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技术的概述一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他体现在两方面
1.技术活动。狭义的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2.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属于直接生产力的技术和科学的区别
1 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 的理论关系属一般生产力,技术是实践关系,属现实生产力
2目的不同,科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解决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建立操作体系
3可预见程度不同 科学一般不可预见
4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扩大知识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2技术具有的特征( 4个):
⑴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具有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革和利用自然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革天然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的调控过程中,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技术是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的结合;
⑵物质性和精神性
⑶中立性和价值性
⑷主体性和客体性 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和客体要素
(工具机器设备 )的统一
(5)跃迁性和累积性二、技术的构成、分类技术构成的要素的形态有:
⑴经验形态,主要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⑵实体形态,主要是指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⑶知识形态,主要是指以技术知识为象征的主客化技术要素。
各种技术活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特点有:
⑴独立性与相关性要素既独立又相互关联
⑵互补性与主导性各类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机制保证技术结构的整体协调;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一定时期,有的要素处于主导地位。
⑶自稳性与变异性某个技术要素在受到其它技术要素的干扰时,具有抗干扰能力,保持自我稳定;同时,自我稳定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要素之间会互相转化技术的分类按人类实践活动的领域分类,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 的技术自然技术分类,实验、专业、工程和生产技术按基本运动形式分,机械,化学和生物技术生产技术分类,
物质材料技术 动力能源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技术三、技术的体系和结构技术体系从宏观的角度,它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
一项新技术发明之后,能否在生产中加以应用,
并与已有的技术联系起来构成新的技术体系,
除该项技术自身的实用性外,还要有其他一系列其他的技术,同时还需要有社会价值观念、
文化基础、经济关系等各种条件的配合,形成一定时期的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是技术在社会中现实存在的方式,它是把技术之间的联系放到社会条件下加以考察而形成的复杂的技术网络体系日本学者星野芳郎通过对人类技术史的考察,提出近代技术史上出现的三次技术体系更迭第一技术体系形成与 18世纪末到 19世纪末蒸汽动力技术是主导技术,从而使人类进入蒸汽动力时代第二技术体系建立于 19世纪下半叶到 20世纪上半叶,主导技术是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第三技术体系开始于 20世纪 40年代,微电子技术处于核心的主导技术地位技术结构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种技术活动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在社会发展史上,技术结构的技术发展模式是从单相技术结构向双相技术结构和三相技术结构逐步强化的过程:
⑴古代单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这是一种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的,并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技术结构。
⑵ 近代双相的技术结构模式包含实体型技术结构和经验型技术模式。实体型技术结构是一种由机器、机械性经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的,并以机器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该结构在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经验型技术模式仍存在与农业和手工业
⑶现代三相型技术结构模式知识型技术结构。这是一种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的,并且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在后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技术结构的演化过程交织着各种矛盾:
⑴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
决定技术结构的转变
⑵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
决定主体技术结构被替代
⑶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决定技术结构变异的时机和速度这些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