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济学的分化萨伊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萨伊强调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强调经济自由主义。在价值论方面提出效用价值论。利用斯密的三种收入构成价值的理论宣称工资、利润和地租有其各自的来源,三者间和谐一致,不存在利益上的对立。讨论了供求变动对商品价格和价值的影响。提出了供给本身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成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受到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高度推崇。
萨伊简介
萨伊出生在里昂一个新教徒的大商人家庭,早年经营商业,后去英国受商业教育。 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后投入革命,积极参加军队与保皇军作战。雅格宾派上台后他脱离革命,反对雅格宾派政权。回到巴黎后担任,哲学、文艺和政治旬刊,主编。由于反对拿破仑的保护关税政策而被解职。后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代表作是 1803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从 1830年起担任法兰西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直至逝世。
政治经济学对象、任务和方法
认为政治经济学是超阶级的、纯理论的学科,
是研究在一般社会制度下人类对财富的生产、
分配和消费(“三分法” )的科学。
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和任务是提示财富的由来和方法,富人与穷人利益的一致,使国家获得良好经济制度的利益。
在研究方法上认为政治经济学同化学、物理学、
天文学一样是一门实验科学,“阐明事件是怎样发生”的,它以“发生着的事件”为基础 。
生产三要素论
认为生产就是运用多种生产要素,通过它们的共同活动,使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各种物质适合于满足人们的需要。
价值的基础是效用即使用价值,创造效用也就是创造价值。效用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协同活动和协力作用生产出来的。
生产三个要素是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中,还强调了作为资本的机器以及科学对财富增长的作用。
价值论
三个基本观点:效用决定价值,供求决定价值,
生产费用决定价值,其中效用决定价值的观点是主要的。
效用价值论基本论点有三:价值由效用决定;
价值由生产三要素生产;价值由价格来衡量。
他以效用为决定价值的基础,以供求决定价值的变动,以生产费用决定价值的最低限度。
所谓生产费用就是斯密所谓的产品自然价格,
是由生产商品时所付出的代价决定的,即由工资、利息、地租组成。
分配论
三位一体分配公式:劳动 ——工资,资本 ——
利息,土地 ——地租。
工资是劳动生产性服务创造的价值,因而应成为劳动服务的报酬,成为劳动生产力的价格。
利息是资本的生产性服务创造的价值,因而应成为资本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成为资本生产力的价格。
地租是自然力、主要是土地生产性服务创造的价值,因而应成为土地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成为使用土地生产力的价格。
萨伊定律
三个原理:产品是以产品来购买的,货币只不过是交换的媒介;“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只要对生产不加干涉,就不会发生普遍生产过剩。
每个人所需要的只是货物而不是货币,出卖产品的人所需要的是别人的产品,因而他出卖产品后,必然购买产品。货币只不过是交换的媒介,产品实际上是用产品来购买的。所以卖必引起买,卖主必然变成买主,卖与买是平衡的,
供求是一致的,普遍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李嘉图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李嘉图把资本积累看作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基本源泉,把国民生产总值在三个阶级间的分配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其功绩在于继承和发展了斯密耗费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始终一贯地坚持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考察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范畴,同时揭示了工资和利润、地租和利润之间的对立,揭示了利润率下降趋势。
李嘉图简介
生卒年,1772~ 1823。出生于伦敦犹太人的交易所经纪人家庭,14岁随父从事交易所活动,
25岁成为英国金融界巨富。
研究过数学、化学、物理、矿物学、地质学等,
喜欢文学和哲学。 1799年读,国富论,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1817年 4月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成为当时著名经济学家。
与马尔萨斯一直是十分亲密的朋友。 1819年入选国会,致力于鼓吹议会改革,反对谷物法、
提倡自由贸易。
劳动价值理论
,原始社会”的价值决定: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必要的劳动量。这是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
,资本”条件下的价值决定:他所说的资本是指生产工具,例如机器厂房设备等。在这种条件下,李嘉图认为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共同决定商品价值。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不仅适合于早期的“原始社会”,也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积累只能使商品价值分割为两部分:
工资和利润,但并不影响商品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
资本构成不同对价值的影响
,资本”变化条件下的价值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李嘉图认为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因使用“资本”的变化而发生变更,如:
固定资本 工资 工人 P’10% 产品价值
谷物 0 5000 100 500 5500 第一年
机器 0 5000 100 500 5500
固定资本 工资 工人 P’10% 产品价值
谷物 0 5000 100 500 5500 第二年
纺织品 5000 5000 100 1050 6050
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对价值影响
( C) 工资 工人 P’10% 产品价值
甲:第一年 0 1000 20 100 (半成品 1100)
第二年 半成品 1100 1000 20 210 2310
乙:第一年 0 2000 40 200 2200
甲乙两个资本家使用的劳动量相等,但因二者商品上市所用时间不等,资本周转速度不同,
甲两年,乙一年,因而他们的商品价值也就不等,等量劳动没有能生产出等量价值来。
马克思认为这两个例子所讲的仅是生产价格的不等,而非价值的不等。
工资变动不会引起商品价值变动的原理由于资本构成比例不同和周转速度不同也有变更,如:
固定资本 工资 工人 P’9% 产品价值
谷物 0 5046 100 454 5500
纺织品 5500 5046 100 945 5995
由于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不同部门商品价值在工资变动时也会发生同样变动,即工资上升时一切资本有机构成高、周转速度慢的部门其商品相对价值会下降;有机构成低,周转速度快的部门其商品相对价值上升,工资下降时情况正相反。
承认工资波动会影响价值变动,但又认为工资变动时对商品价值变动的影响比较小(他测算影响不超过 6%或 7%)。商品价值变动的主要原因还是生产商品必要劳动量的增减。工资对相对价值决定的影响只是“例外” 。
分配理论的特点
对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析始终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三种收入都仅仅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坚持三种收入中工资量的变动起着决定作用,认为工资变动为因,利润、地租变动为果;有意识地研究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关系,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阶级对立。
强调三种收入中只有利润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重要,只有利润增加才能增加资本积累、促进生产力发展,利润的增长又受制约于工资和地租的变动。
工资理论
工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收入,是劳动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也是劳动者自身的价值或价格。
劳动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相当于平均工资水平,因国家、地区、时期不同,随着历史道德、风俗习惯的不同而有变化,各国劳动者工资的多少与差异还因社会改良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不同而变化。市场价格是实际支付的价格,从劳动的供求关系变动,围绕劳动自然价格上下波动,不断趋向于劳动的自然价格。
工资变动趋势: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财富的增加,资本的积累,货币工资有上涨趋势,实际工资有下降趋势。
否定了斯密关于工资随财富增长而增长的论断,
认为资本主义下工人实际工资有下降趋势。
提出了前人未曾提出的相对工资理论,认为一国的产品在三个阶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阶级是不同的。马克思高度评价李嘉图这一思想 。
利润理论
利润是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是劳动者创造价值的一部分。
其利润概念有双重意义:一是本来意义上的利润,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垫支资本之比;二是指剩余价值。他经常将二者混同。
利润量的决定:他认为在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基础上利润量的大小取决于工资的大小,
利润是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工资的余额,利润同工资成反比例变化。利润有自然下降的趋势,
其原因同造成货币工资上涨的原因是一致的。
地租理论
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是投入土地的劳动产品价值一部分,是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由于资本家之间相互竞争,争向地主租种土地,这个超额利润就转化为地租。
地租的产生是因为土地数量有限而且质量不同。
运用等量资本或劳动耕种不同质量、位置不同,
以及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所得结果不同而产生的差额构成地租。前者为级差地租的第一种形式,后者属于级差地租的第二种形式。
经济政策
接受斯密思想的影响,主张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断言每个人在追求个人生命和财产时并不与整个人类、整个社会的利益相冲突,而是一致的。
自由竞争既保证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
也为生产力的无止境发展开创了可能性。
允许资本家活动的完全自由,是使一个国家的资本按照最有利社会的方式进行分配的重要条件。
比较优势原理
其基本精神是:每个国家都要对自己的优势或劣势进行比较分析,做到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以便在现有自然、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更有效、更节约地分配劳动和利用资源,形成合理的、最有利于本国的生产要素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的最大的经济效果。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对西方的外贸理论有很大影响,被看作是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