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国文化的
生成环境
教学目的和要求
? 了解中国文化的生态状况,使学生知道文
化的特性与种族无关,传统文化的形成和
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 通过讲授中国文化的生成环境,使学生认
识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
? 使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生成环境对中国文
化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而正确对待传
统文化,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 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宗法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内容
早期西方文化学者在谈到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时,较
多地谈到种族的差异。实际上,文化的特性与种族无关。
因为不同的种族之间往往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化特征,
而同一种族内部,不同地区往往有不同的文化特性。比
如中国与日本,又比如中国各地。
? 例证:
? 民谣:北京人敢说话,东北人敢杀人
? 中国最大气的城市 ——北京;最奢华的城市 ——上海;男性化 —
—大连;女性化 ——杭州;精致 ——苏州;市民化 ——武汉;火
爆 ——重庆;神秘 ——拉萨;说不清 ——广州;有欲望 ——香港;
浪漫 ——珠海;古朴 ——西安;温馨 ——厦门;陌生 ——台
北 ——1998年 10月 26日, 羊城晚报, 之, 中国城市魅力排
行榜,
各种文化之所以独具特性,是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和决定
的。影响中国文化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半封闭的温带大陆
? 地理环境与民族类型:
? 中国属于温带民族。(与之相对应的是寒带、热带
民族)地理环境提供了, 自然之富,物产之丰,,这是中国文明得以滋生发达的一个先决条件。
? 中国还属于大陆民族(与之相对应的是海洋民族)。
? 比较:
? 海洋民族:商业发达较早,人多地少,更促成人们向海外开
拓,因而民族心理外向,文化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和开放的状况,文化交流也多。
? 中国:处于东亚大陆,一面临海,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
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造成一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
的状态,限制了文化交流的规模,也容易养成保守、惟我独尊的文化心理。
? 对文化的影响
? 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流域繁复,为中华文化的多样化
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
? 中华疆域大部属于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和最北部的
小片区域又分别深入热带和亚寒带。占有如此完备的气候带,提
供了农业经济多样发展的地理基础。
?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三分之二,盆地和平
原约占三分之一。这些为多种产业、多种经济类型的发生,提供
了完备的自然地理条件。
? 纵深广大、回旋天地辽阔,为中华文化中心的转移提供了充足
的空间条件;
? 中华文化的滋生地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气候、土壤等地
理格局颇有差异的大区段。长江流域可以为农耕文明提供退守、
复兴的基地。至于岭南的珠江流域、闽南滨海地带、云贵高原、
台湾、海南岛,更增添了这一回旋区间的丰富性和辽阔性。中华
文化绵延不断,没有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文明国那样的中绝现
象,与这种地理形势大有关系。
? 为中华文化中心的多次转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回旋条件。
? 与其它文明中心距离较远且有重重关山阻隔的地理特征,导致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 这种文化发展的独立性在历史上发挥过双重功能:
功能之一,是使中华文化比较完整地保留民族传统,获得前后递进、陈陈
相因的延续性。
功能之二,是使中国人逐渐染上自我中心主义痼疾。
分析, 世界中心, 意识,这种, 世界中心, 意识大约包含两层意蕴:
? 其一,自认占据世界主体,并处于地理上的中心。由于古代华夏族及后
来的汉族多建都于中原地区,处于, 四夷, 之中,故自称, 中国,,以
与, 四方, 对称。战国以来,中国人的, 天下观,,, 中国观,,, 四
海观, 在逐渐扩展,但直到 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把自己的国度看作地
居世界之, 中, 的, 天朝上国,,外域不过是环绕着若干, 蛮夷之邦, 。
这种见解在中国古代绘制的地图上体现得十分鲜明。
? 其二,中国人自认处于, 世界中心,,并非单指地理位置上的中心,还
尤其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中华先民十分乐于以文化布道者身份,将教
化不仅充溢于中国,而且进一步扩及到野蛮无文化的四边八方。自认文
化领先,并雄踞世界文化的中心位置,是中国人的一个古老信念。直到
近现代,只要出现某种内外条件,中国人常常会油然再生自居, 世界文
化中心, 的幻觉。如果说在十五六世纪以前,中华文化确实在世界上占
据领先地位,那时的中国人昂首阔步、以文明人自居,还颇有几分真实
根据,那么,自十六七世纪以来,当南欧、西欧先后迈入近代文明社会
的门槛,中华文化落伍于西方的态势逐渐形成,那种自以为处于世界文
化中心的顽固意识则不仅显得可笑,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加重了中国近代
历史的悲剧色彩。
二、经济土壤:农业型自然经济
? 农业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中国文化得以滋生的地理环境是大陆型的,
然而大陆地理环境又有几种不同类型:
? 大漠内陆型:中亚一带的匈奴、突厥、蒙古人在这片
干旱而开阔的荒漠-草原上发展了游牧经济,并组成
英勇善战的骑兵,在十几个世纪中对东亚和欧洲文明
一再带来可怖的军事威胁。
? 草原-森林型:东欧的斯拉夫人在这里发展了游牧经
济,成为欧亚文明的过渡形态。
? 大河内陆型:中国的主体,黄河、长江哺育着这片肥
沃的土地,为先民从事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条
件。
中国先民的主体早在大约 6000年前后,就逐渐超越狩
猎和采集经济阶段,进入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
会。中原地区的古代部落酋长能够统治天下,是发展农业
的结果,这与游牧民族的酋长靠硬弓骏马制驭诸部大异其
趣。后来,中国更素称, 以农立国,,历代帝王都有耕籍
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的仪式和措施,并且无一
例外地把, 重本抑末, 作为, 治国之道, 。中国农具的制
作、农耕的发明、农书的刊行,都著称于世。与此相关,
古代中国人的主体 ——农民大都束缚在土地上,少有流动。
他们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再生产,并成为国家
赋役的基本承担者和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立足的根基,这就
注定了中国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农业社会的文化。
中国文化若干传统的形成,都与此相关。
? 影响
? 民族心理:务实精神
?,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圣贤们一向倡导的精神。
? 中国人发展了实用 —经验理性,而不太注重纯科学性的玄思
? 中国人, 重实际而黜玄想, 的务实性格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他们
在宗教问题上的状态。即中华民族从未陷入全民性的宗教迷狂。
世俗的、入世的思想始终压倒神异的、出世的思想。
? 中国人的思维定势和运思方式是注意切实领会,并不追求精密
严谨的思辨体系,却较早完成了贯穿自然、社会、人生的世界
观的构筑。
? 华人还被西方人称赞为东方民族中, 最善于处理实际事物的, 。
? 批驳法轮功的歪理邪说
? 国民性格:中庸诚实
此外,崇尚中庸,少走极端;推崇诚实
可靠,注意与自然节奏合拍;着眼于现世
的人和事,不太关心来世和人事以外的自
然界;注意切实领会,鄙弃口辩,以至把
能言善辩贬称为, 巧舌如簧,,被认为是
狡猾的别名,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
行,,受到推崇 ;中国人还被西方人称赞
为东方民族中, 最善于处理实际事物的, 。
这些都是农业民族典型性格的表现。
? 政治观念:尊君爱民
一方面,中华农业社会由千万个彼此雷同、极端分散
而又少有商品交换关系的村落和城镇组成。对外防御游牧
人的侵袭,对内维持社会安定是这个农业社会的全民性需
要,这就有建立统一的、权威巨大的帝国的必要。然而,
农业型的自然经济决定了不能指望以商品交换形式的纽带
来维系国家的大一统,只能依靠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君主集
权主义使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中华农业社会需要并养育
了一个君主集权政体,而这种政体一经形成,又成为超乎
社会之上的异常强大的异己力量,它剥夺人民群众的一切
权利,将军、政、财、文及思想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政府
乃至皇帝个人手中,这就是马克思多次论述的在, 亚细亚
生产方式, 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东方专制主义, 。
另一方面,农业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者
的, 安居乐业,,只有在农民安居乐业的情况下,社会生
产才能稳定有序,天下太平才有保障。反之,如果以农民
为主体的广大民众失去起码的生存条件,被迫揭竿而起,
那么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将陷入崩溃的境地。这使得
统治者很早便领悟到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能覆舟, 的道理。因此,“民为邦本,,, 民贵君轻, 等民本思
想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反对, 杀鸡取
卵,,, 竭泽而渔, 的, 仁政,,, 王道, 学说都是由此
派生而来。, 爱民,,, 恤民, 的民本思想与, 残民,,
,虐民, 的暴政思想和绝对君权论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
共同组成中国示式农业社会政治理想的主体,重民心、顺
民意的民本思想,不仅对统治阶级时时敲响警钟,而且也
成为进步文化人关心民生疾苦的高尚精神支柱。从屈原的
,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怒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以及白居易对, 卖炭翁, 的深切同情,关汉卿对窦
娥悲惨身世的不平之鸣,无不跳跃着民本主义的脉搏。
? 国防观念:, 四夷宾服, 式的, 协和万邦,
华夏 —汉人作为农业民族,采用的主要是劳动力与土地相结合的
生产方式。固守家园,起居有定,耕作有时,既是农业劳动者获得生
活资料的要求,也是统治者维系社会秩序的要求。中华先民追求的是
在自己的故土田园从事周而复始、自产自销的农耕经济所必须的安宁
与稳定。他们以, 耕读传家, 自豪,以穷兵黩武为戒。中华农耕人中
虽然不乏如汉代卫青、霍去病这样, 勤远略, 的军事家,产生过汉武
帝、唐太宗这样开疆拓土、英姿勃发的帝王,但国家和民族所孜孜以
求的基本战略目标是, 四夷宾服, 式的, 协和万邦, 。唐代大诗人杜
甫诗云:,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反映了信奉和平主义, 好生之德, 的中华民族既有抗御外敌入侵的坚
强决心,又有反对无限扩张领土、滥杀生灵的和平主张。作为中华先
民国防观念鲜明象征的万里长城,无论可以赋予多少含义,但它毕竟 是一座毫不含糊的防御性军事建筑,是农耕民族的华夏 —汉人历来求
统一、求和平、求安定的群体心理的物质表征。
作为农耕人的华夏 —汉族虽然一向主张和平自守,然而他们的想
象力又并不只是禁锢于狭小天地。, 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很早就成
为华夏帝王治理国家的高妙境界。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完成平天下大业
的还是那些武功强盛者,但是人们在各类典籍中,很难找到中华先民
海外扩张、征服世界的狂想,相反都是类似,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来之,,的, 世界主义, 式的大同理想。这种农耕人的, 世界主义,,建立在非强权的、和平主义、伦理主义的基础之上 。
三、社会结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
? 宗法制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人类现象,而人类只有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方能创
造并发展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过种种变
迁,然而,由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和变种却长期保留着,
并给予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将古代中国视为世界文明史上相当典型的宗法社会 。
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家长制公社成员之间牢固的亲族血缘联
系,是这种血缘联系与社会政治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固结的产
物。它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宗法制度是一种庞大、复杂但井然 有序的血缘 —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最高统治者君王自
命, 天子,,即天帝的长子,,奉天承运,,治理普天之下的土地和
臣民。从政治关系看,他是天下的共主,从宗法关系看,他又是天下
的大宗。君王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世代
保持大宗地位。其余王子(嫡系非长子及庶子)根据分封制被封为诸
侯,他们相对于居王位的嫡长子就是小宗,但他们各自在其封侯国内
又为大宗,其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则封卿大夫。卿大夫以下,大、
小宗关系也依上例。为了维系宗族内的尊卑等级关系和团结,实行隆 重庄严的宗庙祭祀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宗庙祭祀制
度就构成了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春秋以后,随着姬姓血缘关系的松弛,具有
完整意义的西周宗法制度开始瓦解。秦汉以降,
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
确定外,行政官员的选拔、任用,以, 贤贤, 取代, 亲亲, 。但是,宗法制的影响仍然延及后世:
? 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 。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
普遍遵循 父系单系世系原则,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以确保权力和财富流入异姓他族。
? 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性组织 —— 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
成为超越朝代的不绝如缕的社会细胞。 家族制度得以维系,主要仰赖祠堂、家谱和族田三要素。
? 家国同构。宗法性的家族成为, 国, 与, 民, 之间的中介,
,国, 与, 家, 相互沟通,君权与父权也就互为表里。社会等
级、地缘政治始终被笼罩在宗法关系的血亲面纱之下。简言之,父为, 家君,,君为, 国父, 。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 宗法制长期存在的原因
? 中国古代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是由氏族首领
直接转化为奴隶主贵族,以后,又由家族奴隶制发展
成为宗族奴隶制,建立起, 家邦, 式国家,而没有象
希腊、罗马那样发生奴隶主民主派推翻氏族贵族统治
的革命,由家庭奴隶制转变为劳动奴隶制,随之建立
起, 城邦, 式国家。总之,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不是以奴隶制的国家去取代由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
的宗法社会,而是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
奴隶制度,形成一种, 家国一体, 的格局,这样,氏
族社会的解体在我国完成得很不充分,因而氏族社会
的宗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残余大量积淀下来。
? 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中国人的农耕生活,主要是聚族
而居。中国社会的细胞群是村社,而村社中又包含家
庭宗族与邻里乡党两大环节。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
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成为国家的基石。这种社会
结构给宗法制度、宗法思想的迁延、流衍提供了丰厚
的土壤。
? 影响
? 专制政体长期延续。
中国的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始终是父家长制政治体制,
父亲在家庭, 君临一切,,君主则是全国的, 严父,,宗法关系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最深层。君主专制二千年间虽有起伏跌宕,但 其总趋势是愈益强化,并形成对社会生活各层面的严密控制。
? 宗法意识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和文化。
? 对血缘关系的高度注重。
中国人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不仅纵向区分辈份,而且在父
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细微的规定。英语中的uncle,汉语对应词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 aunt的汉语对
应词则有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而汉语中意义截然不同的
姐夫、妹夫、小叔子、姻兄弟等,在英语里均由 brother-in-law笼而统
之。
历代皇朝都依照,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的原则继
位,便是从宗法制度派生出来的血缘至上的继统法,减少了皇位争夺的纷扰,同时又繁衍出许多昏君。
畸形的特产 ——宦官,由, 中性人, 服侍后妃,也是确保皇统的
血缘纯洁性所作的努力,其实质是一个宗族决不允许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向本宗族以外旁落。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成为宗法制度下中国人的普遍信念。
? 对祖先顶礼膜拜
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的祖先崇拜,意在祈求祖宗保佑后代繁荣昌
盛,这一社会心理在中国长期延续。直到近代,中国的乡镇仍然普遍
建有祠堂宗庙,奉礼祖先牌位。中国人虽然也崇拜天神,但往往对天
神持一种, 敬而远之, 的态度,并且把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在一
起。, 天地君亲师, 五位一体,是中国人普遍敬奉的牌位,但, 天地,
是虚设的;对君的崇拜则是从对父的崇拜中引申、借代过来的;, 国,
与, 家, 彼此沟通,君权与父权也就互为表里,君与民之间是, 君父,
与, 子民, 的关系;至于, 师,,也享有类似父亲的尊严,并且师还
是, 孝亲, 观念的灌输者。因此,,天地君亲师, 的核心和枢纽在于
,亲, (即祖先),,孝亲, 成为中国道德的本位,,慎终追远, 成
为中国式宗法社会的传统社会心理。民谣:, 清明不祭祖,不如猪和
狗。, 因此,黑格尔把中国文化的主旨概括为, 家庭精神, 。
由于, 孝亲, 这一宗法意识笼罩全社会,使多数中国人不至于成
为, 六亲不认,,, 无父无子, 的宗教狂徒。但宗法意识又束缚着中
国人,使其在, 忠君敬长, 的规范内谨小慎微,不得越雷池一步。直
到近代,中国人仍深受其苦。宗法观念在封建时代演化成, 三纲五常,
等一套伦常体系,构成封建时代人际关系的准绳。, 祝福,,, 家,,
,大红灯笼高高挂,,, 菊豆, 等作品,便描绘了宗法社会的生活场
景,表现出中国人在其间所遭受的精神虐杀。
? 对传统极端尊重
氏族制度的遗风, 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
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的奴隶, 。而封建时代建立在农业
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宗法制度使这种遗风得以保留,并且在较高 的层次上得以展现。
政治上:迷信正统,” 汉贼不两立, 成为人们的信条。
思想学术上:学者、思想家讲究学说的传承性,追求, 道
统,,, 心传, 的绵延不绝。
文学上:骚人墨客则推尊, 文统,,, 文必秦汉,诗必盛
唐, 的复古主张成为千年不绝的文学史主题。
艺术流派和工艺行帮更讲究, 家法,,将, 无一字无出
处,,, 无一笔无来历, 视为艺术和技能的极致。
总之,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宗法氏族社会传说中的尧
舜为圣人,以宗法氏族社会实行的, 井田制, 为土地制度的最
高标准,以宗法氏族社会的, 大同世界, 为社会关系的理想境
界,” 言必称三代, 更成为中国人立论的习惯,即便是那些不
满现状、革故鼎新的政治改革家,也往往要运用, 托古, 的名义推行, 改制,,否则便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拥护。
从积极方面看,对传统的极端尊重大大
强化了中华文化的延续力,使之成为世界
罕见的不曾中断的文化系统;
从消极方面看,它又造成中华民族惯于
向后看的积习和因循守旧的倾向,消蚀了
进取、创新精神。
四、国际条件:曾长期领先于周边, 四夷,
? 中国文化的先盛后衰
跨入文明门槛后,截至西方资本主义大规模入侵以前,
建都中原农耕区的王朝,其文明水平一般都高于周边四夷,
因而华夏族及后来的汉族称, 四夷, 为, 陋, 。中国历史
上,虽然少数民族曾入主中原,但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并未出现危机,反而是军事上的征服者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由于中国文化在古代明显领先于周边地区,中国虽然
广为吸收周边文化成果,但主要是中国文化施加影响于周边。
古代中国,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发生过动摇。
然而,时至近代,中国遭遇,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临
,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西方列强挟工业文明威势,从器
用、制度、观念诸层面使东方农业文明相形见绌。
? 影响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人自视为, 天朝上国,,这一
方面有利于文化延续。诸王朝与外国交往都有一种, 天朝
上国, 俯视夷狄的意味。但是,这也养成了中国人保守和
夜郎自大,不善于学习外来文化的弊端。这在宋明以后尤
为明显。而且,国门被打开后,面对一个新的国际环境,
面对一个截然不同于古代的文化参照系,一部分产生了民
族虚无心理,一部分人仍然坚持, 国粹,,而先进的中国
人开始思考:中西文化的差异何在?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何在?中华民族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化焕发活力,迎头赶
上?中国文化以此为契机,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小结
? 总之,在一个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上繁衍起来,
以农业经济为生存基本手段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
会,便是中国古代文化得以滋生和发展的土壤。
正是这些社会存在的综合作用,养育了中国人特
定的社会心理,而以这种社会心理为中介,铸成
了富于中国奉的社会意识形态,如天人相与、王
民相维、上下相依的世界观、政治观、伦理观三
者合一的思想体系,中国的政治学、文学、艺术、
史学、哲学等无不渗透着这种思想体系的影响。
? 作业,
? 谈武汉的地理环境对武汉文化的影响。
? 谈武汉的历史与地理环境对武汉人性格的影响。
思考题
? 农业型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何影响?
?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 如何认识古代各国疆域不断变化与现代领土神圣
这一事实?
? 论中国古代周期性治乱的经济原因,从自耕农、
地主、皇帝三个阶层入手分析。
? 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
影响?
? 如何理解中国宗法制长期存在的原因?
? 阅读书目
? 冯天瑜、周积明:, 中国古文化的奥秘,,湖
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 冯天瑜、周积明、何晓明:, 中华文化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 冯天瑜、杨华:, 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