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沥青路面设计理论法
  一.设计方法汇总
设计方法
设计指标
设计标准
参数取值
交通荷载
基本过程
Shell法
主要指标∶
沥青层底的拉应变;
土基顶面的压应变
次要指标∶其它基层底的拉应力;
车辙。
(r=1.7*10-3N-0.25
(z=2.8*10-2N-0.25
[(]=
(s(1-0.075logN)
<10mm
土基:E动=10CBR
非整体材料∶E2=k2E3
k2=0.2h20.45;2<k2<4
整体材料∶E动=5000~10000Mpa
沥青层:E动=100-50000MPa
P=80KN;
p=0.612MPa;d=10.5cm;D=21cm
单轴四轮
满足各个指标要求
AI法
沥青层底拉应变;
土基顶面压应变
土基:EN=10CBR;
粒料:  E3=K1(K2
K1=670-1000;K2=0.5;
沥青∶
15(时,1000Mpa~4000MPa
采用卡车系数
DAMA计算程序
苏联法
弯沉控制;
弯拉验算
弯拉与道路设计速度有关
土基参数与C,(有关;
沥青参数与温度有关
标准轴载与道路等级有关
    2.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1】设计内容
     结构设计
     材料设计
     组合设计
    【2】设计要求   
     整体考虑,综合设计
     方案比较,选出最优
     因地置宜,就地取材
    【3】基本理论
     设计理论
     破坏状态
     设计标准
     设计方法
    【4】设计方法
确定路面等级和路面类型
  结构组合设计
沥青层厚度
公路等级
沥青层推荐厚度
公路等级
沥青层推荐厚度
高速公路
12~18
三级公路
2~4
一级公路
10~15
四级公路
1~2.5
二级公路
5~10
底基层
在过去的多年中,石灰土广泛应用于公路建设,已经有一定技术基础。随着公路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其认识也逐步深入。石灰土与二灰土、水泥土和二灰相比较,石灰土材料收缩系数较大、抗弯拉强度较低、水稳定性较差。其它高速公路的使用经验也表明,其裂缝较严重,表层较二灰土(二灰:土=30:70~90:10)和水泥土更容易受水的侵入而软化,以致在裂缝处出现冲刷唧泥。
二灰(石灰:粉煤灰=1:2~1:4)土虽然初期强度低、成型较难,但强度随龄期的增长较大,后期强度较高、水稳定性好。在土的塑性指数过高(20以上)、难以粉碎的路段适宜采用。但要求注意养护,并应封闭交通。
根据使用经验,目前在高速公路上采用二灰土更加合理。必须进行石灰土、二灰土和水泥土(水泥剂量(6%)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底基层的材料类型。
基层
    二灰碎石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板体性、水稳定性和抗冻性,已经作为主要的路面基层材料。但其初期强度较低。
水泥稳定粒料比二灰碎石有更好的路用性能,其初期强度较高,但由于其收缩系数较大,施工要求较高,在沥青路面结构中有其客观局限性。沪宁高速公路无锡试验路的经验表明,水泥稳定碎石的裂缝率最高。
对以往主要修筑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地区,水泥稳定碎石的裂缝对面层水泥混凝土的影响较小。沥青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抵抗反射裂缝有本质的区别,必须正确认识水泥稳定粒料的反射裂缝对沥青路面的危害。
二灰碎石与水泥稳定碎石相比各有优点,必须通过材料来源调查和材料基本性能试验,最终确定基层材料类型。
由于悬浮式二灰碎石的收缩性较大,容易产生干缩裂缝,抗冲刷性能也差,而密实式二灰碎石,由于粒料在混合料中形成密实骨架,石灰粉煤灰起填充和胶结作用,有利于减少干缩裂缝,并具有较好的抗冲刷能力。
一般二灰与碎石的比例为15.5:82.5,以利于施工保证在20:80~15:85的范围内。集料级配中的最大粒径30mm(方孔)的密实式连续级配。
通过下列筛孔(圆孔筛)的重量百分率
40
30
20
10
5
2
1
0.5
0.075
100
90-100
60-85
50-70
40-60
27-47
20-40
10-30
0-15
为减少收缩裂缝,必须规定20mm的通过量不小于80%,5mm的通过量用下限,0.075的通过量接近于零。
二灰碎石的七天饱水抗压强度与材料组成设计关系极大,它主要与石灰品质、石灰剂量、级配组成和试验方法有关(包括养生方法和标准)。其中石灰品质、石灰剂量关系最大。石灰一般要求II级以上。石灰:粉煤灰=1:2~1:3。
最佳含水量6.5~8.5%,如果粉煤灰的含水量较大,必须先将粉煤灰放在较高地点,以利于粉煤灰中水的自然排除。碾压含水量一般在最佳含水量的1%左右。
    为保证路面平整度,基层必须采用摊铺机摊铺。
     交通量计算
标准轴载     
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
当以设计弯沉值及沥青面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凡轴载大于25KN的各级轴载(包括车轮的前、后轴)P1的作用次数n1均应按下式换算成标准轴载作用次数:
式中:N—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
      n1—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
      P—标准轴载(KN);
      P1—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KN);
      C1—轴数系数;
      C2—轮组系数,单轮组6.4,双轮组1,四轮组0.38;
当轴间距大于3m时,应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进行计算,此时轴数系数为m;当轴间距小于3m时,按双轴或多轴进行计算,轴数系数为
当以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凡轴载大于50KN的各级轴载(包括车轮的前、后轴)P1的作用次数n1均应按下式换算成标准轴载作用次数:
式中:—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
      n1—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
      P—标准轴载(KN);
      P1—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KN);
      —轴数系数;
      —轮组系数,单轮组18.5,双轮组1,四轮组0.09;
当轴间距大于3m时,应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进行计算,此时轴数系数为m=1;当轴间距小于3m时,按双轴或多轴进行计算,轴数系数为
累计交通荷载
式中:Ne—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交通轴次(次);
     t—设计年限(年);
     N1—路面竣工后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次/日);
     (--设计年限内的交通量平均年增长率(%);
     (--车道系数,如下表
车道特征
车道系数
车道特征
车道系数
单车道
1.0
四车道
0.4~0.5
双车道
有分隔
0.5
六车道
0.3~0.4
无分隔
0.6~0.7
     参数确定
半刚性材料的设计参数采用抗压回弹模量,沥青混合料的抗压回弹模量试验温度为20℃、15℃;
沥青混合料的劈裂强度试验温度为15℃;
沥青混合料建议参数如下表
材料名称
沥青针入度
抗压回弹模量(Mpa)
劈裂强度
15℃(Mpa)
20℃
15℃
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90
1200~1600
1800~2200
1.2~1.6
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90
1000~1400
1600~2000
0.8~1.2
中粒式开级配沥青混凝土
(90
800~1200
1200~1600
0.6~1.0
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90
800~1200
1200~1600
0.6~1.0
沥青碎石混合料
(90
600~800
沥青贯入式
400~600
400~600
基层材料建议参数如下表
材料名称
配合比或规格要求
抗压模量(Mpa)
劈裂强度(Mpa)
二灰砂砾
7:13:80
1300~1700
0.6~0.8
二灰碎石
8:17:75
1300~1700
0.5~0.8
水泥砂砾
5~6%
1300~1700
0.4~0.6
水泥碎石
5~6%
1300~1700
0.4~0.6
石灰水泥粉煤灰砂砾
6:3:16:75
1200~1600
0.4~0.6
石灰水泥碎石
5:3:92
1000~1400
0.35~0.5
石灰土碎石
粒料含量大于60%
700~1100
0.3~0.4
碎石灰土
粒料含量大于40-50%
600~900
0.25~0.35
二灰土
10:30:60
600~900
0.2~0.3
石灰土
8~12%
400~700
0.2~0.25
石灰土
4~7%
200~350
—错误
     计算F值
     厚度计算
式中:Ac—公路等级系数,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1.0,二级公路为1.1,三、四级公路为1.2;
     As—面层类型系数,沥青混凝土为1.0,沥青碎石为1.1,沥青表处为1.2;
     Ab—基层类型系数,半刚性基层厚度大于15厘米时为1.0,级配碎石层小于15厘米,可取1.0,其它取1.6。
     弯拉验算
沥青混凝土:,Aa—沥青混凝土级配类型系数,细、中粒式为1.0,粗粒式1.1
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
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土:
    2.程序说明
   【1】沥青路面设计程序使用说明
    NIN=11
      NOU=13
      WRITE(*,11)
      read(*,13)name1---输入原始数据文件名(例:TY1)
      WRITE(*,12)
      read(*,13)name2---输入输出结果文件名(例:TO1)
11    format(3x,'input the inital file name========')
12    format(3x,'input the output file name========')
13    FORMAT(A10)
      OPEN(NIN,FILE=NAME1,STATUS='OLD')
      OPEN(NOU,FILE=NAME2,STATUS='UNKNOWN')
                   注:程序单位均是KG、CM及KG/CM^2
      READ(NIN,*) NSYS---设计结构数(如:3)
      DO 460 ISYS=1,NSYS--每一结构进行循环
      WRITE(*,*)'POINT NUMBER=',ISYS
      READ(NIN,1072)SYSTE---输入结构代号(如:SYSTEM1)
      READ(NIN,*)NLAYS,KD,KC,NETY
            --结构层数;是否弯拉验算(2-是;1-否);
                 设计层位;交通量输入类型(1-输N1,t,(;
                                其它-输Ne)
                  例如(4,2,3,0)
   IF(KD.EQ.2)THEN
   READ(NIN,*)NCHECK----弯拉验算点数(如:3)
      DO 1088 I=1,NCHECK
      READ(NIN,1089)FMM(I)--输入弯拉验算各点的材料类型,LQ-沥青,其它--非沥青
1088  CONTINUE
1089  FORMAT(A2)
      READ(NIN,*)(LAYEC(I),AXC(I),AYC(I),I=1,NCHECK)
                -验算层位;(X,Y)座标
                 (如:2,15.9,0.)
      READ(NIN,*)(SL(I),I=1,NCHECK)--弯拉验算各点的弯拉强度
                 (如:2.9,0.5,0.5)
      DO 1084 I=1,NCHECK
      LAYED(I)=LAYEC(I)
 1084 CONTINUE
      ENDIF
      IF(NETY.EQ.1)THEN
      READ(NIN,*)TN1,YEAR,GAMA,AITA-交通量输入∶N1,t,(
      TNE=365.*TN1*AITA*((1.+GAMA)**YEAR-1.)/GAMA
      ELSE
      READ(NIN,*)TNE-交通量输入∶Ne
      ENDIF
      READ(NIN,*)COEF,AC,AS,AB--容许弯沉系数(1.1,1.,1.,1.)
      RDEL=COEF*AC*AS*AB/TNE**0.2
      IF(NLAYS.EQ.1) GO TO 10
      M=NLAYS-1
      DO 1057 I=1,M
      READ(NIN,*)E(I),NU(I),THICK(I),AK(I)-各层模量,泊桑比,厚度,层间系数
                    例:0--完全连续;1--完全光滑
                      0<AK<1 两者之间
               如:12000.,0.15,0.15,0.
      EY(I)=E(I)
   10 READ(NIN,*)E(NLAYS),NU(NLAYS)--土基模量,泊桑比
                    (如:300.,0.35)
      EY(NLAYS)=E(NLAYS)
      UNN(NLAYS)=NU(NLAYS)
      IF(KD.EQ.2)THEN
      READ(NIN,*)(EL(I),I=1,M)-输入验算层的弯拉模量,非整体性材料输抗压模量
    SKS=0.12*TNE**0.20/AC
      SKB=0.40*TNE**0.10/AC
      SKU=0.40*TNE**0.10/AC
      READ(NIN,*)NLOAD,NSHEAR--垂直荷载数,水平荷载数(如:2,0)
      DO 1056 I=1,NLOAD
      READ(NIN,*)LDSTRS(I),RADIUS(I),X(I),Y(I)
               --垂直荷载单位压力,半径,(X,Y)座标
                 (如:7.,10.65,0.,0.)
      DLSTRS(I)=LDSTRS(I)
      RRUNN(I)=RADIUS(I)
      XLL(I)=X(I)
      YLL(I)=Y(I)
 1056 CONTINUE
      FALF=RDEL*E(NLAYS)/(2.*LDSTRS(1)*RADIUS(1))
      FACTOR=1.47*(FALF)**0.38---F修正系数
      RDEJ=RDEL/FACTOR
      IF(NSHEAR.NE.0)THEN
      READ(NIN,*)(HOSTR(I),PSI(I),I=1,NSHEAR)--水平荷载单位压力,方向
                         (如:5.,0.)
     【2】输入文件
1
system1
5,2,3,2
6
LQ
LQ
SN
SN
SH
SH
1,0.,0.
1,15.975,0.
3,0.,0.
3,15.975,0.
4,0.,0.
4,15.975,0.
15.,15.,5.,5.,3.,3.
1.785e7
1.1,1.,1.,1.
12000.,0.25,4.,0.
8000.,0.25,8.,0.
5000.,0.25,0.,0.
3000.,0.25,18.,0.
390.,0.35
16000.,8000.,28000.,12000.
2,0
7.,10.65,0.,0.
7.,10.65,31.95,0.
    【3】输出结果
  SYSTEM NUMBER    1
  LAYER  CALCULATION YOUNG'S   POISSONS   THICKNESS   INTERFACE
 NUMBER METHOD   MODULUS     RATIO             SPRINGCOMPL
     1     ROUGH         .1200E+05   .2500E+00   .4000E+01   .0000E+00
     2     ROUGH         .8000E+04   .2500E+00   .8000E+01   .0000E+00
     3     ROUGH         .5000E+04   .2500E+00   .2500E+02   .0000E+00
     4     ROUGH         .3000E+04   .2500E+00   .1800E+02   .0000E+00
     5                    .3900E+03   .3500E+00
  LOAD     NORMAL       RADIUS OF       LOAD - POSITION
  NUMBER   STRESS       LOADED AREA      X           Y
     1      7.0000       10.6500         .0000        .0000
     2      7.0000       10.6500       31.9500        .0000
 THE TOLERENCE DEFLECTION=   .0390   .0632   THE DESIGN DEPTH= 29.25
 THE TOLERENCE  STRENGTH =  4.4318 -2.4943   THE DESIGN  DEPTH= 29.25
 THE TOLERENCE  STRENGTH =  4.4318 -2.4348   THE DESIGN  DEPTH= 29.25
 THE TOLERENCE  STRENGTH =  2.3537 2.3208   THE DESIGN  DEPTH= 34.35
 THE TOLERENCE  STRENGTH =  2.3537 2.3359   THE DESIGN  DEPTH= 35.94
 THE TOLERENCE  STRENGTH =  1.4122  .9573   THE DESIGN  DEPTH= 35.94
 THE TOLERENCE  STRENGTH =  1.4122 1.0026   THE DESIGN  DEPTH= 35.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