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章
设计自动测试系统的几
个问题
电子信息及电气工程系
13-1 传感器的非线性处理
1、硬件线性化处理方法
1)简单线性
化方法,
,以畸治畸

补偿。
2)折线法,
电路分析
2、软件线性化处理方法
1)计算法
2)查表法
3)插值法
4)结合计算
查表法,形成插
值法。
取 x 值
x < x1 取 k0,x0,yo
x < x2 取 k1,x1,y1
x < xn 取 kn-1,xn-1,yn-1
输出处理 y = yi + ki(x- xi)
13-2 温度补偿
1、热敏电阻对应变传感器的温度补偿
T↑ → K↓→U0 `↓ →U0 ↓
→ Rt↓→U0 ↑
2)工作片:承受应力
补偿片:不受应力
U0不变
R2
R3 R4
U0
U
Rt R1 t
R0
6、反馈式温度补偿
目的,使系统零点、灵敏度不变。
方法,检测出系统零点、灵敏度的变化,
通过反馈系统进行调整,使其保持
在给定值上。
适用对象,复杂温度敏感参数的综合补偿
13-4 传感器的可靠性与抗
干扰问题
一、传感器的可靠性问题
1、可靠性,在规定时间内保持原有技术性
能的能力。
2、自动测试系统的寿命与平均无故障时间
3、提高可靠性的措施
1) 采用高可靠性元件,提高工艺质量
2) 利用故障发
生规律,
人工老化筛选
出厂前试机 t
λ(t)
3)采用冗余系统(双机热 /冷备用)
二、抗干扰技术
1、差模干扰、共模干扰
2、外来干扰、内部干扰
3、消除外来干扰的措施:屏蔽加正确的接地
消除内部干扰的措施:变压器屏蔽
1、问题的提出
美国宇航局首先提出 Smart Sensor的概念
(阿波罗运载火箭有 2077个传感器)
2,美国宇航局 Langley研究中心的
Breckenridgc and Husson等人认为 Smart
Sensor应具备 的条件,
1)由传感器本身消除异常值和例外值;
2)具有信号处理功能(温补、线性化等);
3)随机整定和自适应;
4)具有一定的存储、识别和自诊断功能;
5)内含特定的算法并可根据需要改变。
13-3 传感器的智能化
"智能传感器 "一词属个人引用
3、传感器发展的方向
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
1)集成化
*子功能一体化,传感器、信息处理装置集成
*多功能集成化( 复合敏感功能), 将多个功能
不同的元件集成( 能够同时测量多种物理量和化学量
,给出能够较全面反映物质运动规律的信息。如美国加利弗
尼亚大学研制的复合液体传感器,可同时测量介质的温度、
流速、压力和密度。美国 EG&G IC Sensors公司研制的复合
力学传感器,可同时测量物体某一点的三维振动加速度、速
度、位移) ;
*多维集成,同一功能的元件列阵;
大小,可置入人体);
2)基于新的检测原理和结构
* 新的物理效应 (如新型弹性表面波( SAW
传感器,可测温度、力、压力等,分辨
率高,价低,易生产);
* 新的化学反应 (如采用离子敏感场效应管
制成微小的 CO2传感器,如注射器针头般
大小,可置入人体);
*生物芯片的开发应用,硅技术与生物材料相
结合已在人类智能工程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它也上当前最热的研究领域。例如,美国
Motorola公司为了创立新学科 —— 分子诊断
学,已经制成了一种生物芯片系统单元。
3) 基于新的新工艺(促进传感器的微型化),
微细加工技术
有选择的化学腐蚀技术
机械加工技术
(美国制造的 φ0.75mm的压阻式传感器)
4)新材料,
硅材料 ( 新型硅传感器的主体材料),
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
陶瓷材料
合成材料 (磁阻、铁电、热电、高温超导材料)
纳米材料 ( 专家认为 2020年,人类社会进入, 后
硅器时代,,纳米传感器将成为主流,它具有功耗小
(无需散热装置 )、体积小和灵敏度高等特点)
智能材料,
能感知环境的变化(普通传感器的
功能)
能进行自我判断(处理器的功能)
能发出指令和自行采取行动(执行
器的功能)
形状记忆材料,
形状记忆金属
形状记忆陶瓷
形状记忆聚合物
13-4 网络传感器
20世纪 60年代:机油压力传感器、油量传感器、水
温传感器;
70年代:增加催化转换器、电子点火、燃油喷射装
置控制;
80年代:增加防
抱死制动装置、
气囊提高了汽车
安全性。
今天,传感器已是无处不在
动力系统,测定各种流体温度和压力 (如进气温度、
气道压力、冷却水温和燃油喷射压力等 )的传感器;
确定各部分速度和位置的传感器 (如车速、节气门开
度、凸轮轴、曲轴、变速器的角度和速度、排气再循
环阀 (EGR)的位置等 );测量发动机负荷、爆震、断火
及废气中含氧量的传感器;
安全传感器,确定座椅位置的传感器;防抱死制动系
统和悬架控制装置中测定车轮转速、路面高差和轮胎
气压的传感器;保护前排乘员的气囊,不仅需要较多
的碰撞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还需要乘员位置、体
重等传感器来保证其及时和准确的工作。
新增传感器,面对制造商提供的侧量、顶置式气
囊以及更精巧的侧置头部气囊,还要增加传感器
。随着研究人员用防撞传感器 (测距雷达或其他测
距传感器 )来判断和控制汽车的侧向加速度、每个
微机



输入接口



……
车轮的瞬时速度
及所需的转矩,
使制动系统成为
汽车稳定性控制
系统的一个组成
部分。
众多的
传感器
以点对
点的方
式接入
CAN总线
微机



通信控制器



……



带 CAN 总线接
口的传感器
CAN总线 (Control Area Network),
现场总线技术属于底层网络,是一种
全数字式的串行双向通信系统 。 CANbus、
Lonworks,Profibus,FF,485等
智能传感 器是传感技术的一次革命
第一代智能传感器,
人们将微处理器技术、智能技术和微机械
加工技术( MEMS)应用于传感器,传感器性能
的改变不再仅仅依赖硬件的改进,而是用存放
于微处理器中的功能强大的软件对系统进行非
线形自动校正、自校零、自校准、自补偿、自
检验、抑制噪声等处理。此外,人工智能、专
家系统、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等也加强了对传
感技术的影响,增强了传感器的, 智能化, 功
能。
第二代智能传感器 ( 网络传感器 ),
在第一代智能变送器的基础上, 实现
由被动进行信号检测与转换向主动控制和
主动进行信息处理方向发展, 由孤立的检
测变送单元向系统化, 网络化发展 。 智能
传感器属于现场设备, 将它们和其它的各
种现场上的设备与上一级的监控装置连接
在一起形成的全数字化的, 串行, 双向,
多站的网络通信系统就是现场总线网络控
制系统 ( FCS) 。
结构,网络接口芯片与智能传感器集成起
来, 并把通信协议固化到智能传感器的咖
中, 形成网络传感器 。
网络传感器继承了智能传感器的全部
功能, 并且能够和计算机网络进行通信,
因而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 成为现场级数字化传感器 。
网络化智能传感器具有这些特征,
可以根据输入信号值进行判断和制定决
策;可以通过软件控制做出多种决定;
可以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换, 有输入输出
接口或网络接口;
具有自检测, 自修正和自保护功能 。 这种
传感器可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 统计和修正
可自动补偿, 自动选择检测量程和测式方
法, 可进行检测数据的随时存取并与 计算机
网络进行信息交换 。
Foundation Fieldbus
Seriplex
LON Works
INTER BUS S
红外色谱
机械视觉 线扫描仪
条码扫描器
流量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
分析仪器 编码器
光电开关 接近开关
限位开关
单回路控制
驱动装置
微驱动装置
控制阀门
马达起动器
接触器
电磁阀
ASI
CAN bus networks PROFI- BUS.DP
PROFIBUS
P-NET FIP
数据宽度,位 字节 数据流
各类现场总线的应用范围
由于现场总线已进入, 战国时代,, 现
有的智能传感器只能用在特定的现场总线中
。 缺乏真正的开放性 。
1,基于现场总线, 基于以太网 (Ethem6t)等
的传感器网络化技术及应用迅速成长起来,
成为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 它是传感器技术
与网络通信技术结合与交叉的结 果 。
2,国际统一标准,IEEEl451,2接口标准
第三代智能仪表 —— IP智能现场仪表,
基于嵌入式 Web服务器技术,支持
HTTP/TCP/UDP/IP等通信协议,并采用以太网
标准接口,实现了现场设备和 Internet的直
接通信。 IP智能现场仪表解决了设备的直接
上网问题,通过分配正确的 IP地址,授权用
户就可以在任意 Internet终端实现对被控设
备的访问和控制。这种新一代的智能仪表代
表了新世纪仪表的发展方向,这种局面的出
现,必将深刻影响现有的控制网络结构,并
使之向新的控制网络体系发展 —— 基于嵌入
式 Internet的控制网络
嵌入式 Internet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实现对远程现
场设备的状态监控, 通过 Internet对设备进行全天候
的远程实时监控 。 在设备出现异常时, 网络化监测点
还会通过 ICQ( 网络传呼机 ) 或电子邮件等方式及时
向设备工程师发出警告信息, 对设备异常现象做出及
时响应 。
惠普公司生产的嵌入式以太网控制器具有 10-Base
T以太网接口, 运行 FTP/HTTP/TCP/UDP协议, 应用
于传感器, 驱动器等现场设备 。 国内的东大阿派公司
为自己的 CT产品开发了远程维修诊断系统 。 美国
OPT022公司采用嵌入式 Internet技术, 研制开发了,
以太网 I/O系统, —— SNAP I/O系统, 通过 Internet对
分布在远程设备现场的 I/O口进行访问, 从而实现对
远程设备的监测和控制 。



Web









B/S 结 构 图
请求 请求
响应 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