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病毒学各论第 40章 其他病毒微生物学教研室 凌虹人乳头瘤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HPV
)属于乳多空病毒科 (Papovaviridae)。病毒核酸为双链环状 DNA,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传播途径以直接接触感染为主
所致疾病较为常见的是尖锐湿疣,也称生殖器疣,或性病疣。是一种性传播疾病
近年研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中有一部分可能导致恶性肿瘤,宫颈癌、喉癌、皮肤癌等
实验室诊断采用电镜检查,核酸杂交、
PCR法检测
治疗方法
局部涂药
用激光、冷冻、电灼或手术等方法除去疣体细小 DNA病毒( Parvovirus)
是最简单的动物 DNA病毒,由于其基因编码能力太小,使病毒的复制依赖于宿主细胞或同时感染的辅助病毒
对人致病的细小 DNA病毒仅有 B19病毒,可引起儿童的传染性红斑( erythema infectiosum),成人感染可致多发性关节炎综合征( polyarthralgia-arthritis
syndrome),原有溶血性损害的病人感染 B19可引起再生障碍危象( aplastic crisis),免疫功能受损病人感染可致慢性贫血,妊娠妇女感染可导致胎儿水肿和死亡。
生物学性状
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的球形颗粒,直径 18nm
~ 26nm,基因组为线状单链 DNA,约含 5.5kb。病毒体含有两个衣壳蛋白
对消毒剂具有抵抗力,在 pH3~ pH9的环境中均稳定,在 56℃ 可耐受 30分钟,但能被 40%甲醛,β-丙酸内酯及氧化剂等灭活
B19病毒对人类红细胞具有高亲嗜性,在成熟红细胞和红细胞前体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及胎肝、胎心细胞上均有 B 19病毒受体致病性
B19经飞沫致呼吸道感染,在上呼吸道增殖
,后发生病毒血症进一步播散至骨髓和其他部位,病毒作用的靶细胞是骨髓中分裂旺盛的红系前体细胞,通过对这些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以及随后产生的免疫病理损害而致病所致疾病
传染性红斑( erythema infectiosum)
转化性再生障碍危象( transient aplastic
crisis)
免疫缺陷病人的感染:骨髓抑制、贫血
妊娠期感染:严重贫血、流产传染性红斑( erythema
infectiosum)
B19病毒常引起儿童的传染性红斑。潜伏期为 4~
20天,前驱期症状类似流感,随之出现皮疹,面颊部可出现特殊样的皮疹,典型呈掌击样面容。
皮疹可蔓延至上臂和腿部。皮疹出现后 2~ 3天开始消退,1~ 2周以上消失,也可反复发作
传染性红斑偶发于成人,突出特征是累及关节。
常见于手和膝部关节,表现为风湿样关节炎,也可见腕关节与踝关节等。皮疹先于关节炎出现,
但常不发疹,而关节的病变却可持续数周、数月或数年转化性再生障碍危象( transient
aplastic crisis)
慢性溶血性贫血病人感染 B19病毒时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感染见于镰状细胞贫血和海洋性贫血(
亦称地中海贫血),以及成人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的病人,也可见于骨髓移植的病人
再障危象表现为红细胞在骨髓中的合成停止,红细胞前体细胞缺乏,使原贫血症迅速恶化,病人出现发热、不适、腹痛、肌肉痛、斑丘疹及关节痛。外周血液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减少,
严重时全血细胞减少,出现短时期网织红细胞贫血(至少 7~ 10天)。个别病人可出现血栓性紫斑免疫缺陷病人的感染
免疫功能受损病人受到 B19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时,骨髓功能受到抑制,可引起贫血,
称 纯红细胞生成不良 。临床贫血症状严重
,病人依赖于输血。此现象可见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症的恶性化、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 AIDS)和接受器官移植等病人。
妊娠期感染
孕妇发生 B19病毒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侵袭胎儿,杀伤红细胞前体细胞,引起 严重贫血 及 流产,胎儿死亡常发生于妊娠的前 20周
B19病毒的感染尽管能在子宫内传播,但尚未有证据表明 B19病毒可引起先天性畸形。
微生物学检查
传染性红斑的诊断通常基于该病的临床表现,但孕妇感染 B19病毒出现皮疹时,必须与风疹相鉴别。对 B19病毒感染的最后诊断必须检测 特异性
IgM抗体和病毒 DNA
核酸检测:取病人血清、血细胞、组织标本和呼吸道分泌物等进行原位杂交,PCR扩增病毒特异性 DNA
用 ELISA法检测抗 B19病毒 IgM抗体,可作为新近感染的证据,感染后 2~ 3个月期间均可检出 IgM抗体,但检测
IgG型抗体无诊断意义。
B19病毒的体外培养较困难,临床难以用病毒的分离鉴定进行诊断。
防治原则
目前尚无针对人细小 DNA病毒的疫苗,对传染性红斑及再障危象等治疗仅为对症治疗
。制备含有针对人细小 DNA病毒的中和抗体的商品化免疫球蛋白,可用于治疗和改善免疫功能受损病人的持续性感染痘病毒( Poxvirus)
痘病毒科( Poxviridae)是体积最大和结构最复杂的 DNA病毒,呈砖形,大小
400× 300× 100nm。核酸为双链 DNA
对人有致病性的是 天花病毒 和 传染性软疣病毒天花病毒
天花病毒( variola virus)
人类天花的病原体。天花是以特有水泡性皮肤损害和全身中毒症状而危及生命的烈性传染病。唯一传染源是患者。天花病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 WHO1980年 5月正式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灭绝,
普遍种痘已无必要
痘苗病毒 ( vaccinia virus)
是在实验室内经动物传代、鸡胚培养或组织培养细胞内增殖所获得的用于天花预防接种的变异病毒株。生物学性状上,特别是在抗原性上与天花病毒相似。天花消灭之后,痘苗病毒作为预防天花的目的已经完结,但在增强机体特异抗肿瘤免疫功能方面和在遗传工程中作为载体及研究基因调控的良好模型方面,正起着重要作用传染性软疣病毒( Molluscum
contagiosum virus)
传染性软疣病毒电镜下观察病毒呈砖或椭圆形,大小约
230× 330nm
引起人类传染性软疣,不感染动物,经直接接触或皮肤擦损而感染。潜伏 14~ 50天后出现症状,面、臂、背、臀部皮肤出现小而红的乳头样突起,其内细胞异常肥大,含有大而透明的嗜碱性包涵体,称软疣小体。包涵体由很薄的横隔将海绵状间质分隔成若干腔,大量成熟病毒颗粒充满腔内,细胞质在外观上呈蜂窝状
传染性软疣多见于儿童,发生在世界各地,为散发性或流行性。本病也可由性传播,致生殖器传染性软疣,现已成为更严重的性传播疾病的先兆,如 AIDS的合并感染
软疣可自行消退,不留疤痕。无特效疗法,可刺破瘤体涂碘酊,必要时可手术切除软疣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HPV
)属于乳多空病毒科 (Papovaviridae)。病毒核酸为双链环状 DNA,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传播途径以直接接触感染为主
所致疾病较为常见的是尖锐湿疣,也称生殖器疣,或性病疣。是一种性传播疾病
近年研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中有一部分可能导致恶性肿瘤,宫颈癌、喉癌、皮肤癌等
实验室诊断采用电镜检查,核酸杂交、
PCR法检测
治疗方法
局部涂药
用激光、冷冻、电灼或手术等方法除去疣体细小 DNA病毒( Parvovirus)
是最简单的动物 DNA病毒,由于其基因编码能力太小,使病毒的复制依赖于宿主细胞或同时感染的辅助病毒
对人致病的细小 DNA病毒仅有 B19病毒,可引起儿童的传染性红斑( erythema infectiosum),成人感染可致多发性关节炎综合征( polyarthralgia-arthritis
syndrome),原有溶血性损害的病人感染 B19可引起再生障碍危象( aplastic crisis),免疫功能受损病人感染可致慢性贫血,妊娠妇女感染可导致胎儿水肿和死亡。
生物学性状
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的球形颗粒,直径 18nm
~ 26nm,基因组为线状单链 DNA,约含 5.5kb。病毒体含有两个衣壳蛋白
对消毒剂具有抵抗力,在 pH3~ pH9的环境中均稳定,在 56℃ 可耐受 30分钟,但能被 40%甲醛,β-丙酸内酯及氧化剂等灭活
B19病毒对人类红细胞具有高亲嗜性,在成熟红细胞和红细胞前体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及胎肝、胎心细胞上均有 B 19病毒受体致病性
B19经飞沫致呼吸道感染,在上呼吸道增殖
,后发生病毒血症进一步播散至骨髓和其他部位,病毒作用的靶细胞是骨髓中分裂旺盛的红系前体细胞,通过对这些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以及随后产生的免疫病理损害而致病所致疾病
传染性红斑( erythema infectiosum)
转化性再生障碍危象( transient aplastic
crisis)
免疫缺陷病人的感染:骨髓抑制、贫血
妊娠期感染:严重贫血、流产传染性红斑( erythema
infectiosum)
B19病毒常引起儿童的传染性红斑。潜伏期为 4~
20天,前驱期症状类似流感,随之出现皮疹,面颊部可出现特殊样的皮疹,典型呈掌击样面容。
皮疹可蔓延至上臂和腿部。皮疹出现后 2~ 3天开始消退,1~ 2周以上消失,也可反复发作
传染性红斑偶发于成人,突出特征是累及关节。
常见于手和膝部关节,表现为风湿样关节炎,也可见腕关节与踝关节等。皮疹先于关节炎出现,
但常不发疹,而关节的病变却可持续数周、数月或数年转化性再生障碍危象( transient
aplastic crisis)
慢性溶血性贫血病人感染 B19病毒时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感染见于镰状细胞贫血和海洋性贫血(
亦称地中海贫血),以及成人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的病人,也可见于骨髓移植的病人
再障危象表现为红细胞在骨髓中的合成停止,红细胞前体细胞缺乏,使原贫血症迅速恶化,病人出现发热、不适、腹痛、肌肉痛、斑丘疹及关节痛。外周血液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减少,
严重时全血细胞减少,出现短时期网织红细胞贫血(至少 7~ 10天)。个别病人可出现血栓性紫斑免疫缺陷病人的感染
免疫功能受损病人受到 B19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时,骨髓功能受到抑制,可引起贫血,
称 纯红细胞生成不良 。临床贫血症状严重
,病人依赖于输血。此现象可见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症的恶性化、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 AIDS)和接受器官移植等病人。
妊娠期感染
孕妇发生 B19病毒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侵袭胎儿,杀伤红细胞前体细胞,引起 严重贫血 及 流产,胎儿死亡常发生于妊娠的前 20周
B19病毒的感染尽管能在子宫内传播,但尚未有证据表明 B19病毒可引起先天性畸形。
微生物学检查
传染性红斑的诊断通常基于该病的临床表现,但孕妇感染 B19病毒出现皮疹时,必须与风疹相鉴别。对 B19病毒感染的最后诊断必须检测 特异性
IgM抗体和病毒 DNA
核酸检测:取病人血清、血细胞、组织标本和呼吸道分泌物等进行原位杂交,PCR扩增病毒特异性 DNA
用 ELISA法检测抗 B19病毒 IgM抗体,可作为新近感染的证据,感染后 2~ 3个月期间均可检出 IgM抗体,但检测
IgG型抗体无诊断意义。
B19病毒的体外培养较困难,临床难以用病毒的分离鉴定进行诊断。
防治原则
目前尚无针对人细小 DNA病毒的疫苗,对传染性红斑及再障危象等治疗仅为对症治疗
。制备含有针对人细小 DNA病毒的中和抗体的商品化免疫球蛋白,可用于治疗和改善免疫功能受损病人的持续性感染痘病毒( Poxvirus)
痘病毒科( Poxviridae)是体积最大和结构最复杂的 DNA病毒,呈砖形,大小
400× 300× 100nm。核酸为双链 DNA
对人有致病性的是 天花病毒 和 传染性软疣病毒天花病毒
天花病毒( variola virus)
人类天花的病原体。天花是以特有水泡性皮肤损害和全身中毒症状而危及生命的烈性传染病。唯一传染源是患者。天花病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 WHO1980年 5月正式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灭绝,
普遍种痘已无必要
痘苗病毒 ( vaccinia virus)
是在实验室内经动物传代、鸡胚培养或组织培养细胞内增殖所获得的用于天花预防接种的变异病毒株。生物学性状上,特别是在抗原性上与天花病毒相似。天花消灭之后,痘苗病毒作为预防天花的目的已经完结,但在增强机体特异抗肿瘤免疫功能方面和在遗传工程中作为载体及研究基因调控的良好模型方面,正起着重要作用传染性软疣病毒( Molluscum
contagiosum virus)
传染性软疣病毒电镜下观察病毒呈砖或椭圆形,大小约
230× 330nm
引起人类传染性软疣,不感染动物,经直接接触或皮肤擦损而感染。潜伏 14~ 50天后出现症状,面、臂、背、臀部皮肤出现小而红的乳头样突起,其内细胞异常肥大,含有大而透明的嗜碱性包涵体,称软疣小体。包涵体由很薄的横隔将海绵状间质分隔成若干腔,大量成熟病毒颗粒充满腔内,细胞质在外观上呈蜂窝状
传染性软疣多见于儿童,发生在世界各地,为散发性或流行性。本病也可由性传播,致生殖器传染性软疣,现已成为更严重的性传播疾病的先兆,如 AIDS的合并感染
软疣可自行消退,不留疤痕。无特效疗法,可刺破瘤体涂碘酊,必要时可手术切除软疣