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价格和利润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1、商品生产的实际耗费与资本主义耗费
A、商品生产的实际耗费:
为生产某种商品需要耗费:a.原材料、能源、辅助材料;厂房、机器设备的磨损。(物化劳动)b.劳动者支出的劳动(活劳动)。
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物化劳动+活劳动
用价值表现就是:商品价值=c+v+m。
B、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耗费
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中耗费的只有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所以在资本家的观念中,生产的耗费只有c+v。这样,c+v就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成本价格。
2、“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不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只作为“劳动的吸收器”发挥作用。但是,对于资本家来说,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二者作为生产要素缺一不可,所以,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不变资本)和用于支付工资的可变资本并无区别。这样,生产中耗费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就被归结为单一概念——成本。
成本价格是资本主义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支付的工资价值之和,它是生产中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
这样,商品的价值就从“c+v+m”转化为“k+m”。 (“k”代表成本价格)
3、成本价格的实际经济意义
(1)成本价格的补偿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基本保证,是资本实现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
(2)成本价格是资本主义商品价格的最低限;
(3)成本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额是资本主义市场价格竞争的基础。
4、成本价格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1)在成本价格的概念上,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因而掩盖了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真实源泉;
(2)资本家把成本价格看作商品的真正价值,因而剩余价值被看做是商品价值以上的加价从流通中获得的。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成本价格的概念使剩余价值表现为成本以上的余额。这个余额是资本家付出了资本才生产出来的,在他的观念中全部预付资本都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当从观念上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从观念上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所取得的现象形态。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商品的价值就进一步转化为:
商品价值=k+p (“p”代表利润)
2、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润与剩余价值是用不同概念反映同一个价值实体。
剩余价值的概念反映出这一价值实体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
利润的形态上同一价值实体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剩余价值是揭示本质的范畴,利润是掩盖本质,形成假象的范畴。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客观原因:
(1)劳动力价值表现为工资:工资范畴反映的是“工人得到了全部劳动的成果”,因而割断了利润与工资的联系;
(2)工资作为流动资本的一部分,掩盖了用以支付工资的可变资本的特殊作用,把劳动力表现为与其它资本没有区别的生产要素。
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m`-〉p`
1、利润率:
利润率是利润(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
p’=p/C=m/C (p’代表利润率;C代表预付总资本)
由于在日常经济活动中资本是连续循环的,很难计算资本周转一次带来的利润量,所以,常常是计算资本的年利润率。这时,
P’=M/C=(m’vn)/C
如果资本每年周转一次,则年利润率就等于上面所说的利润率。
2、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1)计算公式不同及由此反映出的数量不同,p’=p/C=m/C;m’=m/v
所以,p’< m’
(2)反映的内容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利润率仅反映资本在量上的增殖程度。
3、利润率的实际经济意义:
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经营效益的最重要指标。提高利润率是资本主义经营者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的重要途径。
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正比)
(2)资本的有机构成;(反比)
(3)资本的周转速度;(正比)
(4)不变资本的节省(反比)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的形成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
C:V的差别、周转速度的差别——〉P的差别——〉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本质平均利润形成的具体过程
①不同利润的差别;②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一资本周转为特征)
行业内部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和部门利润率竞争
部门之间的竞争平均利润率=m`总/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X预付资本总额
(二)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三、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W=c+v+m w=k+p 生产价格=k+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利润作用形式发生变化——〉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浮动(各部门存在差异,总的没有变化)。
不违背价值规律P161:①总额一致;②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致的;③价格变动的规律基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