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制 作 人:赵 茜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本专题的内容包括:
?法与法治的概念分析
?法的局限与法治的代价
?中国社会的德治传统
?以德治国的理论渊流
?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德治实施中的障碍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一、法与法治
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
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
不可调和的产物。
历史上较早出现的成文法典有公元前 18世纪巴比伦王
朝颁布的, 汉穆拉比法典,,公元前 5世纪罗马的, 十二
铜表法, 等。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在我国,魏国在战国初年魏文侯当政时 (公元前
445年~前 396年 ),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李
悝编纂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法典 ——,法经, 。
李悝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法治, 通常是, 依法治国, 的简称,作为一种理论学说
或治国方略,无论中外,自古即有之。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认为, 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
治,,并提出,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
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
法律, 。
到了近代,西方的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资产阶级启
蒙思想家以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思想为基础,与其自由、平
等、民主、宪政等观念相适应,论证了资产阶级的法治理念。
资产
阶级
法治
的三
原则
法律至上原则
人权和自由原则
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法家明确提出了, 以法
治国, 的口号。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
家,如魏源,洪仁 玕,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
沈家本,孙中山等,站在历史潮流的前面,为改革
变法奔走呼号,提倡由人治走向法治,由君主专制
走向君宪共和,由司法行政不分走向司法独立,成
为中国近代法治的先驱。
但是,近代试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法治国的
各种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历史
的,思想的及其他一些主客观原因,国家生活中缺乏依法办
事的观念,正常的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受到冲击。尤其是十年
动乱对民主和法制的践踏与摧残,使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
面的行为失去了应有的规范和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
巨大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强调要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并提出了 "有法可
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的方针,揭开了我国法
治化进程的序幕。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1996年 3月 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
议批准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 计划和 2010年远
景目标纲要, 将,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作
为战略目标加以规定,第一次正式明确了, 依法治国, 的
法律地位。
1997年 9月 12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
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高瞻远瞩地将, 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 作为基本治国方略提了出来,实现了我
国法治化进程中质的飞跃。
1999年 3月 15日,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 写入宪法。至此,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依法治国原则
予以肯定,使这一治国方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社会主义, 依法治国, 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
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
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
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
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
十五大报告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二、法的局限与法治的代价
(一)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法律具有保守的倾向。
2、法律具有不能适时应变的弊端。
3、法律无法穷尽一切可能发生或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
会存在遗漏。
4、法律语言有其拙劣性,它留有许多自由裁量的余地,
给适用带来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
5、法律存在着从管理走向强制,从控制走向压制的潜在
危险。
6、法律是通过法定程序经由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执行的,
这就会引起法律执行的成本问题,即司法与行政资源的投入问
题。
7、法总是十分依赖其外部条件,其作用总是容易受社会
或人为因素的制约。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二 )法治应当付出的代价
一个国家要实行法治,总是会牺牲一些同执政者的政
治利益与政治权力,政治意志与政治习惯直接相关的代价,
我们称之为政治性代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1、把法律作用治国的主要方式,因则政治目标实现的
手段受到限制。
2、法治意味着权力受到法律,权力,权利的制约,因
而权力在量和质上都有所缩减和割舍,权力的灵活性和自
由度会降低。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3、既然一切服从既定的普遍规则,那么两种需
要权衡的利益目标冲突就不可避免,这需要权力行
使者作出抉择,为了更大利益而放弃较小的利益。
4、实行法治会造成某些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不受法律的调整,或者受调整的时候因形式合理和
必要性而被忽略。
5、法治在总体上能够提高社会控制的效率,但
是它不排除在具体情形下会导致办事效率的下降。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因此,法治不是万能的,不能用法律规范来代替道德规
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很相近,都是用来调整人们之间,个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从而约束人们的行为的。但是两者又
有不同。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
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
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
设,以德治国 。 "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三、中国社会的德治传统
,以德治国, 是对我国古代治国传统,特别是德治传统的
一种批判继承。
四千多年前,夏朝奠基人的大禹以其高尚的品德为后世治国者树立
了榜样。, 左传, 记载周代人对禹由衷赞美的话说:, 美哉禹公,明德远
矣 !”
商朝的周公,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成为后世许多有为的从政
者的座右铭。魏武帝曹操诗曰:,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深刻地道出了
道德在治国中的重大社会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相当完
备的行政伦理体系。值得重视的是,孔子曾明确提出了, 为政以德, 的主
张。
唐朝史官吴兢编著的, 贞观政要,,追记了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的
业绩与治国经验,进而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如何 "为政以德 "的统治谋略。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综观我国的德治传统,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
下六个方面:
一是克明俊德;二是以民为本;三是立身惟正;
四是明道善策;五是举贤任能;六是教而后刑。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传统的德治思想中总体上
是打着封建社会的深深烙印的,其德治也是服务于封建统
治阶级的。但是加以科学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某
些合理成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 以德治国, 是
对我国古代治国传统,特别是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四、以德治国的理论渊流







存在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主流之中
渊源于中华智慧的思想主流之中
存在于世界文明成果之中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在像中国这样没有宗教传统的社会中,法律和道德,法
治和德治,,依法治国, 和, 以德治国,,总是相互融合,
相互补充的,它们共同担负着调节社会关系的职责,相得益
彰,缺一不可。由此可见,现在提出 "以德治国 ",决不是对
"依法治国 "的否定,而是对 "依法治国 "的强有力的支援。
五、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德治与人治的关系
理论界对, 以德治国, 思想的另一种疑虑,是担心
,以德治国, 会向, 人治, 倒退。这种看法的一个重要依
据,是来自于对中国古代儒家倡导的德治思想的分析认识。
但是,对儒家的德治与, 人治, 的关系,需要正确理解。
第一,儒家的德治导向, 人治,,是社会制度的必然
结果,而不是德治的必然结论。
第二,我们今天强调的德治,在根本上与儒家所强调
的德治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命运。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今天的德治与古代儒家德治的区别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待人民的不同立场。儒家的
,德治, 思想是建立在, 民本, 思想基石上的,这种, 民
本, 思想,本质上是一种, 治道, 之术,决不是代表人民的
根本利益。
今天我们倡导的, 德治,,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是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专 题 课 件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专 题 课 件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六、德治实施过程中的障碍
“以德治国, 新理念的落实必须直面哪些历史
和现实的障碍。
首先,落实, 以德治国, 的新理念必须直面的障碍是
传统道德观念的制约。
其次,落实, 以德治国, 新理念必须直面的障碍是传
统的德治运行机制的制约。
最后,落实 "以德治国 "新理念必须直面的障碍是国民
文化素质的低下和忽视德育教育的现实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