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主要内容 (重点 ):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方式与手段:
课时安排与进度:
1.土壤形成因素及其作用(重点)
2.土壤形成过程 (重点)
3.土壤发育
掌握五大成土因素在成土过程的重要作用;
了解土壤最常见的成土过程及其特点,分析不
同土壤的发育程度。
幻灯,动画演示;案例分析;野外考察资料
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土壤的发生学学说
?了解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因子
及其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
?了解主要的成土过程及其对土壤
性质的影响
第七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七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一、土壤形成因素 (soil forming factor)
土壤形成因素 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
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
条件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形成
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土壤发生学说 (soil genesis theory)
认为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
岩石风化成母质,再由母质演化成土壤的。
***五大成土因素,
19世纪未,俄国土壤学家 B.B.道库恰耶夫
(Dokuchaev,1846-1903)通过对俄罗斯大草原土壤的
调查,提出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即
气候 -climate
母质 -parent material
生物 -biology
地形 -topographty
时间 -time
二,母质在土壤形成
中的作用
首先,直接影响着成
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
向。
其次,母质对土壤理
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
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
性质差别就愈大。但母质
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
保留在土壤中。
(一)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表 7, 2 中国气候大区划分指标
气候大区 年干燥度 自然景观
湿润 <1.0 森林
半湿润 1.0 ~ 1.6 森林草原
半干旱 1.6 ~ 3.5 草原
干旱 3.5 ~ 16.0 半荒漠
极干旱 >16.0 荒漠
据,中国自然地理,( 1981 )
表 1 中国气候分区
三、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湿度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
根据土壤中水分收支情况对物质运移的影响,可分
以下几种土壤水分类型:
( 1) 淋溶型水分状况
( 2) 非淋溶型水分状况
( 3) 上升水型水分状况,其特点是蒸发、蒸腾总
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其差额由地下水补充,如果地下水
矿化度高,则会导致盐渍化;如果地下水达不到地表,
而只能达到剖面中部,则称为, 半上升水型, 水分状况。
( 4) 停滞型水分状况,其特点是地表经常积水,
沼泽化土壤即属此类型。
2、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表土有机质含量常随大气湿度的增加而增加
湿润地区的土壤风化度较高,而在干旱地区则较弱。
随着湿度增加,土壤颜色也由红转黄。
(二)温度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一般来说,每增加 10℃ 温度,反应速率可成倍增加。
花岗岩风化壳在广东可厚达 30~ 40米,浙江一般
在 5~ 6米,而青海高原常不足 1米。
德国土壤学家拉曼( Ramann)曾提出了, 风化因
子, 的概念,
风化因子 =风化天数 × 水解离度,
(三)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
詹尼曾对美国大平原的土壤研究,发现全氮含量与土
壤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并可用下式表示:
上式中 N表示土壤全氮,T为年均温度,m为湿度因素。
N e eT m? ?? ?0 55 10 08 0 005,( ).,
(四)气候变化与土壤形成 **
由于气候带、植被和土壤之间存在明显的关
系,许多土壤学家非常重视气候在土壤形成中
的作用,并提出了土壤地带性的概念 。
在中国温带,自西向东大气湿度递增,依次出现:
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栗钙
土、黑钙土和黑土。
在中国温带东部湿润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
布依次为:
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和砖红壤。
四、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 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
据科夫达估计,在陆地上植物每年形成的生物量
约为 3.5× 1010吨,相当于 2.13× 1017千卡的能量
(一)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二)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非洲象牙海岸的白蚁可筑起直径 15米,高 2~ 6米
的坚固竖立土墩 !
肥沃土壤中蚯蚓的粪便可达 30吨 /公顷!
图 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关系
(据 Bridges,World Soils)
(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微生物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体,已存
在达数十亿年,它是最古老的造土者。
微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概括为:
( 1)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
利用;
( 2)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
( 3)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
( 4)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
养分的有效度(如铁细菌能促进土壤中铁溶解
移动)。
五、地形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一)地形与母质的关系
冲积物
坡积物
洪积物
残积物
(二)地形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图 7.4 地形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三)地形与土壤发育的关系
例如,随着河谷地形的演化,在不同地形部位上,
可构成水成土(河漫滩) → 半水成土 (低级阶地 ) →
地带性土 (高级阶地 )的发生系列。
六、成土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一)土壤年龄
土壤年龄 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
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 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
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
通常用年表示;
相对年龄 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
育程度。
(二)土壤形成速率和所需的时间
许多土壤中在 100年内就可使土壤有机质达到准平衡;
在较有利的条件下,一个弱发育的 B层可在数百年内
形成 ;在 400~ 500年的成土时间内,就可看出粘粒由 A
层向 B层的迁移。
(三 )土壤形成的阶段性
Mohr和 Van Baren曾把热带地区的土壤形成分为 5个
阶段:
1.初期,为未风化的母质;
2.青少年期,风化已经开始,但许多母质物质仍保留
在土壤中;
3.壮年期,易风化的矿物大部分已分解,粘粒明显增
加;
4.老年期,矿物分解已处于最后阶段,只有少数强抗
风化的原生矿物被保存;
5.最后阶段,土壤发育已完成,原生矿物基本上彻底
风化。
七、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演化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定
向的。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在逐渐认识土壤发生发展客
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和改造土壤、培肥土壤,它的影
响可以是较快的。
2、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
产力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3、人类活动的影响可通过改变各自然因素而起作用,
并可分为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表 7.6)。
4、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
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会破坏土壤,如我国不
同地区的土壤退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土壤引
起的。
表 7.6 人类影响成土因素的作用(据 E.M.Bridges,1982)
有 利 效 果 * 有 害 效 果 *
1.母质
a.增加矿质肥料,b.增积贝壳和骨骼,c.局部增积灰分,
d.迁移过量物质如盐分,e.施用泥灰,f.施用淤积物
a.动植物养分通过收获取走多于回收,
b.施用对动植物有毒的物质,c.改变
土壤组成足以抑制植物生长
2.地形
a.通过增加表层粗糙度,建造土地和创造结构以控制侵
蚀,b.增积物质以提高土地高度,c.平整土地
a.湿地开沟和开矿促其下降,b.加速
侵蚀,c.采掘
3.气候
a.因灌溉而增加水分,b.人工降雨,c.工业上经营者释
放 CO2到大气中并可能使气候转暖,d.近地面空气加热,e.
用电气或用热气管使亚表层土壤增温,f.改变表层土壤的
颜色,以改变反射率,g.排水迁移水分,h.风的转向
a.土壤受到过分曝晒,扩大冰冻,迎风和
紧实化等危害,b.土地形成中改变外
观,c.制作烟雾,d.清除和烧毁有机覆被
4.有机体 a.引进和控制动植物的数量,b.运用有机体直接或间接
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包括人粪尿,c.通过翻犁疏松土
壤以取得更多氧气,d.休闲,e.控制熏烧消灭致病有机
体
a.移走动植物,b.通过燃烧、耕犁,
过度放牧、收获、加速氧化作用、淋
溶作用减少有机质含量,c.增加或繁
生致病有机体,d.增加放射性物质
5.时间 a.因增添新母质或因土壤侵蚀而局部母质裸露,从而使
土壤更新,b.排水开垦土地
a.养分从土壤和植被中加速迁移,以
致土壤退化,b.土壤居于固体填充物
和水下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
一、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 ***
地质大循环 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
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生物小循环 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
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
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者关系,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
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 ;无生
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在土壤形成
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地同时同地
进行着。它们之间通过土壤相互连结在一起。
图 7.7 土壤形成过程中大小循环的关系简图
二、土壤发生中的基本成土作用
1、原生矿物的风化
( 1)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 2)生物风化
2、粘粒矿物的形成
3.物质迁移 ***
两大方向:( 1) 向下 淋溶及其淀积以及被彻底淋出
土体的物质移动;( 2) 向上 迁移的养分元素的生物
富集作用,易溶性盐类、还原性铁锰等随毛管上升而
在表土积聚的作用。物质移动的机理分:有 溶迁作用,
还原迁移作用, 螯迁作用, 悬迁作用 和 生物迁移作
用 。
溶迁作用
还原迁移作用
螯迁作用
悬迁作用
生物迁移作用
三、主要的成土过程 播放成土过程的动画
(一)原始成土过程
(二)有机质积聚过程
(三)粘化过程
(四)钙积与脱钙过程
(五)盐化脱盐过程
(六)碱化与脱碱过程
(七)富铝化过程
(八)灰化、隐灰化和漂灰化过程
(九)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
(十)白浆化过程
(十一)熟化过程 ( 十二)退化过程
土壤主要成土过程
(一 )物理过程
1.粘粒淋溶淀积过程
粘粒从土壤上部移至下部。该过程有粘粒的机械移动,
也有凝胶和溶胶转化。在土壤中往往形成粘粒淀积层(粘化层
Bt).
2.盐化 — 脱盐化过程
易溶性盐淋洗出土壤表层和在团伙表层聚集的两种
相反过程。土壤盐分向上运动,在土壤表层聚集为盐化过程;
土壤盐分向下移动移出土体,为脱盐过程。
3.物理风化
大块岩石及粗大风化物经机械崩解变为细小颗粒的过程。
(二)生物过程
包括氮的固定,有机质转化等过程。
(2)腐殖化过程 ( 水, 热适宜 )
( 三 ) 化学过程 该过程有两个特征:一是土壤形成中某些元
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二是有新的化学组分形成 。 属于化学变
化的具体过程有四类九种:
1.[化学风化 ] 土壤矿物的持变过程
( 1) 脱硅富铝化 原生矿物分解, 合成高岭石及 Fe2O3,Al2O3
等次生物质 ?红黄色 Fe,Al层
( 2) 粘化 部分原生矿物分解, 合成不同粘土矿物 ?Bt层
2.[化学淋溶 ] 由于新化学组分的产生导致淋溶发生 。
( 1) 灰化
Fe,Mn有机络合, 螯合物形成,
导致 Fe,Mn淋溶, 伴有原生, ? 灰白色层
次生矿物的分解, 合成;
主要的成土过程
脱硅富铝化
过程
黄棕壤粘膜
粘化过程
灰化层
( 2) 脱钙-积钙
脱钙积钙
CaCO3(淀积 ) + CO2 + H2O = Ca(HCO3)2?
Ca(HCO3)2形成引起脱钙, CaCO3形成导致积钙 。
黑钙土钙积层
3.[化合价变化 (氧化-还原 ) ]
由于化合物变化引起物质形态, 性质变化 。
( 1)潜育化 静水浸泡 强还原
Fe+3 (红、棕色 ) Fe+2(兰灰色)
( 2)潴育化 水位上升:还原水位,下降:氧化
Fe+3,Mn+4 Fe+2,Mn+2
水位下降后出现, 红棕色锈层,
水位上升后形成, 兰灰色层,
( 3)白浆化 滞水还原
Fe+3,Mn+ 4?Fe+2,Mn+2(淋失 )?白色脱 Fe,Mn层
(高价不溶 ) (低价可溶 )
( 4)漂灰化 有机酸、酚等 苔藓吸水 饱和 还原
Fe+3,Mn+4 ?Fe+2,Mn+2
(高价不溶 ) (低价可溶 )
Fe+3,Mn+4 ?Fe+2,Mn+2
(氧化物,不溶 ) (络, 螯化合物, 可溶 )
? 灰白色脱 FeMn层
Fe,Mn元素在土壤形成中表现十分活跃, 对土
壤剖面形态影响很大, 其行为可概括为三种类型
1,酸性淋溶脱 Fe,Mn ? 灰白层
(灰化 ) Fe,Mn淋失
2,滞水还原脱 Fe,Mn ? 灰白层
(白浆化 )
3,1 + 2 ? 灰白层
(漂灰化 )
潴育化水稻土
潜育化
4.[物理化学过程 ]
第三节 土壤发育
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
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
特性的土壤,称为 土壤发育( soil development)。
图 7.11 土壤个体发育的图式(据 H.D.Foth,1984)
土壤剖面、发生层和土体构型
土壤剖面 (soil profile)
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
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土壤发生层 (soil genetic horizon)
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
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土体构型 (soil profile pattern)
是各土壤发生层在垂直方向有规律的组合和有序的排列状
况。
最基本的三个发生层组成
1、淋溶层( A层) eluvial horizon:处于土体最上部,
故又称为表土层,它包括有机质的积聚层和物质的淋溶层。
2、淀积层( B层) illuvial horizon:它处于 A层的下
面,是物质淀积作用造成的。
3、母质层( C层) parent material horizon:处
于土体最下部,没有产生明显的成土作用的土层,其组成物就
是前面所述的母质。
表 7.8 土壤剖面发生层与层次字母注记
Ⅰ 用以表示发生层的层位和性状
A
B
C
O
H
E
G
P
W
D
R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堆积于表层的有机质层,水分不饱和,有机质含量
≥35%
堆积于表层的有机质层,水分长期饱和,有机质含
量 ≥35%
硅酸盐粘粒遭破坏,粘粒、铁、铝三者皆有损失
,而砂粒与粉粒聚集
潜育层
人工熟化层(水稻土中的渗育层)
潴育层
沉积的砾质的异元母质层
连续的坚硬岩层
四、反映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
1,Sa值 (硅铝率) Sa值愈小,土壤的淋溶程度越高。
2,Saf值 (硅铝铁率) Saf=SiO2/(Al2O3+Fe2O3)。
3,ba值 (1)ba=(Na2O+K2O+CaO)/Al2O3 (据 Harrasswitz);
(2)ba=(Na2O+K2O+CaO+MgO)/Al2O3(据
H.Jenny)
ba值愈小,表示脱盐基多,淋溶作用强。
4,?值 土壤风化淋溶指数 ?值愈小,说明它的淋溶强度
愈强
5,?值 土壤风化指数
? 值=淋溶层 母质层K O Na OAl O K O Na OAl O2 2
2 3
2 2
2 3
? ?/
? 值 淋溶层 母质层? K ONa O K ONa O2
2
2
2
/
6,CEC,ECEC和 BS
7、铁的游离度 铁的游离度越大,风化程度越强。
8、粘化率
粘化率是指粘化层中粘粒含量与淋溶层或下部母质
层粘粒含量的比值。该比值愈大,说明粘化程度愈高。
粘化层的粘化率要求大于 1.2,粘化极强的土壤,粘化
率可高达 3~ 7。
快速测验
1,没有地质大循环的基础, 也就没有生物小循环的发展 ( )
2,相同母质上所形成的土壤, 其性质相同 ( )
3,淋溶作用由大到小的排到顺序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
旱区>干旱区 ( )
4,粘化过程是粘土矿物合成与粘粒富集综合作用的过程 ( )
5,土壤的富铝化是 Fe,Al的淋溶淀积过程的结果 ( )
6,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富集是生物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 )
7,土壤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 )
8,自然界土壤类型的多样化, 其根源是由于成土因素条件的
差异造成的 ( )
9,湿润气候区的化学风化强度大于干旱气候区 ( )
10.灰化层是铁锰淋失而二氧化硅相对富集的灰白色层次 ( )
本章小结
一、名词解释
地质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 土层 成土因素
粘化层 钙积层 潜育层 富铝化 脱钙作用 潴育化
灰化 白浆化 发生层 淋溶 淀积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矛盾斗争的统一?
2,试分析五大成土因素之间相互关系?
3,母质因素会影响土壤的哪些性质?
4,为什么说没有生物的发展, 就没有土壤的形成?
土壤形成和发育
主要内容 (重点 ):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方式与手段:
课时安排与进度:
1.土壤形成因素及其作用(重点)
2.土壤形成过程 (重点)
3.土壤发育
掌握五大成土因素在成土过程的重要作用;
了解土壤最常见的成土过程及其特点,分析不
同土壤的发育程度。
幻灯,动画演示;案例分析;野外考察资料
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土壤的发生学学说
?了解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因子
及其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
?了解主要的成土过程及其对土壤
性质的影响
第七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七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一、土壤形成因素 (soil forming factor)
土壤形成因素 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
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
条件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形成
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土壤发生学说 (soil genesis theory)
认为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
岩石风化成母质,再由母质演化成土壤的。
***五大成土因素,
19世纪未,俄国土壤学家 B.B.道库恰耶夫
(Dokuchaev,1846-1903)通过对俄罗斯大草原土壤的
调查,提出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即
气候 -climate
母质 -parent material
生物 -biology
地形 -topographty
时间 -time
二,母质在土壤形成
中的作用
首先,直接影响着成
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
向。
其次,母质对土壤理
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
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
性质差别就愈大。但母质
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
保留在土壤中。
(一)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表 7, 2 中国气候大区划分指标
气候大区 年干燥度 自然景观
湿润 <1.0 森林
半湿润 1.0 ~ 1.6 森林草原
半干旱 1.6 ~ 3.5 草原
干旱 3.5 ~ 16.0 半荒漠
极干旱 >16.0 荒漠
据,中国自然地理,( 1981 )
表 1 中国气候分区
三、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湿度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
根据土壤中水分收支情况对物质运移的影响,可分
以下几种土壤水分类型:
( 1) 淋溶型水分状况
( 2) 非淋溶型水分状况
( 3) 上升水型水分状况,其特点是蒸发、蒸腾总
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其差额由地下水补充,如果地下水
矿化度高,则会导致盐渍化;如果地下水达不到地表,
而只能达到剖面中部,则称为, 半上升水型, 水分状况。
( 4) 停滞型水分状况,其特点是地表经常积水,
沼泽化土壤即属此类型。
2、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表土有机质含量常随大气湿度的增加而增加
湿润地区的土壤风化度较高,而在干旱地区则较弱。
随着湿度增加,土壤颜色也由红转黄。
(二)温度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一般来说,每增加 10℃ 温度,反应速率可成倍增加。
花岗岩风化壳在广东可厚达 30~ 40米,浙江一般
在 5~ 6米,而青海高原常不足 1米。
德国土壤学家拉曼( Ramann)曾提出了, 风化因
子, 的概念,
风化因子 =风化天数 × 水解离度,
(三)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
詹尼曾对美国大平原的土壤研究,发现全氮含量与土
壤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并可用下式表示:
上式中 N表示土壤全氮,T为年均温度,m为湿度因素。
N e eT m? ?? ?0 55 10 08 0 005,( ).,
(四)气候变化与土壤形成 **
由于气候带、植被和土壤之间存在明显的关
系,许多土壤学家非常重视气候在土壤形成中
的作用,并提出了土壤地带性的概念 。
在中国温带,自西向东大气湿度递增,依次出现:
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栗钙
土、黑钙土和黑土。
在中国温带东部湿润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
布依次为:
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和砖红壤。
四、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 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
据科夫达估计,在陆地上植物每年形成的生物量
约为 3.5× 1010吨,相当于 2.13× 1017千卡的能量
(一)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二)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非洲象牙海岸的白蚁可筑起直径 15米,高 2~ 6米
的坚固竖立土墩 !
肥沃土壤中蚯蚓的粪便可达 30吨 /公顷!
图 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关系
(据 Bridges,World Soils)
(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微生物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体,已存
在达数十亿年,它是最古老的造土者。
微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概括为:
( 1)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
利用;
( 2)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
( 3)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
( 4)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
养分的有效度(如铁细菌能促进土壤中铁溶解
移动)。
五、地形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一)地形与母质的关系
冲积物
坡积物
洪积物
残积物
(二)地形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图 7.4 地形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三)地形与土壤发育的关系
例如,随着河谷地形的演化,在不同地形部位上,
可构成水成土(河漫滩) → 半水成土 (低级阶地 ) →
地带性土 (高级阶地 )的发生系列。
六、成土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一)土壤年龄
土壤年龄 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
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 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
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
通常用年表示;
相对年龄 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
育程度。
(二)土壤形成速率和所需的时间
许多土壤中在 100年内就可使土壤有机质达到准平衡;
在较有利的条件下,一个弱发育的 B层可在数百年内
形成 ;在 400~ 500年的成土时间内,就可看出粘粒由 A
层向 B层的迁移。
(三 )土壤形成的阶段性
Mohr和 Van Baren曾把热带地区的土壤形成分为 5个
阶段:
1.初期,为未风化的母质;
2.青少年期,风化已经开始,但许多母质物质仍保留
在土壤中;
3.壮年期,易风化的矿物大部分已分解,粘粒明显增
加;
4.老年期,矿物分解已处于最后阶段,只有少数强抗
风化的原生矿物被保存;
5.最后阶段,土壤发育已完成,原生矿物基本上彻底
风化。
七、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演化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定
向的。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在逐渐认识土壤发生发展客
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和改造土壤、培肥土壤,它的影
响可以是较快的。
2、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
产力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3、人类活动的影响可通过改变各自然因素而起作用,
并可分为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表 7.6)。
4、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
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会破坏土壤,如我国不
同地区的土壤退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土壤引
起的。
表 7.6 人类影响成土因素的作用(据 E.M.Bridges,1982)
有 利 效 果 * 有 害 效 果 *
1.母质
a.增加矿质肥料,b.增积贝壳和骨骼,c.局部增积灰分,
d.迁移过量物质如盐分,e.施用泥灰,f.施用淤积物
a.动植物养分通过收获取走多于回收,
b.施用对动植物有毒的物质,c.改变
土壤组成足以抑制植物生长
2.地形
a.通过增加表层粗糙度,建造土地和创造结构以控制侵
蚀,b.增积物质以提高土地高度,c.平整土地
a.湿地开沟和开矿促其下降,b.加速
侵蚀,c.采掘
3.气候
a.因灌溉而增加水分,b.人工降雨,c.工业上经营者释
放 CO2到大气中并可能使气候转暖,d.近地面空气加热,e.
用电气或用热气管使亚表层土壤增温,f.改变表层土壤的
颜色,以改变反射率,g.排水迁移水分,h.风的转向
a.土壤受到过分曝晒,扩大冰冻,迎风和
紧实化等危害,b.土地形成中改变外
观,c.制作烟雾,d.清除和烧毁有机覆被
4.有机体 a.引进和控制动植物的数量,b.运用有机体直接或间接
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包括人粪尿,c.通过翻犁疏松土
壤以取得更多氧气,d.休闲,e.控制熏烧消灭致病有机
体
a.移走动植物,b.通过燃烧、耕犁,
过度放牧、收获、加速氧化作用、淋
溶作用减少有机质含量,c.增加或繁
生致病有机体,d.增加放射性物质
5.时间 a.因增添新母质或因土壤侵蚀而局部母质裸露,从而使
土壤更新,b.排水开垦土地
a.养分从土壤和植被中加速迁移,以
致土壤退化,b.土壤居于固体填充物
和水下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
一、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 ***
地质大循环 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
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生物小循环 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
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
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者关系,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
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 ;无生
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在土壤形成
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地同时同地
进行着。它们之间通过土壤相互连结在一起。
图 7.7 土壤形成过程中大小循环的关系简图
二、土壤发生中的基本成土作用
1、原生矿物的风化
( 1)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 2)生物风化
2、粘粒矿物的形成
3.物质迁移 ***
两大方向:( 1) 向下 淋溶及其淀积以及被彻底淋出
土体的物质移动;( 2) 向上 迁移的养分元素的生物
富集作用,易溶性盐类、还原性铁锰等随毛管上升而
在表土积聚的作用。物质移动的机理分:有 溶迁作用,
还原迁移作用, 螯迁作用, 悬迁作用 和 生物迁移作
用 。
溶迁作用
还原迁移作用
螯迁作用
悬迁作用
生物迁移作用
三、主要的成土过程 播放成土过程的动画
(一)原始成土过程
(二)有机质积聚过程
(三)粘化过程
(四)钙积与脱钙过程
(五)盐化脱盐过程
(六)碱化与脱碱过程
(七)富铝化过程
(八)灰化、隐灰化和漂灰化过程
(九)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
(十)白浆化过程
(十一)熟化过程 ( 十二)退化过程
土壤主要成土过程
(一 )物理过程
1.粘粒淋溶淀积过程
粘粒从土壤上部移至下部。该过程有粘粒的机械移动,
也有凝胶和溶胶转化。在土壤中往往形成粘粒淀积层(粘化层
Bt).
2.盐化 — 脱盐化过程
易溶性盐淋洗出土壤表层和在团伙表层聚集的两种
相反过程。土壤盐分向上运动,在土壤表层聚集为盐化过程;
土壤盐分向下移动移出土体,为脱盐过程。
3.物理风化
大块岩石及粗大风化物经机械崩解变为细小颗粒的过程。
(二)生物过程
包括氮的固定,有机质转化等过程。
(2)腐殖化过程 ( 水, 热适宜 )
( 三 ) 化学过程 该过程有两个特征:一是土壤形成中某些元
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二是有新的化学组分形成 。 属于化学变
化的具体过程有四类九种:
1.[化学风化 ] 土壤矿物的持变过程
( 1) 脱硅富铝化 原生矿物分解, 合成高岭石及 Fe2O3,Al2O3
等次生物质 ?红黄色 Fe,Al层
( 2) 粘化 部分原生矿物分解, 合成不同粘土矿物 ?Bt层
2.[化学淋溶 ] 由于新化学组分的产生导致淋溶发生 。
( 1) 灰化
Fe,Mn有机络合, 螯合物形成,
导致 Fe,Mn淋溶, 伴有原生, ? 灰白色层
次生矿物的分解, 合成;
主要的成土过程
脱硅富铝化
过程
黄棕壤粘膜
粘化过程
灰化层
( 2) 脱钙-积钙
脱钙积钙
CaCO3(淀积 ) + CO2 + H2O = Ca(HCO3)2?
Ca(HCO3)2形成引起脱钙, CaCO3形成导致积钙 。
黑钙土钙积层
3.[化合价变化 (氧化-还原 ) ]
由于化合物变化引起物质形态, 性质变化 。
( 1)潜育化 静水浸泡 强还原
Fe+3 (红、棕色 ) Fe+2(兰灰色)
( 2)潴育化 水位上升:还原水位,下降:氧化
Fe+3,Mn+4 Fe+2,Mn+2
水位下降后出现, 红棕色锈层,
水位上升后形成, 兰灰色层,
( 3)白浆化 滞水还原
Fe+3,Mn+ 4?Fe+2,Mn+2(淋失 )?白色脱 Fe,Mn层
(高价不溶 ) (低价可溶 )
( 4)漂灰化 有机酸、酚等 苔藓吸水 饱和 还原
Fe+3,Mn+4 ?Fe+2,Mn+2
(高价不溶 ) (低价可溶 )
Fe+3,Mn+4 ?Fe+2,Mn+2
(氧化物,不溶 ) (络, 螯化合物, 可溶 )
? 灰白色脱 FeMn层
Fe,Mn元素在土壤形成中表现十分活跃, 对土
壤剖面形态影响很大, 其行为可概括为三种类型
1,酸性淋溶脱 Fe,Mn ? 灰白层
(灰化 ) Fe,Mn淋失
2,滞水还原脱 Fe,Mn ? 灰白层
(白浆化 )
3,1 + 2 ? 灰白层
(漂灰化 )
潴育化水稻土
潜育化
4.[物理化学过程 ]
第三节 土壤发育
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
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
特性的土壤,称为 土壤发育( soil development)。
图 7.11 土壤个体发育的图式(据 H.D.Foth,1984)
土壤剖面、发生层和土体构型
土壤剖面 (soil profile)
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
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土壤发生层 (soil genetic horizon)
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
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土体构型 (soil profile pattern)
是各土壤发生层在垂直方向有规律的组合和有序的排列状
况。
最基本的三个发生层组成
1、淋溶层( A层) eluvial horizon:处于土体最上部,
故又称为表土层,它包括有机质的积聚层和物质的淋溶层。
2、淀积层( B层) illuvial horizon:它处于 A层的下
面,是物质淀积作用造成的。
3、母质层( C层) parent material horizon:处
于土体最下部,没有产生明显的成土作用的土层,其组成物就
是前面所述的母质。
表 7.8 土壤剖面发生层与层次字母注记
Ⅰ 用以表示发生层的层位和性状
A
B
C
O
H
E
G
P
W
D
R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堆积于表层的有机质层,水分不饱和,有机质含量
≥35%
堆积于表层的有机质层,水分长期饱和,有机质含
量 ≥35%
硅酸盐粘粒遭破坏,粘粒、铁、铝三者皆有损失
,而砂粒与粉粒聚集
潜育层
人工熟化层(水稻土中的渗育层)
潴育层
沉积的砾质的异元母质层
连续的坚硬岩层
四、反映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
1,Sa值 (硅铝率) Sa值愈小,土壤的淋溶程度越高。
2,Saf值 (硅铝铁率) Saf=SiO2/(Al2O3+Fe2O3)。
3,ba值 (1)ba=(Na2O+K2O+CaO)/Al2O3 (据 Harrasswitz);
(2)ba=(Na2O+K2O+CaO+MgO)/Al2O3(据
H.Jenny)
ba值愈小,表示脱盐基多,淋溶作用强。
4,?值 土壤风化淋溶指数 ?值愈小,说明它的淋溶强度
愈强
5,?值 土壤风化指数
? 值=淋溶层 母质层K O Na OAl O K O Na OAl O2 2
2 3
2 2
2 3
? ?/
? 值 淋溶层 母质层? K ONa O K ONa O2
2
2
2
/
6,CEC,ECEC和 BS
7、铁的游离度 铁的游离度越大,风化程度越强。
8、粘化率
粘化率是指粘化层中粘粒含量与淋溶层或下部母质
层粘粒含量的比值。该比值愈大,说明粘化程度愈高。
粘化层的粘化率要求大于 1.2,粘化极强的土壤,粘化
率可高达 3~ 7。
快速测验
1,没有地质大循环的基础, 也就没有生物小循环的发展 ( )
2,相同母质上所形成的土壤, 其性质相同 ( )
3,淋溶作用由大到小的排到顺序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
旱区>干旱区 ( )
4,粘化过程是粘土矿物合成与粘粒富集综合作用的过程 ( )
5,土壤的富铝化是 Fe,Al的淋溶淀积过程的结果 ( )
6,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富集是生物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 )
7,土壤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 )
8,自然界土壤类型的多样化, 其根源是由于成土因素条件的
差异造成的 ( )
9,湿润气候区的化学风化强度大于干旱气候区 ( )
10.灰化层是铁锰淋失而二氧化硅相对富集的灰白色层次 ( )
本章小结
一、名词解释
地质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 土层 成土因素
粘化层 钙积层 潜育层 富铝化 脱钙作用 潴育化
灰化 白浆化 发生层 淋溶 淀积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矛盾斗争的统一?
2,试分析五大成土因素之间相互关系?
3,母质因素会影响土壤的哪些性质?
4,为什么说没有生物的发展, 就没有土壤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