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中国文化的特质
伦理中心
人文传统
多元一统
延绵韧性
重政轻艺
整体直觉
伦理中心
?内涵:道德学说成为维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各
类观念的出发点、归结点
?表现:
1.以道德修养水准作为评价人物事件的标准。
2.“治道”特别注重道德感化
3.文学:强调“教化”的功能
4.史学: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
5.教育:德育统驭智育
6.价值观:“贵义贱利”
?影响:
1.具有双重意义
2.中国文化德力分离
恩格思:“中世纪是神学世界观,近
代是法学世界观,现代是唯物史观。”
梁漱溟
伦理的中心
司马迁:“德胜才为君子,

胜德为小人。”
以道德修养水准作为评价人物事
件的标准
唐太宗品评大臣一曰德行,二
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词藻,
五曰书?
“治道”特别注重道德感化
文学:强调“教化”功能
刘勰:政化贵文,??贵文,
修?贵文。
江泽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
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
秀的作品鼓舞人。
教育:德育统驭智育
江泽民:思想政治素质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人文传统
? 内涵:以人为中心,文化的宗教色彩比较淡薄。
? 表现:
1.普遍信奉的“天”介于自然神与人格神之间。
2.中国人对宗教似信非信,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
3.政教分离,教权从属于政权。
4.文化人较少成为纯粹的宗教徒,无神论发达。
? 影响:
1.入世思想构成社会的主导心理,避免了全民族的宗
教迷狂。
2.古代科技文化发达。
3.民间宗教、邪教此伏彼起。
以人为中心,文化的宗教色彩比较淡薄
古希腊人确信:现世之上,有一
个以奥林匹斯为中心的神的世界。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
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子不语怪、力、乱、神”
多元一统
? 内涵:中国文化由多重因素、多种成分构成,均以“尊君重民,
中庸协和”为宗旨。
? 传统文化中的一系列相反相成
1.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
2.雅文化和俗文化
3.隐文化和显文化
4.庙堂文化和山林文化
? 儒家文化的结构
1.刚健自强的人生观
2.“义以为上”的价值观
3.重视现世,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讲“来世”,不
追求死后的“极乐世界”
4.修身为本,为政以德
5.天人合一
? 影响:
1.中国文化极富凝聚力、包容力、常在常新,代有高峰
2.精华和糟粕并存
延绵韧性
? 内涵:顽强的再生力,无与伦比的延续性
? 影响:
1.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都很大
2.留下了或引以为自豪或引以为可耻的遗产
重政轻艺
? 内涵: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
? 表现:
1.文化依附于政治、效力于政治
2.中国古代的政治学说、国家学说发达具体
3.忽视自然哲学和科学技术
? 影响:
1.养成中国民众一种顺民的文化意识
2.科学技术在古代中国没有独立地位
忽视自然哲学和科学技术
,本草纲目, 比西方林奈的
,自然系统, 早二百年,明神
宗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
便束
之高阁。
祖冲之,比西方早??年推算
出圆周率,然而只能在草野民
间自生自灭
整体直觉
? 内涵:朴素的整体观念,注重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 表现:
1.思维方式趋于寻求对立面的统一
2.以理论学的“所当然”取代哲学的“所以然”,忽
视理论体系的建立
3.重顿悟,轻实证,重质轻量
4.对事物的联系采取直链式类推的解释方式,循环论
的思维方式
? 影响:
1.对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认识含混而不完备,实证数学
与数学语言没有得到发展
2.学科分类长期粗疏
3.中国古代文化系统中,概念往往是多义的、非确定

朴素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天人相应理论,
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五
行学说、阴阳学说都是从
系统观点来研究人体和疾
病,充满了辩证法。
忽视理论体系的建立
中国古代学术著作,多以“语
录体”出现。, 论语,,, 孟子,
等先秦诸子书,二程的, 遗书,,
,粹言,,朱熹的, 语类, 等,多
是片金断玉的辍合。这类著作构成
了中国文化典藉的主体,表明中国
学者大都不以构筑论理性的体系为
职志,而专事记载偶感所得和片段
考查的结论。
重顿悟,轻实证,重质轻量
古希腊人很注重数学,柏拉图便是从
几何学得到启示,提出理念论的。
亚里士多德更广泛采纳了同时代的数
学成就。这种注重数学的传统无疑成为近
代思维方式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