代表原料和制成品的世界价格,并且以
1876-1880年的世界价格为 100来计算以后各年的原
料价格和制成品价格之比(即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
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除 1881-1885年微升
2.4外,其余各年的贸易条件都是不断下降的,1936-
1938年已降到 64.1
发展中国家的出路
发展中国家必须彻底摆脱不合理的估计分工体系,打破旧的国
际经济秩序。要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否则
外围国家没有应有的地位,贸易的互利性无从谈起
打破旧的国际分工格局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关键在于发展中
国家的工业化实现
抛弃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自由贸易主张,实行保护贸易政策是
发展中国家顺利实施工业化的保证。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保护
主义是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工业化的唯一选择,与
发达国家保护贸易政策不同,发展中国家保护贸易政策并不会
妨碍世界贸易增长速度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
一、局部均衡条件下的关税效应
关税政策的经济效应是一国实行关税措施所带来的各种经济影
响, 特别是各相关国家以及国内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得失及其差
别
局部均衡分析:在分析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时, 假设其
他条件 ( 如汇率等 ) 不变, 贸易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其本身的
供求状况, 而不受其他商品的影响
考虑两国模型 。 有两种情况,
1,贸易小国的关税效应:进口国的进口规模对国际市场价格
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
2,贸易大国的关税效应:进口国的进口规模对国际市场价格
有明显的影响
贸易小国的关税效应
价格效应,P1↑P2 = P1+W(W:单位产品的进口税额)
消费效应,国内对该商品的消费数量下降,消费者剩余
(需求曲线下面,价格水平线上面的部分面积) 减少,a+b+c+d
生产效应,国内产出增加,生产者剩余增加,a
税收效应,国家税收增加,c
转移效应,消费者收入向生产者和国家的转移
贸易小国征收关税后的净收益为,
L = –( b +d)
( b +d):效率损失( Efficiency Loss)
b,Production Loss d,Consumption Loss
局部均衡条件下的贸易小国关税效应
贸易小国关税与净收益关系
一个小国来说,最优关税率就是零税率
贸易大国的关税效应
从 价格效应 看,当贸易大国征收关税后,国内商品
价格会因此而上升,但上升幅度小于关税水平,关
税负担由贸易大国和出口国共同承担
从 税收效应 看,政府获得从消费者剩余转移而来的
相当于 c面积的关税收入,但出口国承担了一部分
关税负担,相当于 e面积
贸易大国征收关税后的净收益为,
L = e —( b +d)
局部均衡条件下的贸易大国关税效应
出口国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小, 贸易大国征收关税的
结果是全部关税负担都由出口国单独承担
关税, W= P1P2
贸易大国关税收入 e = 出口国利润损失 f
局部均衡条件下的贸易大国关税效应特例
二、关税的负担比例
问题,对于贸易大国,关税由本国消费者和国外供给者共同承担,
两者负担的比例如何?
进口国的进口需求=本国的消费需求-本国生产供给
MD:进口需求曲线
出口国出口供给=出口国生产供给-本国消费需求
XS:出口供给曲线
世界均衡价格
世界均衡价格 PE:在本国进口需求曲线与外国供给曲线相交的点决
定的价格。即自由贸易条件下的价格
PA,进口国国内均衡价格
PA*:出口国国内均衡价格
面积 a,b:分别为自由贸易后进口国的净得益和出口国的净得益
QE
PA*
PA
PE
P0:世界均衡价格,即自由贸易条件下的价格
P:进口国征税后出口国出口价格下降,由 P0下降到P
P1,进口国征收关税后的国内价格。 P1 = P0+T(T为进口关税)
进口国消费者负担的关税为面积 P0 P1 FG ;出口国供给者负担的关税为
面积 P P0GH
XS
MD
结论
贸易大国征收关税税负由进口国消费者和出口国供给者
共同负担
负担比例取决于商品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 dm和出口国的
出口供给价格弹性 Sm。 具体为,
假设进口国消费者负担的关税额为A,出口国供给者负担的关税额为B
m
m
d
S
B
A ?
三、一般均衡条件下的关税效应
一般均衡分析,把所有市场上的商品、供求和价
格作为一个整体,对一种商品征收关税对其他商
品供求和价格产生影响。 当对一种商品征收关税,
国内产品的相对价格将发生变化
分析方法,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分析
贸易小国的关税效应
W斜率,自由贸易条件下两种产品的世界价格比(相对价格)。此时该国
生产点为 P,消费点是无差异曲线 I1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C。 W*的斜率
等于 W的斜率
D斜率,该国对 A商品征收进口税,A商品的相对价格上涨,该国国内 A,B
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此时该国生产点为 P*,消费点既在 W*线上,也在
斜率等于 D斜率的无差异曲线上,即 C*
D
D*
W*
C*
B商品
I2
I1
A
商
品
一般均衡条件下的贸易小国关税效应
Ec
E′C
A
Ec′
EB HB
ECA
EA
HA
ECB
HC
E′C
B
Ph
Ph
P′h
X
Y
关税的, 积极, 效应是增加了 A商品的生产( EAHA),减
少了 A商品的消费( ECAECA')和进口( ECAEA-ECA'HA),
但同时使有优势的 B商品的生产和出口下降(分别为
EBHB,ECBEB- ECB'HB )
关税破坏了贸易小国在自由贸易下得以满足的一个
Pareto最优条件:该国如果减少国内 A商品的生产,将空
置的资源用于 B商品的生产,然后将增加的 B商品到世界
市场上去交换 A商品,他能得到的可消费 A商品将更多
(较之自由贸易条件下,对 A 商品征收关税后的消费点,
处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上,福利下降)
贸易大国的关税效应(一)
——减少收益情形
贸易大国对 A商品征收进口关税后,提高了国内 A商品的相对
价格,但使 A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W*线比 W更陡
B
A
P*
D*
W*
C*
贸易大国的关税效应(二)
——提高收益的情况
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很大并起主导作用,即征收关税后,国内
A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但幅度不大;相反关税使世界市场 A商
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幅度较大
B
A
D*
P*
四、最优关税率
问题的提出,贸易大国征收关税既有利益,又有
损失。怎样才能使关税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又不
至于发生利益净损失?
最优关税率,使净收益最大的关税税率。即正好
使由关税征收引起的额外损失与额外利益彼此相等
的关税率
征收关税的贸易大国总收益一开始随着关税税率的提高而增加,
并存在一个使总收益达到最大的最优关税税率, 当税率大于最优
税率时, 进一步提高关税税率就会降低总收益 。 当关税税率高到
阻止贸易发生时, 总收益就会降到闭关锁国时的总收益水平 。 征
收比禁止性税率还高的关税不会对总收益产生任何进一步的影响
贸易大国关税税率与净收益之间的关系
最优关税率的计算
额外利益,M · dP 额外损失,t · P · dM
dP
dP
dM
XS
MD
mSPdM
MdPt 1?
?
??
?最优关税率等于出口国出口供给弹性的倒数
基本结论
外国商品的供给弹性越低, 最优关税税率就越高;如果外国商
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 最优关税率就等于零 。 特别地, 对
于贸易小国来说, 面临的是一条完全弹性的外国供给曲线 ( Sm
等于无穷大 ), 其最优关税率为零
对于某个国家或地区来说, 并非是没有关税的自由贸易是最好
的
当其他国家政策不变的时候, 这个国家存在一个最优的关税税
率, 使得这个国家的总收益为最大 。 但这样会损害其它国家的
利益 。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 整个世界处于 Pareto最优状态, 任
何偏离这一状态的情况都会降低世界福利 。 但在信息不对称情
况下, 双方国家都采取无关税自由贸易不是纳什均衡解
两国国际贸易关税政策选择
第一种情况:两个国家都采用闭关锁国或者自给自足
的国际贸易政策
第二种情况:两个国家都采用没有关税壁垒的国际贸
易政策, 即完全自由的国际贸易政策
第三种情况:有一个国家采用具有关税的国际贸易政
策, 而另外一个国家不采用任何的关税
壁垒政策即自由贸易政策
第四种情况:两个国家都采用具有关税壁垒的国际贸
易政策
两个国家国际贸易政策选择的博弈矩阵
甲国策略
策略 A1
闭关锁国的贸易
政策
策略 A2
没有关税壁垒的
贸易政策
策略 A3
采用最优关税的
贸易政策(高关
税壁垒)
策略 B1
闭关锁国的贸易
政策
(甲国收益值,
乙国收益值)
1,2
(甲国收益值,
乙国收益值)
1,2
(甲国收益值,
乙国收益值)
1,2
策略 B2
没有关税壁垒的
贸易政策
(甲国收益值,
乙国收益值)
1,2
(甲国收益值,
乙国收益值)
5,6
(甲国收益值,
乙国收益值)
7,3
策略 B3
采用最优关税的
贸易政策(高关
税壁垒)
(甲国收益值,
乙国收益值)
1,2
(甲国收益值,
乙国收益值)
2,8
(甲国收益值,
乙国收益值)
4,5
乙国策略
博弈结果
对一个两国同时决策的博弈而言, 只有右下
的策略组合即双方都采用高关税壁垒的国际
贸易政策才是 唯一的纳什均衡解, 而收益更
高的策略组合即两国都采用无关税壁垒国际
贸易政策, 并不是纳什均衡解 。 即使两国多
次进行贸易政策决策, 最终的结果都只能是
双方都采用高关税壁垒的国际贸易政策, 而
不是双方都采用无关税壁垒的国际贸易政策
几个基本结论
在每一个国家都能充分自由地选择本国贸易政策的
情况下, 贸易自由化或自由贸易的政策都不可能被
某一国家单独执行
如果没有一个国际组织来协调各个国家的国际贸易
政策, 各国都会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这对各个国家
都不是最有利的, 并可能会导致保护逐步升级直至
发生贸易大战
世界贸易组织完善的多边贸易体制协调各个国家的
国际贸易政策,使各个国家的收益都得到提高,从
而推动贸易自由化,并使之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特效法则与关税政策
特效法则,有关政策手段的使用必须最大限度地接近
于需要解决问题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更好的效
果
解决造纸厂污染问题的方法,对所有纸张生产征税;
对安装废水处理设备的生产厂商给予补贴等等。按照
特效法则,处理污染并非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减少污染
的方式。最好的办法是改变纸厂内部生产过程中的相
关工艺以减少污染排放。正确的政策是,采用根据污
染物的排放量进行征税,或者对污染排放量加以数量
限制
关税政策的非特效
实行关税政策的确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但仍然不是最适当的方式。
根据特效法则,国内工业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其劳动技能、降低未来
成本等,所以相对于关税政策,补贴、借贷、免税等是较之更恰当
的政策手段。这些非关税保护策略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达到相同的目
的
关税政策一旦制定和实施一般难以更改特别是取消,处于保护下的
工业可能产生某些先天缺陷,这将导致关税保护的长期性;其他政
策可以使国内工业直接参与竞争,加速其成长过程
从实践看,日本通产省曾采用阻止进口办法包括关税政策来保护日
本的电子计算机工业,但主要形式是政府贷款、专利保护、免税扶
持等,效果很理想
EC
ELC
EL
ECA
ECA'
EA
ECB ECB' HB EB MB
?施行补贴是,社会福利比征收关税时高(无差异曲线 I''高于 I')
?补贴等措施能是幼稚工业产生成长效应,从而福利增加( I'''' 高于 I''')
五、关税的有效保护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陶西格( F.W.Taussig)和哈伯勒大概
是最早比较明确地意识到名义关税和有效关税之间
差别的经济学家。加拿大经济学家巴勃尔
( C.L.Barber)在 1955年正式提出有效关税概念。
1965年,约翰逊( H.C.Johnson)受次对关税保护
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之后,关税的有效保护理
论逐渐深入和发展
关税保护程度的衡量指标
衡量关税对一国经济的保护程度主要有两个指标,
1、名义关税率 ( Nominal Tariff):对某一产品征收的税率。
即 某种进口商品进入该国关境时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
的关税税率
2、实际关税率:一国对进口商品实际征收的关税率,用当年
该国实际征收的关税额除以当年的实际进口额得出
现代有效关税理论认为,一种产品的实际保护程度由该产
品的名义关税水平和其生产所需中间投入品的关税水平共
同决定;同时,汇率、供求关系等也影响实际关税率。名
义关税率和实际关税率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我国名义关税和实际关税的差距
年份 进口总额 关税收入 实际征税率 实际征税率占名义
关税水平的比重
1990 2574.30 159.01 6.18 14
1991 3398.70 187.28 5.51 12.5
1992 4443.30 212.75 4.79 12
1993 5985.70 256.47 4.28 11.8
1994 9966.90 272.68 2.47 12
1995 11047.70 291.83 2.64 7.5
1996 11557.40 301.84 2.61 11.5
1997 11805.80 319.49 2.71 15.7
名义关税没有考虑对有关联产品征税相互影响,不能
准确反映关税对某种制成品的有效保护程度
有效关税( Effective Tariff),一国实行保护而
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增值
部分的百分比
E = ( V - W ) / W
或 E = ( T - P t ) / ( 1 - P )
其中 E:有效关税保护率 W: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增值量
V:征税后的增值 P:原材料在最终产品中所占比例
T: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率
t,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率
有效关税保护率
?
?
?
?
?
ij
iijj
j a
tat
E
1
有效关税率与名义关税率的关系
如果 tj=ti,则有 Ej= tj=ti
如果 tj>ti,则有 Ej> tj>ti
如果 tj<ti,则有 Ej< tj<ti
如果 tj<?aijti,则有 Ej<0
几个值得重视的结论
一国应该建立, 瀑布, 式或不断升级的关税梯度结构,即对越低加
工阶段的产品课征越低的名义关税
应该防止负的有效保护率出现
产业保护可以在降低关税的条件下实现。即根据有效保护理论,关
税的有效保护作用并不依赖于高的名义税率,它与降低关税水平并
不矛盾。但必须与有效的制度结构安排为基础,有效的关税结构安
排与有效的产业结构安排是其实现有效保护的前提和基础
关税结构是指一国关税税则中各类商品关税税率高低的相互关系。
合理的关税结构应该是:在关税的横向结构上,要把握对不同产业
有效保护程度的选择;在关税的纵向结构上,要充分考虑不同的有
效保护结构对上、中、下游产业结构变动的不同影响
关税的影响
关税的受益者,一是进口国政府,因为关税增加了政
府的财政收入;二是进口国国内生产商,因为关税增
加了进口产品的成本,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免受外国
竞争者的冲击
关税的受害者,进口国的消费者,因为他们不得不为
这些进口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进口国总收益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关税的数
额、进口产品对国内消费者的重要性、在受保护行业
中得到保护的就业人数等
关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关税肯定对进口国生产者有利而对消费者
不利
案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代价
2、关税降低了全球经济的整体效率。因为保
护性的关税鼓励国内公司在本国生产产品,而
从理论上讲,这些产品在国外的生产效率可能
会更高,导致了资源的低效利用
六、进口配额的经济效应
1、进口配额对价格的影响
对进口国价格的影响
( 1) 如果不考虑供求弹性的变化和供求量的变化,当进口国采取直
接的进口数量限制措施,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的价格差距会拉大
( 2) 考虑供求量的变化, 外国商品的供给受限制程度与进口国的需
求量之间所反映出的供求差距越大,进口国国内市场价格上涨的幅
度就越大
( 3) 考虑进口国国内的供求弹性变化,由于外国商品进口受限,进
口国国内市场价格上涨幅度与进口国国内的供给弹性 /需求弹性的
大小成反比
对出口国国内价格的影响。 由于受到进口国进口配额的限制,出口
国该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的下降幅度与出口国该商品供给弹性的大
小成反比
2、进口配额效应 (生产、消费、社会福利)
进口国消费者面临的总供给曲线是:当 P<P0时,S=S;当 P>P0时,S=S+Q;
当 P=P0时,S为水平的
进口配额引起进口国国内市场价格上涨,供求平衡点 E对应的价格 P1为国
内价格
Q
P0
S+Q
与关税相比配额对福利影响的不同
作用机制不同
一个很大的不同是面积 C这部分利益的归属。 面积 C实际上是一种
租( rant),取决于进口国政府 进口配额的分配方法,
1、若政府无偿颁发进口许可证给进口商,C利益由得到许可证的进
口商获得
2、若政府出售(如通过拍卖),C利益由进口国政府和进口商共享
3、若进口国政府设置限额后,将权限交由出口国掌握,由出口国
按配额自行控制。即进口国政府将进口许可证免费交给出口商,C
利益由得到配额的出口商获得
七、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
1、生产补贴的效应 ——对生产企业的补贴效应
政府对单位该商品进行补贴 t,在国际市场价格 PW不变情况下,生产者的
实际收益增加,为 PW + t,生产者的生产由 Q1扩大到 Q2,增加了出口。生
产者增加了利益,a+b+c
生产补贴没有影响国内市场价格 (因为补贴是按产量而不是按在哪个市场销
售进行补贴),国内需求量没有变动,消费者利益没有变化
政府的补贴支出,a+b+c+d
2、对出口商的出口补贴效应
对出口商单位产品出口补贴 T,出口单位商品的实际收益为 PW+T( PW是出
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 。生产者会扩大生产增加出口;同时该商品国内市
场价格会上升(要保证在国内销售的生产者的收益提高),消费减少
生产者利益增加,a+b+c;消费者利益减少,a+b ;
政府出口补贴,b+c +d
出口补贴的影响
出口补贴的主要获益者是出口国的生产商,因为
补贴可以降低成本,增强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可以增
加收益,增强他们出口的积极性。尤其对于特别行业
(如航空、半导体等),补贴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在新
兴行业里获得先发优势
补贴总要有资金来源。政府通常通过向个人征税来
支付补贴,使国内生产者的成本增加
现实中,很多补贴并没有成功地增强国内生产商的
国际竞争力,没有促进效率的提高,而是保护了低效
企业
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
1、贸易壁垒对公司策略的影响 。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一
个公司应该将其不同的生产活动分散到效率最高的全球不同
的地方去。显然,贸易壁垒影响公司分散生产的能力,
削弱公司将其各种生产活动在全球进行优化分配的
能力 。 因为贸易壁垒会提高向该国出口产品的成本,限制
向该国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于是 外国公司采取的策
略是将生产活动移至设置壁垒的国家,或者移至其
出口产品和服务不受贸易壁垒限制的国家
案例,丰田公司如何面对欧美日渐兴起的贸易保
护主义压力
2、政府的贸易政策对公司产生直接的影响
政府的干预可以帮助公司确立竞争优势,但总的来
说,政府的干预政策是不利的:它往往是保护低效工业
而不是帮助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事与愿违;它是危险
的,可能招致报复从而引发贸易战。因此,企业推动政
府努力将被保护的国内市场向进口产品和外国直接投资
逐步开放,推进贸易自由化,以便依靠全球分散的生产
体系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