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讲 科学的概述一 科学的本质
1 什么是科学著名英国科学家、科学学创始人之一贝尔纳,曾经为科学勾勒了一组动态的形象:( 1)一种建制;( 2)一种方法;( 3)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
( 4)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 5)构成我们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的势力之一。其中,科学作为一种建制和作为生产要素这两种形象,只是近代以后才出现。
科学的社会建制化始于 17世纪。 1645年,英国产生了“无形学院”,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皇家学会。学会成立时,著名科学家胡克为学会起草了章程。章程指出,皇家学会的任务是:靠实验来改进有关自然界诸事物的知识,以及一切有用的艺术、
制造、机械实践、发动机和新发明。自此,科学成为一种有明确目标的社会建制。
1作为人类精神成果的科学:知识体系一般认为,"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
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
2作为一种方法的科学:科学方法是实证的方法,要用实验观察来证实;是理性的方法,要用归纳逻辑、演绎逻辑来推理的。科学方法是实证的,理性的。
以哥白尼为开端的实验自然科学在伽利略那里已形成了作为科学基础的科学技术理性与方法论的基本模式。伽利略的划时代业绩不仅是为古典动力学奠定了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创立了数学 —实验方法而确定了整个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目标与构架。
伽利略深信自然这部大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他与哥白尼、
刻卜勒一样都把追求自然对象的数学和谐作为宗旨,但是他所追求的已不再是凌架于自然之上的“天体的音乐”、神秘的原因、
数的形式这类先验的形而上学,而是存在于自然对象之中的现实的数学关系与永恒的自然法则。他承认自己对自然目的、终极原因等毫无所知,宣称与其夸大其词,不如干脆说“我不知道”。
因此,他在落体问题中所追问的便不是物体“为什么”降落,而是“怎样”降落;不是运动的终极原因,而是运动所遵循的数学法则。这样,他就把科学研究的对象局限在可定量的第一性的质的范围内,并且认为只有满足数学必然性的第一性的质才是事物客观存在的真实性质,
与此同时,伽利略成功地创造了将数学演绎与理想实验结合在一起的数学 —实验方法即因果决定论方法,在他看来,只有这种实证方法才具有科学解释与预见能力,才是真正有用的确定性知识,它远比亚里士多德的寻求目的因的方法对人类有益。
此后,牛顿拒绝回答引力的原因问题,只考虑引力怎样起作用和它满足什么样的数学必然性,从而把在伽利略那里确立起来的科学技术理性的基本模式与决定论的方法构架置于绝对统治地位,以后所出现的科学旨趣、科学思想与方法论形态基本上是这一格局的扩展与变形。
科学追求那种使人类能征服自然的知识形式,而主张通过抽象、
分析,把对象归结为确定的普遍的量和组成要素,把自然界看成数学上可掌握的可推论的量化的世界,使自然知识抽象为量的数学化体系而具有实证论或决定论特征。
3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的科学:社会建制
4作为人类创造知识活动的科学:科学活动
5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科学文化
6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科学生产力
7作为人和自然的对话:科学对话科学是由人类对认识客体的知识体系、产生知识的活动、科学方法、科学的社会建制、
科学精神等按一定层次、一定方式所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科学究意是反映客观世界,还是人的建构,各个学派仍有争论。有的强调反映,有的强调建构。这涉及对科学知识体系怎么看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科学是对自然界纯粹客观的反映?是和人的主体无关的客观知识体系?从两方面理解科学具有解释学性质,海德格尔最先阐述了这一点。
科学是关于世界即,存在,的知识。这种知识产生的可能性就在于它以对存在的前存在论理解为基础。对存在的前存在论理解,是人这种典型的存在者 ——“此在,的特征,,此存在本质上就包括:存在于世界之中。,[8]人存在的历史性和时间性决定了他对存在的理解必然具有一种解释学的性质。它必须以解释学循环为基本条件,理解要受到前理解结构的制约。而作为理解先行条件的前理解结构则形成于人所在的世界关系之中。
人总是在同对象的实践交往中来解释和领会对象。人本质上要和其他存在物发生交涉。但人首先不是在理论上与认识上与存在者发生关系。在试图认识它们以前人就已经用它们工作,在使用消耗观察它们了。因此存在者存在的特性意义取决于存在与人和所处世界的关系。对于存在的,解释奠基于一种先行的掌握之中。,人的实践行为决定了对存在的理解。因而此在对存在的理解不只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活动,
而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形式。
加达默尔从海德格尔,此在的解释学,过渡到本体论解释学,认为,理解不属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 ……
它标志着此在的根本运动性,这种运动性构成此在的有限性和历史性,因而也包括此在的全部世界经验。,他提出了,视界融合,
的概念。由于,此在,或人的存在的有限性、历史性、世界经验性,它们作为理解的前提条件或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构成了解释者当下的,视域,,理解就是解释者的世界和历史视界相互重叠、混融的过程并且人存在的历史性与,传统,产生,偏见,,这就使理解或理性必然具有历史的局限,受到,传统,与,偏见,的束缚和特殊
,视域,的限制,成为不能摆脱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文化传统、
生活方式而独立的社会历史理性。
科学活动决不是在纯粹的中立的理论空间中进行的,它们总是从当时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的“视域”出发,在日常的生活世界基础上,以特定社会历史实践与社会意识为依据,对自然对象的处理或“设计”。
实际上,伽利略科学就是在启蒙运动时期,从当时社会历史实践的情境出发,根据人文主义精神和数学 —理性主义传统,对自然进行的一种处置或“谋划”;其核心是要对自然数学化,
以追求科学知识的精确性、抽象性、实证性、普遍必然性,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功利性、工具性;并且认为只有这种知识才能给人以力量而使人生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正是在这一点上,伽利略科学相对于亚里士多德科学是一次历史性进步,但是,当伽利略在寻求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实证性与必然性时,也就舍弃了自然对象中除量的特性之外的一切质的特性,其中包括各种感性的质,各类合目的的性质、形式、结构、组织、和谐、适应性、创造性、偶然性、自主性、演进等,
以及一切与人类历史有关的具有伦理学与美学意识的东西,这就为后来机械决定论的自然观与科学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社会建构论认为应对知识的形成作动态的考察,这样就可以看到科学是建构性的。建构者们认为社会因素通过研究者的社会交往进入知识形成过程中。社会交往依交往人员的关系分为研究人员之间的内部交往和科学研究者与科学界以外的人员之间外部交往。
如拉图尔等人重点考察了内部交往的典型形式:科学家在实验室的工作和生活。发现实验室中知识的制造受到实验室与境的影响,包括科学家论文资源、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规则、科学家以及在科研管理中的职位和权利等等,因而知识是建构的:
实验室是文学标记的系统,仪器所显示的现象是,技术现象,,
科学实验室中的事实是,人工事实,,科学陈述是磋商的结果。
对实验室中与境因素的选择则处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这些关系共同构成某种资源关系,诺尔称作可变的超科学领域。利益支配着对资源关系的定位。
他们都揭示了科学的两个重要特征,1,科学知识不是关于对象普遍有效的知识,甚至也不是什么表象,而是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 。 在建构论里主体的概念更加广泛,它并非传统意义上进行研究的科学共同体,而是一个扩大了的共同体,所有的参与研究的人与物都被纳入其中 。 科学家的参与并非只是对自然的忠实记录,而是以感兴趣的方式以被环境社会允许限制的方式参与科学的理解,制造过程 。 科学家往往采用磋商,谈判,争论,说服等非理性手段实现同行对其工作普遍性,有效性的认可 。 2,科学是一项实践活动 。 劳斯将科学实践比喻成叙事 。 科学的叙事就是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修辞手段构造出一个逼真的,可信的情境世界 。 故事讲述者融入故事中,讲述的是包含讲述者在内的故事 。 他人和讲述者一起构成一个具体的情境 。
因而知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 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科学研究才是可以理解的 。 科学不存在确凿无误的意义 。 解释学和建构论将个人的主观性和社会历史性直接纳入科学研究活动中 。 理解不再是人文社会科学特有的认知方式,自然科学也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对知识加以理解 。
2科学知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主要特征是
客观真理性
可检验性
系统性
主体际性
3 科学的划界伪科学,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伪科学与科学相伴而行
19世纪末以来,以灵学为代表的伪科学发展进入一个高峰期。
1848年近代唯灵论运动发源于美国,到 1882年心灵研究会在伦敦成立,一般称为唯灵论时期。这一时期的灵学的特点是,江湖术士利用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们精神与信仰出现危机的现实,通过招亡会和降神会欺骗民众。 1882年心灵研究会成立,
由克鲁克斯等一批知名科学家参与其中,用心灵研究取代臭名昭著的唯灵论,灵学被披上了漂亮的科学外衣。但心灵研究仍然没有摆脱降神会和神媒活动,骗术仍然一再被人们揭露,在当时的心灵研究会会长麦独孤( W.McDougall,1871-1938)的鼓动下,灵学在 1927年出现重大转折,伪科学家们 "出降神室,
进实验室 ",以杜克大学为基地,以莱因 (J.B.Rhine,1895-1980)
为首的第二代灵学家登场,把心灵研究的招牌换成了更有科学味道的 "超心理学 "( parapsychology)。从 1927- 1965年称超心理学的莱因时期,1965年到 20世纪末称后莱因时期。这期间伪科学也不断演化出伪技术,走出实验室,为有关人员和政府服务,灵学进一步社会化和商业化,女巫的 "心灵阅读 "开始被搬上电视节目,超心理家也展开公关活动,游说政府官员利用心灵传感、遥视等声称的特异功能为 "心灵战 "服务。不过,灵学一类伪科学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所接受,虽然 1969年美国超心理学协会以集体会员的方式加入美国科学促进会( AAAS),但也受到惠勒( John Archibald Wheeler)等科学家的激烈抨击,
认为它从未能够拿出一个、两个或者三个经得起挑剔的结果。
1987年美国国家理事会的报告全盘否定了 130年来的灵学研究,
199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也终止了几十年的利用超心理学技术的 "
星门计划 "。
除了灵学外,还有五花八门的伪科学,举例如下:
1)星占是一大类伪科学。历史上星占与天文学有密切联系,后来走向分化。星占用想像的、简化的天体运行与人世变化之间的所谓因果联系和某种神秘主义,代替严格的理论和经验考察,
声称能够惊人准确地预测未来。在天文学高度发达的今日,这种神秘理论和活动被斥为伪科学。
2)李森科事件。李森科 (Trofim Denisovich Lysenko,1898-1976)
出于政治与其他方面的考虑,坚持生物进化中的获得性遗传观念,否定基因的存在性,用拉马克( J.-B.de Lamarck,1744-1829)
和米丘林 (I.V.Michurin)的遗传学抵制主流的孟德尔 -摩尔根
(G.Mendel-T.H.Morgan)遗传学,并把西方遗传学家称为苏维埃人民的敌人。李森科本是一位普通的农学家,开始时他的朴素观点也与当时注重实践的自然选择论者的想法差异不大,有一些有实践根据,也有一些是臆想的,但他认清了自己所处的政治和社会形势,把它们与阶级斗争相结合,攻击西方科学的遗传学,越来越极端和霸道,最后成为伪科学的代表,给苏联科学发展造成了损失。
3)水变油事件。中国黑龙江人王洪成声称做了大量实验,发明了水变油技术,后来在全国各地表演,吸引了科学家和领导干部的注意,水变油一度被宣传成中国继古代的 "四大发明 "之后的第五大发明。据,科技日报,,这项有科学界、企业界和部分政府部门合作演出的闹剧已经使国家损失 4亿元。水在许多反应中是最终产物,一般情况下将水变成燃料获得能量是得不偿失的。水如果变成油,必须使其中氧原子变成碳原子,只有通过核反应才有可能实现,而此过程要消耗大量能量。
者约25%,而具有公众科学素养者不到2%。还有一个数据没有列出来:被调查者中有多少人相信科学?他估计几乎为1
但信仰科学的极多,分不清真科学与假科学的更不是少数。
关于科学的划界的基本观点
逻辑经验的意义标准科学理论由有意义的命题组成,命题是否有意义在于能否用逻辑分析和经验证实的方法确定其真假关于证实 分为直接和间接理论不可能完全证实,后改用可检验性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
历史主义学派 分两种以库恩、拉卡托斯为代表承认划界的必要性但坚持一种相对的、变化的划界标准,区分在于是否是在范式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理论和经验的进步性(即具有比先驱理论更超量的经验内存)及预见功能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
邦格的多元划界标准辩唯认为科学知识与非科学、伪科学区别的标志是可检验性(历史、可重复、社会性)
除了上述各大流派对划界问题的一般原则外,对伪科学也提出了具体的判别标准。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著名的阿根廷藉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马里奥 ·邦格(Mario Bung
e)提出的伪科学的六个特征。
(i)伪科学的认识论是主观主义的; (2)它的形式、背景是朴素的,很少包含数学和逻辑; (3)它的知识经不起检验,
甚至完全是虚假的假设;(4)它同邻近的研究领域没有什么相关和重叠;(5)它不具备与已经证实理论的增量知识;
(6)总有一个不变的信仰和难以捉摸的无形实体。
二 自然科学发展模式辩证法模式这种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两种基本形式的辨证统一 。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是科学进化;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是科学革命 。
其总的模式是:进化 ( E ) …… → 革命
(R)…… → 进化 (E)…… → 革命 (R)…… → 。
这是一种宏观模式 。
西方科学理论发展模式所回答的主要问题是:科学是怎样发展的? 什么是科学知识增长的动因和机制等 。
A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人们从经验认识开始,逐步抛弃错误、片面性,
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比较完全的真理性。
整个科学史就是科学不断进步的历史。
经验观察归纳法演绎法一般理论亚里士多德:“自然的研究途径是从那种对我们来说是比较容易认识和比较明显的东西出发,而进到比较自明的和本质上比较易领悟的东西。”
惠威尔:“支流 —江河”发展模式。即科学是通过归并而进化的。首先发现的是若干事实,由这些事实归并出经验定律,并进步归并出高层次的定律,最后归并出理论。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归并了开普勒定律、伽俐略自由落体定律、及其他各种事实,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示意理论更高层次的定律更高层次的定律 1,……
经验定律 1,经验定律 2,…,经验定律 N
事实 1,事实 2,事实 3,…….,事实 M
M>N>0
B 波普的证伪主义发展模式 。
理论不能通过归纳得到证实,但却能被证伪 。 科学的发展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 。 猜测和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 。
归纳问题:归纳原理如何能被证明是正确归纳方法的合理性问题由休谟首先提出 。
他认为归纳得到的因果联系不一定是事物的恒常联系,它只是出于人的心理习惯 。
归纳法在逻辑上和经验上都无法证明其正确性 。
方式,① 逻辑上证明 。 它在逻辑上不允许 。
单称陈述不管有多少,都是有限,而理论是普遍的,是无限的,在有限和无限之间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 。
② 经验上证明 。 它在经验上无法证实 。
观察只能得到关于过去的事实,而普遍命题要求对于一切时间内的观察都有效 。
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 。
通过归纳得到的全称的理论是不可靠的 。
理论不能通过归纳得到证实,从经验到假说没有逻辑的通道,假说是思维的自由创造这种模式认为理论 却能被证伪 。 科学的发展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 。 猜测和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 。
科学发展的模式 P1→ TT→ EE→ P2
即:科学从问题 (P1)开始,经过试探性理论 (TT),又经过批判性检验、排 除错误
(EE),进而提出新的问题 (P2)。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合理思想第一,他把科学看成一个永不止息的动力学系统,强调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第二,他把,问题,看作科学发展的动力 。
第三,他强调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主张在科学探索中要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经验论 。
第四,他强调革命的批判的精神,认为科学只有在不断批判,不断否定中才能前进 。
波普模式的缺陷:
第一,否认科学知识的继承和积累,否认科学发展包含着量变渐进的过程 。
第二,在证实和证伪的关系上,认为证实是相对的,证伪是绝对的,而忽视了在实践检验中两者的对称性和复杂性 。
第三,否定机械的纯粹观察时,连观察实验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也否认了,这等于否定了观察,
实验是产生科学理论的基础这 —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
第四,波普在科学发展的模式中过于强调猜想,
想象,灵感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却忽视了逻辑思维在提出假说中的作用 。
第五,他在反对归纳主义,推崇演绎法的同时,
却片面地否定了归纳法的作用 。
C,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
前科学 ——常规科学 (形成范式 )——反常 —
—危机 ——科学革命 (新范式战胜旧范式 )——
新常规科学 ……
范式是理解这一模式的关键 。
范式:科学共同体 。 指科学家集团认识中的三种根本成分:一是集团所采用的符号概括;
二是集团提供类比和给人以启发的模型;三是作为具体的题解的范例 。 也可理解为:从心理上说,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从理论和方法上说,是科学共同体具有的模型或框架 。
前科学时期,范式是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所以前科学时期就是共同的范式没有形成之前的时期。观点纷立,争论激烈,科学发展缓慢常规科学时期,著名的科学成就出现,学派数目大量减少,逐渐形成统一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即出现了范式。科学家根据范式进行科学研究,不同的观点很快销声匿迹。对待反常,常有三种情况,1、不予理睬; 2、提出辅助性假说消化掉反常; 3、怀疑自己理解和运用范式的能力有问题,从而去检查自己的设计和计算,以及使用的仪器、设备等是否正确,是否有误差。这个时期科学家的精神是保守的,思维方式是收敛的。
科学家的目的不是做出任何重大的科学发现,而是使“科学知识稳定地扩大和精确化”
危机时期,当以下四种情况的反常出现时,人们会对范式产生怀疑,对范式的信念逐渐动摇,从而使范式出现危机,1、反常数目越来越多; 2、反常十分顽固,既不能排除它们,又不能消化它们; 3、
有些反常打击了范式的基本原则; 4、社会上的某种需要,使原来的范式受到巨大压力。
危机的到来使科学家失去了共同的信念,引起不同派别的争论。同时也给科学家带来了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首先由于危机,才有新的创造。”
科学革命时期,危机发展的结果是出现新的范式,
新范式的出现是危机终结的标志,使科学发展进入科学革命时期。
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经过科学革命,
新范式最终取代了旧范式,科学发展进入了新的常规科学时期。新的范式就成了科学共同体的新的共同信念,科学研究又在新范式的指导下继续按累积模式前进。
科学的发展是新理论抛弃并取代与之不相容的旧理论的革命的过程。革命的标志是范式的转换,新范式的产生必然是旧范式的彻底破坏。
合理因素首先,他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量变 (常规科学 )
和质变 (科学革命 )、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其次,科学不是停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而是不断探求新知识,放弃旧范式,旧理论,接受新范式,新理论的创造性活动 。
第三,科学发展受科学内部因素和科学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 。
缺陷和错误首先,只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从而陷入了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
其次,在范式的产生问题上,片面夸大了非理性因素 (如直觉,灵感和社会心理等 )的作用 。
再次,否定了科学发展形式的多样性 。
D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科学的最基本的单元是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
即研究纲领 。 科学的发展就是科学研究纲领不断进化的过程 。
科学研究纲领是一个有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系列,由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硬核,是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部分,包括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理,这个,硬核,是坚韧的,
不容反驳和否定的 。
保护带,是纲领的可反驳的外围弹性地带,是保护硬核免遭反驳而提出的辅助性假说集合 。
启示法,是形成研究纲领的方法论,它包括:
(1)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法,反启示法告诉科学家应该避免哪些研究途径,其中包括禁止把经验反驳的矛头指向,硬核,。
(2)完善和发展纲领的正面启示法,正启示法告诉科学家应该遵循那些研究途径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 ——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 ——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
他认为,每个时代、每门学科并非只有一个纲领存在,而是有着不同的研究纲领的竞争。一个研究纲领经过调整辅助假说后,只要能够对经验事实做出新的成功预言,就是进化的;否则,就是退化的。科学的发展,就是进化的研究纲领经过竞争,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的过程。在本质上,它是优胜劣汰的社会选择过程。
合理思想:
首先,他把科学理论看作有内在结构的整体其次,科学研究纲领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第三,他肯定了科学研究纲领之间更替的先后连续性和继承性 。
第四,科学史是一部相互竞争的研究纲领的历史 。
不足或错误之处首先,他虽认为科学家应有批判精神,但对,硬核,是例外 。
其次,对科学发展的机制未能作出深刻的回答 。
E.科恩 ( I.Bernard Cohen) 的科学革命发生过程模式科恩是库恩学说的追随者和实践者 。
1985年他出版了,科学中的革命,一书,
提出了科学革命的 4阶段过程模式 。 1999
年出了中译本 。
第一阶段,是思想革命或自身中的革命,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小组创造出了一个或一套新概念,私下进行 。
( 36页 )
第二阶段,是信仰革命,制定出新奇的理论,表现为对一种新的方法,概念或理论的信仰 。 信仰革命仍然是私下进行 。 ( 36页 )
第三阶段,是,论著中的革命,或
,纸上的革命,,发行预印本和出版物,
把思想公开传播给朋友,同事,同行甚至整个科学界 。 在这一阶段,一种思想或一组思想已经开始在科学共同体中广泛流传起来 。 ( 37页 )
在以上三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中,
革命都有可能失败 。
第四阶段,是科学中的革命 。 此时,
已经有足够数量的其他科学家开始相信论著中的理论或发现,并且开始以新的革命的方式从事他们自己的科学事业
( 40页 ),重建能够构成一场革命的科学理论 ( 44页 ) 。
科恩还提出了鉴别科学革命发生与否的三个标准 。
第一个标准是,当时的科学家和非科学家的判断,包括革命科学家本人的判断。这些人被称为目击者。( 54—55页)
第二个标准是,对据说曾经发生过革命的那个学科以后的一些文献进行的考察 。
例如,对写于 1543年 ——1609年之间的天文学论文和教科书的研究,发现哥白尼的思想和方法并未被采用 。 这表明在那些年月里并不存在哥白尼革命 。
第三个标准是,有相当水平的历史学家,尤其是科学史家和哲学史家的判断 。
这些模式告诉我们,科学革命从发生到完成有一个过程 。 成功的科学革命经历所有 4个阶段,
夭折的科学革命可能只进行了 2—3个阶段 。 科学革命的出现有一个标志,科学革命的完成也有一个标志 。 这中间,有些科学革命经历的时间要长,有些科学革命经历的时间要短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