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的好处:加纳和韩国 1970年.加纳与韩国的生活水平大致相同;当年加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50美元,韩国为260美元。到了1992年,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韩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790美元,而加纳仅为450美元,这反映出两国完全不同的经济增长率。1968—1988年间,加纳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5%,而1980到1992年间仅为0。1%。相反,1968到1992年间韩国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达9%。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是两国对于国际贸易的态度可以部分地说明其中的原因。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韩国政府特别支持贸易,而加纳政府却不鼓励本国的生产商参与国际贸易。 加纳于1957年获得独立,他是英国在西非的殖民地中最早获得独立的国家。该国的第一任总统克瓦米·恩克鲁玛的影响下,该国对很多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实行进口替代政策以促进本国在某些制成品方面的自给自足,并且采取阻止本国企业进行出口贸易的政策。结果,加纳这一当年非洲最繁荣的国家之一现在竟变成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这无疑是一场灾难。 以加纳政府对可可贸易的态度为例来看加纳抵制贸易的政策如何摧毁了该国的经济。加纳拥有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海运航线,这一切都决定了他在可可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简单地说,他是世界上最适宜于种植可可的地方。1957年时,加纳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生产国和出口国。此后,新独立的国家政府创设了一个由国家控制的可可推销委员会,它有权确定可可的价格,并且被指定为加纳生产的所有可可的唯一购买者。该委员会压低可可的国内收购价格,又以市场价格将收购的可可在世界市场出售。这样,它可能以25美分/磅的价格从种植者手中购得可可,再以50美分/磅在世界市场上出售。事实上,该委员会付给种植者的价格远低于可可在世界市场上实际价值,这样一来就等于对可可的出口征了税,而国内收购价与出口价格之间的差额都进入了国库,这笔钱被用于政府的国有化和工业化政策。 1963—1979年间,可可推销委员会付给加纳可可种植者的价格增长了6个系数,而加纳的消费品价格增长了22个系数,邻近国家的可可价格增长了36个系数。按实际价格计算,可可委员会付给加纳种植者的价格每年都在减少,而世界市场价格却在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加纳的农民放弃了种植可可,转而生产一些能在国内市场销售出去的基本粮食作物。这样,在7年的时间里,加纳的可可生产和出口锐减了1/3以上。与此同时,加纳政府依靠国有企业建立国家工业基础的努力宣告失败。结果加纳出口收入的减少使本国经济陷入衰退,外汇储备下降,这严重地限制了该国购买必要进口产品的能力。 加纳采取的是内向型贸易政策,这使该国的资源转向其没有优势的基本农作物种植和制造业领域,而不再种植可可这一该国在世界经济中享有绝对优势的经济作物。这种资源的低效使用损害了加纳的经济,也抑制了该国的经济发展。 再来看看韩国政府所采取的贸易政策。世界银行把韩国贸易政策的特点归纳为“极为外向型”。与加纳不同,韩国政府强调对制成品的进口设置低障碍(对农产品则不同),并采取刺激措施鼓励韩国公司进行出口。从50年代后期开始,韩国政府逐渐将进口关税的平均水平从进口产品价格的60%降低到80年代中期的20%以下,并将大多数非农产品的进口关税降为0。此外,受配额限制的进口产品的数目也从50年代后期的90%以上减少到80年代初的0。同时,韩国政府给出口商的补贴也从50年代后期的占销售价格的80%逐渐下降到1965年的不到20%,到1984年则不给补贴。除在农业部门(农业部门的游说集团强烈要求对农产品实施进口限制)以外,韩国的贸易政策逐渐向自由贸易发展。 韩国的外向型贸易政策取得了成功,该国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最初,韩国的资源从农业方面转向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特别是纺织、服装和制鞋业。韩国拥有充足、廉价的而又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这使它能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领域里建立“比较优势”的基础。近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韩国经济已开始向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领域发展,特别是汽车、航空、家用电器和先进材料等领域。这一切都给韩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50年代后期,韩国77%的劳动力都就业于农业部门,今天,这个比例已降到20%以下。同时,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从不到10%增长到30%以上,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超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