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章 社会保障基金与其他经济变量的联动效应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基金与税收
社会保障基金与储蓄
社会保障与工资
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劳动力市场效应一、社会保障基金与税收
(一) 社会保障与税收的关系
一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是否有必要采用税收课征方式;
二是社会保险税在税收结构中的定位及其相互作用;
三是社会保障,税,影响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和程度。
国际上,社会保险基金筹资的征缴体制
一是通过征收社会保险税的形式筹集基金,
由国家税务机关履行征收职责;
二是名义上称为社会保险税,但由隶属于社会保障部门的基金经办机构征收;
三是称为社会保险费,由隶属于劳动或社会保障部门的经办机构征收。
实践中,大多数国家采用税收方式筹集社会保险基金,且在税收制度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税的实施情况
,世界政府财政年鉴( 1990),
统计,118个国家中,开征此税的有 80个国家,其覆盖面占发达国家的 68%。
各国社会保险税按其实施特点主要可分为二类:
一是按不同的保障项目制订不同的征税标准,如美国、德国、日本等;
二是按统一的标准征收社会保险税,如英国、澳大利亚、埃及等国。
社会保障税占美国税收收入的比重
12%
18%
28%
30%
37%
0% 20% 40%
1955
1960
1970
1980
1986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体制的“费改税”问题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1999),规定,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可由税务机关征收,也可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
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要集中统一征收。
在征收后,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分账管理。
现行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方式是缴费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金征缴的到位率低。
(二)社会保险税在税收结构中的定位家庭收入家庭要素市场工资
13
股利
14
11
薪给
12
利润
10
消 费消费货物 资本货物市场 市场家庭储蓄
3
资本市场
5 投资
9
企 业
8
使 用
6
2
毛收入总额
7
4
折旧
15 保留利润
1
企业和家庭收入与支出的流转简图
(三)社会保障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在理论上,,累进税制,有利于低收入阶层而不利于高收入阶层,起着缩小分配不平等的作用;而,累退税制,有利于高收入阶层而不利于低收入阶层,起着加剧收入不平等的作用。
累进税制和举办社会福利事业确实能减少绝对贫困现象,也能在一定程度缩小贫富差距。
但是,实践中,不可能实现财富和收入分配的
,均等化,,且在某些方面还同时起着扩大贫富差距的作用。
16
14
12
10
8
6
4
2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雇主和雇员合作)
社会保险税个人工薪收入(美元)
社会保险税的累退倾向及其原因
从横向看,只课及工薪所得,
而对资本所得,如红利、股利、
利息、租金等不纳税或者少纳税。
从纵向看,大多国家的社会保险税规定了应课税工资的最高限额,超过最高限额的那部分工资可以不纳税。
富人与穷人的平均寿命差异导致社会保险的受益和享受的年限。
(三)负所得税及其适用条件
负所得税(政府补助支出)=个人收入基本保证额(最低收入指标)-(个人实际收入 × 负所得税税率);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
负所得税实质是一种穷人瞄准机制,在补助低收入者的同时不养懒汉。
作为税收,负所得税制度是政府与社会保障政策的结合物,有利于政府运用税收机制补助低收入者和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该制度对低收入者在儿童抚养、配偶补助、失业保险费、
教育费、医疗费等方面实行。
负所得税适用的前置性条件:
一是要有健全的个人所得税制,要有广阔的税基;
二是要求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进行基金的筹集与津贴的支付。
二、社会保障基金与储蓄
(一)储蓄-消费行为的理论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莫迪尼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交叠世代模型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持久收入 =家庭在长期视界内各个年份所获收入的预期平均值
假定 1:人们一生的经历是随机的,从而家庭不同年份的收入具有波动性。
假定 2,家庭对稳定消费的偏好胜过对不稳定消费的偏好。即,家庭将试图通过金融资产市场维持完全稳定的消费路径,以使每一个时期的消费都等于持久收入。
两时期的持久收入模型约束:持久收入给家庭带来的跨时期预算约束,同收入流波动时的跨时期预算约束相同。
偏好,)持久收入(
P21 Y CC
r
QQ
r
Y P
P 11Y
2
1即:
1C
2C
E
1C
2C
1Q
2Q
045P
P
P
YQCQS
YCC
r
Q
Q
r
r
Y
1111
21
2
1
)
1
)(
2
1
(
家庭的最优消费和储蓄决策
结论:家庭会使现期消费等于持久收入。当现期收入大于持久收入时,家庭会增加储蓄;而现期收入小于持久收入时,家庭会动用储蓄莫迪尼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假设 1,人在一生过程中,收入将会有规律地波动。
假设 2,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的方式统筹安排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
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
=>偏好:一生有平稳的消费
=>两阶段:工作年份和退休年份
=>收入变动的原因:退休(工作年份收入为 Y,退休年份收入为零)
负储蓄储蓄时间收入消费财产积累开始退休生命结束
Y
C
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
0
交叠世代模型
在生命周期模型中引入了不同代的交易,
发展成迭代模型。
迭代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性模型之一,旨在确定社会的最优消费、
储蓄和投资。
迭代模型的基本假设
社会中,人口是在不断新老交替的。时间为离散而非连续,即 t=0,1,2,3
简单假设:
①行为人只能存活两期:年老期和年轻期;
②每个行为人,年轻期具有劳动能力,可以创造财富,设为 Y;年老期失去劳动能力,不创造财富,只能依靠养老金(设为 E)生存。
③年轻期和年老期都消费,分别为 C1t,C2t+1
青年期 老年期青年期 老年期青年期 老年期青年期 老年期行为人生存期和社会人口结构示意图时期 tt-1 t+1 个人生存时期社会人口结构不考虑货币的迭代模型
行为人的目标效用函数和跨期预算约束如下:
10
10
2
1
1
2
1
1
..
0
''
,0
'
)
2
1
()
1
(m a x
RR
t
C
t
C
ERY
t
C
t
RCts
uu
t
Cu
t
CuU
,为产品收藏收益率
,为行为人的主观贴现率消费分别为年轻和年老期的,其中,
,
行为人的最优消费选择示意图
Ct1
C2t+1
U2
U1
随着预算约束线斜率的上升,也就是R的变化,行为人的福利水平可望得到改善 。
A
B
C
E1
E2
迭代模型确定的最优行为与典型养老模式
任一特定时期的人口中,一部分人处在年轻期,具备劳动能力,另一部分人处在老年期,
失去了劳动能力,即任何时期,一个社会都会存在两代人,并且这两代人之间存在交易。
在时期 t,青年数量为 Lt,劳动力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为 n,老年(前一时期里的青年)
数量为:
1 1
t
t
LL
n
提供资本提供劳动力老年期青年期老年期青年期时期 t
青年期:工作、消费和储蓄老年期:消费和负储蓄最优行为与典型养老模式
最优行为:在时期 t,行为人自觉或被迫计划其在两个时期里的 消费数量,并在 收入约束 下最大化其 效用 。
就个人而言,要求个人青年期收入在两个时期实现跨期转移,形成 个人储蓄型养老模式 ;
就家庭而言,要求青年人收入在两代人之间实现跨代转移,形成 家庭养老模式 ;
就社会而言,若青年期收入在两个时期实现跨期转移,
形成 基金制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若青年人收入在两代人之间实现跨代转移,形成 现收现付制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二)不同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机制对储蓄的影响
1、现收现付制对个人储蓄的影响
费尔德斯坦认为,现收现付制使得正在工作的一代与退休的一代之间存在资产的代际转移,对个人储蓄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影响:
,资产替代效应,,从公共养老金计划中获取养老保险收益会降低为退休消费而进行资产积累的动机。
退休效应,现收现付制会诱使提前提休,即工作期缩短和退休期延长,这要求工作期间有较高的储蓄率。
现收现付制对储蓄的净效应:若前者大于后者,则会减少个人储蓄,即产生挤出效应;反之,会增加储蓄。
研究表明,1929- 1971年间(不含 1941— 1946),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了 50%的个人储蓄。
巴洛的观点与结论
巴洛引入遗产动机后研究认为:现收现付制是一种政府强制实施的转移支付,个人或家庭必然还存在自身的代际转移支付,这就迫使个人或家庭增加储蓄,同时,由于代际转换的存在,工作代和退休代的缴费和领取养老金之间的继起性,在一定程度上都抵销了,挤出效应,。
因而,在不存在退休效应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制度对个人储蓄没有负面影响,至少不会有费尔德斯坦估计的那么大,甚至还有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正面激励作用。
关于现收现付制影响储蓄的理论结论与实际不符的主要解释
法定养老保险计划的资产替代效应和退休效应相互抵销,
导致现收现付制对储蓄的影响难以预测 。
法定养老保险制度下,基金流动性受到限制,而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通货膨胀使得基金不断贬值,导致人们可能会增加储蓄以备养老之用,如富人 。
法定养老保险约束了部分人群 ( 如青年人和穷人 ) 的短期行为,从而减轻了养老保险计划对储蓄的负影响 。
消费惯性和意识转换滞后,使得第一代养老金领取者不会立即动用储蓄用于即期消费,可能将部分收益留给子女 。
借债消费受到限制的条件下 ( 如消费信贷的可及性 ),
现收现付的强制储蓄往往难以被抵销 。
2、完全积累制对个人储蓄的影响
完全积累制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个人部分收入的强制性延迟支付机制,在自愿储蓄率低于强制储蓄率的条件下,它会促使个人储蓄的增加。
缴费率越高,完全积累制计划对储蓄的积极影响就越大。
完全积累制对个人储蓄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研究的国家样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类型对其他个人储蓄的影响分析者新加坡 中央公积金 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Faruqe和
Husain(1994)
新加坡 中央公积金 不显著 Husain(1995)
马来西亚 职业年金 不显著 Faruqee和
Husain
( 1994)
智利 私人年金 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Morande
( 1996)
7个 OECD国家和 4个欠发达国家各种完全积累制的年金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Reisen和
Bailiu
( 1997)
3、不同财务机制对公共储蓄的影响影响对象 现收现付制 完全积累制原因 结果 原因 结果初建期公共储蓄 低赡养率形成盈余增加 若不被财政赤字所吸纳而用于经常性开支增加私人储蓄 低税率 增加 增加成熟期公共储蓄 高社会保障支出减少 赤字减少,支付危机下降增加私人储蓄 高赤字,高税率减少 低替代率,低缴费率增加总储蓄 社会保障的
,财富效应,
减少 基金结余或储备增加增加
4、不同财务机制影响总储蓄的关键因素
一是不同财务机制形成的强制个人储蓄和自愿个人储蓄之间的替代程度。替代程度越高,对总储蓄的影响越小,反之影响则会越大;
二是不同财务机制积累基金的最终使用方向。
若是用于政府经常性开支或弥补公共负债,就不会增加总储蓄,反之,则可能增加总储蓄。
两个因素不同方向的变化所形成的合力最终决定不同财务机制影响储蓄的程度。
三、社会保障与工资
(一)不同社会保障项目与工资的关系不尽一致社会保险项目 单位福利 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是工资的一部分,
且属于必要劳动报酬,以劳动贡献为依据缴费和受益是工资的一部分,
且属于必要劳动报酬,以劳动贡献或人头为依据缴费和受益是非劳动报酬,
转移支付类项目,
属于剩余劳动,
以资格和需要为依据受益
(二)社会保障与工资的转化
大部分社会保障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原有工资的转化形式。
雇员一般无法逃避或转嫁社会保障税费负担。
雇主一般可以向雇员和消费者转嫁社会保障税费负担。
社会保障收入与工资差异
二者的发放形式不同
在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中,二者的作用、
形式不同四、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劳动力市场效应
社会保障税可能扭曲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信号,其扭曲程度取决于劳动力供求状况。
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市场具有双重作用:
促进就业效应和抑制就业效应。
高额的社会保障费用阻碍了新工作岗位的产生和对缺员岗位的补充。
促使,地下经济,和,地下劳动,的盛行。
诱致提前退休
社会保障基金与税收
社会保障基金与储蓄
社会保障与工资
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劳动力市场效应一、社会保障基金与税收
(一) 社会保障与税收的关系
一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是否有必要采用税收课征方式;
二是社会保险税在税收结构中的定位及其相互作用;
三是社会保障,税,影响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和程度。
国际上,社会保险基金筹资的征缴体制
一是通过征收社会保险税的形式筹集基金,
由国家税务机关履行征收职责;
二是名义上称为社会保险税,但由隶属于社会保障部门的基金经办机构征收;
三是称为社会保险费,由隶属于劳动或社会保障部门的经办机构征收。
实践中,大多数国家采用税收方式筹集社会保险基金,且在税收制度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税的实施情况
,世界政府财政年鉴( 1990),
统计,118个国家中,开征此税的有 80个国家,其覆盖面占发达国家的 68%。
各国社会保险税按其实施特点主要可分为二类:
一是按不同的保障项目制订不同的征税标准,如美国、德国、日本等;
二是按统一的标准征收社会保险税,如英国、澳大利亚、埃及等国。
社会保障税占美国税收收入的比重
12%
18%
28%
30%
37%
0% 20% 40%
1955
1960
1970
1980
1986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体制的“费改税”问题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1999),规定,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可由税务机关征收,也可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
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要集中统一征收。
在征收后,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分账管理。
现行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方式是缴费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金征缴的到位率低。
(二)社会保险税在税收结构中的定位家庭收入家庭要素市场工资
13
股利
14
11
薪给
12
利润
10
消 费消费货物 资本货物市场 市场家庭储蓄
3
资本市场
5 投资
9
企 业
8
使 用
6
2
毛收入总额
7
4
折旧
15 保留利润
1
企业和家庭收入与支出的流转简图
(三)社会保障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在理论上,,累进税制,有利于低收入阶层而不利于高收入阶层,起着缩小分配不平等的作用;而,累退税制,有利于高收入阶层而不利于低收入阶层,起着加剧收入不平等的作用。
累进税制和举办社会福利事业确实能减少绝对贫困现象,也能在一定程度缩小贫富差距。
但是,实践中,不可能实现财富和收入分配的
,均等化,,且在某些方面还同时起着扩大贫富差距的作用。
16
14
12
10
8
6
4
2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雇主和雇员合作)
社会保险税个人工薪收入(美元)
社会保险税的累退倾向及其原因
从横向看,只课及工薪所得,
而对资本所得,如红利、股利、
利息、租金等不纳税或者少纳税。
从纵向看,大多国家的社会保险税规定了应课税工资的最高限额,超过最高限额的那部分工资可以不纳税。
富人与穷人的平均寿命差异导致社会保险的受益和享受的年限。
(三)负所得税及其适用条件
负所得税(政府补助支出)=个人收入基本保证额(最低收入指标)-(个人实际收入 × 负所得税税率);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
负所得税实质是一种穷人瞄准机制,在补助低收入者的同时不养懒汉。
作为税收,负所得税制度是政府与社会保障政策的结合物,有利于政府运用税收机制补助低收入者和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该制度对低收入者在儿童抚养、配偶补助、失业保险费、
教育费、医疗费等方面实行。
负所得税适用的前置性条件:
一是要有健全的个人所得税制,要有广阔的税基;
二是要求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进行基金的筹集与津贴的支付。
二、社会保障基金与储蓄
(一)储蓄-消费行为的理论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莫迪尼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交叠世代模型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持久收入 =家庭在长期视界内各个年份所获收入的预期平均值
假定 1:人们一生的经历是随机的,从而家庭不同年份的收入具有波动性。
假定 2,家庭对稳定消费的偏好胜过对不稳定消费的偏好。即,家庭将试图通过金融资产市场维持完全稳定的消费路径,以使每一个时期的消费都等于持久收入。
两时期的持久收入模型约束:持久收入给家庭带来的跨时期预算约束,同收入流波动时的跨时期预算约束相同。
偏好,)持久收入(
P21 Y CC
r
r
Y P
P 11Y
2
1即:
1C
2C
E
1C
2C
1Q
2Q
045P
P
P
YQCQS
YCC
r
Q
Q
r
r
Y
1111
21
2
1
)
1
)(
2
1
(
家庭的最优消费和储蓄决策
结论:家庭会使现期消费等于持久收入。当现期收入大于持久收入时,家庭会增加储蓄;而现期收入小于持久收入时,家庭会动用储蓄莫迪尼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假设 1,人在一生过程中,收入将会有规律地波动。
假设 2,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的方式统筹安排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
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
=>偏好:一生有平稳的消费
=>两阶段:工作年份和退休年份
=>收入变动的原因:退休(工作年份收入为 Y,退休年份收入为零)
负储蓄储蓄时间收入消费财产积累开始退休生命结束
Y
C
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
0
交叠世代模型
在生命周期模型中引入了不同代的交易,
发展成迭代模型。
迭代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性模型之一,旨在确定社会的最优消费、
储蓄和投资。
迭代模型的基本假设
社会中,人口是在不断新老交替的。时间为离散而非连续,即 t=0,1,2,3
简单假设:
①行为人只能存活两期:年老期和年轻期;
②每个行为人,年轻期具有劳动能力,可以创造财富,设为 Y;年老期失去劳动能力,不创造财富,只能依靠养老金(设为 E)生存。
③年轻期和年老期都消费,分别为 C1t,C2t+1
青年期 老年期青年期 老年期青年期 老年期青年期 老年期行为人生存期和社会人口结构示意图时期 tt-1 t+1 个人生存时期社会人口结构不考虑货币的迭代模型
行为人的目标效用函数和跨期预算约束如下:
10
10
2
1
1
2
1
1
..
0
''
,0
'
)
2
1
()
1
(m a x
RR
t
C
t
C
ERY
t
C
t
RCts
uu
t
Cu
t
CuU
,为产品收藏收益率
,为行为人的主观贴现率消费分别为年轻和年老期的,其中,
,
行为人的最优消费选择示意图
Ct1
C2t+1
U2
U1
随着预算约束线斜率的上升,也就是R的变化,行为人的福利水平可望得到改善 。
A
B
C
E1
E2
迭代模型确定的最优行为与典型养老模式
任一特定时期的人口中,一部分人处在年轻期,具备劳动能力,另一部分人处在老年期,
失去了劳动能力,即任何时期,一个社会都会存在两代人,并且这两代人之间存在交易。
在时期 t,青年数量为 Lt,劳动力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为 n,老年(前一时期里的青年)
数量为:
1 1
t
t
LL
n
提供资本提供劳动力老年期青年期老年期青年期时期 t
青年期:工作、消费和储蓄老年期:消费和负储蓄最优行为与典型养老模式
最优行为:在时期 t,行为人自觉或被迫计划其在两个时期里的 消费数量,并在 收入约束 下最大化其 效用 。
就个人而言,要求个人青年期收入在两个时期实现跨期转移,形成 个人储蓄型养老模式 ;
就家庭而言,要求青年人收入在两代人之间实现跨代转移,形成 家庭养老模式 ;
就社会而言,若青年期收入在两个时期实现跨期转移,
形成 基金制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若青年人收入在两代人之间实现跨代转移,形成 现收现付制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二)不同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机制对储蓄的影响
1、现收现付制对个人储蓄的影响
费尔德斯坦认为,现收现付制使得正在工作的一代与退休的一代之间存在资产的代际转移,对个人储蓄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影响:
,资产替代效应,,从公共养老金计划中获取养老保险收益会降低为退休消费而进行资产积累的动机。
退休效应,现收现付制会诱使提前提休,即工作期缩短和退休期延长,这要求工作期间有较高的储蓄率。
现收现付制对储蓄的净效应:若前者大于后者,则会减少个人储蓄,即产生挤出效应;反之,会增加储蓄。
研究表明,1929- 1971年间(不含 1941— 1946),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了 50%的个人储蓄。
巴洛的观点与结论
巴洛引入遗产动机后研究认为:现收现付制是一种政府强制实施的转移支付,个人或家庭必然还存在自身的代际转移支付,这就迫使个人或家庭增加储蓄,同时,由于代际转换的存在,工作代和退休代的缴费和领取养老金之间的继起性,在一定程度上都抵销了,挤出效应,。
因而,在不存在退休效应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制度对个人储蓄没有负面影响,至少不会有费尔德斯坦估计的那么大,甚至还有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正面激励作用。
关于现收现付制影响储蓄的理论结论与实际不符的主要解释
法定养老保险计划的资产替代效应和退休效应相互抵销,
导致现收现付制对储蓄的影响难以预测 。
法定养老保险制度下,基金流动性受到限制,而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通货膨胀使得基金不断贬值,导致人们可能会增加储蓄以备养老之用,如富人 。
法定养老保险约束了部分人群 ( 如青年人和穷人 ) 的短期行为,从而减轻了养老保险计划对储蓄的负影响 。
消费惯性和意识转换滞后,使得第一代养老金领取者不会立即动用储蓄用于即期消费,可能将部分收益留给子女 。
借债消费受到限制的条件下 ( 如消费信贷的可及性 ),
现收现付的强制储蓄往往难以被抵销 。
2、完全积累制对个人储蓄的影响
完全积累制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个人部分收入的强制性延迟支付机制,在自愿储蓄率低于强制储蓄率的条件下,它会促使个人储蓄的增加。
缴费率越高,完全积累制计划对储蓄的积极影响就越大。
完全积累制对个人储蓄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研究的国家样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类型对其他个人储蓄的影响分析者新加坡 中央公积金 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Faruqe和
Husain(1994)
新加坡 中央公积金 不显著 Husain(1995)
马来西亚 职业年金 不显著 Faruqee和
Husain
( 1994)
智利 私人年金 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Morande
( 1996)
7个 OECD国家和 4个欠发达国家各种完全积累制的年金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Reisen和
Bailiu
( 1997)
3、不同财务机制对公共储蓄的影响影响对象 现收现付制 完全积累制原因 结果 原因 结果初建期公共储蓄 低赡养率形成盈余增加 若不被财政赤字所吸纳而用于经常性开支增加私人储蓄 低税率 增加 增加成熟期公共储蓄 高社会保障支出减少 赤字减少,支付危机下降增加私人储蓄 高赤字,高税率减少 低替代率,低缴费率增加总储蓄 社会保障的
,财富效应,
减少 基金结余或储备增加增加
4、不同财务机制影响总储蓄的关键因素
一是不同财务机制形成的强制个人储蓄和自愿个人储蓄之间的替代程度。替代程度越高,对总储蓄的影响越小,反之影响则会越大;
二是不同财务机制积累基金的最终使用方向。
若是用于政府经常性开支或弥补公共负债,就不会增加总储蓄,反之,则可能增加总储蓄。
两个因素不同方向的变化所形成的合力最终决定不同财务机制影响储蓄的程度。
三、社会保障与工资
(一)不同社会保障项目与工资的关系不尽一致社会保险项目 单位福利 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是工资的一部分,
且属于必要劳动报酬,以劳动贡献为依据缴费和受益是工资的一部分,
且属于必要劳动报酬,以劳动贡献或人头为依据缴费和受益是非劳动报酬,
转移支付类项目,
属于剩余劳动,
以资格和需要为依据受益
(二)社会保障与工资的转化
大部分社会保障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原有工资的转化形式。
雇员一般无法逃避或转嫁社会保障税费负担。
雇主一般可以向雇员和消费者转嫁社会保障税费负担。
社会保障收入与工资差异
二者的发放形式不同
在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中,二者的作用、
形式不同四、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劳动力市场效应
社会保障税可能扭曲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信号,其扭曲程度取决于劳动力供求状况。
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市场具有双重作用:
促进就业效应和抑制就业效应。
高额的社会保障费用阻碍了新工作岗位的产生和对缺员岗位的补充。
促使,地下经济,和,地下劳动,的盛行。
诱致提前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