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植物界(在生物分界中的地位)
第二节 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第三节 植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第四节 植物科学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发展
中的意义
第五节 植物科学的发展简史和当代植物科学
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 学习植物学的要求和方法
第一节 植物界(在生物分界中的地位)
P1
一,林奈的两界系统
二,海(赫)克尔的三界系统
三,魏泰克的四界、五阶系统
四,六界和八界系统
五,三原界系统
六,中国学者对生物分界的意见
一,林奈的两界系统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或译为林耐、林纳)
( Carolus Linnaeus,1707~ 1778),现代生物分
类的奠基人。
在《自然系统》( 1735)将生物分为植物界
和动物界。
于《植物种志》( 1753):植物 24纲,动物
6纲。
( 本教材仍采用两界系统 )
二、海(赫)克尔的三界系统
19世纪前后,由于显微镜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发现裸藻、甲藻等(光合作用、运动)和粘菌
(营养期无细胞壁,变形运动 —— 动物性 ;无性
生殖期形成孢子囊,产生具细胞壁的孢子
—— 植物性 )。
1866年,德国著名生物学家 海克尔
( Haeckel,1834~ 1919) 提出原生生物界(包括:
原核生物、原生动物、硅藻、粘菌和海绵等),
即 三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三、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
美国生物学家 魏泰克( Whittaker,1924~ 1980)
1959年 将不含叶绿体的真核菌类从植物界分离,提出 四
界系统,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1969年,将原生生物界中的细菌和蓝藻分离,建立
原核生物界,提出 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
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五界系统的优点:
纵向三阶段,原核 —— 真核单细胞 —— 真核多细胞
横向三方向,光合自养、吸收异养、摄食异养
四、六界和八界系统
(一)六界系统:
1,1949年 Jahn提出,后生动物界、后生植物界、真
菌 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病毒界。
2,1990年 R.C.Brusca等提出,原核生物界、古细菌
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二)八界系统:
1989年 Cavalier Smith提出:
原核生物,古细菌界、真细菌界
真核生物, 古真核生物超界,古真核生物界
后真核生物超界,原生动物界、藻界、真
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五、三原界系统
六、中国学者对生物分类的意见
邓叔群 1966年提出据生物三种营养方式划分:植
物界、动物界、真菌界。
胡先骕 1965年提出:
始生总界:病毒界。
胞生总界:细菌界、粘菌界、真菌界、植物界、
动物界。
陈世骧(陈受宜) 据生命进化的主要阶段划分:
非细胞总界:病毒界。
原核总界:细菌界、蓝藻界。
真核总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第二节 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一,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植物贮存的能量是地球上生命活动所需
能量的基本源泉
2.植物保证了大气中 02,CO2和 N2的平衡
3.植物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作用
二、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1.植物界是天然的基因库
2,植物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资源
绿色植物体 ——叶绿体 ( 利用光能, 水, 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碳水化合物 ——( 在植
物体内 ) 同化为脂类和蛋白质等物质 ( 1.维持本身的生
命活动; 2.组成植物体本身的结构; 3.大部分为生物能
源而贮藏 ) 。
据估算, 地球上的植物每年约合成 26050亿吨有机
物 ( 积蓄 4200000亿亿焦耳的化学能 ), 其中 90%为海
洋植物所合成, 10%为陆生植物所合成 。 这些能量为非
绿色植物, 动物和人类的生命活动提供能源 。 存贮于地
下的煤炭, 石油, 天然气也主要由远古绿色植物遗体经
地质矿化而成, 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能源 。
*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大规模地把无机物转
化为有机物, 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是地球上
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基本源泉 。
O2
1.绿色植物 ——光合作用 ——释放 氧气 ——大气
中的氧气得到补充和保持平衡 。
***大气层,大气层由 电离层, 平流层, 对流层 等
组成,对流层最接近地球,大气层质量 81%在对
流层,接近地表的空气主要由氮气 (78.1%)、氧
气 (20.9%)和少量氩气 (0.9%)及二氧化碳 (0.03%)
组成。对流层中也含有水蒸汽和很少的, 微量气
体, 甲烷、一氧化二碳、一氧化碳、氢气和 臭氧 。
CO2
1.空气中含有 0.03%的 CO2: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每年消耗空气 CO2总量的 1/50~ 1/35
(只要 35~ 50年耗尽),但, 相对稳定, 。
3.CO2的补充,( 1) 木材、煤炭、石油等物质的燃烧,火
山的喷发; ( 2) 动、植物呼吸; ( 3) 非绿色植物(如真菌、
细菌)等对生物尸体分解。
4.温室效应,现代工业 —— 有机物大量燃烧分解 —— 能源
消耗日益增加,而植物资源的蕴藏量和植物覆盖率逐渐下降 —
— 空气中的 CO2含量呈增长的趋势 ——, 温室效应, 。 2030~
2050年,大气中 CO2含量将比工业革命前 (1850年 )增加一倍,全
球平均气温有可能 ↑ 1.5~ 4.5℃,海平面可能 ↑ 30~ 50 cm,以
及大批物种消失,使整个生态系统 (ecological system)受到严重
威胁。
5.措施,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营造森林植被、
扩大植物的覆盖率。
氮素
1.植物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 。
2.大气约含 80%的游离氮素 ( 绿色植物不能直接利用 )
3.生物固氮作用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少数细菌和蓝藻能够进行固氮作用 。
4.绿色植物 利用吸收的氮素合成植物蛋白质 ——动物摄食,
加工 ——动物蛋白质 。
5.氨化作用 (ammonification)蛋白质 ——呼吸以及动, 植
物尸体的分解 ——氨,( 1) 铵盐 ——植物再吸收; ( 2)
氨经硝化细菌一系列的硝化作用 (nitrification)形成
硝酸盐, 成为植物吸收的主要氮源 。
6.环境中的硝酸盐 ( 由反硝化细菌 ) ——反硝化作用
(denitrification)——游离氮 (N2)或氧化亚氮 (N2O),
重返大气中 。
物质循环
植物体内除碳和氮外, 还有氢, 氧, 磷, 硫,
钾, 铁, 镁, 钙以及各种微量元素 。 同理, 这
些元素被植物吸收后, 又从植物返还自然界,
进行永无休止的物质循环 。 总之, 植物界是按
照一定的规律来完成它的作用 ——合成作用和分
解作用, 两者辩证统一, 有规律的变化, 循环
反复, 使自然界成为无尽的宝库, 维持着无数
的生命 。 同时, 也使整个自然界, 包括绿色植
物, 动物, 非绿色植物以及非生物成为不可分
割的统一体 。
1.背景,工业废气, 废水, 废渣和农业及生活面源
污染物进入大气, 水体和土壤, 严重地污染环境, 影响
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
2.植物作用, ( 1) 抗性和吸收, 积累污染物的能
力; ( 2) 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 3) 调节气候, 减
弱噪音, 阻尘等; ( 4) 吸收, 积累重金属和富集 ( 转
化, 某些细菌 ) 有毒物质; ( 5) 水土保持,( 例 98、
2004洪灾 ) 据估计, 一片 5万亩森林蓄水量相当于一个
100万 m3水库; ( 6) 蒸腾作用 。
3.环境污染的危害,植物受害的程度因污染物的
性质, 浓度和植物种类而异 。 有些植物具敏感性, 可用
来监测环境污染 。 例:唐菖蒲和葡萄 ——氟化氢;菠菜和
胡萝卜 ——二氧化硫;苔藓 ……
4.植物界是天然的基因库
环境作用 ——植物进化 ——形成了无数类型的遗传性状 —
—庞大的天然基因库 ——丰富的种质资源 ——人类的宝贵财
富 。 全球现有植物 30多万种, 其中高等植物近 25万种,
栽培的有 2 000多种 。
*** 种质资源流失严重 。 英国气象学家 Simpson估计
曾在地球上生存的植物有 5 000万~ 40亿种 。 Heywood等
1955年估计, 目前全球主要类群的物种 (包括已科学描
述过的 175万种 )只有 1 300万~ 1400万种 。 据国际自然
和自然资源联盟的保护监测中心估计, 到 20世纪末, 全
世界有 50 000~ 60 000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 。 原
因:自然力 (冰川, 森林大火, 毁灭性大干旱, 病虫害 )
和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 环境污染, 全球气候变化, 大
规模兴建城市等 。
人类的生活, 繁衍和进步 ——植物资源?!
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是发展国
民经济的物质资源 。
农, 林业,粮食, 糖类, 油料, 纤维, 果品, 蔬菜,
饮料, 药品, 观赏, 牧草和材用等 。
工业,食品, 油脂, 制糖, 制药, 建筑, 纺织, 造纸,
橡胶, 酿造, 涂料, 化妆品, 冶金, 煤炭, 石油等,
我国幅员辽阔,跨越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温带,
寒温带地区; 地形多样,平原, 盆地, 丘陵, 高原, 山
地, 荒漠以及江, 河, 湖, 海 。 植物分布变化很大, 在
我国几乎包括北半球覆盖地面的所有植被类型 。 我国仅
种子植物有 3万种以上, 水稻, 小米在我国已有数千年
的栽培历史, 此外, 还有许多原产, 特产于我国的植物
种类 。
第三节 植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植物科学( plant science),研究植物种类群的形态结
构、分类方法、生命活动、发育规律、遗传特性以及植物和外界
环境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 P7
对象,整个植物界。
基本任务:
1.认识和揭示植物界所存在各层次的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
(结构和功能、生长发育、进化、分布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
2.揭示新原理和探索新技术,为解决广泛的应用问题提供
基本理论和方法。
3.了解植物界众多的类群、复杂的区系、群落的特性和应
用价值所进行的调查、鉴定和综合分析。
组成,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本资料的调查研
究。
第三节 植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植物学的分支学科 P7(按研究的内容)
1、植物形态学
2、植物分类学
3、植物生理学
4、植物生态学
5、植物地理学
按研究对象,藻类学、菌物学、苔藓学、种子植物学 ……
按专业组,代谢植物学、发育植物学、遗传与育种植物学、
结构植物学、系统与演化植物学、环境植物学。
第四节 植物科学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发
展中的意义
1,植物学是生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
构成自然科学体系。(生物, 边缘性)
3,国民经济发展,
( 1)研究、改造和利用植物的基本理论和基
础知识;
( 2)解决粮食、能源、生态修复、环境保护、
医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问题;
( 3)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
第五节 植物科学的发展简史和
当代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 P8
一,描述植物学时期
二,实验植物学时期
三,现代植物学时期
四,中国植物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描述植物学时期
1,发展动力,人类生活、生产及生存。
2,内容,主要是认识和描述植物形态、习性、物
候、用途等,积累资料,发展栽培植物。
3,方法,描述和比较(具思辩性)
4.著作,( 1) 希腊特奥佛拉斯托( Theophrastus,
约公元前 371~ 286)《植物的历史》和《植物本源》
(奠基) —— 植物 500余种; ( 2) 意大利塞萨平诺
( Caesalpino.1519~ 1603),植物,—— 1500余种;
( 3) 1672年英国格鲁( Grew,1641~ 1712)《植物解
剖学,……
5,贡献,促进农业(种植业)发展
二、实验植物学时期 ( 18~ 20世纪初,100多年)
1,背景,显微镜使用,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的成
就及发展,农业及人们生活的需要等。
2,研究方法,实验 —— 解剖、分类、生理等
3,成就, ( 1) 瑞典林奈( Linnaeus,1707~ 1778)
1735年出版《自然系统》,1753年《植物种志》对 7300
种植物使用“双名法”。 ( 2) 德国施莱登( Schleiden,
1804~ 1881) 1838年发表《植物发生论》;德国施旺
( Schwann,1821~ 1882) 1839年出版《关于动植物的
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3) 英国达尔文
( Darwin,1809~ 1882) 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及后
来著作,创立进化论。 ……
( 19世纪三大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
三、现代植物学时期
—— 从 20世纪初至今 。 19世纪科技迅速发
展,为 20世纪植物科学创造了条件。特别是确
认 DNA为遗传的物质基础.并阐明了 DNA的双
螺旋结构之后,分子遗传学带动了植物学和整
个生物学的迅速发展。
最大特点就是应用先进技术从分子水平上
去研究生命现象。
近 20多年来特别是近 10多年来,植物科学
发展迅速,其中对植物科学影响最大的就是分
子生物学及其技术。
微观、宏观 ……
*** 现代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
1.两极分化及其融合,微观 —— 进一步探索生物分子水
平的结构、过程与机理,以揭示生物界的高度的同一性;
宏观 —— 继续在生物圈的水平上发展对大气圈、水圈、
岩石圈相互作用的认识,且将跨出地球,进入外层空间,
研究宇宙射线作用与无重力世界中的生命行为。
2.植物科学中传统的各分支学科彼此交叉渗透,各分支
学科间的界限逐渐淡化,且植物科学也与其他生物学科、
非生物学科间进行交叉、渗透和相互形响、相互推动。
3.植物科学的研究及其成果将解决人类生存的重大问
题,—— —— 人口增长 及素质,粮食 匮乏,能源短缺、
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破坏,人类和生物
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等。
四、中国植物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古代植物科学的成就,特别是公元前到
公元 5~ 6世纪有许多植物科学的巨著产生,在国
际上影响很大。如:草书于东汉,成书于西汉的
《神农本草经》(植物性药物 252种)是世界上
最早的本草学著作;
北魏贾思勰( xie),齐民要术》(约成书于
公元 533-544) —— 秦汉以来中国黄河中下游的
农业生产经验:
明代李时珍( 1518-1593)的《本草纲目》记
述了 1892种药物,其中各种植物 1195种;
(二)近代植物学
起点,1858年李善兰和英国人威廉臣合编出版的
《植物学》。
发展,20世纪 初至 30年代,从西方和日本留学
回国的一些植物学家和最早的一批学生为 奠基人,如
钟观光、钱崇澍、胡先骕、李继侗、罗宗洛、戴芳澜、
秦仁昌等。 1923年 邹秉文、钱崇澍、胡先骕等编著了
《高等植 物 学,1937年 陈嵘出版了《中国树木分类学》
等 。发展最快的 植物分类学,随之植物生理学、植物
生态学、藻类学、真菌学、生态学和细胞学 等。 建国
以后,我国已形成分支学科齐全的科研和教学体系,
包括植物生理学、植物分类学、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
植物生态学、植物组织培养、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
胚胎学、古植物学、孢粉学等。
(三)现代植物学
20世纪 6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环境生物学以
及近代技术科学、数、理、化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引入植
物学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如 X射线、电子显微、超
离心、同位素、核磁共振、波谱、光谱、电泳分析、色
层分析以及计算机等。 微观,细胞 —— 亚细胞 —— 分子
水平,对植物体的结构和机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光
合作用、生物固氮、呼吸作用、离子吸收、蛋白质的合
成等许多方面获得了重大的突破; …… 细胞工程、遗传
工程、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 宏观,由植物的个体生
态进到对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综合性研究,推动
巨大生态工程的建设,在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方面,表
现出实际的效果,并推动在更大规模上开展跨国界、全
球性的植物生态学重大问题的研究。
第六节 学习植物学的目的、意义要求和方法
P11
目的、意义:
要求、方法:
1.注重基础 —— 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2.辩证思维,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关注新成就、新动向、新发展;
4.理论联系实际;
6.强烈的兴趣是学好植物学的动力。
臭氧( O3) 层及南极臭氧空洞
臭氧层 —— 大气平流层中距地面 20-40 km
范围,臭氧含量接近 10ppm(大气平均臭氧含量
约 0.3ppm), 高空大气层中 90% 的臭氧集中于
此。功能:吸收紫外线辐射( 240- 329nm,称
UV-B波长),地球屏障。不利:温室气体。
臭氧空洞产生原因,多数科学家认为:氟
氯烃( CFCS)( 氟里昂 —— ClOX )类物质是
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 —— 在紫外照射下分解
出 Cl原子基,Cl再与 O3发生链反应。同理:哈
龙( BrOX) 对臭氧层危害更大,但量少。
人类已排放 1500
万吨以上的氯氟烃
于大气中。大部分
还在大气中游荡,
臭氧层仍然会继续
遭到破坏。另外:
工业废气、汽车和
飞机的尾气、核爆
炸产物、氨肥的分
解物,其中可能含
有氮氧化物、一氧
化碳、甲烷等几十
种化学物质,都是
破坏臭氧层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