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
Human Anatomy
哈尔滨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
2004年 2月供五年制用
(据,人体解剖学,——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修订)
第十八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Pathway of the Nerous System
本章基本要求掌握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躯干和四肢痛,
温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
名称,纤维束的名称,交叉部位,行程中通过的主要部位和终止部位,不同部位损伤的表现;运动传导路神经元的位置,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表现;锥体系的组成,各束的起始,主要走行部位,
交叉部位和终止部位;各束的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面神经核与面神经损伤后的症状与体征 。
熟悉头面部痛,温觉传导路神经元胞体的位置,
名称,纤维束的名称,交叉部位,行程中通过的主要部位和终止部位,不同部位损伤的表现;瞳孔对光反射的途径,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的概念,视神经和动眼神经分别损伤时瞳孔对光反射改变情况;
舌下神经核与舌下神经损伤后的症状与体征; 锥体外系的特点和功能 。
了解触觉传导路的途径;听觉传导路的途径和特点; 锥体外系的组成 。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感受器肌、肌腱、
骨膜、关节皮肤的精细触觉脊神经
(周围突)
脊神经节第 1级神经元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Sensory Pathway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经延髓、脑桥、中脑腹后外侧核第 3级神经元丘脑上辐射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前回第 2级神经元薄、楔束核
(中枢突)经脊髓后索后根,薄、楔束损伤及其表现,
① 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
同侧相应分布区 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障碍。
② 延髓后索损伤,
同侧损伤平面 以下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③ 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损伤,
同侧半身 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④ 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损伤:
双侧上下肢及躯干 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⑤ 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内囊损伤:
对侧半身 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⑥ 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相应支配区 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感受器肌肌腱骨膜关节脊神经
(周围突)
脊神经节第 1级神经元后根中枢突胸核、腰骶膨大 Ⅴ —
Ⅶ 层第 2级神经元脊髓小脑前束、后束经小脑上、下脚旧小脑皮质二、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路感受器脊神经
(周围突)
脊神经节第 1级神经元后根中枢突皮肤后角固有核
( Ⅰ,Ⅳ,Ⅴ 层)
第 2级神经元白质前连合交叉上升 1~2节 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触觉 )
经脊髓外侧索、延髓、脑桥、中脑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丘脑上辐射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
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损伤及表现,
① 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
同侧 分布区的节段性痛温觉障碍
② 后角损伤,
同侧 支配区下1~2节的节段性痛温觉障碍
③ 白质前连合损伤,
双侧 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障碍
④ 脊髓外侧索损伤,
对侧 损伤平面以下(下1~2节段)的痛温觉障碍
⑤ 脑干损伤累及脊髓丘脑束、腹后外侧核损伤,对侧 躯干及上、下肢痛温觉障碍。
⑥ 内囊损伤,对侧 半身痛温觉障碍
⑦ 大脑皮质损伤,对侧 相应支配区的感觉障碍
2,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感受器皮肤粘膜三叉神经
(周围突)
三叉神经节第 1级神经元三叉神经根、
三叉神经脊束
(中枢突)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第 2级神经元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第 3级神经元丘脑上辐射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损伤及表现,
①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
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脊束核损伤:
同侧相应支配区的痛、温觉障碍
② 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丘脑上辐射、
内囊、中央后回下部损伤:
对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三、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
1.视觉传导路感受器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双极细胞第 1级神经元节细胞第 2级神经元视神经,视交叉,视束鼻侧纤维交叉、
颞侧不交叉外侧膝状体第 3级神经元视辐射经内囊后肢距状沟两侧皮质损伤及表现:
① 视神经损伤,
同侧盲
② 视交叉中部损伤:
双颞侧偏盲
③ 视交叉外侧部损伤:
同侧眼鼻侧半偏盲
④ 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视中枢损伤,
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
2.瞳孔对光反射:
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损伤及表现,
① 视神经损伤,
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② 动眼神经损伤:
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四、听觉传导路感受器螺旋器蜗螺旋神经节第 1级神经元蜗神经蜗神经核第 2级神经元斜方体、
外侧丘系交叉与不交叉下丘第 3级神经元下丘臂内侧膝状体第 4级神经元听辐射经内囊后肢 颞横回第二节 运动传导路 Motor Pathway
一、锥体系
1.皮质脊髓束:
① 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
② 下行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 3/5、
脑桥基底部、延髓的锥体。
③ 在锥体交叉处约 75~ 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行于脊髓外侧索终止于脊髓前角,支配四肢肌。
④ 未交叉的纤维行于脊髓前索,为皮质脊髓前束,终止于对侧前角,支配躯干肌。
2.皮质核束:
① 起于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
② 下行经内囊膝部、大脑脚底中 3/5
③ 大部分终止双侧脑神经运动核,支配双侧眼外肌,咀嚼肌,面部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
④ 小部分终止于 对侧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支配对侧的面下部肌、舌肌。
3.上、下运动神经元
① 上运动神经元,指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及其轴突
②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细胞
③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 硬瘫即肌张力增高、肌肉不萎缩、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出现等;在皮质核束表现为 核上瘫,即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舌尖偏向对侧)。
④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 软瘫即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深、浅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等;
在皮质核束表现为 核下瘫,即同侧全部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
(舌尖偏向同侧)。
4,锥体系损伤及表现,
① 脊髓前角、前根及脊神经损伤:
同侧 节段性 软瘫
② 脊髓外侧索损伤:
同侧 损伤平面以下 硬瘫
③ 延髓锥体交叉处损伤:
双侧 上、下肢 硬瘫
④ 锥体、脑桥基底部、大脑脚、
内囊后肢损伤:
对侧 上、下肢 硬瘫
⑤ 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 相应支配区 硬瘫
⑥ 面神经核、面神经根、面神经损伤,同侧面肌核下瘫
⑦ 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根、舌下神经损伤,同侧舌肌核下瘫
⑧ 大脑脚、内囊膝部、中央前回下部损伤,对侧面、舌肌核上瘫二、锥体外系
1.组成,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
前庭核,小脑,网状结构等 。
2.特点,① 结构复杂、纤维联系广泛,因此是多级神经元传导
② 发生上较古老,在鸟类以下是控制运动的中枢。
③ 在功能上与锥体系是统一的整体,锥体外系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锥体系的发动,而锥体系功能的实现又必须有锥体外系保证稳定的肌张力 。
3.环路传导,锥体外系的传导构成很多环路,主要有:
① 纹状体 黑质 多巴胺能通路,损伤可致震颤麻痹
② 皮质 纹状体背侧丘脑对皮质运动区有反馈调节作用
③ 皮质脑桥小脑 完成共济运动,损伤表现共济失调纹状体 — 黑质环路 皮质 — 脑桥 — 小脑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