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四川历史发展的地理环境
第一章 四川地理概况
第一节 四川地形地貌
一、四川地理位臵
四川省位于中国中部偏西南,长江上游。简
称川或蜀。
介于北纬 26° 03‘~ 34° 19’,东经
97° 21‘~ 110° 12’。
老四川指的 1997年重庆未划为直辖市之前,
包括今四川省及重庆市的全部地域范围。
四川西为青藏高原所扼控,东有长江三峡之
险,北有秦岭巴山屏障,南为云贵高原拱卫。东
邻湖北,湖南,北接陕甘,南通贵州、云南,西
接青藏高原。是联接中国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
地区的天然纽带。
1997年以前,四川省面积近 57万平
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 6%,是仅次于新
疆、西藏、内蒙古和青海的大省。 1997年
3月 14日,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审议通
过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此次行政区划调
整后,四川省面积 48·万平方公里。
二、四川地形地貌单元
四川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
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是中国多山
省份之一。
地势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
倾斜,相对高差显著。
四川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97.46%,除四川盆地底部平原和丘陵外,大部
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 500米以上。
最低的东部长江三峡,海拔仅 70余米;而最
高点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 7556米,二
者相差 7400米以上,地表起伏之悬殊,在中国仅
西藏、新疆可比。
四川全省地形以龙门山 ----峨嵋山 -----
大凉山连线划界分为东、西两部。西部是
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区,东部是四川
盆地及盆缘山地。东、西两部的自然条件
和人文实况都有很大差异,历史进程也就
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
(一)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原本是远古时期一个广阔的内陆湖。后来因
地壳运动和四面高山冲积使湖盆不断抬升并呈西北高东南
低趋势。湖水最终切割开东南面的巫山而外泄,大约在
7000万年前形成盆地。
四川盆地地域范围大致以川北之广元 ---川东之奉节 --
--川南之叙永 ----川西之雅安四点连线做为盆地的底部与
四面高山的分界线。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 17万平方公里,
海拔 300- 700米,四周为海拔 1000- 4000米的山地所
环抱。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
眉山 — 峨眉平原组成。
其中,成都平原面积 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
平原。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地貌区。该区地貌条件
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岭谷区
两个地貌亚区。华蓥山主峰海拔 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
峰
( 二)四川盆地边缘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四面高山:东北缘是大巴山、米仓山;
东南缘是七曜山、巫山、大娄山;西北缘、西南缘是龙门
山、邛崃山、大相岭等;
该区主要山脉有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西北缘的
道教名山青城山;
盆地区内最高峰是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 5588
米。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93%,故
常称为盆周山区。
其中,又以海拔 1500- 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
山地面积的 96%左右。
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于山地之间,山间平
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秀山坝子、
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三)川西北高原地区
本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属青藏
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川藏公路是川西北高原地区与川西南山区的大致分界
线。地面海拔 4000- 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
地两部分。自岷山以西的松潘、黑水、卓斯甲、炉霍、甘
孜迄于邓柯一带,是青藏高原的东隅,北为黃河河源和阿
尼玛卿山(古称积石山)。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
广布沼泽。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与阿坝一带的高原沼泽是
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 ----红军长征所过草地即指此
地带。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
山原和高山峡谷区。主要山脉有岷山、巴颜喀拉山、牟尼
芒起山、大雪山、雀儿山、沙鲁里山。
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 7556米,它不仅是四川第一
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
(四)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
类型主要是高山峡谷,也有一些中山峡谷。全区 94%的面
积为山地,这些地方高山耸峙,河谷深切。
多南北走向,两山夹一谷,两水夹一山。
山地海拔多在 3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了 4000。
主要山脉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锦屏山。最高峰为
石棉、九龙与康定三县交界处的木里县境内夏俄多季峰海
拔 5958米,而东南部的河谷平原最低处在雷波县境内的
金沙江河谷底,海拔仅为 305米,相对高差达 5600米左
右。
东部的大凉山山地为山原地貌。山原顶部海拔为
3500— 4000米,北部为大风顶,南部为黄茅埂。故人称
“大凉山山不大,小凉山山不小。”
中部的安宁河谷为平原,南北长 118公里,面积约
960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
三、四川的河流湖泊
千水之省。
长江是流经省内的最大河流,长江水系是四川占绝对
优势的水系。四川众多的河流除红原、若尔盖、阿坝等县
的白河、黑河注入黄河,属黄河水系外,其余均属长江水
系。故四川民谚曰, 水流长江归大海, 。
金沙江是长江上游(古代称绳水或马湖水),自青海
南部流入川西高地,经川滇边境至宜宾与岷江会合。
自宜宾以下称长江,故宜宾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
四川省境内的雅砻江、岷江(包括大渡河、青衣江)、
沱江、嘉陵江(包括涪江、渠江)、赤水河等是长江主要
大支流。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经都江堰市流入四川盆地,
其正流盆地西南缘流至乐山会大渡河和青衣江,另有人力
修建的都江堰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
大渡河古称沫水或涐水,发源于甘孜境内,
沿雅安、凉山交界流至乐山与岷江会合再流入长
江。雅砻江流入金沙江。沱江流至泸州会合长江。
四川的长江水系河川年径流量为 3083.4亿立
方米,约占长江河川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占四
川全省 90%以上。
降水量季节变化显著,雨季主要集中在 6— 8
月,雨季防洪防涝任务艰巨。
长江流域是我省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蕴
藏量为 1.12亿千瓦,占全省的 75%。
(二)主要湖泊
四川省湖泊大多分布于西部和西北部高山高原区
多数湖泊为冰蚀湖、溶蚀湖、堰塞湖,部分为古河道与牛轭湖。
全省共有大小湖泊 1000多个。
规模较大的自然湖泊有泸沽湖,又名左所海、永宁海、勒得海,位
于四川盐源县与云南宁蒗县之间,面积 72 平方公里,四川境内面积约
27 平方公里。湖面海拔 2700米,是高原上的一个断陷湖。
邛海,古名邛池,位于西昌市东南 5公里。水域面积 31平方公里,
最深处 34米,是四川最大的湖泊。湖面海拔 1510米。
马湖,又名龙湖,位于雷波县东北约 25公里的黄琅区。湖面海拔
1100米,面积约 7平方公里,最大水深 160米,蓄水 3亿立方米,是一
个地震湖泊。
新路海,位于甘孜州雀儿山东南麓,海拔 4118米,为冰蚀湖,也
是四川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南北长约 3公里,东西宽 1公里。
另有许多称为高山海子的山间湖泊,如九寨沟、黃龙、螺髻山的五
彩湖等,还有不少人工湖如简阳的三岔湖、二滩电站等蓄水湖等。湖
泊总蓄水量约 15亿立方米,加上沼泽含蓄水量,共计约 35亿立方米。
(三)主要冰川
四川冰川集中分布于川西北高山高原
区。全省共有冰川 200条,总覆盖面积 510
平方公里,储水量约 210亿立方米。
著名的有贡嘎山冰川、雀儿山冰川、
九拐山冰川、螺髻山冰川等。
第二节 四川地理特点:
一、地形地貌的封闭性。
四川省四面由高原和高山环抱。对外自成封闭性的大
地貌单元,内部各小地貌单元之间也是相对封闭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
塞通人烟”;
“上山入云端,下山到河边;两山能对话,相逢走半
天”。
剑门关是天下险关、雄关,是军事上极为重要的地方,
“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守住剑门关,四川得安然”。
“剑阁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金(石)牛开道”、“钓鱼城保卫战”、“地崩山
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二、地貌类形多样性。
四川地貌复杂多样,兼有平原、丘陵、
山地、山原、河谷、湖泊、岩溶、冰川遗
迹等地貌,而各种地貌又巧妙组合,形成
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
三、资源丰富性。
天府之国
农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渔
业资源、手工业资源、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
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
丰富的黑色、有色金属和各种各样的矿
产资源、工业资源;天然气、煤、太阳能
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众多的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大省。
四、产业分布的多样性。
农业、手工业、采矿业、冶金业、交通业都是历史悠久,
产业发达。
其中钢铁、机械、电子、天然气、化工、森林、丝纺织、
造纸、食品等部门占全国重要地位;
农业较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多样,粮、油、蚕丝、柑橘、
茶叶及桐油、生猪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四川已成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铁路、公路、水路、航
空和管道综合发展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蜀道之难难于上
青天, 已成为历史。对外交通以铁路和川江航运为主、联系省
内外的水陆运输网已基本形成,以成都双流机场已成为中国四
大航空港之一。省内交通除铁路、水路运输之外,已建成乡乡
都能通公路,县县都能通油路的公路网。
科技产业蒸蒸日上,四川境内建设了电子、核工业、航空
航天、兵器、船舶工业等一批国防工业生产和科研基地。一大
批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逐步形成具有实力的高新科技开
发体系。四川已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和
战略后方基地。
五、人口分布不平衡性。
重庆市未划出之前,四川省人囗居全国第一。
截至 2003年 12月 31日统计四川尚有总人口
85293932人。
四川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大致以青川-北川-都江堰
-雅安-马边-屏山县为界,界东以盆地为主体的东部地
区,土地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集中了全省 90%的
人口; 界西以高山高原为主体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
三分之一,却只居住着不到全省 10%的人口
全省各市,区、州内,以成都市的人口最多,达
960.39万人,占全省 的 11.5%; 最少的是阿坝藏族羌族
自治州,仅 77.03万人,占全省的 0.76% 。
人口的分布受经济建设发展的影响。 如因经济建设的
发展使攀枝花市现有人口已高达 92.6万人。
人口集中在各大、中城市,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
沿线居多。
六、民族众多而各民族历史进程的
不平衡性。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全省 56个民族成份齐全。
世代居住在省内的少数民族有彝、藏、羌、苗、回、
满、傣、傈僳、蒙古、壮,白、纳西、布依等 14个民族。
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省四川的汉族约
有 8120万人左右,占四川总人口的 95.5%;少数民族有
412万人,占四川总的 5%。
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 344万人。占全省少
数民族人口的 83.5%。
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 68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
口的 16.5.5%。
万人以上的民族有:彝族 212万人,藏族 127万
人,羌族 30万人,苗族 15万人,回族 11万人,土家
族 4万人,傈僳族 2万人,满族 1万人。
四川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在 3个自治州,凉山彝
族自治州、甘孜 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以及 3个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
峨边彝族自治县。此外,按民族县对待的尚有北川、
石棉、盐边,米易县和仁和、金口河区。
民族自治地幅员 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
的 62,9%。其分布地域遼阔,人口密度小,分布极不
平衡,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特点。
由于各族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各民族产业
结构和经济生活的不同,反映到上层建筑中则表现为
各族历史进程的差异。成都等地汉族在战国秦汉时已
进入封建社会,而西部山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则不一
致。故直至 1956年民主改革之前,甘孜、阿坝的大
多地方尚处于封建农奴制中;大凉山腹心地带彝族仍
完整地保留着奴隶社会;而至今,泸沽湖畔的摩梭人
仍保留着母系氏族制的原始习俗。
七、行政区划的密度分配不均匀性
四川的行政区划表现为东部区乡密集,西部区乡
稀疏,密度分配呈现不均匀性。
全省辖 7个地区,3个自治州,13个地级市,18
个县级市,150个县,8个自治县。省会成都市。自
治州 3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级市 12个:成都、自贡、攀枝花、
泸州、绵阳、德阳、广元。县级市 18个;市辖 区 33
个;县 124个,自治县 3个。
大致北东自平武,南西到盐源为界分为东
西两部,东部区乡特别密集,在占全省面积三
分之一的土地上,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区乡;而
西部区乡极稀,在占全省三分之一的土地上,
仅有 10%的区乡。区乡密度最高的县是资中,
密度值(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区乡数的比值)是
5.7 ;最低的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密度
值仅 0.1。
第三节 四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积淀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域
四川虽然地处西南,但历史非常悠久,从
三星堆遗址到现代化产业,无一不是以历史的
事实告之我们,四川各族在开发四川的过程中,
创造发展了一支有别于中原文明、荆楚文明、
齐鲁文明却又毫不逊色的巴蜀文明,中国历代
的许多历史大事与四川密切相连。四川历史是
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是积淀中华文
明的重要地域。
二、四川是历代中国西部的经济大省
历史上四川的开发虽然落后于黃河流域,
但自战国以后,特别是都江堰建成之后,为四
川盆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旱涝保收
人称天府之国,民殷国富。历代常有蜀粮外运,
蜀锦誉滿天下,并沿南方絲绸之路频频外运。
历史上常有河洛关陇诸地灾民入川就食,而少
有川民逃荒外出的现象。成都是著名的古代城
市,有, 扬(州)一益二, 之说。
三、四川是古往今来政治军事的战略要地
四川虽然地处西南偏隅之地,与历代统一王朝的政治
中心较远,但江山险固,地土肥饶却使四川具有非常重要
的战略意义。
司马迁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先取关中或巴蜀
做为根据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外线作战方能有兵源
和财源的补充,才可能建成统一天下的中央政权。司马迁
是根据周王朝据有关中而封建诸侯;秦凭借关中、巴蜀为
基地最终统一天下;
汉高祖先当汉中王,使萧何, 留收巴蜀,东定三秦,,
由弱至强,威加海内等史例得出的结论。虽然没有找到西
周、秦、汉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但他肯定巴蜀在国家统
一过程中的作用却是实事求是的。
曹操统一北方后,以号称 83万人马之劲旅南下,被
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大败于赤壁;
相反西晋得蜀后利用嘉陵江训练水军,并于公元
280年“王濬楼船下渝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年铁锁
沉江底,一派降帆出石头”。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而
重归统一;
隋文帝先取巴蜀做为灭陈的基地而一统天下;
唐抵御土蕃以四川做前哨阵地,唐朝皇帝两次逃难
都是到四川,宋抗金、抗元莫不以四川做战略后方;
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前发动过多次起义都告失败,
而四川保路风潮一起,武昌起义便告成功;
日本侵略军能很快攻下天津、上海、南京、武汉,
却无法占领四川。四川是抗战的基地。
这类历史现象说明四川战略地位的重要。
历代以来四川都是封建王朝经略西南边疆的重
要据点。四川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发挥了重
要作用。
四、四川的治乱对历代国家的稳定
有重要影响
其一,四川封闭型地形地貌,遼阔的地域,
丰富的物产,形成自给性很强的经济结构,既
可是为国家提供雄厚的人力物力支持,也为拥
兵自重的割据势力提供方便,故李白说, 所守
或非亲,化为狼与豺, ;
其二,四川做为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团结和
共同进步非常重要,历史证明凡民族团结共同进
步,反之则影响整个国家大局。如诸葛亮坚定执
行, 西和诸戎, 的政策,与孟获屡战终和。使南
中地区成为蜀国的重要后方;相反、东汉地方官
因压榨奴役过重则引发羌人的反抗,东汉政府一
镇压,羌人中的民族分裂分子将其引向民族仇杀,
三次大战导致东汉政府财政空虚,横征暴敛,卖
官鬻爵,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
黃巾起义。故曰: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己治蜀
未治。
其三,二元经济格局导致东西差异、少数
民族与汉族差异。山区与坝区的差异。贫富对
立也存在不稳定因素。
五、区划调整后的四川在中国強国
大局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1997年 3月 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
会议审议通过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这次
区划调整从四川分出 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和 3000多万人口,但是四川在中国经济发
展,建设社会主义強国大局中仍占有重要位
臵。
1、四川仍是中国西部稳定可靠的粮食和副食品基地。
粮食总产量占西部总产量的 36%左右,肉类占全国之首。
人称川猪遍天下,牛羊肉、奶、禽类、水果、疏菜在全国
均名列前茅。
2、四川是中国西部工业门类最齐全,优势产品最多
的工业基地。
3、四川仍是中国最大的水能基地和矿产资源大省。
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所在。
4、四川是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大省,人才大省。
5、四川是中国的重要科技研究基地。
6、四川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
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
7、四川仍是中国西部巨大市场和物资聚散地。
8、四川在改革开放中有重要位臵。
第二编 四川历史沿革
教学目的:
1、通过本章教学让学生了解四川悠久的历史
和历代政府疆理开发四川的过程。了解四川在中国
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帮助学生立振
兴四川之志,积服务四川之能。
2、通过本章教学让学生对四川历史沿革有深
刻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秦治巴郡蜀郡、诸葛亮治蜀、保路运
动与辛亥革命,抗日中的四川、改革开放
中的四川
第一节、先秦时的四川
一、四川是古人类的故乡之一
古人类学家认为,亚州西南部可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
地区之一。
在四川南邻发现我国最早的猿人化石 ____元谋猿人
(距今 170万年),北邻陕西省发现了蓝田猿人化石(距
今 110万年),这就给人们提出一个悬念,在云贵高原和
黃土高原之间的四川,是否有猿人生存的遗存?
而巫山县大庙镇的一个洞穴里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告诉
我们:距今 200万年前的巫山人是四川古人类悠久历史的
明证。据说巫山“人”已走出“猿”的属类,开始走进人
类的生活范畴。过去说中国在 100万年前没有人类化石,
因此,人类的祖先来自非洲,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扩散
而来的。现在,如果巫山人是直立人的话,不仅四川人的
始祖,而且说不定亚洲,乃至人类的始祖都可能是从这里
踏入“人类演化的时光隧道”。
我们四川人的祖先是怎样走向盆地?
是怎样从遥远的年代经长期的历史演进使
众多的民族融为一体,最终获得了文化心
理的一致性,构成为一个以一定地缘、血
缘和文化为纽带的四川人群体。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四川分布广泛,已
发现 200多处。其地域东起巫山,西至雅垄江、
大渡河,北至阆中,南到长宁皆有发现。资阳黄
鳝溪的资阳人化石,与陕西大荔人、广东马坝人、
湖北长阳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一样,都是属
于距今 10万年至 1万年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
类遗存。而在广元营盘梁遗址、绵阳边堆山遗址、
巫山大溪遗址、广汉三星堆文化一期、西昌礼州
遗址,成都市、青衣江、岷江上游文化遗址等等,
都是四川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距
今 5000~ 7000年。为我们提供了先民们在盆地
四周,从事以农业为主,兼及渔猎、采集、畜牧
等经济活动的证据。
新津县宝墩文化遗址(距今 4500年),已有
明显功能标志的聚落形态 ──,城”出现。紧随
其后的,还有都江堰的芒城、郫县三道堰的古城、
温江县的鱼凫城遗址。这些文化遗址表明,我们
祖先的活动踪迹,已经进入成都平原周围,并且
即将跨进文明社会的门槛。古代四川大地上,生
活着大大小小的许多部落和群落。其中巴、蜀两
族最大。结合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巴人和蜀
人至迟在春秋时期己进入奴隶制时代。建立过巴
国、蜀国。两国的大致分界限北起广元、旺蒼之
间,再经剑阁、蒼溪、梓橦、阆中之间,沿嘉陵
江、涪江的中线经潼南、隆昌、永川这一带直下
今宜宾地区。
二、古代的巴蜀
四川简称, 川, 或, 蜀, 。四千多年
的尧舜禹时期,中国分为九州,四川地属
梁州之域。商周到春秋战国,四川境内曾
有诸多民族居住,其中巴、蜀两族势力最
大,并曾建立过奴隶制国家。
1、巴族历史
,山海经, 说巴人是太皞氏后裔;, 华阳国志, 说巴人
是黃帝的后裔;
童恩正先生认为巴人是从湖北武落钟离山辗转迁徙而来
的。至于“巴”之得名,也有诸多说法。
,元和郡县志, 卷 34,渝州, 条:渝州,,禹贡, 梁州
之域,古之巴国也。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
之巴。
,史记 〃 张仪列传, 说“苴、蜀相攻击”。唐司马贞
,索引, 谓:“苴音巴,… 或巴人、巴郡”。并说苴是芦苇,
俗称巴茅草,盛产于川东一带,巴人以此而得名。
许慎, 说文解字, 说:“巴,虫也。或曰蛇食象”。
还有人说巴就是坝,生活在坝区的人也。
童恩正先生认为“巴族祖先廪君有生于石穴的传说,而
在川东方言中,又长期地呼石为巴”故认为巴最早含义应是
指“石”或“石穴”,巴人即生活在石穴中的人。
巴人之活动范围曾达到汉中地区,并与陕西的周
族有所联系。, 华阳国志 〃 巴志,,“周武王灭纣,
实得巴蜀之师,著乎, 尚书,, 。是说商后期巴人曾
参予武王灭纣的战争。
巴国的活动在以重庆中心的川东地区。其地域
“东至鱼腹(奉节),西至僰道(宜宾),北接汉中,
南极黔涪(贵州、涪陵)”,其势最強时,曾据有今
湖北西部和贵州东部。巴人勇武善战,活动的地方很
广,长江沿岸的丰都、涪陵、巴县,嘉陵江上的合川、
阆中等地,都是巴人建过都的地方。巴人曾臣属于楚
国,后来巴楚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又与蜀有矛盾,公
元前 316年与蜀战,巴求救于秦,秦乘机灭巴、蜀而
得到四川。
2、古代蜀国:
蜀族是从岷江上游逐步进入成都平原的。古蜀国活动
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其地域据有今成都市及乐山、
雅安、绵阳、内江等地区,以及阿坝州、凉山州和宜宾地
区的一部分。是一个可与中原夏商文明相媲美的古代奴隶
制王国。这个王国,初创于夏商之际,灭于战国晚期(公
元前 316年),前后相续 1500~ 1600年之久。在奴隶制
国家建立之前,有蚕丛、柏灌、鱼凫等著名的部落首领。
并与商周有交往。也参加了武王伐纣之师。西周时代,蜀
王国君为杜宇,又称望帝,建都郫 (今郫县 )。杜宇致力于
耕战,蜀国实力大幅度上升,开疆拓土,北达汉中,南至
宜宾,东越涪水,西抵青衣江,成为西南泱泱大国。春秋
初叶,来自长江中游荆地的鳖灵,借蜀中治水之机,逐走
杜宇,自立为蜀王,号开明。
,蜀王本纪, 载:杜宇在中原了七雄称王时,
他建立国家,“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都于
郫”。后来一个名鳖灵的人自“荊”入川,逐渐
取代杜宇建立了开明王朝。而四川先民因怀念杜
宇便产生出他“死化杜鹃,”的传说。今郫县有
望丛祠,是纪念杜宇的建筑。
开明王朝存在约 300年,前后十二世,对开
发四川有过巨大的贡献。建国之初,原定居于广
都樊乡(今双流)。大约在九世开明帝后迁到成
都。至公元前 316年为秦所灭。
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古蜀国文化遗存。 1929年在
广汉中兴场一个农民在挖水沟时发现一批数千年前的玉器
和石器,揭开了古蜀文化的神秘面纱,经多次发掘和调查,
发现这是一个范围很大的遗址,除了出土大量陶器、石器
外,还出了两坑玉器,数量达三百多件,制作精美,属于
古代“礼器”范畴,礼是奴隶社会宗法制等级制下人们行
为规范,礼器的大量出现意谓着奴隶制国家的存在。证明
这里是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古蜀国政治经济中心。 1986
年发现的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展现距今 4700~ 3000年
前四川先民的文明成就。这里城墙高耸,壕沟深掘。南城
墙外两个祭祀坑中,掩埋着数以千计的大型青铜器、黄金
制品、玉石器。方圆 2.6k㎡ 的城圈内,分布着密集的生活
区、宫殿区和手工作坊,显示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里建立
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
与此同时,在成都十二桥遗址的第 13
层,出现了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
在成都羊子山,一座高达 10米的三级四层
的供祭祀用的四方土台,也巍然屹立在平
原之上。这一切表明,在距今 3000年前,
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成都平原创造出一个灿
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心。
在这个中心四周,还有早期蜀文明的
其他几个来源和组成部分。这就是从新石
器时代多元性文化基础之上形成的,以岷
江上游、绵阳边堆山、大渡河青衣江流域,
以及川东三峡以至鄂西宜昌等地区为支点,
构成广阔的空间构架。
从以上简要的轮廓中,我们大致梳理
出四川人的祖先是怎样从遥远的时代,一
步步地走向盆地,走向我们的。如果我们
真要确认我们的祖先是谁,你能分辨出你
是谁的传人吗?是巫山人,还是资阳人?
是蚕丛、柏灌、鱼凫,还是杜宇、开明?
与其奉这些飘忽不定的传说人物作为始祖,
还不如把自己看作是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的
传人
第二节 战国时秦治巴蜀
一、秦灭巴、蜀与统一全国
公元前四世纪的 70年代,是巴、蜀两国的极盛
时代。但他们都外有强敌。巴的强敌是东边的楚,
蜀的外患是东北的強秦。而巴蜀两国亦因利益常
发生战争,巴国每当战蜀失利或内乱时常求助于
秦、楚。如在战国后期,巴内部发生战乱,将军巴蔓
子求救于楚国,并以许割城三座作为酬谢,要求楚
国派兵助战。战后,楚王派人向巴索城。蔓子说,我
们是靠楚国的威灵平息灾患,我曾答应割三座城
市作为酬谢。可是国土又怎么能够随便割让呢 !只
好用我的脑袋作酬谢了 !说罢军拔剑自刎。蔓子将
军以自己的壮烈牺牲,保护了国土的完整,又未失信
于楚。楚王得知,十分感慨,下令用上卿的大礼葬蔓
子之头于今四川忠县。
公元 316年,蜀王之弟被封在葭萌,称苴侯;
苴侯与巴联合,准备夺取蜀王政权。蜀王派出大兵
进攻苴、巴。苴、巴联军屡战屡败,于是派人向东
北的秦国求援。秦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己是头等的
大国。此时正准备攻打楚国,许多人都不赞成救苴、
巴,独司马错认为,趁蜀内乱正好进兵取蜀。并分析
说取蜀后,可利用蜀中丰富物资供军队之需,又可
征用强悍的巴人以补充兵源,还可利用长江上游的
有利形势,乘船东下攻打楚国。这叫作先得蜀,后必
得楚,楚亡之后,秦便可兼并天下。司马错高瞻远瞩,
避实就虚的策略,大为秦惠父王所赏识。随即派张
仪、司马错率兵从石牛道攻入蜀国。
石牛道又名金牛道。据说蜀主打猎到了褒斜
山谷,与秦王相遇,秦王因比知道蜀王贪财好色。秦
乃凿石牛五头,预先放金在牛后,声言牛能屎金,愿
送蜀王以石牛和美女。蜀王想得到秦的屎金之牛
和美女,即命五丁力士开道修路,以迎美女和庞大的
石牛。但是他迎来的不仅是石牛和美女,还有秦
国的大军。
秦兵从石牛道进川,在葭萌大败蜀兵,蜀王败
退武阳 〈 今彭山县东 〉,为秦军追杀。蜀王太子退
到逢乡白鹿山 〈 今彭山县西北 〉,也为秦军消灭。
蜀亡。同年十月,秦又乘胜攻下巴国。
秦定巴蜀后,推广, 废分封,立郡县, 制度。在这
里设臵了三个郡:巴郡,治江州;汉中郡,治南郑;蜀
郡,治成都。实现了巴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秦在巴蜀地区大力推行, 秦田律,,设立盐、铁、
市官,稳定了封建统治,建立起正常的封建秩序。
除秦本土外,四川是当时最早, 废分封,立郡县,
的地区。为后来秦处理六国旧地政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秦还移民万户充实巴蜀,促进了四川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为商变法强调重农抑商,被迁移民多数是工商之家。
他们把采矿、经商等技能带到巴蜀,促进巴蜀地区手エ
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修筑城池。成都城、郫城、阆中
城都是秦时修建的。四川成为秦统一战争的巩固后方,
为秦兼并天下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
二、李冰治蜀
民间传说四川曾是古老的西海,被孽龙
搅得人们无法生活。救苦救难的南海观世
音菩萨知道后,抓一把座前炉内的香灰,驾
五彩祥云来到川西上空,将香灰撒下,浩瀚的
西海成为平地。故人们把川西坝子灰黑色
的千倾沃土称为 "香灰泥 "。观世音菩萨还将
胸前项链取下,命二郎神锁住孽龙,镇在灌口
水底。今都江堰南门的殿宇叫伏龙观,即
取其镇伏孽龙之意。
地史学家们认为,远古的中国,几乎全
被海水弥漫。后来海水逐渐退去,西北、西
南的高山才慢慢地露出海面,成为陆地。西
海实际是四面高山的内陆湖,水力作用最
终切穿了巫山。海水才得以随由岷江、沱
江、嘉陵江及雅袭江汇集长江,东流归海,
盆地形成。
然而川西坝子却是水旱频烦。盆地内
的主河岷江,源于 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
每公里的比降达 8米。每年春天冰雪融化,洪
水带着大量巨石泥沙滚滚而下,流入平原
则水势变缓,山石泥沙淤积,河道不清河
水泛乱成灾,成都平原有时成为泽国,而
天旱之季,又禾枯地裂。
只有经过治理,才能变水害为水利,才能
旱涝保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最早治水的开山鼻祖是大禹、继大禹之后
治理岷江的是开明王朝的鳖灵。他领导群众凿
开玉垒山,让岷江分流,水患得到初步治理,也引
了部分江水进入盆地腹心灌溉良田。蜀地的农
业生产发展很快,国力亦随之增強。
然而治理岷江最成功,是以修筑举世闻名
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名垂青史的李冰父子。公
元前 256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郡守。李冰
父子注重调查研究,根据四川西北高、东南低
的地理条件,在开明治水的基础上,修建了都
江堰。把岷江水引一部分流入成都平原,灌溉
千倾沃土,又減除水患。
都江堰,古称 "湔棚 ","湔堰 ","金堤 "、
"都安大堰 ","楗尾堰 ",到了宋朝才有都江堰
之名。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选点修建在岷
江从高山峡谷奔泻而出刚刚进入平原的交
点上,是控扼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
都江堰枢纽工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鱼嘴、
飞沙堰、宝瓶口。
鱼嘴是筑在江心的分水堤,将岷江分成内江、
外江。
外江是岷江正流,经都江堰市、乐山、宜宾
流入长江。
内江是凿开玉垒山引水入成都平原的人工渠
道。
玉垒山被凿开后靠近市区的山包叫离堆。
宝瓶口是被凿开离堆和玉垒山之间的内江通
道。整个通道 80米长,20米宽,40米高。
? 内江从宝瓶口流出后,通过渠堰进行分流,网布于川
西平原上,这些支流最后又交汇于成都东南,经彭
山注入外江。鱼嘴两边的堤称金堤,靠外江处称外
金堤,靠内江处称内金堤。内金堤一直修到宝瓶口。
接近宝瓶口一段叫飞沙堰。飞沙堰全用竹笼装卵
石堆垒而成,堰顶距河床仅 2米高。其作用是泄洪
排砂石。内江水量过大时,宝瓶口的水位就会上
升,溢过飞沙堰流向外江。飞沙堰的设计为弧形,
水流至此处沿弧形前进则是在做园周运动,沙石
与水比重不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则被抛出堤外,
的确有飞沙之功。
? 自此川西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
国, 。经过历代维修和续建,今天仍继续
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因而被中外誉为中
国古代水利科学的结晶。
?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是四川
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许多创造发明和实践经
验世代相传。形成这些独具四川特色的治水原则。
如就地取材,一劳多益的竹笼卵石法。砍伐羊博
岭粗竹编为竹笼,冬天水枯则浚河取卵石装竹笼中
用以垒堰,同时收到疏淘河道又筑堤垒堰之功,且
不误农时。在凿山岩时则运用热涨冷缩原理?先将
岩石爆烧后迅速浇上冷水或醋,使岩石自行炸裂,加
速工程进展。飞沙堰的弧形设计充分利用了流体
力学原理。
? 李冰父子还治理了沱江,修建索桥,开凿盐井等。
四川人感念李冰父子修建了, 二王庙, 。扁额上
,泽被天府, 四个大字正是对他们真诚敬仰的评
价。而庙中墙壁上汉白玉石雕上, 深淘滩低做
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等正是李冰父子领
导四川人民继承古代先民治水经验并在实践中探
索创新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四川找不到高筑
堤堰河床高悬的, 天河,,而主要采用疏浚河道
之法治理水患,正是尊循这些治水原则的原因。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四川
一、四川在西汉建立多民族统一
国家中的贡献。
? 公元前 221年,秦统一中国,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赢
政自称始皇帝。
? 公元前 209年,暴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 之后项羽、刘邦继续领导这场, 亡秦, 斗争。
? 公元前 207年,项羽在巨鹿大破秦军主力,为推翻秦王朝的
统治奠定了基础。刘邦乘项羽与秦军主力决战之机进入关
中,兵临灞上(今陕西西安东)秦王子嬰素车白马投降,
秦朝灭亡。
? 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天下展开历时四年楚汉战
争。几经胜负,刘邦最终灭楚而建立了汉王朝。
四川人为西汉建国做出了极大贡
献:
? 1、为刘邦战胜项羽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战争是人力
物力的消耗,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兵力是取得战争的胜利必
要条件。刘邦在项羽关中封王时受封为汉中王,得到汉中、
巴、蜀之地。这里不是秦灭六国和农民战争的主战场,社
会经济未遭大的破坏。是当时最具地利的地方。自都江堰
建成以来,经过秦几十年的稳定发展,己成为当时中国三
大产粮区之一,与八百里秦川齐名。四川给汉军供应了大
量粮食,,史记, 记载说,楚汉决战之时,“诸侯之兵四面而至,
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故后来诸葛亮说,“益州险塞,沃野干
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足见四川的人力物力
是刘邦成功的基础。
? 2、四川为汉军提供了雄兵勇将。 史载相国萧何曾选派四
川精壮子弟补充刘邦的队伍。特别是汉军中有一支巴、渝
将 ± 组成的敢死队,以攻必克,战必胜而闻名。他们打仗
非常勇敢,还常常高唱战歌,跳着巴渝舞以凌敌阵。其将
军范目,人称范三侯,是巴人 〈 賨人 〉 的部族长。范目帮助
刘邦征召巴人,组建一支 7000人的精锐队伍,奉刘邦之命 "明
修校道,暗渡陈仓 "。率军从汉中以西陈仓道攻进关中。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兵东进,打败了秦军中号称的 "三秦王 "
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霍王董医。平定了三秦,夺得八百里
秦川。这里也是当时三大粮倉之一。刘邦占有关中与巴蜀,
从经济上占据了 "三分天下有其二 "的优势。这是汉能胜楚
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人称范目为, 亡秦范, 。功成之后
刘邦对他三次封侯,范目却坚决要求回乡。
? 3、四川人以身救刘邦。 刘邦被项羽包围在
荥阳,西充县人纪信与他更换衣装,假扮
汉王向项羽投降。纪信遭油鼎烹杀之祸,
刘邦得趁机逃走。后来刘邦在纪信家乡置
安汉县以表彰。南充人还建有安汉楼,纪
信故里修有汉将军纪信庙。
? 由于四川在汉帝国建国中的卓越贡献,刘邦
在四川设置宣汉、广汉、安汉、得汉等县
城。这正四川人民建设统一的多民族中央
集权国家丰功伟绩的明证。
二、汉武帝对西南夷的开发
? 公元前 202年西汉王朝建立后,陆续将四川
划分为若干郡县。四川一直是汉王朝的大
后方和关中饥民的, 就食, 之地,到景帝
末,四川, 世平道治,民物阜康,,出现
歌舞升平的繁荣局面。这就为汉武帝开疆
拓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前 106年,汉
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在四川置益州部,
辖 8郡 56县。
二、汉武帝对西南夷的开发
? 公元前 135年,汉武帝派唐蒙至广州,发现蜀商经
夜郎 (今贵州安顺地区 ) ( 今贵州北盘
江 ) 运至广州的枸酱。汉武帝命唐蒙招降夜郎,
汉王廷又发巴蜀数万民众修南夷道,直通牂柯江
和滇池区域。汉武帝还命蜀人司马相如入川,抚
谕民众,招抚邛、笮、冉陇等西南夷部落,并在
其地置沈黎即、越嶲郡等,归蜀郡统辖。
二、汉武帝对西南夷的开发
? 汉武帝为打通由四川经云南到身毒 (印度 )的
道路,发兵攻占且兰 (今贵州贵平、黄平一
带 )及夜郎,置牂柯郡。公元 109年,汉兵
至滇,滇王降,汉于其地置益州。从此,
西南地区大部纳于汉王朝统治之下,促进
了西南民族与汉族的联系和交往,加速了
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公孙述据蜀
? 两汉之际,中原政局混乱,新莽在川的统
治土崩瓦解。公元 24年,导江卒正 (蜀郡太
守 )公孙述拥兵割据西川称王,自封, 成家
皇帝,,建国号, 大成, 。大成政权加紧
搜刮民脂民膏,川人不堪其苦。公元 36年,
汉光武帝刘秀发兵入川,击破成家军队,
公孙述败死,四川重新回到统一的东汉王
朝。
四、东汉时期的四川
? 东汉四川经济发展。东汉一代,四川政治
比较稳定,时称, 府盈西南之货,朝多华
岷之士,,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特
别是农业、煮盐业、纺织业最有发展。
四、东汉时期的四川
? 东汉王朝在四川建立了州、郡、县三级地
方行政机构,先后设置 73个县,民户达到
117万多户,469万口,人口发展超过了西
汉时期。
? 东汉四川的豪强势力异常强大,鲜车怒马,
极尽奢华。 豪族奴役百姓,刑罚更加严酷,
百姓不堪重负,终至奋起反抗,起义不绝。
第四节 三国鼎立时的蜀汉
一、刘焉父子据蜀
? 188年,东汉王廷在镇压了四川, 五斗米道, 起义
后,命刘焉入川,领益牧,继续其统治。
? 刘焉入川后,利用五斗米道的残余势力,遮断汉
王廷与四川的往来联系,同时诛杀蜀中豪族大姓,
发展刘氏私家势力,割据四川称雄。
? 194年,刘焉病亡,其子刘璋继任其本兼各职。
? 200年,巴西人赵韪起兵攻刘璋,蜀、广汉、犍为
三郡起而响应。刘璋虽平息了这场战事,但民心
已失。不久,魏、蜀、吴三分局面形成,刘备入
川。刘璋内外交困,迫不得已拱手让权,向刘备
投降。
二、诸葛亮治蜀: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经 30年混战,中国
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的局面。建
都成都的蜀汉经历了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
两朝。其前期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建国的历
史,其后期是诸葛亮辅佐刘禅备治国的历
史。因此可以说蜀汉历史是诸葛亮治蜀的
历史。
,隆中对策,
?,隆中对策, 是刘备三顾茅庐是初次见到诸葛亮,
谈论天下大事时,诸葛亮建议刘备若要实现统一
大业应采取的方针政策。
? 其文如下:自董卓以来,天下豪杰并举。曹操比
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
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北方已定,兵
甲方足,此诚不可与争峰;孙权据有江东己历三
世,国险而民附,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
北据汉沔,西通巴蜀,东连吴会,乃兵家所必争
而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 …
,隆中对策, 内容包括四部分
1、诸葛亮对董卓大乱以来天下大势的分析,军阀混战、割据
四方,而北方的两大势力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之战后,灭袁
绍,曹操统一了北方。认为曹操弱能胜强,统一北方,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这是对汉末以来北方形势的客
观总结。这里的, 人谋, 是指: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名声
显赫,门生故吏遍天下,手下人才众多;占有冀、豫等州,
地域广大,财力雄厚;人口众多,兵力強大。相反曹操是
宦官后代,地盘微小、兵力不足。然而曹操有进取而统一
国家之志,制定了三条正确的政策:, 修耕织以续军资,,
,奉天子以讨不臣,,, 唯才是举,,这三条政策的实施
使曹操变劣势为优势,打败了袁绍。诸葛亮强调, 天
时,,人谋,,实际是建议刘备既要顺应历史潮流,更要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隆中对策, 内容包括四部分
? 2、提出建国方略。首先夺取荆州为立足之地,继而夺取
益州建立政权,他分析当前客观情况是:北方已定,无法
与曹操争雄,江东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故只能采取联合的政策,不能打他的主意。而荆州是, 北
据汉沔,西通巴蜀,东连吴会, 的军事重镇,州牧刘表没
有能力守住这块土地。刘备应夺取荆州为立足之地。但荆
州四通八达,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荆州建立政权是不安定
的。取荊州后,备应夺取益州为后方,因为益州险塞,沃野千
里,天府之土,其主刘璋不是守得住益州的人才,益州的人民
皆盼明主,因此益州也是容易到手的,如果取得荊益巴蜀,则
可与孙曹成鼎足之势。
,隆中对策, 内容包括四部分
? 3、实施正确的内外政策治理国家,聚集力
量,等待时机。,“若跨有荊益,,对内则
,保其岩阻,内修政理,,西和诸戍,南抚夷
越,,对外则, 结好孙权, 。在执行了这一
对内对外政策的基础上,等待, 天下有变,
这一时机到来,
,隆中对策, 内容包括四部分
? 4、时机成熟则两路出兵北伐,完成统一大
业。待, 天下有变,,, 命一上将将荆州
之兵以向苑洛,,刘备就可以, 亲率益州
之众以出秦川(关中),,打下洛阳和关
中,恢复汉室旧有河山。
? 刘备恳请诸葛亮出山。此后隆中对策就成了蜀汉建国治国
一切政治、军事活动的基本指导方针。自此后 12年中,这
一计划进展顺利,刘备势力蒸蒸日上。
? 公元 208年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中分荊州,刘备
才有了一块土地。
? 公元 214年,备夺得益州,
? 219年夺得汉中。
? 然而 219年,荆州守将关羽违背了诸葛亮, 联吴, 的方针,
骄傲轻敌,被吕蒙袭杀,失掉荆州。
? 220年,刘备称帝建蜀,
? 222年,刘备不听诸葛亮劝阻,打着为关羽报仇旗
号举倾国之兵伐吴,欲夺回荊州,在夷陵大败几
乎全军覆没。
? 刘备白帝城托孤,将蜀国和刘禅托与诸葛亮。
? 这使, 隆中对策, 计划遭到的重大挫折和破坏。
因为失掉荊州就失掉进攻中原的军事基地,而诸
葛亮, 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苑
洛, 计划也就落空;夷陵之败使蜀国人力财力深
受损失,元气大伤;孙刘联盟破裂。西南少数民
族乘机叛变,国内经济贫乏。蜀国面临极大的困
难。
? 诸葛亮为报, 知遇之恩,,为完成他的理
想和报负,辅佐后主刘禅即皇帝位,毅然在
这内忧外患之际担负起了挽救蜀国,治理
蜀国的重任
诸葛亮治蜀措施,
? 1、恢复同孙权的友好关系,缓和吴蜀矛盾。
先派邓芝使吴,表愿和好之意。 229年,孙
权称帝,亮派人送贺表,以示对他那个政
权的承认。这样,两国联盟重新建立。
诸葛亮治蜀措施,
? 2、继续执行刘备 "任人唯贤 "的方针,选拔
培养人才。
诸葛亮治蜀措施,
? 3、安定内部后,于 225年着手解决西南少数贵族
叛乱。诸葛亮亲自出征,采用马谡,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的建议。诸葛亮
对孟获, 七擒七纵,,在第七次释放他时,获曰
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表示从此不再反
叛。
? 通过安抚政策,达到安定后方的政治目的,使南
中, 纲纪初定,夷汉初安, 。迅速的稳定了西南
局势,解除后顾之忧,并在南中地区取得人力财
力上的支持。这是诸葛亮一生中处理最得当的大
事。
诸葛亮治蜀措施,
? 4、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维修都江堰,确
保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鼓励种桑织锦,
加强蜀锦生产和盐业的管理,并组织军队屯
田汉中,以解决蜀汉政权的钱粮之需。
诸葛亮治蜀措施,
? 5、政治上厉行法制,加强中央集权。制定和颁布
了, 蜀科, 等法令、条例。打击、限制不法官吏
和豪强,并加强教育。对追随他们入蜀的官员将
领和蜀人,一视同仁,执法公允。, 科教严明,
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
人怀自厉,道不拾遺,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
就连自己在马谡失街亭之后,以, 不善用人, 罪
上表请貶三等。马谡是亮好友,但贻误军机,亦
斩。
? 25史中记载历代社会,称颂其秩序井然,
政治清明者,除此惟两次 —贞观年和开元
之初,但评价尚不及诸葛治蜀高。这就是
他, 内修政理,,, 南抚夷越, 的实践。
治蜀是他理想的第一步,是成功的。
二、诸葛亮北伐 。
? 在对内、对外及平定南中的工作取得了决
定性胜利之后,经过三年的准备,即上表后主
刘禅安排好朝中军政,于公元 228年春,开始
了北伐曹魏的战争,北伐战争在五年时间内
先后打了五次:
诸葛亮北伐
? 第一次兵出祁山,因街亭失败而回。
? 第二次兵出大散关,围陈仓,亦因无结果而退兵。
? 第三次攻占今甘肃境内的武部、阴平二郡而回。
? 第四次是曹魏进攻,因连日阴雨,斜谷、子午谷道
路不通魏军自行退去。
? 第五次兵出斜谷,在渭水南岸,与魏军司马懿长期相
峙,最后因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而退兵。终于实现了
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誓言。
三、诸葛亮身后之蜀汉
? 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维系了 29年。后主刘
禅只知享乐,不理政事。却任用宦官,让其
专擅朝政,蜀汉政治江河日下。虽经蒋琬、
费袆、姜维、邓芝、马忠、王平等人苦苦
支撑,也曾多次发动对魏战争,结果人力物
力都遭到巨大损失,加重了蜀汉人民经济负
担。 263年,魏军三路伐蜀,邓艾偷渡阴平,
直克江油,又克绵竹,兵临成都 。刘禅接
受譙周建议出降,蜀汉遂亡
四、关于诸葛亮的评价,
? 杜甫, 蜀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
臣心, ;
? 讲清:, 三顾, 茅庐,,天下计, ---隆中对策;
,开, 辅佐刘备开创蜀国,,济,,本意是, 帮
人渡水,,后演化为, 帮人克服困难,,此指
,帮助, 刘禅治国于危难之间。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对诸葛
亮五次北伐失败,鞠躬尽瘁的概叹。
? 清代赵藩武侯祠题联:
? 能攻心则反恻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 不审势既宽严皆误从来治蜀要深思
第五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川
?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
西晋的短期统一之后,天下又是分崩离析。
四川在西晋统一中国的历程中功不可没,
东晋十六及南北朝的战乱中四川也难免动
荡,但也出现象成汉政权统治时期的相对
安定时期。
一、四川与西晋的统一 。
? 公元 263年,掌握了曹魏实权的司马昭力排
众众议,兵分三路伐蜀,其中一路的邓艾
偷渡阴平进入成都平原,刘禅投降,蜀亡。
? 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
曾于公元 208年以号称 83万人马之劲旅南下,
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大败于赤壁;公元 280
年, 王濬楼船下渝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年铁锁沉江底,一派降帆出石头, 。结
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而重归统一;
? 为什么雄才大略的曹操与司马昭南下江南
之战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
? 原来公元 265年,司马炎通过受禅形式夺得
曹魏政权,魏灭蜀后,分益州为益、梁二
州。西晋建立后,益州建置几经分合辖 12
郡。
? 西晋武帝注意笼络益州上层,安抚巴蜀地
主,使四川局势日益稳定。派王濬作益州
刺史,王濬到川,训练水军,利用蜀中木材赶造
战船,积极备战。公元 279年 11月,西晋大
举伐吴。
? 晋武帝封王濬为平东将军,率益州、梁州水
陆军共七万余人,由三峡攻入湖北。先破丹
阳 〈 今湖北姊归县南 〉,再迫降武昌。又由
武昌顺流而下,东指建业 (今南京 〉 。王濬船
队威势无比,吴人均望旗而降。可以说赤壁
之战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北方军士不习水战,
而西晋之所以一举灭吴,跟王濬在蜀备战
16年,特别是利用嘉陵江训练成强大的水
军密切相关。
? 这又是四川为祖国重归统一大业的一大贡
献。在西晋灭吴、统一中国的事业上,四
川是重要的战略基地。灭吴大军取道水陆
两路直指吴都建业。大军沿途所过的益州
郡县,也为大军的东下提供了重要援助。
二、成汉的兴亡
? 成 〈 汉 〉 是巴氐人李雄建立的政权。
? 巴氐人世代居住在巴西郡 〈 治今阆中县 〉 的宕渠县。李雄的父亲李特
深得巴氐人的拥护。
? 公元 290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战乱上百万人流离失所,形成大规
模的流民队伍。 298年,四川以北的略阳、天水、抉风、始平、阴平、
武都等关陇六郡的灾民数万家十余万口,纷纷流亡到益州就食。益州
刺史罗尚逼迫在益流民限期出境,官吏趁机劫掠流民财物,激起流民 反抗。流民拥护李特为首领,发动了起义。 302年李特攻克雒城,次
年击破郫江防线,蜀郡太守投降。罗尚聚集力量镇压,李特阵亡。
? 李雄领导流民军继续作战,得到青城山巴族首领范长生的军粮支援。 控制了成都以北大片土地。 303年 12月,李雄率军攻入成都。与民约
法三章,整肃吏制,救济贫民。 306 年 6月,李雄即皇帝位,国号大成,
史称, 成汉, 。
? 成汉开疆拓土,疆域东到建平 (今湖北境 ),北到
汉中、仇池 (陕、甘南部 ),西到汉嘉(今天全)、
沈黎(今汉源),南到宁州(今云南省境)。
? 李雄在境内广设郡县,为政宽和,与民休息,轻
徭薄赋,治理有方,注重文教,兴办学校。使得
四川经济能够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百姓富实。西
蜀出现当时南、北方不曾有的 "闰门不闭,路无拾
遗 "太平局面。
? 李雄在位达 30年。 335年,李雄死,统治集
团内部矛盾尖锐,加之僚人反抗和遭受天
灾,成汉国势日蹙。 346年,东晋桓温伐蜀,
次年 3月克成都,李势降,成汉灭亡。
? 成 〈 汉 〉 政权自李雄于 306年即皇帝位,到
公元 347年为东晋桓温攻灭止,共存在了 43
年。
三、东晋时的益州政局
? 桓温虽灭成汉却未征服巴蜀人之心,成汉
旧部多次反叛,并曾攻入成都。 347年,巴
蜀人拥立范长生之子范贲为帝,东晋将领
萧敬文亦乘乱起兵攻陷涪城 (今绵阳市 ),占
领巴西全郡,自称州牧。益州形势顿时陷
于动荡之中。
? 349年,东晋益州刺史周抚率兵平定益州,
桓温于 351年派军协助平定萧敬文叛乱。
365年周抚卒后不久,梁州刺史司马勋举兵
反叛,自称益梁二州牧、成都王,引兵进
围成都。桓温命朱序于次年击破司马勋围
成都之军,擒获司马勋及其党羽,平定了
这次叛乱。
? 373年冬,北方前秦苻坚出兵攻夺梁、益二州,东
晋命毛虎生父子统兵攻蜀,不克。 375年 5月,蜀
人张育、杨光起兵反秦,与巴僚共 5万余人进克成
都,求晋兵出援。不久,张、杨及晋援军皆败,
益州复归前秦。 385年,前秦益州刺史率部奔还陇
西,成都守备空虚,东晋终得复取益州。后来又
有 谯纵领兵反晋自称成都王。占据蜀地 8年之久,
直到 413年,刘裕遣元帅朱龄石挥师攻破成都,谯
纵自缢身亡,益州之乱终告平定。
四、南北朝时期的四川
? 公元 420年,掌握了实权的刘裕取代东晋称
帝,改国号宋,史称刘宋。四川也就随改
朝换代在宋、齐、梁、陈的统治之下,
? 刘宋时益州商业一度兴盛,但益州刺史刘
道济等贪官污吏蓄意扰乱市场,限令布、
丝绵交易各不得超过 50斤,马不分好坏,
一律限蜀钱 2万,以致商贾吁嗟,百姓反抗,
爆发了为期 5年的农民起义。
? 432年,许穆之 (司马飞龙 )利用宗教聚众千
余人,在益州阳泉山阳泉寺发动起义,攻
破巴兴县,连攻阴平。赵广、帛氐奴、程
道养等先后响应,发展至 10余万人。 437年,
起义失败。
? 南齐初,益州刺史陈显达残暴屠杀大度村
(今乐山市境 )僚人,遭蜀民反对。齐武帝遂
以肖鉴为益州刺史,主张德化,不采屠杀
政策,益州始复安定,成为, 西方之一
都, 。
? 南梁益州刺史邓元起、肖纪先后治蜀,内
修耕桑盐铁之政,外通商贾远方之利,对
益州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 益州入隋版图。
? 553年西魏大军入成都,益州入于西魏版图。
557年,北周立,以宇文宪为益州刺史,得
蜀人欢迎。 581年,
第六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四川
一、隋代对四川的统治
? 581年隋朝建立,隋文帝封其第四子杨秀为
蜀王。并任益州刺史、总管。次年设置西
南道行台尚书,以杨秀为尚书令,总揽四
川的军政大权。蜀王杨秀骄奢残暴,大兴
土木扩充宫殿。 601年,隋文帝召回杨秀,
改派总管。
? 583 年,隋朝精简机构,废除郡制,省并州县,
又在少数民族地区开置州县。在益州设总管府拱
卫京师,在遂州(今遂宁)、泸州、利州 (今广
元 )、信州 (今奉节 )、会州 (今茂县 )亦置总管府。
607年,又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在今四川
地区共 置 24郡。隋炀帝即位后,横施暴政,引发
了农民起义。但战火基本上未波及到四川,这里
又是隋末大乱中全国少有的安定地区。
二、唐朝时的四川主要行政区划
? 隋末李渊于 617年起兵太原,占领长安进兵
巴蜀。四川各地纷纷归附唐王朝。 618年李
渊称帝,改郡为州,四川境内的梁、益二
州均设总管府。
? 唐太宗时为加強对地方控制,根据山川形
势把全国分为十道,唐玄宗时改十道为十
五道。 627年以益州置剑南道,梁州置山南
道。 733年分山南道为东、西两道。而梁州
为山南西道。 766年分剑南道置东、西两川,
以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合称为
,剑南三川,,此为唐代四川的主要行政
区划。
三、安史之乱与四川
? 唐朝天宝年间,各种矛盾激化。加之唐玄
宗一系列错误政策,引发了动乱。 755年,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及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
史称, 安史之乱, 。
? 安史乱军势如破竹,很快兵临潼关。歌舒翰率兵
固守,被杨国忠耸恿玄宗责其出战,大败。 756年
6月潼关失守。唐玄宗在长安陷落前倉惶出逃,行
至马嵬,太子李享与羽林军统帅陈玄礼合谋发动
兵变,杀死杨国忠,迫玄宗缢死杨贵妃。然后玄宗
西行成都避难。太子李享北上灵武组织平叛,历
经八年,才平定了这次叛乱。此后,四川数度兵
变,战乱不已。直到 806 年唐宪宗派兵平定叛乱
后,四川政局才相对稳定
四、韦皋治蜀。
? 韦皋(公元 475---805年),长安人,是中
唐时期的治蜀名臣。自 785年以大将军身份
出镇西川节度使兼任成都府尹起,前后 21
年,颇有建树。发展生产,裕民富国。
? 针对四川盆地周边民族众多的实际,系取
一系列措施,既强调整训部队,加强防务,
更注重民族团结工作。, 资治通鉴, 载
,西川节度使韦皋至镇,招抚境上群蛮, 。
他还扩通了云南道,,开路置驿,,发展
了唐与南诏的关系。贞元九年,南诏使团
到成都送礼致和好归顺之意。
? 公元 794年,唐派使者崔佐时带着皇帝诏书,
韦皋的帛书到南诏首府羊苴咩城,在点蒼
山神祠会盟;又数次打败吐蕃进攻,收复
西川诸州。又努力恢复唐蕃关系,并在长
庆三年(公元 823年)会盟,至今, 唐蕃会
盟碑, 又称, 长庆会盟碑, 仍立于拉萨见
证著汉藏两族的友谊,也见证着韦皋治蜀
期间在促进民族团结的功勋。
五、武周女皇出四川 。
? 武则天。原藉山西汶水县。其父武士彠是一个大
木材商,帮助李渊夺天下,功拜工部尚书,出任
利州(广元)刺史,武则天即生于广元。武则天
自幼好学,精通文史,也懂政治。 14岁入宮为唐
太宗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后被高宗召
入宮中封为昭仪。他扼死亲生女儿以诬王皇后,
夺取了后位。显庆五年高宗中风,武先后除掉长
子李弘、次子李贤,掌握了实权。
? 公元 683年高宗死后,则天先以太后临朝称
制,后来干脆废中宗为庐陵王,自称皇帝,
改国号为周,在位 1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
一的女皇帝。
? 武则天实际掌权 40余年。他统冶期间虽因
巩固地位实施了打击异己的种种酷政,但
政绩较好的。
? 1、继续执行贞观时期的政治经济政策。
? 2、继续发展科举制。首创, 殿试, 之考试
形式。
? 3、加强边防,注重民族团结。
? 4、保持太宗的纳谏之风。
? 唐朝的武则天时代,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是两个盛世间的桥梁。是一个当之无愧的
地主阶级政治家。今广元有皇泽寺、千佛
岩都与武有关,广元之女儿节亦有纪念武
则天之意义。
六、五代时四川的两个政权 ----前
蜀与后蜀
1、前蜀的兴亡。
? 公元 907年镇压黃巢起义而发展势力的朱温
废唐哀帝自立,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开
始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在南方十国中,四
川先后建立了两个政权。公元 903年王建封
为蜀王,公元 907年朱温代唐时,王建荡平
群雄,割据四川,在成都称帝,国号蜀,
史称前蜀。
? 王建注意擢用人才,抚养士兵,劝课农桑,
轻省徭赋,使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 王建死后,其子王衍继位。王衍骄奢淫逸,
大兴土木,不理朝政,让宦官执掌权柄,
政治腐败,贿赂公行。 925年,后唐庄宗派
郭崇韬伐蜀,王衍投降,前蜀灭亡。
? 今有成都王建墓,虽墓中珍宝被盗,但墓
室中 24尊石刻乐佣却是古代雕塑艺术、音
乐史上的珍贵文物。
2、后蜀的兴亡
? 孟知祥是后唐庄宗时的西川节度使。 934年,
孟知祥在成都即皇帝位,国号蜀,史称后
蜀。
? 孟知祥在川免除苛税,减轻人民负担,并
缓和了与中央的武装冲突。其子孟昶继帝
位后,实行, 赋役俱省, 政策,与民休息,
使农业得以继续发展,四川一度成为全国
最为安定繁荣的地区。
? 孟昶注重官吏教育,曾作, 官箴, 颁布。
其文中有:, (对百姓)无令侵削,无使
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尔俸尔禄,
民脂民膏, 。后四句意义深远,后来宋太
祖曾亲笔书写颁赐州县。称, 戒石铭, 。
? 孟昶命人在成都城上遍植木芙蓉,成都自
此又称, 芙蓉城, 。 964年,宋太祖赵匡胤
命将伐蜀。次年初,孟昶降宋,后蜀灭亡。
第七节 宋元时期的四川
一、宋初对四川的平定和治理
? 1、宋初, 先取西川, 。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
变,夺取后周政权。并开始统一南北的战争。宋
太祖认为, 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度虚
竭,必先取西川,次及荊、广、江南,则国用富
饶矣,,故制定了, 先取西川, 的战畧,964年
灭蜀,将四川纳入宋王廷的统治范围。并利用四
川财力人力,支持北宋完成灭陈统一的事业。
? 2、四川的得名。 赵宋平蜀后,依路、州
(括府、军、监 )、县 (括监 )三级地方行政区
划进行治理。 1001年,将今四川地区划为
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简称
川峡四路,四川由此得名。南宋时,宋廷
还在四川设置了以御前诸军作为番号的 4支
正规军,并给予四川较多的自主权。
? 3、玉斧划河。 北宋是经济发达,但北宋政
权却没有汉唐人的魄力,始终没有完成全
国统一而只完成局布统一。据说开国之初
的一天,宋太祖拿着一把小小的玉斧,沿
着大渡河划了一遍说, 此徼外之地,非我
所有也, 放弃了早在汉代就己归于封建国
家版图的西南夷地区。故此时四川的凉山
等地,没有归入宋帝国的版图。
? 4、王小波、李顺起义
? 宋王朝是通过政变夺权的,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
的洗礼,一开始就没有朝气蓬勃的新气象。对关
乎天下的土地问题,宋太祖采取, 不立田制,
,不抑兼併, 的政策。故北宋一开始阶级矛盾就
很尖锐。而四川因地理历史原因,历次农民战争
烽火未及,旧势力基本未受到打击,矛盾尤为尖
锐。 993年,王小波为首的百余农民在青城起义。
? 王小波提出,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的口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先后攻占青
城县,转战邛、蜀各州县,又攻克眉山县,
活捉县令齐振元。宋王廷派兵镇压,王小
波不幸阵亡,李顺继续领导农民军作战,
994年 1月攻占成都,李顺称大蜀王,改元
,应运,,设官置署。义军坚持战斗到 995
年才最后失败。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
败,但他们提出, 均贫富, 口号,在中国
农民战争史上是第一次,有重要意义。
二、四川对南宋政权的贡献。
1、南宋初期的川陕保卫战 。
? 1127年金兵攻入开封,俘徽、钦二帝并皇族人口北上,北
宋灭亡。徽宗第九子赵构从途中逃回。南宋大臣拥立他重
建宋政权,定都临安(今杭州)。形成南宋与金对峙的局
面。金人多次纵兵南下,企图灭亡刚建立的南宋。
? 1130年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集结大军在陕南向金兵发
动进攻,在富平败绩,退往四川阆中。陕西五路大部丧失。
从此陕南和四川成为南宋西线抗金前沿。宋军多次击败金
兵,支持了南宋初期的半壁河山。
? 1131年,都统吴玠等在陕西宝鸡和尚原大破金兵。
? 1133年,金兵绕道攻占汉中等地,兵临巴蜀,宋军持险抵
抗,于次年初于甘肃徽县仙人关再破金兵。此后吴玠任川
陕宣抚副使,在大散关通蜀的要道增筑关防,屏障西川。
2、南宋后期的抗蒙战争 。
? 蒙古建国发兵后,万 1235年,蒙古大军攻蜀,攻
陷蜀边的若干南宋据点。次年秋,蒙古军 50万大
举入蜀,连陷兴元、大安、阳平关。蒙军攻陷成
都及四川大部,大肆屠掠四川首府被迫自成都府
迁往重庆府。
? 1242年,兵部侍郎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
知府,积极调整防务,择险筑城。特别是将合州
(今合川)治所移入山城钓鱼城,成为以后抗蒙
的军事中心。由于余玠使四川战局逐渐好转。但
他受权贵迫害,于 1253年被逼自杀。
2、南宋后期的抗蒙战争 。
? 1258年秋,蒙哥汗亲率 7万蒙古主力,从汉中分三道入蜀。
宋军顽强抵抗,不敌。蒙军长驱抵合州 (今合川,属重庆 ),
合州守将王坚凭险拒守,屡次败敌。 1259年蒙军先锋在钓
鱼城下被炮石击伤致死,7月,蒙哥汗在战争中负伤,死
于军中,蒙古被迫从四川退兵。蒙古西线和南下的另两
路人马忽必烈诸王也因王位继乘原因急于撤兵,对整个战
局和推迟南宋王朝的灭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后,蒙、宋军队在四川发生激战。
1275年攻陷嘉定、叙州、泸州要塞,分兵五路合围重庆。
合州守将张珏坚持抗元,屡次克敌制胜。 1278年初,元重
兵攻占重庆,张珏被俘牺牲。 1279年初,元军陷合州。四
川彻底平定,纳于元朝的统治之下。
3、四川经济上对南宋的支撑。
? 南宋偏安一隅,物产丰富的四川,是南宋政权财
政经济的重要来源。也是战争所需的马匹、革甲、
武器的重要产地。
? 如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全国岁收 (不计四川 〉 是
6530余万绢,币四川在高宗时就岁入 2650余万贯,
占整个南宋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强。
? 四川的收入,除了支持川陕抗金、抗蒙战事的需要
之外,还分出一部分供两湖的军需。四川每年出军
米 150多万担,约占南宋全部军米的三分之一。
3、四川经济上对南宋的支撑。
? 川茶远销西北各民族。宋朝在四川设置茶马司,
每年茶利收入达一二百万贯,用川茶换取吐蕃的
上等战马二三万匹,为宋王朝增加了财政收入,
也促进了同西北各族的友好关系,并在国防上起
到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四川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的
有利条件,因此,四川担负了抗击金、抗蒙的重任。
? 两宋时期,不少杰出人才为北宋政权服务。川人在
朝为宫著於宋史者达 185人。其中,特别是张浚和
虞允文,他俩是著名的抗金领袖,在治理四川上,也
下了不少工夫。南宋得以延续 150余年,与四川的
人力物力是紧密相关的。
三、元代四川的政治
? 元朝把中央所在地称, 腹里,,设中书省直接管辖。在地
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初,分全国为 11个行省。
1262年,元世祖设陕西四川行中书省,治所在京兆(西
安)。 1266年将该省省治迁移到利州(今广元)。
? 1286年,在成都设置,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 四
川行省, 。元朝以省统路,路统府、州,府、州统县。
? 元朝把全国人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等,四川
人民被定为汉人,遭受元朝的民族歧视和压迫。元朝一代,
四川极少动荡,政局比较稳定。
四、明玉珍与大夏政权。
? 元末红巾军起义席卷全国。 1357年,南方红巾军
首领之一徐寿辉派明玉珍率兵西征,首定夔、万,
进兵重庆。相继平定川东诸州县并克汉中,击败
元兵。 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
改元天统。
? 明玉珍的大夏国设立六卿,任命百官,开科取士。
分四川为八道,下设府、州、县三级。废除元朝
的一切徭役,十一而税,对四川的安定和生产的
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1366年,明玉珍病逝,其
子明升年幼继位。 1371年,朱元璋派兵取蜀,明
升奉表降,夏亡,四川归明朝统治。
? 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发掘出明玉珍墓,
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保存完好的唯一农民
起义领袖墓。
第八节 明朝在四川的统治
一、明代在四川的行政设置。
? 1、三司。 明初沿袭元朝置四川等处行中书
省。洪武九年改设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又
置四川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合称
,三司,,同驻于成都,分掌行政、军事、
司法。各地府、州、县地方政府相继建立
起来。在县以下,普遍建立里甲机构,在
城市建立坊厢机构,使王朝的赋役征调得
到保障。
? 2、卫所。 明代实行卫所制度时,曾在四川
置成都都尉。洪武 27年,又设四川行都指
挥使司,驻建昌卫。在今凉山境内尚有盐
井卫、会川卫、宁番卫、越嶲卫等共五卫
和八个千户所。
? 3、土司。 为了统治多民族的四川地区,明朝在四
川大力推行土司制度,先后在川建立 15个土司地
区。由于条件不成熟,时常引起少数民族的反抗。
其中有各族被迫的起义,也有世袭土官的反叛。
如 1450年,高 (县 )、珙 (县 )、筠 (连 )、戎 (兴文 )的
夷人反抗汉官, 下砦征粮害我,,进攻县城。正
德年间,都掌蛮发动起义,明军 14万人围剿,镇
压了起义。而万历年间苗族土官杨应龙和天启年
间奢崇明、安邦彦的举事,则属有割据野心的世
袭土官的反叛。明政府在组织修筑了从雅州到乌
斯藏的驿道、驿站。加強内地与西藏的联系。
二、明末农民起义张献忠大西政
权
? 明朝中叶,四川赋税沉重,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不断引起农民起义,并波及陕、湖、贵等省。
? 明末爆发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李自成、张献忠的
军队曾几次进出于四川。张献忠于 1633年首次率
师入川,1644年初由湖广第五次入川,号称有众
60万,溯江而上,节节胜利。 6月克重庆,8月克
成都,明蜀王朱至澍投井自杀,结束了明王朝在
四川的统治。
? 1644年 11月,张献忠在成都即帝位,国号大西,
建元大顺,自称大西王。建立中央机构和地方各
级政权组织,并开科取士,补充官员。没收明官
府和宗藩的财产,发放金银赈济贫民。又铸货币
,大顺通宝, 以供流通。
? 1644年清军入关后,于 1646年攻入四川,张献忠
率军迎击,不胜,在西充县凤凰山遭清军突袭,
中箭牺牲,时年仅 41岁。大西农民政权归于失败。
? 今梓橦七曲山据说是张献忠大败杨嗣昌的
古战场,张献忠认为这里文昌宮的帝君张
亚子助佑获胜,故改文昌宮为太庙,俗称
大庙。这里至今还供奉着张献忠塑象。现
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 潼川府经历司印,,
,大顺三年孟秋月, 铜镜,,大顺通宝,
铜币等文物,都是大顺政权遗物。
第九节清代前期四川的政治
一、清军攻占四川:
? 清军入关后,遭到南方人民的強烈抵抗,四川尤
甚。南明永历政权与大西军余部、李自成余部等
抗清力量配合,给清军沉重打击。直到 1646年,
川北守将刘进忠叛变降清,才带领清军攻入四川
击破张献忠部。但只能把四川巡抚衙门设在保宁
府(今阆中),故今阆中市还保畄着顺治三年的
贡院、考棚,即科举制省试的院落。直到 1659年,
清巡抚高明瞻夺取成都,四川巡抚统治机构才首
次从保宁迁成都建署。 1665年川东战事结束,全
蜀才归于清王朝统治之下。
二、清王朝在四川的行政管理。
? 1,清朝行省制度更加完善,四川省领府 12、州
8、厅 6。虽四川总督多次改称川陕总督,省的建
制却一直保留。
? 2、平定三藩之乱的主战场。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
战火延及四川,川南、川东北、川东相继失守。
1681年,清勇略将军赵良栋大败吴三桂叛军,清
王朝在四川的统治得到进一步巩固。
? 3、清朝改土归流与大小金川之战。明末清初西南
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制成份不断提高,劳役地租向
实物地租过渡。世袭土司仍强迫人民无偿服役。
土司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土司中又一再发
生侵吞其他地区土地,甚至公开武装叛乱的事件。
清廷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疏议,在西南掀起大规
模, 改土归流, 高潮,改土官为流官,革除土司
制,建立州县制。, 改土归流, 的政策,在云南
和贵州取得很大成效,但在四川当时却只实行于
与云、贵接壤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川西藏区,则
发生了大小金川事件。
?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夺取小金川泽
旺印信,,意欲并吞诸蕃,,又攻明正土
司(今康定)。 1747年,清军 3万人分两路
进讨,久而无功,川陕总督张广泗被清廷
处死,改派岳钟琪为总兵,刻期进讨。
1749年,莎罗奔请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
息。
? 以后,大小金川之间常有冲突。小金川土
司僧格桑(泽旺子)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
(莎罗奔侄孙)联合反清。 1771年清军败
绩,清廷又将阿尔泰革职,派温福入川督
师,向金川进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开
始。 1773年,温福战死,清廷又派阿桂为
将军,增兵金川。经多次血战,历时五年、
死伤逾万人、耗银 7000万两。清军死伤众
多,终于于 1776年取胜。战后,清朝在大
小金川分置阿尔古、美诺两直隶厅。
三、明未清初, 湖广填四川, 。
? 这是四川历史上的一次人口大迁入。
? 1、明末战乱频繁,四川人口锐减。
? 其一,因四川是明末农民战争主战场之一,李自成、張獻忠的军队都
曾三次入川,清军主力追剿,兵民人口死伤众多。
? 其二,因四川是抗清最顽强,清军一旦攻下,必杀人屠城。
? 其三,因清初四川社会秩序混乱。顺治 4年破大西军,却并未得到全
川,仅控制了川北保宁、顺庆二府。其余之地均在残明势力于中,他
们对抗清军,也自相攻杀,民不能耕织以足衣食。
? 其四,因四川是三藩之乱主战场之一。
? 故明末清初四川民众战乱流离 36年,人口逃亡,饿蜉遍地。土地荒蕪、
千里无烟,据史载安岳、乐至等县曾, 绝人间烟火二十年, 。
? 2、清政府组织外省人口迁入四川。制定
,湖广填川, 之种种奖励、优惠政策,招
撫流民回籍,鼓励湖广各省无地少地的农
民迁往四川垦荒耕织,发展生产。经过清
代多年发展,人口增长很快。
? 第三章 近代史上的四川 ( 1840— 1949
年)
第一节 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过程中的四川
一、鸦片战争与四川近代历史的开
端。
?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英军兵临城下。腐
败无能的清政府于 1842年 8月与英国侵略者
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
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西方殖民者
用鸦片和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从
此,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一步一
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 四川历史同全国一样,于 1840年同步跨入
了近代。自此身受封建势力和殖民者的双
重压榨。清政府对侵略者妥协投降,为了
支付战争赔款和偿还外债,清政府在四川
开办, 捐输,,巧取豪夺。鸦片战争的
2100万两赔款,按田赋数额分摊到各省,
限期完纳。后来的中日之战、庚子之役,
赔款日增,摊派各省的费用中,四川历来
摊派都很重。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四川的影
响。
? 四川素称, 天府之国,,早为外国侵略者
所垂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
,烟台条约,,, 烟台条约续增专条, 等
不平等条约,先辟重庆为通商口岸。继而
夺取重庆海关大权,又在重庆设立领事馆。
这是外国侵略者在四川设立的第一个领事
馆。
? 为镇压 1851年,清政府要四川协助接济镇
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军饷军粮,定四川为
,协济省, 。仅当年,四川调往广西的军
粮计 5000石。至 1 854年,四川向各省调拨
饷银达三百余万两,使库藏为之一空。为
了强化专制统治,清政府下令各省办团练。
办团经费,摊入正粮。少者一二倍,多者
五六倍。 1856年,四川开征百货厘金。
三、甲午战争前后四川半殖民地
化加深。
?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日本强迫
清政府签订, 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
重庆等地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川江驶
达重庆;日本在中国制造的货物,与进口
货物一样免征一切杂捐,并准在内地设栈
寄存,等等。接着,英、美、法、德、俄
等国,都援例在四川攫取了与日本同样的
特权。
? 1 896年,法、日、美、德等国相继在重庆设立领
事馆。
? 1901年,日本在重庆南岸王家沱设立租界,建立
了列强在川的第一个, 国中之国, 。
? 列强以重庆为侵略据点,将其势力迅速伸向全川。
他们侵夺川江航行权益,掠夺矿权、路权,开办
洋行、公司、工厂,强行倾销商品,输出资本,
扩充宗教势力,到处设立医馆、学校,对四川进
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全面侵略。
? 重庆开埠、开关,列强设领、租地,标志
着四川半殖民地化加深。 1895年,盐课每
斤加收 2文,1899年又加收 2文。
四川历史发展的地理环境
第一章 四川地理概况
第一节 四川地形地貌
一、四川地理位臵
四川省位于中国中部偏西南,长江上游。简
称川或蜀。
介于北纬 26° 03‘~ 34° 19’,东经
97° 21‘~ 110° 12’。
老四川指的 1997年重庆未划为直辖市之前,
包括今四川省及重庆市的全部地域范围。
四川西为青藏高原所扼控,东有长江三峡之
险,北有秦岭巴山屏障,南为云贵高原拱卫。东
邻湖北,湖南,北接陕甘,南通贵州、云南,西
接青藏高原。是联接中国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
地区的天然纽带。
1997年以前,四川省面积近 57万平
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 6%,是仅次于新
疆、西藏、内蒙古和青海的大省。 1997年
3月 14日,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审议通
过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此次行政区划调
整后,四川省面积 48·万平方公里。
二、四川地形地貌单元
四川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
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是中国多山
省份之一。
地势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
倾斜,相对高差显著。
四川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97.46%,除四川盆地底部平原和丘陵外,大部
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 500米以上。
最低的东部长江三峡,海拔仅 70余米;而最
高点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 7556米,二
者相差 7400米以上,地表起伏之悬殊,在中国仅
西藏、新疆可比。
四川全省地形以龙门山 ----峨嵋山 -----
大凉山连线划界分为东、西两部。西部是
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区,东部是四川
盆地及盆缘山地。东、西两部的自然条件
和人文实况都有很大差异,历史进程也就
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
(一)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原本是远古时期一个广阔的内陆湖。后来因
地壳运动和四面高山冲积使湖盆不断抬升并呈西北高东南
低趋势。湖水最终切割开东南面的巫山而外泄,大约在
7000万年前形成盆地。
四川盆地地域范围大致以川北之广元 ---川东之奉节 --
--川南之叙永 ----川西之雅安四点连线做为盆地的底部与
四面高山的分界线。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 17万平方公里,
海拔 300- 700米,四周为海拔 1000- 4000米的山地所
环抱。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
眉山 — 峨眉平原组成。
其中,成都平原面积 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
平原。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地貌区。该区地貌条件
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岭谷区
两个地貌亚区。华蓥山主峰海拔 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
峰
( 二)四川盆地边缘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四面高山:东北缘是大巴山、米仓山;
东南缘是七曜山、巫山、大娄山;西北缘、西南缘是龙门
山、邛崃山、大相岭等;
该区主要山脉有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西北缘的
道教名山青城山;
盆地区内最高峰是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 5588
米。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93%,故
常称为盆周山区。
其中,又以海拔 1500- 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
山地面积的 96%左右。
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于山地之间,山间平
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秀山坝子、
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三)川西北高原地区
本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属青藏
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川藏公路是川西北高原地区与川西南山区的大致分界
线。地面海拔 4000- 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
地两部分。自岷山以西的松潘、黑水、卓斯甲、炉霍、甘
孜迄于邓柯一带,是青藏高原的东隅,北为黃河河源和阿
尼玛卿山(古称积石山)。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
广布沼泽。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与阿坝一带的高原沼泽是
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 ----红军长征所过草地即指此
地带。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
山原和高山峡谷区。主要山脉有岷山、巴颜喀拉山、牟尼
芒起山、大雪山、雀儿山、沙鲁里山。
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 7556米,它不仅是四川第一
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
(四)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
类型主要是高山峡谷,也有一些中山峡谷。全区 94%的面
积为山地,这些地方高山耸峙,河谷深切。
多南北走向,两山夹一谷,两水夹一山。
山地海拔多在 3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了 4000。
主要山脉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锦屏山。最高峰为
石棉、九龙与康定三县交界处的木里县境内夏俄多季峰海
拔 5958米,而东南部的河谷平原最低处在雷波县境内的
金沙江河谷底,海拔仅为 305米,相对高差达 5600米左
右。
东部的大凉山山地为山原地貌。山原顶部海拔为
3500— 4000米,北部为大风顶,南部为黄茅埂。故人称
“大凉山山不大,小凉山山不小。”
中部的安宁河谷为平原,南北长 118公里,面积约
960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
三、四川的河流湖泊
千水之省。
长江是流经省内的最大河流,长江水系是四川占绝对
优势的水系。四川众多的河流除红原、若尔盖、阿坝等县
的白河、黑河注入黄河,属黄河水系外,其余均属长江水
系。故四川民谚曰, 水流长江归大海, 。
金沙江是长江上游(古代称绳水或马湖水),自青海
南部流入川西高地,经川滇边境至宜宾与岷江会合。
自宜宾以下称长江,故宜宾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
四川省境内的雅砻江、岷江(包括大渡河、青衣江)、
沱江、嘉陵江(包括涪江、渠江)、赤水河等是长江主要
大支流。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经都江堰市流入四川盆地,
其正流盆地西南缘流至乐山会大渡河和青衣江,另有人力
修建的都江堰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
大渡河古称沫水或涐水,发源于甘孜境内,
沿雅安、凉山交界流至乐山与岷江会合再流入长
江。雅砻江流入金沙江。沱江流至泸州会合长江。
四川的长江水系河川年径流量为 3083.4亿立
方米,约占长江河川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占四
川全省 90%以上。
降水量季节变化显著,雨季主要集中在 6— 8
月,雨季防洪防涝任务艰巨。
长江流域是我省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蕴
藏量为 1.12亿千瓦,占全省的 75%。
(二)主要湖泊
四川省湖泊大多分布于西部和西北部高山高原区
多数湖泊为冰蚀湖、溶蚀湖、堰塞湖,部分为古河道与牛轭湖。
全省共有大小湖泊 1000多个。
规模较大的自然湖泊有泸沽湖,又名左所海、永宁海、勒得海,位
于四川盐源县与云南宁蒗县之间,面积 72 平方公里,四川境内面积约
27 平方公里。湖面海拔 2700米,是高原上的一个断陷湖。
邛海,古名邛池,位于西昌市东南 5公里。水域面积 31平方公里,
最深处 34米,是四川最大的湖泊。湖面海拔 1510米。
马湖,又名龙湖,位于雷波县东北约 25公里的黄琅区。湖面海拔
1100米,面积约 7平方公里,最大水深 160米,蓄水 3亿立方米,是一
个地震湖泊。
新路海,位于甘孜州雀儿山东南麓,海拔 4118米,为冰蚀湖,也
是四川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南北长约 3公里,东西宽 1公里。
另有许多称为高山海子的山间湖泊,如九寨沟、黃龙、螺髻山的五
彩湖等,还有不少人工湖如简阳的三岔湖、二滩电站等蓄水湖等。湖
泊总蓄水量约 15亿立方米,加上沼泽含蓄水量,共计约 35亿立方米。
(三)主要冰川
四川冰川集中分布于川西北高山高原
区。全省共有冰川 200条,总覆盖面积 510
平方公里,储水量约 210亿立方米。
著名的有贡嘎山冰川、雀儿山冰川、
九拐山冰川、螺髻山冰川等。
第二节 四川地理特点:
一、地形地貌的封闭性。
四川省四面由高原和高山环抱。对外自成封闭性的大
地貌单元,内部各小地貌单元之间也是相对封闭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
塞通人烟”;
“上山入云端,下山到河边;两山能对话,相逢走半
天”。
剑门关是天下险关、雄关,是军事上极为重要的地方,
“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守住剑门关,四川得安然”。
“剑阁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金(石)牛开道”、“钓鱼城保卫战”、“地崩山
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二、地貌类形多样性。
四川地貌复杂多样,兼有平原、丘陵、
山地、山原、河谷、湖泊、岩溶、冰川遗
迹等地貌,而各种地貌又巧妙组合,形成
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
三、资源丰富性。
天府之国
农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渔
业资源、手工业资源、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
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
丰富的黑色、有色金属和各种各样的矿
产资源、工业资源;天然气、煤、太阳能
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众多的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大省。
四、产业分布的多样性。
农业、手工业、采矿业、冶金业、交通业都是历史悠久,
产业发达。
其中钢铁、机械、电子、天然气、化工、森林、丝纺织、
造纸、食品等部门占全国重要地位;
农业较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多样,粮、油、蚕丝、柑橘、
茶叶及桐油、生猪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四川已成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铁路、公路、水路、航
空和管道综合发展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蜀道之难难于上
青天, 已成为历史。对外交通以铁路和川江航运为主、联系省
内外的水陆运输网已基本形成,以成都双流机场已成为中国四
大航空港之一。省内交通除铁路、水路运输之外,已建成乡乡
都能通公路,县县都能通油路的公路网。
科技产业蒸蒸日上,四川境内建设了电子、核工业、航空
航天、兵器、船舶工业等一批国防工业生产和科研基地。一大
批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逐步形成具有实力的高新科技开
发体系。四川已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和
战略后方基地。
五、人口分布不平衡性。
重庆市未划出之前,四川省人囗居全国第一。
截至 2003年 12月 31日统计四川尚有总人口
85293932人。
四川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大致以青川-北川-都江堰
-雅安-马边-屏山县为界,界东以盆地为主体的东部地
区,土地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集中了全省 90%的
人口; 界西以高山高原为主体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
三分之一,却只居住着不到全省 10%的人口
全省各市,区、州内,以成都市的人口最多,达
960.39万人,占全省 的 11.5%; 最少的是阿坝藏族羌族
自治州,仅 77.03万人,占全省的 0.76% 。
人口的分布受经济建设发展的影响。 如因经济建设的
发展使攀枝花市现有人口已高达 92.6万人。
人口集中在各大、中城市,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
沿线居多。
六、民族众多而各民族历史进程的
不平衡性。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全省 56个民族成份齐全。
世代居住在省内的少数民族有彝、藏、羌、苗、回、
满、傣、傈僳、蒙古、壮,白、纳西、布依等 14个民族。
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省四川的汉族约
有 8120万人左右,占四川总人口的 95.5%;少数民族有
412万人,占四川总的 5%。
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 344万人。占全省少
数民族人口的 83.5%。
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 68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
口的 16.5.5%。
万人以上的民族有:彝族 212万人,藏族 127万
人,羌族 30万人,苗族 15万人,回族 11万人,土家
族 4万人,傈僳族 2万人,满族 1万人。
四川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在 3个自治州,凉山彝
族自治州、甘孜 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以及 3个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
峨边彝族自治县。此外,按民族县对待的尚有北川、
石棉、盐边,米易县和仁和、金口河区。
民族自治地幅员 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
的 62,9%。其分布地域遼阔,人口密度小,分布极不
平衡,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特点。
由于各族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各民族产业
结构和经济生活的不同,反映到上层建筑中则表现为
各族历史进程的差异。成都等地汉族在战国秦汉时已
进入封建社会,而西部山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则不一
致。故直至 1956年民主改革之前,甘孜、阿坝的大
多地方尚处于封建农奴制中;大凉山腹心地带彝族仍
完整地保留着奴隶社会;而至今,泸沽湖畔的摩梭人
仍保留着母系氏族制的原始习俗。
七、行政区划的密度分配不均匀性
四川的行政区划表现为东部区乡密集,西部区乡
稀疏,密度分配呈现不均匀性。
全省辖 7个地区,3个自治州,13个地级市,18
个县级市,150个县,8个自治县。省会成都市。自
治州 3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级市 12个:成都、自贡、攀枝花、
泸州、绵阳、德阳、广元。县级市 18个;市辖 区 33
个;县 124个,自治县 3个。
大致北东自平武,南西到盐源为界分为东
西两部,东部区乡特别密集,在占全省面积三
分之一的土地上,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区乡;而
西部区乡极稀,在占全省三分之一的土地上,
仅有 10%的区乡。区乡密度最高的县是资中,
密度值(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区乡数的比值)是
5.7 ;最低的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密度
值仅 0.1。
第三节 四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积淀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域
四川虽然地处西南,但历史非常悠久,从
三星堆遗址到现代化产业,无一不是以历史的
事实告之我们,四川各族在开发四川的过程中,
创造发展了一支有别于中原文明、荆楚文明、
齐鲁文明却又毫不逊色的巴蜀文明,中国历代
的许多历史大事与四川密切相连。四川历史是
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是积淀中华文
明的重要地域。
二、四川是历代中国西部的经济大省
历史上四川的开发虽然落后于黃河流域,
但自战国以后,特别是都江堰建成之后,为四
川盆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旱涝保收
人称天府之国,民殷国富。历代常有蜀粮外运,
蜀锦誉滿天下,并沿南方絲绸之路频频外运。
历史上常有河洛关陇诸地灾民入川就食,而少
有川民逃荒外出的现象。成都是著名的古代城
市,有, 扬(州)一益二, 之说。
三、四川是古往今来政治军事的战略要地
四川虽然地处西南偏隅之地,与历代统一王朝的政治
中心较远,但江山险固,地土肥饶却使四川具有非常重要
的战略意义。
司马迁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先取关中或巴蜀
做为根据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外线作战方能有兵源
和财源的补充,才可能建成统一天下的中央政权。司马迁
是根据周王朝据有关中而封建诸侯;秦凭借关中、巴蜀为
基地最终统一天下;
汉高祖先当汉中王,使萧何, 留收巴蜀,东定三秦,,
由弱至强,威加海内等史例得出的结论。虽然没有找到西
周、秦、汉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但他肯定巴蜀在国家统
一过程中的作用却是实事求是的。
曹操统一北方后,以号称 83万人马之劲旅南下,被
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大败于赤壁;
相反西晋得蜀后利用嘉陵江训练水军,并于公元
280年“王濬楼船下渝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年铁锁
沉江底,一派降帆出石头”。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而
重归统一;
隋文帝先取巴蜀做为灭陈的基地而一统天下;
唐抵御土蕃以四川做前哨阵地,唐朝皇帝两次逃难
都是到四川,宋抗金、抗元莫不以四川做战略后方;
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前发动过多次起义都告失败,
而四川保路风潮一起,武昌起义便告成功;
日本侵略军能很快攻下天津、上海、南京、武汉,
却无法占领四川。四川是抗战的基地。
这类历史现象说明四川战略地位的重要。
历代以来四川都是封建王朝经略西南边疆的重
要据点。四川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发挥了重
要作用。
四、四川的治乱对历代国家的稳定
有重要影响
其一,四川封闭型地形地貌,遼阔的地域,
丰富的物产,形成自给性很强的经济结构,既
可是为国家提供雄厚的人力物力支持,也为拥
兵自重的割据势力提供方便,故李白说, 所守
或非亲,化为狼与豺, ;
其二,四川做为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团结和
共同进步非常重要,历史证明凡民族团结共同进
步,反之则影响整个国家大局。如诸葛亮坚定执
行, 西和诸戎, 的政策,与孟获屡战终和。使南
中地区成为蜀国的重要后方;相反、东汉地方官
因压榨奴役过重则引发羌人的反抗,东汉政府一
镇压,羌人中的民族分裂分子将其引向民族仇杀,
三次大战导致东汉政府财政空虚,横征暴敛,卖
官鬻爵,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
黃巾起义。故曰: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己治蜀
未治。
其三,二元经济格局导致东西差异、少数
民族与汉族差异。山区与坝区的差异。贫富对
立也存在不稳定因素。
五、区划调整后的四川在中国強国
大局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1997年 3月 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
会议审议通过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这次
区划调整从四川分出 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和 3000多万人口,但是四川在中国经济发
展,建设社会主义強国大局中仍占有重要位
臵。
1、四川仍是中国西部稳定可靠的粮食和副食品基地。
粮食总产量占西部总产量的 36%左右,肉类占全国之首。
人称川猪遍天下,牛羊肉、奶、禽类、水果、疏菜在全国
均名列前茅。
2、四川是中国西部工业门类最齐全,优势产品最多
的工业基地。
3、四川仍是中国最大的水能基地和矿产资源大省。
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所在。
4、四川是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大省,人才大省。
5、四川是中国的重要科技研究基地。
6、四川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
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
7、四川仍是中国西部巨大市场和物资聚散地。
8、四川在改革开放中有重要位臵。
第二编 四川历史沿革
教学目的:
1、通过本章教学让学生了解四川悠久的历史
和历代政府疆理开发四川的过程。了解四川在中国
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帮助学生立振
兴四川之志,积服务四川之能。
2、通过本章教学让学生对四川历史沿革有深
刻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秦治巴郡蜀郡、诸葛亮治蜀、保路运
动与辛亥革命,抗日中的四川、改革开放
中的四川
第一节、先秦时的四川
一、四川是古人类的故乡之一
古人类学家认为,亚州西南部可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
地区之一。
在四川南邻发现我国最早的猿人化石 ____元谋猿人
(距今 170万年),北邻陕西省发现了蓝田猿人化石(距
今 110万年),这就给人们提出一个悬念,在云贵高原和
黃土高原之间的四川,是否有猿人生存的遗存?
而巫山县大庙镇的一个洞穴里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告诉
我们:距今 200万年前的巫山人是四川古人类悠久历史的
明证。据说巫山“人”已走出“猿”的属类,开始走进人
类的生活范畴。过去说中国在 100万年前没有人类化石,
因此,人类的祖先来自非洲,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扩散
而来的。现在,如果巫山人是直立人的话,不仅四川人的
始祖,而且说不定亚洲,乃至人类的始祖都可能是从这里
踏入“人类演化的时光隧道”。
我们四川人的祖先是怎样走向盆地?
是怎样从遥远的年代经长期的历史演进使
众多的民族融为一体,最终获得了文化心
理的一致性,构成为一个以一定地缘、血
缘和文化为纽带的四川人群体。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四川分布广泛,已
发现 200多处。其地域东起巫山,西至雅垄江、
大渡河,北至阆中,南到长宁皆有发现。资阳黄
鳝溪的资阳人化石,与陕西大荔人、广东马坝人、
湖北长阳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一样,都是属
于距今 10万年至 1万年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
类遗存。而在广元营盘梁遗址、绵阳边堆山遗址、
巫山大溪遗址、广汉三星堆文化一期、西昌礼州
遗址,成都市、青衣江、岷江上游文化遗址等等,
都是四川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距
今 5000~ 7000年。为我们提供了先民们在盆地
四周,从事以农业为主,兼及渔猎、采集、畜牧
等经济活动的证据。
新津县宝墩文化遗址(距今 4500年),已有
明显功能标志的聚落形态 ──,城”出现。紧随
其后的,还有都江堰的芒城、郫县三道堰的古城、
温江县的鱼凫城遗址。这些文化遗址表明,我们
祖先的活动踪迹,已经进入成都平原周围,并且
即将跨进文明社会的门槛。古代四川大地上,生
活着大大小小的许多部落和群落。其中巴、蜀两
族最大。结合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巴人和蜀
人至迟在春秋时期己进入奴隶制时代。建立过巴
国、蜀国。两国的大致分界限北起广元、旺蒼之
间,再经剑阁、蒼溪、梓橦、阆中之间,沿嘉陵
江、涪江的中线经潼南、隆昌、永川这一带直下
今宜宾地区。
二、古代的巴蜀
四川简称, 川, 或, 蜀, 。四千多年
的尧舜禹时期,中国分为九州,四川地属
梁州之域。商周到春秋战国,四川境内曾
有诸多民族居住,其中巴、蜀两族势力最
大,并曾建立过奴隶制国家。
1、巴族历史
,山海经, 说巴人是太皞氏后裔;, 华阳国志, 说巴人
是黃帝的后裔;
童恩正先生认为巴人是从湖北武落钟离山辗转迁徙而来
的。至于“巴”之得名,也有诸多说法。
,元和郡县志, 卷 34,渝州, 条:渝州,,禹贡, 梁州
之域,古之巴国也。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
之巴。
,史记 〃 张仪列传, 说“苴、蜀相攻击”。唐司马贞
,索引, 谓:“苴音巴,… 或巴人、巴郡”。并说苴是芦苇,
俗称巴茅草,盛产于川东一带,巴人以此而得名。
许慎, 说文解字, 说:“巴,虫也。或曰蛇食象”。
还有人说巴就是坝,生活在坝区的人也。
童恩正先生认为“巴族祖先廪君有生于石穴的传说,而
在川东方言中,又长期地呼石为巴”故认为巴最早含义应是
指“石”或“石穴”,巴人即生活在石穴中的人。
巴人之活动范围曾达到汉中地区,并与陕西的周
族有所联系。, 华阳国志 〃 巴志,,“周武王灭纣,
实得巴蜀之师,著乎, 尚书,, 。是说商后期巴人曾
参予武王灭纣的战争。
巴国的活动在以重庆中心的川东地区。其地域
“东至鱼腹(奉节),西至僰道(宜宾),北接汉中,
南极黔涪(贵州、涪陵)”,其势最強时,曾据有今
湖北西部和贵州东部。巴人勇武善战,活动的地方很
广,长江沿岸的丰都、涪陵、巴县,嘉陵江上的合川、
阆中等地,都是巴人建过都的地方。巴人曾臣属于楚
国,后来巴楚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又与蜀有矛盾,公
元前 316年与蜀战,巴求救于秦,秦乘机灭巴、蜀而
得到四川。
2、古代蜀国:
蜀族是从岷江上游逐步进入成都平原的。古蜀国活动
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其地域据有今成都市及乐山、
雅安、绵阳、内江等地区,以及阿坝州、凉山州和宜宾地
区的一部分。是一个可与中原夏商文明相媲美的古代奴隶
制王国。这个王国,初创于夏商之际,灭于战国晚期(公
元前 316年),前后相续 1500~ 1600年之久。在奴隶制
国家建立之前,有蚕丛、柏灌、鱼凫等著名的部落首领。
并与商周有交往。也参加了武王伐纣之师。西周时代,蜀
王国君为杜宇,又称望帝,建都郫 (今郫县 )。杜宇致力于
耕战,蜀国实力大幅度上升,开疆拓土,北达汉中,南至
宜宾,东越涪水,西抵青衣江,成为西南泱泱大国。春秋
初叶,来自长江中游荆地的鳖灵,借蜀中治水之机,逐走
杜宇,自立为蜀王,号开明。
,蜀王本纪, 载:杜宇在中原了七雄称王时,
他建立国家,“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都于
郫”。后来一个名鳖灵的人自“荊”入川,逐渐
取代杜宇建立了开明王朝。而四川先民因怀念杜
宇便产生出他“死化杜鹃,”的传说。今郫县有
望丛祠,是纪念杜宇的建筑。
开明王朝存在约 300年,前后十二世,对开
发四川有过巨大的贡献。建国之初,原定居于广
都樊乡(今双流)。大约在九世开明帝后迁到成
都。至公元前 316年为秦所灭。
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古蜀国文化遗存。 1929年在
广汉中兴场一个农民在挖水沟时发现一批数千年前的玉器
和石器,揭开了古蜀文化的神秘面纱,经多次发掘和调查,
发现这是一个范围很大的遗址,除了出土大量陶器、石器
外,还出了两坑玉器,数量达三百多件,制作精美,属于
古代“礼器”范畴,礼是奴隶社会宗法制等级制下人们行
为规范,礼器的大量出现意谓着奴隶制国家的存在。证明
这里是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古蜀国政治经济中心。 1986
年发现的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展现距今 4700~ 3000年
前四川先民的文明成就。这里城墙高耸,壕沟深掘。南城
墙外两个祭祀坑中,掩埋着数以千计的大型青铜器、黄金
制品、玉石器。方圆 2.6k㎡ 的城圈内,分布着密集的生活
区、宫殿区和手工作坊,显示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里建立
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
与此同时,在成都十二桥遗址的第 13
层,出现了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
在成都羊子山,一座高达 10米的三级四层
的供祭祀用的四方土台,也巍然屹立在平
原之上。这一切表明,在距今 3000年前,
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成都平原创造出一个灿
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心。
在这个中心四周,还有早期蜀文明的
其他几个来源和组成部分。这就是从新石
器时代多元性文化基础之上形成的,以岷
江上游、绵阳边堆山、大渡河青衣江流域,
以及川东三峡以至鄂西宜昌等地区为支点,
构成广阔的空间构架。
从以上简要的轮廓中,我们大致梳理
出四川人的祖先是怎样从遥远的时代,一
步步地走向盆地,走向我们的。如果我们
真要确认我们的祖先是谁,你能分辨出你
是谁的传人吗?是巫山人,还是资阳人?
是蚕丛、柏灌、鱼凫,还是杜宇、开明?
与其奉这些飘忽不定的传说人物作为始祖,
还不如把自己看作是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的
传人
第二节 战国时秦治巴蜀
一、秦灭巴、蜀与统一全国
公元前四世纪的 70年代,是巴、蜀两国的极盛
时代。但他们都外有强敌。巴的强敌是东边的楚,
蜀的外患是东北的強秦。而巴蜀两国亦因利益常
发生战争,巴国每当战蜀失利或内乱时常求助于
秦、楚。如在战国后期,巴内部发生战乱,将军巴蔓
子求救于楚国,并以许割城三座作为酬谢,要求楚
国派兵助战。战后,楚王派人向巴索城。蔓子说,我
们是靠楚国的威灵平息灾患,我曾答应割三座城
市作为酬谢。可是国土又怎么能够随便割让呢 !只
好用我的脑袋作酬谢了 !说罢军拔剑自刎。蔓子将
军以自己的壮烈牺牲,保护了国土的完整,又未失信
于楚。楚王得知,十分感慨,下令用上卿的大礼葬蔓
子之头于今四川忠县。
公元 316年,蜀王之弟被封在葭萌,称苴侯;
苴侯与巴联合,准备夺取蜀王政权。蜀王派出大兵
进攻苴、巴。苴、巴联军屡战屡败,于是派人向东
北的秦国求援。秦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己是头等的
大国。此时正准备攻打楚国,许多人都不赞成救苴、
巴,独司马错认为,趁蜀内乱正好进兵取蜀。并分析
说取蜀后,可利用蜀中丰富物资供军队之需,又可
征用强悍的巴人以补充兵源,还可利用长江上游的
有利形势,乘船东下攻打楚国。这叫作先得蜀,后必
得楚,楚亡之后,秦便可兼并天下。司马错高瞻远瞩,
避实就虚的策略,大为秦惠父王所赏识。随即派张
仪、司马错率兵从石牛道攻入蜀国。
石牛道又名金牛道。据说蜀主打猎到了褒斜
山谷,与秦王相遇,秦王因比知道蜀王贪财好色。秦
乃凿石牛五头,预先放金在牛后,声言牛能屎金,愿
送蜀王以石牛和美女。蜀王想得到秦的屎金之牛
和美女,即命五丁力士开道修路,以迎美女和庞大的
石牛。但是他迎来的不仅是石牛和美女,还有秦
国的大军。
秦兵从石牛道进川,在葭萌大败蜀兵,蜀王败
退武阳 〈 今彭山县东 〉,为秦军追杀。蜀王太子退
到逢乡白鹿山 〈 今彭山县西北 〉,也为秦军消灭。
蜀亡。同年十月,秦又乘胜攻下巴国。
秦定巴蜀后,推广, 废分封,立郡县, 制度。在这
里设臵了三个郡:巴郡,治江州;汉中郡,治南郑;蜀
郡,治成都。实现了巴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秦在巴蜀地区大力推行, 秦田律,,设立盐、铁、
市官,稳定了封建统治,建立起正常的封建秩序。
除秦本土外,四川是当时最早, 废分封,立郡县,
的地区。为后来秦处理六国旧地政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秦还移民万户充实巴蜀,促进了四川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为商变法强调重农抑商,被迁移民多数是工商之家。
他们把采矿、经商等技能带到巴蜀,促进巴蜀地区手エ
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修筑城池。成都城、郫城、阆中
城都是秦时修建的。四川成为秦统一战争的巩固后方,
为秦兼并天下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
二、李冰治蜀
民间传说四川曾是古老的西海,被孽龙
搅得人们无法生活。救苦救难的南海观世
音菩萨知道后,抓一把座前炉内的香灰,驾
五彩祥云来到川西上空,将香灰撒下,浩瀚的
西海成为平地。故人们把川西坝子灰黑色
的千倾沃土称为 "香灰泥 "。观世音菩萨还将
胸前项链取下,命二郎神锁住孽龙,镇在灌口
水底。今都江堰南门的殿宇叫伏龙观,即
取其镇伏孽龙之意。
地史学家们认为,远古的中国,几乎全
被海水弥漫。后来海水逐渐退去,西北、西
南的高山才慢慢地露出海面,成为陆地。西
海实际是四面高山的内陆湖,水力作用最
终切穿了巫山。海水才得以随由岷江、沱
江、嘉陵江及雅袭江汇集长江,东流归海,
盆地形成。
然而川西坝子却是水旱频烦。盆地内
的主河岷江,源于 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
每公里的比降达 8米。每年春天冰雪融化,洪
水带着大量巨石泥沙滚滚而下,流入平原
则水势变缓,山石泥沙淤积,河道不清河
水泛乱成灾,成都平原有时成为泽国,而
天旱之季,又禾枯地裂。
只有经过治理,才能变水害为水利,才能
旱涝保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最早治水的开山鼻祖是大禹、继大禹之后
治理岷江的是开明王朝的鳖灵。他领导群众凿
开玉垒山,让岷江分流,水患得到初步治理,也引
了部分江水进入盆地腹心灌溉良田。蜀地的农
业生产发展很快,国力亦随之增強。
然而治理岷江最成功,是以修筑举世闻名
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名垂青史的李冰父子。公
元前 256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郡守。李冰
父子注重调查研究,根据四川西北高、东南低
的地理条件,在开明治水的基础上,修建了都
江堰。把岷江水引一部分流入成都平原,灌溉
千倾沃土,又減除水患。
都江堰,古称 "湔棚 ","湔堰 ","金堤 "、
"都安大堰 ","楗尾堰 ",到了宋朝才有都江堰
之名。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选点修建在岷
江从高山峡谷奔泻而出刚刚进入平原的交
点上,是控扼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
都江堰枢纽工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鱼嘴、
飞沙堰、宝瓶口。
鱼嘴是筑在江心的分水堤,将岷江分成内江、
外江。
外江是岷江正流,经都江堰市、乐山、宜宾
流入长江。
内江是凿开玉垒山引水入成都平原的人工渠
道。
玉垒山被凿开后靠近市区的山包叫离堆。
宝瓶口是被凿开离堆和玉垒山之间的内江通
道。整个通道 80米长,20米宽,40米高。
? 内江从宝瓶口流出后,通过渠堰进行分流,网布于川
西平原上,这些支流最后又交汇于成都东南,经彭
山注入外江。鱼嘴两边的堤称金堤,靠外江处称外
金堤,靠内江处称内金堤。内金堤一直修到宝瓶口。
接近宝瓶口一段叫飞沙堰。飞沙堰全用竹笼装卵
石堆垒而成,堰顶距河床仅 2米高。其作用是泄洪
排砂石。内江水量过大时,宝瓶口的水位就会上
升,溢过飞沙堰流向外江。飞沙堰的设计为弧形,
水流至此处沿弧形前进则是在做园周运动,沙石
与水比重不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则被抛出堤外,
的确有飞沙之功。
? 自此川西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
国, 。经过历代维修和续建,今天仍继续
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因而被中外誉为中
国古代水利科学的结晶。
?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是四川
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许多创造发明和实践经
验世代相传。形成这些独具四川特色的治水原则。
如就地取材,一劳多益的竹笼卵石法。砍伐羊博
岭粗竹编为竹笼,冬天水枯则浚河取卵石装竹笼中
用以垒堰,同时收到疏淘河道又筑堤垒堰之功,且
不误农时。在凿山岩时则运用热涨冷缩原理?先将
岩石爆烧后迅速浇上冷水或醋,使岩石自行炸裂,加
速工程进展。飞沙堰的弧形设计充分利用了流体
力学原理。
? 李冰父子还治理了沱江,修建索桥,开凿盐井等。
四川人感念李冰父子修建了, 二王庙, 。扁额上
,泽被天府, 四个大字正是对他们真诚敬仰的评
价。而庙中墙壁上汉白玉石雕上, 深淘滩低做
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等正是李冰父子领
导四川人民继承古代先民治水经验并在实践中探
索创新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四川找不到高筑
堤堰河床高悬的, 天河,,而主要采用疏浚河道
之法治理水患,正是尊循这些治水原则的原因。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四川
一、四川在西汉建立多民族统一
国家中的贡献。
? 公元前 221年,秦统一中国,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赢
政自称始皇帝。
? 公元前 209年,暴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 之后项羽、刘邦继续领导这场, 亡秦, 斗争。
? 公元前 207年,项羽在巨鹿大破秦军主力,为推翻秦王朝的
统治奠定了基础。刘邦乘项羽与秦军主力决战之机进入关
中,兵临灞上(今陕西西安东)秦王子嬰素车白马投降,
秦朝灭亡。
? 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天下展开历时四年楚汉战
争。几经胜负,刘邦最终灭楚而建立了汉王朝。
四川人为西汉建国做出了极大贡
献:
? 1、为刘邦战胜项羽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战争是人力
物力的消耗,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兵力是取得战争的胜利必
要条件。刘邦在项羽关中封王时受封为汉中王,得到汉中、
巴、蜀之地。这里不是秦灭六国和农民战争的主战场,社
会经济未遭大的破坏。是当时最具地利的地方。自都江堰
建成以来,经过秦几十年的稳定发展,己成为当时中国三
大产粮区之一,与八百里秦川齐名。四川给汉军供应了大
量粮食,,史记, 记载说,楚汉决战之时,“诸侯之兵四面而至,
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故后来诸葛亮说,“益州险塞,沃野干
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足见四川的人力物力
是刘邦成功的基础。
? 2、四川为汉军提供了雄兵勇将。 史载相国萧何曾选派四
川精壮子弟补充刘邦的队伍。特别是汉军中有一支巴、渝
将 ± 组成的敢死队,以攻必克,战必胜而闻名。他们打仗
非常勇敢,还常常高唱战歌,跳着巴渝舞以凌敌阵。其将
军范目,人称范三侯,是巴人 〈 賨人 〉 的部族长。范目帮助
刘邦征召巴人,组建一支 7000人的精锐队伍,奉刘邦之命 "明
修校道,暗渡陈仓 "。率军从汉中以西陈仓道攻进关中。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兵东进,打败了秦军中号称的 "三秦王 "
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霍王董医。平定了三秦,夺得八百里
秦川。这里也是当时三大粮倉之一。刘邦占有关中与巴蜀,
从经济上占据了 "三分天下有其二 "的优势。这是汉能胜楚
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人称范目为, 亡秦范, 。功成之后
刘邦对他三次封侯,范目却坚决要求回乡。
? 3、四川人以身救刘邦。 刘邦被项羽包围在
荥阳,西充县人纪信与他更换衣装,假扮
汉王向项羽投降。纪信遭油鼎烹杀之祸,
刘邦得趁机逃走。后来刘邦在纪信家乡置
安汉县以表彰。南充人还建有安汉楼,纪
信故里修有汉将军纪信庙。
? 由于四川在汉帝国建国中的卓越贡献,刘邦
在四川设置宣汉、广汉、安汉、得汉等县
城。这正四川人民建设统一的多民族中央
集权国家丰功伟绩的明证。
二、汉武帝对西南夷的开发
? 公元前 202年西汉王朝建立后,陆续将四川
划分为若干郡县。四川一直是汉王朝的大
后方和关中饥民的, 就食, 之地,到景帝
末,四川, 世平道治,民物阜康,,出现
歌舞升平的繁荣局面。这就为汉武帝开疆
拓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前 106年,汉
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在四川置益州部,
辖 8郡 56县。
二、汉武帝对西南夷的开发
? 公元前 135年,汉武帝派唐蒙至广州,发现蜀商经
夜郎 (今贵州安顺地区 ) ( 今贵州北盘
江 ) 运至广州的枸酱。汉武帝命唐蒙招降夜郎,
汉王廷又发巴蜀数万民众修南夷道,直通牂柯江
和滇池区域。汉武帝还命蜀人司马相如入川,抚
谕民众,招抚邛、笮、冉陇等西南夷部落,并在
其地置沈黎即、越嶲郡等,归蜀郡统辖。
二、汉武帝对西南夷的开发
? 汉武帝为打通由四川经云南到身毒 (印度 )的
道路,发兵攻占且兰 (今贵州贵平、黄平一
带 )及夜郎,置牂柯郡。公元 109年,汉兵
至滇,滇王降,汉于其地置益州。从此,
西南地区大部纳于汉王朝统治之下,促进
了西南民族与汉族的联系和交往,加速了
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公孙述据蜀
? 两汉之际,中原政局混乱,新莽在川的统
治土崩瓦解。公元 24年,导江卒正 (蜀郡太
守 )公孙述拥兵割据西川称王,自封, 成家
皇帝,,建国号, 大成, 。大成政权加紧
搜刮民脂民膏,川人不堪其苦。公元 36年,
汉光武帝刘秀发兵入川,击破成家军队,
公孙述败死,四川重新回到统一的东汉王
朝。
四、东汉时期的四川
? 东汉四川经济发展。东汉一代,四川政治
比较稳定,时称, 府盈西南之货,朝多华
岷之士,,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特
别是农业、煮盐业、纺织业最有发展。
四、东汉时期的四川
? 东汉王朝在四川建立了州、郡、县三级地
方行政机构,先后设置 73个县,民户达到
117万多户,469万口,人口发展超过了西
汉时期。
? 东汉四川的豪强势力异常强大,鲜车怒马,
极尽奢华。 豪族奴役百姓,刑罚更加严酷,
百姓不堪重负,终至奋起反抗,起义不绝。
第四节 三国鼎立时的蜀汉
一、刘焉父子据蜀
? 188年,东汉王廷在镇压了四川, 五斗米道, 起义
后,命刘焉入川,领益牧,继续其统治。
? 刘焉入川后,利用五斗米道的残余势力,遮断汉
王廷与四川的往来联系,同时诛杀蜀中豪族大姓,
发展刘氏私家势力,割据四川称雄。
? 194年,刘焉病亡,其子刘璋继任其本兼各职。
? 200年,巴西人赵韪起兵攻刘璋,蜀、广汉、犍为
三郡起而响应。刘璋虽平息了这场战事,但民心
已失。不久,魏、蜀、吴三分局面形成,刘备入
川。刘璋内外交困,迫不得已拱手让权,向刘备
投降。
二、诸葛亮治蜀: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经 30年混战,中国
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的局面。建
都成都的蜀汉经历了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
两朝。其前期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建国的历
史,其后期是诸葛亮辅佐刘禅备治国的历
史。因此可以说蜀汉历史是诸葛亮治蜀的
历史。
,隆中对策,
?,隆中对策, 是刘备三顾茅庐是初次见到诸葛亮,
谈论天下大事时,诸葛亮建议刘备若要实现统一
大业应采取的方针政策。
? 其文如下:自董卓以来,天下豪杰并举。曹操比
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
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北方已定,兵
甲方足,此诚不可与争峰;孙权据有江东己历三
世,国险而民附,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
北据汉沔,西通巴蜀,东连吴会,乃兵家所必争
而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 …
,隆中对策, 内容包括四部分
1、诸葛亮对董卓大乱以来天下大势的分析,军阀混战、割据
四方,而北方的两大势力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之战后,灭袁
绍,曹操统一了北方。认为曹操弱能胜强,统一北方,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这是对汉末以来北方形势的客
观总结。这里的, 人谋, 是指: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名声
显赫,门生故吏遍天下,手下人才众多;占有冀、豫等州,
地域广大,财力雄厚;人口众多,兵力強大。相反曹操是
宦官后代,地盘微小、兵力不足。然而曹操有进取而统一
国家之志,制定了三条正确的政策:, 修耕织以续军资,,
,奉天子以讨不臣,,, 唯才是举,,这三条政策的实施
使曹操变劣势为优势,打败了袁绍。诸葛亮强调, 天
时,,人谋,,实际是建议刘备既要顺应历史潮流,更要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隆中对策, 内容包括四部分
? 2、提出建国方略。首先夺取荆州为立足之地,继而夺取
益州建立政权,他分析当前客观情况是:北方已定,无法
与曹操争雄,江东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故只能采取联合的政策,不能打他的主意。而荆州是, 北
据汉沔,西通巴蜀,东连吴会, 的军事重镇,州牧刘表没
有能力守住这块土地。刘备应夺取荆州为立足之地。但荆
州四通八达,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荆州建立政权是不安定
的。取荊州后,备应夺取益州为后方,因为益州险塞,沃野千
里,天府之土,其主刘璋不是守得住益州的人才,益州的人民
皆盼明主,因此益州也是容易到手的,如果取得荊益巴蜀,则
可与孙曹成鼎足之势。
,隆中对策, 内容包括四部分
? 3、实施正确的内外政策治理国家,聚集力
量,等待时机。,“若跨有荊益,,对内则
,保其岩阻,内修政理,,西和诸戍,南抚夷
越,,对外则, 结好孙权, 。在执行了这一
对内对外政策的基础上,等待, 天下有变,
这一时机到来,
,隆中对策, 内容包括四部分
? 4、时机成熟则两路出兵北伐,完成统一大
业。待, 天下有变,,, 命一上将将荆州
之兵以向苑洛,,刘备就可以, 亲率益州
之众以出秦川(关中),,打下洛阳和关
中,恢复汉室旧有河山。
? 刘备恳请诸葛亮出山。此后隆中对策就成了蜀汉建国治国
一切政治、军事活动的基本指导方针。自此后 12年中,这
一计划进展顺利,刘备势力蒸蒸日上。
? 公元 208年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中分荊州,刘备
才有了一块土地。
? 公元 214年,备夺得益州,
? 219年夺得汉中。
? 然而 219年,荆州守将关羽违背了诸葛亮, 联吴, 的方针,
骄傲轻敌,被吕蒙袭杀,失掉荆州。
? 220年,刘备称帝建蜀,
? 222年,刘备不听诸葛亮劝阻,打着为关羽报仇旗
号举倾国之兵伐吴,欲夺回荊州,在夷陵大败几
乎全军覆没。
? 刘备白帝城托孤,将蜀国和刘禅托与诸葛亮。
? 这使, 隆中对策, 计划遭到的重大挫折和破坏。
因为失掉荊州就失掉进攻中原的军事基地,而诸
葛亮, 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苑
洛, 计划也就落空;夷陵之败使蜀国人力财力深
受损失,元气大伤;孙刘联盟破裂。西南少数民
族乘机叛变,国内经济贫乏。蜀国面临极大的困
难。
? 诸葛亮为报, 知遇之恩,,为完成他的理
想和报负,辅佐后主刘禅即皇帝位,毅然在
这内忧外患之际担负起了挽救蜀国,治理
蜀国的重任
诸葛亮治蜀措施,
? 1、恢复同孙权的友好关系,缓和吴蜀矛盾。
先派邓芝使吴,表愿和好之意。 229年,孙
权称帝,亮派人送贺表,以示对他那个政
权的承认。这样,两国联盟重新建立。
诸葛亮治蜀措施,
? 2、继续执行刘备 "任人唯贤 "的方针,选拔
培养人才。
诸葛亮治蜀措施,
? 3、安定内部后,于 225年着手解决西南少数贵族
叛乱。诸葛亮亲自出征,采用马谡,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的建议。诸葛亮
对孟获, 七擒七纵,,在第七次释放他时,获曰
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表示从此不再反
叛。
? 通过安抚政策,达到安定后方的政治目的,使南
中, 纲纪初定,夷汉初安, 。迅速的稳定了西南
局势,解除后顾之忧,并在南中地区取得人力财
力上的支持。这是诸葛亮一生中处理最得当的大
事。
诸葛亮治蜀措施,
? 4、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维修都江堰,确
保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鼓励种桑织锦,
加强蜀锦生产和盐业的管理,并组织军队屯
田汉中,以解决蜀汉政权的钱粮之需。
诸葛亮治蜀措施,
? 5、政治上厉行法制,加强中央集权。制定和颁布
了, 蜀科, 等法令、条例。打击、限制不法官吏
和豪强,并加强教育。对追随他们入蜀的官员将
领和蜀人,一视同仁,执法公允。, 科教严明,
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
人怀自厉,道不拾遺,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
就连自己在马谡失街亭之后,以, 不善用人, 罪
上表请貶三等。马谡是亮好友,但贻误军机,亦
斩。
? 25史中记载历代社会,称颂其秩序井然,
政治清明者,除此惟两次 —贞观年和开元
之初,但评价尚不及诸葛治蜀高。这就是
他, 内修政理,,, 南抚夷越, 的实践。
治蜀是他理想的第一步,是成功的。
二、诸葛亮北伐 。
? 在对内、对外及平定南中的工作取得了决
定性胜利之后,经过三年的准备,即上表后主
刘禅安排好朝中军政,于公元 228年春,开始
了北伐曹魏的战争,北伐战争在五年时间内
先后打了五次:
诸葛亮北伐
? 第一次兵出祁山,因街亭失败而回。
? 第二次兵出大散关,围陈仓,亦因无结果而退兵。
? 第三次攻占今甘肃境内的武部、阴平二郡而回。
? 第四次是曹魏进攻,因连日阴雨,斜谷、子午谷道
路不通魏军自行退去。
? 第五次兵出斜谷,在渭水南岸,与魏军司马懿长期相
峙,最后因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而退兵。终于实现了
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誓言。
三、诸葛亮身后之蜀汉
? 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维系了 29年。后主刘
禅只知享乐,不理政事。却任用宦官,让其
专擅朝政,蜀汉政治江河日下。虽经蒋琬、
费袆、姜维、邓芝、马忠、王平等人苦苦
支撑,也曾多次发动对魏战争,结果人力物
力都遭到巨大损失,加重了蜀汉人民经济负
担。 263年,魏军三路伐蜀,邓艾偷渡阴平,
直克江油,又克绵竹,兵临成都 。刘禅接
受譙周建议出降,蜀汉遂亡
四、关于诸葛亮的评价,
? 杜甫, 蜀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
臣心, ;
? 讲清:, 三顾, 茅庐,,天下计, ---隆中对策;
,开, 辅佐刘备开创蜀国,,济,,本意是, 帮
人渡水,,后演化为, 帮人克服困难,,此指
,帮助, 刘禅治国于危难之间。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对诸葛
亮五次北伐失败,鞠躬尽瘁的概叹。
? 清代赵藩武侯祠题联:
? 能攻心则反恻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 不审势既宽严皆误从来治蜀要深思
第五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川
?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
西晋的短期统一之后,天下又是分崩离析。
四川在西晋统一中国的历程中功不可没,
东晋十六及南北朝的战乱中四川也难免动
荡,但也出现象成汉政权统治时期的相对
安定时期。
一、四川与西晋的统一 。
? 公元 263年,掌握了曹魏实权的司马昭力排
众众议,兵分三路伐蜀,其中一路的邓艾
偷渡阴平进入成都平原,刘禅投降,蜀亡。
? 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
曾于公元 208年以号称 83万人马之劲旅南下,
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大败于赤壁;公元 280
年, 王濬楼船下渝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年铁锁沉江底,一派降帆出石头, 。结
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而重归统一;
? 为什么雄才大略的曹操与司马昭南下江南
之战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
? 原来公元 265年,司马炎通过受禅形式夺得
曹魏政权,魏灭蜀后,分益州为益、梁二
州。西晋建立后,益州建置几经分合辖 12
郡。
? 西晋武帝注意笼络益州上层,安抚巴蜀地
主,使四川局势日益稳定。派王濬作益州
刺史,王濬到川,训练水军,利用蜀中木材赶造
战船,积极备战。公元 279年 11月,西晋大
举伐吴。
? 晋武帝封王濬为平东将军,率益州、梁州水
陆军共七万余人,由三峡攻入湖北。先破丹
阳 〈 今湖北姊归县南 〉,再迫降武昌。又由
武昌顺流而下,东指建业 (今南京 〉 。王濬船
队威势无比,吴人均望旗而降。可以说赤壁
之战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北方军士不习水战,
而西晋之所以一举灭吴,跟王濬在蜀备战
16年,特别是利用嘉陵江训练成强大的水
军密切相关。
? 这又是四川为祖国重归统一大业的一大贡
献。在西晋灭吴、统一中国的事业上,四
川是重要的战略基地。灭吴大军取道水陆
两路直指吴都建业。大军沿途所过的益州
郡县,也为大军的东下提供了重要援助。
二、成汉的兴亡
? 成 〈 汉 〉 是巴氐人李雄建立的政权。
? 巴氐人世代居住在巴西郡 〈 治今阆中县 〉 的宕渠县。李雄的父亲李特
深得巴氐人的拥护。
? 公元 290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战乱上百万人流离失所,形成大规
模的流民队伍。 298年,四川以北的略阳、天水、抉风、始平、阴平、
武都等关陇六郡的灾民数万家十余万口,纷纷流亡到益州就食。益州
刺史罗尚逼迫在益流民限期出境,官吏趁机劫掠流民财物,激起流民 反抗。流民拥护李特为首领,发动了起义。 302年李特攻克雒城,次
年击破郫江防线,蜀郡太守投降。罗尚聚集力量镇压,李特阵亡。
? 李雄领导流民军继续作战,得到青城山巴族首领范长生的军粮支援。 控制了成都以北大片土地。 303年 12月,李雄率军攻入成都。与民约
法三章,整肃吏制,救济贫民。 306 年 6月,李雄即皇帝位,国号大成,
史称, 成汉, 。
? 成汉开疆拓土,疆域东到建平 (今湖北境 ),北到
汉中、仇池 (陕、甘南部 ),西到汉嘉(今天全)、
沈黎(今汉源),南到宁州(今云南省境)。
? 李雄在境内广设郡县,为政宽和,与民休息,轻
徭薄赋,治理有方,注重文教,兴办学校。使得
四川经济能够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百姓富实。西
蜀出现当时南、北方不曾有的 "闰门不闭,路无拾
遗 "太平局面。
? 李雄在位达 30年。 335年,李雄死,统治集
团内部矛盾尖锐,加之僚人反抗和遭受天
灾,成汉国势日蹙。 346年,东晋桓温伐蜀,
次年 3月克成都,李势降,成汉灭亡。
? 成 〈 汉 〉 政权自李雄于 306年即皇帝位,到
公元 347年为东晋桓温攻灭止,共存在了 43
年。
三、东晋时的益州政局
? 桓温虽灭成汉却未征服巴蜀人之心,成汉
旧部多次反叛,并曾攻入成都。 347年,巴
蜀人拥立范长生之子范贲为帝,东晋将领
萧敬文亦乘乱起兵攻陷涪城 (今绵阳市 ),占
领巴西全郡,自称州牧。益州形势顿时陷
于动荡之中。
? 349年,东晋益州刺史周抚率兵平定益州,
桓温于 351年派军协助平定萧敬文叛乱。
365年周抚卒后不久,梁州刺史司马勋举兵
反叛,自称益梁二州牧、成都王,引兵进
围成都。桓温命朱序于次年击破司马勋围
成都之军,擒获司马勋及其党羽,平定了
这次叛乱。
? 373年冬,北方前秦苻坚出兵攻夺梁、益二州,东
晋命毛虎生父子统兵攻蜀,不克。 375年 5月,蜀
人张育、杨光起兵反秦,与巴僚共 5万余人进克成
都,求晋兵出援。不久,张、杨及晋援军皆败,
益州复归前秦。 385年,前秦益州刺史率部奔还陇
西,成都守备空虚,东晋终得复取益州。后来又
有 谯纵领兵反晋自称成都王。占据蜀地 8年之久,
直到 413年,刘裕遣元帅朱龄石挥师攻破成都,谯
纵自缢身亡,益州之乱终告平定。
四、南北朝时期的四川
? 公元 420年,掌握了实权的刘裕取代东晋称
帝,改国号宋,史称刘宋。四川也就随改
朝换代在宋、齐、梁、陈的统治之下,
? 刘宋时益州商业一度兴盛,但益州刺史刘
道济等贪官污吏蓄意扰乱市场,限令布、
丝绵交易各不得超过 50斤,马不分好坏,
一律限蜀钱 2万,以致商贾吁嗟,百姓反抗,
爆发了为期 5年的农民起义。
? 432年,许穆之 (司马飞龙 )利用宗教聚众千
余人,在益州阳泉山阳泉寺发动起义,攻
破巴兴县,连攻阴平。赵广、帛氐奴、程
道养等先后响应,发展至 10余万人。 437年,
起义失败。
? 南齐初,益州刺史陈显达残暴屠杀大度村
(今乐山市境 )僚人,遭蜀民反对。齐武帝遂
以肖鉴为益州刺史,主张德化,不采屠杀
政策,益州始复安定,成为, 西方之一
都, 。
? 南梁益州刺史邓元起、肖纪先后治蜀,内
修耕桑盐铁之政,外通商贾远方之利,对
益州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 益州入隋版图。
? 553年西魏大军入成都,益州入于西魏版图。
557年,北周立,以宇文宪为益州刺史,得
蜀人欢迎。 581年,
第六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四川
一、隋代对四川的统治
? 581年隋朝建立,隋文帝封其第四子杨秀为
蜀王。并任益州刺史、总管。次年设置西
南道行台尚书,以杨秀为尚书令,总揽四
川的军政大权。蜀王杨秀骄奢残暴,大兴
土木扩充宫殿。 601年,隋文帝召回杨秀,
改派总管。
? 583 年,隋朝精简机构,废除郡制,省并州县,
又在少数民族地区开置州县。在益州设总管府拱
卫京师,在遂州(今遂宁)、泸州、利州 (今广
元 )、信州 (今奉节 )、会州 (今茂县 )亦置总管府。
607年,又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在今四川
地区共 置 24郡。隋炀帝即位后,横施暴政,引发
了农民起义。但战火基本上未波及到四川,这里
又是隋末大乱中全国少有的安定地区。
二、唐朝时的四川主要行政区划
? 隋末李渊于 617年起兵太原,占领长安进兵
巴蜀。四川各地纷纷归附唐王朝。 618年李
渊称帝,改郡为州,四川境内的梁、益二
州均设总管府。
? 唐太宗时为加強对地方控制,根据山川形
势把全国分为十道,唐玄宗时改十道为十
五道。 627年以益州置剑南道,梁州置山南
道。 733年分山南道为东、西两道。而梁州
为山南西道。 766年分剑南道置东、西两川,
以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合称为
,剑南三川,,此为唐代四川的主要行政
区划。
三、安史之乱与四川
? 唐朝天宝年间,各种矛盾激化。加之唐玄
宗一系列错误政策,引发了动乱。 755年,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及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
史称, 安史之乱, 。
? 安史乱军势如破竹,很快兵临潼关。歌舒翰率兵
固守,被杨国忠耸恿玄宗责其出战,大败。 756年
6月潼关失守。唐玄宗在长安陷落前倉惶出逃,行
至马嵬,太子李享与羽林军统帅陈玄礼合谋发动
兵变,杀死杨国忠,迫玄宗缢死杨贵妃。然后玄宗
西行成都避难。太子李享北上灵武组织平叛,历
经八年,才平定了这次叛乱。此后,四川数度兵
变,战乱不已。直到 806 年唐宪宗派兵平定叛乱
后,四川政局才相对稳定
四、韦皋治蜀。
? 韦皋(公元 475---805年),长安人,是中
唐时期的治蜀名臣。自 785年以大将军身份
出镇西川节度使兼任成都府尹起,前后 21
年,颇有建树。发展生产,裕民富国。
? 针对四川盆地周边民族众多的实际,系取
一系列措施,既强调整训部队,加强防务,
更注重民族团结工作。, 资治通鉴, 载
,西川节度使韦皋至镇,招抚境上群蛮, 。
他还扩通了云南道,,开路置驿,,发展
了唐与南诏的关系。贞元九年,南诏使团
到成都送礼致和好归顺之意。
? 公元 794年,唐派使者崔佐时带着皇帝诏书,
韦皋的帛书到南诏首府羊苴咩城,在点蒼
山神祠会盟;又数次打败吐蕃进攻,收复
西川诸州。又努力恢复唐蕃关系,并在长
庆三年(公元 823年)会盟,至今, 唐蕃会
盟碑, 又称, 长庆会盟碑, 仍立于拉萨见
证著汉藏两族的友谊,也见证着韦皋治蜀
期间在促进民族团结的功勋。
五、武周女皇出四川 。
? 武则天。原藉山西汶水县。其父武士彠是一个大
木材商,帮助李渊夺天下,功拜工部尚书,出任
利州(广元)刺史,武则天即生于广元。武则天
自幼好学,精通文史,也懂政治。 14岁入宮为唐
太宗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后被高宗召
入宮中封为昭仪。他扼死亲生女儿以诬王皇后,
夺取了后位。显庆五年高宗中风,武先后除掉长
子李弘、次子李贤,掌握了实权。
? 公元 683年高宗死后,则天先以太后临朝称
制,后来干脆废中宗为庐陵王,自称皇帝,
改国号为周,在位 1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
一的女皇帝。
? 武则天实际掌权 40余年。他统冶期间虽因
巩固地位实施了打击异己的种种酷政,但
政绩较好的。
? 1、继续执行贞观时期的政治经济政策。
? 2、继续发展科举制。首创, 殿试, 之考试
形式。
? 3、加强边防,注重民族团结。
? 4、保持太宗的纳谏之风。
? 唐朝的武则天时代,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是两个盛世间的桥梁。是一个当之无愧的
地主阶级政治家。今广元有皇泽寺、千佛
岩都与武有关,广元之女儿节亦有纪念武
则天之意义。
六、五代时四川的两个政权 ----前
蜀与后蜀
1、前蜀的兴亡。
? 公元 907年镇压黃巢起义而发展势力的朱温
废唐哀帝自立,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开
始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在南方十国中,四
川先后建立了两个政权。公元 903年王建封
为蜀王,公元 907年朱温代唐时,王建荡平
群雄,割据四川,在成都称帝,国号蜀,
史称前蜀。
? 王建注意擢用人才,抚养士兵,劝课农桑,
轻省徭赋,使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 王建死后,其子王衍继位。王衍骄奢淫逸,
大兴土木,不理朝政,让宦官执掌权柄,
政治腐败,贿赂公行。 925年,后唐庄宗派
郭崇韬伐蜀,王衍投降,前蜀灭亡。
? 今有成都王建墓,虽墓中珍宝被盗,但墓
室中 24尊石刻乐佣却是古代雕塑艺术、音
乐史上的珍贵文物。
2、后蜀的兴亡
? 孟知祥是后唐庄宗时的西川节度使。 934年,
孟知祥在成都即皇帝位,国号蜀,史称后
蜀。
? 孟知祥在川免除苛税,减轻人民负担,并
缓和了与中央的武装冲突。其子孟昶继帝
位后,实行, 赋役俱省, 政策,与民休息,
使农业得以继续发展,四川一度成为全国
最为安定繁荣的地区。
? 孟昶注重官吏教育,曾作, 官箴, 颁布。
其文中有:, (对百姓)无令侵削,无使
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尔俸尔禄,
民脂民膏, 。后四句意义深远,后来宋太
祖曾亲笔书写颁赐州县。称, 戒石铭, 。
? 孟昶命人在成都城上遍植木芙蓉,成都自
此又称, 芙蓉城, 。 964年,宋太祖赵匡胤
命将伐蜀。次年初,孟昶降宋,后蜀灭亡。
第七节 宋元时期的四川
一、宋初对四川的平定和治理
? 1、宋初, 先取西川, 。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
变,夺取后周政权。并开始统一南北的战争。宋
太祖认为, 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度虚
竭,必先取西川,次及荊、广、江南,则国用富
饶矣,,故制定了, 先取西川, 的战畧,964年
灭蜀,将四川纳入宋王廷的统治范围。并利用四
川财力人力,支持北宋完成灭陈统一的事业。
? 2、四川的得名。 赵宋平蜀后,依路、州
(括府、军、监 )、县 (括监 )三级地方行政区
划进行治理。 1001年,将今四川地区划为
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简称
川峡四路,四川由此得名。南宋时,宋廷
还在四川设置了以御前诸军作为番号的 4支
正规军,并给予四川较多的自主权。
? 3、玉斧划河。 北宋是经济发达,但北宋政
权却没有汉唐人的魄力,始终没有完成全
国统一而只完成局布统一。据说开国之初
的一天,宋太祖拿着一把小小的玉斧,沿
着大渡河划了一遍说, 此徼外之地,非我
所有也, 放弃了早在汉代就己归于封建国
家版图的西南夷地区。故此时四川的凉山
等地,没有归入宋帝国的版图。
? 4、王小波、李顺起义
? 宋王朝是通过政变夺权的,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
的洗礼,一开始就没有朝气蓬勃的新气象。对关
乎天下的土地问题,宋太祖采取, 不立田制,
,不抑兼併, 的政策。故北宋一开始阶级矛盾就
很尖锐。而四川因地理历史原因,历次农民战争
烽火未及,旧势力基本未受到打击,矛盾尤为尖
锐。 993年,王小波为首的百余农民在青城起义。
? 王小波提出,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的口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先后攻占青
城县,转战邛、蜀各州县,又攻克眉山县,
活捉县令齐振元。宋王廷派兵镇压,王小
波不幸阵亡,李顺继续领导农民军作战,
994年 1月攻占成都,李顺称大蜀王,改元
,应运,,设官置署。义军坚持战斗到 995
年才最后失败。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
败,但他们提出, 均贫富, 口号,在中国
农民战争史上是第一次,有重要意义。
二、四川对南宋政权的贡献。
1、南宋初期的川陕保卫战 。
? 1127年金兵攻入开封,俘徽、钦二帝并皇族人口北上,北
宋灭亡。徽宗第九子赵构从途中逃回。南宋大臣拥立他重
建宋政权,定都临安(今杭州)。形成南宋与金对峙的局
面。金人多次纵兵南下,企图灭亡刚建立的南宋。
? 1130年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集结大军在陕南向金兵发
动进攻,在富平败绩,退往四川阆中。陕西五路大部丧失。
从此陕南和四川成为南宋西线抗金前沿。宋军多次击败金
兵,支持了南宋初期的半壁河山。
? 1131年,都统吴玠等在陕西宝鸡和尚原大破金兵。
? 1133年,金兵绕道攻占汉中等地,兵临巴蜀,宋军持险抵
抗,于次年初于甘肃徽县仙人关再破金兵。此后吴玠任川
陕宣抚副使,在大散关通蜀的要道增筑关防,屏障西川。
2、南宋后期的抗蒙战争 。
? 蒙古建国发兵后,万 1235年,蒙古大军攻蜀,攻
陷蜀边的若干南宋据点。次年秋,蒙古军 50万大
举入蜀,连陷兴元、大安、阳平关。蒙军攻陷成
都及四川大部,大肆屠掠四川首府被迫自成都府
迁往重庆府。
? 1242年,兵部侍郎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
知府,积极调整防务,择险筑城。特别是将合州
(今合川)治所移入山城钓鱼城,成为以后抗蒙
的军事中心。由于余玠使四川战局逐渐好转。但
他受权贵迫害,于 1253年被逼自杀。
2、南宋后期的抗蒙战争 。
? 1258年秋,蒙哥汗亲率 7万蒙古主力,从汉中分三道入蜀。
宋军顽强抵抗,不敌。蒙军长驱抵合州 (今合川,属重庆 ),
合州守将王坚凭险拒守,屡次败敌。 1259年蒙军先锋在钓
鱼城下被炮石击伤致死,7月,蒙哥汗在战争中负伤,死
于军中,蒙古被迫从四川退兵。蒙古西线和南下的另两
路人马忽必烈诸王也因王位继乘原因急于撤兵,对整个战
局和推迟南宋王朝的灭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后,蒙、宋军队在四川发生激战。
1275年攻陷嘉定、叙州、泸州要塞,分兵五路合围重庆。
合州守将张珏坚持抗元,屡次克敌制胜。 1278年初,元重
兵攻占重庆,张珏被俘牺牲。 1279年初,元军陷合州。四
川彻底平定,纳于元朝的统治之下。
3、四川经济上对南宋的支撑。
? 南宋偏安一隅,物产丰富的四川,是南宋政权财
政经济的重要来源。也是战争所需的马匹、革甲、
武器的重要产地。
? 如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全国岁收 (不计四川 〉 是
6530余万绢,币四川在高宗时就岁入 2650余万贯,
占整个南宋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强。
? 四川的收入,除了支持川陕抗金、抗蒙战事的需要
之外,还分出一部分供两湖的军需。四川每年出军
米 150多万担,约占南宋全部军米的三分之一。
3、四川经济上对南宋的支撑。
? 川茶远销西北各民族。宋朝在四川设置茶马司,
每年茶利收入达一二百万贯,用川茶换取吐蕃的
上等战马二三万匹,为宋王朝增加了财政收入,
也促进了同西北各族的友好关系,并在国防上起
到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四川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的
有利条件,因此,四川担负了抗击金、抗蒙的重任。
? 两宋时期,不少杰出人才为北宋政权服务。川人在
朝为宫著於宋史者达 185人。其中,特别是张浚和
虞允文,他俩是著名的抗金领袖,在治理四川上,也
下了不少工夫。南宋得以延续 150余年,与四川的
人力物力是紧密相关的。
三、元代四川的政治
? 元朝把中央所在地称, 腹里,,设中书省直接管辖。在地
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初,分全国为 11个行省。
1262年,元世祖设陕西四川行中书省,治所在京兆(西
安)。 1266年将该省省治迁移到利州(今广元)。
? 1286年,在成都设置,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 四
川行省, 。元朝以省统路,路统府、州,府、州统县。
? 元朝把全国人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等,四川
人民被定为汉人,遭受元朝的民族歧视和压迫。元朝一代,
四川极少动荡,政局比较稳定。
四、明玉珍与大夏政权。
? 元末红巾军起义席卷全国。 1357年,南方红巾军
首领之一徐寿辉派明玉珍率兵西征,首定夔、万,
进兵重庆。相继平定川东诸州县并克汉中,击败
元兵。 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
改元天统。
? 明玉珍的大夏国设立六卿,任命百官,开科取士。
分四川为八道,下设府、州、县三级。废除元朝
的一切徭役,十一而税,对四川的安定和生产的
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1366年,明玉珍病逝,其
子明升年幼继位。 1371年,朱元璋派兵取蜀,明
升奉表降,夏亡,四川归明朝统治。
? 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发掘出明玉珍墓,
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保存完好的唯一农民
起义领袖墓。
第八节 明朝在四川的统治
一、明代在四川的行政设置。
? 1、三司。 明初沿袭元朝置四川等处行中书
省。洪武九年改设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又
置四川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合称
,三司,,同驻于成都,分掌行政、军事、
司法。各地府、州、县地方政府相继建立
起来。在县以下,普遍建立里甲机构,在
城市建立坊厢机构,使王朝的赋役征调得
到保障。
? 2、卫所。 明代实行卫所制度时,曾在四川
置成都都尉。洪武 27年,又设四川行都指
挥使司,驻建昌卫。在今凉山境内尚有盐
井卫、会川卫、宁番卫、越嶲卫等共五卫
和八个千户所。
? 3、土司。 为了统治多民族的四川地区,明朝在四
川大力推行土司制度,先后在川建立 15个土司地
区。由于条件不成熟,时常引起少数民族的反抗。
其中有各族被迫的起义,也有世袭土官的反叛。
如 1450年,高 (县 )、珙 (县 )、筠 (连 )、戎 (兴文 )的
夷人反抗汉官, 下砦征粮害我,,进攻县城。正
德年间,都掌蛮发动起义,明军 14万人围剿,镇
压了起义。而万历年间苗族土官杨应龙和天启年
间奢崇明、安邦彦的举事,则属有割据野心的世
袭土官的反叛。明政府在组织修筑了从雅州到乌
斯藏的驿道、驿站。加強内地与西藏的联系。
二、明末农民起义张献忠大西政
权
? 明朝中叶,四川赋税沉重,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不断引起农民起义,并波及陕、湖、贵等省。
? 明末爆发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李自成、张献忠的
军队曾几次进出于四川。张献忠于 1633年首次率
师入川,1644年初由湖广第五次入川,号称有众
60万,溯江而上,节节胜利。 6月克重庆,8月克
成都,明蜀王朱至澍投井自杀,结束了明王朝在
四川的统治。
? 1644年 11月,张献忠在成都即帝位,国号大西,
建元大顺,自称大西王。建立中央机构和地方各
级政权组织,并开科取士,补充官员。没收明官
府和宗藩的财产,发放金银赈济贫民。又铸货币
,大顺通宝, 以供流通。
? 1644年清军入关后,于 1646年攻入四川,张献忠
率军迎击,不胜,在西充县凤凰山遭清军突袭,
中箭牺牲,时年仅 41岁。大西农民政权归于失败。
? 今梓橦七曲山据说是张献忠大败杨嗣昌的
古战场,张献忠认为这里文昌宮的帝君张
亚子助佑获胜,故改文昌宮为太庙,俗称
大庙。这里至今还供奉着张献忠塑象。现
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 潼川府经历司印,,
,大顺三年孟秋月, 铜镜,,大顺通宝,
铜币等文物,都是大顺政权遗物。
第九节清代前期四川的政治
一、清军攻占四川:
? 清军入关后,遭到南方人民的強烈抵抗,四川尤
甚。南明永历政权与大西军余部、李自成余部等
抗清力量配合,给清军沉重打击。直到 1646年,
川北守将刘进忠叛变降清,才带领清军攻入四川
击破张献忠部。但只能把四川巡抚衙门设在保宁
府(今阆中),故今阆中市还保畄着顺治三年的
贡院、考棚,即科举制省试的院落。直到 1659年,
清巡抚高明瞻夺取成都,四川巡抚统治机构才首
次从保宁迁成都建署。 1665年川东战事结束,全
蜀才归于清王朝统治之下。
二、清王朝在四川的行政管理。
? 1,清朝行省制度更加完善,四川省领府 12、州
8、厅 6。虽四川总督多次改称川陕总督,省的建
制却一直保留。
? 2、平定三藩之乱的主战场。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
战火延及四川,川南、川东北、川东相继失守。
1681年,清勇略将军赵良栋大败吴三桂叛军,清
王朝在四川的统治得到进一步巩固。
? 3、清朝改土归流与大小金川之战。明末清初西南
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制成份不断提高,劳役地租向
实物地租过渡。世袭土司仍强迫人民无偿服役。
土司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土司中又一再发
生侵吞其他地区土地,甚至公开武装叛乱的事件。
清廷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疏议,在西南掀起大规
模, 改土归流, 高潮,改土官为流官,革除土司
制,建立州县制。, 改土归流, 的政策,在云南
和贵州取得很大成效,但在四川当时却只实行于
与云、贵接壤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川西藏区,则
发生了大小金川事件。
?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夺取小金川泽
旺印信,,意欲并吞诸蕃,,又攻明正土
司(今康定)。 1747年,清军 3万人分两路
进讨,久而无功,川陕总督张广泗被清廷
处死,改派岳钟琪为总兵,刻期进讨。
1749年,莎罗奔请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
息。
? 以后,大小金川之间常有冲突。小金川土
司僧格桑(泽旺子)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
(莎罗奔侄孙)联合反清。 1771年清军败
绩,清廷又将阿尔泰革职,派温福入川督
师,向金川进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开
始。 1773年,温福战死,清廷又派阿桂为
将军,增兵金川。经多次血战,历时五年、
死伤逾万人、耗银 7000万两。清军死伤众
多,终于于 1776年取胜。战后,清朝在大
小金川分置阿尔古、美诺两直隶厅。
三、明未清初, 湖广填四川, 。
? 这是四川历史上的一次人口大迁入。
? 1、明末战乱频繁,四川人口锐减。
? 其一,因四川是明末农民战争主战场之一,李自成、張獻忠的军队都
曾三次入川,清军主力追剿,兵民人口死伤众多。
? 其二,因四川是抗清最顽强,清军一旦攻下,必杀人屠城。
? 其三,因清初四川社会秩序混乱。顺治 4年破大西军,却并未得到全
川,仅控制了川北保宁、顺庆二府。其余之地均在残明势力于中,他
们对抗清军,也自相攻杀,民不能耕织以足衣食。
? 其四,因四川是三藩之乱主战场之一。
? 故明末清初四川民众战乱流离 36年,人口逃亡,饿蜉遍地。土地荒蕪、
千里无烟,据史载安岳、乐至等县曾, 绝人间烟火二十年, 。
? 2、清政府组织外省人口迁入四川。制定
,湖广填川, 之种种奖励、优惠政策,招
撫流民回籍,鼓励湖广各省无地少地的农
民迁往四川垦荒耕织,发展生产。经过清
代多年发展,人口增长很快。
? 第三章 近代史上的四川 ( 1840— 1949
年)
第一节 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过程中的四川
一、鸦片战争与四川近代历史的开
端。
?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英军兵临城下。腐
败无能的清政府于 1842年 8月与英国侵略者
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
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西方殖民者
用鸦片和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从
此,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一步一
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 四川历史同全国一样,于 1840年同步跨入
了近代。自此身受封建势力和殖民者的双
重压榨。清政府对侵略者妥协投降,为了
支付战争赔款和偿还外债,清政府在四川
开办, 捐输,,巧取豪夺。鸦片战争的
2100万两赔款,按田赋数额分摊到各省,
限期完纳。后来的中日之战、庚子之役,
赔款日增,摊派各省的费用中,四川历来
摊派都很重。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四川的影
响。
? 四川素称, 天府之国,,早为外国侵略者
所垂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
,烟台条约,,, 烟台条约续增专条, 等
不平等条约,先辟重庆为通商口岸。继而
夺取重庆海关大权,又在重庆设立领事馆。
这是外国侵略者在四川设立的第一个领事
馆。
? 为镇压 1851年,清政府要四川协助接济镇
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军饷军粮,定四川为
,协济省, 。仅当年,四川调往广西的军
粮计 5000石。至 1 854年,四川向各省调拨
饷银达三百余万两,使库藏为之一空。为
了强化专制统治,清政府下令各省办团练。
办团经费,摊入正粮。少者一二倍,多者
五六倍。 1856年,四川开征百货厘金。
三、甲午战争前后四川半殖民地
化加深。
?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日本强迫
清政府签订, 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
重庆等地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川江驶
达重庆;日本在中国制造的货物,与进口
货物一样免征一切杂捐,并准在内地设栈
寄存,等等。接着,英、美、法、德、俄
等国,都援例在四川攫取了与日本同样的
特权。
? 1 896年,法、日、美、德等国相继在重庆设立领
事馆。
? 1901年,日本在重庆南岸王家沱设立租界,建立
了列强在川的第一个, 国中之国, 。
? 列强以重庆为侵略据点,将其势力迅速伸向全川。
他们侵夺川江航行权益,掠夺矿权、路权,开办
洋行、公司、工厂,强行倾销商品,输出资本,
扩充宗教势力,到处设立医馆、学校,对四川进
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全面侵略。
? 重庆开埠、开关,列强设领、租地,标志
着四川半殖民地化加深。 1895年,盐课每
斤加收 2文,1899年又加收 2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