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讲, 中国文化的伦理、宗教、
哲学和价值取向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宗教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哲学
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
2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
? 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1、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为中心
家族 —宗族 —国家,伦理与政治合一
2,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道德至上
3
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 1、仁爱孝悌
2、谦和好礼
3、诚信知报
4、精忠爱国
5、克己奉公
4
? 6、修己慎独
? 7、见利思义
? 8、勤俭廉正
? 9、篤实宽厚
? 10、勇毅力行
5
三、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
及其历史发展
? 1,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三阶段
? A 先秦 —中国伦理精神孕育展开阶段
? 上古神话:崇德不崇力,惩恶扬善,重天命
轻命运
? 周礼: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范式
? 孔子,仁、礼并重
? 孟子:性善论
6
? B 汉唐 —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封建化阶段
?,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 中庸,,天人合一,极高明而道中庸
? 董仲舒,三纲五常
7
? C 宋元明清 —中国伦理思想辩证综合阶段
? 程朱理学
人伦者,天理也。
存天理,灭人欲
? 陆王心学
致良知
8
? 2,中国伦理思想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 A 人伦关系原理
五伦设计
整体主义
伦理政治
? B 道德主体品格要求
人伦决定人格
仁义礼智的价值系统
德性主义
9
? C,人性的认同
强调人禽之分,突现人的尊严
人格均等,人人可圣
修身养性,向内探求
10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宗教
? 一、中国远古宗教
自然神崇拜 — 天地崇拜
鬼魂崇拜 — 祖先崇拜
11
?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 1、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东汉
张陵:五斗米道,天师道
张角:太平道,黄巾军
魏晋
葛洪:, 抱朴子,,丹鼎派
陆修静、陶弘景:南天师道
12
? 南北朝
寇谦之:北天师道,使道教由民间宗教转变为官方
宗教
? 唐宋
正一道:崇拜鬼神,注重符箓
全真道:排斥咒术,倡导三教合一,注重内修
13
? 2、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 A 道教把老子的, 道德经, 宗教化、人格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被解释成“三清
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 B 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不仅灵魂常
在,且肉体永生。
? C 不同的派别修炼方法不同
全真道:内养、修练
正一道:符箓咒语、科仪斋醮
14
? 3、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 A 对古代化学的影响
炼造外丹开古代化学的先河
? B 对古代医学的影响
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著名道士本身就是大医学家
? C 对古代文艺的影响
志怪小说、神魔小说、游仙诗、田园诗等
? D 对武术、气功的影响
内丹、吐纳、太极拳等
? E 对古代民俗的影响
城隍、突地、灶君,门神、灶马、桃符等
15
三、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 1,佛教的基本教义
? A 四圣谛
苦:一切皆苦
集:苦的根源,贪嗔痴
灭:苦的消除,涅槃
道:灭苦之道,八正道
? B 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正念、正定
16
? C 大乘佛教
不自求解脱,普渡众生
印度大乘佛教两大宗派:
空宗(中观宗),一切皆空
有宗(唯识宗),万法唯识
17
? 2、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发展
? A 佛教东传之初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
? B 魏晋时期佛教与玄学合流
僧肇等对大乘佛学的空宗有了深刻的理解
C 隋唐是佛教的鼎盛期
各种宗派形成,三论宗、唯识宗继承了印度佛学的
精神,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则是中国化的佛教
18
? 3、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 A 对哲学的影响
魏晋玄学,宋明理学
? B 对文艺的影响
文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
? C 对民俗的影响
吃斋念佛、烧香拜佛、不杀生等
19
? 四,儒学的宗教功能
? 1,传统儒学的宗教色彩
? A 夏、商、周的“天”具有强烈的人格神色彩
? B 孔子、孟子虽崇尚人文主义但仍对“天”保留
着敬畏,强调以德配天
? C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则把进一步神化、人
格化
20
? 2,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 A 宋明理学深受佛道两家影响
? B 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心性论对宋明理学有深远影响
? C 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具有强烈的宗教禁
欲色彩
21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哲学
? 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原始儒家
? A 原始儒家具有创造性的生命精神
生生不息,刚健有为
? B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
博大的同情心
? C 极高明而道中庸
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
22
? 2、原始道家
? 老子
a 道为终极实在,不能为语言所限定。
道可道非常道
b 道是流转和变迁的过程
c 无为无不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庄子
a 万物平等,物我同一
b 逍遥无待,自由超脱
23
? 3、中国佛教哲学
? A 善用否定的方法
破除人们对表象和有限的知识的执著,以获得自
由和解脱
? B 推崇圆融的智慧
打破此岸与彼岸、本体与现象、有限与无限之间
的鸿沟,化平淡为神奇,寓神奇为平淡,担水砍柴,
无非妙道。
24
? 4、宋明理学
? 朱熹:
a 普遍的理高于具体的气,理性高于情感
b,居敬”、“穷理”
? 王阳明:
a 知行合一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b 致良知
良知是天赋的道德意识、情感,要将之扩充。
重视直觉体验
25
? 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 1、创化的宇宙,创造的人生
?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是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
可谓典要,唯变所适。”(张载)
? 人体认宇宙的蓬勃生机,不断创造进取,参赞化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之盘铭)
26
? 2、天人之际,性命之源
?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
? 天人合德
天德下贯为人德,人德上齐于天德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
27
? 3、人生境界
? 境界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
儒家:圣贤人格
道家:精神的逍遥与解脱
佛家:涅槃的超越之境
? 冯友兰的境界说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28
三、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 1、辩证思维
中国古代逻辑分析薄弱,辩证综合能力很强。注重
整体、对待、过程和动态平衡。
? 2、直觉体悟
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
念和逻辑推理,只能靠直觉和顿悟来把握。
? 3、知行动态统和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兴趣不在于构建抽象的理论体系,
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身体力行
29
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
? 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 1、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 儒家:
a 自然是蒙昧状态,应该通过自然的人文化,以达
到文明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b 文明社会应以仁为价值观
“仁者爱人”
30
? 墨家
a 通过劳动,人超越了自然状态中的动物,建立起
文明的社会生活
“赖其力则生,不赖其力则不生”
b 只有兼爱才能使社会稳定和谐
兼爱是无差别的爱,不同于儒家的有差别的仁爱
31
2、“无以人灭天”
A 道家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才是最高价值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B 对人文化持评判和否定的态度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老子)
“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玉毁珠,小盗不起”
(老子)
“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无以人灭天。”(庄子)
32
3、力命之辨与人的自由
A 儒家一方面非常注重个人的道德努力,另一方面又
主张顺从天命
B 道家主张无为,接受外在环境,逍遥自在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C 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命是虚妄之物,强调主
体的努力
D 在法家看来,社会治乱,国家强弱,并非取决于天
命,而在于君主是否能正确运用法、术、势
33
二、群己关系的定位
1、修己以安人
儒家:人是社会性的,人的自我实现离不开对他人的尊重与
帮助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大人”(, 论语, )
2、对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关注
道家:社会性是对人性的扭曲,主张独善其身,完善个体
3、群体原则的强化
墨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尚同”
法家:君权至上,要克制个人私利以维护君主的公利
34
三、义利与理欲
? 1、“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
a 儒家把道德义务视为无条件的命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 儒家并不弃绝功利,而要求利的追求不能违背道德,见
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功利的取向
墨家去除了“义”的内在价值,将其等同于外在的功利。
“义,利也”
人不仅表现为德性的完善,“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
之利,除取天下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