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应变分析 本章描述弹性体的变形,导出几何方程,并指出几何方程与应变协调方程的等价性。 §1. 位移 设在三维欧氏空间 中弹性体占有空间区域 ,它在外界因素影响下产生了变形, 内的点 变成了点 ,其间的位置差异是位移向量 ,即有  (1.1)  图2.1 如图2.1所示,其中 。我们总假定 是单值函数,并有所需的各阶连续偏导数。 对(1.1)考察它的Jacobi行列式  … … (1.2) 其中 , 。 本书研究小变形,总假定 为小量,即假定 , (1.3) 在假定(1.3)之下,从(1.2)得 ,这样从隐函数存在定理,在某个邻域内存在单值连续可微的反函数,  (1.4) 于是(1.1)(1.4)中的函数均为具所需各阶连续偏导数的单值函数,且互为反函数。 单值可以认为是一个物质点不能变成两个物质点,这样弹性体不被撕裂; 单值可以认为是两个物质点不能变成一个物质点,或者说弹性体不会重叠。 §2. 几何方程 ? 本节将从位移的分解导出弹性力学的几何方程。 考察点 附近的点 的位移,按Taylor展开,有  (2.1) 其中略去了 的高阶小量。利用右梯度的记号,可将(2.1)写成  (2.2) 这里 。 我们引入对称张量 和反对称张量 ,  (2.3)  (2.4) 此处 通常称为Cauchy应变张量,或简称为应变张量。方程(2.3)称为几何方程,它是弹性力学三组方程中的第一组,它把弹性力学中的两个重要物理量位移和应变联系起来了。与应变张量 相应的矩阵 为,  (2.5) 通常记 的分量为  (2.6) 有时将 分别写成 或 ,这三个分量称为正应变分量或正应变;将 分别写成 ,这三个分量称为剪应变分量或剪应变。在此种记号下,(2.6)可写成  (2.7) 与反对称张量 相应的矩阵 为  (2.8) 从(2.8)看出与 相应的轴矢量 为,  (2.9) 从(2.2),按照 和 的定义,得,  (2.10) 注意到反对称张量与其轴矢量的关系,即第一章(2.22)式,得到  (2.11) (2.11)可以看作某点附近各点上位移的分解,它包含三部分:其一, 相当于平动;其二, 相当于刚体转动;其三 为变形。下面将着重研究第三部分所表示的变形。(2.11)也可写成,  (2.12) §3. 变形 ? 变形是弹性体区别于刚体的基本之点,本节以二维变形为例,直观地考察长度和角度这两个形状基本要素的变化。  图2.2 如图2.2所示,点 及其附所的两个点 和 ,它们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变成了点 、 、 ,其坐标变化如下,  (3.1) 现在来看微线元 的相对变化,  (3.2) 在得到上式时,略去了 和 的高阶小量。从(3.2)可知 的几何意义为 方向上微线元的相对伸长。当 时,线元伸长;当 时,线元缩短。同理 和 分别为 方向和 方向上微线元的相对伸长。 再来考虑角 的变化,对图2.2中的角 和 ,有  (3.3) 其中略去了 的高阶小量。当变形很小时, 和 也很小,从(3.3)可近似地认为有  (3.4) 如图2.2所示,直角 变形后成为了角 ,二者之差为 ,按(3.4), 表示角度改变之半。当 时,直角变成了锐角;当 时,直角变成了钝角。 弹性变形一般很小,通常认为 。 §4. 应变分析   ? 在上一节指出了 表示坐标方向上线元的伸长和其间角度的变化。本节将指出 也可描述任意方向上微线元的长度相对变化,以及任意两个方向间夹角的变化。 4.1??长度的变化 设有矢径为 的点 ,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变至 ,其间位移为 。在 点附近有矢径为 的点 , ??? ? (4.1) 其中 为 方向的单位向量。设 变至 ,其间位移为 ,那么向量 将为(见图2.3),  (4.2)  图2.3 现在来考察 的长度 ,从(4.2)有,  (4.3) 将分解式(2.12)代入到(4.3),再注意到 ,得  (4.4) 其中 称为Green应变张量,  (4.5) 这里 为Cauchy应变张量(2.3)。在导出(4.5)时利用了向量混合乘积的公式 。本书仅考虑小变形,忽略 中有关 的二次项部分,(4.4)成为  (4.6) 设 方向上的相对伸长为 ,由(4.6)得  (4.7) 上式导出时略去了 的高阶小量。当 时,从(4.7)有: ,此即(3.2)式。(4.7)式明确指出,只要知道某点的应变张量,就可以得到该点任意方向上线元的伸长率。 ? 附注 非线性大变形时,需要考虑Green应变张量,它的分量为  (4.8) ? 4.2 角度的变化 在矢径为 的 点附近有两个点 和 ,它们的矢径分别为 和 ,设  (4.9) 式中 , 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变形时,点 、 、 分别变为 、 、 ,其间位移分别为 、 、 ,那么向量 和 将分别为,  (4.10) 为考察 和 之间的夹角,作它们的内积,从(4.10)得  (4.11) 将正交条件 ,(2.12), , 代入(4.11),得  (4.12) 由于 ,从(4.12)得  (4.13) 在小变形时,有  (4.14) 设 和 之间的夹角的夹角为 ,并设  (4.15) 其中 , 和 分别为 和 方向上的相对伸长。将(4.15)代入(4.14),得  (4.16) 对于小变形的情形, 、 和 均很小,略去高阶小量,从(4.16)得,  (4.17) 当 , 时,(4.17)给出 ,此即为(3.4)所描述的事实。 (4.17)表明,一旦有了应变张量 ,那么互相垂直的两方向夹角的变化即可算出。类似地,对于不垂直的两任意方向间的夹角变化也不难求出。 综上所述,长度和角度这两个形状要素的变化都可以用应变张量来描述,一个点上的的应变张量足以刻划该点附近微元的变形,也就是说,应变张量包含了变形的全部信息。 §5 应变张量   5.1???张量 设 在标架 下的分量为 ,今有一个新的标架 ,基向量 和 的关系为  (5.1) 按(4.7)式,在 方向上的伸长 为  (5.2) 按(4.17)式,在 和 间的角度变化 为  (5.3) 综合(5.2) (5.3),以及关于 、 、 和 类似的式子,可得  (5.4) 另一方面,按前面两节的几何解释, 、 和 分别为 在新标架下的正应变, 、 和 分别为 在新标架下的剪应变,也就是说, 为 在新标架下的分量。从(5.4)看出, 在新旧标架下的分量 与 服从关于 的二次齐次式,因此 是一个张量。这样,我们从几何解释给出了 为张量的一种证明。 ? 5.2??坐标变换 设应变张量 在新旧坐标系下所对应的矩阵分别为 和 ,那么按(5.4),有  (5.5) 其中矩阵 ,上标 表示转置。考虑 的两种特殊情形。 ?  图2.4 情形 绕 轴旋转角度 (图2.4),此时变换矩阵 为  (5.6) 将(5.6)代入(5.5),得  ??????? ?(5.7)  图2.5 情形 球坐标变换,其标架为 ,变换矩阵 为(图2.5),  (5.8) 将(5.8)代入(5.5),    (5.9)    ? 5.3??主方向 主应力 6.1?? Saint-Venant协调方程 几何方程的坐标形式、指标形式、整体形式分别为 ? (6.1) ?????  ,  (6.2) ?  (6.3) 这组方程将位移和表征变形的应变联系起来,并从位移场得到了应变场。 Saint-Venant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反问题:从应变场能否得到位移场?这个反问题从力学上来看就是:如果每一点附近的局部变形已知,能否将它们拚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位移?显然,一般说来这不可能。倘若各点附近的局部变形互不关联,拚接起来可能会出现重叠、撕裂等不连续现象。因此为了服从连续性公理而获得一个连续的变形,各点附近的变形之间应该具有某种协调关系。 上述反问题也可从数学上来看:任给六个应变分量能否通过三个位移分量来表示?此问题一般说来是否定的。如果这种表示能够实现,这六个应变分量就不独立,应该满足某种关系。我们有下面的重要命题: 定理6.1 若应变通过位移按(6.1)、或(6.2)、或(6.3)表出,则应变满足下述的Saint-Venant应变协调方程( 坐标形式、指标形式、整体形式) ?????  (6.4a,b,c) ?????????  (6.4d,e,f) ?????  (6.5) ??????  (6.6) 证明 从(6.1)(6.2)(6.3)可直接验证(6.4)(6.5)(6.6)成立。在导出(6.6)时用到了公式 和 。证毕。 公式(6.4)(6.5)(6.6)之间除书写方式外没有什么不同,从一种方式可转换成另一种方式。例如,可将(6.6)换成(6.5)(6.4), ??  (6.7) 从(6.7)可得 ??   (6.8) 若 ,(6.8)给出, ????????  此即(6.4b)式,或(6.5b)式。注:(6.4b)表示(6.4)的第二式,以下同此。 若 ,(6.8)又给出, ????????  上式即(6.4f)(6.5f)。 整体形式(6.6)属于 Kpy Tkob (1949)。 6.2????? Volterra 积分表示 定理6.1 说,如果应变场 是从位移场 通过几何方程(6.3)算出的,则 必须满足协调方程(6.6)。那么条件(6.6)是否充份呢?也就是问:如果 服从协调条件(6.6),能否求出一个位移场 使几何方程(6.3)成立。答案是肯定的。 定理6.2 (Volterra 1907) 若区域 中的对称张量场 满足协调方程(6.6),则存在满足几何方程(6.3)的向量场 ,其形式如下,  ,  (6.9) 其中 和 为常向量, 为区域 中的某固定点,而  (6.10) 这里 中的下标 是为了强调 是关于变量 的,而不是关于变量 的。 证明 首先来验证(6.9)中的线积分与路径无关。事实上,按第一章(4.13d)式,有  ?????????????? ?????? (6.11) 由于 满足协调方程(6.6),从(6.11),得  (6.12) 其中用到了式子 。利用第一章(2.28)式,(6.12)成为  (6.13) 第一章(4.12)和(4.11)两式为  (6.14) 将(6.14)代入(6.13),即得  (6.15) (6.15)表明(6.9)的被积函数为全微分,于是(6.9)中的线积分与路径无关,因此(6.9)所定义的积分表达式仅是位置 的函数。 其次,来验证(6.3)成立。为此,对位移的积分表达式(6.9)作微分  将上式略作改变写成,  (6.16) 再注意到  则(6.16)成为  (6.17) 其中  (6.18) 显然 为反对称张量。在得到(6.17)时,还用到关系式 。由于 为任意向量。从(6.17)得到  (6.19) 对(6.19)式取转置,有  将上述两式相加,得  (6.20) (6.20)表明,由(6.9)定义的位移场 所生成的应变场为预先给定的对称张量 。定理证毕。 从定理6.2得到一个很有用的推论。 推论6.1 若 ,则 为刚体位移场,即  (6.21) 6.3??? Volterra公式的推导 至于Volterra积分公式(6.9)本身可按下述步骤导出。设位移 已知,那么就有在公式 ,在此式两边取积分,有  将上式积分中的第二项分部积分,得  (6.22) 注意到  (6.23) 其中最后一等式用到了(2.9)式。将(6.23)代入(6.22),即得Volterra公式(6.9)。 6.4??? 多连通域 区域有多连通与单连通之分。如果区域中的任意封闭曲线可在区域中连续地收缩到一点,则该区域是单连通域。例如,正方体和球体就是单连通域。  图2.7 ?并非所有区域都量单连通的。一个圆绕所在平面上的与圆不相交的直线进行旋转,其所形成的锚环区域(图2.7)就不是单连通区域。不过可作一个截面将锚环切开,使其成为一个单连通区域。一般说来,可借m个截面成为单连区域的区域,称为m +1 连通区域。值得注意的是,由一个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区域未必是单连通区域,例如锚环就是一个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区域,它是二连通的区域; 而由多个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区域却可能是单连通区域,例如含空洞的区域。 ?对于Volterra公式,它从满足协调方程的应变场构造出位移场,由于式中含有线积分,因此在多连通区域中为保证位移的单值性,还必需附加一些条件。从公式(6.9),考虑到r 的任意性,可知需补充的位移单值性条件是  (6.24)  (6.25) 其中Li 为与第i 个截面相交的域内封闭曲线,i = 1,2,…, m ,区域设为m +1 连通区域。 条件(6.24) (6.25)保证了由(6.9)求出的位移是单值的,而条件(6.25) 保证了由(6.18b)求出的??是单值的。 6.5??? 等价定理 综上四段所述,我们证明了如下重要命题。 定理6.3 设G 为m +1 连通区域W 中的对称张量场,那么存在单值的向量场u,使得  (6.26)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6.27) 其中Li 为与第i 个截面相交的域内封闭曲线,有m 个截面将W 切开成单连通区域。 6.6??? 附注 附注1 关于张量的定理6.3第一章关于向量的定理3.1的推广。 附注2 协调方程(6.4)共有六个方程,它们是独立的。事实上,一个张量场 满足五个协调方程,未必能满足第六个。例如应变场  满足方程(6.4b,c,d,e,f),但不满足(6.4a)。还可举出类似的五个例子(胡海昌)。 附注3 Washizu(1958),鹫津久一郎(1984)证明了如下命题 定理6.4 记  (6.29) . 若  则  . 若  ??????? 则  其中 为区域? 的边界。 王敏中、青春炳(1980)将Washizh定理中的两种情形作了推广,得到了17种可能情形和3 种不可能情形。 ?? 附注4 (6.29)所定义的 称为不协调张量,当 时,一个Euclid空间变成了一个Euclid空间;当 时,Euclid空间将变成Riemann空间。 附注5 记   它们分别称为Burgers向量和Frank向量。当 , 时,变形体发生位错和向错。关于附注4和附注5,请参见郭仲衡、梁浩云(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