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及行为干预
一, 自杀的概念及分类
社会学家 ( Durkheim), 自杀者知道行为
的后果是死亡, 而主动或被动地终止生命
。 既是谋杀者又是受害者 。
心理学家 ( Bacehler 1995) 自杀代表寻求
和发现采取结束自己生命来解决现存问题
的任何行为 。
精神病学家 ( Gelder 1983) 自杀行为
是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夺去他们的生命

自杀分类:自杀已遂, 自杀未遂, 自
杀观念
1,利已型自杀:自杀作为一种反抗社会
压力的对策 ( 失恋, 负责任等 ) 。
2,利他型自杀:过强的群体意识, 通过
毁灭自我保护群体意识, ( 日本的武士
道精神, 宗教行为 ) 。
3,反常型:各种精神创伤和丧失体验, 不可
摆脱的危机 ( 丧失自我调节能力, 社会地位的
突然改变等 ) 。
二, 自杀的人口统计学及流行病学
U·S·A 自杀率 1/10万 中国 ( 在
研究中 )
老年人最高 20%–40%的自杀者 >60岁
15–24岁 5%
未婚 2倍于已婚, 离婚, 丧偶最多, 宗教教徒
较低, 医生高于其它职业, 精神科医生最高 。
工业化国家自杀率 >非工业化国家
美国自杀是大学生的第二死亡, 青年人的第
二死因 。
三, 导致自杀的因素
大多数自杀者有精神或情绪障碍
30–70%为重型抑郁
1,抑郁症是自杀的第一位因素, 30%的抑郁
症有自杀企图, 15%自杀成功 。
2,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为第二大原因 。
酒依赖, 吸毒及其它精神活性物质依赖, 自
杀率为平均值的 3–4倍 。
3,精神分裂症
最严重的预后最差的精神障碍
自杀是精神分裂症的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
占自杀者的 5%–10%,15%的精神分裂症死于自杀
4,行为障碍
多见于一些人格障碍者, 反社会性人格冲动
控制障碍, 家庭暴力制造者, 女性的性虐待

四, 自杀的生物学原因
1,遗传因素 自杀者家系中自杀率高于平
均值, 单卵双生子, 自杀同病率高于平均值
5倍 。
2,神经化学
主要涉及到 5–羟色胺 ( 5–HT) 系统
自杀者较正常对照及无自杀的抑郁类有明
显下降的脑脊液中 5–HTAA浓度 。
自杀者血细胞上 5–HT2–A受体的密度增高 。
五, 自杀的动机
直接动机是绝望感, 无助, 无望, 无价值
1,精神分折观点:把对爱的人的恨转向自己
,自杀是以象征的方式谋杀他人 。
2,表达一种与失去的人在一起的愿望或向活
着的人转达一种责备 。
五, 自杀的动机
直接动机是绝望感, 无助, 无望, 无价值
1,精神分折观点,把对爱的人的恨转向自己, 自
杀是以象征的方式谋杀他人 。
2,表达一种与失去的人在一起的愿望或向活着的人
转达一种责备 。
3,交流一种痛苦的方式, 或吸引注意
减少孤独的一种方式 。
自杀的年龄特征,
青春期的自杀行为,
对小的挫折出现过度反应, 不成熟和缺
乏经验
出现认知歪曲和冲动行为
老年人的自杀 自杀率最高的人群 70%的自杀
者自杀前有一种或多种医学疾病,常见的为恶
性肿瘤、肾炎、心肺症状、关节炎,其次有丧
失、孤独、经济困难等应激因素
六, 自杀的预测
在判断自杀危险中, 精神卫生人员应考虑
病人的精神病史, 误诊的问题,, 人格障
碍合并情感障碍,, 合并精神活性物质滥
用等 。
激越性抑郁掩盖了抑郁的无望, 绝望
的悲伤情绪 。
医院外的社会支持系统
有自杀未遂的历史。
自杀的危险因素 ;
1 反复, 谈论和思考死亡、自杀、想
死。
2 可疑的问题(打听哪些方法可致死
,,服, 药、跳楼、割腕)
3 害怕晚上不, 能入睡,,害怕晚
上。
4 处于抑郁状态并经常哭泣。
5 把自己锁在屋里或远离他人。
6 焦虑、紧张、无望、无助的态度

7 想象中的严重的躯体疾病,,想以
死结束对家庭的拖累。
8 感到活着无价值。
9 想到被迫害,,处罚,,虐待。
10 抑郁后无明显原因变得平静或高兴

11对家常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12放弃个人财物
七, 干预措施
( 一 ) 自杀评估 关于自杀的误解与事实
①, 谈论自杀的人, 并不会自杀,, 80%自
杀者自杀前有线索 。
②, 自杀者想死,, 实际上是生与死的矛
盾状态 。
③,只要有一次自杀, 他总会自杀, 。
④, 一旦自杀不成功, 自杀的危险就过去了,

⑤, 自杀是遗传的,, 自杀不是人类对严重痛
苦的正常反应 。
⑥, 自杀者都是精神病人, 。
( 2) 干预措施
1,病房监护
① 限制在安全房间或专人监护 。
② 与可能造成伤害或致死的物品隔离 。
③ 安全的衣服, 卧具 。
④ 获得不自杀的语言承诺,控制不住有自杀
冲动时找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