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节 产业资本与平均利润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部门内竞争部门内部竞争:指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种产品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
竞争的办法: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本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竞争的目的:为了使自己的企业获得较好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以便争夺市场并且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竞争的结果: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使整个部门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2、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的形成
(1)、价值规律与资本价值增殖的矛盾:
不同部门的资本由于在有机构成、周转速度等方面存在差别,在剩余价值率相同情况下,按照商品的价值出售商品,投在不同部门的资本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资本之间是没有差别的。但是,部门间的利润率差别使投入不同部门的资本增殖能力出现差别。这与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是相矛盾的。
这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与资本价值增殖的要求之间矛盾。
例如:假定各部门剩余价值率相同,资本周转速度相同,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这时,不同资本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c:v c:v,m(p) p/(c+v)
甲资本 7:3 7:3:3 30%
乙资本 8:2 8:2:2 20%
丙资本 9:1 9:1:1 10%
(2)、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与利润率的平均化(部门之间的竞争)
部门间利润率的差别,会引起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这种转移会引起各部门商品供给量的变动。这会使各种商品价格发生变化。
利润率高的部门会因资本流入引起商品供给量增加,最终使价格下降;利润率低的部门则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动。
商品价格的变动会使不同部门的资本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3)、平均利润率与平均利润部门间资本转移在经济中形成相对统一的平均利润率。这时每个资本得到的利润不再与自己所雇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而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相当于自己预付资本量的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4)、平均利润率的水平资本转投并不能改变每个部门商品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总产品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仍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总产品仍划分为补偿生产资料的部分,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部分,剩余产品部分。这三部分分别代表着相应数量的劳动时间。
全社会能够作为利润在资本之间分配的产品只能是作为剩余产品的部分,因而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社会剩余产品所代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资本之间进行的重新分配。即社会总剩余价值量在资本之间的重新分配。
按照这一原理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量/社会总资本
(5)、影响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因素:
平均利润率水平受以下两方面因素影响:
第一、社会各部门资本的有机构成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利润率水平,
如果社会生产中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较多,则平均利润率水平就相对较低;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较多,则平均利润率会相对较高。
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利润率不同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
如果资本在利润率较高的部门投入较多,则平均利润率会相对较高;反之,如果在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投入资本较多则平均利润率会相对较低。
(6)、平均利润率产生的假象:
平均利润率形成后,特定资本获得的利润并等于自己雇用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比例,而是与预付资本量成比例,因而,使利润与剩余劳动在量上出现不一致,因而进一步割断了利润与剩余劳动的联系,加强了资本创造利润的假象。
(7)、关于平均利润率问题的两点说明第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并不意味着社会生产各部门利润率不存在差别。平均利润率只是利润率水平变动的一种趋势。
第二、个别资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可以在平均利润率以上得到超额利润,从而提高自身的利润率。
3、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1)它阐明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客观必然性,解决了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表面矛盾,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也为分析商业利润、利息、地租奠定了基础。
(2)它表明工人不仅受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对立是两大阶级之间整体根本利益的对立,资产阶级内部各剥削阶级集团之间,尽管在瓜分剩余价值上存在矛盾和激烈竞争,但在剥削无产阶级的这个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必须整个阶级团结起来,去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压迫,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与平均利润率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结果当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商品的价格就不再以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基础,而是以它的生产成本+平均利润为基础。资本按照这样的价格出售商品就可得到平均利润。这种能够为资本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叫做商品的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注意:这一公式只是表示生产价格的结构。事实上,资本要从许多的商品出售中获取平均利润,因此,单位商品中包含的只是在全部平均利润中分担的一部分,它的大小取决于在正常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数量多少。商品数量多则单位商品中分担的数量就少。)
(2)、生产价格与平均利润率形成的条件:
生产价格与平均利润率都是由于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与竞争中形成的,所以,它们的形成要有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部门间不存在垄断势力,因而资本可以自由转移;
第二、劳动力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转移;
此外,为使资本转移不受其物质形态限制,还必须有信用制度的一定发展。
生产价格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条件主要存在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当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后,支配生产价格与平均利润率形成的规律就以更加复杂的形式发生作用。这种作用使经济中形成不同层次的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
(3)、生产价格的性质与地位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由于资本竞争引起的价值转形。
生产价格不是市场价格,而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市场价格的基础,是与价值范畴处于同一层次的范畴。市场价格除由生产价格决定外,还受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具有更强的变动性。
(4)、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价值仍是生产价格的客观基础,表现在:
第一、生产价格的实体仍是由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
第二、社会总生产价格=社会总价值第三、价值变动决定着生产价格的变动。
2、价值规律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
(1)、价值规律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商品交换中能够为资本提供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就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这样,价值规律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
不违背价值规律:①总额一致;②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致的;③价格变动的规律基于价值。
(2)、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
生产价格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以下作用:
第一、调节着资本在各个部门的分配;
第二、调节着社会总剩余价值在资本间的分配;
第三、自发地刺激资本主义企业改进技术与管理,以获取超额利润。
(3)、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
第一、运用劳动价值论结合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运动——对利润的追求与资本间的竞争——说明了价值规律与社会上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第二、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不是个人间的经济利益矛盾,而是两大阶级间的利益矛盾。
三、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1、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1)、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总资本中不变资本比重提高,可变资本比重下降。可变资本比重下降反映着生产中使用的活劳动相对减少。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情况下,社会总利润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值会下降,即平均利润率下降。
数字举例:假定剩余价值率m’=100%。
如果 c:v为1:1,则利润率p’=50%;
如果 c:v为2:1,则利润率p’=33%;
如果 c:v为3:1,则利润率p‘=25%;
如果 c:v为4:1,则利润率p’=20%;
如果 c:v为5:1,则利润率p’=17%;
(2)、平均利润率下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有表现
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之一就是生产过程中更多地用物化劳动代替活劳动。这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因此平均利润率下降是生产力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有表现。
(3)、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与利润量的增加可以同时发生,而且必然同时发生。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在资本积累基础上出现的,资本积累增大了预付资本,因而在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量有可能增加。资本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一旦积累不能带来更多的利润量,积累将会停止。
(4)、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代表工人受剥削程度减轻
前面数字例子已经反映出,利润率是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前提下下降的。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不变表明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
2、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在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总趋势下,经济中还存在着若干起反作用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提高:特别是生产率提高形成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使剩余价值率提高;
(2)、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生产资料价值下降;
(3)、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延缓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4)、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资本有机构成下降的情况: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工艺创造使活劳动使用量减少,当前更多地表现为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情况下,高新科技的应用不一定提高生产资料价值的比重,因此,不一定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5)、其它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如,资本通过对外贸易与投资,利用别国廉价劳动力,可以提高剩余价值率,进而提高利润率;
又如,股份资本的增加,使大量分散的股份资本满足于较低的股息收入,因而使大资本获得的企业利润与股息之和与其资本额之比相对较高。
3、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矛盾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的绝对量增加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内部一系列矛盾尖锐化:
(1)、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为抵销利润率下降造成的利润量相对减少,资本往往通过扩大积累来增加利润量,这会进一步加剧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矛盾。
(2)、生产扩大与资本价值增殖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利润的生产,增加利润的手段之一是靠资本积累来扩大生产,但资本积累往往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这会进一步导致利润率下降。这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本来目的产生矛盾。
(3)、相对过剩人口与过剩资本并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一方面造成了相对过程人口,另一方面,产生了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这后一结果使许多中小资本无力获得足够的利润,也使一些大资本对前景的预期悲观。因此,这些资本成为过剩资本。
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相对过剩人口与过剩资本并存,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4)、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资本积累造成的社会不利后果,给劳动阶级产生诸多不利经济影响,因而,社会阶级矛盾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