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六章
沉淀溶解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
6.1 溶度积
溶度积
6.2 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
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
6.3 分步沉淀
分步沉淀
6.4 前沿话题
前沿话题
6.1 溶度积
溶度积
(1) 沉淀溶解平衡常数
沉淀溶解平衡常数
——溶度积
溶度积
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和溶解速率相等时就达到平衡。此时
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和溶解速率相等时就达到平衡。此时
所得的溶液即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浓度即为饱和浓度。
所得的溶液即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浓度即为饱和浓度。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属于多相平衡,与酸碱平衡不同。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属于多相平衡,与酸碱平衡不同。
AgCl (s) Ag
+
(aq) + Cl
?
(aq)
溶解溶解
沉淀沉淀
用水做溶剂时,
用水做溶剂时,
习惯上把溶解度小
习惯上把溶解度小
于
于
0.01g/100g H
2
O的
的
物质叫作难溶物。
物质叫作难溶物。
严格地说,绝对不
严格地说,绝对不
溶物不存在。
溶物不存在。
Ag
+
Cl
--
AgCl
Ag
+
Cl
--
Ag
+
Cl
?
Ag
+
Cl
--
Ag
+
Cl
--
Ag
+ Cl
?
AgCl
AgCl
此即
此即
AgCl沉淀溶解平衡的标准平衡常数,称为该难溶电解质
沉淀溶解平衡的标准平衡常数,称为该难溶电解质
的
的
溶度积
溶度积
(solubility product),
,
用符号
用符号
K
sp
θ
表示,常简写为
表示,常简写为
K
sp
。
。
?G
298
?
=
=
55.66 kJ?mol
?1
?G
f
?
(kJ?mol
?1
) ?109.80 77.12 ?131.26
K
θ
=
=
[Ag
+
][Cl
?
] =
=
1.76 × 10
?10
AgCl (s) Ag
+
(aq) + Cl
?
(aq)
溶解溶解
沉淀沉淀
lgK
θ
=
=
?=
=
?9.755
?G
T
?
2.30RT
A
m
B
n
(s) mA
n+
(aq) + nB
m?
(aq)
K
sp
=
=
[A
n+
]
m
[B
m?
]
n
严格的讲,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中离子活度幂的乘积才等于
严格的讲,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中离子活度幂的乘积才等于
常数。只有当难溶电解质溶解度很小,离子活度系数约等于
常数。只有当难溶电解质溶解度很小,离子活度系数约等于
1时,
时,
离子活度才近似等于浓度,其离子浓度幂的乘积才近似等于
离子活度才近似等于浓度,其离子浓度幂的乘积才近似等于
K
sp
。
。
MgF
2
(s) Mg
2+
(aq) + 2F
?
(aq) K
sp
= [Mg
2+
][F
?
]
2
Ag
2
CO
3
(s) 2Ag
+
(aq) + CO
3
2?
(aq) K
sp
= [Ag
+
]
2
[CO
3
2?
]
Ca
3
(PO
4
)
2
(s) 3Ca
2+
(aq) + 2PO
4
3?
(aq) K
sp
= [Ca
2+
]
3
[PO
3
3?
]
2
2.93 × 10
?25
ZnS7.10 × 10
?5
CaSO
4
3.44 × 10
?7
SrSO
4
1.46 × 10
?10
CaF
2
1.82 × 10
?8
PbSO
4
2.34 × 10
?9
CaC
2
O
4
?H
2
O
1.77 × 10
?14
PbCrO
4
4.96 × 10
?9
CaCO
3
4.65 × 10
?14
MnS1.07 × 10
?10
BaCO
4
2.06 × 10
?13
Mn(OH)
2
2.58 × 10
?9
BaCO
3
5.61 × 10
?12
Mg(OH)
2
8.51 × 10
?12
Ag
2
CrO
4
2.64 × 10
?39
Fe(OH)
3
1.77 × 10
?16
AgI
4.87 × 10
?17
Fe(OH)
2
5.35 × 10
?13
AgBr
1.40 × 10
?29
CdS1.77 × 10
?10
AgCl
K
sp
(25°C)
难溶电解质难溶电解质K
sp
(25°C)
难溶电解质难溶电解质
一些常用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
一些常用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
(2)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某些难溶电解质的
某些难溶电解质的
K
sp
可以通过其溶解度来求算。反之,通过
可以通过其溶解度来求算。反之,通过
溶度积关系式也可以确定某些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
溶度积关系式也可以确定某些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
【例】
【例】
已知在室温
已知在室温
AgBr和
和
Mg(OH)
2
的溶度积分别为
的溶度积分别为
5.35 × 10
?13
和
和
5.61 × 10
?12
,求它们的溶解度
,求它们的溶解度
(S)。
。
解:
解:
AgBr (s) Ag
+
(aq) + Br
?
(aq)
S S
K
sp(AgBr)
= [Ag
+
][Br
-
] = S
2
= 5.35 × 10
?13
S = 7.31 × 10
?7
mol?dm
?3
K
sp(Mg(OH)2
= [Mg
2+
][OH
?
]
2
= S? (2S)
2
= 5.61 × 10
?12
S = 1.12 × 10
?4
mol?dm
?3
设
设
Mg(OH)
2
在水溶液中一步电离,
在水溶液中一步电离,
S 2S
Mg(OH)
2
(s) Mg
2+
(aq) + 2OH
?
(aq)
上式成立条件:
上式成立条件:
1) 难溶电解质的离子在溶液中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
难溶电解质的离子在溶液中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
2) 难溶电解质要一步完全电离。此外还需考虑溶液离子强度因素。
难溶电解质要一步完全电离。此外还需考虑溶液离子强度因素。
溶度积与溶
溶度积与溶
解度的换算
解度的换算
关系式
关系式
MA (s) M
n+
(aq) + A
n?
(aq)
K
sp
= [M
n+
] [A
n?
] = S
2
S = [M
n+
] = [A
n?
] = (K
sp
)
1/2
MA
2
(s) M
2n+
(aq) + 2A
n?
(aq)
K
sp
= [M
2n+
][A
n?
]
2
= 4S
3
S = [M
2n+
] = [A
n?
]/2 = (K
sp
/4)
1/3
Fe(OH)
3
(s) Fe(OH)
2
+
(aq) + OH
?
(aq)
Fe(OH)
2
+
(aq) Fe(OH)
2+
(aq) + OH
?
(aq)
K
1
= 2.5 × 10
?17
K
2
= 1.3 × 10
?11
Fe(OH)
2+
(aq) Fe
3+
(aq) + OH
?
(aq)
K
3
= 6.3 × 10
?12
Fe(OH)
3
(s) Fe
3+
(aq) + 3OH
?
(aq)
总反应:
总反应:
K
sp
= K
1
? K
2
? K
3
= 2.0 × 10
?39
此时,虽然存在
此时,虽然存在
[Fe
3+
][OH
?
]
3
= K
sp
的关系,但溶液中
的关系,但溶液中
[Fe
3+
]
与
与
[OH
?
]的比例并不等于
的比例并不等于
1:3。
。
同类型化合物可根据溶度积的大小来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同类型化合物可根据溶度积的大小来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即具有可比性。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则不具有可比性。
即具有可比性。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则不具有可比性。
6.2 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
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
MA (s) M
n+
(aq) + A
n?
(aq)
(1) 溶度积规则
溶度积规则
——用于判断沉淀平衡移动的方向,即
用于判断沉淀平衡移动的方向,即
van’t Hoff
等温式在沉淀溶解平衡中的应用。对下列反应
等温式在沉淀溶解平衡中的应用。对下列反应
有三种情况:
有三种情况:
(a) 当
当
[M
n+
][A
n?
] = K
sp
(即
即
Q = K
sp
),
,
饱和溶液,平衡状态。
饱和溶液,平衡状态。
(b) 当
当
[M
n+
][A
n?
] > K
sp
(即
即
Q > K
sp
),
,
体系暂时处于非平衡状态,沉
体系暂时处于非平衡状态,沉
淀析出,直至达到新的平衡。当然,由于动力学原因,有可能
淀析出,直至达到新的平衡。当然,由于动力学原因,有可能
也不形成沉淀,称为过饱和溶液,是一种非平衡的亚稳定状态。
也不形成沉淀,称为过饱和溶液,是一种非平衡的亚稳定状态。
(c) 当
当
[M
n+
][A
n?
] < K
sp
(即
即
Q < K
sp
),
,
非平衡状态,沉淀将溶解,直
非平衡状态,沉淀将溶解,直
至新的平衡。
至新的平衡。
溶
溶
度
度
积
积
规
规
则
则
The relative magnitudes of the solubility quotient, Q
SP
, and the
solubility product K
sp
, are used to decide whether a salt will precipitate
(right) or dissolve (left). Q
sp
is small wh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ions are low (left) and large when the ion concentrations are small
(right).
【
【
例题
例题
】
】
向
向
Ag
2
CrO
4
饱和水溶液中加入足够量的固体
饱和水溶液中加入足够量的固体
AgNO
3
或
或
Na
2
CrO
4
时它们的浓度为
时它们的浓度为
0.1mol?dm
?3
,
,
分别计算
分别计算
Ag
2
CrO
4
在纯水或在足量
在纯水或在足量
AgNO
3
或
或
Na
2
CrO
4
试剂存在时的溶解度
试剂存在时的溶解度
(S)。
。
解
解
: ①
①
在
在
Ag
2
CrO
4
的饱和水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的饱和水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Ag
2
CrO
3
(s) 2Ag
+
(aq) + CrO
4
2?
(aq)
K
sp
=1.12 × 10
?12
即
即
Ag
2
CrO
4
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为:
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为:
S
0
= 6.5 × 10
?5
mol?dm
?3
S
0
= [Ag
+
] = [CrO
4
2?
] = (K
sp
/4)
1/3
= 6.5 × 10
?5
mol?dm
?3
1
2
②
②
当加入
当加入
AgNO
3
后,溶液中
后,溶液中
Ag
+
浓度增大,
浓度增大,
[Ag
+
]
2
[CrO
4
2?
]> K
sp
,
,
因此又有
因此又有
Ag
2
CrO
4
沉淀析出,达到新的平衡后
沉淀析出,达到新的平衡后
Ag
2
CrO
4
溶解
溶解
度可以
度可以
[CrO
4
2?
]表示。
表示。
Ag
2
CrO
3
(s) 2Ag
+
(aq) + CrO
4
2?
(aq)
平衡浓度:
平衡浓度:
2S
1
+0.10≈ 0.10 S
1
S
1
= [CrO
4
2?
] = K
sp
/[Ag
+
]
2
= 1.12 × 10
?10
mol?dm
?3
即
即
Ag
2
CrO
4
在
在
0.10mol?dm
?3
AgNO
3
中的溶解度为:
中的溶解度为:
S
1
= 1.12 × 10
?10
mol?dm
?3
S
0
= 6.5 × 10
?5
mol?dm
?3
比在纯水中降低了约
比在纯水中降低了约
10
5
倍。
倍。
③
③
若加入
若加入
Na
2
CrO
4
,
,
情况同
情况同
②
②
,但
,但
Ag
2
CrO
4
的溶解度应用
的溶解度应用
[Ag
+
]来
来
表示:
表示:
[Ag
+
] = (K
sp
/[CrO
4
2?
])
1/2
= 3.3 × 10
?6
mol?dm
?3
Ag
2
CrO
4
的溶解度也比在纯水中降低了近
的溶解度也比在纯水中降低了近
38倍。
倍。
因加入含有共同离子的电解质而使沉淀溶解度降低的
因加入含有共同离子的电解质而使沉淀溶解度降低的
效应叫作沉淀溶解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
效应叫作沉淀溶解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
Ag
2
CrO
3
(s) 2Ag
+
(aq) + CrO
4
2?
(aq)
平衡浓度:
平衡浓度:
2S
2
S
2
+0.10 ≈ 0.10
S
2
= [Ag
+
] ≈
1.7 × 10
?6
mol?dm
?3
1
2
●
●
沉淀
沉淀
“完全
完全
”的标准:
的标准:
没有任何一个沉淀反应是绝对完全的。因为溶液中沉淀溶解
没有任何一个沉淀反应是绝对完全的。因为溶液中沉淀溶解
平衡总是存在,在一定温度下其
平衡总是存在,在一定温度下其
K
sp
值总保持为一个常数。但通常
值总保持为一个常数。但通常
分析天平只能称准到
分析天平只能称准到
10
?4
g,
,
所以在定量分析中,只要溶液中剩余
所以在定量分析中,只要溶液中剩余
的离子浓度
的离子浓度
≤ 1 × 10
?6
mol?dm
?3
,
,
就可以认为沉淀已经完全了。
就可以认为沉淀已经完全了。
难溶电解质沉淀的完全度主要决定于沉淀物的本质,即
难溶电解质沉淀的完全度主要决定于沉淀物的本质,即
K
sp
的
的
大小。对于
大小。对于
K
sp
很小的物质,例如
很小的物质,例如
AgI,
,
只要加入等物质的量的试
只要加入等物质的量的试
剂就能使沉淀的完全程度达到分析要求;对于中等溶解度的物质,
剂就能使沉淀的完全程度达到分析要求;对于中等溶解度的物质,
如
如
BaSO
4
,
,
借助同离子效应,稍加过量的试剂就可以达到完全沉
借助同离子效应,稍加过量的试剂就可以达到完全沉
淀的要求;但对溶解度较大的物质,如
淀的要求;但对溶解度较大的物质,如
CaSO
4
,
,
即使加入过量试
即使加入过量试
剂也难以使沉淀完全程度达到要求。
剂也难以使沉淀完全程度达到要求。
对于那些加入过量试剂使沉淀更趋完全的反应,沉淀剂
对于那些加入过量试剂使沉淀更趋完全的反应,沉淀剂
的用量也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反而使溶解度增加。例如
的用量也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反而使溶解度增加。例如
AgCl
的沉淀反应:
的沉淀反应:
AgCl (s) + Cl
?
(aq) AgCl
2
?
(aq)
由于与过量
由于与过量
Cl
?
生成络离子而溶解。
生成络离子而溶解。
●
●
盐效应:
盐效应:
过量沉淀剂还因增大溶液中电解质总浓度而使沉淀的溶解度
过量沉淀剂还因增大溶液中电解质总浓度而使沉淀的溶解度
增大。这种因加入强电解质而使沉淀溶解度增大的效应叫作盐效
增大。这种因加入强电解质而使沉淀溶解度增大的效应叫作盐效
应
应
(Salt Effect)。
。
盐效应的一般解释为:加入强电解质,导致溶液中离子数目
盐效应的一般解释为:加入强电解质,导致溶液中离子数目
骤增,正负离子的周围都吸引了大量异性电荷离子而形成离子氛,
骤增,正负离子的周围都吸引了大量异性电荷离子而形成离子氛,
束缚了离子的自由行动,从而在单位时间里离子与沉淀结晶表面
束缚了离子的自由行动,从而在单位时间里离子与沉淀结晶表面
的碰撞次数减少,致使溶解的速度暂时超过了离子回到结晶上的
的碰撞次数减少,致使溶解的速度暂时超过了离子回到结晶上的
速度,导致溶解度增加。
速度,导致溶解度增加。
由于存在上述相互作用力,根据热力学观点,溶度积式中
由于存在上述相互作用力,根据热力学观点,溶度积式中
的浓度项在此必须以离子活度
的浓度项在此必须以离子活度
(a)来表示,即有:
来表示,即有:
[Ag
+
][Cl
?
] = K
sp
/γ
2
±
当溶液中加入强电解质后,离子强度增大,导致活度系数
当溶液中加入强电解质后,离子强度增大,导致活度系数
减小,因此浓度的乘积增大,即溶解度增大了。
减小,因此浓度的乘积增大,即溶解度增大了。
(活度的乘积并
活度的乘积并
不增大
不增大
)。
。
一般在较稀溶液中不必考虑盐效应。另外,盐效应属于物
一般在较稀溶液中不必考虑盐效应。另外,盐效应属于物
理效应,而同离子效应则是化学效应。
理效应,而同离子效应则是化学效应。
在酸或碱的作用下,沉淀可以溶解。溶解反应的共同特点是:
在酸或碱的作用下,沉淀可以溶解。溶解反应的共同特点是:
溶液中阳离子或阴离子与加入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而浓度降低,
溶液中阳离子或阴离子与加入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而浓度降低,
致使平衡向右移动,导致沉淀溶解。
致使平衡向右移动,导致沉淀溶解。
(2) 沉淀的溶解
沉淀的溶解
总反应:
总反应:
CaCO
3
(s) Ca
2+
(aq) + CO
3
2?
(aq)
CO
3
2-
(aq) + 2H
3
O
+
(aq) H
2
CO
3
(aq) + 2H
2
O
H
2
CO
3
(aq) CO
2
(g) + H
2
O (l)
CaCO
3
(s) + 2H
3
O
+
(aq) Ca
2+
(aq) + CO
2
(g) + 3H
2
O (l)
●
●
溶解反应类型:
溶解反应类型:
酸溶解、氧化还原溶解、络合反应等。对于酸溶反应来说,例
酸溶解、氧化还原溶解、络合反应等。对于酸溶反应来说,例
如,
如,
MnS和
和
CuS在酸中的溶解,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了沉淀溶解平衡
在酸中的溶解,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了沉淀溶解平衡
和酸碱平衡的多重平衡。这些多重平衡式也称为
和酸碱平衡的多重平衡。这些多重平衡式也称为
酸溶反应方程式
酸溶反应方程式
,
,
相应的平衡常数称为
相应的平衡常数称为
酸溶平衡常数
酸溶平衡常数
。
。
MnS (s) Mn
2+
(aq) + S
2?
(aq) K
sp
= 4.65 × 10
?14
S
2?
(aq) + H
3
O
+
(aq) HS
?
(aq) + H
2
O 1/K
a2
= 1/(1.1 × 10
?12
)
HS
?
(aq) + H
3
O
+
(aq) H
2
S (aq) + H
2
O 1/K
a1
= 1/(9.1 × 10
?8
)
总反应:
总反应:
MnS (s) + 2H
3
O
+
(aq) Mn
2+
(aq) + H
2
S (aq) + 2H
2
O (l)
酸溶平衡常数
酸溶平衡常数
K的大小是由
的大小是由
K
sp
和
和
K
a
两个因
两个因
素决定的,沉淀的
素决定的,沉淀的
K
sp
越大或生成弱酸的
越大或生成弱酸的
K
a
越
越
小,则酸溶反应就进行得越彻底。
小,则酸溶反应就进行得越彻底。
K =
= 4.65 × 10
5
K
sp
K
a1
? K
a2
(3) 沉淀的转化
沉淀的转化
由一种沉淀转化为另一种沉淀的过程称为沉淀的转化。在
由一种沉淀转化为另一种沉淀的过程称为沉淀的转化。在
分析化学中常常先将难溶强酸盐转化为难溶弱酸盐,然后再用
分析化学中常常先将难溶强酸盐转化为难溶弱酸盐,然后再用
酸溶解使阳离子进入溶液。
酸溶解使阳离子进入溶液。
PbCrO
4
(s) Pb
2+
(aq) + CrO
4
2?
(aq)
该沉淀转化平衡常数
该沉淀转化平衡常数
K很大,因此反应能自发进行,而且
很大,因此反应能自发进行,而且
进行得很彻底。
进行得很彻底。
Pb
2+
(aq) + S
2?
(aq) PbS (s)
PbCrO
4
(s) + S
2?
(aq) PbS (s) + CrO
4
2?
(aq)总反应:
总反应:
K = = = 1.96 × 10
14
[CrO
4
2?
]
[S
2?
]
K
sp(PbCrO4)
K
sp(PbS)
6.3 分步沉淀
分步沉淀
在一定条件下,使一种离子先沉淀,而其它离子在另一条
在一定条件下,使一种离子先沉淀,而其它离子在另一条
件下沉淀的现象叫作分步沉淀或称选择性沉淀。相反的过程可称
件下沉淀的现象叫作分步沉淀或称选择性沉淀。相反的过程可称
为分步溶解或选择性溶解。
为分步溶解或选择性溶解。
【
【
例题
例题
】
】
向
向
Cl
?
和
和
I
?
浓度均为
浓度均为
0.010mol?dm
?3
的溶液中,逐滴加入
的溶液中,逐滴加入
AgNO
3
溶液,哪一种离子先沉淀?第一种离子沉淀到
溶液,哪一种离子先沉淀?第一种离子沉淀到
什么程度,第二种离子才开始沉淀?
什么程度,第二种离子才开始沉淀?
解:
解:
AgCl和
和
AgI开始沉淀所需的
开始沉淀所需的
[Ag
+
] 分别为:
分别为:
I
?
先沉淀!
先沉淀!
K
sp(AgCl)
[Cl
?
]
[Ag
+
] = = 1.77 × 10
?8
[Ag
+
] = = 8.51 × 10
?15
K
sp(AgI)
[I
?
]
当
当
Cl
?
开始沉淀时,溶液对
开始沉淀时,溶液对
AgCl来说已达到饱和,这时
来说已达到饱和,这时
[Ag
+
]
同时满足这两个沉淀溶解平衡,故有:
同时满足这两个沉淀溶解平衡,故有:
因此,当
因此,当
Cl
?
开始沉淀时,
开始沉淀时,
I
?
早已沉淀完全了
早已沉淀完全了
([I
?
] << 10
?6
mol?dm
?3
)。
。
对于同类型的沉淀
对于同类型的沉淀
来说,
来说,
Ksp小的先
小的先
沉淀,溶度积差别
沉淀,溶度积差别
越大,后沉淀离子
越大,后沉淀离子
的浓度越小,分离
的浓度越小,分离
的效果就越好。
的效果就越好。
[Ag
+
] = =
K
sp(AgCl)
[Cl
?
]
K
sp(AgI)
[I
?
]
K
sp(AgCl)
K
sp(AgI)
= = 4.81 × 10
?7
[Cl
?
]
[I
?
]
[I
?
] = = 4.8 × 10
?9
mol?dm
?3
[Cl
?
]
K
sp(AgCl)
K
sp(AgI)
对于不同类型的沉淀物来说,因有不同浓度幂次关系,就
对于不同类型的沉淀物来说,因有不同浓度幂次关系,就
不能直接根据
不能直接根据
K
sp
值来判断沉淀的先后次序和分离效果。
值来判断沉淀的先后次序和分离效果。
因此,一般情况下,当一种试剂能沉淀溶液中几种离子时,
因此,一般情况下,当一种试剂能沉淀溶液中几种离子时,
生成沉淀所需试剂离子浓度越小的越先沉淀;如果生成各个沉
生成沉淀所需试剂离子浓度越小的越先沉淀;如果生成各个沉
淀所需试剂离子的浓度相差较大,就能分步沉淀,从而达到分
淀所需试剂离子的浓度相差较大,就能分步沉淀,从而达到分
离的目的。当然,分离效果还与溶液中被沉淀离子的初始浓度
离的目的。当然,分离效果还与溶液中被沉淀离子的初始浓度
有关。
有关。
●
●
分步沉淀的应用举例
分步沉淀的应用举例
(1) 某些金属硫化物的分步沉淀
某些金属硫化物的分步沉淀
【
【
例题
例题
】
】
某混合溶液种
某混合溶液种
Zn
2+
和
和
Mn
2+
浓度均为
浓度均为
0.10mol?dm
?3
,
,
若通
若通
入
入
H
2
S气体,哪种离子先沉淀?溶液
气体,哪种离子先沉淀?溶液
pH应控制在什么
应控制在什么
范围可以使这两种离子完全分离?
范围可以使这两种离子完全分离?
解:
解:
ZnS (s) Zn
2+
(aq) + S
2?
(aq) K
sp
= 2.93 × 10
?25
MnS (s) Mn
2+
(aq) + S
2?
(aq) K
sp
= 4.65 × 10
?14
在饱和
在饱和
H
2
S水溶液中,
水溶液中,
[H
2
S]=0.10 mol?dm
?3
, 其中
其中
[S
2?
]随溶液
随溶液
酸度而变,关系式为:
酸度而变,关系式为:
[H
3
O
+
] = [ [H
2
S]]
1/2
K
a1
K
a2
[S
2?
]
MnS开始沉淀的
开始沉淀的
[S
2?
]为:
为:
代入前式,可得此时氢离子的浓度:
代入前式,可得此时氢离子的浓度:
[H
3
O
+
] = 1.5 × 10
?4
mol?dm
?3
pH =
=
3.82
只要控制溶液的
只要控制溶液的
[H
3
O
+
]略大于上述数值
略大于上述数值
(或
或
pH略低于
略低于
3.82),
,
MnS就
就
不会沉淀析出。但为保证
不会沉淀析出。但为保证
ZnS沉淀完全,氢离子浓度也不宜太高。
沉淀完全,氢离子浓度也不宜太高。
若
若
[Zn
2+
] ≤ 1.0 × 10
?6
mol?dm
?3
,
,
[S
2?
]和
和
[H
3
O
+
]分别为:
分别为:
[H
3
O
+
] = 1.9 × 10
?1
mol?dm
?3
pH =
=
0.73
因此,只要控制溶液
因此,只要控制溶液
pH在
在
0.73 ? 3.82之间,就能保证
之间,就能保证
ZnS沉淀完全,
沉淀完全,
而
而
MnS又不致析出。实验室分离二者的最佳
又不致析出。实验室分离二者的最佳
pH是
是
3.5左右。
左右。
[S
2?
] = = 4.7 × 10
?13
mol?dm
?3
K
sp
[Mn
2+
]
[S
2?
] = = 2.9 × 10
?19
mol?dm
?3
[Zn
2+
]
K
sp
此外,在
此外,在
ZnS沉淀的同时还不断放出氢离子,
沉淀的同时还不断放出氢离子,
Zn
2+
(aq) + H
2
S (aq) + 2H
2
O ZnS (s) + 3H
3
O
+
(aq)
该反应使得溶液酸度升高,从而影响
该反应使得溶液酸度升高,从而影响
ZnS沉淀完全。在实际
沉淀完全。在实际
工作中必须加入缓冲溶液来控制酸度。
工作中必须加入缓冲溶液来控制酸度。
4.65 × 10
? 14
6.335.835.334.834.333.83Mn
2+
*
1.59 × 10
? 19
3.603.102.602.101.601.10Fe
2+
1.07 × 10
? 21
2.522.021.521.020.520.02Ni
2+
2.93 × 10
? 25
0.730.23?0.27?0.77?1.27?1.77Zn
2+
金属硫化物的金属硫化物的
K
sp
10
?6
10
?5
10
?4
10
?3
10
?2
10
?1
离离子子
一些难溶金属硫化物在不同浓度时沉淀的
一些难溶金属硫化物在不同浓度时沉淀的
pH值
值
* MnS沉淀的沉淀的pH范围接近中性溶液范围接近中性溶液(pH>5),按上述计算的按上述计算的pH与实验值相差较大与实验值相差较大
沉沉
淀淀
pH
值值
3
dmmol
离子浓度
?
?
由右下图可知,各金属硫化物沉淀完全的
由右下图可知,各金属硫化物沉淀完全的
pH值以及分离两种
值以及分离两种
离子所需控制的
离子所需控制的
pH范围,图中曲线上的任意一点代表该金属硫化
范围,图中曲线上的任意一点代表该金属硫化
物与溶液所处的平衡状态:
物与溶液所处的平衡状态:
曲线的右方为该硫化
曲线的右方为该硫化
物的沉淀区,在该区
物的沉淀区,在该区
域内溶液中
域内溶液中
M
n+
和
和
S
2?
离子生成沉淀;曲线
离子生成沉淀;曲线
的左方则为沉淀溶解
的左方则为沉淀溶解
区,在此区域内金属
区,在此区域内金属
硫化物溶解为
硫化物溶解为
S
2?
离
离
子及相应金属离子。
子及相应金属离子。
一些金属硫化物得溶解度与
一些金属硫化物得溶解度与
pH的
的
关系
关系
Part of a simple qualitative analysis scheme used to separate certain
cations. In the first step, three cations are separated as insoluble
chlorides. In the second step, cations that form highly insoluble sulfides
are removed by precipitation; and in the third step, the remaining cations
are precipitated as the sulfides.
(2) 难溶金属氢氧化物的分步沉淀
难溶金属氢氧化物的分步沉淀
下图为一些金属氢氧化物溶解度与
下图为一些金属氢氧化物溶解度与
pH关系图。
关系图。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实际工作
实际工作
中溶液的情况一般比较
中溶液的情况一般比较
复杂,碱式盐的生成、
复杂,碱式盐的生成、
氢氧化物的聚合等,都
氢氧化物的聚合等,都
会使实际沉淀的
会使实际沉淀的
pH值与
值与
理论值有一定出入,这
理论值有一定出入,这
就需要参考计算值,并
就需要参考计算值,并
通过实验来确定各金属
通过实验来确定各金属
离子最适合的分离条件。
离子最适合的分离条件。
一些金属氢氧化物得溶解度与
一些金属氢氧化物得溶解度与
pH的关系
的关系
5.61 × 10
?
12
10.9 (12)9.4 (10.6)Mg(OH)
2
2.06 × 10
?
13
10.2 (10)8.7 (8.3)Mn(OH)
2
5.47 × 10
?
16
8.9 (9)7.4 (7.2)Ni(OH)
2
4.87 × 10
?
17
8.3 (7)6.8 (5.8)Fe(OH)
2
6.68 × 10
?
17
8.4 (9)6.9 (6.8)Zn(OH)
2
7.0 × 10
?
31
5.6 (8)4.6 (5.0)Cr(OH)
3
2 × 10
?
33
4.8 (6)3.8 (3.8)Al(OH)
3
2.64 × 10
?
39
2.8 (4)1.8 (2.2)*Fe(OH)
3
氢氧化物的氢氧化物的Ksp
接近完全沉淀接近完全沉淀pH
([M
n+
]=10
?5
mol?dm
?3
)
开始沉淀开始沉淀pH
([M
n+
]=10
?2
mol?dm
?3
)
金属氢氧物金属氢氧物
一些常见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
一些常见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
pH值
值
*括号内为实际沉淀的括号内为实际沉淀的pH值值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Cations
●
●
Two kinds of ZnO morphologies obtained in SDS/ Zn(OH)
4
2?
solution/ n-hexanol/ n-heptane
a) ZnO nanowires, scale bar = 100nm
b) ZnO nanosheets, scale bar = 100nm
c) XRD pattern of ZnO nanowires
d) XRD pattern of ZnO nanosheets
e) HRTEM image of ZnO nanowires
f) HRTEM image of ZnO nanosheets
The ratio of nanowires to
nanosheets is time and
temperature dependent
2θ / deg.
202004
201
112
200
10
3
110
10
2
10
1
002
10
0
i
n
t
e
ns
i
t
y
(
a.
u
.
)
20 30 40 50 60 70 80
in
te
n
s
ity
(
a
.u
.)
2θ / deg.
202
004
20
1
11
2
200
10
3
110
102
10
1
00
2
100
20 30 40 50 60 70 80
c
d
6.4 前沿话题
前沿话题
Chem. Mater., 14, 4172-4177, 2002.
Cryst. Growth Des., 4(2), 309-313, 2004.
An aggregation-based growth mechanism
of ZnO nanowires
recrystallization
Zn(OH)
4
2?
dehydration
ZnO
nanoparticles
oriented attachment ZnO
nanosheets
ZnO
nanowires
SEM observations of the
detailed growth process
Growth process scheme of
ZnO nanowires
●
●
Low temperature fabrication of highly crystallized
SnO
2
nanorods
TEM and HRTEM images of
SnO
2
nanorods
i
n
te
n
s
i
t
y
(
a
.u
.)
2 θ / deg .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33
0
22
2
40
0
32
1
202
30
1
11
2
31
0
00
2
22
0
21
1
21
0
111
20
0
101
10
0
XRD pattern of as-prepared
SnO
2
nanorods
Adv. Mater., 15(12), 1022-1025, 2003.
pH=10pH=9
TEM images of YVO
4
:Eu nanoparticles
under different pH
Appl. Phys. Lett., 84(26), 5305-5307, 2004.
Appl. Phys. Lett., 82(20), 3511-3513, 2003.
The ability to obtain nanocrystallites with well-controlled sizes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area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ing nanocrystallites as model systems, for
example, a wealth of interesting physics and chemistry has been
learned by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fundamental (electronic,
electrical, optical, mechan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with size.
With nanocrystallites as active components, a wide range of new
types of devices are also appearing rapidly in the prototype forms
in many research areas. Examples include quantum dot lasers,
single electron transistors, and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s).
可能的应用
可能的应用
感谢参与,欢迎赐教。
感谢参与,欢迎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