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战争启示录
概 述
在世界电影史上,一般把电影的叙述分为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类型片和以欧洲“作者电影”为代表的艺术片两种样式。
类型电影是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的独特产品,各大制片厂不断仿制卖座率高的影片,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格式,产生了类型电影。
类型电影在好莱坞大制片厂时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在1930-1960年间大约拍摄了7500部类型片。按照一般的划分方法,类型片有以下几种主要的样式:西部片、犯罪片、战争片、科幻片、喜剧片、音乐歌舞片等等。
六、七十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电影逐步进入了多元发展的当代电影时期,各国电影在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态各异。从题材和类型角度来说,政治电影、社会电影、战争片、家庭伦理片、科幻片等走向兴盛,标志着当代电影的多元发展。
战争片在电影史上可谓由来已久。从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开始,对战争历史的表现或反思始终是电影艺术最重要的母题之一。
第一节 罗斯托茨基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一、罗斯托茨基的生平与创作
斯塔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苏联电影导演。
1922年出生。1941-1945年参加了卫国战争。1952年毕业于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是爱森斯坦和柯静采夫的学生。
早期重要作品有:1956年的《土地和人民》,1958年《宾科夫村发生的事情》,1968年的《等到星期一》,这部影片获1969年第六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
1972年执导了著名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片获得了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以及全苏电影节大奖,罗斯托茨基还因这部影片获1975年列宁奖金。
1978年的《白比姆黑耳朵》是一部现代道德伦理片,影片获1977年全苏电影节大奖、1978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1980年列宁奖金。
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赏析:
反映卫国战争的影片是苏联电影的重要收获,从五、六十年代的《雁南飞》《士兵之歌》《一个人的遭遇》到七八十年代的《莫斯科保卫战》《战地浪漫曲》,还有这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皆成为饮誉世界影坛的电影精品。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年出品,彩色宽银幕。影片根据苏联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同名小说改编。
? 故事讲述的是1942年夏天,一个小车站旁的村子里,负责守卫车站的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高射机枪班驻扎在村里。这个车站早就不停火车了,但车站周围是战略要地,敌机经常来轰炸或骚扰。因而守住这个车站仍然是驻军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天,班长丽达在邻近的树林里发现了两个空降的德寇。于是,瓦斯柯夫带领一支由丽达、冉妮娅、丽萨、迦尔卡、索妮娅等五个姑娘组成的小分队到林中去搜捕德寇。黎明时分,德国兵在对岸出现了,但不是2个,而是16个。
在与敌人交战中,姑娘们一个个都牺牲了。???? ???? 许多年之后,已白发苍苍的瓦斯柯夫带着已成长为青年军官的丽达的儿子来到当年战斗过的树林里,五个女兵的坟墓前立有一块大理石的墓碑。一群没有经历过战争、到此地旅游的欢乐的年轻人,也不由自主地对着墓碑肃立致哀。 这部影片在小说的基础上作了成功的电影化改编。小说对五个女主人公战前和战后的生活采用的是平铺直叙的客观叙述手法,影片则采用了时空交错的蒙太奇剪辑。
在影片的上半部,分别运用两组镜头来表现女机枪手们对过去和平生活的回忆以及残酷的战争现实,与和平时代对应的是这些年轻女孩记忆中的或愿望中的美好的爱情,将小说中对女主人公的往事的客观叙述变成了她们的主观回忆。这样就使影片的叙事结构成为多视角的,既有影片作者的客观展现,又有主人公的主观回忆,为了不使往事的穿插把影片割裂得零零碎碎,改编者把五个人物的回忆都集中在影片的上半部分。
影片还充分调动了电影视觉艺术的手段,分别采用不同的色彩基调来强化这两个不同时空的对列:现在时的战争场面,影片处理成严峻的黑白色调;而和平生活的回忆,影片则以柔和的彩色来展现。五个女主人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诗情般的甜蜜爱情,在她们回忆的画面中,影片用玫瑰色的、蔚蓝色的或金光闪闪的梦幻般的彩色画面来展现。和平生活的美好与现实战争的严峻,两组画面交替出现,使观众认识到:如果没有战争,她们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是战争改变了她们的生活。同时影片中回忆与现实这两组画面的汇合,既表现了女主人公们对生活的热爱,又歌颂了她们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影片没有直接表现瓦斯柯夫准尉的过去生活,因为,他是个军人,对他来说,战前和战后的生活并没有形成鲜明的对比。战争给他带来的新的考验倒是和这样一批上过十年制学校,对战争毫无思想准备,从来没有打过仗的姑娘们打交道。影片对瓦斯柯夫形象的刻画是通过他和女战士们前后关系的变化来展现的。在他和五个姑娘到林中搜捕德寇之前,他和这些女兵的关系表现为格格不入,在执行战斗的过程中,他们之间才没有了距离。对于准尉来说,最使他痛心的是这五个正值青春的姑娘在他眼前一个个牺牲了。
影片对战争的反思和谴责集中在表现五个女孩:她们的美丽、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她们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卷入这场残酷的战争,并且在战争中失去了青春和生命的。影片中有一段姑娘们林中沐浴的场景,用朦胧的光影表现她们青春与美丽,大家夸奖冉妮娅的形体像雕塑一般美丽,有个女孩说了一句:“可惜这样美丽的形体穿上了军装!” 战争本不该是这些姑娘们的事,姑娘们应该和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可以说是影片要表述的又一重要主题,影片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美的毁灭、对青春和生命的践踏。
????影片的感人力量主要来自它的真实性。小说作者鲍·瓦西里耶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摄影师维·舒姆斯基都参加过卫国战争,他们对战争有真切的感受,并这份感受融入了对影片的创作。
?? 影片的突出成就,除了主题思想的深刻外,还在于影片将蒙太奇技巧上升为电影结构的总体构思,影片中,蒙太奇不仅仅是画面、音响的衔接组合,还体现在影片的段落层次和总体结构上。影片将对比蒙太奇贯穿全剧,采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
总之,运用蒙太奇技巧转换时空,以色彩元素创造影片的结构,并通过不同时空的衔接组合深化了主题,是这部影片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影片最主要的艺术特色。
第二节 科波拉与《现代启示录》
一、弗朗西斯·科波拉的生平与和创作
弗朗西斯·福特· 科波拉:美国电影导演、制片人、编剧。
1939年出生于底特律,祖籍意大利。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影剧系,获电影硕士学位。1963年开始独立拍片,处女作《痴呆症》。之后撰写了一系列重要剧本,如《巴顿将军》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作剧本奖。1972年导演《教父》,大获成功,使他列入美国最有名望的电影导演的行列。1974年的《谈话》,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同年《教父2》在美国获7项奥斯卡金像奖。
1979年《现代启示录》是科波拉花费三年时间、2千多万美元精心制作的影片,上映后在影评界获得强烈反响,并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90年《教父3》问世,完成了杰出的“教父系列”。《教父》系列既有传统好莱坞商业片成功的基本因素--暴力和爱情,也有现代电影的艺术魅力――传统的哲理思想和逼真的纪实风格,影片以描写黑手党的兴衰对美国社会作了哲理性的揭露,被认为是美国影坛自《公民凯恩》以来最出色的影片。
三、《现代启示录》赏析:
《现代启示录》是二十世纪70年代最有影响的美国影片之一。影片根据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灵》改编,被视为7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越战片”,其尖锐的主题、强烈的电影视觉、音响效果震撼了西方影坛,当年度就获得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音响两项金像奖。有评论这样写到:“这是科波拉的一部登峰造极的战争史诗片,是对越战道义问题彻底而深刻的探索。而且还不止于此,在某些方面它超过了哲学和文学所能达到的境界,以至只有真正的电影艺术才能最有效地表现出来”。
影片是一部美国少有的意念性电影,影片没有全景式地展开正面的战争描写,而是以影片战争的背景,描述威拉德上尉沿湄公河逆流而上,寻找柯兹上校的经历。
情节展开的背景是:越战期间,美军特种部队威拉德上尉奉命执行一项秘密任务:到柬埔寨丛林寻找已脱离美军的前第五特种部队指挥官柯兹上校并干掉他。因为这个上校已陷入疯狂,他在柬埔寨境内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他充当他们的上帝,成了丛林之王。
影片的中心情节是:威拉德上尉在一艘海军巡逻艇护送下,溯湄公河而上开始了寻找柯兹的旅程。
影片的情节模式是一段非同寻常的旅行,“寻找”构成影片基本的叙事行为。然而,影片中的“寻找”并非西方叙事艺术中的“寻找上帝”之路的历程,在《现代启示录》中,寻找柯兹之路,是一条走向邪恶之路,是走向人们宁愿称之为“疯狂”也不愿去直面、去探究的灵魂与人性的深渊的旅程。这种邪恶甚至超出了对罪行的界定,而直接成为一种纯粹弥散着的恐怖。“恐怖”――它作为柯兹一段著名自白的核心,成为威拉德残酷杀死柯兹时,银幕上一种回声般的轰鸣。
在影片中,威拉德完成了他寻找柯兹的旅程,同时完成并重现了柯兹的心灵旅程。尽管当威拉德终于到达柯兹的“王国”时,看到的是狰狞的图腾柱、怪异的石像、高悬树上的尸体、地面上滚动的人头。但经历了“柯兹旅程”,便不难发现,柯兹的王国作为一种疯狂的产物,是内在于战争之中,内在于人性之中的。
影片以旅程本身为情节,展开了对越战的“实况纪实”。那一连串的疯狂与暴行,那是一连串的荒诞与杀戮。影片中,越战的残忍并不是通过痛苦和死亡来表现的,而是相反,在这部影片中,越战如同一次盛大的美国式狂欢节,其中充满了野餐会、冲浪、封面女郎的劳军与表演、圣诞之夜般的战场。影片中一个经典的段落是巴顿式的美国军人基戈尔率领他的“空中骑兵队”播放着瓦格纳的音乐俯冲向北越的和平村庄,进行毁灭式的杀戮,壮观的俯拍镜头和银幕上奔涌而出的《战神之马》旋律,使得这个场屠杀如同令人心醉的游戏。
威拉德正是在这样的疯狂和杀戮中走向柯兹的。事实上,包括威拉德在内,影片中的每个美国士兵都那样无邪而欢乐,又那样疯狂而残忍。他们与柯兹的唯一区别是:他们还没有撕碎文明禁忌最低限的面纱,他们还只是些“无罪”的“执行命令”的士兵。
影片的叙事框架使影片看起来犹如在讲述一个哲理性的寓言故事。媚公河可看作深入探索战争问题的通道,沿着这条通道,带领观众去亲身体验战争的恐怖、体验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对人性的毁灭。而逆流而上的媚公河无疑隐喻战争是人类文明的倒退,人被战争异化回到原始状态。
《现代启示录》中的隐喻:
影片以侵越战争为背景,通过威拉德上尉奉命溯湄公河而上,去惩处柬埔寨丛林中割据称王的美军上校柯兹的经历,引导观众反思越战,思考人与战争的关系,探讨战争如何使人异化、使人疯狂的哲理性问题。影片充满寓意:1、威拉德溯河而上的旅程象征战争使历史沿着历史的长河在倒退。这个旅程从象征现代文明的西贡出发,倒退到象征远古野蛮时代的丛林古庙,象征着战争使人性回复于兽性。2、影片片名也包含隐喻,借用《圣经》启示录章中,上帝向约翰揭示人类将面临末日之灾。片名用“现代启示录”隐喻战争使人性毁灭而使人类面临现代的末日。
影片借助“寻找柯兹的旅程”中,成功塑造了代表着卷入越战的三类美国军人的形象。
1、柯兹是影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但在影片的前四分之三的篇幅里他一直未出场,而是通过他人的对白或旁白来勾勒他的形象。影片对柯兹形象的塑造主要采用了心理剖析的手法,从影片的开头到威拉德追溯的旅程中,巧妙地对这一中心人物进行了铺垫,并为他设置了许多悬念,这个出身于军人世家,只为理想而战的模范军人为何会成为上司欲除而后快的疯子?经历了残酷的旅程后,终于出现在威拉德和观众面前的柯兹并不是一个大喊大叫的疯子,相反,他非常冷静,思路清晰,言语富有哲理性,但行为怪诞,有时又十分残忍。威拉德最终悟出他内心的痛苦与矛盾:理想与现实为何如此对立?生命的价值何在?他的理想幻灭了,他的思想陷入绝境,最后导致以野蛮、屠杀来求得宣泄。
2、 基戈尔是影片刻画的另一类型,是一个视战争为游戏的战争机器。科波拉把他描绘成一个富有传统色彩的美国军人。他头戴牛仔帽,颈脖上围着黄领巾,俨然一幅拓荒时期西部骑兵的装扮。他打仗像玩牌一样,兴之所至,随意进攻轰炸。
3、 威拉德作为主人公实际上是柯兹的“他我”,在某种程度上他又是柯兹的代言人。一方面,他的作用在于诠释柯兹的思想和行动,在于引导观众去认识越战的巨大破坏性,在整个航程中他常常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来观察,影片总是用特写镜头来拍摄的他的眼睛和面部表情,用他的内心独白来剖析柯兹,剖析越战;另一方面,他又是作为柯兹的对照物,他寻找柯兹的旅程,仿佛他走过了柯兹的历程,是他走向本我的历程。在寻找柯兹的过程中,威拉德开始理解了柯兹,他完成了自己(也是柯兹)心灵历程的转折。
当威拉德手持染着柯兹鲜血的短刀走出门外时,他已然取代了柯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