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堆 置 浸 矿堆 浸
1 堆浸的内涵及发展史
2 堆浸法的分类、技术研究特点及应用条件
3 堆浸浸矿法的工艺流程及方法
4 溶浸剂的种类及浓度
5 浸出(矿)
6 堆浸的技术经济指标及其评价
7 堆浸的设计与施工
8 堆浸的生产技术管理
1 堆浸的内涵及发展史
1.1 堆浸的内涵堆浸是在矿石堆中将矿石中的有用成份进行浸出。也就是说,矿石堆中某些矿物与化学试剂发生作用,矿物中的一些成份以离子或络合离子的形式从固相(矿石)
转入到液相的过程叫堆浸。
堆浸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矿石必须先进行位移,而后再进行浸出。
1.2 堆浸的发展史
国外大多数学者把 1752年西班牙人在里奥廷国( Rio Tinto)旁发现的酸性氧化铜矿石堆中有铜浸出的现象,作为堆浸历史的起点。也有人把
16世纪中叶匈牙利人从流经铜矿堆的废水中回收铜作为堆浸的渊源。其实最早发现堆浸的是中国人,即公元前六七世纪的,山海经,中就有记载,
其文字大意是:酸性氧化铜矿石堆,用水灌注,
流出的水集于池中,带有铜和铁离子的颜色。可见,中国人对堆浸现象的认识比西班牙人还早
1000多年。中国从唐朝开始应用铜矿堆浸技术,
到宋朝发展极盛。而西方国家到 19世纪初才广泛开展应用堆浸技术来处理露天开采的斑岩铜矿石和氧化铜矿石。现在西方国家已大规模采用堆浸
→ 萃取 → 电积工艺来开发低品位铜矿石。
1952年,葡萄牙人首先发表了铀矿石堆浸方面的文章,报道了他们用堆浸法处理铀矿石的工艺流程和一些主要技术参数。此后,美国、前苏联、法国、加拿大等国家都为铀矿堆浸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了许多工作。
1963年我国知名放射化学家杨承宗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堆置浸出,概念,并建议开展研究。核工业北京化冶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分别于 1964,1966
年开始研究铀矿堆浸技术,至 1972年,核六所在堆浸方面已取得成功经验。 1987年,核工业 719矿进行了万吨级铀矿堆浸试验获得成功,并获得 1990年度 科技进步一等奖。至 1990年,我国铀矿堆浸已占铀总产量的 10.4%,但江西 719矿的堆浸已占铀矿石总产量的
34.17%。后来,还有陕西的 794矿、浙江的 771矿等,
相继试验成功,并投入大规模生产。
堆浸的优点
与常规水冶法相比,堆浸的优点有:
1)投资少,见效快;(是常规法的 1/3左右)
2)工艺简单,成本低;(是常规法的 1/3左右)
3)根据矿床条件、特点,堆浸可在地表,
也可在井下进行,且废料可用来作充填料;
4)对环境污染小;
5)资源利用率高。
堆浸的缺点
堆浸的缺点有:
1)浸出率相对较低:比搅拌浸出低 5~
15%;
2)如在露天堆浸,其生产易受气候(风、
雨)的影响,生产不均衡;
3)浸出周期长,一年左右,对资金周转不利;
4)对堆浸矿石不易采取强化手段浸出;
2 堆浸法的分类、技术研究特点及应用条件
2.1 堆浸法的分类按浸出准备条件不同,分为非筑堆浸出法和筑堆浸出法两大类。
而按浸出地点的不同,又分为地表堆浸法和井下堆浸浸出法。
如按液体在矿堆的流动形态,而分为堆浸、池浸和槽浸三种。
2.2 堆浸的技术内容、特点及适用条件堆浸按浸出准备条件分类
a.非筑堆浸出法是指没有经过专门筑堆的浸出法。这种浸出法管理简单,成本低,经济效益好,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b.筑堆浸出法:所谓筑堆浸出法,即是先将矿石堆好堆再进行浸出。但该法必须先将矿石加工破碎成一定的几何形状( φ20mm以下),然后再进行布液浸出。
堆浸按浸出地点的不同分类
a.地表堆浸法:
在地表进行浸出,如小矿山挑来的矿石,或废石堆的浸出。
b.井下堆浸法:
利用井下的峒室,天井、采空区、巷道对矿石筑堆浸出 。
堆浸按液体在矿堆的流动形态分类
a,堆 浸法:堆浸的浸液在堆内处于非饱和流状态,属于渗滤浸出;
b,池浸法,将矿石放入事先处理好的(防腐、防漏)池子中进行浸出。
c,槽浸法,槽浸法是池浸法的 改进 。如槽子体积较大( 200—
1000m3)则用钢筋砼结构,并进行防腐(玻璃布环氧树脂)处理。
池浸和槽浸的浸液在矿堆内处于饱和流状态,属于渗透浸出。
制粒浸出法,这种浸出法一般针对粉矿或泥质含量较高的矿石。其渗透性、透气性都较差,并且容易结垢,采用制粒堆浸法可收到较好效果。
还有脱泥堆浸法、防垢堆浸法、逆流串堆堆浸法及分层堆浸法等。
堆浸的技术内容、特点及适用条件
堆浸的技术内容特点主要为以下三点:
①矿石堆 —— 堆的几何性质;矿石粒级及分布状态,
孔隙度、渗透性;矿石的酸碱性、氧化程度;主要金属元素的价态和品位;伴生元素的种类及含量等。
②溶浸液 —— 主要指溶液的种类、浓度、酸碱性或 pH
值、氧化还原性、挥发性、腐蚀性等。
③溶浸液与矿石堆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及其规律的描述、探求。
堆浸的适用条件:①矿石易浸;②品位低,且储量大的易浸矿床;③品位高而储量小、交通不便、分散的小矿点易浸矿石。
3 堆浸法的工艺流程及方法
3.1 非筑堆浸出法
3.2 堆浸法的工艺流程
3.3 堆浸前期研究工作
3.4 堆浸法的基本工艺
3.4.1 堆场的建立
3.4.2 筑堆及其设备
3.4.3 布液
3.1非筑堆浸出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露天废石堆场中。废石堆有的处于山坡,有的处于山谷中,因此,其堆的形状、大小都各不相同,由于这些废石堆都是经矿车装卸形成的。所以它有一个石块自然分级的过程,一般堆底大块较多,孔隙度大,通风好,氧化程度较高,同时渗透性肯定好些。
实践证明:由于大堆比小堆便于分淋和收集浸出液,
所以大堆比小堆的浸出效果更好。如果打算将废石堆的金属进行回收,则事先考虑便于浸出回收的一些相关因素:如简单的防腐、防漏底板(黄泥)、浸出液流向的自然坡度等。
3.2堆浸法的工艺流程
3.3堆浸前期研究工作
( 1)研究内容
a.工艺矿物学 —— 主要是指与浸出效果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如矿石的物质成份(碳酸盐,Fe,Ca,Mg,Si,Al、
U…… ),有用组份的赋存状态及泥含量,同时还需研究矿床的成因、矿石的结构、形状以及氧化情况。
b.被浸矿石破碎及其最佳粒度;
c.合理的溶浸剂选择及配方;
d.堆场的底板结构 —— 既经济又实用;
e.筑堆方式、规模及形状;
f.布液及喷淋方式;
g.影响矿石的渗透性的因素;
h.金属浸出率;
i.浸出液的回收方式。
堆浸前期研究工作
( 2)研究步骤
a,工艺矿物学研究;
b,工艺试验 研究 ; (详见 P76-82)
〈 1〉 实验室研究
〈 2〉 现场条件试验
〈 3〉 半工业性试验
c,可行性研究
d,设计
e,施工建设及交工建设
f,试车、试生产、竣工验收投产
( 3)试验研究内容和方法试验研究内容包括取样、样品分析、杯皿试验、柱浸试验、扩大试验、工业或半工业试验
( 3.1)取样
( 3.1.1)取样方法 四种
( 3.1.2)取样量和缩分
( 3.2)样品分析
( 3.3)工艺试验(试验矿样的制备、杯皿试验、柱浸试验)
( 3.4)扩大试验(或半工业试验)
三种计算铀金属浸出率的方法
a、渣汁浸出率原矿样重与浸后渣重变化不大,
原矿样重与浸后渣重变化较大:
式中,—— 渣汁浸出率( %); —— 原矿铀品位( %);
—— 浸后渣铀品位( %); —— 原矿样干重量( kg);
—— 浸后渣干重量( kg)。
b、液汁浸出率:
式中,—— 液汁浸出率( %); —— 浸出级数;
—— 第 n级浸出液浓度( g/L); —— 第 n级浸出液体积( L)。
c、液渣汁浸出率,
式中,—— 液渣汁浸出率( %);其它符号同前。
12t
1
ccP
c
-=
1 1 2 2t
11
Q c Q cP Qc-=
tP 1c
2c 1Q
2Q
%
n
nnn1
Lt
11
aV
P 10 0Q c 10 00
LP
na
n
nV
%
n
nnn1
Lt n
n n 2 2n1
aV
P 1 0 0
a V + Q c 1 0 0 0

LtP
3.4 堆浸法的基本工艺堆浸法的基本工艺过程包括:矿石加工、
堆场建设、筑堆、布液及浸出等五大部分。
3.4.1堆场的建立
3.4.2筑堆及其设备
3.4.3布液
3.4.4 溶浸剂的种类及浓度
3.4.5 浸出(矿)
3.4.1 堆场的建立
1、堆场场地的选择原则
⑴ 就近 —— 矿区坑口附近,以减少矿石的运输量;
⑵ 地势较平坦 —— 地表呈 2— 10° 坡度,以减少场地的平整量;
⑶ 场底基实 —— 无裂隙,以免浸出液渗漏;
⑷ 不占耕地 —— 尽量利用废地或采空区;
⑸ 避免汇水处 —— 以防山洪及滑坡事故的发生;
⑹ 水、电、路三通方便;
⑺ 远离居民生活区;
3.4.1堆场的建立
2、堆场面积的确定堆浸场地面积的大小取决于矿山的年生产能力、
地形及筑堆高度等因素。
单堆底面积的计算:
式中,s— 单堆底面积(㎡); δ — 矿石松散容量
( t/m3); q— 单堆矿石量( t); KK— 堆场系数,一面靠山时取 1.25~ 1.40,三面靠山时取 0.85~ 1.10;
堆场单位个数的计算:
式中,Q1—— 堆场上的矿石量 (t); ns—— 堆场单堆个数(个); q—— 单堆矿石量 (t);
K
qSK
H
s
Qn1
q

3.4.1堆场的建立
3、建筑步骤
4、堆场底板的结构(四种形式)
堆场的底板垫层结构有粘土型、地膜型、沥青混凝土型及复合型几种。
堆场底板垫层的基本要求:
⑴ 有足够的抗压能力,能承受矿石的重力和施工设备给予的压力;
⑵ 有一定的坡度 (2~ 10° ),能及时排出矿堆中的浸出液;
⑶ 渗透性低,一般小于 1× 10-7㎝ /s;
⑷ 与浸出液不起化学反应,也不会对被浸出液离子起物理或化学吸附作用;
⑸ 使用周期长,能经受各种自然条件变化的考验;
⑹ 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影响;
⑺ 施工方便,易于掌握;
⑻ 成本低,材料来源广;
5、矿石上堆前的准备工作为了提高浸出率和缩短浸出周期,在矿石上堆前,必须根据矿石的性质进行必要的破碎。
3.4.1堆场的建立底板垫层结构
粘土型垫层结构,在压实了的地基上,分层铺粘土层 (加入 3~5%澎润土 ),然后分层压实。
地膜垫层结构,用各种聚氯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软板等作垫层,其渗透性低 (1× 10-13㎝ /s ),
但其抗压、抗刺破能力较差。
沥青混凝土垫层底板,其渗透率为 10-8~10-10
㎝ /s,它的渗透性介于粘土和地膜之间,且抗压、抗刺破性能好,但一次性投资很大。
复合型垫层,由一层低渗透率粘土、一层地膜和一层低渗透率粘土复合而成。
3.4.2 筑堆及其设备矿石筑堆是堆浸法的一项重要工艺。筑堆质量的好坏与浸出效果有直接的关系。矿堆的几何形状及尺寸,取决于矿石的性质、块度、
堆场面积、堆场规模及地形地貌等因素而定。
合理的矿堆要满足如下条件:见 P88-P89
3.4.2.1 筑堆设备常用的筑堆设备有:推土机、大型后卸式汽车、皮带运输机、铲运机、弧形筑堆机、还有前端式装载机、电扒等。
3.4.2.2 筑堆方法筑堆方法
⑴ 后退式筑堆法特点:从距供矿点最远处开始筑堆,逐渐向供矿点靠近。
⑵ 前进式筑堆法特点:筑堆设备需在已筑好的部分矿堆上行走。
⑶ 多层叠加筑堆法是指一个矿堆浸出完结后,不卸堆,继续往上堆矿,再浸出。
后退式筑堆法筑堆的步骤、方法:
① 将矿石从供矿点用机械输送到堆场最远端部下,即开始筑堆。用于输送的设备主要有:后卸式汽车、前端式装载机、皮带运输机、弧形筑堆机,还可以使用小的双轮手堆车等。
② 当堆场的一部分堆达到设计高度后,输送矿石的机械开始后退,并紧靠着矿堆继续卸矿,如此依次后退卸矿、筑堆,从而使矿堆不断延伸扩大形成一个符合设计要求的堆场为止。
后退式筑堆法的优点是,1、可以避免或减轻矿堆被机械或人工的反复行走而压实; 2、可以减少矿石的离析作用(皮带运输例外); 3、能保持矿堆自然形成的特性,特别是渗透性 。
前进式筑堆法
筑堆步骤、方法:
①利用地形之差,或现修一条斜坡道,由运输机械就近将矿石卸到堆场上;②矿石逐层上堆;③矿石堆到规定高度后,运输机械直接在矿堆上往前卸矿,
如此依次推进。这种方法的主要设备是后卸式汽车。
前进式筑堆法的特点:
①矿堆高度不受筑堆设备的限制,即矿堆可高可低,灵活性大;②设备投资少;③堆场的有效面积利用率大。缺点:筑堆设备在矿堆上行走,将矿堆压实,
影响了矿堆的渗透性。因此,该方法只适应于渗透好,
块度大的矿石,而对含泥量高造粒堆浸更不能使用。
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大,工业卫生条件也较差。
多层叠加筑堆法这种方法是指一个矿堆浸出完结后,不卸堆,继续往上堆矿,再浸出。这种方法有诱人的前景:①省去了卸矿的时间和费用;②节省了场地;③使下层矿石中的未浸完金属可继续得到浸出,提高金属回收率。
但这种方法必须研究和解决如下问题:
①在增加多层矿石的压力下,如何保持矿堆的稳定性;②如何维持下层矿石的渗透性;③
如何保证浸出液中的金属离子或络合物不因缺氧或 pH值变化而引起化学沉淀。
3.4.3 布液
布液是堆浸工艺中的一项重要工艺。如何将溶浸液均匀地分布于矿堆表面,这与布液方式和装置有关。堆浸的布液方式和装置种类较多,主要的有如下 3种:
1) 喷淋式布液
a.固定喷淋式
b.旋转喷淋式
2) 滴管式布液
3) 堰塘灌溉式布液喷淋式布液
喷淋式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布液方式,而它又分为固定式和旋转式两种。
a.固定喷淋式
它是通过在管道上按需要以一定的间距钻孔,或者在管道上安装淋浴用的喷头,在泵或高位槽的压头下溶浸液从洞孔或淋喷头的小孔中分散喷出,滴落于矿堆表面的一种喷淋方式。
b.旋转喷淋式
这种布液是借助一个小型灵巧的喷头旋转来布液。
这种旋转式喷头国内外已经过了几代更新,现已日趋完善。最早采用的是农业上的雨鸟式喷头,后又出现巴哥摇摆动式喷头,最后获得广泛应用的既能旋转,
又能摆动的塞尼格喷头。
固定喷淋式 布液优缺点
优点:安装简单。
缺点:喷淋半径小;溶浸液落到矿堆表面的位置始终不变,容易造成溶浸死角;所需管材多;
能耗高;喷出的溶浸液在空间位置过高,而液滴落地位置又不变,溶浸液喷出是直上直下,
造成对矿堆表面局部冲击,有的形成水坑,破坏了矿堆的均匀渗透性。
这种方法很少采用。
旋转喷淋式 布液优缺点
优点:
①布液距离大,半径为 4~6m。布液面积大;②
能节省大量管材;采用正三角或菱形安装喷头,每个喷头间距 4m。③溶液交叉喷洒,均匀,没有溶浸死角。矿堆边坡的喷头要装阀门控制液流的压力和流量。
④安装简单,操作方便;⑤喷淋液能吸收空气中的氧;
⑥不会使矿堆表面造成冲刷,形成水坑。
缺点:
①蒸发量大;②刮大风时,喷淋液量发生飘移;
③产生雾,影响环境卫生。
2) 滴管式布液
滴管式布液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布液方式。美国内华达州不少堆浸场已将喷淋式布液改为滴管式(浸)布液。
它是由主管道、滴浸管和滴液发射管等部件组成。
采用 φ 15㎝,长 91m的主管道,然后向两侧接出
φ 11.2mm软管,软管间距为 91㎝,软管上液滴发射管间距为 76㎝ 。在干旱、蒸发量大而又缺水的地区,以及刮风大的地区有其独到的优势。
优点:蒸发量小,不产生雾,冬季冰冻能维持生产。
缺点:安装工作量大,特别是对矿石块度大,且矿堆高度很低时不适用。因为浸润半径小,有一部分矿石浸不到。美国罗彻斯特金矿堆高 6m,就有 1%的矿石未浸出,如果堆高为 2~ 3m时,则有更多的矿石不能与溶浸液接触。
3) 堰塘灌溉式布液
这种布液方式说起来很简单:即是在平整好的矿堆上用不渗透的材料筑堤,筑成若干个堰糖,然后用泵将溶浸液泵入塘中,
让溶浸液自然渗入矿堆中。
优点:能耗低,不产生酸雾,有利于工人健康,且渗透基本无死角。
缺点:不利于溶浸液和化学反应对氧的要求;边坡要用人工浇灌,大型堆场一般不采用。
3.4.4 溶浸剂的种类及浓度溶浸剂的选择和配制是堆浸工艺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3.4.4.1 溶浸剂的选择原则
3.4.4.2 溶浸剂的使用浓度
①如铀矿堆浸中,H2SO4浓度过高,易产硫酸钙结垢,造成堵塞。②如酸度过低,在矿堆下部因 Fe3+、
Al3+水解而产生氢氧化物沉淀。③堆浸中一般使用低酸,以实现选择性浸出,如铜浸出 H2SO4浓度高时,
则铜和铁一块浸出了,杂质多,难处理。
3.4.4.3 溶浸剂的种类及浓度溶浸剂的选择原则
( 1)选择性好,即选择的溶浸剂与要浸的金属矿物化学反应速度快,而与别的金属矿物不起化学反应或反应速率慢;
( 2)价格低,试剂来源广,且单位耗量少;
( 3)毒性小,易采取防范措施;
( 4)尾液中剩余的试剂能循环(重复)
使用,而不改变其物化性质;
( 5)便于从浸出液中回收金属。
3.4.4.3 溶浸剂的种类及浓度
铀矿浸出的 溶浸剂的种类及浓度浸出方法 试剂种类 浓度 (g/L)
酸法 H2SO4 5~ 50
碱法 Na2CO3+ NaH CO3 5~ 15
(NH4) 2 CO3+NH4H CO3 5~ 15
3.4.5 浸出(矿)
在矿堆喷淋溶浸液之前,必须对矿堆的矿石用清水喷淋洗涤,以洗去杂质、泥质和有害物,对浸出有利。
3.4.5.1 溶浸液的配制和使用方法
3.4.5.2 淋浸强度指单位时间内喷向矿堆单位面积上的溶浸液的体积量。通常用 L/( h·㎡ )或 L/( h·吨矿)来表示。
3.4.5.3 淋浸制度一般情况下,每天喷淋 8~12小时,停喷 16~12
小时。多数采用喷 1时停 1.0~1.5小时。或者连续喷 2
小时,停 2~3小时。
3.4.5.1 溶浸液的配制和使用方法
a.配制:要求所配制的溶浸液中 pH值,
电位等指标能满足浸出化学反应的需要 。
由于尾液是循环使用的,因此,有害杂质
( 如 Cl-,Ca2+,Mg2+等离子 ) 不断积累,必须及时排除处理,以免影响吸附效果;
b.使用方法:即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 —— 高浓度;中期 —— 中浓度;末期 —— 低浓度 。
4 堆浸的技术经济指标及其评价
所谓技术经济评价或论证,不仅要对工程中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尤其对它的主要工艺流程参数,指标的可靠性、先进性、适用性进行论证,而且还要从经济上、
政策上的可行性进行定性的和定量的计算、
分析和论证,作出评价和判断。
4.1 堆浸的技术经济指标
4.2 影响技术经济指标的主要因素
4.3 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堆浸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1 企业服务年限 a 14 水耗 t/t矿; t/a
2 矿石处理能力 t /d 15 产品产量 t/a
3 矿石品位 %; g/t 16 劳动生产率 t矿 /人 ·a
4 矿石粒度 -㎜ kg产品 /人 ·a
5 尾渣品位 %; g/t 17 投资总额 万元
6 浸出周期 d 18 单位投资指标 万元 /t产品
7 喷淋强度 m3 /(h·㎡ ) 万元 /kg产品
m3 /(d·t矿 ) 19 加工成本 元 /t矿
8 喷淋时间 喷 h/d;停 h/d 20 产品成本 万元 /kg产品
9 浸出率 % 万元 /t产品
10 浸回差 % 21 定额流通资金周转期
d
11 回收率 %
12 试剂消耗,Kg/t矿; t/a 22 贷款偿还期 a
13 电耗 KWh/t矿 23 投资利用率 %
KWh/a(年 ) 24 投入产出比 %
4.2影响技术经济指标的主要因素
有些指标因素同时影响几个技术经济指标参数 。 如矿石性质 —— 浸出率,回收率,试剂消耗量,更重要的是影响三废排放量;有些指标则同时受几个因素的制约,如:浸出率 —
矿石性质,技术水平,时间长短,成本等 。
影响技术经济指标的主要因素如下:
( 1) 矿床地质条件:矿体产状,埋深,赋存条件,总储量等;
( 2) 矿石性质:矿石品位,组成,硬度,粒级,含水量等;
( 3) 技术水平:它的可靠性,先进性;
( 4) 地质自然地理条件:温度,风力,地形,河流和降雨量等;
( 5)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状况,交通对投资总额,生产成本,管理费用有明显的影响;
( 6) 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状况是影响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 。
4.3 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一个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一般要通过可行性研究来进行评价论证 。 正规的可行性研究又分为,① 项目机会研究; ② 初步可行性研究; ③ 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
评价方法:
① 技术方案的可靠性:评价堆浸技术方案时,要审查堆浸工艺流程及其参数在技术上必须可行的,参数是可靠的,试验研究报告是否经过了鉴定 。 还必须考虑到矿样的代表性,浸出率的可靠性,尾渣品位的真实性等等 。
② 技术水平的先进性:一般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 。 将采用的新技术方法与常规技术方法所得的技术指标进行对比 。 如:同一种矿石采用造粒堆浸与不造粒堆浸,对所得的浸出率,物耗,
浸出周期等进行对比 。
③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评价:要对该项目所产生的废水量、废水中的有害组分、废渣量以及废渣中残留的有害组分进行认真分析,以确定该技术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5 堆浸的设计与施工堆浸在我国历史悠久,但目前我国的堆浸矿山还不多,因此,堆浸矿山的设计目前还未形成规范 。
5.1 设计
5.1.1要求
5.1.2内容
5.2 施工堆场的结构、筑堆、布液、浸出等前面均已作介绍。
5.1.1设计要求
① 对于新建堆浸矿山或大型堆浸改造项目的设计,
必须由具有相应等级资格的正规设计院所来承担该设计任务,以确保工程质量,技术水平及经济,社会效益 。
② 必须要有室内实验报告,现场的条件试验和半工业性试验报告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设计依据 。
③ 要有地质报告及岩矿分析资料;
④ 要有当地省市环保部门签署同意的,环境评价报告,;
⑤ 要有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矿床开采资格证书,;
⑥ 要有土地使用证书等 。
具有以上资料或证书后,方可请正规设计院所进行设计。
5.1.2 设计内容
① 如果先从井下将矿石采出,再在地表进行堆浸,则先设计常规法开采,包括:矿床的开拓,
采准,采矿方法,爆破,井下运输,矿井通风等;
② 地表堆场设计:包括现场规模,堆场底板结构,面积,矿石块度要求,筑堆方法,布液方式,
喷淋制度,防渗漏及浸出液的回收方式等 。
③ 浸出液的提取:包括吸附淋洗,沉淀工艺,
设备设施;
④ 产品的压滤,干燥及包装等;
⑤对于技改矿山,设计内容应包括堆浸、常规开采和水冶改造部分。
6 堆浸的生产技术管理
6.1 矿堆管理
6.2 生产管理经常对矿堆的喷淋情况及浸出液的收集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并作好各种数据收集,整理 。
6.3 技术管理
① 每班定时取一次溶浸液样,分析其 H+,pH、
Eh值,杂质及尾液中的剩余酸度,Eh,U,以随时调节溶浸液的配方;
② 3— 5天(或 1— 2天)取一次浸出液样,分析金属浓度。
矿堆管理
① 准确计量出矿石的重量,品位,金属量;
② 卸矿时,先铺垫,防止砸坏底板;
③ 对含泥量较多的矿石,不宜用汽车装卸筑堆,以免压实,而用皮带运输机等设备筑堆为好;
④ 矿堆边坡角应比矿石自然安息角小 5—
10° ;
⑤矿堆周围要设围堤,排水沟,以防山洪;
并经常观察其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